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市镇

合集下载

地铁案例-香港新市镇-将军澳

地铁案例-香港新市镇-将军澳

填海工程已完成,在东涌新 市镇附近兴建大屿山物流园 的可行性研究已完成,其余 待开发土地正在规划中。
东涌站上盖东荟城商场物业发展项目
物业 楼面积 商场 43,000 m2 写字楼 15,000 m2 酒店 22,000 m2
12
核心举措
香港地铁站点周边新市镇开发模式及成功KPI
香港新市镇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成绩斐然

随着经济发展为了解 决日益严重的城市拥 挤问题 1982年港府选择了 将军澳区域内临近九 龙的翠林、宝林以及 坑口为新市镇发展的 第一批对象


1999年4月将军澳地 铁开始兴建,2002年 4月地铁线路的开通进 一步解决了对外交通 的问题 ,使将军澳镇 从人口不足1万人发展 到31万人 随着人流量增大,在 地铁站附近兴建更高 要求的商业办公住房, 把其打造成繁华的商 业市镇中心成为这一 阶段的任务

着力发展的是公共 屋村和廉价商品房
制定的土地建议主 要包括减少发展密度、 提供更多休憩及康乐 设施、靠海岸发展高 级休闲娱乐场所等, 力图打造一个更具吸 引力的新市镇

6
核心举措
将军澳新市镇的建设围绕站点腹地展开,目前开发的区域为站点以北 区域,以高密度住宅开发为主体(占90%),配有完善的生活配套设 施(占5%)和商业设施(5%)。
中密度商住发展区-容积率为
市中心南部
市镇广场-优质的园艺设计,发
展成为主要社区活动如市集、表 演、展览、节庆活动等的新场地, 成为将军澳居民的聚脚点 休闲 市政 居住 商业
优质居住生态环境 活力与凝聚力 康乐与休闲 独特都市设计
8
海滨公园&河畔公园-优质的
园艺设计,发展成为主要社区活 动如市集、表演、展览、节庆活 动等的新场地,成为将军澳居民 的聚脚点

香港西贡区游玩攻略

香港西贡区游玩攻略

大网仔码头 (烧烤区)
大网仔码头设有烧烤区,游人可一边烧烤,一边欣赏大网仔周围的美景。
将军澳新市镇
在六十年代,将军澳是个工业区,以拆船业及有关工业为主。在八十年代初期,政府计划把将军澳发展为新市镇。于一九八八年中,首批居民迁入这个新市镇。在此以前,这里的住屋就只有数条原居民乡村及调景岭平房区。
将军澳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地区,一些重要的发展项目,包括地下铁路将军澳支线,以及电视台录影厂亦已在区内建成。除此之外,日后的市中心区会兴建市镇公园及文娱馆/会堂。至于在新市镇东南部的堆填区旧址,则具潜力发展休憩及大型康乐设施。
东龙岛
东龙岛是清水湾半岛南端对开的一个离岛,以往是监察船只从东面进入香港,再往广州的军事据点。岛的北部因此建有东龙古堡,以加强防御,及遏止当时的海盗活动。现在,虽然炮台已被拆去,但是仍可见到古堡的遗迹。在东龙岛的西北面,有闻名的石刻;那是本港标有日期的石刻中最古老的,于公元一二七四年制成,记录着两所天后庙的历史,并叙述了一名负责管理盐田的人员的到访经过,当时的盐田为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
该中心设有各种各样的水上活动设备,如单人及双人独木舟、加拿大独木舟、划浪板、彩艇(小型龙舟)、舢板、水上单车、滑浪风帆及风帆。
该中心所提供的陆上活动也很多样化,如射箭、放风筝、球类运动(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网球)、棋类游戏、卡拉OK及烧烤设施等。
北潭涌及麦理浩径
北潭涌是一家大小郊游的好去处,西贡郊野公园游客中心亦设于此,内有图片展览及视听室,介绍西贡的自然环境及郊野公园的设施和活动资料。
桥咀岛
海滩提供各样设施方便游人,例如烧烤炉及公厕等。海滩周围有优美茂密的林木;即使在天气较凉快的日子,这里同样是个郊游的理想地点。这个沙滩一直向西延伸,形成一个连接着桥头的沙嘴。潮退时,游人可在沙嘴上漫步。

TOD模式案例调研(新加坡、香港、新罗谢尔、查波)

TOD模式案例调研(新加坡、香港、新罗谢尔、查波)
特点:利用九龙湾车厂的庞大面积兴建综合住宅及商业发展项目 地区接驳交通设施设于平台层 人流非常大
中国 香港
地铁
部分设计特色——利用公交之便把车站发展为聚集点
中国 香港
地铁
部分设计特色——人车分流
中国 香港
美国 康涅狄格 Connecticut
哈特福德车站地段(Hartford Station Area)
查珀尔希尔长距离范围TOD规划
手指型城市形态
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拥有170万人口,其中城区人口50万。早在1947年,该市就提出了著名的“手指形态 规划”,该规划规定城市开发要沿着几条狭窄的放射形走廊集中进行,走廊间被森林、农田和开放绿 地组成的绿楔所分隔,在以后的几十年里,该规划得到了很好的执行。发达的轨道交通系统沿着这些 走廊从中心城区向外辐射,沿线的土地开发与轨道交通的建设整合在一起,大多数公共建筑和高密度 的住宅区集中在轨道交通车站周围,使得新城的居民能够方便地利用轨道交通出行。同时,在中心城 区,公交系统与完善的行人和自行车设施相结合,共同维持并加强了中世纪风貌的中心城区的交通功 能。作为欧洲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之一,哥本哈根的人均汽车拥有率却很低,人们更多的是依靠公共 交通、步行和自行车来完成出行。哥本哈根的这种发展模式是在整个区域层面上实施的,而不是仅仅 限于某一条走廊或是一个小区。城市的活动是在整个区域内存在的,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小的区域, 如果只是在一个小的区域内实行TOD模式,并不能改变整个区域原有的用地形态和出行特征,所能 取得的效果就非常有限。在整个区域的范围内实行这种发展模式,就能充分地发挥规模效应,形成整 合的优势,从而改变整个区域的用地形态和出行特征,促进区域发展。
新罗谢尔站地段
美国 新罗谢尔 New Rochelle

香港的休憩用地规划

香港的休憩用地规划

香港的休憩用地规划香港对土地的需求极为殷切,各类用途都竞求土地。

不过,政府明白到康乐活动对个人以至整个社会都非常重要,因此会预留土地作康乐及休憩用途。

这些休憩用地不但可作康乐用途,亦有助改善区内日照和空气流通的状况,更可以用来种植花木以调剂视觉,是城市设计中必要的土地用途。

香港高楼大厦林立,在这个高密度的环境中,上述功能更显重要。

香港政府为休憩用地的规划、分布及设计制定了一套指引,载于《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标准与准则》)。

按《标准与准则》,休憩用地大致可分为「康乐休憩用地」和「绿化用地」。

前者可再分为3个等级:「区域休憩用地」、「地区休憩用地」和「邻舍休憩用地」。

大致来说,「区域休憩用地」是大型用地(面积最少达5公顷,例如面积约19公顷的维多利亚公园),用以满足全港市民和游客对康乐活动的广泛需要。

「地区休憩用地」是中等规模的用地(面积最少为1公顷),用以满足一个地区内人口的需要。

「邻舍休憩用地」是面积较小的用地(如果可能的话,市区内这类用地的面积最少为500平方米),为毗邻人口服务。

具体供应标准方面:(1)「区域休憩用地」:无既定标准,属最低标准之上「额外」提供的用地。

(2)「地区休憩用地」和「邻舍休憩用地」:第一,在市区(包括都会区、新市镇)、离岛和乡镇地区(如西贡等),休憩用地的供应标准是每100,000人最少20公顷(即每人2平方米),其中最少10公顷为「地区休憩用地」,10公顷为「邻地区休憩用地–沙田公园邻舍休憩用地–房屋委员会梨木树邨 区域休憩用地 - 维多利亚公园舍休憩用地」。

第二,在乡村和乡郊地区的小型住宅发展,须提供每人最少1平方米的「邻舍休憩用地」。

由于乡郊居民前往郊野地区的开敞空间较为方便,加上人口分布亦较分散,因此,《标准与准则》并没有为乡郊居民提供「地区休憩用地」的要求。

「区域休憩用地」的服务对象是全港各区市民,以及海外游客。

因此,这类休憩用地应接近主要公共交通路线,并利用自然景观、海滨、海港景色及/或观景点等优势;「地区休憩用地」则应设于有大幅平坦、交通方便的地点;「邻舍休憩用地」应设于服务对象信步可达的地点,最好是在大约不超过400米的范围郊野公园 – 西贡东郊野公园内。

香港十八区

香港十八区

香港十八区香港分为十八个行政分区,每行政区设一个区议会,负责讨论区内民生事务。

18个分区分别为:中西区东区南区湾仔区九龙区观塘区深水埗区黄大仙区油尖旺区离岛区葵青区北区西贡区沙田区大埔区荃湾区屯门区元朗区香港岛4个分区中西区(Central and Western District)中西区是较早发展的旧区之一,传统色彩浓厚,若寻幽探秘,步行更为适宜。

中西区是香港十八区之一,是香港最早发展的地区。

中西区包括金钟、中环、上环、西营盘、石塘咀、坚尼地城、山顶等地。

中西区东接湾仔区、南接南区、北接油尖旺区。

西部及西北部水域则与离岛区及葵青区连接。

港岛中西区是全港最多有钱人居住的地方,并连续四年成为香港的“富贵区”。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一项有关人口及社会经济特征统计显示,中西区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达二万三千元,是十八区之冠。

而深水埗及元朗区则成为最低收入地区,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分别为一万一千七百元及一万三千元。

最“富”与最“贫”的地区,家庭收入相差近一倍。

中区以商业大厦、银行、政府机构为主,这里是香港地区的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和行政客署所在地,是香港地区最繁华的地段。

香港市区主要集中在这里。

中西区的人口约有240,000人,另有流动人口约300,000人。

东区(Eastern District)东区是香港岛最先看到日出的地方,也是香港人力资源的主要集中地。

自开埠以前,已经有渔民在筲箕湾居住。

东区的总面积约18.9平方公里,位于香港岛东北部。

根据2001年人口普查的数字,东区人口约为616,199人,是全港人口第二多的区份,仅次于沙田区,东区的家庭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在香港18区中仅次中西区和湾仔区,排名全港第三位。

所以,东区占香港的经济总量是数一数二的。

东区包括铜锣湾东部(铜锣湾避风塘、维多利亚公园、天后)、炮台山、北角、鲗鱼涌、西湾河、筲箕湾、柴湾及小西湾。

西以维多利亚公园及皇仁书院和湾仔区为界;南以黑角头和南区为界。

香港的人口结构

香港的人口结构

精心整理
香港的人口结构
1. 人口普查(每10年一次)、1991–1981–1971…
2. 人口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就业结构)
儿童及老人=依赖人口
依赖比率= X100
香港有没有人口老化现象?有成因为何?医疗服务的改善使死亡率降低,预期寿命依赖人工作人
延长,在1995年,预期寿命是78.5岁,达发达国家的水平。

而且出生率低,年轻人口减少,使老年依赖比率提高。

4.人口金字塔
-
-
-
-
-老人比率低(因为老人流动性较低,而且与邻里关系融洽,愿意留在旧区居住) b.原因–年青人愿意居住在距离上班地点较远的地方。

-新市镇的拉因素居住环境较好,住屋便宜,空间和康乐设施较多
-旧市区的推因素居住环境拥挤,没有足够的公共房屋和空地,社会福利和教育机会也少。

差异–
a.乡村–儿童比率低(因为乡城迁移,农村失去大量年轻人口,所以出生率较低)
-老人比率高(因为老人流动性较低,而且他们与邻里关系融洽,愿意留在乡村居住)。

香港新市镇规划建设经验及其启示

香港新市镇规划建设经验及其启示
体 的城 区 , 实 现 各 个 城 市 组 团 紧 凑 型 开 发 的 有 机 协 调 模 以 式 。 沙 田新 市 镇 中心 小 区将 中心 商业 设施 与 地 铁 站 、 交 站 公 等 大众 运 输 交 通相 结 合 的设 计 就 突显 了 TO D模 式 的概 念 。
霍 华 德 ( bn zrHo ad 在 10 E e ee w r ) 9 2年 提 出 的 “ 园 城 市 ” 田
收 稿 日期 :0 1 8—1 2 1 一O 7
作 者 简 介 : 薇 ( 98 , , 要 从 事 城 市 规 划 研 究 。 李 18 一) 女 主

4 ・ 8
பைடு நூலகம்
唐 山学 院 学 报
第2 4卷
( ) 城 市 主义 。新 城 市 主义 ( e bns 是 2 3新 N w Ura i m) 0世 纪9 O年 代 初 提 出 的 一 个 新 的 城 市 设 计 思 想 , 张 借 鉴 二 战 主 前 美 国 小 城镇 和 城镇 规 划 的优 秀 传 统 , 造 具 有 城 镇 生 活 氛 塑 围 的 、 凑 的 社 区 , 代 郊 区 蔓 延 的 发 展 模 式 [ 。沙 田新 市 紧 取 = 3 ] 镇 在 混 合 使 用 、 密 度 开 发 、 速 交 通 、 性 化 尺 度 方 面就 体 高 快 人
第 2 第 6期 4卷 21 年 l 01 1月
唐 山 学 院 学 报
J u n 1 fTa g h nColg o r a n s a l e o e
Vo . 4 NO 6 12 .
N OV 20 . 11
. = , 白 = 香 港 新 市 镇 规 划 建 设 经 验 及 其 -; 口 、

新市镇(三)荃湾

新市镇(三)荃湾

地方-新市镇(三)荃湾荃湾新市镇,包括荃湾、葵涌及青衣,由于大屿山东北部份包括阴澳、竹篙湾等地区历年来和荃湾关系密切,所以连同马湾亦一同划入荃湾范围内。

为配合荃湾发展,一九八六年,葵青区议会成立,使整个荃湾新市镇分成两个行政区:荃湾管辖荃湾市中心、石围角、西约、马湾及大屿山东北部,而葵青管辖葵涌、青衣、荔景等地方。

一九零三年时,香港政府发表了九广铁路香港段之勘测工程报告,报告中建议了两条定线:新界东部方案-在毕架山开辟隧道并在新界东沿岸向北伸展。

而新界西部方案侧时以荃湾为中途大站,并在大榄涌及元朗等地开挖多条隧道向北伸延。

其中一个原因是报告中指出荃湾只是「店铺疏落」,反观东部方案途经的大埔为当时政府计划发展的新行政中心,所以最后政府采用东部方案。

「寻财路,旧金山;找死路,去荃湾」;「店铺疏落」就是当时香港人对荃湾其中一个看法。

新界西部的发展正式开始是在一九一七年新界环回公路西段落成之后,环回公路加速了新界西部包括荃湾的发展。

二次大战前后,因为兴建城门水塘、城门谷钨矿场等,令大量移民迁入荃湾。

五十年代,荃湾进行大大小小的填海工程造地,除了墟市及民居外,亦开始有工厂进驻荃湾。

七十年代,荃湾填海工程、荃湾大型迁拆工程(包括象山寮屋区、下城门谷的古坑村及地下铁路支线地方)、葵涌醉酒湾填海工程等为荃湾地区带来大量土地兴建房屋,货柜码头及工业区,荃湾发展正式起飞。

近年,由于香港赤鱲角新机场的兴建,更加速了荃湾的发展。

虽然荃湾中部的部分工业用地大厦需求减低,令部分地产商将工业用地更改为商业或商贸楼宇,但现在仍有相当部分的工厂设置在荃湾区内。

而因为荃湾为机场进出市区必经之路,荃湾亦有机会成为香港下世纪商住中心。

青衣岛本只有农民及渔民居住在青衣大街、门仔塘及青衣塘一带,及后政府为发展长沙湾,在西九龙进行大型填海工程,令原本在长沙湾经营的船坞需迁往青衣岛继续经营。

六十年代初期,政府批出青衣东部及南部土地供兴建油库、发电厂及工业用途;使青衣慢慢成为重工业集中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180万人提供居所。

当时香港的人口约为420万,现时人口已达700万,预计到2016年,人口将增至800万。

香港政府现正用这个
预算人口数字作规划用途。

香港一向致力于保持其领导工商业中心的地位并发展为一个国际都市,而要达到此目标,土地及房屋发展与本地对空间和经济增长的不断需求必需互相配合。

新市镇,便作为了城市与经济发展的一种工具,在政府的规划下慢慢建立开来,以容纳、分散市区过份拥挤的人口让其有足够的空间发展,并为重化工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用地。

“自给自足”与“均衡发展”是政府规划及发展香港新市镇的目标。

前者是指一个新市镇在房屋、就业、教育、康乐及其他社区设施方面均能满足其居民的基本需要,从而减低其对旧社区中心的依赖及就业的压力;后者则是指所建立的社区应该是由一个具备各种社会经济背景和技
能的人士构成的和谐社会。

不过,原先构想的自给自足社区模式并
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功,不少新市镇的居民在就业及其他生活需要上仍依赖著市区,也引起了交通及其他社会的问题。

历史[编辑]
卫星城市[编辑]
名称
发展年代 人口(万) 面积(km²) 人口密度(万
/km²)
行政区划 荃湾新市镇
(包括荃湾、葵涌及青衣岛) 1959年
1973年
77.4
24.00
3.23
荃湾区和葵
青区 沙田新市镇
(包括沙田及马鞍山)
1973年63
35.87 1.8 沙田区屯门新市镇(屯门) 1973年48.85
19.00 2.571 屯门区大埔新市镇(大埔) 1976年28.2
12.70 2.22 大埔区元朗新市镇(
元朗) 1977年21.1
11.70 1.80 元朗区粉岭/上水新市镇1978年24.43
7.80 3.13 北区
将军澳新市镇1982年40
10.05 3.98 西贡区天水围新市镇
1987年28
4.30 6.3 元朗区北大屿山新市镇1996年8
8.30
1
离岛区
白石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