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 经济史-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后练习(一)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练习: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人民版必修2)

高一历史练习: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人民版必修2)

一、选择题1.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解析:回忆教材中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同时结合题干可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反映的是“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古代农业经济特点。

答案: B2.2011年6月,海内外人士在湖南举行公祭炎帝大典。

相传炎帝“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这里的“耒耜”是指()A.生产工具B.作战武器C.生活用具D.祭坛礼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耒耜是原始社会出现的松土工具,它们的出现,使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答案: A3.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佛教的广泛传播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从材料中可知,中国人的生活中牛占据重要地位,并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这与中国是农业社会,牛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有关,故选D项。

A、B、C三项与材料没有因果关系,均排除。

答案:D4.“一方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

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封闭保守B.精耕细作C.领先世界D.艰难脆弱解析:这里主要阐明小农经济落后性及农民容易满足,而没有涉及生产工具。

答案: A5.右图木刻画的内容形象地反映了古代中国()A.领先世界的艺术水平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D.先进的纺织技术解析:通过图片观察既有曲辕犁又有纺车,此题应该理解为考查的是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男耕女织。

答案: C6.由成龙主演的《神话》让我们一睹秦朝兵马俑的风采。

历史 必修二 课后习题答案

历史 必修二 课后习题答案

人民版•必修二•教材练习参考答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想一想]1.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答案提示:因为(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3)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所以,“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2.战国时期,有西门豹开发水利的故事。

你知道这一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 答案提示:发生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县)。

[议一议]有人认为,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的极端贫苦和落后,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

也有人认为,阶级分析的方法,不是史学研究的惟一方法,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探寻。

请发表你的看法。

答案提示:首先,历史研究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除此以外历史调查的方法、历史比较的方法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中国自然经济延续的时间达两千多年;(2)中国古代战乱频繁;(3)每个王朝的中后期都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4)统治者实行了一套“重农抑商”的政策;(5)统治者对思想和政治的控制极其严厉等。

[自我测评]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案提示:(1)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

(2)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

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3)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

(5)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一 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一 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一训练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基础达标]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特点2.中国是农业古国,每年立春日,都十分重视“鞭牛迎春”这一传统活动,唱词为“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

这一现象与我国古代哪一耕作方式有关()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C.铁犁牛耕D.千耦其耘3.右图为山东出土的东汉耕耱画像石(局部),前为一农夫驱一牛一马耕地,后为一农夫驱一牛耱地(粉碎、平整已耕翻的土地)。

这反映出当时()A.传统耕犁构造定型B.耕作技术日趋完善C.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D.铁犁牛耕推广到南方4.钱穆《国史大纲》中指出“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此田亩最有可能是()A.天子赐予的井田B.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C.租种的诸侯土地D.因军功而受赏的土地5.观察下图所反映出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是对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精彩描写B.表明封建统治者无情地剥夺农民的劳动果实C.说明地主对农民无情的盘剥D.体现当时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发展[能力提升]6.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据此推断空缺方框A、B中最可能填写的是()A.铁犁牛耕、家庭农业B.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D.集体劳作、铁犁牛耕7.下图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这种经济形式()①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交纳赋税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8.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指出:“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专题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训练及答案详解(人民版必修二).doc

专题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训练及答案详解(人民版必修二).doc

A.战国 D.东汉专题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训练及答案详解(人民版) 一.选择题1. (2011 •上海卷)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 .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解析】距今1万年年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

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 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答案】A2. (2011 •浙江卷)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比较右侧两图, 其中图8 (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解析】图(1)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2)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二牛抬 杠)。

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

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 普遍使用牛耕。

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 汉时,在一些地方开始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取代。

由此,战国、秦、西汉都早于东汉, 排除A 、B 、C 三项。

【答案】D3. (2011 •天津卷)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B.秦C.西汉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解析】考查学生处理、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的内容为中从"二牛抬杠"到曲辕犁的变化,可以知道是犁耕技术的进步。

【答案】B4.(2011 •浙江卷)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生活艰辛B. 土地兼并严重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A项正确。

“卖新丝”、“果新谷”,反映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项正确。

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必修二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选择题1.(2011年12月开封模拟24题)右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答案】B2.(2011年10月安溪一中统练27题)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宋代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D.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答案】D3.(2011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6题)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

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A.孙叔敖B.管仲C.李冰 D.郑国【答案】C【点拨】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的水利工程,春秋时期孙叔敖在楚国主持兴修了芍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战国时期秦国的李冰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促进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本题材料所指的水利工程是李冰兴修的都江堰。

4.(2011年9月盐城摸底1题)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

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

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答案】C【点拨】由材料“千耦其耘”可判断是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5.(2012年1月南通市期末3题)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期,“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历史必修二课后习题及答案

历史必修二课后习题及答案

高三年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问题解答‎【想一想‎】●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答:‎因为(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3‎)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所以,‎“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有人‎认为,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所造成的农‎民的极端的‎贫苦和落后‎,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

也‎有人认为,‎阶级分析的‎方法,不是‎史学研究的‎唯一方法,‎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探寻。

请发‎表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首先‎,历史研究‎的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除此以外历‎史调查的方‎法、历史比‎较的方法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中国‎自然经济延‎续的时间达‎两千多年;‎(2)中国‎古代战乱频‎繁;(3)‎每个王朝的‎中后期都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4)统‎治者实行了‎一套“重农‎抑商”的政‎策;(5)‎统治者对思‎想和政治的‎控制极其严‎厉等。

‎●战国时期‎,有西门豹‎开发水利的‎故事,你知‎道这一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答:发生‎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县‎)。

【‎【自我测评‎】●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1‎)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

(2‎)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后同步强化训练专题一: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后同步强化训练专题一: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

材料反映了( )A.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答案:A。

题干材料“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先知稼穑之艰难”表明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故选A项。

当政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的内容不符,B项错误;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C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不是奴隶社会的产物,D项错误。

2.《战国策》记载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王自图之!”这段记载反映了( )A.秦国已经采用牛耕技术B.水路成为主要运输方式C.战国时期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D.秦国统一六国成为其时民心所向答案:A。

据题干材料“秦以牛田,水通粮”可知,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这段记载说明秦国已经使用牛耕技术,故A项正确3.《管子·海王篇》说,大致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相当的时期,齐国耕者必有“一耒(古代播种工具),一耜(翻土工具),一铫(除草工具)”。

该文献印证( ) A.耒耜是春秋时期主要的农具B.春秋时期是农业发展转型期C.齐国农业耕作工具相对齐全D.铁制农具已在齐国推广开来答案:C。

题干未列出耒耜与其他农业工具的比较,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这是此时农业发展的标志,题干中未提及,故B项错误;由题干中耕者必有播种工具、翻土工具、除草工具,可以看出齐国农业生产工具相对齐全,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铁制农具,故D项错误。

4.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

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 )A.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D.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答案:D。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后练习-word文档资料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后练习-word文档资料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课后练习一、选择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1.东汉崔蹇《政论》记载某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

”该工具是()2.下列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描述与下图所示相符的是()A.“植棉必凿井,一井可灌溉田四十亩”B.“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C.“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D.“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3.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明代小农经济的衰退C.精耕细作的日益成熟 D.人口剧增与养牛成本高4.从西汉中期耦犁推广以来,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不是向大型、高效发展,而是逐步被改造得比较轻便灵巧。

这说明古代农具()A.已经达到定型阶段 B.逐步走向停滞落后C.适应小农经济需要 D.严重制约农业发展5.清代蒲松龄在《养蚕经》中提到:“棚中猪多,囷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可见家猪对提供肥料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家猪的饲养()A.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 B.是农耕文明的组成部分C.推动了自然经济的产生 D.是农商皆本思想的体现6.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每次动乱中,农业生产都会遭到打击,然而小农经济又会在原地或异乡僻壤恢复,成为新王朝发展的前提。

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A.脆弱性 B.封闭性 C.再生性 D.落后性7.战国时期,商鞍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这种做法()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 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8.中国古代农业具有强大生命力,这是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奥秘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课后练习(一)(答案)
一、选择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东汉崔蹇《政论》记载某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
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

”该工具是()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下种挽耧,”说明这种工具是用来播种的,图A中反映的是灌溉工具——桔槔,故A项错误;图B中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耧车,是用来播种的,故B 项正确;图C中反映的曹魏时期的翻车原型,是灌溉工具,不是题干要求的播种工具,故C项错误;图D反映的是曲辕犁,是耕种工具,不是播种工具,故D项错误。

2.下列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描述与下图所示相符的是()
A.“植棉必凿井,一井可灌溉田四十亩”
B.“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C.“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D.“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答案】B 【解析】图片中岷江流经这一工程,被分成了内江和外江,中间有飞沙堰、宝瓶口,可见图片是都江堰。

“一井可灌溉田四十亩”指西域的坎儿井,故A项错误;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故B项正确;秦始皇吞并六国与图片无关,故C项错误;“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指隋朝的大运河,故D项错误。

3.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B.明代小农经济的衰退
C.精耕细作的日益成熟D.人口剧增与养牛成本高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且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强化,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明代小农经济的衰退,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精耕细作的日益成熟,故C项错误;据材料“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可知吴郡力田者不蓄牛力的原因是人口剧增与养牛成本高,故D项正确。

4.从西汉中期耦犁推广以来,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不是向大型、高效发展,而是逐步被改造得比较轻便灵巧。

这说明古代农具()
A.已经达到定型阶段B.逐步走向停滞落后
C.适应小农经济需要D.严重制约农业发展
【答案】C 【解析】古代农具不断发展变化,定型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农具的轻便和灵巧不能说明农具走向停滞和落后,是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故B项错误,C项正确;农具的轻便和灵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5.清代蒲松龄在《养蚕经》中提到:“棚中猪多,囷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可见家猪对提供肥料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家猪的饲养()
A.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B.是农耕文明的组成部分
C.推动了自然经济的产生D.是农商皆本思想的体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家猪饲养的认识,根据材料中“棚中猪多,囷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说明了家猪对提供肥料的意义,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家猪饲养有利于提供肥料,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自然经济的产生主要得益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C项错误;农商皆本的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6.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每次动乱中,农业生产都会遭到打击,然而小农经济又会在原地或异乡僻壤恢复,成为新王朝发展的前提。

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
A.脆弱性B.封闭性C.再生性D.落后性
【答案】C 【解析】动乱对于人类的生产活动都会产生打击,材料中只是涉及动乱对农业的影响,不能据此证明农业的脆弱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小农经济封闭性的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遭到打击”、“恢复”可以看出小农经济的再生性,故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出现关于小农经济落后的信息,故D项错误。

7.战国时期,商鞍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这种做法()
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答案】B 【解析】宗法关系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关系,材料中体现的是商鞅变法使大家庭分解,没有体现血缘关系的变化,故A项错误;大家庭变为小家庭有利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数量的增多,故B项正确;材料侧重强调的是商鞅发展小家庭制的措施,没有体现严刑峻法,故C项错误;从“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可知,按照法令分户的农民赋税负担不会增加,故D项错误。

8.中国古代农业具有强大生命力,这是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奥秘之一。

下图所示场景最早有可能出现于()
A.春秋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答案】D 【解析】图中耕作工具为曲辕犁。

春秋时期还未出现曲辕犁,故A项错误;秦汉时期还未出现曲辕犁,故B项错误;魏晋时期还未出现曲辕犁,故C项错误;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故D项正确。

9.“尽地力之教”、“多粪肥田”、“地力常新壮”“时至而作,竭时而止”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
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讲究因地制宜
C.注重精耕细作D.强调自给自足
【答案】C 【解析】“时至而作,竭时而止”反映的是根据节气安排生产,其它几个方面不属于,故A项错误;“尽地力之教”、“地力常新壮”反映的是讲究因地制宜,其它几个方面不属于,故B项错误;材料指出农业耕种注重土地、肥料、节气等,反映的是注重精耕
细作,故C项正确;强调自给自足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1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

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牛郎织女》“夏绣邮票”一套四枚,分别为“盗衣结缘”“男耕女织”“担子追妻”“鹊桥相会”。

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答案】牛耕技术。

(2)材料二和材料三哪个更能真实地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答案】材料三。

观点:农民长年累月劳累,生活困顿;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3)综合上述材料,依据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答案】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②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③优越的自然环境;④稳定的社会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