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凉山峨边彝族年的传统饮食习俗

合集下载

中国民族民俗:彝族饮食习俗

中国民族民俗:彝族饮食习俗
中国、副食 二、彝族特色饮料 三、彝族特色食品 四、彝族的节日饮食习俗
彝族主食、副食
(一)主食 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 金沙江、安宁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为疙瘩饭午餐以粑粑做为主食,备有酒菜
在所有粑粑中,以荞麦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据说荞面粑粑有消食、化积、止汗、消炎的 功效,并可以久存不变质。
苦荞酒
苦荞茶
彝族的特色食品
(一)荞粑,彝族风味主食 (二)面糊酸菜肉,彝族农家家常菜 (三)白水煮乳猪,用乳猪水煮后蘸食 (四)锅巴油粉,用豌豆面制成
彝族特色食品
彝族的节日饮食习俗
彝族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牲待客,并 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
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 各种菜肴。
彝族餐
(二)副食 1.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狩猎所获取的鹿、熊、岩羊、野猪等也是日常肉类的补充。 2.蔬菜:山地还盛产蘑菇、木耳、核桃 加上菜园生产的蔬菜,使得蔬菜的来源十分广
泛,除鲜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两种另一种名吃“多拉巴” 的菜也是民间最常见的菜肴。
彝族特色饮料
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 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 饮茶之习在老年人中比较普遍,以烤茶为主,彝族饮茶每次只斟浅浅的半杯,徐 徐而饮。

彝族的婚俗食俗和传统节日特色

彝族的婚俗食俗和传统节日特色

彝族的婚俗食俗和传统节日特色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

你知道彝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吗?下面,店铺来为你介绍彝族的婚俗食俗和传统节日特色。

彝族的婚礼习俗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

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

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少女换裙带礼彝族姑娘进入成年时(一般多在15岁),依俗要举行隆重的“换裙礼”。

换裙礼仪式上,姑娘要让姐妹们把她原来的单辫子改梳成双辫子,盘于头顶。

还要把原先佩带两耳的白坠片或穿耳旧线扯下,换上红玛瑙似的珊瑚珠或银光闪闪的耳坠,以示吉祥。

最后,姑娘脱去原先的红白两色童裙,换上绣了花边的上衣和黑、蓝、黄、白等五彩相间的有褶拖地长裙。

换上新裙后,姑娘便可到“玩场”跳舞唱歌,参加社交活动,开始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按照彝家俗规,新娘出阁时,双脚不得落地沾土,否则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须由接亲的小伙子来背新娘,并扶她上马。

迎娶归途上还有种种规矩:倘山高路窄无法骑马时,须由接亲的小伙子轮流背负新娘而行;过河涉水,更得由人背过河,新娘的绣花鞋万万不能沾水。

泼水接亲彝族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幸福。

因此,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选派未婚伙子去接亲时,既要身体强壮,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往往在推荐人选时反复审议,择优录用,有的不惜长途跋涉,选拔良才。

彝族的迎亲是通过“抢”的方式完成的。

彝族饮食文化和特色小吃

彝族饮食文化和特色小吃

彝族饮食文化和特色小吃彝族饮食文化喜食酸辣味,喝浓茶、饮白酒、抽草烟,善于腌制腊肉。

大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

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

主要是做成“坨坨肉”、牛汤锅、羊汤锅,或烤羊、烤小猪,狩猎所获取的鹿、熊、岩羊、野猪等也是日常肉类的补充。

山区还盛产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园生产的蔬菜,使得蔬菜的来源十分广泛,除鲜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

;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

饮茶之习在老年人中比较普遍,以烤茶为主,彝族饮茶每次只斟浅浅的半杯,徐徐而饮。

(1)跳菜。

景东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即跳着舞蹈上菜。

它是云南无量山、哀牢山彝族民间一种独特的上菜形式和宴宾时的最高礼仪,是舞蹈、音乐与杂技完美结合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

宴宾时,通常用方桌沿两侧一溜摆开,宾客围坐三方,中间留出一条“跳菜”通道。

三声大锣,拉开“跳菜”序幕:大锣、芦笙、三弦、闷笛、树叶等齐奏;在姑娘小伙“呜哇哩――噻噻”的吆喝声中,只见顶着托盘的彝家男子双手拱揖,脚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另一个人头顶和双臂各撑一菜盘(共24碗)紧随其后入场。

他们和着古朴纯厚的民乐协奏曲,脸上做着滑稽怪相,跳着歪来复去而又轻松、优美、流畅、连贯的舞步,一前一后登场。

两位手舞毛巾的搭档,则怪态百出,形如彩蝶戏花般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为其保驾护航。

一队托菜手要上菜四桌,搭档把32碗菜摆成回宫八卦阵,每碗菜都像一粒“棋子”。

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规矩逐一落桌,丝毫不乱。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的云、贵、川三省,总人口约900多万,中国户籍登记的有871万4393人(2010年),越南、老挝、缅甸等国还有近百万人口。

下面店铺推荐彝族风俗习惯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彝族的风俗习惯待客习俗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

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

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

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

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

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烤茶相亲习俗烤茶是我国高山峡谷地区少数民族的必需品,由于气候寒冷干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浓郁热茶的方法来补充营养素的不足,所谓“每日必饮三次茶”。

烤茶种类多样,咸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也是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

据说在当地,若学不到一手烤茶技术,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会认为你没本事,而不愿将姑娘嫁给你,因此,当地小伙十五六岁就要学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绝招。

彝族人还流传着百灵从无量山百丈高崖衔来茶种为人治百病的故事,为纪念灵鸟,客人饮茶时,少男少女总会模仿灵鸟翩翩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灵有关。

婚俗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

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

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彝族风情饮食习惯

彝族风情饮食习惯

• 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 件“擦耳瓦"--羊皮披毡。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织 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 黑色。彝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 梳的是独辫,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 “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 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 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 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 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
一、彝族简介
•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 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 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 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 部。
二、服饰
•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 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 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 排花。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 彝妇女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 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 精美多采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 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 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 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
• 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节日期间,人们 弹着大三弦,跳起“阿细跳月”,同时举 行摔跤、斗牛等活动;楚雄、弥勒等地的 彝族,也举行传统的“祭火”仪式。节日 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处,到处是 “火树银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壮观。
• 补年节: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彝族居 民,在新年后的农历二月初十和十一日,还要过 一次年节,彝语称这个节为“麻龙火”。 • 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规模最大。祭龙选在 二、三、四月中的一个龙日,以村寨为单位每人 自带一碗米、一小块盐,由老人备香火,在龙树 下集体祭祀;云南彝族则选择正月的第一个龙日 进行祭龙,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长幼,饭 自带,肉共食,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会。

彝族传统食物

彝族传统食物

彝族民族传统饮食风俗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彝族的传统饮食风俗。

彝族年是彝族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彝族人的心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就像我们过春节一样。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他们有自己特殊的庆祝和饮食方式以及忌讳。

彝族年的“吃”彝族的历史悠久,主要居住在山区地带,以玉米、荞麦、大麦、粟米等杂粮为主食。

多做成疙瘩饭、粑粑。

肉食多做成"坨坨肉"牛羊汤锅、烤肉等。

民间多食酸菜与豆浆同煮的"多拉巴"。

云南有的彝族人喜食昆虫。

烹调中擅长煮、烤、炸等。

善于腌制肉类和酸制菜类。

喜好咸、酸、麻、辣四种口味。

著名荞耙、面糊酸菜肉,云南的白水煮乳猪和锅巴油粉等。

凉山彝族“坨坨肉”在凉山彝族地区的饮食特色食品中,坨坨肉最有名,它在彝语里为“乌色色脚”,意思是猪肉块块。

“坨坨肉”顾名思义,其外观如“坨坨”。

制作坨坨肉的选猪极有讲究。

猪、牛、羊、鸡都可制作坨坨肉,然以仔猪坨坨肉最有名气,一般习惯上也是指坨坨猪肉。

特别讲究的人家,要选用按照传统放牧方式自养的、凉山地方品种“乌金猪”的仔猪为原料。

这种猪的肉质比较好,少是饲料喂养无污染,因是放养的猪的肌肉较为紧密结实,而猪多以山上的高寒植物为主食,肉质也带着高山上的醇香。

去毛和砍块也特别。

屠宰后的猪直接放在地上,用草堆放其上烧烤,将体外猪毛烧光,这时猪皮也烧黑,彝族人就将其刮干净,但是可见其皮呈现黄褐色,又再烧刮,直到较为干净,此时闻着也有了肉香,这也是彝族坨坨肉的前期加工的特别之处,俗称烧毛猪,彝族中也有烫肉毛猪,但以烧毛猪为主。

之后再开膛剖肚,将内脏处理完毕,将整猪砍成数块,再将肉砍成扁方形的肉坨坨,大牲畜砍得较大,仔猪肉砍得较小,大的超过六七两,小的也有二三两重。

但大多的地方款待客人以大为敬,自家和本家人食用则要小一些。

别看坨坨肉简单,可是掌握煮火候是关键。

坨坨肉放入锅的冷水中,煮时放些木姜子入汤,一般不再放入其他调料,锅架在锅庄上用柴烧煮,煮两涨待水面的泡沫消失就行了,这时肉刚熟,就须捞起,肉此时还有弹性。

关于彝族年文化知识

关于彝族年文化知识

关于彝族年文化知识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以其丰富多彩的年俗文化而闻名。

以下是一些关于彝族年文化的知识:1.彝族新年:彝族的新年被称为“苗年”或“过苗年”。

它是彝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五之间庆祝,持续15天。

2.灶王爷:在彝族年间,人们会在家中设置灶王爷神坛,供奉灶王爷。

灶王爷被认为是掌管家庭日常生活的神灵,人们祈求其保佑家人平安、食物丰盛。

3.跨年炮:彝族年间最重要的传统仪式之一是“跨年炮”。

炮声旨在驱邪祈福,庆祝新年的到来。

参与者手持装满火药的竹管,在午夜时点火,炮声震耳欲聋。

4.彝族年衣:在彝族新年期间,人们穿着传统的彝族节日服装,展示彝族独特的艺术和手工编织技巧。

男子穿着彝族男装“侬巴甲”,女子穿着五彩斑斓的长袍。

5.赛火竹:赛火竹是彝族年俗的一项传统活动。

人们手持竹签,在火焰中点燃,然后抛向空中,以祈求吉祥和平安。

6.诗歌和舞蹈:彝族年间,人们会用传统的彝族诗歌表达祝福和祈愿,同时还会表演特色的彝族舞蹈,如花灯舞、鹅卵石舞等。

7.彝族年饮食:彝族年间,人们会品尝丰盛的传统美食,如酸豆角、猪肉、苦菜等。

同时,彝族还有一种特色饮品叫做“苦茶”,据说可以驱邪祈福。

8.驱邪仪式:彝族年间,人们参与各种驱邪仪式,以辟邪、祈福和保平安。

这些仪式通常包括献祭、祭拜神灵、舞蹈和音乐表演等。

彝族的年俗文化丰富多样,蕴含着深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和仪式,彝族人民庆祝新年,祈愿丰收、健康和幸福。

这些传统的习俗和仪式不仅丰富了彝族的文化遗产,也为彝族人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情感。

彝族的注意事项

彝族的注意事项

彝族的注意事项
彝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地。

作为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传统和习俗的民族,彝族有许多需要注意的事项。

下面我将从饮食习惯、宗教信仰和节日习俗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彝族的饮食习惯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彝族的主食是玉米、高粱和土豆,他们喜欢吃酸辣的菜肴,在调味上使用鲜辣椒和酸汤。

在餐桌上,他们还有一种独特的酒文化,喜欢用青稞酿造出的酒来款待客人。

因此,与彝族人一起用餐时,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的饮食习惯,不要随意挑食或者拒绝他们的款待。

其次,彝族的宗教信仰也是需要我们尊重和注意的。

彝族人信奉自然崇拜和巫教,他们崇拜自然界的各种神灵,认为万物有灵。

在彝族人家里,常常能看到他们供奉的神像和图腾,这些物品对他们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与彝族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的信仰,不要随意乱碰或者干涉他们的宗教活动。

此外,彝族的节日习俗也是需要我们了解和尊重的。

彝族有许多重要的节日,比如“火把节”、“射虎节”、“盖革节”等,这些节日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是他们传承文化和团结的重要方式。

在这些节日里,他们会举行各种传统的庆祝活动,比如跳火把舞、射箭比赛、赛牛等,这些活动都是他们维系民族传统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彝族的节日里,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的传统习俗,不要干扰或者污蔑他们的庆祝活动。

总之,与彝族人交往时,我们需要尊重和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节日习俗,不要随意干涉或者伤害他们的传统。

只有通过尊重和理解,我们才能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凉山峨边彝族年的传统饮食习俗
吉友阿古
彝族有这样一句“尔毕”:“过年有吃不完的佳肴,火把节有看不完的场面,结婚时有玩不完的活动。

”过彝族年时人们经常这样说:“弯弯的猪蹄割给我最乖的小孩,精美的小荞粑做给孩子吃;猪肝片、燕麦炒面、鸡蛋要敬给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猪头肉、猪膀子肉、千层荞粑和美酒要背给岳父岳母。

”小凉山峨边彝族年有很多传统的饮食习俗。

彝族过年要从杀猪的那天算起,一共要大过三天。

第一天叫“库斯”,第二天叫“朵保”,第三天叫“阿普机”。

“库斯”的头一天叫“就罗机”。

离“库斯”还有15天左右的时候,家家户户都选好日子酿泡水酒。

离“库斯”4、5天左右时,又要选好日子做豆腐、磨面、做玉米粑、打烧火柴、做扫把等。

“就罗机”那天。

上午,女人们打扫卫生、宰灌香肠用的洋芋、准备过年期间用的各种烹调作料,男人们磨杀猪刀、推放烧火柴建杀猪台。

下午,过年要杀几头猪的人家,就提前杀不是过年的那些猪。

如果家里只有一头过年猪,晚餐就煮头一年的腊肉、香肠和烧豆腐青菜吃。

不管怎么穷“就罗机”的晚餐必须有油下锅。

“库斯”的那天早上公鸡一叫,女主人就马上起床做精美的小荞粑和燕麦炒面粑。

那天的荞粑很有讲究,彝族人对粑有“白粑”和“黑粑”之分。

甜荞粑、玉米粑、大米粑属于“白粑”,苦荞粑属于“黑粑”。

已经完成了祭祖大典,祭送了祖灵的就做“白粑”;没有完成祭祖大典,还没有祭送祖灵的就做“黑粑”。

到了天朦胧亮,男人们就开始成群结队按照传统的顺序,从长辈家到小辈家,从黑彝家到曲诺,挨家挨户杀猪。

杀猪时只负责把猪杀死,其它烫、烧、宰割猪肉全由自己做,把全寨子里的猪杀完了就各自回到家各忙各的。

男人们就负责烫、烧、宰割猪肉,女人们就负责洗理肠肚、灌香肠等。

宰割猪肉非常讲究,必须按传统的刀法和顺序进行。

先割猪蹄子给小孩,前腿给男孩,后腿给女孩,谁最小就先给谁。

割猪腿的顺序有“古候”支系和“曲涅”支系之分,“古候”先从右腿开始割,“曲涅”先从左腿开始割。

割完腿后,就破腹先取出脾脏看,再把肠肚取出后马上取出肝脏取下猪胆看吉凶。

脾脏边没有凹凸为“吉”,猪胆以形园色黄为“吉”。

还要看猪的膀胱,膀胱有很多水来年就是五谷丰登。

猪的内脏全部取出来后马上煮第一顿饭叫“社服”。

“社服”就把过年猪的脾脏、肝脏、肾、里脊肉、猪胸肉和小荞粑一起煮。

在第一顿饭“社服”还没有吃以前,过年猪肉要禁忌被狗、猫、鸡接触,也不得出门去洗理肠子和肚子。

“社服”煮熟了后把肝切成大片,胸肉和里脊肉宰成砣砣,放上辣椒、花椒、盐、木香,汤里放上湿酸菜食用。

用餐前先分脾脏、肝脏、肾、里脊肉、猪胸肉和小荞粑每样都一份敬神灵和祖先或孝敬父母、长辈,孝敬结束后才可以享用。

很多人
都说不管是过年,还是搞毕摩,这第一顿“社服”是最好吃的。

吃完了“社服”就接着煮第二顿“社名”,第二顿“社名”想吃什么没煮沸什么。

吃完了饭,男人们继续宰肉,女人们洗理香肠,到了下午女人和小孩们一起灌香肠。

泡水酒,有的是在“库斯”的当天就泡,最迟的也不能超过第二天“朵保”那天凌晨公鸡叫时,泡上水过了40分钟以后就可以喝了,一般都是由男人做。

泡出来的第一瓶也是敬神灵和祖先或孝敬父母、长辈。

第二道和第三道就没有什么讲究了随便喝,拜年的人多就泡四、五、六道。

第一道泡水酒叫“布门”,第二、三道叫“支热”,第四以后的泡水酒叫“支普”。

到了“朵保”那天凌晨公鸡一叫,没有泡好酒的男人们就起来泡泡水酒,女人们起来烧心肺和血旺。

按习俗过年的第一天到第三天上午,带青的东西不能带进家里,所以烧心肺和血旺也只能放湿酸菜。

这道烧心肺和血旺菜也是最好吃的一道佳肴。

吃完烧心肺,女人们又给孩子们炖猪蹄子。

等天亮后,孩子们带上自己的猪蹄子和精美的小荞粑,欢聚在野外聚餐。

这也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事。

“库斯”的下午到“阿普机”的下午是拜年的时间,各村寨的人们分男、女、老、少、成群结队的拜年。

拜的人群一批又一批的,喊到那里,就喝到那里,吃到那里,唱到那里,跳到那里。

每到一户人家先喝酒再吃肉,挨家挨户的把整个寨子的人户都要走完。

真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想唱就唱,想跳就跳,是彝族年最快乐的时光!
“阿普机”的下午就是送神灵和祖先时候,也有“偷青”的习俗,要到地里偷圆根萝卜和青菜吃。

下午女人做的菜就是烧肥肠和肚子,这个烧肥肠和肚子必须有青采。

享用完烧肥肠和肚子就把敬神灵和祖先酒肉撤下来,表示过年祭拜结束。

到了晚上,年长的就成群结队的拜年,专门喝祭坛上撤下来的第一道泡水酒边喝酒边唱歌。

给人留下难忘的回忆和快乐!
“阿普机”的第二天以后,就背上猪头肉、猪膀子肉、猪肝片、千层荞粑、鸡蛋、燕麦炒面、酒和糖到外公外婆和岳父岳母家拜年。

拜年任务完成了才算过完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