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关于母亲的诗词《游子吟》鉴赏
《游子吟》原文及赏析

《游子吟》原文及赏析《游子吟》原文及赏析4篇《游子吟》原文及赏析1《游子吟⑴》: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⑵。
临行密密缝⑶,意恐迟迟归⑷。
谁言寸草心⑸,报得三春晖⑹!《游子吟》【注解】:⑴吟:吟诵。
⑵游子:出门远游的人。
即自己。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
归:回来,回家。
⑸言:说。
寸草:萱草。
萱草(花)是中国传统的母亲花,相对于西方的康乃馨。
寸草心:以萱草(花)来表达子女的孝心。
⑹三春晖:指慈母之恩。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
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我们。
《游子吟》【韵译】: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游子吟》【讲解】:这是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它把人类伟大的母爱置于特定的艺术氛围中,加以弘扬和歌颂,使之脍炙人口。
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
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所作。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颠沛流淳,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此诗写的正是这样的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都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这是一首乐府体诗,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简括的语言勾勒出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裳的场景,抒发了游子思乡念亲的至深情感。
全诗淳朴素淡、情真意切,拨动了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尤其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句已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言佳句。
首联,“游子”,本谓远游的客子。
《史记》“游子悲故乡”。
也许慈母想到了游子的奔走之劳,风霜之苦和孤寂之悲,如此,诗一开头,就似笼着一层淡淡的哀愁。
另外,就唐诗看,“游子”也可指离乡远游的举子。
有唐以来,开科取士,游子不绝于途,辗转流徙,饥寒相侵,倍受艰辛,“古若不置名,道路无欹倾”。
孟郊诗歌赏析

孟郊诗歌赏析1. 《游子吟》原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情感真挚: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诗的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通过简单的场景描写,展现了一位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衣服的画面,平凡而又亲切,让人瞬间感受到母爱的温暖与细腻。
母亲在临行前一针一线密密地缝着,这里的“密密缝”不仅是在缝衣服,更是在缝进对儿子的深深牵挂和不舍,“意恐迟迟归”则直白地表达出母亲对儿子在外的担忧,担心儿子归期遥远。
意境深远: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小草比喻子女,以春晖比喻母爱,子女的孝心如同小草般渺小,而母亲的恩情却如春天的阳光般温暖且深厚,小草难以报答阳光的照耀,子女也难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这种形象的比喻,将母爱的伟大和子女对母爱的感恩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动。
整首诗语言质朴,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2. 《古别离》原文: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赏析:巧妙的情节设置:诗的开头“欲别牵郎衣”,生动地刻画了女子在离别之际的不舍和急切。
她紧紧拉住情郎的衣服,想要问清楚他将要去的地方,这一动作将女子内心的不安和对情郎的依恋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女子问“郎今到何处”,看似平常的问题,实则蕴含着她深深的担忧,因为她真正担心的是情郎会去像临邛那样容易有新欢的地方。
独特的情感表达:“不恨归来迟”这句看似违背常理,一般人在离别时都会希望对方早日归来,但女子却说不恨情郎归来迟,这其实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
她知道情郎外出可能会有诸多变数,但她更害怕的是情郎会变心,所以她宁愿忍受分离的痛苦,只要情郎不变心,晚些归来也无妨。
最后一句“莫向临邛去”,则是女子内心担忧的直接表达,她直白地请求情郎不要去那些容易让他移情别恋的地方,体现了女子对爱情的珍视和担忧。
诗歌风格:整首诗情真意切、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却能将女子复杂的心理和细腻的情感表现得恰到好处。
游子吟(孟郊)原文及赏析

游子吟(孟郊)原文及赏析游子吟(孟郊)原文及赏析《游子吟》是唐代孟郊的一首名篇。
孟郊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作品大多描绘了北方边疆的苍凉景象和军民的艰辛生活。
本文将为您呈现《游子吟》的原文和赏析。
《游子吟》的原文如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以写母爱为主题,描绘了游子离家时母亲为他缝制衣物的情景。
首两句描写了慈母手中拿着线,为游子缝补衣物的情景。
其中的“慈母”二字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和深沉,而“游子身上衣”则凸显了游子离家在外的艰苦生活。
接下来的两句则描述了母亲在游子离家前,急切地为他缝制衣物,生怕他回来时季节已过,无法穿上全部的衣物。
最后一句以反问的方式强调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母亲用心缝制的一寸布料,换来的却是长久的春光。
《游子吟》以简洁的形式表达了深沉的情感,展示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通过描绘慈母为游子缝制衣物的场景,诗人将母爱的伟大和深沉展现得淋漓尽致。
游子离家在外,母亲的牵挂和关怀在每一针线的缝制中得到了完美的表达。
诗人通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排比手法,表达了母爱的无私和深远影响,以及游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游子吟》的形式简洁明了,每句仅有四个字。
这种形式上的简洁直接反映了边塞诗歌朴素的表现风格。
而语言上的简练,则使情感得以凝聚和升华。
整首诗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母亲的感恩和敬爱之心。
综上所述,《游子吟》是一首诗人用简洁明了、感人至深的文字,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与怀念。
诗歌以边塞为背景,通过对母亲为游子缝补衣物的场景的描写,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深沉,以及游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个人情感,更代表了许多游子对家乡和母亲的思念,触动了人们心中那根根缕缕的情感纽带。
孟郊的《游子吟》全诗鉴赏

孟郊的《游子吟》全诗鉴赏【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出处】唐·孟郊《游子吟》。
【意思】慈母手中做着的针线,是为远游他乡的儿子缝制身上的衣裳。
临行时密密匝匝地缝了又缝,只担心他在外面迟迟不归。
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他乡的人。
【赏析】慈祥的母亲不顾年老眼花,仍然手拿针线,为儿缝衣。
密密地缝呀缝,生怕儿子迟迟不回,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结结实实。
反复缝衣这一日常生活的细节,把母亲对子女的抚爱之情,感人至深地抒写出来。
语言朴实、自然,亲切感人。
慈母的一片笃厚深情催人泪下。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母亲对远行子女的关爱,盼其早归。
常用以形容深挚的母爱。
[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可是,一别就是二十年啊! 母亲日里想,夜里盼,希望有一天儿子能翩然来到身旁。
(蒋巍、贾宏图《大洋的此岸和彼岸》)【全诗】《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题解】这是一首母子亲情的颂歌。
表现慈母爱心有许多角度。
诗人只取慈母为游子缝衣的极其普通的生活细节,以凝聚的笔力刻画,于细微处见精神,掘发出极不寻常的意蕴。
开头四句,两两对称,联系紧密,凝成一体,表现游子行前母亲为其赶制新衣的意象。
“密密”二字十分传神,既精确地刻画出了慈母针线细密紧张操劳的行为形态,又微妙地传达出了慈母温厚细腻周到的情感精神,最后两句形象议论强调指出:母亲的爱象春三月的阳光温厚和暖而又广大无私,儿女却如承受阳光恩惠的小草,赤诚回报,谁说能报答其万一呢?着一反问,非常有力,使母亲之至爱深情得到了艺术升华。
“诗人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
此诗原有作者自注:“迎母漂上作。
”诗因从作者自身感念至深体验来,所以语虽平实,但亲情自出,非常感人,成为千古流传的绝唱。
【全诗鉴赏】孟郊出身贫寒,早年丧父,全靠母亲教养长大。
一生坎坷,为生计尝尽人间辛酸,五十岁才作了溧阳县尉。
《游子吟》孟郊的母爱颂歌

《游子吟》孟郊的母爱颂歌
孟郊的《游子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感人至深的诗歌,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深情。
这首诗描绘了远行的游子思念母亲的心情,表达了对母爱的无尽感激和眷恋之情。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歌,感受孟郊对母爱的颂歌。
游子思母,夜夜梦魂牵
孟郊笔下的游子,身在他乡却心系故土,夜夜梦中牵挂着母亲。
他的心思如同那明月当空,皎洁而清冷,照亮他远离家乡的孤寂之夜。
游子的心,是母亲的容颜,是家的温馨,是母爱的呵护。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孟郊在诗中道出了游子对家人的牵挂,对兄弟的思念。
他遥知家乡的兄弟登高远眺,插着茱萸,少了一个人的身影。
在游子的心中,家人的团聚是最美好的画面,而自己的缺席却让他心生愧疚和无比的思念。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诗成为千古传颂的经典。
游子抬头仰望明月,仿佛能看见家乡的亲人,低头时思念的是那熟悉的乡愁。
母亲的呵护和关怀在游子心头萦绕,是他在异乡中最温暖的寄托。
母爱如泉,滋润游子心田
孟郊的《游子吟》将母爱描绘得淋漓尽致,如同一泓清泉,滋润着游子的心田。
母亲的爱是无私的,是坚定的,是永恒的。
在孟郊的笔下,母爱成为游子心中永不干涸的泉水,给他带来无尽的力量和温暖。
《游子吟》是孟郊为母爱而作的颂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遗产。
在这首诗中,母爱被赋予了永恒的意义,成为每个游子心中最深沉的眷恋和眷顾。
让我们珍惜母爱,感恩母亲的养育之恩,让孟郊的诗歌永远传颂下去。
[游子呤的诗句]游子呤
![[游子呤的诗句]游子呤](https://img.taocdn.com/s3/m/baefb023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db.png)
[游子呤的诗句]游子呤(1) [游子呤]《游子吟》原文及译文《游子吟》是一首歌颂伟大母爱的诗歌。
孟郊在家庭背景贫苦;官场受挫;与母亲长期分离的痛苦等背景下,结合自己内心的感受,最终创作而成。
著名的诗人苏轼曾经评论称该首诗“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
《游子吟》原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译文一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游子吟》译文二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像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游子吟》注释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吟:诗体名称。
⑵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
归:回来,回家。
⑸谁言:一作“难将”。
言:说。
寸草: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
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报得:报答。
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
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拓展阅读:孟郊家庭背景孟郊(751-814),字东野,出生于湖州市武康镇(即现在的浙江德清县),在孟郊小时候,家境较为穷苦,一家人常常会为生活所困,直至老年时,也一直没有摆脱贫苦的日子。
孟郊从小不喜欢与人往来,很难融入到朋友之中,因此性格比较孤僻,对以后的生活会产生影响。
在孟郊成年后,生活上的压力较大,一方面需要照顾年迈的母亲,另一方面,自己也要生存。
为了生活,他将希望寄托于仕途,因此过着四处流浪的日子,居无定所,导致长期与家人分离,聚少离多,这种生活导致他思家心切。
(2) [游子呤]《游子吟》原文及赏析《游子吟》写在溧阳。
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游子吟古诗的意思及赏析

游子吟古诗的意思及赏析《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
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游子吟古诗的意思及赏析,欢迎阅读。
游子吟唐乐府·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韵译】: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评析】: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
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古诗鉴赏】诗篇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
”这是作者孟郊老年出任溧阳尉时专程接母亲来溧阳时所作。
此诗的第一、二句为工整的对句。
“慈母上中线,游子身上衣。
”只此两句变生动而形象的勾画出夜深人静,年迈的老母亲弓着腰、默默无言地、细心地为即将远行的儿子赶制征衣的动人情景。
第三、四两句中的“密密”和“迟迟”相互对仗,含义深厚。
“临行密密缝”的母亲,在儿子离家后,将相一针一线缝衣时一样,一天一天的屈指计算着儿子的行期,更热切盼望着自己的亲身骨肉早日归来。
在如此伟大的母亲抚养下长大成人的子女,无论怎样报答母恩,也永远报答不完。
孟郊《游子吟》唐诗赏析及点评

孟郊《游子吟》唐诗赏析及点评孟郊《游子吟》唐诗赏析及点评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学过许多的古诗吧,那么你知道哪些经典的古诗呢?下面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了孟郊《游子吟》唐诗赏析及点评,希望大家喜欢!【题解】这是一首抒写母子情深的名篇。
前四句写母爱,诗人选取母亲为儿子赶制衣裳的情景,通过缝衣的动作刻画,把母亲的心情剖露得十分细腻深刻。
诗人以小见大,以偏概全,表现了深沉博大的母爱,后二句以寸草难以报答春日的恩德作比喻,新颖贴切,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恩情深重难以报答,抒发了对母亲无限感激之情。
“寸草心”、“三春晖” 千古以来成为子女报答父母恩慈的语汇。
孟郊一生清苦,科举途中颇多困顿,四十六岁才中进士,到了五十岁才得到了溧阳(今江苏溧阳县)尉这样一个管一县治安的小官。
以孟郊的年龄和经历来写对母爱的歌颂,不仅是发自内心的,而且是深有体会的,这就使这短短的六句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激情,使古往今来的千万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全诗】《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大意】慈祥的母亲一针一线,亲手为离家远游的孩子缝制衣服。
要分别了,为了把衣服缝得更结实,一针针密密地缝,是担心孩子不能及时归来。
谁说像小草一样的儿女之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天阳光般的深厚博大的母爱呢?【注释】[1]《游子吟》原题下有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
”溧上,即今江苏溧阳县。
据自注,可确知作于作者任溧阳县尉时,大约在公元800年左右,是孟诗至今仍广为传诵的一首。
孟郊(公元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早年屡试不第,四十六岁中进士,历任溧阳县尉、协律郎、河南水陆转运局判官等职。
诗多五言古体,一生苦吟,大部分是倾诉孤愁穷苦之作,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有《孟东野集》,存诗四百余首。
[2]寸草心:小草的嫩茎,语意双关,比喻儿女的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郊关于母亲的诗词《游子吟》鉴赏
《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注释
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吟:诗体名称。
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临:将要。
意恐:担心。
归:回来,回家。
谁言:一作“难将”。
言:说。
寸草: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
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报得:报答。
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
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
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
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
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
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