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b-硫酸铜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不同现象的探究

合集下载

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现象

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现象

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现象
溶解氢氧化钠的水溶液与硫酸铜溶液进行反应,会发生许多有趣的现象。

该反应首先会有一定的沉淀。

沉淀的形状主要取决于溶解度和析出的物质的性质。

另外,混合该混合物之前会出现一定的发生气体,该气体可能是泡沫状或沸腾,因此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热量。

此外,混合物在反应过程中可能会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如氯气味等。

同时,该反应过程中还会出现物质的转化,特别是当它们接触或结合时,会构成新的化合物,例如产生一种类似绿色的焦磷酸钠溶液,还会产生氢氧化铜棕榈酸镁沉淀。

因此,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的现象非常丰富多彩,有产生沉淀、放出气体、出现特别气味以及物质转化等,极大地丰富了班级实验中生动有趣的精彩场景。

本课程让我学习到了许多相关实验,其中最有趣的一个就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该反应的现象非常丰富多彩,我凭借自己的观察,看到了上述的气体放出、沉淀的构成、特殊气味和物质转化的反应现象。

这次反应的现象让我们的实验十分生动有趣,特别是看到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之后,出现的绿色焦磷酸钠溶液和棕榈酸镁沉淀,我们都感到十分惊讶。

通过本次反应,我有机会观察实验中的反应,加深了对反应原理和过程的理解,同时也让我更加兴趣,更加了解化学实验中非常有趣的现象。

化学之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探究

化学之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探究

化学之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可以产生沉淀和气体,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对氢氧化钠、硫酸铜以及这两种溶液的反应机制有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包括氢氧化钠固体、硫酸铜溶液、蒸馏水、量筒、烧杯、试管、玻璃杆、滴管等。

实验过程如下:1. 首先,我们需要标定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

将约0.1 mol/L的硫酸铜溶液倒入烧杯中,并记录下体积数值为V12.在另一个烧杯中,称取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然后加入约50mL的蒸馏水中,搅拌溶解。

3.接下来,利用蒸馏水和玻璃杆将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转移至量筒中,记下液体体积数值为V24.加入少量酚酞指示剂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搅拌均匀。

5.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到硫酸铜溶液中,并观察反应情况。

当出现颜色变化时,停止滴加。

6.记录下滴加的体积数值为V3实验结果如下:经过实验,我们观察到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发生了反应。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溶液颜色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蓝色变为了深蓝色。

这是因为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中的Cu2+离子发生了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根离子(OH-)和沉淀。

实验反应方程式如下:NaOH(aq) + CuSO4(aq) → Cu(OH)2(s) + Na2SO4(aq)在反应中,氢氧化钠根离子与Cu2+离子结合,生成了不溶于水的Cu(OH)2沉淀。

同时,Na+离子与SO42-离子结合形成了氯化钠溶液,这是无色的。

通过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

根据滴定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公式:n(NaOH)=V2*C2n(CuSO4)=V1*C1其中,n(NaOH)表示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n(CuSO4)表示硫酸铜的物质的量,V2表示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C2表示氢氧化钠的浓度,V1表示硫酸铜溶液的体积,C1表示硫酸铜的浓度。

结论:通过实验可以得出,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了沉淀和无色溶液。

硫酸铜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探究

硫酸铜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探究

硫酸铜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探究作者:凌一洲来源:《化学教学》2015年第09期摘要:实验探究了硫酸铜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发现加入反应物的顺序不同可产生不同的结果。

设计了两个趣味实验,对实验中产生的异常现象作了推测并验证。

结果表明,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时,主要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反之,则主要生成碱式硫酸铜沉淀。

关键词: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实验探究文章编号:1005–6629(2015)9–003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1 引言硫酸铜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是中学化学常见的反应,人教版九年级教材中就有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生成氢氧化铜,加热后分解成氧化铜的实验[1]。

但从文献[2,3]中发现,硫酸铜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顺序不同,生成的产物也不同,只有在较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2%的硫酸铜溶液,或在2%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加较大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才能生成氢氧化铜,否则随反应物浓度不同生成碱式硫酸铜或四羟基合铜酸钠。

本文依据这个原理,设计了几个探究实验。

2 探究实验一探究实验一采用将硫酸铜溶液注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方法,探究少量硫酸铜与大量氢氧化钠反应的结果。

2.1 试剂与仪器(1)实验试剂:12%的硫酸铜溶液、10%的氢氧化钠溶液。

(2)实验仪器:铁架台、铁夹、针筒、胶水滴管、50mL螺口瓶、试管、烧杯、酒精灯。

2.2 实验装置在螺口瓶中加入约45mL氢氧化钠溶液。

将胶水滴管与针筒连接(如图1),并吸取约5mL硫酸铜溶液。

搭建铁架台,并将针筒固定在铁架台上(如图2)。

2.3 实验内容将针筒活塞缓慢向下压,将硫酸铜溶液缓慢注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实验时室温13℃。

2.4 实验结果随着硫酸铜溶液的注入,螺口瓶内出现蓝色固体。

当硫酸铜溶液以较快速度注入时,固体颗粒较小,当硫酸铜溶液以较慢速度注入时,蓝色固体从胶水滴管口逐渐“生长”出来,并随着硫酸铜溶液的增加而增大。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的实验探究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的实验探究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的实验探究一、探究问题的提出实验出处: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一单元课题3中的活动探究。

实验描述:用10mL量筒量取2mLNaOH溶液,倒入试管中,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加CuSO4溶液,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用试管夹夹住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问题的产生:实验现象并不如预期的产生蓝色沉淀,加热生成黑色沉淀,而是出现了生成浅蓝绿色沉淀以及加热不变色等实验现象。

问题的提出:实验结果表明,实验产生了不同的物质,那么相同的反应物反应生成不同的反应产物,我们猜想其原因在于反应物的浓度不同,以及滴加顺序不同。

二、相关资料查阅综述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可知,此现象非常的普遍,而许多教师和学生也探究过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

根据相关文献可知,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的产物有以下几种物质:表1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的产物表2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中所涉及物质的理化性质三、问题解决设想经过查阅资料,我们得到了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确实会产生多种产物的结果。

而我们将从反应物的浓度,滴加的顺序以及产物本身的性质来设计实验,从而验证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得到什么产物。

四、实验设计方案1.实验原理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会产生许多种不同的产物,而产物的性状相差较远,便可利用产物性状的差异判断发生了哪种反应。

反应所涉及的产物性状均于表1,表2 中列出,于是便有了判断依据。

2.实验仪器药品仪器:试管15支烧杯4个胶头滴管4支托盘天平1台酒精灯1只试管夹1只试管架3台试剂:氢氧化钠分析纯硫酸铜分析纯五、实验过程记录1、实验步骤1、分别配制0.5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4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0.5mol/L的硫酸铜溶液,1mol/L的硫酸铜溶液。

按下表称取药品,并搅拌至溶解。

表3 配制溶液成分表图1—配置的硫酸铜溶液2、分别向试管1-5中各加入10滴CuSO4。

3、按照表4分别滴加相应体积的NaOH于试管中。

表4 1-5号试管中滴加的药品量4、观察各试管现象,静置一段时间,再观察其现象。

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实验现象

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实验现象

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实验现象1. 实验背景1.1 先说说氢氧化钠,大家可能听说过“火碱”这个名字。

它是一种强碱,溶于水后会释放出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嘿,这可是个化学小怪兽!而硫酸铜嘛,是蓝色的晶体,溶解后形成的蓝色溶液让人想起了天上的蓝天,真的是赏心悦目。

1.2 这两个溶液混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呢?当然是要深入了解一下它们的化学反应,顺便还可以看到一些“花样翻新”的现象,真是让人期待。

2. 实验过程2.1 首先,我们把氢氧化钠溶液倒入一个透明的烧杯里,水面上泛起了细细的波纹,仿佛在邀请硫酸铜的加入。

然后,轻轻地把硫酸铜溶液滴入其中,像是在进行一场浪漫的舞蹈。

哇,瞬间整个溶液变得五彩斑斓,蓝色的硫酸铜被碱性的氢氧化钠一搅合,简直是水中仙子飞舞,分外美丽。

2.2 接着,观察一下,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溶液的颜色变化了,原本清澈的蓝色逐渐变得浑浊,像是天上的白云被风吹散了,形成了美丽的蓝色沉淀。

这种沉淀叫做氢氧化铜,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它在水中慢慢沉淀的样子,就像小朋友们在沙滩上堆沙堡一样,沉甸甸的,扎实扎实的。

3. 实验现象分析3.1 说到这,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其实,这是因为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铜和硫酸钠,真的是化学反应的神奇之处!这种沉淀的出现,意味着反应进行得非常顺利,真是让人惊叹。

3.2 此外,实验的过程中,整个反应其实也是充满乐趣的。

当我们慢慢搅拌的时候,沉淀和溶液的互动,简直就像是生活中的小插曲,让人忍不住想笑。

就像生活中的那些小意外,常常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欢乐。

4. 实验总结4.1 总之,这个实验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色彩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认识到化学反应背后的故事。

就像人生一样,很多事情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发生的,我们要学会去欣赏这些变化。

4.2 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实验中,都能像今天一样,保持好奇心,深入探索化学的奥妙。

无论是生活还是科学,都是需要我们不断去“delve”与体验的,终究,我们会发现那是生命中最“ultimate”的乐趣!这个实验就像是一场小小的冒险,期待下次的实验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现象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现象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现象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现象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是两种常见的化学物质,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

这种反应是一种酸碱反应,也是一种置换反应。

下面将详细介绍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现象。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化学式和性质。

氢氧化钠的化学式为NaOH,是一种强碱性物质,可以与酸反应,产生盐和水。

硫酸铜的化学式为CuSO4,是一种盐酸,可以与碱反应,产生盐和水。

在常温下,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并不会自发地发生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引发反应。

当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混合在一起时,会产生一种混合物,其中包含了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离子。

在这种混合物中,氢氧化钠的氢氧根离子(OH-)和硫酸铜的铜离子(Cu2+)会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

反应方程式如下:CuSO4 + 2NaOH → Cu(OH)2 + Na2SO4在这个反应方程式中,CuSO4代表硫酸铜,NaOH代表氢氧化钠,Cu(OH)2代表氢氧化铜,Na2SO4代表硫酸钠。

这个反应方程式表明,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会产生氢氧化铜和硫酸钠两种物质。

氢氧化铜是一种棕色的固体,不溶于水,但可以溶于酸。

硫酸钠是一种白色的固体,可以溶于水。

在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中,氢氧化铜和硫酸钠会分别沉淀和溶解在混合物中,形成两个不同的层。

总之,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是一种酸碱反应和置换反应,产生的产物是氢氧化铜和硫酸钠。

这种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引发,如加热或加入催化剂等。

在实际应用中,这种反应可以用于制备氢氧化铜和硫酸钠等化学物质。

6b-硫酸铜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不同现象的探究

6b-硫酸铜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不同现象的探究
这是一种相当不稳定的蓝白色物质,难溶于水,它只有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存在,溶液稀释后,它即分解成氢氧化铜和氢氧化钠,在久置之后,它会风化分解。
反应式:Na2Cu(OH)4=2NaOH+Cu(OH)2↓
Na2Cu(OH)4=2NaOH+Cu(OH)2↓
4NaOH+CuSO4=Na2[Cu(OH)4]↓+Na2SO4
蓝色↓
加热后
黑色↓
加热后
黑色↓
加热后
黑色↓
表2:向2mL CuSO4溶液中滴5滴NaOH溶液
现象
20%的NaOH溶液
10%的NaOH溶液
5%的NaOH溶液
20%的CuSO4溶液
加热前
蓝白色糊状↓
加热前
蓝白色糊状↓
加热前
蓝白色糊状↓
加热后
蓝白色↓
加热后
蓝白色↓
加热后
蓝白色↓
10%的CuSO4溶液
加热前
三、思考题
学号
同组人姓名
指导教师
化学化工系
实验预习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硫酸铜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加入反应物的顺序对产物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与方法
1、向2mL NaOH溶液中滴5滴CuSO4溶液,若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所得反应产物为蓝色絮状沉淀,久置后上层溶液无色,即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加热后生成黑色氧化铜沉淀。
2.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浓度不宜过大,特别是CuSO4溶液要用稀溶液。否则不容易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加热后难生成黑色氧化铜沉淀。
原始数据记录
实验日期
地点
教师签名
班级
姓名
同组人
(注意:学生进实验室前须将本次实验所需测定的数据或现象以表格的形式设计于此记录表中)

氢氧化钠加硫酸铜现象

氢氧化钠加硫酸铜现象

氢氧化钠加硫酸铜现象氢氧化钠加硫酸铜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实验现象,也是化学课堂上经常进行的实验之一。

这个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和原理。

在实验中,我们首先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然后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

在两种溶液混合的瞬间,我们可以观察到一系列变化的现象。

溶液的颜色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初始时,氢氧化钠溶液呈无色透明,而硫酸铜溶液呈蓝色。

但当两种溶液混合后,溶液的颜色会立即变为浅蓝色或淡绿色。

这是因为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一种新的物质。

我们可以观察到溶液中产生了一些气泡。

这是因为在反应过程中,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发生了水解反应,产生了一定量的氢氧化物离子和氢气。

我们还可以观察到溶液的温度发生了变化。

在反应过程中,溶液会放热,温度会升高。

这是因为反应是放热反应,放出了能量。

氢氧化钠加硫酸铜的实验现象是溶液颜色的变化、气泡的产生以及溶液温度的升高。

这些变化都是由于氢氧化钠和硫酸铜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所导致的。

这个实验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是酸碱中和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在反应中,氢氧化钠属于碱,硫酸铜属于酸。

当两种溶液混合时,氢氧化钠中的氢氧化物离子与硫酸铜中的铜离子发生了反应,生成了铜氢氧化物。

这个实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和原理,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学习到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了解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氢氧化钠加硫酸铜的实验现象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实验现象,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和原理。

这个实验不仅有助于我们学习化学知识,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希望通过这样的实验,我们能够对化学产生更大的兴趣,并在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日期
成绩
实验报告
项目名称:硫酸铜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不同现象的探究
课程名称:化学教学论实验研究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同组人姓名
指导教师
化学化工系
实验预习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硫酸铜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加入反应物的顺序对产物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与方法
1、向2mL NaOH溶液中滴5滴CuSO4溶液,若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所得反应产物为蓝色絮状沉淀,久置后上层溶液无色,即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加热后生成黑色氧化铜沉淀。
加热后,若CuSO4过量,溶液呈酸性,不管加热多长时间都不会有黑色氧化铜沉淀形成。既使某个时刻有少量黑色氧化铜沉淀形成,但最终又会被硫酸溶液溶解。如果CuSO4适量或不足,溶液呈中性或碱性,加热后,则有黑色氧化铜沉淀形成。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
三、实验操作步骤
以下平行实验见表1和表2。
表1:向2mL NaOH溶液中滴5滴CuSO4溶液
蓝白色糊状↓
加热前
蓝白色糊状↓
加热前
蓝白色糊状↓
加热后
黑色↓
加热后
蓝白色↓
加热后
蓝白色↓
5%的CuSO4溶液
加热前
蓝白色糊状↓
加热前
蓝白色糊状↓
加热前
蓝白色糊状↓
加热后
黑色↓
加热后
黑色↓
加热后
蓝白色↓
四、实验注意事项
1.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个别学生实验现象的异常就是没有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蓝色↓
加热后
黑色↓
加热后
黑色↓
加热后
黑色↓
表2:向2mL CuSO4溶液中滴5滴NaOH溶液
现象
20%的NaOH溶液
10%的NaOH溶液
5%的NaOH溶液
20%的CuSO4溶液
加热前
蓝白色糊状↓
加热前
蓝白色糊状↓
加热前
蓝白色糊状↓
加热后
蓝白色↓
加热后
蓝白色↓
加热后
蓝白色↓
10%的CuSO4溶液
加热前
现象
20%的NaOH溶液
10%的NaOH溶液
5%的NaOH溶液
20%的CuSO4溶液
加热前
蓝色↓
加热前
蓝色↓
加热前
蓝色↓
加热后
黑色↓
10%的CuSO4溶液
加热前
蓝色↓
加热前
蓝色↓
加热前
蓝色↓
加热后
黑色↓
加热后
黑色↓
加热后
黑色↓
5%的CuSO4溶液
加热前
蓝色↓
加热前
蓝色↓
加热前
2.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浓度不宜过大,特别是CuSO4溶液要用稀溶液。否则不容易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加热后难生成黑色氧化铜沉淀。
原始数据记录
实验日期
地点
教师签名
班级
姓名
同组人
(注意:学生进实验室前须将本次实验所需测定的数据或现象以表格的形式设计于此记录表中)
数据处理及结果讨论
一、数据处理
二、结果与讨论
这是一种相当不稳定的蓝白色物质,难溶于水,它只有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存在,溶液稀释后,它即分解成氢氧化铜和氢氧化钠,在久置之后,它会风化分解。
反应式:Na2Cu(OH)4=2NaOH+Cu(OH)2↓
Na2Cu(OH)4=2NaOH+Cu(OH)2↓
4NaOH+CuSO4=Na2[Cu(OH)4]↓+Na2SO4
三、思考题
反应式:2NaOH+ CuSO4=Cu(OH)2↓+Na2SO4
Cu(OH)2==CuO+H2O
若NaOH过量,但局部环境可认为NaOH和CuSO4恰好完全反应,所得反应产物仍为蓝色絮状的氢氧化铜沉淀。加热后生成黑色氧化铜沉淀。一般不会出现CuSO4过量的情况。
2、向CuSO4溶液中滴NaOH溶液,,局部环境可认为NaOH过量,沉淀为一种蓝白色的糊状沉淀,此为铜酸钠。它的形成原因相当复杂,删繁就简地就是氢氧根离子与铜离子结合成氢氧化铜后,由于溶液中氢氧根偏多,而氢氧化铜又微显两性(氢氧化铜可写为Cu(OH)2及H2CuO2)故又结合两个氢氧根离子,再与钠离子结合生成铜酸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