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探究
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设计

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设计在钠的性质教学中增加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演示实验,有利于学生巩固对钠的性质的认识。
同时,使学生对初中学习化学的金属活动顺序有一个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
然而,演示时将钠直接投入硫酸铜溶液中,由于钠与水的反应比较剧烈,产生大量的热使得刚生成的氢氧化铜分解成氧化铜。
黑色氧化铜的生成既不利于观察蓝色絮状氢氧化铜沉淀,也不利于排除生成铜单质的可能。
若在试管中完成该实验,产生的热量还会引发氢气的燃烧,造成安全隐患。
下面介绍笔者经过大量尝试得出的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安全实验方法,供大家参考。
1实验用品钠,2%硫酸铜溶液,煤油,试管,胶头滴管,镊子,小刀,滤纸,玻璃片。
2实验步骤a.在盛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煤油。
b.再把黄豆大小的钠粒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和煤油的试管中(图2)。
3实验原理由于金属钠的密度介于煤油和硫酸铜溶液之间。
因此,金属钠在煤油和硫酸铜溶液界面处与硫酸铜溶液中的水剧烈反应,生成的氢气把金属钠推回煤油中,钠与水的反应被暂时终止。
随后,金属钠在重力的作用下又再次与硫酸铜溶液接触并剧烈反应。
这样,金属钠在煤油中上下浮动,反应忽起忽停,缓和了反应.例名称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探究及实施时间 2009-10一、提出探究问题: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产物二、学生猜想假设:1、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铜。
理由:金属活动顺序中,钠位于铜的前面,钠置换出铜。
案例中的精彩片段2、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理由:钠和硫酸铜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和氢气。
3、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氢气。
理由:钠先和硫酸铜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铜离子再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
三、实验过程:1、在烧杯内倒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
2、用小刀切一块已吸干煤油的钠块,把钠块放在溶液中,观察现象。
四、从刚才的反应中,你都看到了那些现象,(学生交流活动)五、让学生归纳反应原理:2Na + 2HO = 2NaOH + H 22CuSO+ 2NaOH = Cu(OH)+ NaSO 4 2 24开放性实验探究:金属钠与稀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物探究1引入问题通过《碱金属元素》的学习以及教师课堂演示实验,学生掌握了钠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了解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反应产物。
2021年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汇编

2021年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汇编篇一:20__中考化学(实验探究)20__年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探究题一、选择题:1.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 2.科学贵在创新,以下是对部分化学实验的改进,其中不能达到目的是()3.食品腐败是由于细菌或霉菌在潮湿、有氧、适温等条件下大量繁殖的结果。
若要抑制食品中菌类的生长,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A.干燥 B.密封后高温或低温冷藏C.用盐腌渍D.加浓盐酸...4.(多选)分别向a、b两支试管中加入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的铁片,再向a中加入植物油,均塞上橡皮塞,U型玻璃管内为红墨水(开始时两端液面水平),如下图所示,放置一段时间后,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植物油用于隔绝氧气和水B.两支试管中的铁片均被腐蚀C.U型玻璃管两端的液面变为右低左高D.U型玻璃管两端的液面变为左低右高 5.下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简图,下面说法正确的是6.小明通过化学方程式知道,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但实验所得数据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1A.ZnSO4溶液 B.NaOH溶液 C.稀硫酸 D.CuSO4溶液()9.下列实验设计方案合理的是A.用碳酸钾和氢氧化镁制备氢氧化钾B.用氯化钙溶液检验氢氧化钠是否部分变质 C.用氢氧化钡溶液区分硫酸铵、硫酸镁和硫酸钠D.用氢氧化钠溶液和浓硫酸除去氢气中混有的氯化氢和水蒸气 10.按下列装置实验,不能达到对应目的的是A.收集H2 B.O2验满 C.配制20%的Ca(OH)2溶液D.除去CO中的CO2 11.(多选)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正确的是A.除去NaCl中少量的Na2CO3杂质,先加入足量稀盐酸,再蒸发结晶B.检验可燃性气体中是否含有氢元素,在其燃烧火焰上方罩上干冷的烧杯,观察有无水雾 C.实验测定某矿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先加入硫酸,再比较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D.实验室制备干燥、纯净的氢气,用锌与浓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经浓硫酸干燥后收集12.“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氧化铁能否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1)A中产生的气体是;(2)实验II、III证明:氧化铁的和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3)写出氧化铁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实践

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实践课改后新课程标准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转变教学方式,实施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就是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作为载体,让学生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有目的的相对独立地进行探索学习,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教学.[1]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式,也是现行化学教学中的薄弱之处.探究性学习中的实验更提倡学生主动设计、有明确目的的实验活动,不提倡“照方抓药式”的实验,但也不能走进“唯实验”的误区.应该明确,探究式教学所提供给学生的活动空间和主动学习的机会远远要比实验活动多而丰富,实验探究只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形式和途径,实验只是探究过程的一个环节.[2]新疆喀什地区地处祖国边陲,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与其他内地城市相比较落后,实行课程改革的时间也较短,开展课外探究性学习的条件也有限.为此,本文对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教学进行探究式设计,并在喀什师范学院附中高一班级实践,以期为喀什地区中学开展探究式教学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以钠的化学性质为载体,在高一学习完金属钠的化学性质后开展一堂“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探究式教学课.该教学过程力求达到以下目的:(1)巩固九年级下册学习的置换反应和高一学习的钠的化学性质,通过知识的正向迁移,掌握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质,并且使学生通过设计科学探究实验方案和实验装置,了解实验探究的方法和步骤,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2)学生通过对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学习,提高实验观察能力、实验现象的描述能力和使用化学用语的技能;(3)学生通过探究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与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1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探究式教学设计1.1创设探究情境在高一化学中学习过置换反应,如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实验(Zn +2HCl (稀)=ZnCl 2+H 2↑),同时又学习了钠与水的反应,从而让学生想一想钠与硫酸铜溶液会发生反应吗?如果这个反应发生会有什么现象产生呢?1.2设计实验方案1.2.1实验仪器及药品烧杯(50ml ,200ml )、量筒(10ml ,50ml ,100ml )、镊子、小刀、胶头滴管、滤纸、称量纸、HC-TP128架盘药物天平(北京医用天平厂)、药匙、金属钠、无水硫酸铜(分析纯).1.2.2实验方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实验的因素:(1)硫酸铜溶液浓度不同对实验的影响;(2)钠块大小不同对实验的影响.首先配置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浓度分别为0.5%,1%,2%,5%,10%),分别取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各10ml ,再取5块大小相同的钠,分别投入到上述5种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然后根据实验选择一个合适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固定硫酸铜溶液的浓度,探究钠块块大小对实验的影响,继续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1.3实验过程1.3.1配置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分别称取0.5g,1g,2g,5g,10g 无水硫酸铜粉末,分别置于编号1~5的五个200ml 烧杯中,再分别量取99.5ml ,99ml ,98ml ,95ml ,90ml 蒸馏水分别倒入上述五个烧杯中,充收稿日期:2012-10-28作者简介:丁晓丽(1964-),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分析化学和中学化教育教学研究.喀什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shgar Teachers College2013年11月Vol.34No.6Nov.2013第34卷第6期(喀什师范学院化环系,新疆喀什844008)丁晓丽,刘芳摘要:开展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与其他方式相比,它具有综合优势.为此,我们结合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探究了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质,强调了探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关键词:钠;硫酸铜溶液;探究式教学;设计和实践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2X (2013)03-0068-04CuSO 4溶液的浓度/%实验现象10钠块投入后,立即剧烈燃烧了起来,有爆炸声5钠块投入后,4~5s 开始燃烧,有轻微的爆炸声2钠块投入后,没有爆炸声1钠块投入后,没有爆炸声0.5钠块投入后,没有爆炸声分搅拌,配置成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浓度分别为0.5%,1%,2%,5%,10%).1.3.2系列实验对比探究(1)硫酸铜溶液浓度不同对实验的影响.依次取硫酸铜溶液10ml ,然后取5块大小相同的钠(约小于绿豆大小),分别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表1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和钠块的反应钠投入到10%的硫酸铜溶液中后,钠块立即剧烈燃烧了起来,冒出大量白烟并伴随着爆炸声,在溶液上层有蓝色的絮状沉淀生成,反应停止时有黑色物质生成;钠投入到5%的硫酸铜溶液中后,可以看到钠块很快熔化成一个银白色的小球,在液面上四处游动,但很快停在某一个地方,燃烧起来,并伴随有轻微的爆炸声,在溶液上层有蓝色的絮状沉淀生成,反应停止时有少量黑色物质生成;钠投入到2%的硫酸铜溶液中后,钠块迅速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同时有越来越多蓝色絮状沉淀产生,但和前两次实验相比,钠游动的时间较长,偶尔发出明亮的火光,未见燃烧.钠投入到1%和0.5%的硫酸铜溶液中后迅速熔化成闪亮的小球在液面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逐渐产生淡蓝色的絮状沉淀,直到反应停止,没有爆炸,但产生的沉淀较少.相同大小的钠块和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现象是不同的,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并且,在10%和5%的硫酸铜溶液中,都有爆炸现象发生,原因可能是:钠投入后生成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铜作用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浓度越大,产生的沉淀越快越多,而沉淀的产生恰恰阻止了钠块的游动,使得热量积聚,从而引发爆炸[3],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使部分氢氧化铜分解生成了氧化铜[4].当浓度较稀的时候,钠四处游动的程度就大些,热量得以扩散和释放,就不会产生爆炸现象.(2)钠块大小不同对实验的影响.分别取10ml 2%的硫酸铜溶液三份,取大小为豌豆大小、绿豆大小、小于绿豆大小的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实验发现:豌豆大小的钠投入溶液中后,钠块剧烈燃烧了起来,并发出爆炸声,还有少量的钠溅了出来;绿豆大小的钠投入硫酸铜溶液后,钠块也燃烧了起来,偶尔发出轻微的爆炸声,只是和前者相比剧烈程度有所降低;体积小于绿豆大小的钠投入硫酸铜溶液后,钠变成闪亮的小球四处游动,未见钠块燃烧,也没有爆炸.很显然,钠块的质量越大,游动的速度就越慢,积聚的热量就越多,就容易引发氢气的燃烧和爆炸.因此,实验中在不影响实验现象的前提条件下,应该选用略小于绿豆大小的钠.实验结果表明,室温为20℃、硫酸铜溶液的浓度不超过2%、钠块的大小为略小于绿豆大小时,实验是安全的.这样,学生即可以清楚的观察到实验现象,又能够保证实验的安全.实验还发现,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主要跟硫酸铜溶液的浓度和钠块的大小有关.1.4设计教学方案1.4.1教学目标的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对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探究,知道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原理,掌握钠的化学性质.过程与方法目标:以钠的化学性质为载体,使学生学会进行假设,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使自己的假设和实践趋于严谨,最后得出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充分获得亲自参与、探究的机会,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设计意图: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迁移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树立探究思想、提高科学素养.1.4.2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学生已经学习过置换反应、钠与酸和水的反应,本课是课本外内容,是为了巩固以前学习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而设计的,内容不难,由于钠的化学性质太活泼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学情境的设计:通过问题创设情景“钠与硫酸铜溶液会发生反应吗?”反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假设,同学之间可以讨论.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设计实验.教师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应当注意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收集证据,通过讨论所收集到的信息得出结论.设计意图:学生学习科学最好的方法就是“做”科学,科学不仅仅是一堆事实和理论,更是一种过程、一种思考和探索的方式.在进行本课探究式教学设计时应注意:(1)以课题为中心,围绕科学探究激发学生兴趣思维展开学习;(2)强调自主参与,无论是提出假设还是制定计划,都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参与,并随时记录自己的思路及探究过程;(3)重视合作交流,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证据、分析实验现象、得到实验结果的探究精神.1.4.3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设计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思考、讨论钠与硫酸铜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并通过设计实验,观察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得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质,了解钠与盐溶液反应的本质.设计意图:巩固置换反应、钠与酸和水反应中的知识,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第6期69··现象原因钠瞬间熔成了银色的小球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钠的熔点很低钠粒浮在溶液表面四处游动反应产生的气体推动钠粒游动偶尔发出明亮的火光反应放出热量,达到了氢气的着火点发出“嘶嘶”的响声反应剧烈,放出大量热使氢气燃烧爆鸣逐渐有蓝色的絮状沉淀产生反应产生了氢氧化铜沉淀丁晓丽,刘芳: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实践对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实质有正确的认识.1.4.4学习活动组织与评价设计教学设计本节课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交流主要采取主动举手、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小组代表发言的方法.评价设计: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观察实验现象,随时记录实验过程及现象,分析实验现象,最终得出结论并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以讨论.设计意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展现自我,激发探究欲.1.5课堂实践本课是课外的探究性学习课,教学时间为45分钟的.教学对象是喀什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高一(1)班(双语班)学生(人数为35人),该班级平时课堂纪律良好,整体班风活泼、向上,大多数学生对化学课感兴趣,学习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学习成绩良好,但探究意识不强,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过几次实验探究的体验,对于设计方案、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等都有一定的经验.上课开始,教师就引导学生复习高一化学学习的置换反应和高一学习过的钠的化学性质相关知识.接着由教师提出问题,钠与硫酸铜溶液会发生反应吗?有什么现象发生呢?学生很愉快的进入状态,积极的思考,并前后左右展开了讨论.教师请同学们派代表起来说说自己的想法,有的同学认为钠与硫酸铜溶液会发生置换反应,将银白色的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会置换出红色的铜单质;有的同学认为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排在氢前面的物质比排在氢后面的物质活泼,钠的活泼性比铜大的多,所以钠与硫酸铜溶液不能直接发生置换反应,对于这个反应能发生什么现象,同学还没有想好.开始又引导学生回顾了钠与水的反应,学生立刻想到了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钠与水反应很剧烈,最后生成了碱性的物质和氢气.硫酸铜溶液中含有水,于是,有学生猜想,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与钠与水反应的现象相似.到底谁对谁错呢?我们一起来探究.接下来教师将提前配置好的100ml 浓度为2%的硫酸铜溶液和保存在煤油中的金属钠提供给学生.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了,他们很想探究一下这个反应究竟会发生什么现象,每个人眼睛都盯着实验台.教师用镊子取出一块金属钠,用滤纸擦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表面被氧化的部分(教师一边演示一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教师又切取约绿豆大小的一块钠投入到提前配置的硫酸铜溶液中,反应迅速发生,钠瞬间熔成了银色的小球在硫酸铜溶液表面四处游动,偶尔发出明亮的火光,同时发出“嘶嘶”的响声,反应过程中,钠所到之处逐渐有蓝色的絮状沉淀产生,直到银色小球消失,反应停止.由于反应的速度很快,坐在后排的学生未能仔细观察到实验现象反应就停止了,教师又在教室中间将此实验演示一遍,此次所有学生都观察到了实验现象,并将实验现象都准确的说了出来.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然后分析实验结果.表2实验结果分析学生根据收集到的实验证据分析:整个反应过程中未观察到银白色金属钠变成红色的铜单质,因此这个反应不是置换反应.反应过程中出现的浮、熔、游、响现象与钠与水反应[5]的现象一致,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铜沉淀.由此,学生自己写出了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不列方程式:2Na+2H 2O+CuSO 4=Na 2SO 4+Cu(OH )2↓+H 2↑随后,有同学提出疑问“如何证明产生的沉淀就是氢氧化铜呢?”,听到这样的质疑,大家都开始互相讨论起来,片刻后有同学举手回答:“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看能否产生像刚才实验中那样蓝色的絮状沉淀.”于是,教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0.5mol/L 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浓度为2%的硫酸铜溶液50ml 于烧杯中,让学生亲自验证自己的方案.当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几滴氢氧化钠时,透明的硫酸铜溶液就开始变浑浊,继续滴加,溶液中蓝色的絮状沉淀越来越多,而且沉淀的状态和颜色与上一个反应相似,看到这个现象同学们感到非常惊喜,心中的疑问也打消了,大家一致认为沉淀是氢氧化铜,每个人脸上都露出满意的笑容.大家对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质有了正确的认识,对钠与盐溶液反应的本质也有了正确的认识.2对探究式教学过程的反思一节好的化学课,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就有了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这节课整体来说比较成功,从课堂上同学们热切、渴望的眼神和举止中,我感到同学们喜欢这样的课.我计划要达到的几个目标都实现了,同学们复习了钠的化学性质,同时对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质有了正确的认识.就像在教学设计中所预期的那样,在对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什么实验现象的探究、讨论中,同学们自然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仔细观察了实验现象后,同学们对实验现象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如何验证产生的沉淀是氢氧铜?”提出了质疑并亲自进行了验证.这样的教学即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又体现了化学学习价值的亮点.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基于已有的经验来建构对于客观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的经验、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有着不同,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各不相同.合作学习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看到了问题的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第34卷70··With Sodium Solution of Copper Sulfate in the Inquiry-Based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eA bstra ct:Inquiry teaching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science education,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ubjects in middle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Inquiry teaching is beneficial to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scientific litera-cy,compared with other methods,it has comprehensive bining with the sodium react with copper sulfate solution,explore the essence of the solution of copper sulfate and sodium,emphasizes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s role in inquiry teaching.Key words:Sodium;Copper sulfate solution;Inquiry teaching;The chemical experiment teachingDING Xiao-Li ,LIU Fang(Chemica and Envionmental Science Department,Kashgar Teachers College ,Kashgar 844008,Xinjiang ,China)当然,在这节课中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1)学生人数较多,演示实验不能使每个学生都清楚的观察到实验的现象,以至于有的同学搞恶作剧说没有实验现象;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2)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是不同的,参与的积极性也不相同,有的人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却一言不发.对于这样的状况,教师也都尽可能使用了鼓励和肯定的语言进行引导和启发,但如何客观地去评价一个同学的表现和能力,是需要认真研究的.(3)本节课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但受时间的限制,有的问题不能展开讨论,而且本班学生全部为维吾尔族,用汉语授课就需要减慢语速,如果想将问题充分扩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一节课时间太紧了点.如果本节课再加入“如何验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就更好了,学生可以通过设计方案,亲自验证产生的气体是否是氢气.这样学生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质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4)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当钠粒较大时会发生爆炸,考虑到安全因素,只由老师进行了演示,这是这节课的遗憾.3结论通过本次探究性教学课,我们认识到:(1)作为教师,一定要深入备课、巧设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只有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谈话、讨论式进行相互交流,学生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2)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注重能力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要“教之以渔”,让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特别在教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要确保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不走过场.(3)探究式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它既强调“双基”又强调科学探究,既追求过程又要落实结果.在课堂教学中切不可为探究而探究,制造表面上“热热闹闹”,甚至是“轰轰烈烈”,而实际上是按照老师的预设,寻找问题的答案,否则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得不到培养,双基知识也得不到落实,这样的结果只能使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落空.因此,学生在进行讨论时,要合理分组;鼓励优差生合作和男女生合作,广泛交流,取长补短.参考文献:[1]李理.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类型及教学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34.[3]黄萍,熊言林.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物的实验探究[J].化学教学,2008.(6).[4]陶孝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实验分析[J].科技向导,2010,(29):151-152.[5]李振荣.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现象的分析[J].辽宁师专学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第6期71··。
金属的化学性质培优练习-2021---2022学年浙教版九上科学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2.2金属的化学性质培优练习一、单选题有关量的变化关系图正确的是()A. B. C. D.3.在CuCl2和FeCl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体生成,则滤渣中一定有()A. Cu、Fe、ZnB. Cu和FeC. Zn和CuD. Zn、Fe4.兴趣小组按如图流程进行实验(每步均充分反应),反应结束后,将烧杯内物质进行过滤,向滤渣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实验可判断出铁、铜、锌的活动性顺序B. 两支试管混合后,固体总质量一定增加C. 滤渣中一定有Cu,一定没有Fe和ZnD. 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FeCl2、ZnCl2和CuCl25.小陈为确认易拉罐的主要成分是铝还是铁,剪取一小片金属,打磨除去表面氧化膜,设计以下方案进行检验,放入以下溶液中,观察现象判断正确的是()A. 盐酸溶液,有气泡生成,为铝B. 氯化铝溶液,有白色金属生成,为铁C. 硝酸锌溶液,有金属生成,为铝D. 硫酸铜溶液,有白色金属生成,为铁6.纳米铁粉在空气中不易自燃,但稍加热即可剧烈燃烧生成黑色物质,如图是纳米铁粉在锥形瓶中燃烧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实验中观察到气球逐渐膨胀然后缩小B. 激光手电照射为反应提供能量C. 水可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D. 纳米铁粉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Fe+3O2点燃__2Fe2O37.将质量相等的铁和锌分别加入到质量和质量分数都相等的足量的稀硫酸中,下列图像表示的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8.X、R表示两种金属,在溶液中发生反应:X+3RNO3=3R+X(NO3)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反应是置换反应B. 若是Al,R是Ag,则反应后溶液质量减少C. X可能是Fe,R可能是CuD. X的金属活动性比R强9.向硝酸银溶液中加入质量为m1的镁粉和锌粉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经多次过滤洗涤,得到滤渣和无色滤液。
中考化学 核心考点二轮专项训练 专题27 实验探究题

中考化学核心考点二轮专项训练专题27 实验探究题【三年中考概况】近几年中考,科学探究性试题是化学必考题型。
考试的主要内容有:实验室有关气体反应原理、发生和收集装置以及它们间的联系、燃料燃烧、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氢氧化钠变质、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科学推理的方法鉴别O2、H2与CO2;盐酸盐、硫酸盐与碳酸盐;酸溶液与碱溶液。
【马年中考策略】1.能够说出仪器的名称,把仪器的性能、使用范围和操作要求结合起来解答题目。
液与碱溶液。
2. 准确描述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推理正确的结论,并填写实验报告。
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这样几个基本环节。
3、解答此类题时,一是要紧扣实验要研究的问题,多角度、多方面分析问题;二是要根据实验条件筛选出合理的假设;三是注意发现数据分布的规律和实验特征现象,正确推理出结论。
【三年中考回放】1.实验室里有氯酸钾、二氧化锰、石灰石和稀盐酸以及如图所示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仪器a和b的名称:a ;b .(2)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和药品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的装置是(填字母).(3)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和药品制取并收集氧气,应选择的装置是(填字母).2.溶液具有广泛的用途,根据溶液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在20℃时,向盛有40g 氯化钠固体的烧杯中加入100g 水,充分搅拌后,仍有4g 固体未溶解.①所得溶液是20℃时氯化钠的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②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g .(2)现用质量分数为12%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09g/cm3),配制20g 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①需要质量分数为12%的氯化钠溶液 mL (计算结果精确到0.1),需要水 mL (水的密度为1g/cm3). ②该溶液配制过程中用到的仪器除了量筒、烧杯玻璃棒外,还需要 胶头滴管 量取所需要的12%的氯化钠溶液时,应选用 填“10mL ”或“20mL ”或“50mL ”)规格的量筒.③把配制好的上述溶液装入 中(填“广口瓶”或“细口瓶”),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3.化学实验常伴随明显的实验现象,但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无明显现象.为了证明氢氧化钠与硫酸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1)取2mLNaOH 溶液于试管中,滴入1~2滴酚酞试剂,振荡.然后,逐滴加入稀硫酸,同时不断振荡试管,观察到的现象是 .(2)上述实验现象证明:随着稀硫酸的滴入,溶液碱性 .这是由于 .由此证明,上述实验过程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滴入,溶液碱性逐渐减弱.这是由于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中和反应.4. 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同时将针筒内全部液体迅速注入容器中,实验内容如下表所示.实验 编号容器I 针筒I容器II 针筒II 红墨水 液面位置 a 二氧化碳 (充满) 10ml 澄清石灰水 二氧化碳 (充满) 10ml 水 保持左高右低b 0.55g锌15ml盐酸0.24g镁15ml盐酸实验开始前红墨水左右两端液面保持相平.容器I、II体积相同,装置气密性良好.(1)实验a中,容器I内产生的现象是.红墨水液面位置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实验b中,针筒I、II内盐酸足量且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产生气泡更剧烈的容器是(填“I”或“II”),红墨水的位置变化情况是.5.我市某化工厂排放的废液中含有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了适量的上述废液样品,将一定量锌粉加入样品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A和固体B.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关于滤液A所含溶质的猜想中,不合理的是(填写序号).①猜想一:只有硫酸锌;②猜想二:硫酸锌、硫酸亚铁;③猜想三:硫酸锌、硫酸亚铁、硫酸铜;④猜想四:硫酸锌、硫酸铜(2)设计简单实验,确定“猜想二”对应的固体B的成分:.(3)反应后析出金属的质量(选填“一定”或“不一定”)比参加反应的金属质量小.6. 在学习盐的性质时,某组同学将碳酸钠溶液和一瓶标签破损的溶液H(如图)进行反应,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得到澄清滤液.同学们对该实验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探究一 H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1)【提出猜想】该组同学认为H溶液的溶质有两种可能:①是,②是CaCl2.【收集资料】CaCl2水溶液呈中性.(2)【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并进行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H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猜想①正确,碳酸钠与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探究二过滤后澄清滤液中会有哪些溶质?【提出猜想】猜想一:NaOH和Na2CO3;猜想二:_____;猜想三:NaOH(3)【实验验证】同学们针对“猜想一”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样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稀盐酸没有气体产生“猜想一”不成立他们的实验结论是否正确?,理由是.【解析】探究一(1)据标签可知,溶液含钙且与碳酸钠的反应可能是氢氧化钙或氯化钙;7. 在化学实验室,小刚和小强意外发现实验桌上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固体,他们对这瓶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提出问题】这瓶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氢氧化钠露置在空气中会发生变质.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探究】为检验这瓶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小刚和小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小明:取少量样品加适量蒸馏水配成溶液后,滴入几滴酚酞溶液,若观察到溶液变红色,证明该瓶氢氧化钠固体没有变质.小王:取少量样品加适量蒸馏水配成溶液后,滴入适量澄清石灰水,若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该瓶氢氧化钠固体已经变质.你认为上述实验方案错误的是.理由是.请你设计另外一个方案,证明该瓶氢氧化钠固体已经变质,并完成以下实验报告: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结论,8. 小丽实验操作模拟考试的专题是:用碳酸钠溶液鉴别稀盐酸、食盐水和澄淸石灰水.【进行实验】搡作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分别用A、B、C三支试管取样,然后各加入适量碳酸钠溶液A中无明显现象B中C中A中物质是食盐水B中物质是稀盐酸C中物质是澄清石灰水【思考与分析】应先对废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后制定方案.【实验与探究】(1)小丽将所有废液倒入一洁净烧杯中,静置后得到上层清液;(2)取少量清液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中性),再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若出现说明上层清液中一定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一定没有(离子符号).【方法与应用】通过以上探究,处理上述废液的正确方法是9. 201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3.15”晚会,曝出某品牌金饰品掺假的事件,引起同学们的好奇.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的帮助下,对几种常见金属饰品所含的金属进行了相关的探究活动.[提出问题](1)怎样鉴别真假黄金?(2)怎样确定钯的金属活动性?[查阅资料](1)假黄金通常是黄铜(Cu﹣Zn合金);(2)钯(Pd)呈银白色,有金属光泽,可用作饰品.[实验药品]钯、铂(Pt)、稀盐酸、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钯(PdCl2)溶液[实验探究](1)鉴别黄金样品的真假取黄金样品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后,观察到黄金样品表面有气泡产生,该气体是,说明此样品为.(选填“真”或“假”)黄金.(2)探究钯的金属活动性依据生活经验,同学们猜想钯的活动性可能与银和铂相近,于是他们利用上述药品进行如下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把钯浸入硝酸银溶液中钯的活动性比银弱把铂浸入氯化钯溶液中无明显现象钯的活动性比铂初步得出结论:钯、银、铂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马年中考演练】【演练1】在学习第九单元金属与盐反应的性质时,同学们做了如图1所示的探究实验.充分反应后同学们将实验所得的废液都倒入了同一个废液缸里,实验结束后为了不造成水体的污染同学们想对废液的成分进行探究,同学们将废液进行过滤后得到了无色的滤液a和滤渣b.【提出问题】滤液a和滤渣b中含有哪些物质?【猜想与假设】甲同学猜想:滤液a中一定不含硝酸铜和硝酸银.【表达与交流】甲同学猜想的理由是;乙同学猜想:滤渣b中含有的物质是铜.【探究实验1】如图2【反思与评价】通过实验1的现象请你对乙同学的猜想做出评价;【表达与交流】三支试管中的废液混合后一定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解释与结论】通过上述实验的现象同学们判断,滤液a中溶质的成分是;滤渣b中所含有的金属是.有金属铜和金属银;(3)2Al+3Cu(NO3)2=2Al(NO3)3+3Cu;(4)硝酸铝;(5)银、铜、铝。
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离子方程

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离子方程
2Na+2H2O==2Na++2OH-+H2↑,Cu2++2OH-==Cu(OH)2↓,合并为2Na+Cu2++2H2O=2Na++Cu(OH)2↓+H2↑。
钠先和水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H2O,被氧化的元素Na,氧化产物NaOH,生成NaOH和氢气。
NaOH与硫酸铜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
1、钠
钠是一种金属元素,元素符号是Na,在周期表中位于第3周期、第ⅠA族,是碱金属元素的代表,质地柔软,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放出氢气,化学性质较活泼。
钠元素以盐的形式广泛的分布于陆地和海洋中,钠也是人体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中的重要成分之一。
2、硫酸铜
硫酸铜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uSO₄,包括无水硫酸铜和五水硫酸铜,前者为白色或灰白色粉末,后者为透明的深蓝色结晶或粉末,受热失去结晶水。
硫酸铜既是一种肥料,又是一种普遍应用的杀菌剂。
波尔多液、铜皂液、铜铵制剂,就是用硫酸铜与生石灰、肥皂、碳酸氢铵配制而成的。
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物的实验探究

13
气, 并放出热量, 然后氢氧化铜与硫酸铜生成蓝色 氢 氧 化 铜 沉 淀 , 即 2Na +2H2O =2NaOH +2H2 ↑ , 2NaOH+CuSO4 = Cu( OH) 2↓+Na2SO4, 在 反 应 过 程 中, 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 氧化铜又被产 生的氢气还原生成单质铜, 即Cu ( OH) 2 CuO+ H2O, CuO+H2=Cu+H2O; 另一种认为是钠直接置换出 硫 酸 铜 溶 液 中 的 铜 , 即 发 生 了2Na( s) + CuSO4( s) = Na2SO4( s) +Cu( s) 。那么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到底发 生了怎样的反应呢, 为了能够进一步地把握该实验 的反应实质, 我们进行了以下的实验探究。
2.2 解决好用酒精灯加热反应物和处理反应后 的尾气
如果用甲酸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的CO中 混 有 空 气, 而且是在爆炸极限以内, 点燃前后两个酒精 灯, 都会有爆炸的危险。前者是在直玻管和CO发 生装置内发生爆炸, 后者是在盛有石灰水的洗气瓶 内的空间发生爆炸。为使实验万无一失, 笔者建议 在加热CuO(或Fe2O3)之前, 取一支试管用排水法在 尾气管处(接一个导气管)收集CO, 反复进行验纯(像 氢气的验纯) 实验, 以确保实验是安全的。其次,
文章编号: 1005- 6629 (2008) 06- 0012- 04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1 问题的提出 关于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化学反应有很多探
讨的文章[1-6], 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看法: 一是认为 钠先与硫酸铜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
2008 年, 第 6 期
实验与创新思维
反 应 结 束 。 固 体 , 且 火花, 直到反
化学钠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化学钠的基本性质。
2. 掌握化学钠的制备方法。
3. 学习化学钠的检测方法。
4. 探讨化学钠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化学钠(Na)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制备化学钠,并对其性质进行探究。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烧杯、试管、酒精灯、镊子、试管夹、铁架台、电子天平、pH试纸等。
2. 试剂:氯化钠、氢氧化钠、稀盐酸、蒸馏水、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化学钠的制备(1)取一定量的氯化钠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溶解。
(2)将溶解后的氯化钠溶液转移到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均匀。
(3)用酒精灯加热试管,观察氯化钠溶液的变化。
(4)当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时,停止加热,用镊子取出白色沉淀。
(5)将白色沉淀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观察沉淀的变化。
2. 化学钠性质的探究(1)导电性:取少量化学钠,将其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溶解。
用试管夹夹住烧杯,将一端插入电极,另一端连接电源。
观察电路是否导通。
(2)导热性:取少量化学钠,将其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溶解。
用酒精灯加热烧杯,观察溶液的温度变化。
(3)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取少量化学钠溶液,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3. 化学钠的检测(1)pH值检测:取少量化学钠溶液,用pH试纸检测其pH值。
(2)火焰试验:取少量化学钠,用镊子夹住放入火焰中,观察火焰的颜色。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化学钠的制备: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成功制备了化学钠,并观察到白色沉淀的形成。
2. 化学钠的性质探究: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化学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并且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溶液颜色发生变化。
3. 化学钠的检测:通过pH值检测和火焰试验,我们确定了化学钠的pH值和火焰颜色。
六、实验结论1. 化学钠是一种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的金属。
2. 化学钠可以通过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制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探究摘要:我们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或者教师常将金属活动性和元素金属性概念混为一谈,没有加以辨析,同时教材也没有加以区别。
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加选修)》(第一册)对于判断元素金属性的依据这样叙述道:元素金属性的强弱,可以从它的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以及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来判断。
但是金属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包括金属原子脱离晶体表面变为气态原子,气态原子变为气态阳离子,气态阳离子再变为水合离子的过程;又包括被置换的金属由水合离子变为气态离子,气态离子得电子变为气态原子,气态原子沉积变为金属的过程。
金属的电极电势就是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并用以表示金属活动性强弱的物理量。
关键字:金属性离子电极电势水合离子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I n d e x:O u r hi gh s ch oo l c h em i s t r y t e a c hi n g pr o c es s, st u d en t s o r t e a ch e r s o f t e n m e t a l a c t i v i t y a n d t h e c on c e pt of m i x ed m et al l i c e l em e nt, n ot t o b e A n al ys i s, an d m at er i al s n ot t o b e di s t i n gu i s h ed. S u ch as P EP H i gh S c ho ol"C h em i st r y (c om pu l s o r y p l u s op t i on al)" (V ol um e I) f o r t h e m et a l l i c el em e nt s t o d et e rm i n e t h e b a s i s f o r t hi s s t at em en t an d s a i d:t h e st r en gt h o f m et a l l i c el e m ent s, f ro m i t s s i m p l e su bs t a n ce wi t h w at e r(o r a ci d) r e a c t i on t h e r e pl a ce m e nt of e a s e o f h yd r o ge n an d i t s ox i d e s an d hyd r a t e s t h e hi gh e s t p r i c e- t o d e t er m i n e t h e s t r en gt h o f al ka l i ne h yd r ox i d e. H ow e ve r,m e t a l r e pl a c em e nt r e a ct i o n i n s ol ut i on i s a c o m pl ex p r o c es s, bo t h m et al a t om s f ro m t he c rys t a l su r f a c e i n t o t h e gas e ou s at o m s, ga s e o us a t om s i nt o gas e ous c at i o n,c at i on an d t he n i nt o a gas e ou s i o n h yd r a t i o n p ro c es s;a n d i n c l u di n g t h e re p l ac e m ent o f m et al b y t h e h yd r a t e d i on s i n t o ga s e o us i on s, t h e el e c t ro n-gas i o ns i nt o ga s e o u s a t om s, i nt o ga s eo us m et al a t om d e po si t i o n p r o ce s s. M e t al e l e ct r od e p ot e nt i al i s t ak e n i n t o a c cou nt t h e ab ov e f a ct or s a nd t o i nd i c a t e t h e s t r en gt h of t h e ph ys i c al ac t i vi t y o f t h e m et al.K e yw o r d s: m et a l i on el e ct r od e po t ent i a l o f h yd r a t ed m et al i onr e pl a c em e nt r e a ct i on s e qu e n ce of a ct i vi t y鉴于高中化学知识的局限性,我们将大学物理化学的知识引入,便于解决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中涉及到的电化学的知识加以应用。
a、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铜。
理由:金属活动顺序中,钠位于铜的前面,钠置换出铜。
b、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理由:钠和硫酸铜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和氢气。
c、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氢气。
理由:钠先和硫酸铜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铜离子再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
实验步骤1首先,我们取10mL C uS O4溶液与小烧杯中.之后我们取一小块金属钠,吸干表面上的煤油后用小刀切去表面的氧化膜,然后投入到小烧杯中实验现象钠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并且生成了蓝色沉淀金属活泼顺序表是: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由这个顺序可知:铜离子的氧化性强于氢离子的,但是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Na+2H2O+Cu S O4===N a2S O4+Cu(O H)2沉淀+H2气体这个反应分为两步a N a和水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b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在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氧化还原反应真正要从电极电位来考虑,在水溶液中铜存在过电位,即相当于铜离子表面被氢离子包围,因而氢离子更易获得电子从而成为氢气2、金属活动顺序表不适用于活泼金属(K、C a、N a、M g)与易水解的金属阳离子间的反应。
这是由于这些活泼金属能与冷水反应使溶液呈碱性,从而促进了水解反应的进行。
因此发生的不是置换反应。
3、金属活动性顺序只从热力学角度上指出反应进行的可能性,而没有考虑动力学方面有关因素的影响,即没有指出反应进行的可行性。
例如:按金属活动性顺序,S n、P b与稀盐酸反应置换出氢是完全可能的。
但实际上反应速度极慢。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动力学方面的因素限制。
这是因为氢的超电势的影响,在S n和P b的表面阻力较大,表现为过电位高,所以反应速度很小。
而现在许多中学资料或教师常引导学生从金属单质与水或酸的反应速率或剧烈程度来分析推断金属的活动性,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不科学的。
因为金属活动顺序表是按标准电势来排列的,仅表明反应进行的趋势和程度,而反应速率是从热力学角度表明反应进行的快慢,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金属的活动性是反映金属单质在水溶液里形成水合离子趋势的大小,也就是反映金属在水溶液里起氧化反应的难易。
金属单质在水中越易形成水合阳离子,其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
金属单质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可以用标准电极电势(E¢)加以判断。
金属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包括金属原子脱离晶体表面变为气态原子,气态原子变为气态阳离子,气态阳离子再变为水合离子的过程;又包括被置换的金属由水合离子变为气态离子,气态离子得电子变为气态原子,气态原子沉积变为金属的过程。
金属的电极电势就是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并用以表示金属活动性强弱的物理量。
4由此得出应用简述活动性顺序表的时候应注意:a、金属活动性顺序一般只适用于在水溶液体系中金属单质与其他非氧化性金属离子或非氧化性酸间的置换反应。
首先,反应必须在水溶液中进行。
例如,按照金属活动性顺序,在水溶液中,金属钠不能置换出KC l中的钾,但在高温(760~880℃)熔融状态下,金属钠可以把比其活泼的金属钾从钾盐中置换出来。
反应方程式为:N a十KC l=N a Cl十K↑这是由于在熔融状态时,钾的挥发性大于钠,同时Na C l比K C l更稳定,因而使平衡向右移动。
其次,发生的反应必须是置换反应。
如果金属单质与盐溶液或酸之间发生非置换反应,则就不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其进行的方向和产物。
例如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判定C u不能与Fe Cl2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但C u能跟Fe C l3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 u+2F eC l3=C uC l2+2F eC l2又如,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后面的铜与稀硫酸不能反应,但与强氧化性的浓硫酸(或硝酸)能反应:C u+2H2S O4(浓)=Cu SO4+SO2↑+2H2OC u+4HN O3(浓)=C u(N O3)2+2N O2↑+2H2Ob、金属的纯度及金属的表面状态,也是影响其活动性的重要因素例如,由Z n和F e组成原电池,Zn是原电池的负极,理论判断和实验事实完全符合金属活动性顺序的。
但如果用A l和Z n 组成原电池,由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Al应是负极,但实验结果证明Z n是负极。
造成这种反转的原因是由于A l的表面生成了氧化膜。
由于氧化膜是电的绝缘体,尽管很薄,但由于它的覆盖使A l的电极电位由一1.67 V提高到0.5 V。
又如,按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粗粒的纯金是不溶解于盐酸的。
但是胶体状态的金却可以溶解在盐酸中。
这是因为胶体状态的金具有巨大的表面能,使反应得以发生。
4、反思与建议对教材的深度研究实际是教师的一种自我反思,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未来的教师能提升自我教育观念,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如果我们善于在自己的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作为分析与反思的对象,深入研究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那么他离成功教师的距离也不远了。
不会反思就不会成长,没有研究就没有发展。
参考文献[1]陶亚奇等.正确理解与探究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化学教育,2003,6:36,42[2]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高中化学(第一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全一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4]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编.无机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赵雪晶222010316011248 化师四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