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本]隶书范本之《礼器碑》原石拓本林散之临本

合集下载

历代名家临《石门颂》欣赏

历代名家临《石门颂》欣赏

历代名家临《石门颂》欣赏《石门颂》是东汉刻石书法中的一朵奇葩,其书风自然、奔放、朴拙、雄强,可谓字字飞动,逸趣横生,明显地保留了简帛隶书的那种放逸浪漫、灵动活泼,在高古气息中蕴含着丰富的趣味,被称为“隶中之草”。

作为东汉时期的刻石名品,《石门颂》深受人们关注。

清代、民国以至当代学书者,多有临习,同为石门颂,理解不同,视角不同,取舍不同,性情不同,临摹的效果自然也就不同。

虽然如此,雅俗高下,自是泾渭分明。

我先把拓片发在这里,以便参考对照。

居士,晚号猿叟。

清代诗人、学者、书法家。

何维朴(1842-1922,一作1925)跋:先大父六十岁时始专习隶书,于东京诸碑无不临写,日有课程。

《礼器》、《张迁》二碑各临至百余通。

《石门颂》临本差少。

此本后题辛酉八月,正文宗升遐后所书。

大父受文宗特达之知,虽以建言被议,而感恩恋阙之心无时或释,每一语及,辄呜咽不能已已,此则非外人所得知者,因谨记之。

光绪二十有六年庚子(1900年)闰八月,道州何维朴书。

钤印:何维朴、诗孙。

沈尹默(1883-1971)题:此蝯叟平日书课也。

落笔峻快,意与神会,不规规留心于点画之间,故偶有误处。

然皆易别。

惟“王府君闵谷道危难”句中,“危”字拓失已久,此临依前文涂路“歮难”语补作“歰难”,非是。

曾见精拓旧本,“危”字之形尚依约可辨。

即就近拓谛察之,仍存有“危”形,审是“危”字。

至于文中“隆”字皆略而不书,则避其先德文安公讳也。

文安公亦工书,颇风发,韵流不似蝯叟之朴茂醇古。

余幼时得见其家刻帖四册,先大父有题记。

先大父盖文安公所取士,此帖为其所赠,旧庋长安寓庐中,今则佚矣,殊可惜也。

闻蝯叟所临石门颂曾有刻本,未尝得见,不知文中“危难”字如何临写耳。

约持兄惠示此册,颇获启发之益,辄题数行奉教。

廿九年(1 940)四月四日,尹默。

二、曾熙(1861-1930),衡永郴桂道衡州府(今衡阳市)人。

字季子,又字嗣元,更字子缉,号俟园,晚年自号农髯。

工诗文,擅书画。

施申财临《乙瑛碑》全文隶书高清图

施申财临《乙瑛碑》全文隶书高清图

施申财临《⼄瑛碑》全⽂⾪书⾼清图施申财临《⼄瑛碑》⾪书⾼清图《⼄瑛碑》,全称《鲁相⼄瑛请置孔庙百⽯卒史碑》。

⽆额。

⾪书,18⾏,⾏40字。

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碑在⼭东曲⾩孔庙。

此拓本为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墨沉细,字形丰厚清明,为"辟"字尚存本。

每页,纵28.2cm,横14.6cm。

有汪⼤燮观款⼀段及"赵⽒书村珍藏⾦⽯"、"萧⼭朱⽒所藏善本"等藏印多⽅。

此碑记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瑛之⾔,⼄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卒史⼀⼈,执掌礼器庙祀之事。

司徒⾂雄司空⾂戒稽⾸⾔魯前相瑛書⾔詔書崇聖道勉学藝孔⼦作春秋制孝經删定五經演易繫辭經緯天地,幽讚神明故特⽴廟成侯四時來祠事已即去廟有禮器無常⼈掌領請置百⽯卒史⼀⼈典主守庙春秋飨礼财出王家钱给⽝酒直须报谨问⼤常祠曹掾冯牟史郭⽞辞对故事辟雍礼未⾏祠先圣师侍祠者孔⼦⼦孙⼤宰⼤祝令各⼀⼈皆备爵⼤常丞所尊祠⽤众牲长吏备爵今欲加宠⼦孙敬恭明祀传于罔极可许⾂请鲁相为孔死罪⾂稽⾸以闻制⽈可司徒公河南□□字季⾼元嘉三年三⽉廿七⽇壬寅从事下当⽤者选其年卌以上经通⼀艺杂试通利能奉弘先圣之礼为宗所归者如诏書書到书为孔⼦庙置百⽯卒史⼀⼈掌主礼器选年卌以上经通⼀艺杂试能奉弘先春秋严⽒经通⾼第事亲⾄孝能奉先圣之礼为宗所归除龢补名状如牒平惶恐⼈政教稽古若重规矩⼄君察举守宅除吏孔⼦⼗九世孙麟廉请置百⽯卒史⼀⼈鲍君造作百⽯吏舍功垂⽆穷于是始□施申财,号申墨,字昀廷,墨韵斋主⼈,1972年出⽣,舒城县⼭七镇⼈,万佛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现为:六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六安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六安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舒城县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安徽中⼭画院六安分院院⼠;舒城县书法家协会会员;杭州林溪书画院副秘书长;中艺联合书画院特聘理事等。

第三节_隶书的造型训练

第三节_隶书的造型训练

068第三节 隶书的造型训练隶书,与小篆竖状相比,外形发生了变化,多为扁状,用笔方法也增加了一些新的要素,主要是粗细变化,用提按手法表达,波磔笔画,用提按与侧锋表达。

在临写过程中,可以体会古人所说“印印泥”的感觉。

隶书的造型手段也显然多于小篆,参差、正侧、疏密、收放、向背、俯仰,体态生动,风格各异,流传下来的经典碑刻也非常多。

这里简单介绍《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石门颂》,同时列出《大开通》《乙瑛碑》《史晨碑》,以及稍晚的南北朝刻石《石门铭》《爨宝子碑》《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嵩山灵庙碑》的精彩片段,供初学者开拓眼界,提升审美境界。

《礼器碑》一、《礼器碑》的用笔与造型特征训练《礼器碑》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事。

《礼器碑》堪称汉隶极则,原因是它清晰地展示了汉隶的典型特征,中正典雅,结体谨严,用笔清晰,以瘦硬为主,粗细变化明显,尤其是部分捺画横画,劲健有力,干脆利落,粗细之间形成明显反差。

风格上,规整之中见流畅,俊朗之间显沉着。

布局疏朗,字字重心稳固,通篇骨力通达,神采肃穆而超然。

读帖与临写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强调细而不弱,用笔爽利肯定,提按对比强烈。

《礼器碑课程》汉《礼器碑》用笔、造型要领示意图069070二、《曹全碑》的用笔与造型特征训练《曹全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

碑文记述郃阳县令曹全的家世及生平,其下属群僚集资刻石以颂其功。

现存西安碑林。

《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费声骞评《曹全碑》:“此碑书法秀润典丽,字形飘逸多变,是著名的汉隶之一。

”但有人嫌它圆匀柔美有余而朴素雄健不足。

其实《曹全碑》隶法,遒丽紧密,虚和雍雅,笔意飞动,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柔中带刚,细筋入骨。

在汉隶的碑刻中,《曹全碑》堪称字迹最为清晰的一种。

运笔以“圆笔”为主,波画行笔的提按极为分明。

笔画的粗细基本属于“二分笔”,初学者笔力不够,如果一味追求它秀美的外形表象,行笔时揿得过细,往往容易失之于纤弱。

历代名家临《乙瑛碑》集汇(下)

历代名家临《乙瑛碑》集汇(下)

传移摹写
历 代 名 家 临 《 乙 瑛 碑 》 集 汇 ( 下

) /
蔡 剑 明
51
传移摹写·CHUANYIMOXIE
来楚生 临《乙瑛碑》
来楚生临《乙瑛碑》
来楚生(1904—1975),原名稷勋,字楚凫,号负翁、非 叶,晚年易字初生,别署安处、安处先生,浙江萧山(今杭州市 萧山区)人。书、画、印均为艺坛一流。来楚生的隶书在书法界 最负盛名是源于他根基扎实,博采众长。他二十岁前后就对《乙 瑛碑》、《史晨碑》、《礼器碑》、《曹全碑》、《石门颂》等 名碑下过功夫,后来又对汉简作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汉碑固然 好,但其经过勒石不免与原作有出入,或多或少要受些约束,不 易将书法发挥到最佳Βιβλιοθήκη 态。而汉简不然,虽大多非高手所书,但
53
也是水到渠成时候。今人学书,都不愿花实实在在的工夫,只凭 己意,信手直书,还美其名曰“意临”,其实是自欺欺人。赏 读邓散木仿临的《乙瑛碑》,临本基本上是按原碑上的字形大小 临出的原汁原味,他适当强化了的雁尾,让人觉得更别具雅趣。 因此,今人临帖时务必要求其逼真,从形似中探求原碑的用笔规 律,在创作时则要追求美好。从规律中探求艺术的真谛,才是真 正的学书之道。
林散之 临《乙瑛碑》
林散之临《乙瑛碑》
林散之(1898—1989),原名以霖,字霖,号三痴,易名散之,别号散耳、聋叟、江上 老人,江苏江浦(今南京浦口区)人。晚年以草书名世,有“当代草圣”之誉。学习书法, 光是入帖,那是不可能大有作为的,必须在进去的同时还要出来,学书之人既要能够“入 帖”,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出帖”。入帖,只要勤奋刻苦大家完全可以做到。但要出帖,就 意味着成家,这难度当然是很高很高的。林散之临《乙瑛碑》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他自 谓:“于汉师《礼器》、《张迁》、《孔宙》、《衡方》、《乙瑛》、《曹全》……”说明 他在汉碑上已经花了相当多的工夫。出帖,他是根据自己具体情况,扬长避短,发挥自己在 绘画领域的特长,把出帖放在汉碑的字形结构上,如:“书”、“圣”字的处理。虽然林散 之最终的成就是在草书上,但他这种艺术思维方法还是值得我们共同借鉴和思考的。

隶书应该学哪一种帖为好

隶书应该学哪一种帖为好

⾪书应该学哪⼀种帖为好经常有⼈问我,⾪书应该学哪⼀种帖为好,其实应该先学哪⼀种帖,后学哪⼀种帖,固然没有定论,但如何选帖,倒有⼏条经验可供参照。

(⼀)选择最合适你的⾪书字帖建议最初临《⼄瑛碑》和《礼器碑》,这个堪称双璧的碑帖,是汉⾪中最美的两通碑,初学⽐较容易上⼿,也是我⾃⼰最早临的。

但由于每个⼈的性格、经历、所处环境等因素不同,决定了每个⼈的审美情趣不同,爱好各异,这正如对穿⾐的选择,有⼈喜欢庄重,有⼈喜欢潇洒,有⼈喜欢华贵,有⼈喜欢淡雅⼀样,对书法的爱好也是如此。

单纯的喜欢还不够,还要看你合适与否。

汉代,尤其是东汉丧葬⽴埤、表功刻⽯之风盛⾏,因⽽流传下来的碑刻极丰富,这些碑刻虽然同属汉⾪,但风格确有很⼤差异。

粗略地分,不外乎两⼤类型,⼀类是端庄隽秀,如《⼄瑛碑》《礼器碑》、《史晨碑》、《曹全碑》等;⼀类是雄浑古朴,如《张迁碑》、《**王碑》、《衡⽅碑》等等。

不同的风格,给⼈的感受不⼀样,你喜欢哪⼀种风格,同时⼜合适哪种风格,你就选择哪种风格的碑帖。

时下书坛⽐较推崇的是苍劲古朴的⼀路的⾪书,过于秀润的碑帖如《曹全碑》,掌握不好会滑⼊甜俗。

要选择,就要有⽐较,也可以多选购⼀些⾪书碑帖放在案头,是很有必要的。

和《礼器碑》相⽐,《⼄瑛碑》的笔画要粗⼀些,给⼈⼀种更为丰满的感觉,它不像《礼器碑》多少还带有⼀点⾦⽂的味道,⽽是完完全全的⾪书笔法,⽅朔说它是“汉⾪之最可师者”,可能也是看到了它的这⼀特点。

它的横画起笔略向下压,笔势稍稍向下,使得字的体势稍斜,更增灵秀之美。

⽽捺画沉重有⼒,燕尾呈⽅形挑出遒劲有⼒。

它和《礼器碑》⼀样,是初学⾪书最好的范本。

学到⼀定时期,可以再临《⽯门颂》,《⽯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

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然。

多⽤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富有弹性。

通篇看来,字随⽯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如,意趣横⽣。

为汉⾪中奇纵恣肆⼀路的代表,素有“⾪中草书”之称,我的⽼师刘炳森⼤师在采集众碑之长后,受《⽯门颂》的影响最深。

中国十大汉隶碑帖书法欣赏

中国十大汉隶碑帖书法欣赏
中国十大汉隶碑帖书法欣赏
一、石门颂石门颂,著名摩崖石刻。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摩崖汉隶,是“石门十三品”之第五品,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文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二、乙瑛碑《乙瑛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与《礼器》、《史晨》并称“孔庙三碑”,历为书家所重。清杨守敬评:“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翁方纲)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这正讲出了该碑的微妙处。临写此碑要特别注意波画的“逆入平出”,尤其是起笔处的逆势不能形迹外露。如“蚕头”的逆势形迹向上作侧锋外露,就流于了唐隶“蚕头”起笔侧露的庸俗风气。三、礼器碑《礼器碑》汉永寿二年(156年)刻,藏山东曲阜孔庙。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碑阴及两侧皆题名。此碑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碑之后半部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艺术价值极高。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经典之作。四、华山碑汉代隶书代表,全称《西岳华山庙碑》,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四月刻,此碑与《礼器碑》一样被誉为汉隶中典范,结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齐整,波磔秀美。碑原在陕西华阴县西岳庙中,明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毁于地震。隶书,二十二行,行三十八字。额篆书“西岳华山庙碑”六字。末行有“郭香查书”字样。《华山碑》是汉碑隶属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书风朴茂古拙又圆转流动;用笔丰满中和又波磔明显,为书家所推重。五、鲜于璜碑《鲜于璜碑》书风古朴雄健,浑厚凝重。其用笔以方为主,方整内敛,遒劲端庄,浑厚有力,斩截爽利,如佩刀贯甲的大汉将军,颇具阳刚之壮美(尤其是碑阴)。《鲜于璜碑》的书法艺术地位,可谓是上乘秦汉,下启魏晋,在汉隶中独树一帜,古朴、雄壮、稚拙于一炉,堪称书蒹众美。《鲜于璜碑》是建国以来所发现的最具价值,最具影响的名碑。对于书法的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启示作用与广阔的再创造空间。六、衡方碑《衡方碑》也是汉代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用笔极为有力,笔画丰润,在转折和撇、捺处尤见功力,形成外方内圆的效果。其结体方正,波、磔、撇、捺皆不张扬外露,字体方整严峻,有下紧上松之感。整篇章法紧凑,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白很少,但又毫无局促壅塞之感。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说:“足碑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矣。”清姚华《弗堂类稿》跋此碑说:“《景君》高古,惟势甚严整,不若《衡方》之变化于平正,从严整中出险峻。”何绍基称其“方古中有倔强气”。此碑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杨守敬说它“古健丰腴,北齐人书多从此出,当不在《华山碑》之下”。七、史晨碑《汉史晨碑奏铭》,又称《史晨碑》或《史晨前碑》、《汉史晨谒孔严后碑》、又称《史晨后碑》,两碑同刻一石两面。《史晨碑》是孔庙珍品,与《礼器碑》《乙瑛碑》一起,并称为孔庙三大名碑。现代书家费声骞评《史晨碑》:“此碑笔姿古厚朴实,端庄遒美,历来评定为汉碑之逸品。磨灭处较少,是汉碑中比较清晰的一种。《前碑》结字似略拘谨,《后碑》的运笔及结字比较放纵拓展。总体而言,《史晨前后碑》的字体规正,属汉隶中普通平正的书法,是当时官文书体的典型,宜于初学入门。”八、西狭颂《西狭颂》摩崖石刻位于甘肃省成县县城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鱼窍峡中,碑文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又称《惠安西表》,民间俗称《李翕颂》《黄龙碑》。颂文主要记载了东汉武都郡太守李翕率众开天井道的历史政迹。摩崖颂碑呈长方形,纵3.06米,横3.75米,由额、图、颂、题名四部分组成。上为篆额“惠安西表”四字,额右下方为《五瑞图》,即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甘露降及承露人,《五瑞图》是对李翕德政的形象表述和对西狭碑文的生动补充,是了解和研究汉代绘画雕刻艺术的宝贵遗迹。其左是正文,后面是题名。九、曹全碑曹全碑(国宝级文物)汉中平二年(公元185)高272厘米,宽95厘米明万历初合阳县莘里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郃县旧城萃里村出土,现在西安碑林。内容为王敞记述曹全生平。此碑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是秀美一派的典型。其结体,笔法都已达到,洵神品也。”十、张迁碑《张迁碑》,碑石原在山东东平州(今山东东平县),今置泰安岱庙炳灵门内。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明初出土。碑主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人。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迂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碑文系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其功德而立。碑文书法多别体,未署书者姓名,刻石人为孙兴,所以有人怀疑是摹刻品,但就端直朴茂之点而言,非汉人不能,所以决为当时之物。碑阴所刻人名,书亦雄厚多姿。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汉隶十大名碑 你知道几个?

汉隶十大名碑 你知道几个?

汉隶十大名碑你知道几个?德风堂《乙瑛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与《礼器》、《史晨》并称“孔庙三碑”,历为书家所重。

乙瑛碑清杨守敬评:“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翁方纲)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

’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

”这正讲出了该碑的微妙处。

临写此碑要特别注意波画的“逆入平出”,尤其是起笔处的逆势不能形迹外露。

如“蚕头”的逆势形迹向上作侧锋外露,就流于了唐隶“蚕头”起笔侧露的庸俗风气。

礼器碑《礼器碑》汉永寿二年(156年)刻,藏山东曲阜孔庙。

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

碑阴及两侧皆题名。

收于《金石萃编》卷9。

此碑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

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

碑之后半部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

艺术价值极高。

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经典之作。

曹全碑曹全碑(国宝级文物)汉中平二年(公元185)高272厘米,宽95厘米。

明万历初合阳县莘里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郃县旧城萃里村出土,现在西安碑林。

内容为王敞记述曹全生平。

此碑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是秀美一派的典型。

其结体,笔法都已达到十分完美的境地。

清万经评此碑:“秀美生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石门颂石门颂,著名摩崖石刻。

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

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

摩崖汉隶,是“石门十三品”之第五品,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

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

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

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

隶书作品精选欣赏

隶书作品精选欣赏

隶书作品精选欣赏隶书作品精选欣赏如下:1. 晏袤的《山河堰赋》。

这是宋代隶书第一的大书法家晏袤所书,现藏的拓片为整张,横米,纵米,约九平方米,尺幅之大,极为罕见。

2. 邓石如的隶书作品。

就书法功力而言,邓石如是清代书家中用功最勤者,笔能扛鼎。

章法结字也很完善,然而由于学养和艺术天分的限制,其作品中不免流露出一些匠气和黑、大、光、亮时弊的痕迹。

隶书面貌更多的是唐人气息。

在汉人的精神把握上,不如其他诸家,种种缺憾,其作品不能说是高格,乃功力型书家,形而下的上品。

3. 伊秉绶的隶书作品。

给人如对高山,如仰大贤的感觉,其面貌可用正、大、简、拙四字概括。

“正”即正格。

一方面是隶书创作发展史的正脉与主流风尚,同时也有人格精神层面的因素。

从伊氏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颜真卿精神、风格面貌的隶书再现。

人格的力量支撑着他的艺术风貌,磅礴壮严庙堂气的背后是一个磊落善政的廉史,书格即人格在其身上得到了最佳诠释。

4. 郑晓华的《礼器碑》写意作品。

尺寸为170×92cm,2020年创作。

5. 赵山亭的选临《西狭颂》作品。

尺寸为180×97cm,2020年创作。

6. 洪厚甜的选临《石门颂》作品。

尺寸为180×97cm,2020年创作。

7. 王增云的选临《封龙山颂》作品。

尺寸为180×97cm,2020年创作。

8. 苏士澍的汉隶赞作品。

尺寸为180×97cm,2020年创作。

9. 徐树良的李梦阳诗作品。

尺寸为180×49cm,2020年创作。

10. 王增军的《张迁碑》集联作品。

尺寸为185×70cm,2020年创作。

11. 文永生的长杨若木联作品。

尺寸为240×50cm,2020年创作。

12. 王厚祥的选临《封龙山颂》作品。

尺寸为120×123cm,2020年创作。

13. 管峻的波浪渔歌联作品。

尺寸为210×39cm×2,2020年创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善本]隶书范本之《礼器碑》原石、拓本、林散之临本隶书范本之《礼器碑》原石明拓东汉礼器碑本拓本为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

“绝思”二字未损连。

黑墨精拓,碑阳、碑阴、碑侧俱全,有张伯英题签,并有“君言鑑赏”等藏印多方。

此碑明都穆《金薤琳琅》,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王昶的《金石萃编》等书著录。

据说是宋拓《礼器碑》。

戚继光曾收藏,乾隆御览之宝,内务府之物。

比宋拓更完整的本子!惜不完整!《礼器碑》简介及释文中国东汉重要碑刻。

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碑”、“韩明府孔子庙碑”等。

东汉永寿二年(156)立。

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碑身高1.5米,宽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

碑阳16行,满行36字,碑阴3列,列17行;左侧3列,列4行,右侧4列,列4行。

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事。

碑侧及碑阴刊刻捐资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钱数。

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金石家评价甚高。

碑文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

概述:全称《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明府孔子庙碑入《鲁相韩勑复颜氏繇发碑》、《韩勑碑》等。

汉永寿二年(156年)刻,隶书。

纵227.2厘米,横102.4厘米。

藏山东曲阜孔庙。

无额。

四面刻,均为隶书。

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

碑阴及两侧皆题名。

收于《金石萃编》卷9此碑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

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

碑之后半部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

艺术价值极高。

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经典之作。

明郭宗昌《金石史》评云:“汉隶当以《孔庙礼器碑》为第一”,“其字画之妙,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谓“星流电转,纤逾植发”尚未足形容也。

汉诸碑结体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不可即也。

”清王澍《虚舟题跋》评云:“隶法以汉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

”又说,“唯《韩勑》无美不备,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

自有分隶以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

”清杨守敬也说:“汉隶如《开通褒斜道》、《杨君石门颂》之类,以性情胜者也;《景君》、《鲁峻》、《封龙山》之类,以形质胜者也;兼之者惟推此碑。

要而论之,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于严密,所以难也。

”(《平碑记》)此碑字口完整,碑侧之字锋鋩如新,尤其飘逸多姿,纵横跌宕,更为书家所激赏。

攻汉隶者,多以《礼器》为楷模。

《礼器碑》所传拓本甚多。

明拓断裂适当垂处,不遑写下一字,而引上脚使长,又与是碑‘年’字不同。

”现代书家费声骞评《礼器》:“碑阳的书法继承春秋以来齐国青铜器铭文的特色。

用笔以“方笔”为主,偶亦兼用“圆笔”。

故风格在劲挺中又兼遒美之姿。

行笔时的提按轻重反差强烈,笔画细的“一分笔”与笔画粗的“三分笔”交替并用,跌宕起伏的轻重变化以及结字的紧密,使字形犹如钢绳铁索,有一种细劲刚挺,纤而能厚,寓疏秀于严密,寓奇险于平正的风神。

阴侧的用笔比较随意不拘,更具奇逸飞动之趣。

初唐楷法多带隶意,无不与此碑有着深远密切的血缘关系。

因此说《礼器》开创了初唐楷法的规模,也不为过。

”艺术风格:《礼器碑》书法瘦劲宽绰,笔画刚健,用笔力注笔端,如干将莫邪,锋利无比。

其结体寓欹侧于平正中,含疏秀二严密内,历来被奉为隶书极则。

《礼器碑》的笔画瘦硬刚健,收笔转折多处方折,笔画较细而刀法及捺粗壮,构成强烈的视觉对比,而且多少带有一些和居延汉简书法相似的地方。

但是它瘦不露骨,不伤于靡弱,显得很有力度。

尤其是碑阳书法,更是精美绝伦。

而碑侧和碑阴,因为记载捐助者的姓名和捐助钱数,显得要随意得多,大小疏密皆不经意,但反而有一种变化之美。

和其他著名汉碑相比,它不同于《乙瑛碑》的俊美、《史晨碑》的古朴、《孔庙碑》的纵逸、《华山碑》的奇古、《衡方碑》的灵秀、《张迁碑》的方正、《曹全碑》的秀丽。

《礼器碑》自有自己的风格在,这也正是它的成功之处。

学习隶书,最宜以此碑入手。

[1]清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评此碑说:“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最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

”并说:“惟《韩敕》无美不备,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自有分隶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

”《礼器碑》的线条质感,与东汉时期的其他隶书砷刻如《张迁碑》、《曹全碑》等有着一定的差异。

它属于平正端庄、俊挺宽博一路。

碑文中有的字笔画细如发丝,铁画银钩,坚挺有力;有的粗如刷帚,却又韵格灵动,不显呆板。

尽管线条起伏变化,但通篇看来又不失和谐,在力量感的表现上非常成功。

因此,临习《礼器碑》可选择弹性较强的兼毫笔,着重练习笔力。

笔画要瘦劲而不纤弱,波磔则较其它笔画梢粗,至收笔前略有停顿,借笔毫弹性迅速挑起,使笔意飞动,清新劲健。

“燕尾”捺画大多呈方形,且比重较大,看上去气势沉雄。

另外.此碑分四面,有碑阳、碑阴之分。

碑阳部分结字端庄,章法排列也较为规律,堪为《礼器碑》风格的代表,故人手应从碑阳始。

但从艺术角度讲,碑阴亦有其独特的价值。

其用笔奔放飘逸,自然成趣,字的大小不甚统,横列的法则也被打破,抒情性极强,在整个书意上倾注了书家更多的主体精神与气质,因而碑阴也是临习中不可忽视的。

章法与墨色:《礼器碑》的碑阳部分,章法处理是纵有序,横有列;字距宽,行距密。

这种章法充分展现了和谐、端庄、秀美的整体特征。

而碑阴部分往往是纵有序、横无列,行与行之间有一定间距,字距参差不齐,富于流动感,通篇自然灵动,富有生气。

临习《礼器碑》,在用墨的处理上可讲究一点儿变化。

一般在书写方笔时,墨色宜润泽,不宜枯燥。

要注意线条的相互关系:粗线条所占的地位较为重要,是整个字的主笔,力量也较为集中,用墨较重;而细线条处于辅助地位,用墨也轻。

如果我们临习时要写一根方笔入纸的线条,而恰在此时笔端乏墨,那么,不妨可改用圆笔入纸来临摹这一根线条。

虽然作为这一根线条的临摹,由于用笔变化而遗失了原貌,但从碑刻到墨书,因这一点形的失去而使整个字在力量上得到了补充,也不悖书法中所谓“遗形取神”这一原理。

临习《礼器碑》,应首先着眼于由粗细线条组成的有机整体,保持字的力度不散。

点画特点及其写法:《礼器碑》的用笔,以方笔为主,凝整沉着,要求每一点画要做到笔笔送到底,强调运腕力写,这样,才能做到笔势开张,万毫齐力。

下面,以此碑字例分析点画的写法:1.平画如图一“元”、“天”、“王”、“造”上部的两横画,均为平画。

写平画时,落笔是藏锋逆入,然后把笔锋转向右行,笔心在笔画中行笔,收笔时提锋回收。

注意在《礼器碑》中,平画一般都写得很瘦劲挺直,纯用笔尖竖锋行笔,且落笔和收笔都很干净。

提笔右行时宜缓缓而行,要提中有按,把笔压住,使线条浑圆有力。

2.竖画竖画写法与平画相同,只是方向由水平改为垂直。

如图二“中”、“陵”、“京”、“华”中的竖画,起笔藏锋逆入,落笔处不可有顿头,行笔中间笔势不可断,收笔时笔锋自然上提回收。

注意要用竖锋行笔,犹如锥画沙,十分劲挺。

3.折法折画的写法是先作平画,到转折处提笔换锋再下按行笔。

在《礼器碑》中,折法有如下几种:(1)如图三中的“恩”字,折画是用实势,横画到折画处微微提笔换向后再写竖画。

注意折的转角运笔一定要提起来,调锋后下行,不能直接转笔扭锋而下。

(2)如图三中“见”字,上半部的折画是在横画后,利用手腕内钩将笔势换向,与平画的上凸相协调,且折后下行的竖画与下部撇、捺相呼应,使整个字在乎正中富有变化。

(3)如图三中的“石”字下部“口”的折画,折法是提笔另写竖画,然仍有笔锋的牵丝相连。

(4)如图三中“言”字下部“口”的折画,在书写时已分成两画,但却形断而势连,极富韵味。

4.波画《礼器碑》中,字的波画用笔起落十分明显。

如图四中“二”、“百”、“乐”、“世”字。

这些字中的波画,逆锋入笔,向左下方斜落,再提笔向右运行,即“逆人乎出”,过中段后,笔锋逐渐按下,到波尾处迅速向右上方提锋收笔,形成横波“蚕头燕尾”,笔势雄强而沉着。

5.撇法《礼器碑》中撇画的变化比波画要多,人形有态上有长有短,从用笔上有的出锋,有的不出锋,但基本用笔方法并不复杂,落笔仍是藏锋逆入,但略取侧势,行笔取中锋逆势。

不出锋者,收笔时微微停顿后向上提笔回收;出锋的,在撇顿笔后向外转笔挑出。

图一中“大”字的撇,在竖画到弯处时笔锋转向逆行,收笔处是回锋实收。

收笔时毛笔在空中向外作顺时针方向运动,使撇端不露锋芒,与撇画起笔处相呼应。

“文”字的撇法是过程中笔锋逐渐转成逆势,到收笔处停顿向上方提笔。

“人”字的撇,收笔时中锋顺势出锋,向左下挑出。

“方”字的撇笔势趋平,收笔处与“大”字撇尾有相同之处。

6.捺法捺的写法在《礼器碑》中一般都用笔较重,是字的主要笔画。

如图二“不”、“以”、“心”、“道”字的捺,均浑厚雄沉。

下笔时让笔锋吸饮墨汁,力贯笔尖,由轻至重。

当笔锋到位时,提出来笔上挑,顺势捺出。

《礼器碑》中,往往由于这一捺画的突出安排,使整个字平中寓奇,奇而稳健。

7.弯钩弯钩的用笔方法与撇画的写法基本相同,应是一笔写成,如图三“污”、“孔”、“敬”、“抒”字。

竖画下行接近转角处渐渐下按,然后转笔挑出,保持中锋。

如遇不出锋者,要提笔回收,使钩的主体保持圆浑的状态。

8.转笔转笔的写法与折笔写法相似。

如图一“孔”、“元”、“宅”、“纪”其转角的写法都是在竖画写到转角处笔锋换向,顺势连写,须保持笔画饱满自然。

9.点画临习《礼器碑》时,要注意点的变化,虽然点在整个字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切不可轻率。

下笔时均须茂锋逆入,提笔逆锋上行,出锋方向根据各种点画的姿态而有所变化。

结字特征:《礼器碑》结体严谨,字法规范,笔画虽然以方为主,却又不是全为方笔,有时略带圆意。

它能将笔画的粗细、方圆,笔势的动静,向背完美地统一在一起,清超遒劲,庄重典雅,高古且充满逸趣,可谓集汉隶各老成持重之大成。

要掌握《礼器碑》的结字特征,首先要了解隶书的一般规律。

和其他多数汉隶碑刻一样,《礼器碑》结字上下紧凑,左右开张,犹如大鹏展翅,翩翩有凌云之势。

碑中几乎每一字都有一笔很夸张重按的笔画,古人俗称为“波磔”。

波磔的写法,都是逆入平出,呈“蚕头燕尾”状。

每一字中,波磔只出现一次,不得重复,所谓“蚕无二设”、“燕不双飞”是也。

由于隶书的波磔是向左右分开的,所以粗看大部分字呈扁方形,如图一“立”、“之”、“君”、“迟”等字。

但是,隶书上承篆书,有些字横画较多,往往字形又写成竖长方形,如图二中“画”、“真”、“育”、“台”等字。

这就要求我们要因字立形,灵活处理。

对《礼器碑》中——些充满奇气、独具特色的字,要逐个仔细琢磨。

如图三中“氏”字,好像一人站立;“中”字,如同怀抱一柱;“阳”字,左右拉开距离,又互相牵引,“易”的下部几乎成横势,在险境中保持均衡;“粮”字,左右犹如一对运动的舞蹈演员,悉心相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