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流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影响降雨径流的因素

影响降雨径流的因素
降雨径流是指雨水在地表流动形成的水流。
以下是一些影响降雨径流的主要因素:
1. 降雨强度:降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下降的降水量。
降雨强度越大,雨水会更快地流入地表,增加径流量。
2. 降雨持续时间:降雨持续时间长短直接决定了雨水能够流入地表的时间,长时间的降雨会增加径流量。
3. 地表覆盖类型:地表覆盖类型如森林、草地、城市等会影响雨水的渗透和径流过程。
例如,城市区域通常被硬化的路面覆盖,雨水很难渗透,导致较高的径流。
4. 地表坡度:地表坡度决定了雨水流下的速度。
较陡的坡度会加速雨水的流动,产生更多的径流。
5. 土壤类型和含水量:土壤的排水能力会影响雨水的渗透和径流。
具有较低渗透能力的土壤和高含水量会导致较高的径流。
6. 植被覆盖:植被可以减缓雨水的流向,增加雨水的渗透和蒸发。
较多的植被覆盖通常导致较低的径流。
7.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如城市化、水库建设、排水系统等会改变地表的自然形态,影响水文循环和降雨径流过程。
以上是一些影响降雨径流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综合考虑可以对降雨径流做出更准确的预测和分析。
水文学原理(第七章 径流)

的水面面积 F水 = 400km2 多年平均年降水 , 量
P =1300.0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
量 E水 =1100.00mm,多年平均的陆面蒸发 量 E陆 = 700.00mm 拟围湖造田 200km2 ,计算 , 围湖造田后的多年平均流量为多少? 围湖造田后的多年平均流量为多少?
解:计算围湖造田后流域多年平均蒸发量: 计算围湖造田后流域多年平均蒸发量:
3.地下径流(基流): 地下径流(基流) 降水下渗到达地下水面后, 降水下渗到达地下水面后 , 再注入 河网,这部分水量称为基流。 河网 ,这部分水量称为基流。 地下水流 动慢,可长期补给河流 , 无降水时河网 动慢 ,可长期补给河流, 得到的补给绝大部分来自基流。 得到的补给绝大部分来自基流。
2 河网汇流过程 各种径流成分经坡地汇流注入河网, 各种径流成分经坡地汇流注入河网,在 河网内沿河槽作纵向流动和汇集的过程称为 河网汇流。(支流-干流、上游-下游、最 河网汇流。 支流-干流、上游-下游、 后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过程) 后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过程)。
(3)计算多年平均年蒸发量: 计算多年平均年蒸发量:
E= F 陆 F E陆 + F水 F F 陆 E水
F E水 = ( − E E陆) F F 水 100 900 = ( 927 ×852 ) 1000 1000 =1602.00m m
例题4 例题
某 合 域 流 面 F =1000km2, 中 面 积 F =100km2, 年 闭 流 , 域 积 其 水 面 为水 多 m 年 均 平 流 Q =15m3 / s, 域 年 均 面 发 为 陆 = 852m ,多 平 均 量 流 多 平 陆 蒸 量 E 水 蒸 量 E水 =1600mm 求 流 多 平 降 量 面 发 为 , 该 域 年 均 雨 。
径流量通俗理解

径流量通俗理解一、什么是径流量?径流量是指在地表上由降雨所产生的、不被土地吸收和蒸发的水流,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向下游流动的水的数量。
简单来说,径流量就是地表上流动的雨水。
通常情况下,当地面的降雨超过土壤的蓄水能力时,多余的雨水无法被土壤吸收,就会形成径流,流入河流、湖泊或海洋。
二、径流的形成过程1. 水分入渗当降雨发生时,一部分雨水会直接滞留在地表上,形成表面径流,而另一部分则会渗入土壤中,形成地下径流。
2. 表面径流表面径流是指降雨水滞留在地表上无法渗透进入土壤的部分,由于地表的坡度和不透水的障碍物,这些雨水会沿着地面流动,最终汇集到河流或其他低洼地带。
表面径流的形成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降雨的强度、地表的渗透能力、土壤类型和地形等。
3. 地下径流地下径流是指降雨水渗透至地表下方,通过土壤孔隙或裂缝进入地下水体的过程。
这部分降雨水在地下水中储存和流动,最终与地表水系统相连。
地下径流的形成主要受土壤的渗透能力、土壤湿度和地下水位等因素的影响。
三、径流量的影响因素1. 降雨特征降雨的强度、持续时间和分布对径流量有重要影响。
降雨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径流量也会相应增加。
2. 地形和土壤类型地形的坡度、高程和河流网状结构等因素会影响水流的速度和方向,进而影响径流量的大小。
此外,土壤的质地和渗透能力也会对径流量产生影响。
3. 植被覆盖植被覆盖可以减少地表水的蒸发和渗透,增加地表径流量。
植被还可以起到固土保持的作用,减少水土流失,进而影响径流量。
4. 人为活动人类的活动,如城市建设、道路铺设和农田排水等,都会改变地表和地下水的流动路径,从而影响径流量的生成和流向。
四、径流量的重要性径流量在水资源管理和自然灾害防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 水资源管理径流量的测算和预测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水源地的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准确测算径流量,可以帮助决策者做出科学的水资源调度安排,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自然灾害防治当降雨超过地表和地下的水容量时,径流量会急剧增加,可能导致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水文水利计算电教(径流计算及洪水设计计算部分)

1.98 2.67 1.98 3.42 5.30 2.18 1.62 8.21 1.93 1.82 1.84 3.18 4.25 1.76 5.53 2.59 4.67 7.30
2.47 2.73 1.90 2.92 2.67 1.54 1.17 9.03 2.76 1.42 2.68 2.35 7.96 1.30 5.59 1.63 5.16 7.54
2、年径流的变化特性 通过对年径流资料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年径流变化的一些特性。 (1)径流的年内变化 河流的不同季节的径流量的差异性称为径流的年内变化或年内分配。
2、径流的年际变化 河流不同年份的年径流量的差异性称为年径流的年际变化。
研究年径流的年际变化规律,不仅可为确定水利工程的规模和效益提 供基本依据,而且对中长期水文预报也十分重要。
水文水利计算教程 (径流计算部分)
授课老师:邹昆 2010年11月
径流计算
1、掌握在各种资料情况下设计径流的原理、方法和步骤; 2、掌握枯水径流计算的特点和方法; 3、初步具备径流资料分析处理和设计径流的技能,具备推求 设计径流量及其年内分配的能力。
第一节 径流是怎么形成的
1、径流的形成过程
地表和地下的水体因储 水量的限制而将剩余水 分排出的过程称为径流。 径流的形成可以分为以下 几个阶段: 截留蓄渗阶段 径流发生阶段 河槽汇流阶段 河槽调节阶段 基本径流维持阶段
地面水分水线 甲河 不透水层
地下水分水线
乙河
分水线示意图
例3拟在某河流A断面处修建一座水库,流域面积F=176 km2。试用参数等值线法推求坝址 断面A处的P=90%的设计年径流量及其年内分配。
900 800
A
700
0. 35
什么是径流

什么是径流
径流指的是水沿着一定路径向下游流动的过程。
这个路径可以是河流、溪流、沟渠等水道,也可以是地面的斜坡和洼地。
径流的形成可以是降雨、融雪、冰川消融等水源的直接结果,也可以是地下水、湖水等水源经过土壤和植被的吸收、渗透后形成的。
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是径流的两个主要类型。
地表径流通常是指雨水落到地面后,一部分蒸发变成水蒸气返回大气,一部分下渗到土壤成为地下水,其余的水沿着斜坡形成漫流,通过冲沟、溪涧,注入河流,汇入海洋。
地下径流则是指地下水通过地下河床或岩层渗透而形成的水流。
径流的大小和速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降雨量、地形、土壤类型、植被覆盖度等。
在地形陡峭、植被覆盖度低的地方,地表径流通常较大;而在地形平坦、植被茂盛的地方,地表径流通常较小。
地下径流的流量和速度则受到地下水位、含水层厚度和渗透性的影响。
径流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意义。
它不仅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也是地球表面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地表水资源的形成和分布、河流湖泊的形成和演变、土壤侵蚀和沉积物的迁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径流也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
它为人类提供饮用水、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等资源,同时也是水力发电、航运等产业的重要支撑。
因此,了解径流的生成过程和影响因素对于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径流形成法

三、经验公式
1、当汇水面积 时: (6-10)
式中: —设计频率为P的洪峰流量(m³/s);
K—径流模量,按表6-18查用;
F—流域面积(km²);
n—地区指数,按表6-19查用。
六、作业布置:
1、径流形成法计算小桥涵设计流量的原理和适用条件各是什么?
2、课后复习思考题的第四题。即:云南某公路跨一河沟,其上游汇水面积F=9km²,设计频率P=1/25,试计算设计流量(用径流流量经验公式)。
—径流厚度(mm),由暴雨分区表6-7、规定频率P、土壤的吸水类属表6-9
或表6-10以及汇流时间表6-11决定,4个因素查径流厚度值表6-12;
—被植物或坑洼滞留的径流厚度(mm),可按表6-13查得;
—洪峰传播的流量折减系数,可由表6-14查得;
—汇水区降雨量不均匀折减系数,以汇水区的长度或宽度中小者计:当汇
教案用纸附页
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
附记
解:当汇水面积 时,用经验公式:
查表6-18得 =16.0;查表6-19得 =0.85
故:
五、小结:
本次课学习了径流形成法的概念、主要内容、基本公式、算例;通过学习我们要了解径流形成法的概念及主要内容,掌握径流形成法的基本公式及计算方法;为公路工程的小桥涵设计流量的推算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
附记
一、原理及步骤
1、原理(概念):径流形成法是从分析汇水形成和影响地面径流的因素(如暴雨强度、汇水面积、土壤类型、地形等)着手,建立这些因素与设计流量的函数关系,求得设计流量的方法。它适用于 的小流域。
2、步骤:1)汇水区汇水面积测量;
河海大学811水文学原理第七章 径流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河流水情
一、河川水文要素,如水位、流速、流量、泥沙和 冰情等多年的一般变化情况,称为河川水文情势 (水文要素)
• (一)水位:水体的自由水面高出某一基面以上的高程。 • 影响因素:河流水量、河流冲淤、潮汐、人类活动 • 特征水位:
– 起涨点水位 – 最高水位 – 最低水位 – 平均水位 – 警戒水位 – 保证水位:按照防洪堤防设计标准计算得到。
5、河流洪水波
• 设某时刻河道水流处于某种状态,例如稳定流状 态。如果由于暴雨径流、水电站运行或闸坝放水 等原因,突然有一定水量在此时注入河道,原来 的水面就因受到干扰而形成不稳定波动 。
• (1)相关概念 • 洪水波:天然河道某些河段水量短时间大量增加,
使原来河段恒定水面受到干扰所形成的沿河传播 的波。
(二)截流过程
• 降雨初期,雨滴降落在植物枝叶上被枝叶表面所截留。在 降雨过程中截留不断增加,直至达到最大截留量(又称截留 容量)。植物枝叶截留的水分,当水滴重量超过表面张力时, 便落至地面。
• 特点:截留过程延续整个降雨过程。积蓄在枝叶上的水分 不断地被新的雨水滴所更替。雨止后截留水量最终耗于蒸 发。
地面径流 总径流过程
降雨径流形成过程框图
蒸发E
降雨P
不透水面积上的径流
植物截留、填洼和表层土壤储存
土壤储存 浅层地下储存 深层地下储存
壤中流R2
浅层地下径流 R3
深层地下径流 R4
地面径流 R1
总径流R
(3) 汇流阶段
净雨通过坡地、河网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的过程,可细分为坡地汇流和 河网汇流。
a.坡地汇流 坡面漫流,流程历时较短,大雨时是构成河流流量的主要来源; 表层流径流,由土壤孔隙流入河网,流程历时较坡面漫流长,对历时
高一地理地表径流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地表径流知识点总结地表径流是指降水在地表上产生的径流水量。
它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研究地表径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水文循环和水资源的利用。
在高一地理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地表径流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在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本文将综述高一地理课程中的地表径流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地表径流的相关内容。
1. 地表径流的形成过程地表径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为降水、入渗和地表径流三个阶段。
首先,降水是地表径流的起始条件。
当降水超过土壤的持水量或降水强度超过土壤的渗透能力时,降水就会发生径流现象。
其次,入渗是指降水渗透到土壤中形成土壤水,部分被植物吸收,剩余的水通过重力和毛细作用进一步向下渗透。
最后,当土壤收到的降水超过其持水量和渗透能力时,地表就会产生径流。
径流水根据地形和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会形成地表小河流、河道、湖泊等。
2. 地表径流的影响因素地表径流的产生和分布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主要因素包括降水量、土壤类型、植被覆盖、地形和人类活动等。
首先,降水量是地表径流的关键因素,越高的降水量会导致更多的地表径流。
其次,土壤类型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也很大,比如沙质土壤更容易形成地表径流。
植被覆盖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植被可以增加土壤的持水量和渗透能力,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
此外,地形的高低起伏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也会对地表径流产生影响。
人类活动如城市化、河流改道和农田灌溉等也会改变地表径流的分布和水量。
3. 地表径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地表径流在地理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属于水文循环的一部分,可以将降水水分转移至地下水和海洋。
其次,地表径流还能够给湖泊、河流等水体补给水源,维持水体的稳定性。
同时,地表径流也是水资源利用的重要依据,可以用于农田灌溉、城市供水等方面。
此外,地表径流还能够改变河道形态,形成地貌景观,对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总结起来,高一地理地表径流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涉及地理学、水文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径流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形成降水是径流形成的首要环节。
降在河槽水面上的雨水可直接形成径流。
流域中的降雨如遇植被,要被截留一部分。
降在流域地面上的雨水渗入土壤,当降雨强度超过土壤渗入强度时产生地表积水,并填蓄于大小坑洼,蓄于坑洼中的水渗入土壤或被蒸发。
坑洼填满后即形成从高处向低处流动的坡面流。
坡面流里许多大小不等、时分时合的细流(沟流)向坡脚流动,当降雨强度很大和坡面平整的条件下,可成片状流动。
从坡面流开始至流入河槽的过程称为漫流过程。
河槽汇集沿岸坡地的水流,使之纵向流动至控制断面的过程为河槽集流过程。
自降雨开始至形成坡面流和河槽集流的过程中,渗入土壤中的水使土壤含水量增加并产生自由重力水,在遇到渗透率相对较小的土壤层或不透水的母岩时,便在此界面上蓄积并沿界面坡向流动,形成地下径流(表层流和深层地下流),最后汇入河槽或湖、海之中。
在河槽中的水流称河槽流,通过流量过程线分割可以分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影响因素径流是流域中气候和下垫面各种自然地理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a 气候因素。
它是影响河川径流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
气候要素中的降水和蒸发直接影响河川径流的形成和变化。
降水方面,降水形式、总量、强度、过程以及在空间上的分布,都会影响河川径流的变化。
例如,降水量越大,河川径流就越大;降水强度越大,短时间内形成洪水的可能性就越大。
蒸发方面,主要受制于空气饱和差和风速。
饱和差越大,风速越大,则蒸发越强烈。
气候的其他要素如温度、风、湿度等往往也通过降水和蒸发影响河川径流。
b 流域的下垫面因素。
下垫面因素主要包括地貌、地质、植被、湖泊和沼泽等。
地貌中山地高程和坡向影响降水的多少,如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坡地影响流域内汇流和下渗,如山溪的水就容易陡涨陡落。
流域内地质和土壤条件往往决定流域的下渗、蒸发和地下最大蓄水量,例如在断层、节理和裂缝发育的地区,地下水丰富,河川径流受地下水的影响较大。
植被,特别是森林植被,可以起到蓄水、保水、保土作用,削减洪峰流量,增加枯水流量,使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趋于均匀。
c 人类活动。
例如,通过人工降雨、人工融化冰雪、跨流域调水增加河川径流量;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筑沟开渠调节径流变化;通过修筑水库和蓄洪、分洪、泄洪等工程改变径流的时间和空间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