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盟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下名词解释(适用于王晓焰老师)-------杨帆编辑整理1. 人民宪章:英国宪章运动中的纲领性文件。
1837年由洛维特领导的“伦敦工人协会”拟定,次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的名称公布。
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凡年满21岁,精神健全的男子皆有选举权;②无记名秘密投票;③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④议员应支付薪俸;⑤平均分配选举区,按各自选民的人数分配代表名额;⑥议员每年改选一次。
其核心内容是以普选权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化的问题,反映了当时英国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推动了宪章运动的发展,对其他国家的工人运动也有一定影响。
2. 第一国际成立大会:即国际工人协会的第一次大会。
原为1864年9月,在伦敦圣马丁教堂召开的声援波兰人民起义的国际性工人大会。
大会根据法国工人代表的提议,通过了建立“国际工人协会”的决议,选出21人组成临时中央委员会,马克思当选为委员,对第一国际指导,拟定《成立宣言》、《共同章程》,使第一国际处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
这次大会的召开宣告了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并阐明了其目标、任务,建立了组织架构,在国际工人运动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3. 拿破仑三世: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缔造者。
路易·波拿马原为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于1851年12月2日发动政变,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其在位时期,积极促进法国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法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在此期间,法国完成的工业革命。
为了改变1815年以来法国的孤立状态,争夺欧洲大陆优势和进行海外殖民侵略,拿破仑三世积极发动对外战争,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联合英国击败俄国,取得欧洲大陆的霸权。
在普法战争中,色当战役惨败被俘,其第二帝国也随之覆灭。
拿破仑三世促进了法国经济的巨变,在经济上确立了现代水平的资本主义的根基。
4. 1832年会议改革:19世纪三十年代英国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同土地贵族进行斗争,争取重新分配政治权及扩大选举权的政治改良运动。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1.美西战争:美西战争是1898年,为夺取属地、和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的第一次战争。
和既有重要的价值,又是分别向和扩张的。
新兴的拥有雄厚的、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
2.门户开放政策:在整个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
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
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内,不论是否在或都实行这个原则。
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
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
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3.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2月,与为了侵占东北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
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
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
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
日、俄、中(清)三方在这场中都蒙受到了严重损失,并为之后各国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三国同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
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
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
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
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
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5.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
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
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
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初中历史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初中历史
A、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根源或根本原因);
B、后起的帝国主义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争夺霸权(实质)的斗争愈来愈烈,导致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2、组成: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同盟国核心——德国);
三国协约:英国、俄国、法国(协约国核心——英国)
3、性质: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都是具有争霸性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
4、结果:A、20世纪初,以英、德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展开了疯狂的扩军备战,大搞军事竞赛;B、两大军事集团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关系极度紧张,危机频发,一场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世界史名词解释

美西战争:是1898年4月21日到8月12日,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
经历了菲律宾,古巴等战役。
1898年6月20日,美国在美西战争中夺取关岛。
日俄战争:1904至1905年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在中国东北的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
日俄战后,日本加紧对朝鲜实行殖民侵略,1910年吞并了朝鲜。
战败的沙皇俄国危机重重,终于导致1905年革命的爆发。
英布战争:1899~1902年,在非洲大陆南部,因英国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双方为争夺南非领土和地下资源爆发的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英布战争是帝国主义时代到来的一个主要历史标志。
最后,以布尔人的失败而告终,历史上称之为英布战争,也称南非战争或布尔战争。
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
即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
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
它标志着美国已经形成自己独立的侵华政策。
大棒政策:20世纪后罗斯福提出和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大棒政策”即说话温柔,但带根大棒,就定能成功。
凭借其大为增强的军事经济力量,积极推行向外扩张计划,加强了对拉丁美洲,特别是加勒比海地区的侵略。
金元外交:1909年美国总统塔夫脱年提出的主要应用于拉丁美洲的外交方针。
鼓励和支持银行家扩大海外投资,美国用经济扩张手段来控制拉美等地区的经济,使各国日益依附于美国的一种外交政策,并且与大棒政策交替使用加强了对拉美的侵略。
三国同盟:帝国主义列强为壮大自己的力量而寻找同盟者形成的军事集团。
1879年,德奥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同德奥签订三国同盟条约,三国同盟军事集团形成。
三国协约:帝国主义列强为壮大自己的力量而寻找同盟者形成的军事集团。
1894年,法俄同盟形成,1904年,英国和法国缔结条约,构成三国协约军事集团。
【配套K12]九年级历史上册 3.19 缔约结盟的狂潮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知识拓展素材 北师大版
![【配套K12]九年级历史上册 3.19 缔约结盟的狂潮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知识拓展素材 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85d014bc8762caaedd33d496.png)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三国同盟三国同盟(Triple Alliance)是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同盟。
1881年法国从阿尔及利亚侵入突尼斯,并把它变成自己的保护国。
意大利早已觊觎突尼斯,但苦于实力不足,不能单独对抗法国,便投靠德、奥。
经过谈判,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3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三国同盟的缔结三国同盟的缔结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
这个同盟条约与德奥同盟、三皇同盟同时存在,成为俾斯麦同盟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三国同盟的缔结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
三国同盟的矛头指向俄国和法国,随着德国不断扩张以及英、德矛盾日趋尖锐,英国协调了与法国和俄国的关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与法国和俄国签订协约,最后形成了三国协约。
意大利改善了同法国的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为自身利益,望风使舵,与协约国达成秘密协定,1915年5月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三国同盟瓦解。
三国同盟的内容三国公约、三国盟约,(英语:Tripartite Pact;德语Dreimächtepakt;意大利语:Patto tripartito;日语:日独伊三国军事同盟にちどくいさんごくぐんじどうめい) ,于1940年9月27日由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与日本帝国在德国柏林签署。
此项协定正式确立了上述三个轴心国的同盟关系,并被认为是对美国的警告:要么保持中立,要么两面受敌。
条约中,三国同意在未来十年他们会“支持及与对方互相合作以期实现她们建立与维持新秩序的目标,以期提倡互惠互利与有关人民之福祉。
”三国确认对方的势力范围,并承诺“以政经与军事之力,协助任何仍未参与战争而被攻击的一方。
”而条款中的攻击者不包括苏联。
条约补充1936年的德日协定和反共产国际协定之不足,并消除德国与日本因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起的嫌隙。
后来,匈牙利 (1940年11月20日) 和罗马尼亚 (1940年11月23日) 加入协定。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1.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
著有《新工具》《崇学论》等。
他重视知识,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反对唯心主义和经院哲学,提出“二重真理”论,把真理分成理性真理和其实真理。
2.笛卡尔:1596~1650,法国人,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
笛卡儿是欧洲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反对经院哲学,主张怀疑一切,代表作为《方法论》和《哲学原理》,继承和发扬了培根的理论。
3.乌特勒支同盟:尼德兰革命在南方节节失败,在北方却取得了完全胜利。
1579年的阿特拉斯同盟破坏了根特协定,南北宣告分裂。
1759年1月,尼德兰北方各省,包括荷兰、西兰、乌特勒支等和南方的部分城市采取了针锋相对的行动,他们的代表在乌特勒支城结盟,宣告永不分裂,即乌特勒支同盟。
同盟以各省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议定关税、宣战、缔结合约和颁布根本法等一切重大事宜都由三级一会投票决定,并规定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
同盟的协议奠定了北方共和国的政治基础。
4.长期国会:苏格兰起义不断扩大,在伦敦许多地区发生骚乱,伦敦1万多人递交请愿书,要求召开议会。
1640年9月,查理一世在约克召开了一个贵族“大委员会”,参加会议的贵族也要求召开议会。
10月,查理一世与苏格兰人民签订了停战协定,查理一世无力筹措赔款,不得不在11月3日重新召开议会,这届议会陆陆续续存在到1653年,史称长期议会。
长期议会召开后,成了反对查理一世为首的封建王党的领导中心,一般将它作为英国革命的开始。
5.《权利法案》:英国资产阶级确立君主宪制的宪法性文件之一。
1689年由国会颁布。
该法案规定国王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废止法律,不得征税,不得在平时招募和维持常备军;臣民有权向国王请愿;议员在国会中的言论不受法院或其他机关的弹劾或质问;国会应经常召开会议等。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1.三国同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
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
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
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
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
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2.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
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
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
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
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美等二十五国先后加入。
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出。
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均遭失败。
因协约国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3.摩洛哥危机20世纪初法、德为争夺摩洛哥而引起的三次帝国主义战争危机。
l904年的英法协约中英国对法国占领摩洛哥的承认引起德国不满。
1905年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时声称,摩洛哥苏丹是“独立君主”,要求重审英法协约,并以战争相威胁,造成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为解决这一矛盾,1906年在西班牙阿尔吉西拉斯召开国际会议,参加国包括法、德、英、美、西等14个国家。
由于英俄支持法国,德国被迫让步。
会议声称承认摩洛哥的警察控制权。
1908年摩洛哥发生宫廷政变,法国乘机占领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法德关系再度紧张,发生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法国占领摩洛哥首都非斯,德国派炮舰“豹”号到阿加迪尔示威,战争一触即发。
后因英国出面支持法国,德国作了让步,在同年9月签订的《德法协定》中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德国则取得法属刚果的一部分作为补偿。
前三头同盟的名词解释

前三头同盟的名词解释前三头同盟是指中国古代的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由曹操、刘备和孙权所领导的三个势力联盟。
这一时期因为历史的缘故以及赵云那样的较为特殊的人物的存在而显得特别重要。
由于当时天下大乱,这三位领袖看到了掌握整个中国的机会,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决定联合起来。
在这个时期,曹操是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统一了北方地区,并且创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府。
曹操是个聪明、精明的人,他的头脑和政治手腕使得他能够处理复杂的局面,统一一方天下。
他是一个果断的决策者,并且善于利用人才。
他的政策得到了大多数北方地区的支持。
与曹操不同,刘备是个非常有人情味和仁厚的领导者。
他出生在贫穷的家庭,但是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个领导者。
刘备致力于营造更加公平和正义的社会秩序,因此他赢得了人们的爱戴和尊重。
他一方面希望通过与曹操合作来达成共同的目标,另一方面也在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他的努力与他的仁爱之心成为他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形象。
孙权是三位领导者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统治了东南部,主要在江南地区建立了他的势力。
孙权有非凡的政治才能,他非常善于运用外交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孙权与刘备和曹操的合作使得他得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并在三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位领导者通过细致的计划和谨慎的决策使得他们能够建立前三头同盟,并且击败其他的战争势力。
尽管三人之间有些分歧,但他们的目标一致,即平定天下,建立一个统一稳定的国家。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个同盟最终瓦解了,三位领导者之间爆发了内战,对中国造成了长期的分裂和动荡。
尽管前三头同盟只持续了一段有限的时间,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巨大。
这个同盟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复杂性和战争时期的困难。
它也让我们认识到领导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的复杂关系。
同时,前三头同盟也反映了三位领导者不同的领导风格和目标,以及他们之间复杂的个人关系。
虽然前三头同盟已经是历史的过去,但它仍然对我们有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同盟名词解释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涌现出了许
多英雄人物,而且也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
其中最为著名的历
史事件之一就是三国同盟。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三国同盟,下面将介绍三国同盟的相关名词及其解释。
一、三国同盟
三国同盟,也叫三方联盟或三方同盟,是指在三国时期,蜀汉、东吴
和魏国三国之间达成的同盟协议。
该同盟协议的签署主要是为了对抗
辽东公孙淵的南逃军队。
三国同盟的签署有效地阻止了公孙淵的南下
进攻,同时也加强了三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三国同盟的签署时间为公
元238年。
二、公孙淵
公孙淵,字文台,是三国时期东汉末年的一名政治家、军事将领。
他
是华北地区反抗东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公孙淵的军队素以勇猛善战
著称,他曾占领魏国都城洛阳,并一度进击到了当时的三国之一的吴国。
公孙淵还擅长用兵,他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兵团,被称为“辽东军”。
三、蜀汉
蜀汉,全称是“汉中郡蜀郡益州牂牁地区汉政权”,是三国时期的一个
国家。
它的建立者是刘备,所以蜀汉又称为刘备政权。
刘备建立蜀汉后,积极推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
同时,蜀汉还发展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在当时的战争中屡次获胜,被誉为“巍巍蜀汉”。
四、东吴
东吴,全称“江东东吴郡吴郡会稽郡越州地区吴政权”,是三国时期的一个国家。
它的建立者是孙权,孙权是三国中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将领。
他在东南地区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并与刘备、曹操等人进行了多次战争。
最终,东吴成功地打败了曹操,成为当时中国最富有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五、魏国
魏国,全称是“邺下邳中山等地曹魏政权”,是三国时期的一个国家。
它的建立者是曹操,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将领和文学家。
他在刘备、孙权等人的尝试下,逐渐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
曹操同时也十分注重军事建设,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在三国时代中战无不胜,被誉为“华夏之本”。
上述内容是关于三国同盟的解释及相关名词的介绍。
相信这些内容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