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备课笔记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孔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孔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孔孟(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孔子和孟子的生平背景、主要思想,以及他们的思想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影响。

学生能够分析孔子和孟子的道德观念、政治理念和教育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孔子和孟子的思想。

引导学生运用孔孟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孔子和孟子思想的重要性,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爱社会、尊重他人、追求真理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孔子和孟子的生平背景及其主要思想。

2. 孔子和孟子的道德观念、政治理念和教育思想。

3. 孔子和孟子思想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孔子和孟子思想的精髓及现实意义。

2. 如何运用孔孟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孔孟之道》或其他相关教材。

2. 参考资料:关于孔子和孟子的生平、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的论文、书籍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白板、chalkboard 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孔子和孟子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两位思想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简要介绍孔子和孟子的生平背景,阐述他们的主要思想,如仁、义、礼、智、信等。

3. 案例分析:选取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孔孟思想进行分析,如道德冲突、人际关系等。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案例的分析,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孔孟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将这些价值观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6. 课后作业:7.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孔孟思想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一次孔孟思想主题的辩论赛,让学生围绕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运用孔孟思想展开辩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孔孟》教案设计

《孔孟》教案设计

《孔孟》教案设计第一篇:《孔孟》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了解孔孟思想言行的不同以及产生的不同的原因;[教学重点]孔孟之间的传承关系和二者的差异。

[教学难点]孔孟之间的传承关系和二者的差异。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孔孟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前者被尊为圣人,后者被尊为亚圣,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常常把他们相提并论,说其中的一个,必然会说另一个;他们的思想就那么一致吗?让我们阅读《孔孟》,看看黄仁宇是怎么看待的。

二、作者阅读文后补白文字。

三、阅读课文思考:1、梳理思路;2、完成练习一四、研究课文(一)梳理思路文章思路清晰,可分为两部分。

前部分论述二人思想言行的差异,后部分分析原因。

(二)把握内容1、完成练习一2、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哪些?明确:个性、书的记载体裁不同的原因,是明显而又容易懂的,文章没有展开论述,而“此一时,彼一时”的不同是文章分析的重点。

作者用自己的研究去观察周边的世界,从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看法、认识中勇于质疑,善于质疑。

条分缕析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拓展训练思考:李杜虽然都生活在唐代,但是诗的题材、风格迥异。

运用本文分析人物的方法,分析造成二人差异的深层原因。

明确:(1)李白一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有治国安邦的远大志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另一方面又具有浓郁的道家思想,浮云富贵,粪土王侯。

杜甫只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始终奉行“医时济世”“仁政爱民”的儒家信条。

(2)李白主要活在盛唐,唐帝国经过一百多年发展已经达到昌盛的顶点,直接反映社会现实和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不如杜甫多。

杜甫大多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和人民一起流亡,亲身体验到人民的痛苦生活,因此他的诗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

(3)礼拜出身于富商,轻财好施。

杜甫穷困潦倒,政治上的失意,经济上的贫困,把他推向了现实,推向了人民。

五、布置作业第二篇:孔孟思想《论语》的主要内容及思想《论语》共分二十篇,每篇由若干章节组成,篇名因每篇篇首字句而命名,并无特殊意义。

《孔孟论学习》课教案

《孔孟论学习》课教案

《孔孟论学习》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孔孟论学习》的相关篇章;(2)理解《孔孟论学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孔孟论学习》中的主旨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孔孟论学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运用比较法、分析法等方法,深入探讨《孔孟论学习》的核心思想;(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尊重传统文化,认识儒家思想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价值;(2)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勤于思考的品质;(3)激发学生对人生哲学和道德修养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孔子和孟子的生平事迹及他们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2. 课文阅读:《孔孟论学习》相关篇章的朗读和背诵;3. 词语解释:解释《孔孟论学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4. 内容解析:分析《孔孟论学习》中的主旨和观点;5. 实例分析: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阐述《孔孟论学习》的实际意义。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孔子和孟子的生平事迹,强调他们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引发学生对《孔孟论学习》的兴趣。

2. 课文阅读(10分钟):学生朗读《孔孟论学习》相关篇章,教师指导发音和节奏,要求学生尽量背诵。

3. 词语解释(10分钟):教师解释《孔孟论学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4. 内容解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孔孟论学习》中的主旨和观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5. 实例分析(10分钟):教师提出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结合《孔孟论学习》的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孔孟论学习》在个人成长中的指导意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2. 课文背诵:检查学生对《孔孟论学习》相关篇章的背诵情况,评价学生的记忆力;五、教学资源1. 教材:《孔孟论学习》相关篇章;2. 参考书目:关于孔子、孟子及其思想的著作;3. 网络资源:有关儒家思想的网站和论坛;4. 视听材料:有关孔子、孟子的纪录片和讲座。

《孔孟论学习》的教案

《孔孟论学习》的教案

《孔孟论学习》的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孔孟论学习》是一部集中体现孔子和孟子教育思想的著作,本章节通过介绍《孔孟论学习》的背景,使学生对本书有整体的认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了解《孔孟论学习》的成书背景及作者简介。

1.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2.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1.3 教学内容1.3.1 孔子和孟子的生平简介。

1.3.2 《孔孟论学习》的成书背景。

1.3.3 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第二章:孔子的教育观念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目标:掌握孔子教育观念的主要内容。

2.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孔子教育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1.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尊敬师长、热爱学习的价值观。

2.2 教学内容2.2.1 孔子的教育观念概述。

2.2.2 孔子关于“仁、义、礼、智、信”五常的教育理念。

2.2.3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第三章:孟子的教育思想3.1 教学目标3.1.1 知识目标:掌握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孟子教育思想的认同和践行能力。

3.1.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2 教学内容3.2.1 孟子教育思想概述。

3.2.2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及其教育意义。

3.2.3 孟子强调的“贵贱有序”的教育原则。

第四章:孔孟论学习的实践方法4.1 教学目标4.1.1 知识目标:了解孔孟论学习的实践方法。

4.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孔孟论学习的实践方法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4.1.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品格。

4.2 教学内容4.2.1 孔孟论学习的实践方法概述。

4.2.2 孔子提出的“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4.2.3 孟子提出的“得一善,则拳拳服膺”的学习态度。

孔孟 教案

孔孟  教案

孔孟教案教案:孔孟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孔孟》。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和孟子的生平和主要思想。

教材内容具体包括:1. 孔子的出生和成长背景;2.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言论;3. 孟子的出生和成长背景;4. 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仁爱之道。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孔子和孟子的生平背景及主要思想,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2. 通过学习孔孟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孔子和孟子的生平背景、主要思想及意义。

难点:理解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内涵,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孔孟相关图片;3. 孔子和孟子名言卡片;4. 学生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孔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 简要介绍孔子和孟子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孔子和孟子的生平及主要思想;三、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孔子和孟子的生平背景、主要思想及意义;2.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内涵。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与孔孟思想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五、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孔孟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六、课堂小结(5分钟)2. 强调孔孟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孔孟生平背景及主要思想作业设计:1. 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孟子的生平背景及主要思想;2. 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孔孟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3. 请列举两个你认为对个人成长有益的孔子或孟子的名言,并说明理由。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参与程度;2. 拓展延伸:深入了解孔子和孟子的其他思想,尝试运用到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内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孔孟》备课笔记教学教案

《孔孟》备课笔记教学教案

《孔孟》备课笔记教学教案《孔孟》备课笔记教学教案一、课文悟读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历经千年而不朽。

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和孟子,确实是非凡智慧的集大成者,他们独具如炬慧眼,神思澄明如水,他们的思想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

他们就像现代的基督徒,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文化传统的力量,相信人与人之间高度的道德标准。

孔孟思想虽然一脉相传,但仔细比较,却也发现他们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

这虽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但与他们的个性也不无关联。

读《论语》《孟子》,观孔孟言行,他们的人品、个性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孔子的弟子颜回曾赞美孔子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而孔子自己的描述尤其好。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生活的快乐、热情及其充实的内心世界。

《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东郭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颊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二、亮点探究1.“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孔子”与“苏格拉底”、“孟子”与“柏拉图”分别有什么相似性?作者以此来说明什么道理?探究学习:苏格拉底与柏拉图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大弟子,也是苏格拉底思想的传承者。

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对东西方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位先知都通过言论而不是亲手写下的著作建立了一种学说,都强调以德治国,并率领门徒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

作者以此来说明孟子与孔子的传承关系及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2.“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是什么意思?表现了孟子怎样的感情和思想?探究学习:“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大意是:邹穆公问孟子:“这次和鲁国的冲突,我的官吏牺牲了33个,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效死的。

《孔孟论学习》教案

《孔孟论学习》教案

《孔孟论学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孔子和孟子关于学习的观点,领会两位圣人的教育智慧。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3.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孔子和孟子关于学习的观点,学会运用到实际学习中。

2.教学难点:如何将孔孟的学习观点与个人实际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孔子和孟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两位圣人的教育思想。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和孟子吗?他们在教育方面有哪些观点?2.学习孔子关于学习的观点各组汇报:每组选取一名代表,汇报本组讨论成果。

孔子关于学习的观点:学习要有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要谦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要勤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学习孟子关于学习的观点各组汇报:每组选取一名代表,汇报本组讨论成果。

孟子关于学习的观点:学习要有恒心:“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学习要独立思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学习要注重实践:“实践出真知。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孔子和孟子的学习观点,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分享: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孔子和孟子学习观点的理解。

5.实践与应用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如何将孔孟的学习观点应用到实际学习中。

学生分享:每组选取一名代表,分享本组讨论成果。

学生反思: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

四、课后作业2.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将孔孟的学习观点融入其中。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对孔子和孟子的学习观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如何将观点应用到实际学习中仍存在困惑。

2.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实践应用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延伸1.开展关于孔孟学习观点的课外活动,如辩论赛、知识竞赛等。

2.邀请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孔孟的教育思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将孔孟的学习观点内化为自己的学习动力,不断提高学习效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奠定基础。

八年级孔孟论学习教学设计

八年级孔孟论学习教学设计

八年级孔孟论学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孔子和孟子的生平和主要思想。

2、引导学生理解孔孟关于学习的论述,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3、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孔孟论学习的重要观点,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

(2)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难点(1)体会孔孟思想的现实意义,将古代的学习智慧运用到现代学习生活中。

(2)理解孔孟论述中的辩证思维。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解法:对重点字词、句子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孔孟的学习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归纳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孔孟论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形成知识体系。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讲述古代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如“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等,引发学生对学习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2)提问学生对孔子和孟子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者及作品简介(1)简要介绍孔子和孟子的生平、地位和主要思想。

(2)说明《论语》和《孟子》的成书过程和文学价值。

3、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停顿和节奏。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受文章内容。

4、字词讲解(1)结合课文注释,讲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如“习”“愠”“罔”“殆”等。

(2)归纳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如“之”“而”“于”等。

(3)让学生用所学字词进行造句,巩固理解。

5、句子翻译(1)选择文中的重点句子,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让学生尝试翻译。

(2)教师对学生的翻译进行点评和纠正,强调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6、内容理解(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孔孟论学习的观点,如学习的方法、态度、意义等。

(2)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孟》备课笔记教学教案
一、课文悟读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历经千年而不朽。

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和孟子,确实是非凡智慧的集大成者,他们独具如炬慧眼,神思澄明如水,他们的思想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

他们就像现代的基督徒,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文化传统的力量,相信人与人之间高度的道德标准。

孔孟思想虽然一脉相传,但仔细比较,却也发现他们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

这虽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但与他们的个性也不无关联。

读《论语》《孟子》,观孔孟言行,他们的人品、个性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孔子的弟子颜回曾赞美孔子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而孔子自己的描述尤其好。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生活的快乐、热情及其充实的内心世界。

《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东郭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颊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形状,
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的独具的风趣,在他挖苦自己时自然流露出来。

他们师生间偶尔的玩笑,其中点缀着几处隽永的警语,经常的沟通和切磋,使得他们关系融洽,亲如父子。

孔子和子路、冉有、公西华及曾皙谈志向,轮到曾皙时,他说出一段诗情画意的话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下子把孔子感动得心旷神怡,喟然叹服。

一袭布衫,大袖飘飘,身体的宽舒与心灵的自由相得益彰,几个大人,又配上几个嬉闹无忧的顽童,这气氛活泼而不拘谨,游戏而不功利。

这不正是孔子乐观、积极、热情、率性、纯真品性的形象写照吗?程朱理学禁绝人的七情六欲,而孔子竟是这么一个活泼泼的、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啊!
孟子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责任心非常强的人,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倡导自省精神,以身作则,言行中也处处体现出这种自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为人自信自傲,认为人人都可为圣贤,且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交锋,欲争必胜,揪住君王就讲道理,并且直言不讳,咄咄逼人,指责统治者“望之不似人君”,甚至当面批评当权者不实行仁政,“率兽而食人”,把政治搞得一团糟,主张“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言语坦率,嬉笑怒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

二、亮点探究
1.“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孔子”与“苏格拉底”、“孟子”与“柏拉图”分别有什么相似性?作者以此来说明什么道理?
探究学习:苏格拉底与柏拉图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大弟子,也是苏格拉底思想的传承者。

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对东西方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位先知都通过言论而不是亲手写下的著作建立了一种学说,都强调以德治国,并率领门徒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

作者以此来说明孟子与孔子的传承关系及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2.“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是什么意思?表现了孟子怎样的感情和思想?
探究学习:“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大意是:
邹穆公问孟子:“这次和鲁国的冲突,我的官吏牺牲了33个,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效死的。

杀他们罢,人太多;不杀罢,又太可恨,怎么办好呢?”孟子答道:“当灾荒年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荒野之中,年轻力壮的便四处逃荒,而您的库房里却装满了财宝,官吏们也不把这种严重情况报告给您,他们不关心人民疾苦,现在老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
这段话,一方面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认为为政需以身作
则,要爱护人民,民贵君轻;另一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对统治者毫不客气地指责,毫无隐讳地表达自己的不满,锋芒毕露,具有鲜明的革命精神。

3.孔子说,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探究学习:《论语·为政》中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是说15岁有志于学业,30岁说话做事都能够合于礼,40岁(明白了世上的各种事理)能够不迷惑了,50岁懂得了天命,60岁一听到别人说的话,便能了解其主旨,70岁便随心所欲,所想的一切都不会超过规矩。

由孔子的这番话,可以看出学习的重要性。

4.文章第4段对比了孔孟对“礼”的态度、行为,体现了他们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两人的不同个性。

有什么不同?
探究学习:孔子的行为,体现了他对“礼”的重视,他主张“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了礼,他可以委曲求全。

而孟子不受“礼”的束缚,率性而为。

5.“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

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宁静。

”从文中的分析来看,当时社会“闲雅”“宁静”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学习:(1)当时,一切都接受“礼”的约束的原则虽已不再
适用,但诸侯间交往还贯以“道德”的名义。

(2)当时的作战形式——车战,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有公认的原则,仍离不开礼的约束。

(3)当时的作战形式决定了交战时间短,参战人数少的现实,战事没有波及全民,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

三、选题设计
1.孔盂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的影响。

研究方法:
(1)系统了解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史及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代表思想。

(2)查阅《孔学杂著》《先秦儒学》《孟子译注》等相关资料。

(3)摘取有关信息,对信息进行梳理。

(4)综合概括,得出认识。

参读书目:
(1)中国哲学网之中国哲学研究之孔子研究。

(2)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3)郭沂《老庄孔孟哲学的底蕴及其贯通》。

(4)黄秉泰《儒学与现代化》。

(5)俞荣根《儒言治世》。

(6)姜国柱《儒家人生论》。

2.借鉴本文比较人物的方法,比较田园诗鼻祖陶渊明与山水田园诗重要代表人物王维的创作内容与风格的异同及原
因。

研究方法:
(1)了解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及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了解人物生平及生活的时代,知人论世。

(3)查阅资料,熟悉其代表作兄及风格。

(4)分析比较二人创作内容与风格的异同及原因。

参读书目:
(1)魏正申《陶渊明评传》。

(2)孙静《陶渊明的心灵世界与艺术天地》。

(3)戴建业《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华中师大出版社2019年版。

(4)田军《中国古代田园山水边塞诗赏析集成》。

(5)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

(6)王从仁《王维和孟浩然》。

(7)杨海明《孟浩然·王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