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香港新市镇发展经验

合集下载

地铁案例-香港新市镇-将军澳

地铁案例-香港新市镇-将军澳

填海工程已完成,在东涌新 市镇附近兴建大屿山物流园 的可行性研究已完成,其余 待开发土地正在规划中。
东涌站上盖东荟城商场物业发展项目
物业 楼面积 商场 43,000 m2 写字楼 15,000 m2 酒店 22,000 m2
12
核心举措
香港地铁站点周边新市镇开发模式及成功KPI
香港新市镇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成绩斐然

随着经济发展为了解 决日益严重的城市拥 挤问题 1982年港府选择了 将军澳区域内临近九 龙的翠林、宝林以及 坑口为新市镇发展的 第一批对象


1999年4月将军澳地 铁开始兴建,2002年 4月地铁线路的开通进 一步解决了对外交通 的问题 ,使将军澳镇 从人口不足1万人发展 到31万人 随着人流量增大,在 地铁站附近兴建更高 要求的商业办公住房, 把其打造成繁华的商 业市镇中心成为这一 阶段的任务

着力发展的是公共 屋村和廉价商品房
制定的土地建议主 要包括减少发展密度、 提供更多休憩及康乐 设施、靠海岸发展高 级休闲娱乐场所等, 力图打造一个更具吸 引力的新市镇

6
核心举措
将军澳新市镇的建设围绕站点腹地展开,目前开发的区域为站点以北 区域,以高密度住宅开发为主体(占90%),配有完善的生活配套设 施(占5%)和商业设施(5%)。
中密度商住发展区-容积率为
市中心南部
市镇广场-优质的园艺设计,发
展成为主要社区活动如市集、表 演、展览、节庆活动等的新场地, 成为将军澳居民的聚脚点 休闲 市政 居住 商业
优质居住生态环境 活力与凝聚力 康乐与休闲 独特都市设计
8
海滨公园&河畔公园-优质的
园艺设计,发展成为主要社区活 动如市集、表演、展览、节庆活 动等的新场地,成为将军澳居民 的聚脚点

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香港经验概谈

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香港经验概谈
t d t n l e eo e e yc mp c ransye t a a a s d e vr n n a n n s n e n r io a l d v lp d i av r o a i y n a t b t l h t sc u e n i me t I d I d u e c c r s u h o a a o
所 带 来 的 不 良影 响 , 以实 践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理 念 。
[ 键 词]可持 续 发展 ;城 市规 划 ;香港 关
[ 文章编号] 0 6 0 2 (0 0 0 — 1 1 0 [ 1 0 — 0 2 2 1 ) 7 0 0 — 6 中图分类号] U 8 [ T 9 1 文献标识码] B
T ay t e r e fpop at n e e al od h at o ul i icr as i f lng l on s i and u s ar com i es r sint and r si se e be ng l s tan e , e dent e sar
文件 中, 阐述就 有关建议进 行可 持续发展 评估
的结果 。 ( ) 0 3年成立可 持续发 展委员会 ,为在 3 20 香港落实 可持续 发展政 策提 出意 见, 并通过 包 括 可持续 发展基 金的拨 款在 内的不 同渠道, 增 进 大众对可持续 发展 原则的认识 。
2 1 年 期 第2 卷 1 1 0 0 第7 6 0
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规划的关 系
城市 规划 可作为促 进可持 续发 展 的重要 手段, 通过 土地资源 的有效 运 用, 以及 在过 程 中引入 社会参 与, 在 满足经济 、社会 与环境 各方 面的需 求
上 力求平衡 。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二零一一年三月目录一、新城开发背景 (1)二、新城的定义 (3)三、新城的发展阶段 (4)四、新城的分类 (4)五、产业新城典型案例之一:筑波科学城 (6)(一)概况 (6)(二)背景 (6)(三)建设目标 (7)(四)规划 (8)(五)发展阶段及特征 (10)(六)城市发展 (13)(七)筑波科学城成功的要素 (16)(八)筑波科学城存在的问题 (19)六、产业新城案例之二:美国尔湾市 (22)(一)概况 (22)(二)发展背景 (22)(三)城市规划 (23)(四)尔湾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居住人口 (25)(五)有竞争力的工资水平和足够多的就业机会 (32)(六)尔湾成功的要素 (33)(七)筑波和尔湾发展要点对比分析 (37)七、产业新城案例之三:上海浦东新区 (38)(一)发展概况 (38)(二)发展历程 (38)(三)成功经验 (40)八、产业新城案例之四:天津滨海新区 (45)(一)发展概况 (45)(二)成功经验 (46)一、新城开发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以伦敦、巴黎为代表的大城市经济和人口急剧增长,市区人口和产业的聚集不断加强,导致市区用地不断向四周蔓延,形成了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形态,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很高。

如20世纪50年代巴黎市区平均人口密度为26000人/平方公里。

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结构给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效率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带来了诸多城市问题。

如城市环境恶化、城市热岛等生态问题凸显;城市住房短缺,房屋价格飞涨,两极分化矛盾日益突出,交通拥挤、出行不便等。

在空间上,人口大量增加造成城市住宅的严重不足,使得许多设施不完善的住宅开始在郊区蔓延。

城市郊区用地急速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变,无序开发带来了开发效率偏低等一系列的问题。

为了维持城市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社会的稳定性,针对上述问题,各国政府集合大量的专家学者开展了许多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从城市区域的角度出发,通过开发城市远郊地区的新城分散大城市压力”的城市规划思想。

015-香港新市镇发展经验

015-香港新市镇发展经验

新市镇
面积 (km²)
23.34 62.62 84.64
138.56
136.53 148.18 69.27 136.32 176.42
2.18 0.47 0.58
0.40
0.22 0.20 0.89 0.31 0.09
荃湾(葵涌、 青衣) 屯门 元朗 天水围
粉岭/上水 大埔 沙田 将军澳 东涌
32.85
上世纪50年代,香港山区的木屋居民居住条件恶劣,平均500人共享一个公共自来水龙 头,1953年石硤尾木屋区大火导致5万人无家可归。为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1972港英当局 推出“10年建屋计划”,目标是到八十年代为180万人提供住房[7]。为配合政府的“10年建 屋计划”,香港开展了新市镇计划。依发展时间,香港新市镇建设约可划分为三代:1970
32.59 5.61 4.30 7.68 28.98 35.91 17.38 1.55
面积占 议会区
比例
38%
39% 4% 3% 6% 20% 52% 13% 1%
规划人口 (万)
84.5
64.9 19.6 30.6 29.1 34.7 73.5 45 8.2
人口 (万)
密度 (万/km²)
人口占 议会分 区比例
2 香港新市镇建设经验借鉴
2.1 新市镇是香港应对城市规模扩张,空间重组的重要手段 在上世纪80年代前,香港人口以每十年100万的速度急速增长,1945年人口50万,1950
年人口220万,1980年人口达到510万。在新市镇计划开始前,人口基本集聚在约120平方公 里的港岛和九龙,市区居住环境十分拥挤。为应对快速增长的人口,同时缓解香港急速经济 发展对用地需求,新市镇计划成为港府在城市发展中进行空间拓展重组,改善居住环境、开 辟新用地的有力手段。

中国新市镇建设考察情况汇报

中国新市镇建设考察情况汇报
新市镇建设考察情况 汇报
开阔眼界 、增长见识、提升理念、 创己之新

2011年3月23日至29日, 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 主任司胜平率领由市委 办公厅、市委政研室有 关同志组成的考察组, 先后赴镇江、昆山、嘉 兴、杭州和湖州五市专 题考察新市镇建设。
真见识 见:真的去了,真的见到了 识:真的将看到的事物理解了,在见的
国外新市镇的含义总结(基于空间布局)



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两种含义): 一是在城市郊区化过程中的郊区边缘城 镇,在中文中被译成新市镇或新城的都 有; 二是广大农村地域范围的城镇,比如, 西欧北美格局的风情小镇。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新市镇是大城市城 郊的新城镇。
2、我国新市镇在我国的兴起和性质

香港地区:肇始于二 战结束,与国际进程 基本同步。现有的9 个新市镇分别在上世 纪70年代初、后期, 80年代完成。


台湾地区:始于20 世纪50年代
大陆地区: 主要是在新世纪之后, 近几年,在发达地区, 比如天津、上海、江 浙地区,掀起建设新 市镇的热潮。但至今 总体上还处于不断的 探索阶段。
2、丹阳新桥镇新市镇建设




投入680万元邀请江苏省 规划设计院对全镇26平方 公里进行总体规划 镇将规划为农民集中居住 区、规模工业园区、高效 特色农业区、集镇商贸区、 政治文卫区。 2010全镇已拆迁农户户1 627 户,整个项目要拆迁 农户2500户。土地流转 6800亩,还可流转10040 亩。 正在建设的金桥、群楼、 滨江三个农民集中聚居区, 可建设多层30余幢、小高 层8幢、别墅100余套,建 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可 安臵2800户农户


实现全镇“工业向园区集中、 农业向规模集中、市民向社 区集中”。

香港中环街市的借鉴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香港中环街市的借鉴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香港中环街市的借鉴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香港中环街市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街市之一,也是中环地区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

它的建设和发展始于历史悠久的香港贸易市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香港中环街市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特点闻名于世。

街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货物,从新鲜的食品到各种商品应有尽有,无论是居民日常生活用品,还是创意小商品,都能在这里找到。

从早晨一开始,街市就开始热闹起来,摊贩们摆出自己的货物,吸引着许多市民前来购物。

这里不仅仅是一个购物场所,更是城市社交网络的重要节点之一,人们可以在这里交流、分享和建立联系。

香港中环街市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能够集中展示和推广多种文化和商品,给人们带来丰富的选择。

这里汇聚了本地和国际的新鲜食材、传统手工艺品和独特的创意商品,满足了不同人群对品质和个性化的需求。

同时,街市中也有许多小吃摊位,供应美食和传统的香港特色菜品,吸引了众多游客和食客。

香港中环街市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地区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街市经营模式的成功展示了在城市发展中,传统和现代可以相互融合,丰富城市的商业面貌。

其次,香港中环街市强调多样性和个性化,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广泛和个性化的选择,这也是其他地区可以效仿的地方。

最后,街市作为一个社交和交流的场所,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香港中环街市作为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和文化地标,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经营模式。

它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也不断创新和适应时代的变化。

其他地区可以从中学习,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市民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选择,同时打造一个社交和交流的场所,促进城市的繁荣和社区的凝聚力。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以下思路进行撰写:文章结构的目的是为了向读者展示文章的逻辑框架,让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整篇文章的组织架构。

通过明确文章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加方便地阅读和理解文章的内容。

香港新市镇建设对浦东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香港新市镇建设对浦东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假晓光
香港新市镇建设对浦东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香港新市镇建设对 浦东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假晓光
提要
新市镇的规划理论旨在优化城
Implication banization
JI
of Hong
Kong 7S New Town Development
on
Pudong’S New Ur-
市空间布局,再造城市社区活力,这种设 计理念在世界多地都被积极实践。鉴于浦 东和香港在发展阶段和区域规模上的相似 性,通过对新市镇建设理论的梳理和对香 港发展新市镇关键做法的归纳,探索浦东 如何在借鉴香港经验基础上,通过发展新 市镇推进新型城镇化、消除城乡二元结 构,将香港经验与浦东本地实际融会贯 通,从而以较为集约的方式走上一条既优 化城市格局、同时又有效解决就地城镇化 的路径,. 关键词 新市镇;城市规划;城镇化;
二元结构;浦东与香港

新市镇的理论渊源
新市镇(new town)的概念根源于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的思想。1902
(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
年,英国学者霍华德在其所著的《明日的田同城市》
一书中指出,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是一个有完整社会和功能结构的城市,有足
表3香港第二代新市镇规划特点
Tab.3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Hong
Kong's
new tOWn planning
第二代新市镇 元朗
布局规划特点 兴建了多个住宅区及与之配套的商业发展区;设有香港第二个工业酃,加上其西面的东头工 业区,为区内居民以至区外人士提供就业机会 建设了大量屋村,在市镇边缘及半山土地上兴建大量低密度屋苑;除了工业用地外,建有多个 大型政府及休憩设施服务居民 以九广东铁的路轨为主轴线,在新市镇市中心的周边建有大型住宅区,区内交通十分方便;保 留了乡村发展的模式

香港新市镇规划建设经验及其启示

香港新市镇规划建设经验及其启示
体 的城 区 , 实 现 各 个 城 市 组 团 紧 凑 型 开 发 的 有 机 协 调 模 以 式 。 沙 田新 市 镇 中心 小 区将 中心 商业 设施 与 地 铁 站 、 交 站 公 等 大众 运 输 交 通相 结 合 的设 计 就 突显 了 TO D模 式 的概 念 。
霍 华 德 ( bn zrHo ad 在 10 E e ee w r ) 9 2年 提 出 的 “ 园 城 市 ” 田
收 稿 日期 :0 1 8—1 2 1 一O 7
作 者 简 介 : 薇 ( 98 , , 要 从 事 城 市 规 划 研 究 。 李 18 一) 女 主

4 ・ 8
பைடு நூலகம்
唐 山学 院 学 报
第2 4卷
( ) 城 市 主义 。新 城 市 主义 ( e bns 是 2 3新 N w Ura i m) 0世 纪9 O年 代 初 提 出 的 一 个 新 的 城 市 设 计 思 想 , 张 借 鉴 二 战 主 前 美 国 小 城镇 和 城镇 规 划 的优 秀 传 统 , 造 具 有 城 镇 生 活 氛 塑 围 的 、 凑 的 社 区 , 代 郊 区 蔓 延 的 发 展 模 式 [ 。沙 田新 市 紧 取 = 3 ] 镇 在 混 合 使 用 、 密 度 开 发 、 速 交 通 、 性 化 尺 度 方 面就 体 高 快 人
第 2 第 6期 4卷 21 年 l 01 1月
唐 山 学 院 学 报
J u n 1 fTa g h nColg o r a n s a l e o e
Vo . 4 NO 6 12 .
N OV 20 . 11
. = , 白 = 香 港 新 市 镇 规 划 建 设 经 验 及 其 -; 口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5 部分新市镇用地类型概况
用地类型
商业 住宅 /商业
住宅 乡村式发展 政府、机构或社区
工业 休憩及康乐 道路及九铁
其他 合计
沙田 比例 0.88% 15.95% 13.45% 6.96% 28.99% 3.53% 5.45% 14.29% 10.49% 100.00%
元朗 比例 1.48% 28.16% 18.02%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40年的建设,香港新市镇计划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基本实现 了住房保障、工业转移和人口疏解三大目标。本文试图通过香港新市镇规划建设的经验,特 别是从交通设施功能和服务标准的角度出发,对上述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以期为我国 快速城镇化阶段下的新城和卫星城规划和建设提供借鉴。
1 香港新市镇建设概况
香港新市镇发展经验
叶敏 吕大玮
【摘要】上世纪 70 年代开展的香港新市镇计划实现了中心区的人口疏解和就业转移。自给 自足、均衡发展和发达交通是香港新市镇发展三大原则,特别是交通系统对新市镇的发展起 到了极大的支撑作用。我国城市化进程迅猛,特大城市资源集聚带来人口快速增长,城市规 模快速空前扩张,对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本文对香港新市镇发展经验进行了初 步的探索,以期对我国特大城市卫星城、新城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新市镇;轨道快线;自给自足;均衡发展;交通发达
葵涌是香港另一新市镇,2011年其公营住房人口比例高达67%,高于天水围的61%,但葵 涌为香港的工业区和航运中心,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尽管2011年其公营住房人口比例最高, 该区中产家庭的比例仍为全港最高的议会区之一。天水围和葵涌案例显示单一功能主导的新 市镇缺乏就业或其他保障设施,极有可能成为城市洼地,在交通条件不成熟的地区建设功能 单一的大型居住区可能引发较多社会问题。
自足,促进新市镇实现相对独立的发展。 在新市镇规划初期,港府以工业支撑新市镇。工业北移后,港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与
部分保留的高端工业为居民提供了较大的就业保障,实现了新市镇就业岗位快速增长。2011 年新市镇总就业岗位达到81.5万个,占全港陆上岗位的28%,约占新界总就业岗位的85%。工 业仍为新市镇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元朗、大埔和将军澳为全港三个工业邨所在地,相较 于全港超过10:89:1的三产结构,新界和新市镇超过30%的就业岗位为工业。但新市镇人口相 对年轻化,总就业人口占全港48.3%,新市镇就业岗位相对就业人口比例仍然不足,为此, 香港政府持续开展新市镇建设,新市镇就业未来仍将持续快速增长,职住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新市镇
面积 (km²)
23.34 62.62 84.64
138.56
136.53 148.18 69.27 136.32 176.42
2.18 0.47 0.58
0.40
0.22 0.20 0.89 0.31 0.09
荃湾(葵涌、 青衣) 屯门 元朗 天水围
粉岭/上水 大埔 沙田 将军澳 东涌
32.85
1
年代初期动工的荃湾、沙田和屯门为第一批新市镇发展工程;第二代的大埔、北区(粉岭及 上水)和元朗于1970年代后期动工建设;第三代的将军澳、天水围和沙田于1980年代展开, 北大屿山(东涌及大蚝)在1990年代初开始发展[6]。
香港最早的新市镇建设的实验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香港靠近牛头角的寮屋区观塘进行 一连串城市发展规划,吸引寮屋居民入住的同时以期疏解香港岛及九龙的人口。但观塘的规 划带有浓厚英国低密度城镇色彩,且住宅与工业区邻近,互相干扰,区域发展并不成功[4]。 香港政府吸取观塘城市规划的失误,结合香港的实际情况,提出后来指导新市镇建设的三大 原则:自给自足、均衡发展和交通发达。2007至2008年香港政府施政报告中,香港政府宣布 筹建由新界东北的粉岭北、古洞北和新界西北组成的新发展区,作为促进香港繁荣经济的十 项重大基建工程之一,香港新市镇计划仍将持续展开。
2011年新市镇本区职住人口占新市镇总人口的18%,新市镇跨区就业人口占新市镇总人 口的82%,但新市镇规模较小(最大规模的沙田新市镇为36平方公里),跨区比例与国内众 多城市跨区出行意义不同。将香港划分为港岛、九龙和新界三大板块,香港历年交通调查数 据显示,新界内区内出行比例显著上升,新市镇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职住平衡。但随着城市 交通出行工具的进步,在同样出行时间下,现代城市居民出行距离有所增加,因而新市镇与 城市其他老城区一样,居民的职住平衡是相对的,跨区出行的比例必将仍然保持一定比例。
相对于中心区的商住混合,新市镇基本按照“小聚居、大融合”布置住宅、工业、商业、 公共服务等用地,新市镇空间较为开阔,楼宇高度高而密度较低,布设了完善的社区设施, 社区公园,图书馆,运动场馆,绿化康体、医疗设施。新市镇打造成为具有吸引力的区域中 心,成功吸引了居民入住。新市镇计划开展前,新市镇多为旧式墟镇、渔村和老工业区、人 口稀少、服务设施缺乏,1971年人口普查显示,香港9个新市镇所属统计分区全部人口不超 过40万,约占全港人口的9.5%。经过40年的建设,新市镇极大的改变了香港城市空间格局, 有效疏散了中心区人口、转移了中心区工业。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新市镇总人口达 到332.85万人,占全港人口的47%。2011年新市镇提供了全港46.4%的住房,其中公屋38.5 万套,比例高达16%,占全港公屋比例的53%,容纳人口112.5万人,占全港公屋人口207.5 万人的54%。同时,香港新市镇建设做到了集约化开发,2011年新市镇人口占全港的47%,而 用地面积仅占新界的17%,全港的15%。新市镇建设有力支撑了港府“居者有其屋”计划的实 现,较大改善了居住环境。
80
2.4
98%
48.6
1.7
100%
14.8
4.4
75%
28.8
6.7
25.5
3.3
84%
26.5
0.9
89%
62.2
1.7
99%
37.1
2.1
85%
7.8
2.4
98%
注:数据整理自香港历年人口普查数据
2.2 自给自足是新市镇能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为提高新市镇的吸引力,港府采取各种措施,增加新市镇就业岗位,实现新市镇子自己
2
表1 2011年香港新市镇及其所在议会区概况
议会分 1971 年人 人口 区 口(万) (万)
葵青 荃湾 屯门
26.6 2.1
51.1 30.5 48.8
元朗 2.1 57.9
北区 3.2 30.4
大埔 2.1 29.7
沙田 2.3 63.0
西贡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3.6
离岛
--
14.1
面积
密度
(km²) (万/km²)
新界 154 97
全港 290 290
新市镇/新界 90.9% 84.5%
注:数据整理自香港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
新市镇/全港 48.3% 28.3%
3
表4 历年居民出行分布概况
出行分布 港岛内 九龙内 新界内
过海 九龙来往新界
2011 12.9% 15.5% 26.0%
45.5%
2002 17% 21% 27% 16% 19%
表2 2011年香港分区就业类型分布
区域 全港陆上
新界 新市镇
工业 10.5% 40.0% 33.0%
第三产业 88.7% 32.5% 27.6%
注:数据整理自香港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
其他 0.7% 43.4% 29.3%
表3 2011年香港分区就业概况
就业人口(万) 就业岗位(万)
新市镇 140 82
上世纪50年代,香港山区的木屋居民居住条件恶劣,平均500人共享一个公共自来水龙 头,1953年石硤尾木屋区大火导致5万人无家可归。为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1972港英当局 推出“10年建屋计划”,目标是到八十年代为180万人提供住房[7]。为配合政府的“10年建 屋计划”,香港开展了新市镇计划。依发展时间,香港新市镇建设约可划分为三代:1970
岛等中心区距离较远,而新市镇空间尺度不大,区内居民出行距离短,居民出行需求分层特 征明显。此外,香港新市镇建设中极大尊重了自然风貌和地形特征,新市镇和中心区之间山 水相隔,交通廊道资源极其有限,如粉岭/上水、大埔和沙田三个新市镇超过100万人口主要 通过粉岭公路和东铁线互相联通并通往中心区。为实现有限交通廊道的高效集约化利用,香 港政府通过高标准的多元化公共交通系统,成功引导了以公交为主导的出行模式,实现了对 不同需求乘客的高效服务。
1992 18% 23% 16% 13% 15%
注:数据整理自香港交通出行习惯调查数据
2.3 均衡发展是新市镇成功的基础 香港新市镇建设实践也进一步验证了“均衡发展”是新市镇计划成功的关键。天水围为
香港首个纯住宅为主的新市镇,在建设初期并没有在新市镇内提供太多就业机会,设施不配 套,未能做到自给自足、均衡发展以及交通发达的新市镇三大原则,兼之位置偏远,引发一 系列社会问题。2006年调查显示,90%天水围居民为区间出行。政府由此开展了交通费支援 计划,但仍效果不佳。为改变天水围社会环境,香港政府积极展开各种措施,包括新建两个 轻铁总站,进行上盖开发,提供住宅及商业设施,连接天水围和元朗等成为一个大型新市镇 群,启用大榄隧道、以轻铁和巴士连接区内各屋邨和市区等,以期提高改善区域各种实现均 衡发展,但由于其长期被冠以“悲情市镇”,区域经济活力仍然落后于全港。2011年其二手 房价仅2-6万/平米,远低于其他区域。政府先期投入大量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的新市镇,如沙 田新市镇建设成效明显,其二手房价达到9-12万/平米,与深水埗和红磡基本相当。
香港新市镇规划参照香港规划标准及指引,确定人口数量与配套设施的比例,强调用地 的均衡供给,包括商业、政府社区服务、康乐休憩等。从下表各新市镇规划用地比例可以看 出,新市镇强调就业和社区服务,住宅和住宅/商业用地最大比例均不超过50%,政府、机构 或社区用地为除此之外最大比例的用地类型,从均衡用地保障着手提高新市镇高品质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