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冯友兰剖析

合集下载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的现代意蕴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的现代意蕴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的现代意蕴冯友兰,上个世纪国学研究的一代宗师。

他将中国传统哲学的“辩名析理”同西方近代的逻辑分析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其内容涉及行上学、心性论、境界学、人生哲学等,“六书纪贞元”,冯氏哲学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新局面,其人生境界说是“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冯友兰对人生理想、人生哲学、人生觉解用哲学方法予以回答,对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作出超越,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思想启迪作用。

结合今天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冯氏哲学的人生四境界进行深入阐释,解读其中蕴含的现代价值,审视现代文明给人生带来的困惑,并从中汲取智慧和教训,有利于当代社会的文明建设,同时又能为我们思考人生提供一面镜子。

冯先生在汲取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境界论营养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说。

冯友兰认为哲学的功能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是可以使人得到最高境界的学问,不是使人增加对于实际的知识及才能的学问。

”(《三松堂全集》5卷157页)哲学能提高、升华人的境界,能求得智慧,具有无用之大用的功能,能解决“安身立命”之大道理,哲学可以使人对真际有所领悟,使人对真际有一番理智的同情和了解,这种领悟、同情和了解可以作为人道之根据,使人的觉解程度不断提高从而认识人生的意义,这也就是所谓哲学能提高人的境界的原因所在。

能达到最高境界、实现理想人格的人即是圣人,所以就个人说哲学是超凡入圣的门径。

从此角度对四境界说进行研读,能深化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和领悟,能深化我们对人生价值的尊重。

一、自然境界,顺习而行“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顺才顺习的。

”(《三松堂全集》4卷551页)才,生物学上的性,即生物本性或自然本性,也就是人的自然属性。

习,个人的习惯或社会习俗。

顺才而行,“行乎其所不得而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即按照人的生理的自然要求而行事。

顺习而行,“照例行事”,即不自觉的因袭传统照章行事。

《人生的境界》课文赏析

《人生的境界》课文赏析

《人生的境界》课文赏析一、文章结构《人生的境界》一文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文章首先引出“人生的境界”这一主题,接着阐述了冯友兰先生对于人生境界的分类和定义,然后通过举例和引用论证了各个境界的特点和意义,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人生的境界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整篇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语言特色《人生的境界》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为简洁明了、质朴自然、深入浅出。

作者运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境界的独到见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同时,文章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三、思想内涵《人生的境界》的思想内涵深刻丰富。

作者通过阐述人生境界的层次和特点,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文章强调人生的境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行得到提升。

同时,作者也提醒读者要正视现实,把握当下,从自我出发,逐步提高自身的境界水平。

这一思想内涵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四、人生境界的层次《人生的境界》中提出了四种人生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这四种境界由低到高,层层递进,构成了人生境界的完整体系。

作者通过对比和举例等方式,详细阐述了各个境界的特点和意义,让读者对人生境界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五、哲学思考与人生启示《人生的境界》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启示。

作者通过分析不同的人生境界,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鼓励读者积极向上,努力提升自身的境界水平。

同时,文章中还提出了“觉解”这一概念,认为只有对自己的行为和动机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境界。

这一思考和启示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与读者的人生观照《人生的境界》与读者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能够引发读者对自身的人生观进行反思和观照。

文章中的四种人生境界涵盖了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让读者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冯友兰人生三境界

冯友兰人生三境界

1、像珠穆朗玛一样长高像珠穆朗玛峰一样长高岳麓山是一座普通的山,海拔不到300米,也没有什么美丽景点。

之所以成为名山,是因为她处在湖南省会长沙,是因为大儒朱熹在山脚下创建了岳麓书院,是因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这里生活过并留下了著名诗篇。

一座没有任何良好外部条件的山要想为人所知,只有像另外一座山那样。

那座山处在一个人迹罕见的荒原,没有任何名人可以为她增添光彩,甚至连见过她的人都很少;刚刚诞生的时候,她还只是地平面上一个隆起的小土包。

面对这样的现实,她知道,要想让人们知道自己,只有靠自己慢慢长高,当有一天自己超越世界上所有高峰的时候就成功了。

有了这样一个目标,她就变成一座由生命的山峰,变成唯一能自己长高的山峰。

长高的过程是痛苦的,必须承受来自地球两大板块的巨大压力。

她的骨骼咯咯作响,变了形状,痛苦得不能呼吸。

在痛彻肺腑的压力下,她想过放弃,但她知道,没有压力自己就不会长高。

于是,她默默承受生长的痛苦。

长高的过程是缓慢的,一年只有几毫米,要想超越那些生来就有几千米的山峰,她要经过几十亿年不懈的坚持。

在漫长的岁月中,她有过迷茫,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最终成功,但她知道,一旦中途退出,她就永远只能是别人脚下的一个小土包。

长高的过程是寂寞的,作为一座矮小而没有任何名气的小山,没有人喝彩,甚至连过往的动物也不会在他面前停下脚步。

没有观众,没有喝彩,她就在心里为自己暗暗加油。

她仍然坚持自己的目标,在空旷的高原上缓缓生长。

慢慢地,她发现蓝天离自己越来越近,照在身上的阳光越来越灿烂,拂过脸庞的山风越来越强劲。

终于有一天,她发现整个世界已经在她脚下。

人们纷至沓来,在她的脚下扎起经幡,虔诚地祈求她的保佑;她的名字和容貌传遍世界;每个登山者都把她作为自己最伟大的目标。

你已经知道了,她的名字叫做珠穆朗玛。

当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时候,就要靠自己不断生长。

山如此,人也如此。

2冯友兰人生三境界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对人生的境界都有异曲同工的说法,除了下面的一些经典表述外,冯友兰对人生境界的阐释和唐代禅师青原惟信的山水譬喻也相当精辟,比如青原惟信的说法:“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品读丨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品读丨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品读丨冯友兰《人生的境界》冯友兰(1895~1990),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人生的境界》作者 | 冯友兰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探析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探析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探析冯友兰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提供知识,也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分析活动”,而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哲学的目的不是寻求牢固的科学之根基,也不是纯粹的理性分析,哲学就是境界之学。

在于他所创立的人生哲学其核心和最终归宿都是人生境界说。

扬名海内外的中国现代新儒学大师冯友兰把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个层次。

这让人联想到祁克果的人生三阶段。

倒不是他们思想有几多相似性,乃是他们对人生存状态的思考方式上的相似性。

他认为:自然境界中的人对他所从事的活动尚无清楚的了解,其行为常常是按个人的习惯或社会的习俗而进行,亦即“顺才或顺习”、“不著不察”而行。

冯友兰指出,自然境界是觉解较低的境界,自然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顺习的,“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他们对自己所行之事并没有清楚的了解,始终处于一种浑沌的状态。

他们对于自然法则和社会规范的尊奉主要出自本能和习惯而不是基于理性认识。

他们既没有自觉的自私自利之心,也不具备自作主宰的能力,始终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的自在生活。

这种生存状态与时代变迁和文明程度无涉,它不仅存在于原始社会而且也能存在于现代工业文明社会。

这样的人生是缺乏意义的考虑也少有保罗蒂利希式的存在的焦虑,不用承担祁克果式的自由的冒险,但是却是缺少内在价值的人生,是不值得追求的。

自然境界中的人的生存状态是一种异化状态,是盲目地受外在规律或他物支配而自失真我的状态。

;功利境界中的人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有较清楚的了解,但其行为常常是“为自己的利”,从而未能把个人与社会统一起来。

功利境界中的人虽然有了自觉的自私追求,但并不等于他们具备了自我主宰的能力,依然受到名缰利锁的束缚。

;道德境界中的人是“行义”即以对社会作贡献为目的,从而超越了个人与社会的对立。

天地境界中的人不仅觉解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因而要对社会有所贡献,而且觉解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分子,因而要对宇宙有所贡献。

第三课冯友兰人生的境界剖析讲解

第三课冯友兰人生的境界剖析讲解

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
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 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 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 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 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 后悔。这当然又是王国维的高明之处。那么喝酒的这个境界则是酒 至酣处,心雄万丈、脸飞红霞。此阶段,飞觞杯交,颐指气使,最 来“感觉”的时候,嘴上豪言壮语:“干了!酒个嘛,水个嘛,喝 个嘛,醉个嘛,倒个嘛,睡个嘛,干!”,“人生难得几回醉”, “人生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什么什么的,反正是狂语迭出,唾飞 沫溅,一付一醉方休之气势。灌水到这个阶段,“雏鸟”羽翼渐丰 ,铁喙坚硬,已进化成“鹰隼”级别了,打字飞快,论坛、聊天室 也论“混”了个“脸熟”了,静时也还如处子,“指点江山,激扬 文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模样 ;动时则如脱兔,呀、哈、呵、吗、拉、吓,招式齐出,胡搅乱打 ,三峡决堤,水漫金山,一副“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 谁也”的架势。
清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必要的。
思材

浓缩成一 句话: 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
神境界。
10
课文思路分析 起 : 哲理学清的任论务证是思提高路人的精神境界。(1)
承: 提出①问:题“:觉哲解学”的引任出务四是种什人么生?境提界高人。的(1精) 神境界。
②:分段阐述四种人生境界。(2-6) 分析③问:题综:合人评的价精四神种境人界生有境四界种。--(-6-)-自然境界、 转 : 具体阐述功中利国境哲界学、是道如德何境帮界助、人天提地高境界。
13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第一,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的。

这里的才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以区别于人的本质属性──即人性。

才是人之辅性即次要性质,性是人之正性即主要性质,顺才即按照人的生理心理的自然要求而行事。

顺习即不自觉地因袭传统、照章办事。

自然境界的人“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所以,冯友兰说,古诗中“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几句最能代表自然境界中的人的心理状态。

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动着,他们“少知寡欲,不著不察”,生活纯朴自然,常常得到道家的赞美。

其实,自然境界的人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都十分低下,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冯友兰指出,道家知道纯朴自然之可贵,以自然为美,这已经不是什么自然境界了。

自然境界的觉解程度最低,几乎到了没有觉解的程度。

而道家论自然已是有了很高的觉解,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自然境界的人是自然的必然性的奴隶,而道家已经认识到了这种必然性而去顺应它。

不得已而顺才顺习与自觉的顺才顺习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前者是被动之顺,后者是主动之顺。

冯友兰认为:照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说,自然境界不是人所应该有的。

在他看来,要追求理想的人格,就不能停留在混沌自然之乡,而要自觉认识自然,了解宇宙人生之真谛,冲破自然境界之樊篱,达到一个较高的精神境界。

冯友兰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觉解,无觉解的人生便无意义,强调了自我意识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很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个哲学家对人生的深刻的领悟,也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不断觉醒的一种理论反映。

他把不著不察作为自然境界的基本特征,把自然境界作为人生境界的逻辑起点,并认为自然境界是人所不应当有的,这些都是正确的。

但是,冯友兰却只看到了人的觉解,只想靠人的精神改造精神。

这正是他脱离开人的社会实践空谈精神境界的失误之处。

第二,功利境界。

自然境界的人是无所求的,随着人的觉解程度的提高,人就要从无求走上有求。

试析冯友兰人生的四大境界

试析冯友兰人生的四大境界

试析冯友兰人生的四大境界冯友兰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其最出名的就是依据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提出了人生的四大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系统的论述了人的精神世界应当这个标准不断的前进与发展,实现人生存在的价值。

本文对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大境界作出了详细的理解和分析,探究实现人生四大境界的有效途径。

一、引言在冯友兰先生众多的哲学思想中,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种思想观念就是其在《新原人》一书中提出的“人生四大境界”。

在《新原人》中,冯友兰先生将西方的现代逻辑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相结合,提出了实现人生自由的四大境界。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前兩者体现的是以“己”为中心的思想观点,阐述了人的本性及在本性中产生的“利己”意识,而后两者则是一种比较高深的境界,需要更高的知识素养和思想觉悟,是大多数人毕生追求的阶段。

本文就将对冯友生先生提出的四大境界,结合相关的资料,提出个人的见解与分析。

二、人生第一境界:自然境界,顺势而为自然境界是人生的第一境界,也是最基础的境界,所有的人都必然要经历这一段,冯友兰先生就针对“自然境界”做出了明确的解释:“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他社会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楚的指导,所谓的自然境界,就是在基于满足人生存条件下所作出的各种顺应本能的事情。

处于此阶段的人,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遵循着自己的本性或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就如同婴儿生下来就会啼哭一样,然而不同的是,婴儿不知道自己表达的方式叫什么,而其他人则明确的知道他们行为是什么及其会产生的结果。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人在自然环境中,所需求的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条件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医疗保险、教育改革、就业创业、退休年限、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都是威胁着人们能够生存的潜在因素,因而想要满足处于自然境界的人的生存需求,就必须重视上述问题的发展,加以重视,逐步建立起一套健全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使得人们能够顺“势”有所作为,同时人的境界不是一层不变的,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和前进的,因此只有满足了处于自然境界中的人们的需求,他们才会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才会在实现其存在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 的昆虫。 道德 一个房产商在建造一楼群时对部下说:“等 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记住是我把原来的 一块荒地变成一群高楼”。 功利
另一个房产商也在建造一楼群,他对部下说: “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为一块荒地变 道德 成一处景观而感到高兴。”
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 含崇高。追求崇高要从平凡 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 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 细节之中。
重点梳理
难点突破
*功利境界的人有什么特点? 他们做事情是为自己 ** 为什么要说“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 的人”? 利已同时可能有利于别人 *** 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一个为自己,一个为社会
重点解读
6、分析下面各例中人物的人生境界
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 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 你放羊为的是什么?” 放羊娃答:“卖钱。” 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 放羊 娃答:“ 娶媳妇。” 记者问:“ 娶了媳妇呢?” 放羊娃 答:“ 生孩子。” 记者问:“ 有了孩子呢?” 放羊娃答: “ 放羊。”记者默然。
因为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的意义理解不同
3、“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 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 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 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 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 觉解, 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 事。” 这几句话在文章当中的第六段, 是对“天地境界”的阐述,具体应作
觉解指数高低
课文思路分析 理清论证思路
提出问题: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①:“觉解”引出四种人生境界。 (1) 分析问题: 人的精神境界有四种-----自然境界、 第二部分 : 具体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 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7-10) 解决问题:
②:分段阐述四种人生境界。(2-5) ③:综合评价四种人生境界。(6)
一个人走进一个热火朝天的建 筑工地,他禁不住想上前去问一问 这些工人对自己工作的看法。他问 他们:“你们在干什么?”一个答 到:“我在砌墙。”一个说:“我 在工作。”一个说:“我在让这个 城市变的更美。”为什么干同一件 事,而在不同的人心中存在的意义 不同呢?
冯友兰
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哲学 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 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 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 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 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 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
一般人认为,一个人能毫不利 己、专门利人就已经是一个高尚的 人、纯粹的人了。但是冯友兰却不 这么看,他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还不是一个理想的人,还有比道德 境界更高的境界。在此种境界中的 人不仅能尽人伦人职,而且能尽天 伦天职。道德境界中的人,以人性 的自觉行人道,而天地境界中的人, 是以天理的自觉行天道;这样,天 地境界的人便有了更广大的胸怀与 更高尚的气节。
天地境界
重点解读
4.“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 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 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 的创造。”
“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 “是人应 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是没有受过教 育就如此的人,是自然人。“是人应该成为 的人”,意思是应该成为贤人、圣人,不断 提高精神境界,才能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 地境界的人。
②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地正在做 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 生境界…… “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 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 理解。
重点解读
2.“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 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 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 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请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文中的这句话。
重点解读
5.“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 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 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 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这是课文中的精彩之笔。请用辩证的观点对其 进行分析,从中引出一点为人处事的哲理。
示例:
一名儿童趴在地上看草间的昆虫。 自然
整体感知: 重点把握
1.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哪四种? 自然、功利、道德、宇宙 2. 1四种境界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冯友兰说的四重境界分别是哪四重? 自然境界 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 功利境界 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
道德境界
3.冯友兰认为哲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天地境界 2、四重境界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第一部分: 谈论四种人生境界。(1-6)
二、重点解读
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串 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 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 的境界。请问它是哪个词? 如何解 释这个词? 觉解
重 1、根据下面两个语句对“觉解”—词作出 自己的解释。 点 解 ①……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 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区,对自己生活不觉解, 作为一个少年最是多梦季节,但他却仍是近乎处于自然 境界,这也使我们感到治贫首先要治愚,理念(觉解程度) 对于一个人的人生的作用是多么重要。
重点解读
芸芸众生皆为利 “五一”将过,儿子吵闹着要去公园,并要我给 他买卡布达、铁甲小宝、鲨鱼辣椒、蜻蜓队长等玩具。 我和妻带儿子乘公共汽车来到日新月异的聊城。欲转 乘无人售票车到南环路,一出租车司机见我一家三人 步行,戛然停车,热情相请:“上车吧。”妻还在问 多少钱时,我已打开车门,儿子就爬了上去,舒舒服 服地到了姜堤乐园,快快乐乐地玩到下午三点。出了 公园,上了公交车,往城里返。车子开动了,我看到 车往东走,一会儿就到了汽车站的南北大路——贯穿 聊城的中心大街。咦,这么近?来时的“夏利”走西 路有十公里路,现在走东路,才五公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