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经济地理 我国商业中心的分布

合集下载

物流地理课程标准

物流地理课程标准

《物流地理》课程标准适用专业:物流编制人:编制单位:编制日期:年月日审核人:专业负责人:系部主任:目录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课程基本理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课程设计思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课程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专业知识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职业能力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4.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职业素质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5、具有敬业、奉献的团队精神(四)方法能力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社会能力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学习领域的描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物流经济地理第5章 国内物流分区地理

物流经济地理第5章 国内物流分区地理

二、长江中游地区
3.江西省物流发展 江西将加快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建设,依
托南昌打造全国性物流枢纽,依托其他中心城 市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积极发展综合性物流 、专业性物流和特色物流,推进制造业企业物 流业务外包。推动城市公共配送中心和社区物 流网点建设。提高流通领域现代物流运行质量 和效益,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农村现代物流 、冷链物流和绿色物流。
第5章 国内物流 分区地理
第一节 东北地区
一、东北地区概况 二、东北经济区物流发展
一、东北地区概况
东北经济区位于我国东北部,包括黑 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
黑龙江省,由境内最大河流黑龙江而 得名,简称“黑”。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北接 黑龙江省,南接辽宁省,西邻内蒙古自 治区。
在2003年区域经济整合的主旋律下, 该区各省市着眼于在区域经济的框架下 发展物流,区域物流中心初步显现,区 域内跨省市物流合作在探索中推进,本 区物流在整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
一、北部沿海地区
2.天津市物流发展 天律的物流发展处于快步发展阶段。天 津已将现代物流作为五大支柱产业之一 ,并提出要把天津建设成为中国北方的 国际性物流中心城市。在国务院发展研 究中心的大京津经济圈总体规划中,天 津市被列为“制造中心和物流中心”。
二、东部沿海
江苏简称“苏”,位于我国大陆东部 沿海中心,跨长江下游两岸,东临黄海 ,有约1 000公里的海岸线,西北连安徽 、山东,有低山丘陵错落,东南与浙江 、上海毗邻。
浙江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 南冀,东北与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相邻 ,也是中国岛屿最多的一个省份。
二、东部沿海
(二)东部沿海地区物流发展 物流是上海市新兴产业之一,上海物流产业

物流经济地理第三章 物流空间布局

物流经济地理第三章 物流空间布局
一、物流基地 二、物流枢纽城市
一、物流基地
(一)物流基地的作用 (二)物流基地的分类
一、物流基地

(一)物流基地的作用

(二)物流基地的分类
(一)物流基地的作用
① 减轻了物流对城市的交通压力; ② 减少了物流对城市环境的不利影响; ③ 提高了物流经营的规模效益; ④ 满足了仓库建设大型化发展趋势的要求; ⑤ 满足了货物联运发展的要求
2.物流中心
2)物流中心的特点 ① 物流中心集中了所有的物流功能,成为具
有多种物流功能的流通形式和作业体系; ② 由人力化、机械化仓储作业发展为具有强
大信息功能的自动化、智能化物流中心; ③ 服务内容由原来的商流、物流分离发展到
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有机结合; ④ 工商关系由临时、随机的关系发展到长期、
二、产业布局原则
1.全局原则 2.分工协作、因地制宜原则 3.效率优先、协调发展原则 4.可持续发展原则 5.政治和国防安全原则
三、产业布局模式
产业布局主要有三种模式,即增长极(结点)、 点轴(线)开发和网络(域面)开发。
增长极模式
1966 年布德维尔给增长极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增长 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 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五、产业演进与经济发展
(三)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
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是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 的变化,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技术水平低。其具体表 现是:第一产业中的农业尚未根本改变“靠天吃饭”的 局面,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不高;第二产业技术含量低, 缺乏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力;第三产业受各种因素影 响,尽管传统生活服务业有了较大发展,但现代服务业 尤其是生产服务业发展缓慢。

物流经济地理课件PPT课件

物流经济地理课件PPT课件
自然灾害
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对仓储设施 安全的威胁。
仓储设施规划与建设
设施布局
根据物品特性、运输需求等因素 合理规划设施布局。
设备配置
选用适当的存储设备、搬运设备 等,提高仓储效率。
信息技术应用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仓 储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
05 配送中心与地理环境
配送中心选址及影响因素
特点
综合性、地域性、动态性、社会 性。
物流经济地理研究内容
物流布局研究
包括物流网络布局、物流节点 布局、物流通道布局等。
物流条件评价
包括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技 术条件、社会条件等对物流活 动的影响评价。
物流与经济关系研究
包括物流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 用、物流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等 。
物流区域规划研究
包括物流区域划分、物流区域 发展战略制定等。
02 物流布局与地理环境
物流布局原则及影响因素
物流布局原则
合理性、经济性、可持续发展性
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分布、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消费水平和结构、交通运输条件、物 流技术
地理环境对物流布局影响
01
02
03
自然地理环境
地形、气候、水文、土壤、 植被等
经济地理环境
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 生产力布局、市场供需等
政治法律环境
包括政治制度、法律法规、国际关系等,对国际物流的政策环境、风 险防控等产生影响。
国际物流网络优化策略
节点优化
合理规划物流节点布局,提高节点间的连接性和 通达性,降低运输成本。
运输方式优化
根据不同货物特性和运输需求,选择合适的运输 方式组合,实现多式联运和无缝衔接。
ABCD

物流经济地理——第九章 中部地区物流

物流经济地理——第九章 中部地区物流

(二)湖南省
近两年,湖南省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其地理区 位优势日渐凸现,从而带动了流通领域连锁经营的 迅猛发展,到目前已涉及汽车、医药、成品油、房 地产、副食、生鲜食品、粮油、餐饮、酒店和图书 等十多个行业,拥有连锁超市门店1000多家,销售 额约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去年,该省销售 额在500万元以上的连锁商业企业就有30家,零售额 达20亿元,比上年增长2.4倍。
四、贸易
河南与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家客户建立了较 稳定的经贸关系,已经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河南投资。 2001年,湖南省受世界经济增长放慢的影响,对外贸易增 速有所下降。 受国际经济增长放缓的不利因素影响,2001年湖北省外贸 出口有所下降。 2001年,安徽省全年进出口总额3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8.2%。 江西出口商品有58个大类1193个品种,出口国家和地区扩 展到153个。
二、人口
本区人口约占全国的1/4,在7个区域中位居第一, 河南、湖南、安徽和湖北都是中国位于前10名之列 的人口大省。区内人口以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 原、南阳-襄阳盆地、江南丘陵的河谷盆地最为稠密, 而南部和西部山区人口密度较小。
三、资源情况
(一)水资源 (二)矿产资源
第二节 产业
一、农业 二、工业 三、交通运输业 四、贸易
物经济地理
章中部地区物流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产业 第三节 中部地区物流发展
第一节 概况
一、地理位置
本区位于中国内地偏东南,与沿海地区相邻,属“浅内陆地区”。气 候总体上温暖湿润,光热水条件好,四季分明,属典型的季风气候。 本区气候具有南北过渡的特点,秦岭淮河线既是本区,同时也是全国 的南北气候重要分界线。此线以北基本上可称为“北方”,此线以南 大体上可称为“南方”。本区大部分位于秦淮线以南,属亚热带湿润 季风气候,夏季酷热,盛行水田农业;另有小部分位于秦淮线以北, 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盛行旱地农业。本区降水年际变率较大, 常导致旱涝灾害发生,秦淮线以北和江南丘陵地区旱灾较频繁,长江 中下游平原及淮河流域则是中国水患较重的地区。

商业中心

商业中心

商业中心商业中心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组织商品流通的枢纽地带。

广义上讲商业中心是指主要行使商业职能的城市;狭义上讲:商业中心是指一个城市商业比较集中的地区。

简介担负一定区域的商业活动中心职能的城市,或一个城市内部商业活动集中的地区。

商业中心城市和乡村的商业服务业网点分布,一般符合中心地学说阐述的地域分异规律,从而形成区域的商业中心城市和城市的商业中心区。

担负区域商业中心职能的城市,按其规模有全国性商业中心和地方性商业中心的等级差别,它们一般都是由中、小城镇逐渐成长起来的,其共同特点是具有易于成为商品集散中心的优良的地理位置。

例如:有的位于几条河流的汇合处,如天津、汉口;有的位于河流下游入海的海口,如上海、伦敦;有的是若干条铁路的交点,如郑州、芝加哥;有的则属于海陆运输的中转港口,如大连、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等等。

国际上的自由港,也往往因交通位置及自由贸易条件而成为超越国家范围的商业中心,如香港、新加坡。

商业中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生产和交通的发展,一地的经济地理位置发生变化,可以导致商业中心位置的变化。

海运的发展使有些河港城市失去原有的商业地位,如中国扬州的商业地位让位于上海,埃及开罗大部分对外贸易转移到了亚历山大港。

城市内部的商业活动集中地区,在世界许多国家城市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往往是以寺庙、教堂、市政厅、广场或居民密集点为中心自发形成的。

随着城市的发展,这里集中了各种零售商业、批发商业、金融业和各种服务性行业,构成市内的商业中心,称为中心商务区(CBD)(见市中心)。

在大中城市,由于市区面积大,为适应距全市性商业中心较远的居住区的需要,往往形成若干次一级的商业区。

而在特大城市,随着郊区化的发展,市区人口纷纷迁往郊区,郊区购买力提高,从而吸引了规模较大的商业服务活动,形成了城市外围的中心商业区。

这些城市外围的商业中心都有超级市场和现代化的大型商场,并有酒吧间、廉价零售店、出售冷饮的营业厅、餐厅、汽车游客旅馆、停车场、游乐中心和公园等。

物流经济地理

物流经济地理

19物四——物流经济地理1.物流经济地理研究的对象与内容:物流以物的动态流转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交通运输、物资仓储、包装流通、装卸搬运及物流信息等活动的内在联系。

经济地理学是以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的一门学科。

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是生产的地域布局系统2.物流经济地理的基本任务:①专业文化素质教育②物流经济地理理论研究③物流经济地理教学实践3.影响物流布局的主要条件:①自然条件②技术条件③社会政治经济条件4.物流布局的基本原则与要求:①计划化原则②直达化原则③短距化原则④钟摆化原则⑤集中化原则⑥标准化原则⑦社会化原则⑧服务化原则5.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①及时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需要。

②及时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

③及时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保证。

④及时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6.物流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内容:①扩大物流市场需求。

②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

③加快物流企业兼并重组。

④推动重点领域的物流发展。

⑤加快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发展。

⑥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格局。

⑦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与协调。

⑧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加强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7.粮食增产的方面原因:①农业气象条件良好,灾害较轻。

②高产作物面积增加。

③农业科技支撑有力。

④农业生产措施得力。

⑤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⑥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8.粮食作物:稻谷:我国是世界上种稻最早、产稻谷最多的国家。

稻谷在各种粮食作物中平均单产量最高。

华南双季籼稻稻区长江中下游单、双季稻区云贵高原稻谷区四川盆地丘陵稻谷区小麦:分布全国,以黄淮海平原及长江流域最多,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

玉米,高粱,大豆,薯类作物。

9.选建商品粮基地的原则:①选择有充足余粮、粮食生产水平高的地区。

②选择人均耕地面积多、人均粮食生产量高、增产潜力大、投资少、见效快的地区。

高考地理商业有关知识点

高考地理商业有关知识点

高考地理商业有关知识点地理是高考中含金量很高的科目之一,而在地理考试中,涉及到商业的知识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为大家介绍一些高考地理中与商业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一、商业活动分布商业活动分布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高考地理中常考察的知识点。

商业活动的分布与人口、交通、资源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城市中心区,商业活动往往集中在商业中心或市场地带。

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商业设施和商业服务,如商铺、购物中心、超市、餐饮服务等。

而在城市的郊区,一般会出现大型的商业综合体,如郊区购物中心、大型商场等。

此外,商业活动也会根据人口密度的分布趋势而调整自身的分布。

二、商业区位选择商业区位选择指商业活动选择地点的过程。

商业活动的区位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人口分布、消费能力、交通便捷性等。

首先是人口分布。

商业活动往往选择在人口密集的地方,以便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另外,商业活动也会考虑到人口结构,比如根据消费群体的差异选择不同的区位。

其次是消费能力。

商业活动更倾向于选择在消费能力较高的地区,因为这样能够提高商业经营的利润和市场前景。

最后是交通便捷性。

商业活动通常会选择在交通便捷的地方,比如交通枢纽、主干道等,这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到达率和商业活动的流通效率。

三、商业区域分布格局商业区域的分布格局主要有集中型和分散型两种。

集中型商业区域分布格局是指商业活动集中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形成一个商业中心。

这种商业分布格局通常出现在城市中心区或形成于历史的原因。

这种商业区域格局的优点是商业设施集中,资源共享,商业服务方便。

然而,由于商业活动集中,导致商业区域的交通拥堵和人流密集等问题也相对较为突出。

分散型商业区域分布格局是指商业活动分散在城市不同的区域内。

这种商业区域格局的优点是商业活动均衡,人口流动分散,有利于缓解城市中心商业区域的压力。

但也存在商业设施分散,商业服务不方便等问题。

四、商业区域差异不同地域的商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商业中心形成条件 • 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 • 其他因素Biblioteka 商品生产的发展水平 人口因素
2013-11-28
4.2.2商业中心分布特征 1.分布不平衡,东部沿海较多,中西部较少
• 由于我国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 劳动地域分工不同,使商品生产在地区分布上 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地区纺织产品生产和发展 在全国居特殊重要的地位,如上海、天津、北 京等地;有的地区以生产钢材为主,如鞍本地 区、京津唐地区;有的则是生产和调拨棉花的 主要区域,如新疆、山东、河北、河南、江苏 等地;有的则是产煤区,如山西、河南、内蒙 古等地。
• 分布不平衡,东部沿海较多,中西部较 少
2.沿江河、铁路干线分布
3.点状辐射、面状吸引
• 我国商业中心的分布呈点状辐射、面状吸 引,形成商业网点数量逐级扩大的特点 • 商业中心通过在周围经济区设置各类批发 站、零售部、服务设施,交流货物、交流 市场信息,对周围的各市场和经济地区形 成较强的辐射面,从而使商业中心联系范 围愈广,吞吐、集散作用愈大,规模愈大。
• 通过商业中心组织区域内或区域间的商业经济活动,能充分发挥各区域的经 济优势,改善区域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区域内的经济迅速发展。
• 3.促进商品交换,加强商品流通,推动经济联合
3.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
优越的地理位置提供丰富足够的货源,发 达的交通运输网络才能满足现代社会人流、 物流和信息流的要求。我国长江、黄河沿 岸,京广、陇海、京沪和京哈铁路沿线之 所以成为我国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物流 发达、人口密集、城乡差别小的地区,而 且长期以来,是我国的商贸中心,除了得 益于各种客观因素外,其中一个重要的条 件,就是这些地区交通运输便利,地理位 置优越。所以,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 是商业中心形成、发展和分布的重要因素。
制作:QQ676578663
4.2.1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
1.商品生产的发展水平
• 一般来说,工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区,通 常也是商业活动繁荣的地区,因为现代 化的工业基础和专业化的农业区域,可 以为商业提供日趋丰富的商品货源。而 商业作为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经济部门, 又是各土产部门货畅其流的桥梁和纽带。 例如,我国的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 等城市,既是现代工业中心,又是现代 商业中心。 • 商品生产的发展水平是商业中心形成发 展和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 生产力越发达,生产水平越高,商业中 心越会有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2.人口因素
• 因为人口密度、人口数量对商品消费量和消费 结构起决定的作用,即人口密度高、人口数量 多的地区所需的消费品数量多、品种杂,需要 相应设立各种商业生产企业和商业经营管理部 门。由于社会分工及专业化生产以及各地区的 差异性,使得必须加强商品交换以及与周围经 济区域的经济联系,从而使人口密度高、人口 数量多的地区作为商业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日益 突出,所以人口因素是形成商业中心的重要条 件。
4.其他因素
• 其他因素主要是指政治因素、历史因素、军事因素等,
它们对商业中心的形成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由于政 治体制的变化,经济体制也要变,由此而引起的经济政 策的重新制订和实施,会影响到商业中心的形成和迁移 (经济区、特区);由于重新划分行政区,国都、省会等 地址要选择、迁移;由于历史原因形2O3残能裔锤。疑 基中;山;宦船鲣展至令识是商鳃中心(东部沿海地带)i 出于军事影响,使一些城市既是军事名城又是商贸中心 (武汉市、重庆市)。由此可知,商业中心的形成需要多 方面的条件,分析商业中心的形成须要考虑综合因素。 从全国看,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北京次之。天 津、沈阳、武汉、广州、重庆、西安等,也是全国重要 的商业中心。此外,各省级行政中心也同时是各省区的 商业中心。
4.2.3商业中心的基本作用
• •
1.促进各地区间的横向经济联系
商业中心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商业中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各商 业中心不仅负责组织经济区域范围内的商品流通,而且通过组织本地区或跨 地区的商品交换、市场活动,直接促进地区间的横向经济联系。
• 2.促进生产,引导生产,调整区域经济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