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扬州市城市规划总体说明书历史回顾篇

第一部分历史回顾篇本部分旨在客观、系统地总结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编制本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因和必要性,有针对性地明确本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重点。
逐步建立城市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反馈机制,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可操作性。
一、城市发展历史沿革(一)解放前的城市发展扬州是一座二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
早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中原,开邗沟沟通江淮,并在蜀岗上修筑了邗城。
公元前319年,楚国在邗城的基础上第二次筑城,名“广陵”。
秦亡后,项羽曾准备在广陵建都,故又称“江都”。
南朝刘宋大明三年(公元459年),竟陵王刘诞在此燃起战火,使广陵变成一片废墟,因而扬州别号“芜城”。
隋炀帝开运河三游江都,扬州出现了畸形的繁华。
隋初的江都,约有居民一万户。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增长至七万七千余户,四十六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
当时扬州已是国内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被称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时称“扬州富庶,甲于天下”。
唐代扬州城的规模,包括一个正方形的子城和一个长方形的罗城,面积约20平方公里。
子城,亦称牙城。
官衙多集中城内。
罗城是在蜀岗下发展起来的商业区和居民区,杜牧诗有“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为了抗金,知州郭棣利用唐罗城南半部改筑成宋大城。
南宋末年,蒙古军压境,贾似道以宋大城位置较低不易据守,在蜀岗上唐子城故址筑城,因该城筑于宝祐年间,故称“宝祐城”。
在宝祐城与大城之间筑夹城,三城形似蜂腰,又称“蜂腰城”。
现存扬州老城区系明朝所筑,明初,元帅张德林以旧城虚旷难守,截城西南隅筑而守之,这就是现在的“旧城”。
明朝中叶,为防止倭寇侵犯,知府吴桂芳在城东筑城,此即今之新城。
清代沿用明城。
扬州成为南北漕运与盐运的咽喉,经济、文化又出现了极度繁荣的局面,康熙与乾隆先后曾六下江南,六次来到扬州。
瘦西湖上园林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说,文化活动十分昌盛,“扬州八怪”开创了画坛上的一代新风,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

文本目录第一章总论 (1)第二章规划目标 (2)第三章交通发展战略 (3)第四章对外交通规划 (5)第五章物流发展规划 (8)第六章道路网络规划 (11)第七章慢行交通规划 (15)第八章公交规划文本 (17)第九章静态交通规划 (21)第十章客运枢纽规划 (25)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27)第十二章附则 (31)图01 城市区位图图02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图03 市域公路网现状图图04 市域公路网规划图图05 市域铁路网现状图图06 市域铁路网规划图图07 市域航道网现状图图08 市域航道网规划图图09 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整合图图10 一体两翼综合交通系统规划整合图图11 疏港交通规划图图12 主城区现状用地图图13 主城区规划用地图图14 主城区空间发展结构图图15 主城区干道网现状图图16 主城区干道网规划图图17 主城区快速路节点控制图图18 主城区现状公交线路图图19 主城区大容量公共系统规划图图20 主城区公交枢纽规划图图21 主城区公交停车保养场规划图图22 主城区公交首末站规划图图23 主城区公共停车场布局规划图图24 主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5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6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7 市域物流园区规划图图28 主城区货运通道规划图图29 主城区道路网络近期建设规划图图30 主城区近期公交优先规划图图31 主城区近期公共停车场规划图图32 远景一体两翼规划用地概念图图33 远景一体两翼快速路网规划概念图图34 远景一体两翼轨道线网规划概念图图35 主城区旅游交通网络规划概念图图件目录第一章总论第1条规划目的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扬州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和交通一体化发展,促进扬州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编制《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19953、《关于加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建规[2005]193号),20054、《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20035、《江苏省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导则》,20056、《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汇编(2006-2010)》,20067、《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20068、《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建规[1994]533号),19949、其他上位相关规划第3条指导思想1、遵循科学发展观,发展与保护并重,构建支撑城市个性,体现符合扬州形态特征、资源条件、城市特色的发展战略与交通模式。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成果公示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成果公示前言上世纪80年代至今,扬州共编制完成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982-2000)于1985年省政府批复;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于1999年省政府批复;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于2003年通过专家论证,2004年报省政府待批。
几轮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引导扬州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提升,城市特色得到了极大的彰显。
进入21世纪以来,扬州迎来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经济总量增速明显,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目前人口与用地规模已超出了上轮总规确定的中期和远期目标,同时城市发展又面临着国内外环境变迁、区域交通变化、产业结构转型、城市空间重组等挑战,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建设目标也对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这些背景,市政府于2009年决定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扬州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及时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动力与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构建指引城市长远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和政策框架,为城市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2010年8月30-31日,《扬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通过了江苏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论证。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现就《扬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欢迎广大市民积极发表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完善报批成果,指导未来城市发展,建设扬州美好家园。
相关意见和建议可在公示现场留言,也可邮寄至扬州市规划局城乡规划处(地址:扬州市淮海路33号,邮编:225002)。
咨询电话:0514--87340303公示网址:/gzcy/现场公示:扬州双博馆规划展示中心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要点一、总则1、修编目的为适应扬州市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动力与机遇,适应快速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构建指引城市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和政策框架,为城市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扬州市沿江开发详细规划

扬州市沿江开发详细规划前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内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际产业资本纷纷投向我国。
近年来以高耗水、高耗能、大运量的重化工业转移为主体的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正在形成,并呈现出加速向我国沿海沿江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的趋势。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联动开发开放力度明显加大。
上海加速构建国际经济、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以及举办世博会,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整合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江苏启动全省沿江开发战略,并作为促进苏中率先崛起、推动全省经济再上新台阶的重大战略举措。
扬州如何紧跟形势,抢抓机遇,以沿江开发为抓手,整合优势,加快发展,推动全市经济从“运河时代”走向“长江时代”,全面提升经济实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扬州沿江地区历来是全市经济资源的相对富集区。
沿江地区区位优良,拥有丰富的长江水资源、岸线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沿江地区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和经济增长主要支撑的贡献地区。
随着润扬长江大桥和沿江高等级公路的建设,沿江区位优势正在进一步凸现。
通过加快沿江开发和园区建设,增创沿江地区新优势,进而带动和促进全市经济大开放、大发展、大跨越,尽快实现扬州在苏中率先崛起、在全省进位争先战略目标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
为加速推进全市沿江开发进程,打造扬州崛起的新的战略平台,市政府从2002年8月开始组织编制全市沿江开发规划,2002年年底形成《扬州市沿江开发总体规划纲要(初稿)》,2003年5月27日《纲要(草案)》依法提请扬州市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并获得原则通过。
按照省政府关于全省沿江开发的总体部署和要求,7月2日市沿江开发规划与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进行了对接,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充实,形成了《扬州市沿江开发详细规划》(以下简称详规)。
2002-2020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建设理念近几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意识 进一步提高、建设生态城市成为共识,这些都对总体规划的调整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地产商域网
编制工作进程
2019年7月市政府成立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并于2019 年9月10听取了市规划局关于总规纲要初稿的汇报。
本着层次分明对象明确扬州机场物流中心各有特色功能互补发展协调的原则江都联运物流中心在都市区范围内统筹安排物流园区形成大运河水铁公联运码头六个物流园区中管网房地产频道扬州城北联运中心物流园区江都砖桥物流园区仪征港物流园区仪征港物流园区江都港仪征港扬州港沿江开发战略?遵循整体规划有序开发集约开发联动开发纵深开发开放式开发创新式开发和保护式开发的原则以沿江港口建设为重点以资源整合和产业集聚为中心以园区建设为载中管网房地产频道体产业开发和城镇建设并举全面优化沿江地区生产力布局逐步构建沿江现代经济走廊和城镇走廊
的工业体系。
沿江地区交通联系
都市区轨道交通: 1、考虑宁启铁路同时作为城际铁路 加强东西方的向可横能向性联,系对,公构交筑系都统市与区铁路的换 快速、方便乘的系交统通进系行统超,前促规进划都和市建区设。 之间人口与2、生规产划要轨素道的交流通动,。形成“S”形的 横向形成六轨条道公交路通交线通路干,线联,系联三系个仪城区主要 征、扬州和的江人都流。集散中心。 规划城际铁路和轨道交通
中国地产商域网
中国地产商域网
规划重点
市域城镇体系与沿江开发; 城市发展战略、结构形态、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与功
能布局;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与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布局;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及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空间景观
扬州市城市城区总体规划介绍

都市工业园10处
汽车工业区
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化学工业区
高新技术产业区
板块整合,产城互动:中心城区3+2
都市工业园 综合发展板块 综合发展板块 综合发展板块
产业发展板块
产业发展板块
中心城区:东西聚合、南北联动
道路系统
高速公路: 一环七射 省县道: 放射+格网
S243
连淮扬镇铁路
安大公路 (S233)
沿江城镇带:
按照建设都市区长远目标,构建分工有序、联系便捷、 弹性组团的都市区空间结构;强调“东西聚合”、限 制无序蔓延;与南京、镇江“南北联动”。
沿江地区产业引导:板块整合、产城互动
1-大型制造业向沿江地区集中(4+10格局);三产服 务业和人口在中心城区集聚; 2-都市工业适当分散,与新城建设互动
沿江城镇带
沿江地区
沿江地区
1、城镇发展呈现一体化发展的态势 2、产业分工态势初步显现 3、东西交通联系尚显薄弱 4、空间管制与协调力度不够,岸线利用粗放
市区
1-总面积: 2358平方公里 2-现状人口 273.66万(157.9+115.76) 3-城镇人口 181.1 4-中心城市建成区范围 149.5万(109.7+39.8) 5-城镇23个 人口31.6万人 6-城市化水平66%
东西聚合,强化东西城 市空间与功能联系
向南发展,充分挖掘沿 江土地潜力,逐步与仪 征、镇江对接 沿江都市区远景空间结构方案
新城西区北区、蜀冈、维扬开发区
邗江城北、槐泗
江都北区
江都主城 扬州主城
江都港区
邗江、开 发区南部 沿江地区
发展方向:东西聚合、南拓北优
2024年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24年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导语】2024年,扬州市将继续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计划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举措,以期推动扬州市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一、总体目标2024年,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5%和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重点任务1.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发展。
(2)提升传统产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推动纺织、化工、建材等产业转型升级。
2.提升科技创新能力(1)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2)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提升企业研发能力。
3.优化空间布局(1)推动扬州市区、江都区、高邮市、仪征市协同发展,形成“一核四区”的空间布局。
(2)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1)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治理。
(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5.提升民生福祉(1)加大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2)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三、主要举措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
2.加强“双招双引”,即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3.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4.加强财政支持,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扬州市经济建设。
5.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为扬州市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总之,2024年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立足于当前形势,明确了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主要举措,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文本目录第一章总论 (1)第二章规划目标 (2)第三章交通发展战略 (3)第四章对外交通规划 (5)第五章物流发展规划 (8)第六章道路网络规划 .......................................... 1. 1第七章慢行交通规划.. (15)第八章公交规划文本 (17)第九章静态交通规划 (21)第十章客运枢纽规划 (25)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27)第十二章附则 (31)图件目录图01 城市区位图图02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图03 市域公路网现状图图04 市域公路网规划图图05 市域铁路网现状图图06 市域铁路网规划图图07 市域航道网现状图图08 市域航道网规划图图09 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整合图图10 一体两翼综合交通系统规划整合图图11 疏港交通规划图图12 主城区现状用地图图13 主城区规划用地图图14 主城区空间发展结构图图15 主城区干道网现状图图16 主城区干道网规划图图17 主城区快速路节点控制图图18 主城区现状公交线路图图19 主城区大容量公共系统规划图图20 主城区公交枢纽规划图图21 主城区公交停车保养场规划图图22 主城区公交首末站规划图图23 主城区公共停车场布局规划图图24 主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5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6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7 市域物流园区规划图图28 主城区货运通道规划图图29 主城区道路网络近期建设规划图图30 主城区近期公交优先规划图图31 主城区近期公共停车场规划图图32 远景一体两翼规划用地概念图图33 远景一体两翼快速路网规划概念图图34 远景一体两翼轨道线网规划概念图图35 主城区旅游交通网络规划概念图3、坚持以人为本,引入绿色交通理念,倡导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4、坚持统筹区域交通协调发展,整合共性,统筹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扬州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和交通一体化发展,促进扬州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编制《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公示征求意见稿)序言扬州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于1997年编制完成,1999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
近几年来,我市进行了行政区划的调整,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不断扩展,城市建设理念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当前随着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沿江城市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迫切需要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整,以适应城市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为此,2002年7月扬州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由市规划局具体负责组织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为进一步增强城市规划的民主性,市规划局现通过报刊的形式进行总规成果摘要公示,欢迎市民、社会各界提出宝贵意见,并在9月15日前将意见通过信函、电话、规划局网站(我局在网站同步进行公示,网址:)反馈我局,以利进一步完善总规成果。
一、总则规划期限:2001年为规划基准年;近期:至2005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至本世纪中叶。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分三个层次: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发展控制区。
1、市域:指扬州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扬州市区、仪征市、江都市、高邮市和宝应县,面积为6638平方公里;结合沿江开发战略,重点对扬州都市区进行了规划,包括扬州市区以及江都市和仪征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3215平方公里;2、城市规划区:包括扬州市区行政辖区全部地域(广陵区、维扬区、邗江区)及仪征市新集、刘集、朴席三镇行政区域,面积共1134平方公里。
3、中心城发展区:指主城区及周边与之发展密切相关的地区,范围包括广陵区、维扬区、开发区管辖范围和邗江区的邗上街办、蒋王街办、汊河街办及槐泗镇、酒甸镇、甘泉镇、瓜洲镇、沙头镇、霍桥镇、杭集镇、泰安镇、杨庙镇等,面积588平方公里。
城市建设用地规划集中在以润扬大桥北接线、西北绕城公路、廖家沟、宁通公路和大运河围合成的主城区范围内布置,覆盖面积为252平方公里。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我市在“两个率先”进程中,总体奋斗目标是:确保“三个高于”,实现“两个率先”,力争“苏中第一”。
即确保经济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苏中其他城市、高于预期调控目标,在苏中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力争人均主要经济指标苏中第一。
具体目标是,确保2010年、力争提前,全市达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5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8%,分别达到2000美元和1000美元,基本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目标,在苏中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2018年、力争提前,实现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7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美元,实现向“经济强市、文化大市、旅游名市、生态园林城市”跨越的目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序号名称单位年份200120022005201020201国内生产总值亿元505559785(12%)1380(12%)3330(9%)2市域户籍总人口万人451.6452.24544584623市域外来人口万人101520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美元/人13501490200035008250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美元8409451250200048006产业结构比__13.2:48.0:38.812.7:48.8:38.511:50:398:53:395:47:487城市化水平%47.048.351.056.066.0市域人口发展与城市化水平预测:预测市域总人口到2005年464万人、20 10年473万人、2020年482万人;城镇人口至2005年237万人、2010年2 65万人、2020年318万人;城市化水平2005年达到51%、2010年56%、20 20年66%。
城镇发展战略:以区域的集聚发展为核心,大力推进市区与江都、仪征一体化建设,培育发展中等城市,择优发展小城市(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
城镇空间规划:以集聚发展模式的节网状城镇空间组织形式,形成一个沿宁通交通走廊、沿江岸线展开的扬州高度城市化地区(即扬州都市区);一条城镇发展聚合轴(沿大运河、京沪高速公路发展),加强对农业空间、生态控制区、生态建设区的保护,形成疏密有序,集中发展,开敞布局的区域城镇空间组织。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城镇体系结构调整,完善扬州市城镇发展规模结构,至2010年,全市形成1个特大城市(城市组群),2个中等城市,约30个小城市(镇);至2020年,全市形成1个特大城市(城市组群),2个中等城市,约15个小城市(镇)。
市域综合交通规划:1、铁路规划建设宁启铁路。
宁启铁路西起南京林场站,东行经六合、仪征进入扬州市区杨庙镇、西湖镇、城北乡,跨京杭大运河从泰安乡进入江都市、泰州市,直至南通市境内,为国家Ⅰ级干线。
规划远期建设淮扬铁路,经扬州-镇江过江第二通道(五峰山桥位)向南接沪宁铁路,沟通陇海铁路、宁启铁路和沪宁铁路。
沿江铁路支线拟从余家营仪化铁路专用线向南沿沿江高等级公路接扬州港。
对该支线的必要性与具体线路走向应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
2、公路(1)形成“二纵三横”公路主骨架。
二纵为:京沪高速扬州段、润扬大桥北接线——西北绕城公路——扬天路;三横为:宁通公路、沿江高等级公路、宁扬第二通道——扬州滨海高速公路。
“二纵三横”公路主骨架在扬州至江都城区外围形成“日”字型高等级公路环。
(2)过江通道规划:建成润扬(扬州—镇江)长江公路大桥,规划建设五峰山扬州至镇江第二通道,预留仪征潘家河桥(隧)位。
3、城际快速轨道交通根据省域城镇规划和南京都市圈规划纲要,规划宁扬快速客运轨道交通,可接南京浦口,与南京市轨道交通接轨,经仪征、扬州市区至泰州市境内。
4、航空规划在江都市境内建设4C级(预留4D级)扬州民用机场,客货兼用,作为南京都市圈第二机场,直接服务于扬州、镇江、泰州三市,并兼顾淮安部分地区,有良好的腹地范围。
三、都市区与沿江开发都市区空间结构:沿宁通交通走廊和沿江岸线形成包括扬州、仪征和江都在内的高度城市化地区即扬州都市区,以扬州、江都、仪征三个城区构成带状联系的“一体两翼”的城市组群,形成城区与开敞生态绿地、水系有机协调、疏密有致的组团式空间布局。
都市区交通联系:加强东西方向横向联系,构筑都市区快速、方便的交通系统,促进都市区之间人口与生产要素的流动。
规划都市区轨道交通,形成“S”形的轨道交通线路,联系三个城区主要的人流集散中心;规划形成六条交通干线联系仪征和江都,分别为扬江路、文昌路及东西延伸段、328国道、南绕城路、施沙路及西延段、沿江高等级公路。
都市区空间管治:协调都市区建设用地的拓展与农业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划定生态保护和水源保护区,明确禁止建设用地的范围,保证都市区有序和健康发展。
都市区根据用地特点,将整个都市区分为三大类型的用地,即丘陵山区、里下河及沿湖地区和滨江平原区,制定不同的规划策略,即建设用地控制区、适度发展区和限制建设区,分别进行控制。
沿江开发:1、长江岸线利用规划:扬州市域长江岸线总长为81公里,其中约一半为深水岸线,本着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依据岸线的深浅和可利用条件,将沿江岸线分为港口及工业仓储岸线、过江通道岸线、水源保护岸线、生活旅游岸线、生态保护岸线五类进行控制。
2、沿江产业开发:以引入重大项目,形成产业高地为目标,重点构建沿江六大产业板块(汽车制造业、化业工业、纺织工业、高科技信息产业、生态农林业、旅游物流业),同步推进产业的集聚扩张和城市的拓展延伸。
3、沿江工业园区布局:沿长江、沿江高等级公路和宁通高等级公路三条横向主轴集聚布局,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作为承接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
在市区规划建设邗江工业园、江阳工业园、广陵产业园、杭集工业园、沿江工业园、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含汽车、信息产业等);在仪征规划建设扬州(仪征)化学工业园、汽车工业园和船舶工业园;在江都规划建设纺织工业园和船舶工业园四、城市性质与规模城市性质: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适宜人居的生态园林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北翼中心城市。
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现状(2001年底)55.6万人;近期:64万人;中期:75万人;远期:100. 0万人。
2、建设用地规模:现状(2001年底):55.3平方公里,人均99.5平方米;近期:77平方公里,人均120平方米;中期:90平方公里,人均120平方米;远期:120平方公里,人均120.0平方米。
五、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1、围绕增强综合竞争力,打好“长江牌”、“文化牌”和“生态牌”,强化城市在长江三角洲和南京都市圈的重要作用,突出其在江苏省经济梯度发展体系中“承南启北”的门户作用和中心城市地位。
2、坚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新型工业、旅游业和科教产业的协调发展。
3、抢抓沿江开发机遇,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工业作为“立市之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4、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生态城市建设,确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结构和形态,注重空间环境和景观建设,打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
5、统筹兼顾规划区内城市发展和村镇建设,合理调整村镇布局,综合安排基础设施,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及农副产品基地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城市发展方向:“主导向南,西进东联”。
南延扩大经济开发区,跳跃开发港口分区和瓜洲分区,作为发展第二产业的主要载体;完善西部分区,适度发展河东分区,作为生活居住与第三产业的主要载体;加强与江都的交通联系与协调发展,构筑良好的都市区形态。
城市总体结构形态:城市结构形态为有机疏散的团块结构,根据扬州水系丰富的特点,结合锲状风景区、沿河绿化带、道路防护林带等,将建设用地分隔为规模不等的团块,各个团块有机联系又承担相应的功能;维持良好的城市尺度,形成清晰、易于识别的城市结构,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在空间上有机协调起来;分区控制要求:主城区用地范围分为12个城市分区。
各个分区的用地范围如下:1、老城区:东至古运河、西至二道河、北至北护城河、南自古运河一线,用地面积约5.1平方公里。
2、西部分区:东至二道河、北至沿山河、扬冶路一线、南至江阳路,西至润扬大桥北接线,用地面积约32.9平方公里。
3、东部分区:东至大运河,北、西至古运河,南自南绕城线,用地面积约23.3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