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 孟郊作者简介
游子吟完整10句

游子吟完整10句原文:游子吟唐代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释义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游子吟》是孟郊在溧阳所写。
作者早年漂泊无依,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
诗人饱尝了世态炎凉,更觉亲情可贵,于是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二、赏析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
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
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
三、作者简介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
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
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洛阳),后隐居嵩山。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
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
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
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河南府今洛阳),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
唐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暴疾而卒,葬洛阳东。
游子吟创作背景故事

游子吟创作背景故事游子吟作者简介:孟郊(751年—815年),唐代著名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汝州(今属河南汝州),少年时期隐居嵩山。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
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
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
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河南府今洛阳),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
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洛阳东。
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孟郊仕历简单,清寒终身,为人耿介倔强,死后曾由郑余庆买棺殓葬。
故诗也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
孟郊现存诗歌574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
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游子吟文学特点:人们曾把孟郊与韩愈并称“韩孟诗派”,主要是因为他们都尚古好奇,多写古体诗。
但孟郊所作,多为句式短截的五言古体,用语刻琢而不尚华丽,擅长寓奇特于古拙,如韩愈所谓“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荐士》)。
而韩愈的七言古体最具特色,气势雄放而怪奇瑰丽。
他们的诗都很有力度,但韩愈的力度是奔放的,孟郊的力度则是内敛的。
他更多地学习了汉魏六朝五言古诗的传统,正如李翱所说,“郊为五言诗,自汉李都尉(陵)、苏属国(武)及建安诸子、南朝二谢,郊能兼其体而有之”(《荐所知于徐州张仆射书》)。
因此,与大历、贞元诗人相比,他更接近汉、魏风骨;而与他之后的韩愈、李贺相比,则又较多地保留了大历、贞元诗风的痕迹。
这并不是说孟郊只是一味模仿汉魏六朝诗风,在学习古代诗歌艺术的同时,他又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在内容上,孟郊的诗超出了大历、贞元时代那些狭窄的题材范围。
固然,他的诗的主旋律是中下层文士对穷愁困苦的怨怼情绪,这是他屡试不第、仕途艰辛、中年丧子等生活遭遇决定的;但他还是能透过个人的命运看到一些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并以诗来反映这些生活。
孟郊的游子吟全诗

孟郊的游子吟全诗孟郊(689-740),唐代诗人,字东野,号孟门,山西太原人。
他是唐代诗歌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
他的诗歌风格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尤其擅长写景抒怀,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被誉为“诗中有道,道中有诗”的诗人。
孟郊的代表作之一就是《游子吟》。
这首诗共有十二首,是他在离开家乡太原前所写,表达了他在离别之际的感慨和思念之情。
以下是《孟郊的游子吟全诗》的翻译: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背城借一帆,向海逐东风。
落日挥戈回,收拾旧山村。
旌旗半卷日,江水一东流。
三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四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六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八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九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十二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十二首诗,每一首都是一幅画,一段故事,一种情感。
他的诗歌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
他的诗歌充满了感性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是唐代诗歌中的珍品。
孟郊的诗歌,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道德教育的典范。
他的诗歌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
他的诗歌,不仅是文学的珍品,更是人类文明的财富,值得我们世世代代传承和发扬光大。
游子吟全诗的意思

《游子吟》全诗的意思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作者简介】孟郊,(751~814),唐代诗人。
字东野。
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
唐代著名诗人。
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
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
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写作背景】孟郊早年仕途失意,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
这首诗就写于此时。
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
此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孟郊居官溧阳县尉时所作。
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诗人早年仕途失意,漂泊无依,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慈母的一片深情,是在琐琐碎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
担心儿子迟迟难归,所以针针线线,细细密密,将爱心与牵挂一针一线缝在游子的衣衫之上。
【注释】【1】吟:吟诵,诵读。
【2】游子:出门远游的人。
即作者自己。
【3】临:将要【4】意恐:心里很担心【5】归:回家。
【6】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儿女。
【7】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
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全诗译文】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全诗概述】全诗共三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古诗两首之游子吟

04
艺术特色
运用细节描写,形象生动
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运用了许多细节描写,如“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描绘母亲为远行的 儿子缝制衣服的场景,展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和祝 福。这种细节描写使得诗歌形象生动,让读者能够更 好地感受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诗中,孟郊运用 了比喻手法,将母亲的爱比作春天的阳光,形象地描 绘出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这种细节描写和比喻手法的 运用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古诗两首之游子吟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诗句解析 • 主题思想 • 艺术特色 • 总结评价
01
引言
背景介绍
孟郊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一生穷困潦倒,但始终保持着高尚的道德品质和 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游子吟》是孟郊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诗,描绘了母爱的深沉和 伟大。
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游子吟等经典 诗词的普及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其中的文化内涵 和艺术价值。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比喻子女难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如 同小草难以回报春天的阳光。
VS
详细描述
这句诗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子女对父 母的深深感激和敬爱。“寸草心”代表子 女对父母的感激和敬爱,“三春晖”则代 表父母对子女的爱和关怀。整句诗强调了 父母的爱和关怀无法回报,表达了对父母 的无限感激和敬爱。
03
主题思想
母爱的力量
诗中提到母亲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予孩 子无尽的力量和勇气,让孩子能够面对人生
的挑战。
唤起人们对亲情的珍视和感恩
要点一
珍惜与家人共度的时光
《游子吟》唐诗原文

《游子吟》唐诗原文《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诗。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游子吟》唐诗原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游子吟作者:唐·李益女羞夫婿薄,客耻主人贱。
遭遇同众流,低回愧相见。
君非青铜镜,何事空照面。
莫以衣上尘,不谓心如练。
人生当荣盛,待士勿言倦。
君看白日驰,何异弦上箭。
《游子吟》注释①游子吟:乐府《杂曲歌辞》名。
②薄:鄙薄。
③贱:轻视。
④遭遇:待遇。
同众流:谓视同平庸之辈。
⑤低回:徘徊。
⑥照面:比喻看人只看表面。
⑦心如练:谓心地纯洁。
练,白熟绢。
⑧当荣盛:在显达兴盛时。
⑨白日驰:以太阳飞驰比喻荣华易逝。
《游子吟》作者介绍李益(748—829),唐代诗人。
字君虞。
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家居郑州(今属河南)。
公元769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
公元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
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
公元820年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
公元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
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李益的诗全集栏目。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
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
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游子吟》繁体对照女羞夫婿薄,客恥主人賤。
遭遇同眾流,低回愧相見。
君非青銅鏡,何事空照面。
莫以衣上塵,不謂心如練。
人生當榮盛,待士勿言倦。
君看白日馳,何異弦上箭。
创作背景《游子吟》写于溧阳(今属江苏)。
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
”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
孟郊游子吟的简介

孟郊游子吟的简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五言古诗,属于古体诗。
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此诗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创作背景:《游子吟》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
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文学赏析: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
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
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
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
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的简介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孟郊简介

《游子吟》孟郊简介
1、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
字东野。
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
唐代著名诗人。
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
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
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2、本诗原文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创作背景
《游子吟》是孟郊在溧阳所写。
作者早年漂泊无依,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
诗人饱尝了世态炎凉,更觉亲情可贵,于是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4、本诗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子吟孟郊作者简介
孟郊(751年—815年),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汝州(今属河南汝州),唐代著名诗人,少年时期隐居嵩山。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
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
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
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河南府今洛阳),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
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洛阳东。
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孟郊仕历简单,清寒终身,为人耿介倔强,死后曾由郑余庆买棺殓葬。
故诗也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
孟郊现存574多首,以短篇的五言最多,代表作有《》。
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生平:
孟郊:湖州武康人(今浙江湖州市德清县武康镇),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县),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
父庭玢,任昆山县尉时生郊。
孟郊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
贞元中张建封镇守徐州时,郊曾往谒。
46岁(一说45岁),始登进士第,有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然后东归,旅游汴州(今河南开封)、越州(今浙江绍兴)。
贞元十七年(801年),任江南溧阳尉。
其代表名诗《游子吟》就是在溧阳时所作。
在任时常以作诗为乐,作不出诗则不出门,故有“诗囚”之称,不事曹务,还被罚半俸。
不久弃官。
他前妻早死,三子夭折。
仕途的坎坷,家境的`凄苦,对他的思想和创作都有极大的影响。
元和初,河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
60岁时,因母死去官。
郑余庆镇守兴元,又奏为参谋、试大理评事。
郊应邀前往,到阌乡(今河南灵宝),八月己亥(二十五)日(9月12日)暴病去世,时为元和九年(814年),孟郊的朋友韩愈等人凑了100贯为他营葬,郑余庆派人送300贯,“为遗永久之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