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民俗风情简介 (中文 English).

合集下载

湘西习俗

湘西习俗

湘西民俗风土人情与习俗湘西州的土家族、苗族历史悠久。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他们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具有各自民族特点的历史和文化,养成勤劳俭朴、勇敢无畏、诚实爽直、耐艰苦、重感情的民族性格和道德风貌。

在土家族、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居住、服饰、饮食、嫁娶、节庆和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无不具有各自的风俗习惯和独特民族特色。

民族文化风情旅游现已成为我州旅游招徕中外旅游者的特色项目。

土家苗族习俗l、吊脚楼:为湘西各族人民一种传统建筑形成,又称"吊楼子"。

吊脚楼为山野式"楼阳台",单檐悬挑,屋面反翘,名"飞檐",通风向阳,干爽清新。

有与正屋成一字形,也有成90℃直角形。

吊脚楼外设走廊,二面称"转角楼",三面称"走马楼"。

栏杆多花格,县柱称"吊瓜"'或为六陵、八棱,或雕成球形、金瓜形。

柱、防还雕有龙风、喜鹊、花卉等。

民间吊脚楼上多为闺房,卧室或织锦、打花之处,底层为谷仓、柴房,也有底层下临溪流,泉水叮咚,别有情趣。

山寨吊脚楼掩映在绿树翠竹中,富有大自然风光美。

湘西州部分镇临河民居也建有吊脚楼,如吉首峒河街,凤凰沱江沿岸、王村古镇、茶洞边城及龙山洗车河等,历来都引起中外旅游者极大兴趣。

2、火堂:又称火坑、火床,为湘西农家颇有特色的生活场所。

一般为中堂右前间,铺地楼板,火堂围以长条石。

火堂内置铸铁三角架,不准脚踏。

上方吊炕架,挂腊肉、野味、豆腐、辣椒等。

平时,全家人围火堂做饭、聚餐、烤火。

客人至,无论土家、苗族,皆盛情邀客围坐火堂边,烤火饮茶;饭时,一大锅腊肉或野味,一大碗米酒或包谷烧,碰碗举箸,其乐融融。

饭罢、摆古、唱歌,直至深夜,甚至围火堂铺被而眠。

3、银首饰:苗族妇女与男青年喜爱之饰品,造型精美,多为银制。

银首饰有银冠、银钗、耳环、项圈、嵌肩、手镯、牙钎、石尾等。

项圈有轮圈、扁圈、盘圈三种,重有四两至一斤不等。

解密湘西神秘的巫傩文化

解密湘西神秘的巫傩文化

解密湘西神秘的巫傩文化湘西苗族是整体苗族的重要代表之一,有着悠久的民族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湘西苗族傩戏没有从自己丰厚的民族巫傩文化中脱胎出来,形成一脉相承的纯正的本民族傩戏艺术,而是随着外来文化对湘西苗族地区的侵入,在肥沃的湘西苗族巫傩文化的培育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傩戏“ 是古老傩文化的载体,是由傩祭、舞蹈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古朴、原始、独特的戏曲样式,它既有驱疫纳吉的祭祀功能,又有歌舞戏曲的娱神娱人功能。

”从傩戏的产生和功能特征上可以判断,它是人类处于原始宗教信仰阶段所推崇的文化艺术形式。

湘西苗族地区的傩戏,就属于典型的以“娱神”而“娱人”的巫术艺术,融戏剧文化和宗教文化于一体,内容幽默诙谐,情节风趣滑稽,具有鲜明的喜剧特色,在“娱神”的过程中充分达到“娱人”的目的。

早在5000年前,当苗族先祖蚩尤与黄帝、炎帝逐鹿中原时,蚩尤为了打败对手,首创巫教,提倡“夫人作享,家为巫史”的宗教观,“不仅以神道设教来约束人心,而且打破君民间的隔膜,追求人间真理。

”启迪人们不信“天命”,反对“天子”。

在意识形态上同样与当时的炎黄部落所推行的“通天绝地”、“天子天命”的君权思想展开了斗争。

并且深得民众拥护,使其部落逐渐强大起来。

涿鹿之战,不仅使九黎部落衰败,而且使蚩尤创立的巫教被皇帝所取缔。

但是到了“三苗”时期,由于部落联盟的不断发展、壮大,经济的振兴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使蚩尤的宗教思想得到了重新萌发,巫教进一步发展成为巫文化,并对后来苗族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产生了直接影响。

湘西苗族延续至今的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形式,直接反映了巫教的宗教内涵。

可以想象,从迁徙的历史开始到湘西的所谓定居,长期生活在恶劣环境和民族斗争中的苗族先民,民族的生死存亡时刻威胁着他们,人仇鬼恨交织在一起,听不见天神的福音,得不到天子的恩赐,他们除了崇拜祖先、信仰民族鬼魂外,就只有继续信仰万物有灵了,他们把一切的自然物都想象成有感觉、有意志、有思维的生命体,能像人那样进行有意识、有感情的活动,具有人一样的社会关系,使自然人格化,与人平等相处,使人们得到一种精神安慰。

湖南湘西土家族结婚风俗

湖南湘西土家族结婚风俗

湖南湘西土家族结婚风俗湖南湘西土家族结婚风俗: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湖南湘西,一个神秘而充满活力的地方。

它位于中国南方的湖南省西部,拥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遗产。

这里的土家族人民以其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闻名于世。

其中,结婚风俗作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展现了古老的传统,又融入了现代的元素。

一、湘西土家族地理位置与文化背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

自古以来,土家族先民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这里的结婚风俗,既保留了古老的传统,又融入了当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二、结婚风俗流程1. 提亲:男方会派遣媒人前往女方家提亲,通常会带上一份礼物,以表达对女方的尊重和爱意。

女方家在接受礼物后,会设宴招待媒人,并请族中长辈商议婚事。

2. 定亲:在确定婚事后,男方会向女方家送上一份厚重的彩礼。

彩礼包括钱财、物品等,以示对女方家庭的尊重。

同时,双方家庭会安排一次见面会,以增进彼此的了解。

3. 迎娶:在婚礼当天,男方会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

新娘在出嫁前要举行“哭嫁”仪式,以表达对家人的不舍和对未来生活的期许。

男方在接新娘回家时,会请一位有福气的长辈背着新娘跨过火盆,寓意生活红红火火。

三、风俗场景描述1. 男方家庭拜访:在确定婚事后,男方会带领家人前往女方家拜访,以示尊重。

拜访过程中,女方家会设宴招待男方家人,并安排土家族的传统歌舞表演,以增添喜庆氛围。

2. 女方家庭宴请:在婚礼前夕,女方家会举行一场盛大的宴会,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庆祝。

宴会上,大家会共同品尝土家族特色美食,并欣赏土家族的传统歌舞表演。

3. 双方家长见面:在婚礼前,双方家长会举行一次见面会,商议婚礼的具体事宜。

见面会通常在女方家举行,双方家长会就彩礼、嫁妆等事宜进行协商。

在这个过程中,媒人起着关键的作用,他们需要通过沟通协商来达成一致意见。

四、土家族结婚风俗的特色与价值湘西土家族的结婚风俗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民间传统。

湘西风土人情

湘西风土人情
走在武陵山中,步入湘西神界,无论在州府吉首,边城凤凰,还是古镇王村,无不让人感受到湘西的正宗滋味———酸辣。让人回味不已的,是湘西的酸鱼、腊肉、牛肝菌。 在王村牌坊,沿着刘晓庆当年拍摄《芙蓉镇》走过的通幽曲径一级级延伸向下亲近酉水,回头仰望,王村绝非一座傍河而筑的孤寨,而是古风犹存的800年土司王城。脚下铺垫的青石板路陡峭、险峻,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一户户酒家对峙两旁。在王村的月亮朗照猛洞河冲入酉水的“瀑布”酒店,我们一行临窗而坐,将一条条酸鱼连肉带骨狼吞虎咽,剩下的几只红得发紫的七星椒零乱地横在瓷盘里…… 据介绍,湘西酸鱼的腌制颇得祖传———先祖从荆楚江汉千里迢迢的避难与迁徙,水祸旱魃的肆虐与横行,历朝历代官兵的围剿与匪患,注定着湘西的饮食定位在酸辣上,才能使食物得以不变质的贮存,成为大灾大乱时的救命粮。苗寨土家主要以食酸为主,酸鱼即是湘西待客的上等好菜。细细品尝酸鱼酸甜悠长、香辣可口的滋味,佐以香浓性烈的苞谷烧别具风情。 制作湘西酸鱼的最佳鱼种,是德夯苗寨稻田间的一尾尾活蹦乱跳的鲤鱼。立秋后晚稻抽穗灌浆时,将一块块稻田里的水放干,将鱼捕入一只只背篓背回家,剖肚、洗净、晾干,在鱼肚填满糯米粉,拌入花椒、生姜、大蒜、五香粉等配料入坛,一层鱼,一层盐,一层糯米粉或玉米粉掺和干辣椒粉,重重叠叠,紧紧密密,密封放置在装满水的木盆中,也有连坛埋入泥土里的做法———这种水土隔住空气的酸鱼,少则可保鲜一两年,多则可保持八九年不腐乱,开坛时一阵阵馨香而又酸甜的气味直冲五脏六腑,出坛后一条条酸鱼清蒸、油炸均可。
风土人情
土家住房多依山建筑,一般是长方形,三间,中为堂屋。房屋建筑材料,有的以木架屋,房顶盖瓦;有的编竹为墙,茅草为顶。 饮食以玉米、小米、荞子为主,喜吃酸菜和辣椒。 服饰:男子用青蓝色或白色的土布帕子缠头,喜穿对襟短衫,多纽扣;妇女穿无领开左襟大褂,袖子短肥,下着八幅罗裙,裙上绣有花纹、图案,有的穿裤,裤脚有两三条花边;老人着大襟衣。 婚俗独特的地方,就是哭嫁,哭的时间长,在离开娘家的前半个月就开始哭嫁,《哭嫁歌》的内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祖先、骂媒人等,多是诉说离别之情。有一人独哭,有母亲、姐妹同哭。丧葬:行土葬。节日有赶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赶年,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月大过二十九,月小过二十八。 礼仪与禁忌:土家族人有团结互助、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一家有事,大家帮忙。逢年过节到土家族人家里作客,热情的主人便会拿出几个雪白的糍粑去烤,烤得两面金黄开花的时候几吹几拍,往里面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但在一些偏僻的山区,主人将烤好的糍粑送到客人手中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糍粑就咬,这时主人就会重新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给客人吃,尔后接二连三地烤好、拍净、蘸糖,递给客人。如果不懂规矩,接过来就只管吹拍,那你吃完一个没糖的就别想再吃了,主人还认为你对土家族人不尊重。 节日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扛锄、穿蓑衣、担空水桶进屋;不能用脚踏火坑及三脚架;在室内不能吹口哨;客人不能和少妇坐在一条长凳上。 湘西三吃:酸鱼、腊肉、牛肝菌 酸鱼

湘西苗族的风俗习惯(最新5篇)

湘西苗族的风俗习惯(最新5篇)

湘西苗族的风俗习惯(最新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湘西苗族的风俗习惯(最新5篇)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历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演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湖南湘西文化手抄报内容

湖南湘西文化手抄报内容

苗族“六月六”歌会“六月六”是苗族祭祀祖先的节日。

泛腊耳山苗区(铜仁、松桃、凤凰、花垣、秀山等地)有苗族青年天灵射杀皇帝的传说,皇帝查知刺客是苗疆的天灵,天灵被害,据说被害这天是六月六日。

于是,每逢此日,苗胞便云集将军山下,吹哨呐、唱苗歌、跳鼓舞,祭奠先烈,祈祷吉祥,祈祷未来和希望。

清晨,赶歌会的群众已成群结队,在山头、溪边、公路两旁攒动,许多身穿对襟开衫、头缠花黑条巾,手拿带钓小花布伞的年青小伙子,在一群群盛装俏丽的苗家姑娘中穿来游去。

如果男方看中女方,就用小花伞去钩对方手、腰,小小的花布伞成了沟通情愫的工具了,如果姑娘看中小伙,就频频传送秋波,使眼色。

苗族花鼓苗族花鼓源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苗族花鼓,它是一种慢鼓,鼓声雄壮浑厚。

据收集,凤凰苗族花鼓的套路就有一百多种。

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

每逢春节或苗族盛大节日,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都要集中到坪场进行鼓舞表演赛。

鼓舞是湘西苗族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它以鼓乐指挥生产劳动,以鼓乐传播民族文化,以鼓乐娱乐身心,它把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种类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

它不但反映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劳动习惯,还表达男女爱情及审美情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苗族求爱方式赶边边场苗族的“边边场”风俗,奇异精巧,别具风味。

苗族男青年,一旦长到十八九岁,就开始了谈情说爱,他们利用走亲访友的方式多方与姑娘接触,初步掌握了一些情况后,就可以进一步的试探。

试探的方式是利用赶场的机会主动去找姑娘,多是在地角场边,或者在行走的路途中,进行试探活动,故曰赶“边边场”。

试探的方式是奇巧的,男的与姑娘见面后,就以向姑娘讨东西的方式来试探姑娘愿不愿意相交。

比如在赶场的途中讨糖、讨果子,在山上相见讨菜、讨水。

一旦讨东西成功了,说明姑娘愿意和你相交。

苗家花带苗家花带,织花带,是苗家姑娘最盛行最喜爱的一种习俗。

在苗家,从女儿长到七八岁起,母亲就要教她做针线活,待到十岁左右就教她学织花带,如果母亲技艺不高,还要请寨子里花带技术最高的妇女来教。

湖南湘西凤凰古城的民俗风情

湖南湘西凤凰古城的民俗风情

湖南湘西凤凰古城的民俗风情湖南湘西凤凰古城位于中国湖南省境内,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古城之一。

凤凰古城不仅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而闻名,还以其独特而丰富的民俗风情吸引着众多游客。

在这里,传统文化得到了保留和传承,民俗活动丰富多样,宛如走进了一个迷人的古代世界。

本文将为您介绍湖南湘西凤凰古城的民俗风情。

1. 建筑文化凤凰古城拥有众多古老的建筑,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历史传承而受到游客的喜爱。

街道两旁的木质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传统工艺和当地建筑风格完美结合,每栋建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

漫步在古街上,仿佛穿越回了古代,感受着传统古建筑的宁静和神秘。

2. 民间艺术湘西凤凰古城以其独特的民间艺术而闻名。

这里有丰富多样的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等表演,让人们感受到湘西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

例如,苗族的牛皮锣、白色水妹的扇子舞等各具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

此外,凤凰古城还有丰富多彩的手工艺品,如蜡染、剪纸等,它们代表了这个地区独有的技艺和风貌。

3. 传统节日凤凰古城举办各种传统节日,使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

传统的节日如苗年、苗族芦笙节、苗族古乐会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和研究者。

这些节日举办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人们可以欣赏到民俗表演、乐器演奏、舞蹈和歌曲,深入了解苗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

4. 民间婚俗湖南湘西凤凰古城的民间婚俗是游客们颇感兴趣的一部分。

这里的婚礼仪式独特而浪漫,充满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新娘穿着绣花旗袍,婚礼上会有各种各样的传统仪式和习俗。

例如,新郎要先执葵扇,接着新娘要唱巧文,这些都是特色鲜明的湖南湘西凤凰古城婚礼的独有风格。

5. 神秘的巫术文化湖南湘西地区除了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外,还有着独特的巫术文化。

巫术作为一种具有迷信色彩的宗教信仰,一直以来都是湘西地区文化的一部分。

凤凰古城的巫术文化主要体现在巫山神女的崇拜,巫婆跳湘妹子舞等。

这些神秘而神奇的巫术活动为古城增添了一层独特的色彩。

总结:湘西凤凰古城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一方面彰显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另一方面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亲近湖南湘西地区的机会。

湘西苗族特色中的非遗文化

湘西苗族特色中的非遗文化

湘西苗族特色中的非遗文化湘西苗族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特色文化区域,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的手工艺、音乐舞蹈、节日庆典、口述传统和自然传统等,代表了湘西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湘西苗族的非遗文化。

一、手工艺湘西苗族拥有独特的手工艺技艺,如苗绣、蜡染和竹编等。

苗绣是湘西苗族传统手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以其精湛细腻的技艺而闻名。

苗族妇女用针线将纱绣成各种图案,表现出苗族的民族特色和审美观念。

蜡染是苗族人民以植物染料为主要原料进行的一种传统染织技艺,具有鲜明的苗族特色和独特的工艺风格。

竹编在湘西苗族地区也非常流行,以其耐用,美观和实用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音乐舞蹈湘西苗族的音乐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的音乐艺术形式包括歌谣、合唱、器乐演奏和舞蹈等。

苗族人民以歌唱和舞蹈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生活乐趣。

苗族舞蹈以它秀丽多姿,独具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舞姿而著称。

苗族的舞蹈形式包括单人舞、对舞、群舞和击鼓舞等。

这些舞蹈通过舞姿的变化和舞动的节奏来展现苗族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三、节日庆典湘西苗族的节日庆典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苗年、吃新节、花山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射弩、赛牛等。

这些庆典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苗族人民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苗族文化魅力的窗口。

四、口述传统湘西苗族地区还拥有丰富的口述传统,包括传说、故事、神话和谚语等。

这些口述传统以口头形式传承至今,代表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统。

其中,苗族的神话和传说是苗族文化的一部分,它们通过各种故事来传承人们对自然、神灵和人类生活的理解。

这些口述传统不仅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历史和神话观念,也为苗族人民提供了宝贵的道德准则和人生智慧。

五、自然传统湘西苗族地区的自然传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崇拜自然,尊重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西民俗风情简介湘西民俗风情简介1、湘西名片湘西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土家族的摆手舞、赶秋节、吊脚楼、西兰卡普,苗家的芦笙、木鼓舞驰名遐迩,久负盛名。

土家刺绣、苗家蜡染堪称一绝。

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

人人会歌,无处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

有对歌、盘歌、山歌、蓐草锣鼓等,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情真意挚,优美悦耳。

闻之如品干饴、如沐春风。

再来看看土家族苗族特有的吊脚楼,吊脚楼属于木结构,四周都有设计独特的楼角垂吊,刷桐油,省工省料,美观大方,成为湘西一景。

当然,在每年的三月三这天,挑葱会,苗族的边边场,最让年轻人神往,他们可以在这样的活动中自由恋爱,找寻自己喜欢的对象。

没有人来管你,也没有人来打搅,一切公开而透明。

2、服饰(1)苗族服侍苗族服饰,绚丽多彩,富有浓郁的民放特色。

古时,男女都是“色彩斑纹布”,上身穿花衣,着百褶裙,头发,包赫色头帕,穿船形双鼻绣花鞋,佩戴银饰。

清代“改土归流”后,男子逐渐以裤代裙,裤管短而宽,穿土产花格子对襟衣。

老年人裹黑布头巾,打绑腿、束腰带。

妇女服装,胸前、袖口和裤筒,滚边绣花,过腰大而长,袖大而短,皆系满襟,没有衣领。

衣服有琵琶襟、套襟、四角挖云、四叉式之分。

但也有两臂皆白上衣,短马褂,下不著,长裙青红相间,自成文彩。

亦有绣花卉者,上衣下裙以层数多者为美。

(2)土家族服饰民国以来,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地缠绕在头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则多为青丝帕或白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八米,是妇女终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缠头入葬。

衣服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男穿对胸衣,双排七至十一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女人则右开襟,袖大而短,饰花边,拄银铜佩饰,俗称“满襟”,有满清遗风;未出阁少女着花衣,讲究大红大绿;小孩喜戴菩萨帽,虎头帽;男鞋多为青蓝布,女人穿绣鞋;姑娘出嫁时必穿“露水衣”,上着鲜艳挑花绣衣,下着八幅罗裙,与土老司八幅罗裙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惹巴拉,这些民俗还存在。

3、房屋特色吊脚楼为湘西各族人民一种传统建筑形成,又称"吊楼子"。

吊脚楼为山野式"楼阳台",单檐悬挑,屋面反翘,名"飞檐",通风向阳,干爽清新。

有与正屋成一字形,也有成90℃直角形。

吊脚楼外设走廊,二面称"转角楼",三面称"走马楼"。

栏杆多花格,县柱称"吊瓜"'或为六陵、八棱,或雕成球形、金瓜形。

柱、防还雕有龙风、喜鹊、花卉等。

民间吊脚楼上多为闺房,卧室或织锦、打花之处,底层为谷仓、柴房,也有底层下临溪流,泉水叮咚,别有情趣。

山寨吊脚楼掩映在绿树翠竹中,富有大自然风光美。

湘西州部分镇临河民居也建有吊脚楼,如吉首峒河街,凤凰沱江沿岸、王村古镇、茶洞边城及龙山洗车河等,历来都引起中外旅游者极大兴趣。

4、节日(1)苗族节日节日有苗年、春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船节、清明节。

(2)土家族节日节日有春节、清明、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重阳。

5、忌讳(1)苗族忌讳苗族禁忌:“四月八”这天,各家不得役牛;参加送亲的人们一路上要小心行走,千万别把腿脚扭伤,否则会被认为不吉利;人死入葬后一个月内,家里人不能婚嫁,也不能唱歌或吹芦笙;有的地方过年节不许杀狗,更不许吃狗肉;禁止在寨子周围挖土,禁止砍伐寨子附近的古树;同辈男女都以兄弟姐妹相称,最忌“姐夫”、“妹夫”之称。

(2)土家族忌讳忌言:节日、喜庆、出门和行船等禁说不吉利的话。

忌行:腊月二十九,妇女不准做针线活,不准洗衣,避免与人吵架。

过年吃饭不准泡汤,免遭来年大水,冲垮田坎;三十晚上不准吃年粑粑,吃了会长疮;三十不准吃豆渣和菜豆腐,禁止挑水,免来年遭水旱灾。

6、饮食介绍(1)酸萝卜吉首、凤凰的醋萝卜经过人工特殊加工,味道清爽可口回味无穷。

(2)吉首德夯桃花虾桃花虾是吉首德夯苗寨的特产,湘西各地均无,似乎独一无二于天下,有滋阴壮阳之功效,是到德夯必食之佳品。

(3)凤凰姜糖姜糖特产的成型,源于凤凰民间治风寒感冒的一种小配方。

人吃五谷杂粮,终年操心劳作,偶遇风寒,难免会生出病痛。

对于这种小疾,凤凰人一般不求助于医,他们自己解救自己,切几片姜拌以红糖在瓦钵里煎煮,到了一定火候,就着热汤服下,盖上棉被,发出一身大汗,便感一身轻快,体复如初。

(4)冬笋炒腊肉冬笋是山里土生的,腊肉是山里人家自制的,不须加过多佐料,原本有独特的香。

7、独特文化现象(1)猴儿鼓猴儿鼓舞是苗族鼓舞中较原始的一种舞蹈形式。

表演的动作有"戏舞"、"听鼓"、倒爬树"、"狮子滚"、"双加官"、"抢鼓"等。

表演时动作灵巧,急而不乱。

"表演时人数不拘,可多可少/但女子不打猴儿鼓舞。

(2)挡箭牌在湘西各地很多分岔路口,均可以看到一种叫挡箭牌的石碑。

挡箭牌是功德碑之一种,目的为家人祈福,,同时也为在岔路口迷失方向的路人指明上下左右所去的地方。

(3)毛古斯土家族有着古老,璀璨的民族民间文化,“茅谷斯”舞便是其中一颗明珠。

茅谷斯,是土族在小摆手歌舞活动中穿插进行的一种具有故事情节的原始戏剧活动,也叫毛猎舞,被中外来宾称誉为“千年不老茅谷斯”。

8、湘西三大邪:赶尸、放蛊、落花洞女。

(1)赶尸到现在也没人能指出它的真实情况来。

据当地人一致的说法:赶尸的人是一个身穿道袍的法师,无论尸体数量有多少,都由他一人赶。

这合香港电影演的一样。

说“赶”尸不如说“领”,因为这法师不在尸后,而在尸前带路,一面走一面敲锣,使夜行人避开,有狗的人家把狗关起来。

尸体在一个以上时,即用草绳把他们联系起来,每隔六七尺一个。

赶尸这一行业在湘西以外的地方很难行得通,第一、住宿就成问题。

第二、夜行人不知闻锣趋避,反而来看热闹,非吓死人不可。

第三、许多乡村,村外没有道路,势必经村中,大多数地方是不准尸体入村的,何况是跳跳蹦蹦的活尸呢?(2)蛊术湘西的“蛊术”和泰国的“降头术”被称为东南亚两大邪术。

湘西的蛊术和湘西的赶尸一样,到现在也没人能指出它的真实情况来。

苗族几乎全民族笃信蛊,只是各地轻重不同而已。

在苗族的观念世界,蛊有蛇蛊、蛙蛊、蚂蚁蛊、毛虫蛊、麻雀蛊、乌龟蛊等类。

蛊在有蛊的人身上繁衍多了,找不到吃的,就要向有蛊者本人(蛊主)进攻,索取食物,蛊主难受,就将蛊放出去危害他人。

最初,蛊是指生于器皿中的虫,后来,谷物腐败后所生飞蛾以及其他物体变质而生出的虫也被称为蛊。

古人认为蛊具有神秘莫测的性质和巨大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蛊,可以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引发疾病。

患者如同被鬼魅迷惑,神智昏乱。

先秦人提到的蛊虫大多是指自然生成的神秘毒虫。

长期的毒蛊迷信又发展出造蛊害人的观念和做法。

和赶尸不同的是,放蛊几乎在湘西地区都有流传,而赶尸主要流传于湘西沅陵、泸溪、辰奚、叙浦四县。

蛊在湘西地区俗称“草鬼”,相传它寄只附于女子身上,危害他人。

那些所谓有蛊的妇女,被称为“草鬼婆”。

所谓的放蛊方式和蛊到底是什么样子,除了代代相传的说法,谁也没有见过,但却根深地固的留在人心。

(3)落花洞女简单说,就是被洞神爱上或者带走魂魄。

一个女孩经过一些人生的变故进入痴迷状态,她的面色灿若桃花,眼睛亮如星辰,声音如丝竹般悦耳,身体里发出一种馨人的清香。

她每天不停地抹桌擦椅洒扫厅堂,把一个原本破败的家收拾得纤尘不染。

进入了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境界。

按照当地的说法,这个女孩子已经把自己许给了神,她整天生活在幸福的幻想里。

她的心上人是不食人间烟火却救人于水火的神,因此她不再为世俗的任何男子动心,只需小心地保护好自己的美丽娴静,等着她的神选好了吉祥的日子来迎取她。

这就注定了她的一生将不再有姆妈经历过的一切生儿育女盼夫心切又妒怨煎熬的烦恼,也不会有世俗的男子想到要用自己的婚姻去解救这个被神的幻象所诱惑的女孩。

固然当那个日子到来的时候,幸福中的女孩含笑而逝,但她始终不渝地保持了自己的姣好容颜,直到今天的传说与记载中。

女孩子的父母,也只能将其喜爱之物作为嫁妆,在洞口焚烧,算是为女儿办了个体面的婚礼。

湘西有无数大大小小的神秘洞穴。

仿佛冥冥中传来洞神的呼唤。

落洞的女孩子十有八九必死无疑,偶尔也有能活着回来的,也会变成痴颠。

仿佛精神已被洞神诱惑带走。

湘西民间如果碰上一个女子精神失去常态,往往会断定这女子是“落洞”了。

“落洞”的人,多为年轻漂亮的女性。

怎么就落洞了呢?按民间讲法是因为这女子间或出门,从某处洞穴旁经过,为洞神一瞥见到,欢喜了她,把她的魂拿去,从此,这女孩便“落洞”了。

湘西的“落花洞女”能将树叶哭下来;到山洞不吃不喝,几天不死,回来后也不饮不吃,几天后就死去。

部落人们认为她去和树神、井神结婚了,因而这些女孩生前没有结婚,但人死后,别人去办丧礼,而落花洞女的家人给他们不但不办丧礼,还要办婚事,以示婚礼之喜。

沈从文在他的书中写道:湘西女性在三种阶段的年龄中,产生蛊婆、女巫和落洞女子——穷而年老的,易成为蛊婆,三十岁左右的,易成为巫,十六岁到二十二三岁,美丽爱好性情内向而婚姻不遂的,易落洞致死——三种女性的歇斯底里,就形成了湘西的神秘之一部分。

这神秘背后隐藏了动人的悲剧,同时也隐藏了动人的诗意。

9、湘西古镇(1)里耶镇里耶镇,秦简故里,位于湖南省武陵山腹地,湘、鄂、渝、黔四省市在此交界,隶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

“里耶”在土家语里是开拓这片土地的意思。

早在距今6000年前,里耶就有人类居住。

这里有神奇的自然风光和奇特的民族风情,但由于交通不便使其经济文化一直较为落后。

直至清康熙年间始建街道和码头,雍正年间设置里耶塘,并渐成集市,一度繁荣。

(2)王村镇王村是秦汉时期酉阳城旧址,是湘西著名古镇,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五代十国时,彭氏土司小王朝廷建于此,故名“王村”。

是猛洞河风景区的南大门,铁路、公路、水运交通都很方便,王村依山傍水而建,老式民居翘角飞檐,景观独特,镇上既有青石板嵌成的五里长街,青砖砌成的古城墙,又有中华基督教协会福音堂临水而建的土家吊脚楼,南临酉水,西靠秀丽的群山,北有独特的石林,东侧对面山上还有西汉古墓群,著名电影《芙蓉镇》曾在这里拍摄,该镇也因此得名“芙蓉镇”。

(3)茶峒镇茶峒位于湘、黔、渝、三省(市)交界处,始建于嘉庆八年(1803 年),有“一脚踏三省”之称,属湘西的四大名镇之一。

解放前,山城雄峙,城垣逶迤,河水悠悠。

青石道整洁风雅,吊脚楼古色古香,白塔耸立,古渡摆舟,如诗如画。

诗云:“边城胜景令人醉,疑是身在画中游。

”著名文学家沈从文以茶洞为背景,写出小说《边城》,驰名中外。

解放后,城垣、白塔虽毁,但古风依存,又新修楼房、大桥和农贸市场等,为边城茶洞增添新景,《连心坝》、《边城》等影片,均在茶洞拍摄外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