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出则悌

合集下载

弟子规讲义——出则悌

弟子规讲义——出则悌

弟子规讲义——出则悌出则悌引子〈出则悌〉原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我们在“入则孝”得部分讲完了孩子在家里应该怎么与父母相处,应该遵守哪些规矩礼节。

接下来我们要进入“出则悌”得学习。

什么就是“悌”呢?“悌”得本意就是“敬爱兄长”,泛指“尊敬长辈”。

“出则悌”讲得就是,家中得兄弟姐妹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以及我们与长辈在一起应该遵守什么规矩。

“悌道”实际上就就是“孝道”得延续,因此古人往往把“孝”“悌”并称,作为评价一个人最重要得标准,并视之为做人得根本。

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就是真正做到了“悌”呢?在古代,《弟子规》要求孩子与长辈在一起得时候,遵守哪些规范?注意哪些礼节?而我们今天与长辈交往得时候,又应该遵守哪些礼节呢?我们来瞧《弟子规》在“出则悌”得部分就是怎么要求得。

、传统中国得家族意识非常强,一个家族几百口人住在一起。

包括爷爷奶奶、叔叔大爷、表哥表弟都住在一起。

“悌道”对于维系传统社会家族与睦,起到了巨大得作用。

可就是在现代社会,像中国古代那样庞大得家族已经很少了。

现在我们得家庭一般就就是爸爸妈妈与小朋友三口人,我们小朋友大多就是独生子女,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很多人都没有兄弟姐妹,那这就是不就是就就是说“悌道”这种传统美德,对我们来说已经没有用了呢?当然不就是,在现代社会中“悌”得思想更应该推广为同学、朋友之间得尊重友爱。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好。

孔子说:“入则孝,出则悌”这句话得意思就就是在家要好好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解释:当哥哥姐姐得要友爱弟妹,作弟妹得要懂得恭敬兄姐,兄弟姐妹能与睦相处,一家人与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弟子规之出则悌》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弟子规之出则悌》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出则悌》原文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

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

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

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

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

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

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

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

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

事诸兄,如事兄。

《出则悌》译文做兄长的应该善待弟弟,当弟弟的应该恭敬兄长。

兄友弟恭,父母心中就快乐。

孝道就在其中了。

兄弟之间少计较财物,就不会有怨恨。

说话时能包容忍让,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

生活中饮食、坐卧、行走,应谦虚礼让,长幼有序。

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长辈有事呼唤他人,就应该立即替长辈传达,如果那人不在,自己应当主动帮忙。

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在长辈面前,要谦恭有礼,不可炫耀自己的才能。

路上遇见长辈,要赶紧走上前去行礼问好,如果长辈没和我们说话,就恭恭敬敬退后站立,等长辈离去。

不论骑马或乘车,遇到长辈就应该下马或下车问候,等待长辈大约离开百步的距离以后,自己才上马或上车离开。

长辈站立时,晚辈应陪立,不可以先坐下来。

如果长辈坐定,允许我们坐下时才可以坐下。

与长辈交谈,声音要柔和适中,但是回答的音量太小听不清楚,也是不恰当的。

有事到长辈面前,应快步向前,等到告退时,要慢慢退出。

长辈问话时,应专注聆听,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

对待叔叔伯伯等长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同族兄长,要像对待自己的亲兄长一样友爱。

《弟子规》的《出则第》原文及释义

《弟子规》的《出则第》原文及释义

《弟子规》的《出则第》原文及释义《弟子规》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下面是《弟子规》的《出则第》原文及释义,欢迎参考!《出则弟》原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出则弟】什么叫“出则弟”?就是离开家里,或者我们要外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注意我们的行为。

请看第八条:【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从第八条开始,就讲到如何与人相处。

我们都晓得,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自己独居。

既要与众相处,我们就不得不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行为,我们一切的造作,都要特别的留心注意。

这里一开头就讲“兄道友,弟道恭”,在家里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跟兄弟姊妹和睦相处。

此地的“兄道友”,“道”就是做哥哥的如何来跟弟弟相处。

“弟道恭”,弟弟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哥哥。

“兄道友”,这个“友”就是友爱。

做哥哥的要友爱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自己的兄长,还有姊妹,彼此都要互相的尊重。

有很多家长曾经这样抱怨过,他说孩子没有一天不吵架的,每天总是会打打闹闹。

我们晓得,虽然子弟在家里,他们是玩乐也好,是真的吵架也好,从小父母就要灌输他们观念,让他们知道兄弟姊妹就好像是树干、树枝一样,都是生活在一起的,如果吵架就是不孝;两个人怄气,也是不孝。

因此,如果兄弟姊妹有吵架的时候,身为父母的应该要晓以大义,如果能讲一些故事给他们听,可以说会更好。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孝悌的故事,譬如说唐朝的李绩。

李绩当时已经贵为像宰相那么大的一个臣子,当他年老的时候,他还不忘照顾他的姐姐,还为他的姐姐熬煮稀饭,不小心当中,一阵风吹来,火就把李绩的胡子给烧焦了。

弟子规出则悌全文

弟子规出则悌全文

弟子规出则悌全文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教育经典之一,讲述的是如何培养有品德的小孩子。

其中的“悌”方面,是指尽孝尽忠,并且与家人、朋友、师长等建立和谐关系。

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二、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三、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四、出必告,反必面,事无大小,欲先言。

五、路有馆,宿即息,意中人,不可惜。

六、出门行,远必备,旅有患,名曰贼。

七、见所好,勿为非,听言谨,识疾病。

八、立遵义,坐遵礼,言遵信,业遵准。

以上便是《弟子规》中关于“悌”的部分内容。

我们应该时刻谨记,孝顺父母是最基本的道德,在家庭中要多关心家人的需要,与人交往要带着善意,才能获得亲情、友情和师生情的美好关系。

弟子规出则悌的故事

弟子规出则悌的故事

弟⼦规出则悌的故事弟⼦规出则悌的故事 悌的意思就是友爱,《弟⼦规》⾥“弟”应读成“悌”,在古字它是相通的,通我们现在竖⼼旁的“悌”。

周公的故事 周武王建⽴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病死了,他的⼉⼦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

那时候,周成王才⼗三岁,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事。

这个时候,有⼀些别有⽤⼼⼈就开始散播谣⾔,说周公想篡位。

周公听到这样的谣⾔之后,为了不让他的侄⼉为难,⾃⼰就辞职到⼭东去居住了。

有⼀天,成王看到天⽓很好,就带着⼈马到宫廷外去看看,⾛在路上,突然天上狂风⼤作、雷⾬交加,这时成王就感觉到⼀定是他有⼀些做法不妥当,上天才会有这些异象产⽣。

于是,成王就到太庙去祭祀,成王就发现了周公祈祷周武王延寿的祈祷⽂,成王打开祈祷⽂⼀看,当看到周公宁愿让⾃⼰折寿⽽祈求兄长武王能够延寿的情真意切的话语时,成王内⼼⾮常的感动,⾮常的惭愧,这么好的叔叔,我居然听信谣⾔,还让叔叔到⽐较偏远的地⽅去。

结果成王亲⾃到⼭东把周公请回来,请周公制礼作乐。

所以,周朝建国以来的⼈⽂⽂化,都由周公⼀⼿整理并付诸实⾏的。

从周成王到他的⼉⼦康王两代,前后约五⼗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的时期,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周公给我们⼦孙后代留下的不仅是对国家的忠诚,对兄弟的真诚,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孙后代留下来的⼈⽂⽂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只有这样,我们的⼦孙后代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

伯夷叔齐的故事 伯夷叔齐是孤⽵君王的两个⼉⼦,孤⽵君王选定叔齐为君王的接班⼈,但叔齐的⽗王孤⽵君王去世之后,叔齐就主动将君王让给兄弟伯夷,伯夷说:“要你当君王,这是⽗王的任命。

”于是伯夷就逃⾛了,但是叔齐还是不肯当君王,结果叔齐也逃⾛了。

于是,⼤家就拥⽴孤⽵君王的中⼦当君王了。

周武王推翻商朝,建⽴了周朝,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这是很可耻的⾏为,于是⼆⼈不吃周朝的粮⾷,归隐到⾸阳⼭,采吃野菜充饥,结果饿死了。

伯夷叔齐⼆⼈的所作所为,在今天的⼈们来看,肯定觉得他们⼆⼈是傻⼦,有福不享,⼤概神经有问题。

论语名句: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

论语名句: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

论语名句: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汎(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解释翻译】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这一章大概我们都是非常非常的熟悉,它就是我们常念的《弟子规》的总纲领。

一部《弟子规》就是以《论语》这一句话来贯穿下来,是清朝李毓秀学者,根据这一句孔子的话编写出来的,教导童蒙,教导弟子,如何修身立德,成就学业道业。

这里说的弟子,一般人只觉得这是对童蒙讲的、小孩讲的,其实不然。

小孩固然从小就要学习,《弟子规》是清朝以来的童蒙教材,家家户户都要念。

现在我们这个《弟子规》,看到《弟子规》已经普及到全社会,很多家庭都用《弟子规》来做为孩子的教材。

可是要知道,弟子在这里是广义的,不只是对童蒙。

孔子说的弟子是圣贤弟子,具体而言孔门弟子。

孔老夫子他讲这句话,我们可以想象出来,是要求那些弟子们,你们要来这里学习,你们首先要做到这个标准,你要做不到这个标准,你就不能是弟子了。

所以这是学圣学贤的根基,我们不可以忽略。

《弟子规》根据这里讲到的七科,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七科,来进行演绎,写出一百一十三桩事,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写得非常全面。

要学习四书,四书是大学的课程,入学的标准在哪?在《弟子规》。

《弟子规》我们要都做到了,四书才能够入得进去,四书是教我们成就圣贤之道。

所以《弟子规》是四书的具体落实,是行门。

这里讲到的七桩事,详细的解说我们可以去学习《弟子规》。

《弟子规》过去蔡礼旭老师有详细的讲解,我也曾经讲过两个版本,都可以拿来参考。

这里简单的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第一桩事情是『入则孝』。

弟子规-出则悌篇

弟子规-出则悌篇

总叙、入则孝
dì zǐguī shèngrénxùn shǒuxiàotì cì jǐnxì n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fànàizhòng érqīnrén yǒuyúlì zéxuéwén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fùmǔhū yì ngwùhuǎn fùmǔmì ng xí ngwùlǎn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fùmǔjiào xūjì ngtīng fùmǔzé xūshùnchéng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弟道恭
兄弟睦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孝在中 fèn mǐn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jí 即代叫
长者先
幼者后 jí 己即到
长呼人
人不在
xiàn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qū yī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程门立雪
tì 出 则 悌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孝在中 fèn mǐn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jí 即代叫
长者先
幼者后 jí 己即到
长呼人
人不在
xiàn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qū yī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弟子规》全文

《弟子规》全文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

全文共 360 句、1080 个字,分为七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总叙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这部分是《弟子规》的总纲,开宗明义地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先后顺序。

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然后要谨言慎行、诚实守信。

要关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当把这些基本的品德修养做好之后,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了。

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

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

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

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

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

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

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

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

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

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

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

事死者,如事生。

这部分着重讲述了子女在家中应如何孝顺父母。

当父母呼唤时,要及时回应,不能拖延;父母吩咐做事,要立刻行动,不能偷懒。

对于父母的教导,要恭敬聆听;父母的责备,要虚心接受。

要关心父母的冷暖,早晚向父母请安。

出门要告知父母去向,回来要面见父母。

居住要固定,职业不要随意变更。

即使是小事,也不能擅自做主;即使是小东西,也不能私自藏匿。

父母喜好的东西,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事情,要小心避免。

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担忧;要注重品德修养,不让父母蒙羞。

当父母有过错时,要委婉劝谏;劝谏不听,要等到父母心情好时再劝。

如果父母仍然不听,就算哭泣哀求,甚至挨打,也不能有怨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弟子规:出则悌
chū zé tì
【出则悌】
在日常生活中友爱兄弟姐妹
xiōng dào yǒu dì dào gōng xiōng dì mù xiào zài zhōng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解说:当哥哥姐姐的要能友爱弟妹,做弟妹的应做到恭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减少冲突,父母心中就快乐。

在这和睦当中就存有孝道。

cái wù qīng yuàn hé shēng yán yǔ rěn fèn zì mǐn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解说:把身外所用的钱财物品看轻点,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讲话时不要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那么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

huò yǐn shí huò zuò zǒu zhǎng zhě xiān yòu zhě hòu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解说:不管是吃东西或喝饮料,要请长辈先用;如果和长辈坐在一起,要请长辈先坐;如果和长辈走在一起,应让长辈先走。

zhǎng hū rén jí dài jiào rén bù zài jǐ jí dào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解说:长辈呼叫人时,自己听见了,要替长辈去传唤。

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时,自己理应回来报告长辈,更能进一步请问长辈,有没有需要帮忙的事情。

chēng zūn zhǎng wù hū míng duì zūn zhǎng wù xiàn néng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解说:称呼长辈时,不能够直呼长辈的名字,那是不礼貌的行为;在长辈面前,不要表现自己很有才能,藐视长辈。

lù yù zhǎng jí qū yī zhǎng wú yán tuì gōng lì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解说:走路时遇见长辈,要赶紧走上前去行礼问候,如果长辈没
和我们说话时,就先退在一旁恭恭敬敬的站着,让长辈先走过去。

qí xià mǎ chéng xià jū guò yóu dài bǎi bù yú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解说:如果自己是骑马的,遇到长辈就应该下马,如果乘坐车辆
就应该下车,让长辈先过去,等待大约离我们百步的距离以后,自己
才上马或上车。

zhǎng zhě lì yòu wù zuò zhǎng zhě zuò mìng nǎi zuò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解说:如果长辈还站着,年幼的我们不应先坐下来,如果长辈坐着,允许我们坐下时才能够坐下。

zūn zhǎng qián shēng yào dī dī bù wén què fēi yí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解说:在长辈面前讲话,声音要低,但是回答的声音,低到听不
清楚,那也不适当,要和颜悦色,声音要柔和清楚才好。

jìn bì qū tuì bì chí wèn qǐ duì shì wù yí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解说:觐见长辈时走路要快点,动作表现得很礼节,等到告退时,要慢慢退出。

长辈问话时,要站起回答,眼神注视长辈,不要左右移动。

shì zhū fù rú shì fù shì zhū xiōng rú shì xiōng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解说:对待叔叔伯伯,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同族
兄长,要像对待自己的胞兄一样友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