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
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辐射防护安全管理制度

辐射事故预防措施及应急处理预案为提高我院对突发辐射事故的处理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辐射事故的损害,保护环境,保障工作人员和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一、辐射事故分级根据辐射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从重到轻将辐射事故分为特别重大辐射事故、重大辐射事故、较大辐射事故和一般辐射事故四个等级.1、特别重大辐射事故,是指Ⅰ类、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上(含3人)急性死亡。
2、重大辐射事故,是指Ⅰ类、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2人以下(含2人)急性死亡或者10人以上(含10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
3、较大辐射事故,是指Ⅲ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9人以下(含9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
4、一般辐射事故,是指Ⅳ类、Ⅴ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的照射。
二、本预案适应范围凡单位内发生的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人员超剂量照射等所致辐射事故均适用本应急预案。
三、辐射事故的预防辐射事故多数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责任事故,严格放射防护管理,做好预防工作,是防止辐射事故发生的关键环节。
(一)健全放射防护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放射源使用和保管落实到人,纪律要严肃,奖惩要分明.(二)组织放射防护知识培训,不准无证上岗,严格操作规程.(三)定期检查放射防护设施,发现问题,及时检修。
四、组织机构及职能1、辐射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组员: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放射科,办公室主任由宋莹兼任。
2、技术专家组组长:组员:3、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职责(1)组织制定医院辐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2)负责组织协调辐射事故应急处理工作。
4、应急办公室(设在放射科)的职责(1)按照辐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的要求,落实应急处理的各项日常工作;(2)组织辐射事故应急人员的培训;(3)负责与技术专家组、现场处置组的联络工作;(4)负责与行政主管部门、环保、公安、卫生等相关部门的联络、报告应急处理工作;(5)负责辐射事故应急处理期间的后勤保障工作;(6)完成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应急值班电话:五、辐射事故的报告发生或者发现辐射事故的科室和个人,必须立即向医务科(或总值班)报告。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

消费品中的人工辐射,掺入了放射性核素或能发射出χ射线,含放 射性核素的辐射发光产品,如钟表等,含有放射性物质或由于电子受 到减速而发射χ辐射的电子和电子器件,含放射性物质的静电消除器, 烟雾探测器和含铀、钍制品等.
天然放射性对公众剂量的贡献
❖ 天然辐射主要有三种来源:
❖ 宇宙射线、陆地辐射源和体内放射性物质.
随机性效应
指发生的几率与所受剂量增加而增大
发生的概率与辐射剂量成正比,其比例因子称为危险 度或危险系数,流行病学调查估算发生率.评价危险度 的量全身的有效剂量,Sv
严重的程度与剂量大小无关
在低剂量范围内,这种效应的发生不存在着剂量的阈 值,
癌症,遗传效应
发 生
几
率
严 重 程 度
剂量
剂量
什么确定性效应
3、作用于人体的电离辐射
❖ 天然辐射 1、天然本底照射:宇宙射线;地球天然放射性核 素 2、工业技术发展变更的天然照射
❖ 人工照射 1 核爆炸 核武器试验污染环境 2核能生产、核工业、核动力. 3医疗照射 4其它人工辐射
作用于人体的电离辐射
1、天然辐射 是人类受照的最大的辐射源.
1、天然本底照射 1、来自地球外的宇宙射线, 2、地球本身的天然放射性核素, 外照射 3、内照射则是由于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经食入、吸入进
入人体所致. 根据估算,正常本底辐射地区天然辐射源致人体年有效
剂量当量约为2.4mSv, 占82% 2、工业技术发展变更的天然照射
增加的天然辐照,乘飞机旅行,燃煤发电厂排出物对周围居 民的照射等.
减少天然照射.例如饮用经净化处理降低了镭和其它天然 放射性核素浓度的地表水等.
2、人工照射
1. 核爆炸 核武器试验污染环境.
放射科辐射防护与职业暴露防范

放射科辐射防护与职业暴露防范在医疗健康领域中,放射科是一个重要的医学专业,它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放射科工作者也面临着辐射的危险,需要做好相关的防护工作,以确保个人安全和患者的利益。
本文将重点讨论放射科辐射防护与职业暴露防范的相关知识和措施。
一、辐射的危害及防护原则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包括致癌、基因突变、生殖细胞损伤等,因此放射科工作者必须严格遵守以下防护原则:1. 时间原则:尽量减少接触辐射的时间,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接近放射源。
2. 距离原则:保持与辐射源的距离,尽量远离辐射源,减少辐射的照射。
3. 屏蔽原则:通过屏蔽措施,减少辐射的穿透,如穿防护服、使用铅屏蔽等。
4. 监测原则:定期监测辐射剂量,及时发现并纠正辐射防护不足的情况。
二、个人防护措施1. 佩戴防护用品:放射科工作者在接触辐射源时应佩戴防护用品,如铅背心、铅眼镜、铅手套等,保护重要器官不受辐射侵害。
2. 调整工作姿势:在使用放射设备时,放射科工作者应注意调整工作姿势,避免长时间弯腰或过度伸展,减少辐射的直接照射。
3. 不携带辐射源离开工作区域:放射科工作者在离开工作区域时,应确保不携带任何辐射源,以避免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不必要的辐射伤害。
三、设备防护措施1. 定期检查放射设备:保证放射设备工作正常,避免因设备故障而导致辐射泄漏,损害工作者和患者的健康。
2. 定期检测环境辐射:对放射科工作区域的环境辐射进行定期检测,确保辐射水平在合理范围内,避免患者和工作者的长期暴露。
四、职业暴露防范1. 培训和教育:对放射科工作者进行相关的辐射防护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辐射危害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2. 定期体检:放射科工作者应定期接受健康体检,检查辐射剂量是否超标,及时发现职业暴露的情况。
3. 紧急处理预案:建立和完善放射科工作中的紧急处理预案,一旦发生职业暴露事件,能够迅速应对,减少损害。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放射科工作者可以有效预防辐射危害,并做好职业暴露的防范工作,保障个人和患者的安全健康。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培训课件ppt

数据记录与分析
对监测数据进行详细记录 和分析,以便了解辐射状 况和趋势,为采取相应措 施提供依据。
个人剂量监测与记录
监测设备
为工作人员配备符合国家 标准的个人剂量监测设备 ,以便实时监测个人剂量 。
监测周期
根据工作性质和辐射状况 确定合理的监测周期,确 保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数据记录与报告
对监测数据进行详细记录 ,并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 报告,以便及时采取相应 措施。
建立放射性物质安全管理制度
明确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存储、转移等环节的管理要求,确保放射性物质的安 全可控。
放射诊疗设备定期检测与维护
确保放射诊疗设备性能稳定,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防止因设备故障或老化导致 的辐射泄漏。
放射科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放射科工作人员需熟练掌握操作 规程,正确使用放射诊疗设备, 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的辐射泄漏 。
电离辐射对人体具有潜在危害 ,如DNA损伤、癌症和遗传疾 病等,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护措 施是必要的。
良好的辐射安全防护可以降低 辐射危害的风险,提高放射医 学实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的历史与发展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自20世纪初以来不断发展,随着人们对电离辐射危害认识的 深入,防护标准和要求也不断提高。
01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是指在放 射医学实践中,采取一系列措施 来保护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免 受电离辐射危害的过程。
02
它包括合理的设计和布局、有效 的屏蔽和防护设备、正确的操作 程序以及安全监督和管理等方面 。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的重要性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是保障 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健康的 重要措施。
定期接受专业培训
放射科辐射防护措施

放射科辐射防护措施放射科是现代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门,它利用医学影像学技术对人体进行诊断和治疗。
然而,放射科工作涉及到使用放射线,这也带来了潜在的辐射危害。
为了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免受辐射伤害,放射科必须采取一系列的辐射防护措施。
本文将探讨放射科中的辐射防护措施及其重要性。
一、防护设施1. 辐射屏蔽材料放射科中常见的屏蔽材料包括铅和钢铁。
铅是最常用的材料,因为它对于吸收X射线具有较高的能力。
辐射工作区域需使用铅墙壁、铅玻璃窗等屏蔽设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辐射的扩散和泄露。
2. 防护围裙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拍摄X射线时会长时间暴露在辐射源附近,因此他们需要佩戴防护围裙。
这些围裙通常由铅质材料制成,可有效阻隔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3. 个人防护装备医务人员在特殊工作场合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眼镜和颈部防护。
这些装备可以有效保护他们的手部、眼睛和颈部免受辐射伤害。
4. 辐射报警器放射科应安装辐射报警器,及时监测辐射水平,一旦辐射超过安全范围即发出警报。
这有助于提醒医务人员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障他们的健康安全。
二、操作规范1. 最小化曝光时间医务人员在进行放射科工作时应尽量缩短患者暴露在X射线下的时间,以减少辐射吸收量。
合理使用设备,遇到非必要情况时及时停止辐射源,是降低辐射暴露的重要手段之一。
2. 保持安全距离医务人员应远离辐射源,保持安全距离,降低暴露风险。
采取适当的工作姿势和位置,避免直接接触辐射源,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三、培训与监督1. 辐射防护培训所有从事放射科工作的医务人员都应接受辐射防护培训,了解辐射的危害及防护措施。
培训应包括辐射的基本知识、操作规范和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方法。
2. 辐射监测放射科应定期进行辐射监测,确保辐射水平不会超过国家和行业标准。
监测结果将作为评估防护效果的重要依据,对于发现潜在的辐射风险进行及时处理。
四、辐射防护的重要性辐射防护在放射科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核医学辐射防护与安全要求

核医学辐射防护与安全要求
核医学辐射防护与安全要求是为了确保在医学实践中使用放射性物质和设备时,保护患者、医务人员和公众的安全。
以下是核医学辐射防护与安全的要求:
1. 设计和设备:核医学设备必须符合辐射防护的要求,包括屏蔽、限制剂量等。
2. 训练和教育:医务人员必须接受适当的训练和教育,了解辐射安全和防护的基本原则、操作规程和紧急情况处理。
3. 屏蔽:必须提供适当的屏蔽设备,减少工作区域内的辐射剂量。
4. 个人防护:医务人员必须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铅衣、眼镜、手套等。
5. 剂量监测:医务人员必须定期监测辐射剂量,确保剂量不超过安全限值。
6. 处置和储存:放射性物质必须进行安全和合规的处置和储存,防止泄漏和污染。
7. 紧急情况应急措施:医务人员必须接受紧急情况应急措施的培训,了解如何在放射事故发生时迅速采取适当行动。
8. 安全管理: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和维护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制定和执行辐射安全相关的政策、程序和指导方针。
这些要求有助于确保核医学实践中的辐射风险最小化,并确保人员和公众的安全。
放射医学安全防护与质量保证

放射医学安全防护与质量保证安全防护
1. 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医务人员在接触放射性材料时应佩戴适
当的个人防护设备,如铅制围裙、护目镜和手套等。
2. 控制辐射剂量:使用适当的屏蔽材料和技术,控制辐射剂量
的暴露。
确保设备具备辐射安全功能,并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
3. 推广封闭和装置:在处理放射性物质时,使用封闭和装置,
减少辐射泄露的风险。
4. 安全处理放射性废物: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处理和处置放射性
废物,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质量保证
1. 标准化操作流程:建立放射医学操作的标准化流程,包括设
备操作、诊断和治疗程序等,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 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进行定期的设备校准和质量控制测试,评估设备和操作的质量。
通过监测指标和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
进操作流程。
3. 培训医务人员:为医务人员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教育,包括放射安全知识、操作流程等,确保他们具备正确的知识和技能。
4. 持续监测与改进:建立持续的监测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确保放射医学操作的质量和安全。
总结
放射医学安全防护与质量保证是提高放射治疗和诊断质量的关键。
通过合理的安全措施和质量保证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医务人员和患者在放射医学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培训课件

展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提高整体安全防范水平。
CHAPTER 06
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教育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该法规定了放射性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污染防治、应急与事故处理等方面的内容,是放 射医学领域的基本法律。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该条例对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的安全和防护进行了详细规 定。
业道德素养。
保护患者和公众安全
02
从业人员应将患者和公众的安全放在首位,采取必要的防护措
施,确保患者和公众免受不必要的辐射危害。
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
03
从业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安
全、准确、高效的放射医学服务。
提高公众对放射医学安全认知
1 2
加强放射医学知识普及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制作宣传资料等方式, 向公众普及放射医学基本知识和安全防护常识。
事故后期总结、改进和预防措施
01
事故后期总结
在事故处理结束后,对事故处理过程进行全面总结,评估应急响应措施
的有效性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02
改进措施
针对总结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和计划,包括完善
应急响应机制、加强设备维护和操作培训、提高人员安全意识等方面。
03
预防措施
为预防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加强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管理,定期开
对工作场所进行定期监测,确 保辐射水平符合安全标准。
培训与教育
接受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提 高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CHAPTER 02放射医学设备安全操作规范设备启动前安全检查流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发地发生某些变化,这些不稳定原子核在发生变化的同时会发射各 种各样的射线,这种现象就是“放射性”。 ❖ 放射性物质在地球一直存在, 如铀、钍、镭等,叫做
天然放射性物质。 ❖ 人类出于不同的目的制造了
一些具有放射性的物质, 人工放射性物质。
病理改变
剂量
根据辐射效应的特点,辐射防护的主要目的是要: 1、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 2、将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發
嚴
生
重
機
程
率
度
機率效應
低限劑量
非機率效應
辐射效应类型辐射照射而产生的生物效应,可按照效应发生的
规律、出现的时间或出现的对象来分类:
按效应发生规律分 按效应出现的时间 按效应出现的对象分类
陆地辐射:氡及其衰变物的内照射
2.0 0.01 4.3 0.6
吸入222Rn
1.2
10
吸入220Rn
0.07
0.1
食入222Rn
0.005
0.1
总计2.4mSv
人工辐射源对公众剂量的贡献
❖ 人工辐射源包括放射性诊断和放射性治疗辐射源、放射性药物、放射性废物、核武器爆 炸的 落下灰尘以及核反应堆和加速器产生的照射等。
❖ 射线的种类、 ❖ 受照的总剂量、 ❖ 剂量率、 ❖ 照射方式:一次照射或分次照射;内照射、外照射、混合照射 ❖ 照射面积和部位、 ❖ 机体生理状态(年龄和健康状况等) ❖ 受照后的医疗条件等,
主要因素是受照射的总剂量、剂量率和照射方式。
表1 一次全身受到大剂量的照射后能引起的症状
照射量(伦) ~25 25~50 50~100 100~150 150~200 200~400 400~600 800以上
3 ).医疗照射
各种电离辐射和放射性核素在医疗诊断和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包 括放射治疗、核医学和医用χ线诊断。医疗照射是人类受到的最大的人工辐射源。
4 ).其它人工辐射
消费品中的人工辐射,掺入了放射性核素或能发射出χ射线,含放射性核素的 辐射发光产品,如钟表等,含有放射性物质或由于电子受到减速而发射χ辐射的 电子和电子器件,含放射性物质的静电消除器,烟雾探测器和含铀、钍制品等。
确定性效应
严重程度取决于剂量的大小,剂量愈高,效应的严重程度越大。 辐射损害不存在几率性, 只有在机体接受的剂量超过一定阈值时才能发生, 器官或组织的吸收剂量是评价确定性效应的指标。GY
白內障,呕吐,皮肤损伤、骨髓中细胞的减少、生育能力的减退。
100%
发
生
几
50%
率
0%
剂量
严 重 程 度
阈剂量
电磁辐射波谱图
电离辐射的发生:
a.带电粒子直接使物质激发、电离
•
•
激发
•
•• ••
• ••
•
• •
••
电离
•(自由电子,可致间接电离)
(2)粒子辐射: 主要的粒子有α粒子、β粒子(或电子)、
质子、中子、负π介子和重带电离子等。
粒子辐射: 是一些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或者由这些 基本粒子构成的原子核,这些粒子具有运动能量和静 止质量,通过消耗自己的动能把能量传递给其它物质。
放射性核素体表污染
❖ 放射性核素外污染:沾染与人体表面(皮肤或粘膜);或为 健康的体表或为创伤的表面,构成局部的外照射。
❖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经过体表吸收进入血液或通过食入、吸 入或由皮肤伤口进入体内构成内照射。
复合照射 ❖ 实践中往往是多种照射方式同时存在构成
2、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1)辐射效应分类
(1)、天然本底照射 1)、来自地球外的宇宙射线, 2)、地球本身的天然放射性核素, 外照射 3)、内照射则是由于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经食入、吸入进入人体所
致。 根据估算,正常本底辐射地区天然辐射源致人体年有效剂量当量约
为2.4mSv, 占82% (2)、工业技术发展变更的天然照射
增加的天然辐照,乘飞机旅行,燃煤发电厂排出物对周围居民的照射 等。
类
分类
确定性效应
近期效应
躯体效应
随机性效应
远期效应
遗传效应
机体变化
皮肤损伤 生育器官损伤 造血器官损伤 消化器官损伤 中枢神经损伤
白内障 免疫系统受损
癌病
遗传病
3、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
❖ 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将其能量传递给机体的分子、细 胞、组织和器官所造成的形态和功能的改变,从而导 致有害于健康后果。
1、辐射作用于人体的方式
照射是指受照的行为或状态。
根据辐射源与人体的相对位置,人体所受的辐射照射分为
❖ 外照射 ❖ 内照射 ❖ 放射性核素体表污染 ❖ 复合照射
不论是内照射还是外照射,都有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什么是外照射?
❖ 外照射指辐射源在体外的照射。处在体外的辐射源对人体产生的照射称 为外照射。
❖ 辐射作用于人体,可在分子、亚细胞、细胞、组织器 官以及整体水平上产生各种损伤效应。其中,轻者对 生命活动无明显影响或只发生某种机能变化,较重者 造成可逆或不可逆损伤,严重者导致死亡。
辐射损伤剂量与效应的关系
确定性躯体效应存在着阈剂量,当受照剂量超过某一阈值时,会引起急性 损伤的一些效应,在受照者身上出现相应的症状。很多因素都能直接影 响损伤的严重程度和发生几率:
放射医学辐射防护与安全培训
影像科
一、医用放射防护的基础概述
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 职业照射 医用辐射防护与安全
(一)电离辐射
1、概念 ❖ 指能够直接地使物质电离或者通过某些次级辐射使物
质电离而产生带电粒子或不带电粒子的辐射。在电离 辐射防护领域中,电离辐射也简称为辐射。 ❖ 电离辐射可分为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两大类
上述三类放射源为危险放射源。 ❖ 4类放射源属低危险源。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
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 ❖ 5类放射源属极低危险源。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二)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
❖ 1、辐射作用于人体的方式 ❖ 2、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 3、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 ❖ 4、辐射损伤 ❖ 5、放射性疾病
4、什么是放射源?
放射源的概念 是指用放射性物质制成的
能产生辐射照射的物质或实体, ❖ 医用放射源按其密封状况可分为
密封源和非密封源。
密封源是密封在包壳或紧密覆盖层里的放射性物质,工农业生产中 应用的料位计、探伤机等使用的都是密封源,如钴-60、铯-137、铱192等。
非密封源是指没有包壳的放射性物质,医院里使用的放射性示踪剂 属于非密封源,如碘-131、碘-125、锝-99m等。
人工辐射源对公众产生 的平均年剂量值如下表:
辐射源
剂量(毫希/年)
放射诊断
0.22
放射治疗
0.03
医用同位素 0.002
放射性废物 0.002
核爆炸落下尘 0.01
职业照射
0.00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其他辐射源 0.012
核电站周围 0.001~0.02
人们受到的放射性照射大约有82%来自天然环境,大约有17%来自医疗诊断,而来自其他活 动大约只有1%。
❖ 可以是全身照射或局部照射。 ❖ 辐射源的距离和照射范围与辐射损伤关系密切。 ❖ 全身或身体大部分一次或数日内分次由体外受到穿透力强的射线均
匀、比较均匀或不均匀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全身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根据吸收剂量大小、临床特点和主要病理改变,一般分为骨髓型、肠
型和脑型三种类型。 典型的病程分为初期、假愈期、极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
❖ 从防护的意义上经常见到的几种主要粒子射线有:α 射线、β射线、中子。
b. b粒子(>1MeV)能产生韧质辐射
b粒子
•
•
•••
•• ••
• •
••
带电粒子速度、 方向改变
•
(高原子序数金属)
光子 (穿透力强)
粒子辐射
散射
散射
反散射(>90 ), 发生率 与屏蔽Z成正比
2、什么是放射性?
❖ 放射性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 ❖ 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 “原子” 构成的,每个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原
(1)电磁辐射:x射线和γ射线都是一种电磁波。
❖ 电磁辐射是一种波动的能量。当它们的足够能量以适当的形 式转移给物质时,则可从该物质的原子或分子内击出电子, 从而发生电离过程。
❖ 一般有两个过程,即产生高能的次级带电粒子(一般是电 子),然后发生激发和电离。
❖ 在电磁辐射中,波长越短、频率越大者,其能量越高,穿过 物质的能力越大。
理 阶 段
辐
理
射
生物分子损伤
产生自由基
化 阶
的
生物分子自由基
段
生
化 学
物
继发生物分子损伤
阶 段
学
生殖细胞
体细胞
效
生
应
代谢损伤
物
阶
异常增殖 细胞死亡
段
遗传变异
个体疾病、死亡
4、辐射损伤:
❖ 机体受电离辐射照射而产生的各种类型和不同程度的 有害效应。
❖ 主要是由于射线将能量传给有机体而引起生物分子损 伤。
减少天然照射。例如饮用经净化处理降低了镭和其它天然放射性核素 浓度的地表水等。
2、人工照射
1). 核爆炸 核武器试验污染环境。
通过吸入地表空气中的放射性核素 食入放射性污染的食物引起的内照射, 地表空气中或沉降到地面的放射性核素引起的外照射。
2). 核能生产、核工业、核动力
核能生产包括铀矿开采、矿石加工、铀燃料生产、反应堆动力生产、燃料后 处理、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放射性物质的运输和放射性废物的最终处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