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管理
水产养殖行业水产养殖安全操作规程

水产养殖行业水产养殖安全操作规程一、引言水产养殖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行业之一,为保证养殖环境的安全和提高养殖效益,制定水产养殖安全操作规程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养殖环境、饲料管理、疾病防控、水质监测等方面,向水产养殖行业提出一系列安全操作规程。
二、养殖环境管理1. 水质管理:为确保水质的清洁和稳定,每天应对养殖池进行定期清理和检查。
定期清理污水管道和过滤系统,避免积存的废弃物对水质造成污染。
同时,定期取样水质进行检测,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调整和处理。
2. 温度控制:养殖水温是水产养殖中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
应根据不同的养殖对象,合理控制水温范围,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养殖生物造成伤害。
定期检查和调整加热或降温设备,确保水温稳定。
3. 清洁消毒:定期对养殖设施进行清洁消毒,清除细菌、寄生虫等潜在病原体。
选择无毒、无刺激性的消毒剂,按照规定的浓度进行消毒操作,确保养殖环境的卫生与安全。
三、饲料管理选用优质饲料是水产养殖成功的基础。
饲料供应商应具备合格的饲料生产条件和资质,定期对饲料进行抽样检测,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同时,饲料的储存应防止潮湿和霉变。
2. 合理投喂:根据养殖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合理的投喂计划和投喂量。
定期检查养殖对象的生长状况,饲料的摄入情况,必要时调整投喂量。
避免过度投喂造成饲料的浪费,也避免欠投喂引发生长不良。
四、疾病防控1. 定期检查:定期对养殖对象进行体检,如发现异常情况(比如体表溃疡、呼吸不畅等),应立即进行隔离处理。
定期进行养殖环境的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清除并消毒。
2. 防疫措施:制定科学的免疫和防治方案,按照规定进行疫苗注射和药物控制。
同时,加强养殖对象的免疫能力,提高其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3. 疫情报告:如发现疾病疫情,应及时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告,接受指导和处理。
同时,与其他养殖户保持联络,加强信息共享,共同应对疫情的蔓延。
五、水质监测定期对养殖池的水质进行常规检测,包括pH值、溶解氧、氮磷含量等。
水产养殖环境保护管理规定

水产养殖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导言: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产业,它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水产品。
然而,过度捕捞和不合理的养殖方式对水产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为了保护水产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水产养殖环境保护的规定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本文将对水产养殖环境保护管理规定进行论述。
一、水体保护措施1. 确定合理的养殖规模和密度。
为了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水产养殖的规模和密度应根据养殖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合理的评估和确定。
2. 制定排污标准和限制。
对于含有重金属和有害物质的废水,应严格限制其排放,并建立科学的排污标准,确保养殖废水的处理合规。
3. 推广环保养殖技术。
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如循环水养殖、水质处理等技术,减少养殖过程中对水体的影响。
二、废弃物管理措施1. 建立废弃物处理制度。
明确水产养殖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处理和利用方式,并建立健全的废物管理制度,确保废弃物得到妥善处理和利用。
2. 提倡废物资源化利用。
鼓励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如利用养殖废物生产有机肥料、饲料等产品,减少环境负担。
3. 强化废物排放管控。
严格对养殖废弃物的排放进行管控,确保废物排放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三、养殖区域生态保护措施1. 保护养殖区域的生态环境。
将养殖区域划定为生态保护区,禁止过度开发和污染,保持养殖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
2. 加强养殖区域的监测和评估。
定期对养殖区域的水质、生态等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 限制养殖区域的开发和利用。
在养殖区域内限制其他开发活动,防止环境破坏和资源耗竭。
四、防止疾病传播措施1. 加强疫病监测和预防。
建立健全的疫病监测和预防体系,及时控制和防范疫病的传播和扩散。
2. 严格养殖健康管理制度。
制定合理的养殖健康管理制度,包括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管理、疫苗接种和疫情报告等方面。
3. 加强水产品质量监测。
加强对养殖水产品的质量监测,确保其达到卫生安全标准。
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

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为了保障水产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维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合法权益,确保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定。
一、养殖场环境管理1. 养殖场周围应保持洁净,禁止任何有害物质和污染源进入养殖区域。
2. 养殖池塘、鱼池等必须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清理残渣和鱼粪等杂物。
3. 养殖场应配备合格的水质检测设备,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检测,并确保水质符合相关标准。
4. 养殖场必须按照相关规定建立日常检查记录,定期评估养殖环境的卫生安全情况。
二、养殖品种选育1. 养殖场必须选择适应当地水质环境的优质品种进行养殖,确保养殖品种的生长状况和抗病能力。
2. 养殖场必须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科学的养殖技术指导,确保养殖品种的生长和免疫健康。
3. 养殖场必须遵循规范的养殖操作流程,确保养殖品种的合理饲养和管理。
三、养殖饲料管理1. 养殖场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饲料产品,并定期检测饲料的营养成分和安全性。
2. 养殖场必须按照规定的喂养量和喂养次数进行饲喂,并确保饲料的摄入量适宜。
3. 养殖场应经常监测饲料的质量,定期检测饲料中的有害物质含量,确保饲料的安全性。
四、养殖水质管理1. 养殖场应定期检测养殖水质的微生物、重金属、有害物质等指标,确保养殖水质符合相关标准。
2. 养殖场必须进行科学的水质处理,确保养殖水域的生态平衡和水质安全。
3. 养殖场必须按照规定的养殖密度进行养殖,合理控制养殖水体中的鱼体密度,防止疫病传播和水体污染。
五、养殖疫病防控1. 养殖场应建立完善的疫病防控机制,定期对养殖品种进行疫苗接种和防病处理。
2. 养殖场必须配备专业的疫病防控人员,并进行规范化的疫病监测和管理。
3. 养殖场应加强对养殖场周边环境和人员的卫生管理,防止病原体交叉感染。
六、养殖产品质量检验1. 养殖场必须在养殖周期结束后,对养殖产品进行质量检验,确保产品符合相关标准。
2. 养殖场应定期开展对养殖产品的检测,检测项目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和生物毒素等。
水产品养殖场管理制度

水产品养殖场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与依据】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水产品养殖场的管理,并提高水产品的产出和质量。
本制度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养殖场实际情况制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水产品养殖场的管理和操作。
第二章养殖场基本要求第三条【场地要求】养殖场应选择地势平坦、土质疏松、周边环境清洁的区域。
场地应具备良好的排水条件,避免水积聚引起污染。
养殖场应有良好的自然风、阳光照射条件,以保证水产品的生长需求。
第四条【设施建设】养殖场应按照规模合理规划渔池、饲养场、生产场等设施,并保证设施的安全性和卫生条件。
第五条【水质要求】养殖场应保证水质清洁、无污染,符合水产品的生长需要。
应定期检测水质,确保水质在合理范围内。
第三章养殖管理第六条【物种选择】养殖场应选择合适的水产品养殖种类,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资源条件确定养殖品种。
第七条【放养计划】养殖场应制定合理的放养计划,包括放养数量、放养时间、放养方式等,并在养殖过程中及时调整和改进。
第八条【饲料管理】养殖场应专业配制、提供适合各个生长阶段的饲料,并按照饲养需求,合理投喂,避免饲料浪费和过度投喂。
第九条【疾病预防】养殖场应加强疾病预防工作,定期对水产品进行健康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传染。
第四章安全管理第十条【防汛措施】养殖场应制定防汛预案,加强堤坝的建设和巡查工作,确保在降雨期间养殖场的安全。
第十一条【防火措施】养殖场应加强防火意识,建立完善的消防设施,进行定期的消防演练。
第十二条【安全意识培训】养殖场应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第五章环境保护第十三条【废水处理】养殖场应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废水,防止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或湖泊,造成水质污染。
第十四条【污物处理】养殖场应建立污物处理设施,及时清理和处理养殖废弃物,防止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第六章外部合作与监管第十五条【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养殖场应与相关部门积极合作,共同推进水产品养殖业的发展,并及时了解和响应相关政策。
浅谈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及管理措施

浅谈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及管理措施2006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正式实施,这是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严峻的形势下制定的一部法律。
当前水产养殖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病害及污染事故频繁发生,水产品药残和水产品质量下降,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使得无公害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发展无公害水产养殖对于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保持渔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
无公害水产养殖是一种规范化的养殖过程,生产流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要按照相关的标准或规范来实施。
一、发展无公害水产养殖的技术措施1.产地要求养殖基地必须经过认证,须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gb/t184074-2002)》标准的要求,养殖水源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标准的要求;养殖底质要求无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无大型植物碎屑和动物尸体,无异色、异臭,呈自然结构。
2.水质要求开展水产养殖,首先要对水源进行全面仔细的了解,既要保证全年水量充足,也要注意水源无工农业及生活污水污染,不得使养殖水体带有异色、异臭、异味,大肠杆菌、重金属、有机农药、石油类等有毒、有害物质,水质要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和《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要求。
通过对养殖水体废弃物的排放和水体自净能力的研究,采取合理的水质管理和调控技术,使水源的各项理化指标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用水水质(ny5051-2001)》的标准,水体肥料坚持施用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严禁使用被污染源污染的肥料,施用时以量少次多为宜,尽可能维持良好的养殖种类的生活环境。
3.品种和放养要求养殖生产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根据本地区渔业资源自然承载力,确定最大养殖量。
(1)品种选择。
品种是开展水产养殖的物质基础,要根据市场需要和生产条件确定养殖品种,鱼种应保证优质、健壮、无病害。
在选择养殖品种时,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的育种技术,引进、培育、开发抗病抗逆养殖品种。
水产养殖质量管理标准

水产养殖质量管理标准在现代社会中,水产养殖行业逐渐成为食品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证水产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制定和执行一系列科学的水产养殖质量管理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养殖环境、饲料管理、疾病防控、养殖设施以及产品质量等方面论述水产养殖质量管理标准,旨在推动水产养殖行业的稳定发展。
一、养殖环境管理良好的养殖环境对于水产养殖的成果至关重要。
在水产养殖中,养殖场的水质、光照和水温等因素对于水产品的生长和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养殖环境管理应遵循以下标准:1. 水质监测:定期对养殖场水质进行监测,检测指标包括溶氧量、水温、酸碱度等,确保水质符合水产养殖的要求。
2. 光照管理:根据养殖物种的光照需求,合理设置养殖场的灯光,保证养殖区域光照均匀。
3. 温度调控:根据养殖物种的温度要求,合理调节水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二、饲料管理饲料是水产养殖中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水产产品的质量和口感。
因此,科学合理的饲料管理是保证水产养殖质量的重要保障。
以下是饲料管理的标准:1. 饲料配方:根据养殖物种的需求,科学配制饲料,确保饲料提供充足的营养元素。
2. 饲料投喂:合理控制饲料投喂量,避免过度喂养导致水体污染和饲料浪费。
3. 饲料品质:严格把关饲料的质量,禁止使用含有有害物质和添加剂的饲料。
三、疾病防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威胁着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降低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制定疾病防控标准是必要的。
以下是疾病防控的标准:1. 防疫措施:建立科学的防疫制度,包括疫苗接种、疾病监测、隔离治疗等,以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2. 环境卫生: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和清理,减少病原体滋生的可能性。
3. 养殖物种选择:根据养殖区域的自然条件和养殖物种的易感性,选择适合的养殖物种,降低发生疾病的风险。
四、养殖设施养殖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产养殖的成果。
优质的养殖设施能够提供良好的养殖环境,有助于水产品的健康发育。
水产养殖环境保护标准

水产养殖环境保护标准一、引言水产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满足人类对鱼类和其他水产品的需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供应。
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水产养殖业也面临着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
为了保护水产养殖环境,维持水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水产养殖环境保护标准至关重要。
二、养殖场选址标准1. 水质评估:养殖场选址前需进行水质评估,确保养殖水体符合鱼类和虾类生存所需的水质要求。
2. 土壤评估:评估土壤质量,保证土壤适宜水产养殖的要求。
3. 水源可靠性:选址要考虑充足的水源供应,以满足养殖活动的需要。
三、养殖设施建设标准1. 清洁消毒:养殖设施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清洁消毒处理,以杀灭病原菌和寄生虫。
2. 养殖网箱:使用符合要求的养殖网箱,保证鱼类和虾类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3. 污水处理:建设合理的污水处理设施,对养殖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确保排放达标。
1. 原料选择:选用符合国家食品安全要求的饲料原料,杜绝使用含有禁用物质的饲料。
2. 配方比例:饲料配方要合理,根据不同种类的水产品和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科学调配饲料成分。
五、养殖水体环境监测标准1. 水质监测:定期监测养殖水体的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确保水质符合养殖要求。
2. 水体温度控制:根据鱼类和虾类的生长特性,控制养殖水体的温度在适宜范围内。
六、疾病防控标准1. 预防措施: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确保养殖环境清洁卫生,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
2. 防治方法:对发生疾病的养殖场进行及时隔离和治疗,减少病害传播的风险。
七、环境污染防治标准1. 废弃物处理:合理处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减少对水体和周边环境的污染。
2. 水体循环利用:采用循环利用技术,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降低养殖活动对水体的影响。
1. 监测频率:建立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制度,对养殖场进行监测,确保养殖活动符合环境保护标准。
2. 处罚力度:对违反环境保护标准的养殖场,依法进行处罚,形成严格的监管体系。
水产养殖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水产养殖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第一条总则为加强水产养殖食品安全管理,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从事水产养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基本要求水产养殖者应当遵循诚信、公平、合法、安全的经营原则,保证水产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
第四条养殖环境管理(一)水产养殖场所应选择在无污染、水质清澈、排水畅通的地区,符合国家有关养殖环境的标准和要求。
(二)水产养殖者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养殖水域受到污染,保持养殖水域的良好生态环境。
(三)水产养殖者应合理使用养殖饲料和药物,防止药物残留和滥用。
第五条养殖过程管理(一)水产养殖者应按照养殖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养殖,确保养殖产品的生长和发育。
(二)水产养殖者应定期对养殖产品进行检测,确保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
(三)水产养殖者应建立养殖记录,记录养殖过程中的饲料使用、药物使用、水质检测等情况,以备查验。
第六条产品包装和标识(一)水产养殖者应对养殖产品进行合理包装,防止在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受到污染。
(二)水产养殖者应在养殖产品包装上标明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单位等信息,确保消费者能够清晰了解产品情况。
第七条销售管理(一)水产养殖者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许可证,合法经营。
(二)水产养殖者应对养殖产品进行质量检验,确保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三)水产养殖者应建立销售记录,记录销售产品的名称、数量、销售日期、购买单位等信息,以备查验。
第八条监督管理(一)各级水产养殖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水产养殖活动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二)各级水产养殖管理部门应定期对水产养殖产品进行抽检,确保水产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
(三)各级水产养殖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及时处理消费者对水产养殖产品的投诉和举报。
第九条法律责任(一)违反本制度的,由各级水产养殖管理部门依法予以查处,并处相应的法律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二章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管理1一、无公害水产养殖场水源的选择1(一)水源可能存在的污染物2(二)无公害水产养殖场对水源的环境卫生要求4二、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环境管理技术措施5 (一) 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水质管理5(二)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底质管理11第二章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管理无公害水产养殖要求适当的渔业生态环境,特别是要有清洁的水源,在一些地方,水源被工业废水、废渣、废液、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等污染源严重污染。
在这些地方,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的难度很大,甚至无法进行。
因此,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周边环境非常重要,应选择无污染源进入的水域进行水产养殖,杜绝外源性污染。
除了外源性环境因素之外,水产养殖本身也会造成水环境的污染。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对象的排泄物以及投入品都残留在水体中,这些残留物会对水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控制不好,就会造成污染。
所以在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场的环境管理中,除了要关注外源性环境因素之外,还要注重控制和降低水产养殖本身对水域生态环境的干扰与破环。
一、无公害水产养殖场水源的选择为发展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农业部于2001年发布了《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规定了淡水养殖用水水质要求的各项指标和水质测定方法。
在生产无公害水产品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按照这个标准选择适当的水域环境。
(一)水源可能存在的污染物水产养殖场的水源无论是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其水环境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物质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危害渔业生产的途径很多,作用机制也很复杂,一般包括以下几类:1.有毒物质包括氰化物、有机农药、酚、砷和重金属等。
这些毒物即使含量很低也可能危及鱼的生存。
重金属污染来源广、残毒时间长,六六六、DDT等有机农药,性质稳定,长期不会分解,它们在鱼类生长过程中会沿食物链转移浓缩,有富集性,污染后不易发觉,难于消除,对人们健康有长远不良影响。
因此,被认为是水体中最危险的一类污染物。
2.致病微生物包括各种病毒、病菌、原生生物等,对鱼类健康构成直接危害。
3.耗氧废弃物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种。
前者主要是指能被生物分解的天然有机物;后者主要是指还原性物质,如亚硫酸盐、硫化物、亚铁盐和氨等。
这类物质在水中氧化时大量消耗水中溶氧,致使水体缺氧、水质恶化而引起鱼类浮头或窒息。
水中能被生物分解的天然有机物的含量用生化需氧量(BOD5)来表示。
生化需氧量的值越高,有机物污染越严重。
一般认为BOD5小于1.0毫克/升时水质非常清洁,在1.0~2.0毫克/升时水质清洁,在2.0~3.0毫克/升时水质良好,在3.0~5.0毫克/升时水质可疑,在5.0~7.5毫克/升时水质不好,在7.5~10.0毫克/升时水质恶化,大于2O.0毫克/升时水严重恶化。
随有机物浓度增大,清洁水变为污染水的过程常称为“有机污染”。
这类污染物经水域的自净作用,可以逐步化解。
4.植物营养物是指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如氮、磷、钾、碳等化合物。
这类物质大量流入水域时,引起水域富营养化,可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明显下降;当繁殖过量的藻类大批死亡时,大量的耗氧将引起水体缺氧而水质急剧恶化,从而对渔业生产构成威胁。
这类污染物可通过在水域中养殖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而消减。
5.石油类物质主要是指煤油、汽油、柴油、润滑油等无机质油类。
此类物质进入水域因其比重小而又不溶于水,故而在水面上形成一层覆盖薄膜,阻止水体与空气的气体交换,降低水体的溶氧量。
石油类有去脂质作用,可引起鱼类神经细胞内类脂质平衡失调而损害其神经功能,受严重污染的鱼类会因中枢神经麻痹,呼吸衰竭而迅速大量死亡。
石油类物质污染常导致水产品出现异味而影响其品质。
6.有机化合物包括多氯联苯、合成洗涤剂等,都是一些高稳定合成化学物质。
此类物质在水体中易呈胶体状,浓度高时影响水质,对鱼类生存、生长不利。
7.无机化合物和矿物质包括水溶性的氯化物、盐类、各种酸、碱性物质。
这些物质浓度高时会恶化水质,破坏鱼类正常生理功能,使鱼类免疫力下降,有碍于水生生物生长。
8.冲积物和其他不溶性固体包括诸如砂石、泥土之类的物质。
这些物质含量过大时导致水体浑浊,不利于水生生物的繁殖、索饵;大量沉积会淤塞养殖设施,导致养殖环境、条件变差。
以上有毒的污染物吸附于鱼体的表面、口腔、眼球及鳃等处,刺激皮肤大量分泌粘液,表皮被破坏后可造成病菌侵入,附着在鳃上的污染物可使鳃组织发炎、坏死或直接堵塞鳃丝而影响呼吸,造成鱼类窒息而亡。
水中的毒物经鳃或其他表露部位入侵鱼体或由胃肠中吸入,造成鱼类生理障碍,破坏其正常生理功能,可造成鱼类神经中毒,活动失调,或杀死鱼体中的红细胞,降低血液的载氧能力,导致鱼体缺氧,或破坏酶的活力,影响鱼类的繁殖与生长,造成后代畸形或死亡。
如农药对硫磷、马拉硫磷等可引起鱼类畸形,铁盐可使鱼眼损伤变瞎,石炭酸苯酚可使鱼神经麻痹、血球破裂,氰化物能使鱼神经麻痹、血液毒化等。
(二)无公害水产养殖场对水源的环境卫生要求1.对水质的要求无公害水产品基地水质要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量要求的标准。
(见表2-1)表2-1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量要求2.对底质的要求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底质要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指标(见表2-2)表2-2 土壤环境质量指标二、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环境管理技术措施(一) 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水质管理每一种水产动物都需要有适合其生存的水质条件,水质若能满足要求,就能正常生长发育;如果水质的某些指标超出其适应和忍耐范围,轻者不能正常生长,重者可能造成大量死亡,造成经济损失。
养殖生产中由于水质恶化造成损失的事例非常多。
据统计,85%的水产病害是由水质问题引起的。
渔谚有“养好一池鱼虾蟹,先要管好一池水”的说法,可见水质管理对于水产养殖的重要性。
养殖场水质管理的任务是保持鱼类良好生长的环境条件和防止水体污染。
主要措施有:1.保持水体良好的溶氧条件水中溶氧是鱼类生存和生长的重要环境条件。
鱼类呼吸、水体中的生物呼吸、有机物分解、无机物化学反应等都要消耗溶氧。
当水体严重缺氧时,鱼类会泛池死亡。
水中的溶氧状况是影响养殖鱼类生长速度、饵料系数高低的重要因素。
鲤鱼在溶氧3毫克/升时的饵料系数,要比4毫克/升时增大一倍;生长在溶氧7毫克/升中的鱼,其生长速度比生长在溶氧4毫克/升中的鱼快20%~30%,饲料系数低30%~50%。
当水中溶氧量达到4.5毫克/升以上时,鱼的食欲增强极为明显;达到5毫克/升以上时,饲料系数达到最低值。
溶氧不但影响水层中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还决定了底质的微生物组成与分布,所以溶氧管理被认为是养殖水质管理的中心环节。
渔业水质标准规定,养殖水体在连续24小时内,溶氧大于5毫克/升的时间必须在16小时以上,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5毫克/升。
改善池塘溶氧条件的措施,通常包括增加池塘溶氧量和降低池塘耗氧量两个方面。
(1)增加池塘溶氧量:保持池塘良好的日照条件和通风条件;适当扩大池塘面积,以利于风浪增氧;及时加注新水,增加池塘透明度与浮游生物种类,直接和间接增加溶氧量;合理使用增氧机,在晴天中午开机搅水,促使上层富氧水和下层缺氧水进行交换,进水的垂直流转混合,打破其分层停滞状态,促进底层有机物氧化分解,避免底层水缺氧。
(2)降低池塘耗氧量:根据季节和天气合理投饵施肥,有机肥经发酵后晴天施用,合理施用无机肥,特别是磷肥,以改善池水氮、磷比,促进浮游植物对氮的吸收及其繁殖生长;根据鱼类生长情况,及时轮捕一部分食用鱼,降低水体载鱼量;每年清除池塘过多的淤泥。
2.保持养殖水体适宜的酸碱度水的酸碱度用pH值表示,它的值在7时水质为中性,由7递减至1,酸性渐次增强,由7递增至14,碱性渐次增强。
水的酸碱度是对水生生物影响很大的一个因素。
在酸性水中,鱼的血液偏酸性,载氧能力下降,造成缺氧症;碱性过强的水,腐蚀鳃组织,减弱鱼从水中摄取氧的能力,即使水里富氧也会出现缺氧症。
当pH值超过适宜限度时,将影响鱼的呼吸,造成新陈代谢下降、生长发育停滞等一系列异常变化。
适合鱼类生活的pH值范围为6~9,最适宜的pH值范围为7~8.5(微碱性)。
pH值变化还可以直接危害其它生物,当pH值降至6以下时,水质呈酸性,一些大型枝角类生物便无法生存,许多有益微生物的活动也受到抑制,固氮活性下降,有机物分解矿化速率降低,物质循环效率变小,鱼产力低。
浮游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也受pH值影响,低pH值会抑制硝酸盐还原的活性,可能导致植物缺氮;高pH值则妨碍藻类对铁、碳的利用;如果pH值超出生物的生理极限范围,水质呈较强的酸性或碱性,还可迅速杀死生物。
pH值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水中二氧化碳、碱度、硬度,溶解盐类等对pH值都有影响,特别是游离二氧化碳和碳酸氢盐的影响更为主要,一般地说,游离二氧化碳和腐植酸多,pH值低(呈酸性反应);而游离二氧化碳少,氧含量高,pH值就增加。
水中碳酸氢盐含量多,硬度大的水,呈碱性反应,且具有较大的缓冲作用,能增大pH值的稳定性。
在养殖过程中,如果采取的措施不当,例如放养密度过大,投饲、施肥过多,均会使水质向酸性方向转化,影响鱼类生长。
为改变这些不利因素,通常施用生石灰调节pH值。
施生石灰可以增加水中的钙和碳酸氢盐,水中钙含量增高硬度就相应增高,碳酸氢盐含量提高碱度相应提高,可使水质呈微碱性反应。
同时,钙离子浓度增大时,可使鱼类和生物减少从环境中吸收重金属,从而降低重金属的毒性。
钙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组织成分并参与生物体内新陈代谢的调节。
施用生石灰有施肥作用,可促进有机物絮凝、聚沉,稳定水质及底质的pH值,是一种很好的水质、底质改良剂。
总碱度低(小于15毫克/升水)的池塘水质不适合进行水产养殖,施用生石灰能将总碱度水平提高至20毫克/升以上,有利于鱼产量的提高。
3.保持水质适当的营养水平水质的营养水平取决于水域中氮、磷、钾等植物营养元素含量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水域各种环境因子的状况,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因素。
不同营养水平的水质可用瘦水、肥水来表示,不同营养水平的水体一般可用贫营养型、中营养型、富营养型、超富营养型水体来表示。
瘦水的透明度在80厘米以上,溶氧丰富接近饱和,有机物耗氧量低于10毫克/升,浮游生物量少于8毫克/升;肥水的透明度在25~40厘米,溶氧量有显著的昼夜变化,有机物耗氧量20~25毫克/升,浮游生物量32~130毫克/升;老水的透明度在80厘米以上,溶氧量的昼夜变化极大,有机物耗氧量25~40毫克/升,浮游生物量80~240毫克/升。
肥水是池塘养鱼最好的水质,老水水质容易发生泛池。
贫营养型水体透明度在100厘米以上,pH值低于6.8呈微酸性,氮含量0.01毫克/升左右,含磷量极低仅为痕量,有机物耗氧量5毫克/升左右,大型浮游生物少;中营养型水体透明度在70~100厘米,pH值6.8~7.5,微酸性至微碱性,氮含量0.05毫克/升左右,磷含量0.03毫克/升左右,有机物耗氧量10毫克/升左右,大型浮游生物较多;富营养型水体透明度在低于70厘米,pH值7.5~8.5,微碱性,氮含量0.1毫克/升左右,磷含量0.05毫克/升左右,有机物耗氧量15毫克/升左右,大型浮游生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