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情歌的语言艺术
论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论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湘西土家族民歌是湖南省土家族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土家族民歌以其朴实淳朴的表达方式,真挚感人的情感表达和细腻多变的音乐形式,成为土家族文化的瑰宝。
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方面,湘西土家族民歌面临着一些挑战,同时也有一些积极的因素促进着其传承与发展。
传承是土家族民歌发展的首要条件。
湘西土家族的民歌传承自古而今,一直是口头传承。
通过家族和村落的长辈传授给后辈,民歌得以代代相传。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的转变和年轻一代对新事物的追求,土家族民歌的传承面临着一定的压力。
需要加强对土家族民歌传统知识的整理和记录,以及对年轻一代的培养和传授,才能确保土家族民歌的传承。
在传承的基础上,湘西土家族民歌也需要进行创新和发展。
传统的土家族民歌多以生活琐事和情感表达为主题,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和情感体验。
在现代社会,土家族民歌需要与时俱进,更好地与年轻一代产生共鸣。
这就需要创作新的歌曲,选取新的主题,用现代音乐表现方式来传递土家族民歌的内涵和情感,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除了传承和创新,湘西土家族民歌的发展还需要有效的保护和支持政策。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土家族民歌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对土家族音乐家和歌手的培养和扶持,提供更多的演出和宣传机会,让土家族民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还应加强对土家族民歌的研究和学术交流,提高对土家族民歌的认识和理解,推动其在大众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湘西土家族民歌作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不仅对土家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起到重要作用,也是丰富和发展中国民歌的一部分。
通过加强传承、创新和保护,湘西土家族民歌能够更好地走进现代社会,与年轻人产生共鸣,为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民族学视域下的湘西黔东土家族民间音乐文化

民族学视域下的湘西黔东土家族民间音乐文化湘西黔东土家族是中国土家族的一个重要支系,其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湖南、湖北、贵州等省份。
土家族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服饰、语言、音乐等文化表现而闻名,而民间音乐更是土家族文化的精髓之一。
本文将从民族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湘西黔东土家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特点、发展历程和现状。
一、土家族音乐的特点土家族音乐是土家族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土家族音乐的形式多样,包括歌谣、山歌、舞曲、民乐等。
歌谣和山歌是土家族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形式。
1.歌谣土家族的歌谣是一种口头传承的音乐艺术形式,通常由一位歌手和一群合唱者共同演唱。
歌谣的歌词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劳动生活、爱情情感等题材,歌词朴实真挚,表达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感情。
在歌唱形式上,歌谣通常采用交叉对唱、领唱和和唱的方式,具有独特的旋律和节奏。
2.山歌山歌是土家族民间音乐中最为重要的形式之一,它是土家族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创作的歌曲。
土家族的山歌在演唱形式上有融合了起立式合唱、过堂式合唱、庙会式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
在音乐风格上,山歌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旋律感,富有激昂的气息,能够充分展现土家族人民的豪迈和激情。
土家族音乐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在古代,土家族音乐主要是口头传承和民间创作,没有统一的谱记系统,传承方式主要依靠师徒传承和家族内部传承。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土家族音乐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宣传、保护和传承。
在20世纪,土家族音乐开始进入专业化的舞台表演领域,成为了舞台演出的一种传统文化元素。
以音乐为载体的文化交流和演出也逐渐扩展到了全国乃至国际范围,使得土家族音乐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认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土家族音乐在现代社会中正在面对诸多挑战。
一方面是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土家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困难;另一方面则是土家族音乐本身的传承体系日益薄弱,传统的师徒制度和家族内部传承方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土家族风格歌曲《阿妹出嫁》演唱特点分析

土家族风格歌曲《阿妹出嫁》演唱特点分析作者:梁潇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04期【摘要】歌曲《阿妹出嫁》是作曲家孟勇先生代表作品之一,是一首具有土家族风格的创作歌曲。
孟勇先生的创作扎根于湖南地方特色,作品情感丰富细腻,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色彩,描写了一位土家族新娘出嫁时的欣喜以及对家人和家园的恋恋不舍。
【关键词】《阿妹出嫁》;土家族风格;演唱处理;情感表达【中图分类号】J616;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一、湘西土家族歌曲风格特点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湖南、湖北和贵州等地。
闲暇之余,土家族人民通常会演唱情感充沛优美婉转的小调,其内容一般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婚嫁是非常著名的习俗,因此,土家族人民创作出了哭嫁歌,用来表达待嫁新娘对亲人的不舍之情,是一种边哭边唱的表现形式,感情丰富,被誉为“中国式詠叹调”。
二、歌曲《阿妹出嫁》风格特征(一)歌曲创作背景声乐作品《阿妹出嫁》是由孟勇先生作曲,金沙先生作词合作完成的,两人在创作中碰撞出了动静结合的曲与词,歌曲曲调取材于湖南湘西土家族,以土家族婚嫁习俗为题材,旋律借用苗族哭嫁音乐,将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创作技法完美融合,歌词贴近生活,旋律活泼欢快,刻画了土家新娘出嫁时对家人的不舍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向往,将女子出嫁前的心理活动描述得真实感人。
歌曲虽并未说明是哪一位新娘出嫁,但歌词中把主人公的善良、孝顺、感恩等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湘西民间传统艺术中,土家族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凭借其情真意切的语言艺术道出了土家族人民的真与纯。
(二)歌词赏析1.歌词丰富的修辞手法歌曲在引子部分用“石榴开花”预示着“阿妹出嫁”,采用了比兴手法,借物寓意,石榴开花了意味着小阿妹长大了,像娇艳的石榴花一样夺目美丽。
“阿妈的乳汁把我喂养,阿妈的背篓把我背大”“出嫁了谁给阿妈梳白发,出家了谁与姊妹说悄悄话”等一系列的排比句,对仗工整,想到阿妈的养育之恩,想到姊妹之间的感情,伤感慢慢涌上心头,离别之情难以言表,这就要求演唱者要精巧地表达出阿妹欢喜又不舍的矛盾心情,诉说出对家人和家乡的不舍。
论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论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湘西土家族民歌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人民创作演唱的民族音乐形式,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它以其独特的旋律、歌词和表演形式,展示了土家族人民丰富的生活情感和文化传统,被誉为中国民歌宝库。
在湘西土家族社会中,民歌一直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些民歌经过世代传承,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曲调和唱腔。
每当有重要的节日、婚礼、葬礼等庆典之时,土家族人民都会以民歌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祝福。
湘西土家族民歌的创作和传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民歌的创作源于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表达。
土家族人民生活在湘西山区,劳作繁忙,生活艰辛。
他们的民歌多以劳动、生活、爱情等为主题,以真实、朴实的语言和旋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景。
民歌的传承依靠口传和师徒传授。
在土家族社区,老一辈的人们会通过口述的方式将民歌传给后人,同时会与年轻人进行有意识的音乐教育和训练,使他们能够准确地掌握民歌的旋律和歌词。
民歌的发展得益于各种演出和比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加,土家族民歌逐渐走出湘西山区,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欣赏。
土家族人民会参加各种歌唱比赛和演出,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民族文化,同时也通过与其他地区的民歌交流,吸收各地的音乐元素,丰富和发展民歌的创作和表演形式。
民歌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文化政策和资金支持。
湘西土家族自治州通过制定相关的文化政策和投入资金,鼓励土家族人民保存和发展自己的民歌艺术。
他们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和培训班,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使更多的青年人能够接受民歌教育和培训,保护和发展土家族民歌的传统。
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和政策等方方面面。
只有通过不断加强保护和发展,才能使土家族民歌在未来得以持续传承和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多的音乐享受和文化体验。
湘西土家族民歌赏析

湘西土家族民歌赏析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是国际竞争中备受关注的软实力。
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是祖先数千年来创造的极其丰富而宝贵的财富,是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和民族根基,是综合国力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涵,是维系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也是联系、沟通世界的桥梁。
那么,作为土家儿女在继承自己民族瑰宝、不断使其发扬光大的同时如何在教学工作中让这个软实力充分发挥其作用呢?我认为需从土家民歌赏析入手。
只有真正听懂了、理解了土家族的民歌,才能真正了解和理解土家族的精神内涵,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和民族根基,不断推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下面就如何欣赏土家族民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了解湘西土家族民歌的种类湘西土家族民歌丰富多彩,各式各样,在流传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以下类别:①山歌(如薅草锣鼓);②小调(如灯调);③风俗歌(如婚礼歌、丧歌、梯玛神歌、摆手歌、上梁歌等);④儿歌(如催眠曲、游戏歌等);⑤劳动号子(如船工号子、排工号子、岩工号子、拖木号子、挑工号子等)。
二、了解土家民歌的曲情特点湘西土家族民歌中,包含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格的节奏和曲调。
声乐旋律的语言具有造型性和动力性。
所谓声乐旋律的造型性是指声乐艺术的字与声相契合后的字声关系的结构样式和不同形态。
声乐旋律的动力性包括旋律的和声动力、织体的变化性和调式、调性的变化。
土家族土语民歌主要用五声音阶调式,音调以窄小声韵为主,偏重小调色彩,偏爱级进和窄音程的旋法,节奏一般比较舒缓中庸,唯跳丧的节奏跌宕多变。
湘西土家族民间歌曲一般的音例是so、la、do、re、so。
以这几个音例为基础,加上迂回润色,从而形成了动人的、十分有特色的旋律。
试析土家族哭嫁歌

2、演唱形式独特
2、演唱形式独特
土家族哭嫁歌的演唱形式独特,包括独唱、对唱、合唱等多种形式。其中, 独唱最为常见,演唱者通过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婚姻、家庭的和对自由恋 爱的追求。而对唱则多用于男女之间的情感交流,表达了彼此之间的爱意和依恋。
2、演唱形式独特
合唱则是一种集体表达的方式,通过众多女子的共同演唱,表达了对婚姻制 度的反抗和对自由恋爱的向往。
一、土家族哭嫁歌的历史渊源
一、土家族哭嫁歌的历史渊源
土家族哭嫁歌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根据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可以推 断出其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据史书记载,土家族先民在唐宋时期就已有“哭嫁” 之习。而现今的土家族哭嫁歌则主要流传于湘西、鄂西等地的土家族聚居区。
二、土家族哭嫁歌的文化内涵
1、婚恋观的体现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歌词内容情感丰富,寓意深远。其中既有对婚姻的 不满和控诉,也有对离别的悲伤和无奈,还有对生活的苦涩和幽默。歌词中常常 蕴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命运的抗争。
一、歌词情感丰富,寓意深远
歌词常常采用比喻、象征、夸张等手法,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比如,在 哭嫁歌中经常出现的“蝴蝶双飞”、“鸳鸯戏水”等比喻,表达了新娘对自由生 活的向往和对夫妻恩爱的期望。又如,“一盏盏黄灯笼,一阵阵白茫茫”,这样 的描述既表现了
试析土家族哭嫁歌
目录
01 一、土家族哭嫁歌的 历史渊源
02
二、土家族哭嫁歌的 文化内涵03ຫໍສະໝຸດ 三、土家族哭嫁歌的 艺术特色
04
四、土家族哭嫁歌的 传承与保护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土家族哭嫁歌,作为土家族女性重要的民间口头表达艺术形式,不仅具有丰 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本次演示将从以 下几个方面对土家族哭嫁歌进行深入分析。
浅析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色

浅析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色
湘西土家族是中国著名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深受人们喜爱。
在土家族的婚礼仪式上,有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形式,即“哭嫁歌”。
这一传统文化形式在土家族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从歌曲的形式特点、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方面对“哭嫁歌”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从歌曲的形式特点来看,“哭嫁歌”是一种典型的民间歌曲形式,它不同于一般的歌曲,更多的是以一种吟唱的方式进行。
在表演时,表演者往往会用哀怨、悲痛的情感来演绎,唱出亡妻离子的伤心之情。
这种哀婉悲切的唱腔,使得“哭嫁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感染力,能够深深触动人心。
从表演形式来看,“哭嫁歌”往往需要由一位专业的表演者来进行演唱。
这种表演形式一般是在婚礼仪式上进行,由表演者扮演亡妻离子的角色,以一种亡者的口吻,表达真挚的哀思和亲人的离别之情。
表演者往往会穿着传统的服饰,在吟唱的过程中,还会以一种特殊的舞蹈动作来衬托,使得整个表演更具有戏剧性和感染力。
从文化内涵来看,“哭嫁歌”所包含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和深刻。
“哭嫁歌”反映了土家族人对生死的认识和思考,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留恋之情。
“哭嫁歌”也反映了土家族人民族性格的坚韧和乐观。
尽管亲人离世,土家族人并不因此而消沉悲伤,反而通过“哭嫁歌”来宣泄内心的情感,以此来缓解内心的痛苦和悲伤。
“哭嫁歌”也反映了土家族的宗族文化和家庭观念,传承了土家族对家庭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的依恋之情。
分析土家族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的演唱特征

一、湖南土家族民歌的概述湖南土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土家族有属于自己的语言体系,有本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而湖南土家族民歌就是其民族特色文化的最好体现。
(一)土家族民歌的产生背景在土家族成立之前,湖南地区就对“巫楚文化”有记载。
据《汉书》记载,楚国地处湘水与沅水流域,当地人“信巫鬼,重淫祀”。
古代乐舞最初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祭祀神明,而后的民歌虽然融合了当地人的生活习性与族群文明,但还是以古乐舞为基础形成,所以在土家族民歌的产生与发展中依旧能感受到“巫楚文化”的影子。
农耕时期族群的先辈虽然具备自给自足的生活条件,但地形、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等多种因素阻碍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村落相邻却隔山而望,由于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书信来往也不太普及,所以喊唱成了他们交流的主要方式。
民歌因此也被先辈赋予了记录生活、表达情意的含义。
民歌渗透了土家族人的生活中,从产生到发展都在不断丰富着本民族的文化。
/ 彭天钰〔摘 要〕湖南土家族民歌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凭借其独有的创作特色和别具风格的表演形式颇受人们的喜爱与推崇。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桑植县被称为“民歌之乡”,《马桑树儿搭灯台》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民歌中的代表性作品。
本文通过三个部分对湖南土家族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进行分析,第一部分从整体阐述湖南土家族民歌的产生背景与民歌的分类,并对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作简要概述;第二部分从音乐特征的角度分析曲式结构、调式调性等内容,以便理解民歌的架构并为演唱奠定基础;第三部分是从民歌的演唱技巧出发,浅析本首湖南土家族民歌在演唱时需要注意的咬字、气息及润腔技巧,从而为学习土家族民歌的演唱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湖南土家族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音乐特征;演唱技巧分析土家族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的演唱特征音乐理论(二)土家族民歌的分类土家族民歌所包含的种类繁多,在现今的研究中也有多种分类方式,此处以较为普及的一种分类进行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3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5月V ol.27,N o.3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y.2006湘西土家族情歌的语言艺术Ξ石雯丽(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摘 要:湘西土家情歌是湘西主要的民间文学样式,它通俗质朴、风趣含蓄、富有韵律、形象生动,具有着浓厚的艺术氛围。
关键词:湘西;土家情歌;语言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I277.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06)03-0082-03作者简介:石雯丽(1968-),女,湖南花垣人,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湘西土家情歌是民间文学中最早产生,又一直伴随土家人由远古走向今天的主要民间文学样式。
“土司地处万山之中,凡耕作出入,男女同行,无拘亲疏。
道途相遇,不分男女,以歌声为奸淫之媒,虽亲夫当前,无所畏避。
”[1](P170)湘西土家人“以歌为媒”,自由恋爱自古成习。
要想成就一段姻缘,唱歌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彼此用歌声表情达意互诉衷肠。
“好水洗衣不用槌,好姐连歌不用媒,阵阵山歌架起桥,情哥情姐桥上会。
”[2](P50)只要遇到自己心仪的异性,不管是在日常生活或是在特定节日里(如土家社巴节)都会敞开歌喉,尽情表达爱慕之意,思念之情。
“青山田园美如画,吊脚楼住毕兹卡,郎如青山妹似花,歌声恋情传佳话。
”[2](P51)湘西土家情歌种类繁多,依据男女的相恋过程,可分为动心歌、试探歌、赞美歌、挑逗歌、初恋歌、迷恋歌、相思歌、反抗歌等等种类。
湘西土家情歌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形象的措辞、真挚微妙的情感、富有音乐性的声韵等,展现出独特的生活情景及文化风情,因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下面从其语言运用角度进行探讨。
一、通俗质朴湘西土家情歌的语言,多是从口语中提炼出来的结晶,既通俗,又雅致,既质朴,又清新。
因此,“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平淡中见新奇,浅显里寓深意,质朴中含清新,清新里显质朴。
不论是对唱、叙述、还是描写一件事、吟唱一个人,虽然用的都是通俗的口语,却如泥土般纯朴,绿叶上滚动露珠儿般清新感人,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平易自然、质朴生动。
如:松柏生在大山坡,常年四季叶不落,一根青藤缠上树,扭来扭去解不脱。
[3](P61)我想阿妹想得呆,粪桶当作水桶抬,菜园当作内房进,衣柜当作大门开。
[3](P60)这些情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风花雪月的描写,有的是湘西土家山区人民常见常听的口语,Ξ收稿日期:2006-04-24这些口语平实无奇,情歌似乎不是在吟唱,而是在拉家常中诉衷情。
这些从现实语言中信手捡来的通俗纯朴、色彩鲜明的语言充分表达了湘西土家青年男女之间纯朴、真挚的爱情。
这样的情歌读起来易懂,唱起来好唱、动情。
湘西土家情歌的通俗质朴往往还表现在比喻中喻体的选择上。
如:你姐生得白蒙蒙,好比糖馓油炸膨,记得那年吃一口,直到如今口还浓。
[3](P65)细皮嫩肉好个姣,就象豆浆下石膏,走到潭边龙爱你,行到山中百鸟朝。
[3](P82)十七八岁姑娘家,好象三月油菜花,花香随风飘千里,逗来蜜蜂做冤家。
[3](P80)这三首赞美歌,赞美了一位湘西土家姑娘的美貌,歌中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过多的修饰,语言通俗易懂,巧妙地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准确地表达了歌唱者的赞美之情。
歌中虽未直接描绘姑娘的容颜美貌,却选用土家人最熟悉的事物作为喻体,让我们知道,这位姑娘长得好比“糖馓油炸膨“、“象豆浆下石膏”、“好象三月油菜花”,从而使我们感到姑娘的美丽可爱。
可见质朴无华的语言,别具一格、不落俗套,让人感到格外的清新。
二月桃李发了青,二八姑娘动了心;桃李发青要开花,姑娘动心想后生。
[3](P89)姐十七来郎十八,好比石榴牡丹花;郎似石榴才开口,姐似牡丹刚暴芽。
[3](108)十七八岁姑娘家,独坐闺中懒绣花,想到红尘阴阳事,心里好象猫爪抓。
[3](P64)“春情初绽”时的心理情绪是美妙的,同时也是难以遏制的。
在汉族礼教文化很难控制的土家村寨,青年男女萌动的春情更是无拘无束,当他们心有所动,情有所钟,便会倾情而歌,表达自己复杂而微妙的心情。
这几首歌都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土家青年春情萌动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二、风趣含蓄生活在湘西崇山峻岭中的土家人乐观向上、豪迈豁达、活泼快乐、幽默诙谐,这一性格特征在土家情歌中展现地淋漓尽致。
湘西土家情歌巧妙运用双关、夸张等修辞方法,语言含蓄、风趣、机智,耐人寻味。
如:不是爹娘把恩开,山伯莫想见英台,守屋猫儿不放口,老鼠哪敢钻进来。
[3](P45)大田谷子未出齐,麻雀就想打主意,哪知田边有人守,只得看来不得吃。
[3](P47)姐在河边洗茼蒿,十指尖尖水上漂,哪个喝了茼蒿水,不得相思也成痨。
[3](P48)郎走姐乡没松活,马累四蹄人累脚,衣袖揩汗节节烂,岩板踩成灯盏窝。
[3](P66)这四首情歌都用了双关修辞,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土家青年相思难耐、相见相守不能的心理,“一箭双雕”,语言含蓄幽默,使人回味无穷。
有的情歌通过描叙充满机趣的细节,表现土家青年男女情人“私会”的心情。
如:郎在外面唱山歌,姐在房中蹬一脚,爹娘问是什么响,新穿鞋子脚不合。
[3](P67)郎在外面学鸟叫,姐在房中把手招,爹娘问是什么事,风吹头发用手刨。
[3](P85)姐在园中摘黄瓜,郎在园外撒泥巴,爹娘问是什么响,背时鸡公啄瓜花。
[3](P86)姐在房中绣花鞋,郎在外面打一岩,爹娘问是什么响,风吹古树落干柴。
[3](P86)这几首情歌以土家女青年为抒情主体。
土家族青年初恋时,男青年想方设法去见自己的心上人,于是就在女方家外“唱山歌”、“学鸟叫”、“撒泥巴”、“打一岩”,希望借助声音以引起女方的注意,出来相会。
这些响动不仅惊动了心上人,同样也惊动了她的父母,“爹娘问是什么响”。
这几首情歌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女青年的回答,“新穿鞋子脚不合”、“风吹头发用手刨”、“背时鸡公啄瓜花”、“风吹古树落干柴”,回答得合情合理,毫无破绽,充分显示出她的聪明机智。
语言十分风趣幽默,让人忍俊不住。
三、富有韵律湘西土家族是一个具有诗歌天才的民族,它在长期的诗歌创作、吟唱实践中,有意无意地创造出独特的民歌形式,形成富有艺术魅力的民歌价值:声韵美。
湘西土家人是依着自己的天性,“为了生活而生活”到开展歌谣活动的。
他们伴着生活节奏,循着生命韵律吟唱歌谣,因而,土家民歌节奏自然流畅,韵律和谐单纯。
如:十八姐姐我的乖,池塘莲藕花正开,我是采花蜜蜂子,蜜蜂和花分不开。
[3](P86)你姐生得白鲜鲜,好比园中嫩瓜巅,有心给你搭瓜架,晓得瓜藤牵不牵?[3](P76)38湘西土家情歌的韵脚基本上是在阴平、阳平、上声的韵律范围中运行,极少去声,而且阴平、上声的字音特别多。
因而,其声韵中几乎没有重浊之音,轻扬、委婉的生活话语旋律是其韵律基调。
湘西土家情歌都是押韵的,一般是一韵到底,其平仄变化要比汉语格律诗自由些,用语生活化、口语化。
如上面所举的两首民歌,其声韵自然流畅,平白如话,却又优美如歌。
简直可以说,其行文用语的节奏韵律,就是湘西土家人生活节奏的艺术化,生命韵律的审美化。
自然流畅的节奏,和谐轻快的韵律,构成一中生活化的生命律动。
其优美动人的旋律,犹如清悠悠的河水中漂流着的美丽的桃花,红艳艳的梅树上绕飞着调情的喜鹊。
土家情歌很讲究韵脚的和谐。
其押韵位置与七律诗歌大致相同,都是在一、二、四句最末一字上押韵。
如:姐十七来郎十八,好比石榴牡丹花;郎似石榴才开口,姐似牡丹刚暴芽。
[3](P47)花容月貌好个乖,就象一根嫩葱苔,庵堂和尚看见你,甩丢木鱼不吃斋。
[3](P59)这两首情歌都是在一、二、四句上押韵,第一首押的是a韵,第二首押的是ai韵。
通过押韵,使情歌音响回环往复,增强节奏感,加强了语势,易于记忆,便于吟诵。
湘西土家族居住在湘西大山里,青年男女唱情歌都是在山上劳动时歌唱的,宽阔的空间适合于粗犷豪迈的高歌。
高歌容易表示强烈的感情,纵观土家情歌从内容上看大多以抒发强烈的心声为主。
因此,这就决定了土家情歌在用韵上多选择开口呼的韵脚,声音铿锵洪亮,悦耳动听。
四、形象生动土家情歌的语言形象生动,善于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情达意,写景状物,其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听众身临其境,一同感受爱恋之情。
如:你也不丢我不丢,好比青藤缠石榴,青藤缠了石榴树,花死藤干两不丢。
[3](P89)阿哥放心去开差,银锁丢在妹心怀,金打钥匙哥带走,钥匙不到锁不开。
[3](P94)这两首情歌都表达了土家族青年忠贞不渝、不离不弃的高尚爱情观。
第一首情歌把两人的恋情比喻成“青藤缠石榴”,生生死死不分离。
第二首情歌运用借喻,用“银锁”和“钥匙”比喻坚贞不渝的爱情,不管阿哥身在何处,妹心永远相随,“金打钥匙哥带走,钥匙不到锁不开”。
可见,其爱得多么真,多么深,语言十分生动形象。
总之,湘西土家情歌内容丰富,形象鲜明,意境清新;语言朴实无华,形象生动,风趣含蓄,优美婉转。
大量运用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具有浓厚的艺术氛围。
参考文献:[1]湖南省民族古籍办公室主编.湖南地方志・少数民族史料(上)[R].长沙:岳麓书社,1991.[2]刘黎光,等.湘西歌谣大观(上)[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3]田茂忠.田茂忠山歌选[C].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责任编辑:粟世来)The Language Art of the Tujia Love Songs in XiangxiSHI Wen2li(College o f Chinese Literature,Jishou Univer sity,Jishou,Hunan416000)Abstract:The love s ong of the Tujia nationality in X iangxi is a main form of folk literature in the local area.P opular, sim ple,funny,full of rhythm,and vivid,it has a strong artistic charm.K ey w ords:X iangxi;love s ongs of the Tujia nationality;language art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