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瑛碑》林散之临本
中国历代碑帖选字临本·乙瑛碑

中国历代碑帖选字临本·乙瑛碑
《中国历代碑帖选字临本乙瑛碑》是宋代书法家苏轼所写,又称《乙瑛文字碑》,是国内最早的历代碑帖选字临本。
乙瑛碑原为南宋时期苏轼所作,它是我国最早的历代碑帖选字临本,内容涵盖了全部的古今书写文字。
从此,乙瑛碑便成为字体史上重要的载体之一,被认为是古代中国字体史上的一大重要文献。
乙瑛碑虽未见诸山川,然用笔乃家之宝,苏轼用笔写就了一本著名的形文临本,使得其字体更加精致典雅。
乙瑛碑真正考古出世乃在元代,在南宋书法家曾江曾庭所开刻碑,被宋徽宗定于乙瑛山上碑建,自此乙瑛碑便是国内最早的一部历代碑帖选字临本。
把乙瑛碑的文字流传下来的过程中,历代书法家都将乙瑛文字作为一种着作的重要元素,自宋代以降,书法家们无不在铭文中使用乙瑛文字,将乙瑛碑的文字流传至今。
《乙瑛碑》记载着有关文字记载的历代书法学问,乙瑛碑文字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历史上的文字变迁,其蕴涵的学问价值本身也无可估量。
乙瑛碑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文字文物,它记录了中国历代书法家的精华,对我们的祖先的书法学术做出了落实的贡献。
苏轼的用字具有“紧致、淡雅”之美,将书法艺术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并影响着历史上一百多年来书法家们的用字习惯。
此外,乙瑛碑也是一项重要的文字考古记录,它不仅记载了古代
中国历代文字,也可帮助我们追查历史上的文字变迁、书法艺术发展,让我们对历史上的书法学术习惯了解得更多。
乙瑛碑是古代中国文字史上惊艳的杰出成就,它为中华体史做出了无可比拟的贡献,可谓是中国傅玄的古董珍宝,其文字的威力与时代息息相关,永垂不朽,它本身便是一部令人惊叹的字体史。
历代名家临《乙瑛碑》集汇(上)

50历代名家临《乙瑛碑》集汇(上)文/蔡剑明《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简称《百石卒史碑》,又名《孔庙置守庙百石孔龢碑》。
东汉永兴元年(153)立,无额。
隶书,十八行,行四十字。
碑在山东曲阜孔庙。
此碑主要记载鲁相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公赎。
此碑结体方整,骨肉停匀,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
与《礼器碑》、《史晨碑》并称“孔庙三碑”。
《乙瑛碑》 原帖51清 金农 临《乙瑛碑》金农临《乙瑛碑》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布衣终身。
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
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楷、隶体势,时称“漆书”。
学习书法须从临摹古代碑帖着手。
临古不但要掌握其字形结构,更重要的是吸取其笔法及神韵,不能有自己个人的笔意,这就是“无我”。
等到有了扎实的基本功后,再临习其他碑帖,逐步有了临摹的心得,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叫作“有我”。
“无我”之中须避免“有我”,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古代碑帖的风格和精神;“有我”之中须避免“无我”,这样才能写出自己的风格和面目。
如何处理好“有我”和“无我”的关系,是要靠书家自己对书法的认识和体会,并依据自己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合理的整合。
金农临《乙瑛碑》条幅,其字形结构保留部分原碑字形体态,但用笔都是自己的笔法,线条也比原碑增粗不少,已经进入到“有我”的境界。
这已不是临碑帖的概念,而是已经进入到创作阶段了。
52何绍基临《乙瑛碑》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等,湖南道州(今道县)人。
晚清诗人、书画家。
据史料记载何绍基专学隶书比较晚,是从六十岁后才开始的。
从他临写的大量汉碑来看,基本上无一通与原帖全似,他临帖时的精神往往专注于某一端或侧重于某一方面,书体和用笔的方法基本上都是他自己的,但作品展现在我们面前却具有汉隶神韵。
中国历代碑帖选字临本·乙瑛碑

中国历代碑帖选字临本·乙瑛碑《中国历代碑帖选字临本乙瑛碑》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著作。
此书的作用在于把历代的碑帖精华汇聚在一起,以便今人观赏碑帖的字迹。
《中国历代碑帖选字临本乙瑛碑》由苏轼担任编写,内容包括义太梁金文、御赐篆、宋金碑、谷李碑、张大让文、岳克竹楹文、宋碑、北金文等八将碑帖。
义太梁金文,是宋代学者苏轼编撰的一本散文文集,主要收录宋代碑帖。
这些碑帖记录了宋代官吏、文人、士族等各类人物的事迹,有大量清新的言论,也有许多精彩的碑文,可见苏轼精挑细选的神采。
御赐篆,是宋代皇帝宣宗时期的御赏文。
宣宗直接赐给学者碑帖,其碑文都充满了禅意,表达了对人生终极真理的理解,极具哲思,使得宣宗时期碑帖具有极其独特的魅力。
宋金碑,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碑帖,也是苏轼收集的碑帖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
宋金碑的文字,往往体现出宋代的政治价值观和宫廷文化,而其文字也存在着苏轼独到的读者观念。
谷李碑,是一座由谷李桥及其桥下的桥山碑组成的文字碑帖,它的碑记表述了苏轼与谷李桥的故事,也记载了苏轼拜访谷李桥时的精彩瞬间,使人们可以将苏轼的故事更具体化。
张大让文是苏轼与张大让共同编撰的一本碑文集,其中收录了苏轼与张大让之间的文字交流,以及苏轼访问张大让时的情形。
张大让文中的文字极具启发性,也是苏轼及其文学成就的一大佐证。
岳克竹楹文是苏轼收集碑帖中非常重要的一本碑文集,主要收录了苏轼在楹楹盟上的文章,也记述了苏轼与岳克之间的文学笔会、谈话以及苏轼的文学心情等等。
宋碑,是一种古代用以记录重要事件的碑文,它们在宋代广泛存在,集中分布在宋代首都的各个郊区,其中有一些极具意义的人物,如南宋仁宗宋钦宗的墓志铭。
北金文,是两金时期由金各族皇帝刻定的碑刻,它们反映了当时金朝的执政形势,以及当时各种重要事件,如金古巴拉抗击蒙古等。
总之,《中国历代碑帖选字临本乙瑛碑》是苏轼在宋代编撰的一具有较丰富内容的碑文集,其中收录的历史文物资料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是一部不失古风的历史学术古籍。
汉隶欣赏《乙瑛碑》

汉隶欣赏《乙瑛碑》
《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
无额。
隶书,18行,行40字。
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碑在山东曲阜孔庙。
此拓本为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用墨沉细,字形丰厚清明,为'辟'字尚存本。
每页,纵28.2cm,横14.6cm
碑文主要记载鲁相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桓帝准可,碑中刻有奏请设置百石卒史的公牍和对乙瑛的
赞辞。
因遴选的百石卒史为孔和,所以此碑又称《孔和碑》。
碑末刻有“后汉钟太尉书,宋嘉祐七年张稚圭按图题记”。
考钟繇年代,乃后人伪托无疑,正如明代赵崡所言:“其叙事简古,隶法遒劲,令人想见汉人风采,正不必附会元常也。
施申财临《乙瑛碑》全文隶书高清图

施申财临《⼄瑛碑》全⽂⾪书⾼清图施申财临《⼄瑛碑》⾪书⾼清图《⼄瑛碑》,全称《鲁相⼄瑛请置孔庙百⽯卒史碑》。
⽆额。
⾪书,18⾏,⾏40字。
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碑在⼭东曲⾩孔庙。
此拓本为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墨沉细,字形丰厚清明,为"辟"字尚存本。
每页,纵28.2cm,横14.6cm。
有汪⼤燮观款⼀段及"赵⽒书村珍藏⾦⽯"、"萧⼭朱⽒所藏善本"等藏印多⽅。
此碑记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瑛之⾔,⼄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卒史⼀⼈,执掌礼器庙祀之事。
司徒⾂雄司空⾂戒稽⾸⾔魯前相瑛書⾔詔書崇聖道勉学藝孔⼦作春秋制孝經删定五經演易繫辭經緯天地,幽讚神明故特⽴廟成侯四時來祠事已即去廟有禮器無常⼈掌領請置百⽯卒史⼀⼈典主守庙春秋飨礼财出王家钱给⽝酒直须报谨问⼤常祠曹掾冯牟史郭⽞辞对故事辟雍礼未⾏祠先圣师侍祠者孔⼦⼦孙⼤宰⼤祝令各⼀⼈皆备爵⼤常丞所尊祠⽤众牲长吏备爵今欲加宠⼦孙敬恭明祀传于罔极可许⾂请鲁相为孔死罪⾂稽⾸以闻制⽈可司徒公河南□□字季⾼元嘉三年三⽉廿七⽇壬寅从事下当⽤者选其年卌以上经通⼀艺杂试通利能奉弘先圣之礼为宗所归者如诏書書到书为孔⼦庙置百⽯卒史⼀⼈掌主礼器选年卌以上经通⼀艺杂试能奉弘先春秋严⽒经通⾼第事亲⾄孝能奉先圣之礼为宗所归除龢补名状如牒平惶恐⼈政教稽古若重规矩⼄君察举守宅除吏孔⼦⼗九世孙麟廉请置百⽯卒史⼀⼈鲍君造作百⽯吏舍功垂⽆穷于是始□施申财,号申墨,字昀廷,墨韵斋主⼈,1972年出⽣,舒城县⼭七镇⼈,万佛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现为:六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六安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六安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舒城县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安徽中⼭画院六安分院院⼠;舒城县书法家协会会员;杭州林溪书画院副秘书长;中艺联合书画院特聘理事等。
两位大师是如何临习《乙瑛碑》的?

两位大师是如何临习《乙瑛碑》的?
两位大师是如何临习《乙瑛碑》的?
《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或《孔和碑》。
桓帝永兴元年(15)刻。
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碑高3.6米,广1.29米。
《分隶偶存》称“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近人郑簠每喜临之。
”碑文为秦牍式,气度高古典重,字亦刚健有风韵,为汉碑之名品。
《乙瑛碑》工整严谨,初学者由此入手,对于掌握隶书的结构、用笔技巧是比较合适和方便的,故人们普遍认为《乙瑛碑》是“汉隶之最可师法者”。
今天,我们来看看何绍基和林散之两位书法大家是如何临习此碑的。
何绍基 60岁临乙瑛碑
林散之 73岁临乙瑛碑。
《乙瑛碑》通临

《乙瑛碑》通临背景资料:全称为《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吏碑》,或《孔和碑》,刻于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六月,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东庑。
碑高3.6米,宽1.29米,隶书18行,行40字,无额。
后有宋人张雅圭题字二行。
此碑记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并提出此官任职条件。
学习感悟对于书法小白,面对琳琅满目的碑帖,选择哪一份入手,是茫然的。
研师称,学习隶书,需从汉隶入手,选择《乙瑛碑》始授,因其具中庸之美,学好乙瑛,左可礼器,右可张迁。
教学从2015.10.12开始,系统地讲授了笔法之横竖撇捺点、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接转,字法之扁方、上紧下松、中宫收紧、左拓右展、等间距原则,章法之结构小章法、章法大结构,墨法之枯湿训练等,历时三月有余。
学习过程中体会较深的是:一,读帖与临帖的重要性占同等比例甚至更高于临帖。
在笔法训练熟悉每一个点画的书写方式之后,要认真揣摩点画与点画的组合关系,从每一个笔划到字的整体面貌,观察在前,书写在后。
二,临创一体。
要努力以创作的思维去临写,把整张毛边纸当作一幅作品去布局,充分考虑章法、落款、钤印、墨色等,而非为临而临。
三、功夫在字外。
多读相关的书法文章,或直接吸收其精华要义,若触类旁通。
四、贵在坚持。
必须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天排出时间勤加练习,许多体会只有在大量的练习中才能得到。
五、及时改正不足。
对每一次临写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注意思考如何改正并付诸行动,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加以解决,每一次的一小步,就是学书生涯的一大步。
2015年即将结束,给自己定了年前通临一遍的目标,虽对结构把握还未到位,每页临写的和谐统一感亦不足,蚕头燕尾之变化不够,加之学习时没有按照“尽量接近原帖”的原则去临,而是在保持乙瑛笔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变,特别是线条的质量不高,没有掌握提按平衡点,书写时按得过死,亦未做到连续性书写。
吴让之临《乙瑛碑》(单字)

吴让之临《乙瑛碑》(单字)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后因避穆宗载淳讳更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
江苏仪征(今扬州)人。
清代篆刻家、书法家。
包世臣的入室弟子。
善书画,尤精篆刻。
少时即追摹秦汉印作,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吴昌硕评曰:“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气,气象骏迈,质而不滞。
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
”
吴让之诸体皆擅,而篆隶功力尤深,今分享吴让之临《乙瑛碑》部分单字和原碑的对照,共享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乙瑛碑》原文
司徒臣雄,司空臣戒,稽首言,魯前相瑛書言,詔書崇聖道,勉□〔藝〕,孔子作春秋,制孝經,□□五經,演易〔繫〕辭,經緯天地,幽讚神明,故特立廟,成?四時來祠,事已即去,廟有禮器,無常人掌領,請置百石□□一人,典主守廟,春秋饗禮,財出王家錢,給犬酒直,須報,謹問大常,祠曹掾馮牟,史郭玄辭對,〔故事辟〕□〔禮〕未行,祠先聖師,侍祠者,孔子子孫,大宰,大祝令各一人,皆備爵,大常丞監祠,河南尹〔給〕牛〔羊〕彖□□□各一,大司農給米祠,臣愚以為,如瑛言,孔子大聖,則象乾?,為漢制作,先世所尊,祠用眾〔牲〕,長□〔備〕□,〔今欲〕加寵子孫,〔敬〕恭明祀,傳於罔極,可許,臣請魯〔相〕為孔子廟置百石卒史一人,掌領禮器,〔出〕□□□,□〔犬〕酒直,他如故事,臣雄、臣戒、愚戇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臣稽首以聞。
制曰可,〔司徒公〕河〔南〕□□□□〔字〕季高元嘉三年三月廿七日壬寅奏雒陽宮司〔空公〕蜀〔郡成都〕□〔戒〕字意伯元嘉三年三月丙子朔,廿七日壬〔寅〕,司徒雄,司空戒下魯相,承書〔從〕事,下當用者,〔選其年〕〔以〕□,經通一藝,雜試通利能奉弘先聖之禮,為〔宗〕所〔歸〕者,如詔書,書到言:永興元年六月甲辰朔十八日辛酉,魯相平,行長史事,?守長〔擅〕,叩〔頭〕死罪,〔敢〕言之,司徒司空府壬寅詔書,為孔子廟置百石卒史一人,掌主禮器,選年以上,〔經〕通〔一〕藝,〔雜試能〕奉弘先聖之禮,為宗所歸者,平叩頭叩頭,死罪死罪,謹案文書,守文學掾魯孔龢,師〔孔〕憲,戶〔曹史孔寬等〕雜試,龢脩春秋嚴氏,經通高第,事親至孝,能奉先聖〔之〕禮,為宗所歸,除龢,〔補〕名狀如〔牒〕,平〔惶恐叩頭,死〕罪死罪,上司空府讚曰:巍巍
大聖,赫赫彌章,相乙瑛字少卿,平原高唐人,令鮑疊字文公,上黨〔屯〕留人,政教稽古,若重規〔矩〕,乙君察舉,守宅除吏,孔子十九世〔孫麟〕,廉請置百石卒史一人,鮑君造作百石吏舍,功垂無窮,於是始□。
名家临古丛帖——《乙瑛碑》林散之临本(一)
作者:林散之来源:拙风文化网
先生书法擅精各体,尤以草书称圣。
林老学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
到六十岁以后方学草书,可谓厚积而薄发,故能如此之大成。
先生于汉碑临习尤为重视,《礼器》、《张迁》、《孔宙》、《乙瑛》、《衡方》、《曹全》、《石门》、《熹平》均反复临习。
此《乙瑛碑》临本,系林老一九七二年临于元书纸上。
当时先生七十六岁,正值功力深厚而精力旺盛之时。
此本虽字大不过二寸,但林老必悬肘而执长锋羊毫笔书写,笔笔着力,即使背抛钩出之处,亦绝无率然直过者,而是用肘送笔,故刚健挺拔,遒劲圆润。
所书线条直中有曲,曲处见方。
笔画边缘处所呈现的“毛”和“曲”如“壁坼”、“屋漏”正是力量的涨出,功力的表现。
林老临帖认真,循规蹈距,起收回放,转折方圆,笔笔合乎法度;结体严谨,布白匀称。
此临本的特点之一是布白巧妙,笔笔拆得开,字字不相犯,松灵透气,绝无碰撞、粘连之处。
字与字,行与行均能互让照应,融为一体。
林老临池讲究墨法,常用宿墨破水,所临之字浓淡有致,故墨趣盎然。
这些,对学临汉碑者是定会有所启发的。
名家临古丛帖——《乙瑛碑》林散之临本(二)作者:林散之来源:拙风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