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市镇建设及港府职能浅析——以沙田为例

合集下载

香港基层治理体制和社区建设模式经验借鉴

香港基层治理体制和社区建设模式经验借鉴

香港的基层治理体制和社区建设模式经验借鉴一个国家的基层治理体制和社区建设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个国家的兴盛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人民的安定幸福。

日前,笔者有幸赴港进行访问学习,对香港在居民自治和公民社会方面建立的一整套完善体系印象深刻。

本文简要介绍香港的行政架构、基层治理体制及社区建设模式,并结合国内实际探讨香港的可借鉴经验。

一、香港的政府架构及其特点(一)政府架构香港的政治体制是以“三权分立”为核心架构的:一是以行政长官以及行政会议成员为首,由公务员组成的行政机构,负责政策制定以及执行工作;二是负责监督政府,通过法例及政府预算的立法会;三是根据法例而进行独立审判,防止行政机关越权滥权,保障个人权力的司法机构。

在行政机构设置方面,香港特区政府的理念清晰,横向分为三司,经济职能由财政司管理,政府管理职能由政务司负责,律政职能由律政司负责。

纵向分为“司-局-署(处)”三个层次。

战略决策是行政长官和三大司长,具体的不同范畴的政策制定由局级机构负责,各个署(处)负责执行。

此外,廉政公署、审计署、申诉专员公署等机构则直接向行政长官负责,起到监察的作用。

目前香港政府一共有3个司、12个政策局(包括公务员事务局、政制及内地事务局、教育局、环境局、食物及卫生局、民政事务局、劳工及福利局、保安局、运输及房屋局、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发展局、财经事务及库务局)以及69个执行部门(处、署)。

(二)政府架构的特点1、以法制为基础。

香港是法制社会,社会一切行为必须遵循法律规定,包括政府行为。

法制是香港一切体系、制度、规则得以运行与实施的基础和保证。

2、小政府、大社会(大市场)的运行模式。

香港政府是典型的“小政府”运行模式:整个政府公务员人数16.3万人,占香港700万总人口的2.3%;政府的公共开支仅占GDP的17%。

这些数字相比全球其它国家都是非常低的,政府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效率较高。

二、香港基层治理体制及其特点(一)基层治理和社区建设模式香港是一级政府管理模式,只有特区政府这一级。

香港新市镇发展经验

香港新市镇发展经验

(全面发展后人口约67.3万)
规划为机场的支持社区

规划为机场的支持社区 提供大型房屋发展的其中一个主要 策略性增长地区 现时可容纳约10.8万人口


即将开展《东涌余下发展计划的规 划及工程研究》提供土地容纳总人 口將增至22万
最高住用地积比率 5 - 8倍

2030远景规划和策略
2036
资料来源:入境事务处
26 资料来源:香港统计处
人口老齡化
85+ 80-84 75-79 70-74 65-69 60-64 55-59 50-54 45-49 40-44 35-39 30-34 25-29 20-24 15-19 10-14 5-9 0-4 400 300 200 100 0 100 200 300
香港新市镇规划经验
1
百万
10
8
7.7 7.1
8.3
6
5.8 5.1
6.7
4
4.0 3.1
2
2.1
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2030

城市化在海港两岸进行 戰後大量移民,生活環境擁擠

50年代末/60年代初 -巨大的住房需求, 开始向原城区外发展 70年代初 - 城市大规模向新界扩散,策 劃新市镇 ,急速提供建屋土地

第二節 支持港澳培育新興產業
支持港澳增強產業創新能力,加快培育新的 經濟增長點,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支持 香港環保、醫療服務、教育服務、檢測和認 證、創新科技、文化創意等優勢產業發展, 拓展合作領域和服務範圍。支持澳門推動經 濟適度多元化,加快發展休閒旅遊、會展商 務、中醫藥、教育服務、文化創意等產業

香港新市镇建设经验和反思

香港新市镇建设经验和反思

香港新市镇建设经验和反思张嵩;顾洁【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2(000)011【摘要】Mainland cities are more properly to draw lessons from Hong Kong Compare to big cities of western country. This thesis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New Towns, after that analyzed its guidelines and primary objectives, finally this paper particularized problems of Hong Kong New Towns now days.%香港新市镇建设相比西方大城市而言对我国内地城市更有借鉴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香港新市镇的发展历程,然后具体分析了新市镇建设的指导原则,最后对现今面临的问题加以总结,以期对我国内地城市提供有益参考。

【总页数】3页(P77-79)【作者】张嵩;顾洁【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相关文献】1.协同、紧凑——香港新市镇发展与港铁建设回顾 [J], 殷子渊2.规划与平衡:香港新市镇建设中的政府角色 [J], 郝诗楠3.香港新市镇规划建设经验及其启示 [J], 李薇;周麟4.香港新市镇发展历程对重庆"二环时代"聚居区的经验借鉴 [J], 祝烨5.新城市主义的启示与反思——以中国香港屯门新市镇为例 [J], 吴珊珊; 庄宇; 陈杰; 白韵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香港新市镇建设对浦东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香港新市镇建设对浦东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假晓光
香港新市镇建设对浦东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香港新市镇建设对 浦东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假晓光
提要
新市镇的规划理论旨在优化城
Implication banization
JI
of Hong
Kong 7S New Town Development
on
Pudong’S New Ur-
市空间布局,再造城市社区活力,这种设 计理念在世界多地都被积极实践。鉴于浦 东和香港在发展阶段和区域规模上的相似 性,通过对新市镇建设理论的梳理和对香 港发展新市镇关键做法的归纳,探索浦东 如何在借鉴香港经验基础上,通过发展新 市镇推进新型城镇化、消除城乡二元结 构,将香港经验与浦东本地实际融会贯 通,从而以较为集约的方式走上一条既优 化城市格局、同时又有效解决就地城镇化 的路径,. 关键词 新市镇;城市规划;城镇化;
二元结构;浦东与香港

新市镇的理论渊源
新市镇(new town)的概念根源于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的思想。1902
(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
年,英国学者霍华德在其所著的《明日的田同城市》
一书中指出,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是一个有完整社会和功能结构的城市,有足
表3香港第二代新市镇规划特点
Tab.3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Hong
Kong's
new tOWn planning
第二代新市镇 元朗
布局规划特点 兴建了多个住宅区及与之配套的商业发展区;设有香港第二个工业酃,加上其西面的东头工 业区,为区内居民以至区外人士提供就业机会 建设了大量屋村,在市镇边缘及半山土地上兴建大量低密度屋苑;除了工业用地外,建有多个 大型政府及休憩设施服务居民 以九广东铁的路轨为主轴线,在新市镇市中心的周边建有大型住宅区,区内交通十分方便;保 留了乡村发展的模式

香港新市镇规划建设经验及其启示

香港新市镇规划建设经验及其启示
体 的城 区 , 实 现 各 个 城 市 组 团 紧 凑 型 开 发 的 有 机 协 调 模 以 式 。 沙 田新 市 镇 中心 小 区将 中心 商业 设施 与 地 铁 站 、 交 站 公 等 大众 运 输 交 通相 结 合 的设 计 就 突显 了 TO D模 式 的概 念 。
霍 华 德 ( bn zrHo ad 在 10 E e ee w r ) 9 2年 提 出 的 “ 园 城 市 ” 田
收 稿 日期 :0 1 8—1 2 1 一O 7
作 者 简 介 : 薇 ( 98 , , 要 从 事 城 市 规 划 研 究 。 李 18 一) 女 主

4 ・ 8
பைடு நூலகம்
唐 山学 院 学 报
第2 4卷
( ) 城 市 主义 。新 城 市 主义 ( e bns 是 2 3新 N w Ura i m) 0世 纪9 O年 代 初 提 出 的 一 个 新 的 城 市 设 计 思 想 , 张 借 鉴 二 战 主 前 美 国 小 城镇 和 城镇 规 划 的优 秀 传 统 , 造 具 有 城 镇 生 活 氛 塑 围 的 、 凑 的 社 区 , 代 郊 区 蔓 延 的 发 展 模 式 [ 。沙 田新 市 紧 取 = 3 ] 镇 在 混 合 使 用 、 密 度 开 发 、 速 交 通 、 性 化 尺 度 方 面就 体 高 快 人
第 2 第 6期 4卷 21 年 l 01 1月
唐 山 学 院 学 报
J u n 1 fTa g h nColg o r a n s a l e o e
Vo . 4 NO 6 12 .
N OV 20 . 11
. = , 白 = 香 港 新 市 镇 规 划 建 设 经 验 及 其 -; 口 、

新市镇及巿区大型新发展计划

新市镇及巿区大型新发展计划

新市鎮及巿區大型新發展計劃自從新市鎮發展計劃於1973年展開以來,香港發展了九個新市鎮,以應付人口的增長,並藉以分散擠迫市區內的人口,從而改善本港的居住環境。

新市鎮發展計劃展開時的目標是在荃灣、沙田及屯門三個首先發展的新市鎮內,為180萬人提供居所。

當時香港的人口約為420萬,現時人口約為680萬。

拓展署:新界拓展署於1973年成立,負責推行新市鎮發展計劃。

1986年,新界拓展署與當時的市區拓展處合併,成為拓展署。

合併之後,拓展署除負責新市鎮發展外,還負責港島及九龍的地區工程管理和大型新發展計劃。

拓展署現時由總辦事處和五個分區拓展處組成。

拓展處均由處長掌管,其工作由副處長以及專業人員隊伍及顧問工程師協助處理。

各分區拓展處的工作是確保各新市鎮和鄉鎮的發展能夠與市區大型新發展計劃互相配合。

發展新市鎮的基本概念是盡可能提供一個均衡和設備齊全的社區,這包括基礎建設、社區設施及基本需要。

以鄉鎮而言,政府重進行改善工程、提供所需的基礎建設及社區設施,以着及實施鄉村防洪計劃。

市區大型新發展計劃則提供新土地,以應付人口的增長、分散市區現有的人口,以及供建設或改善設施之用,以便重建殘舊的市區範圍。

各項發展計劃在功能、環境及美化方面的事宜,都會獲得優先考慮。

新市鎮發展:九個新市鎮可劃分為三代。

首三個新市鎮荃灣、沙田和屯門的發展工程於七十年代初期動工;大埔、粉嶺/上水及元朗屬第二代新市鎮,於七十年代後期動工建設;最後三個新市鎮將軍澳、天水圍和東涌/大蠔的發展工程則於八十及九十年代展開。

九個新市鎮現時的整體人口約320萬,計劃人口則約為410萬。

荃灣:荃灣新市鎮包括荃灣、葵涌及青衣島,總發展面積約2400公頃。

現時人口約77.2萬。

到2012年,人口預計將達81.6萬左右。

香港的貨櫃碼頭均設於新市鎮內的葵涌區。

位於青衣東南的九號貨櫃碼頭,現時仍在興建中。

首個泊位已於2003年7月投入運作,而整個貨櫃碼頭將於2005年建成。

香港新市镇开发建设透析

香港新市镇开发建设透析
文 林 明珠 lL n Z n z u l华东 师 范大学 现代 城市研 究 中心 i i gh 刘 军伟 lL u J n e l华东 师范大 学现 代城 市研究 中心 i uw i


新 市镇建 设起源
划 的色彩 , 同时也有 自己的 发展特 色 。
检 讨 白皮书 ,制订 了香 港公 共房 屋政
论 。他认 为建 设 田 园城 市 可以有 效 疏散 广 , 用以供 2 万甚 至更 多人 I居住 的都 以上 ,两者 人数 占香港 总人 口的3 % 。 o Z l 7 大 城市 工业 和人 口, 改善 城市 的工 作环 市 发展 。这些 计划 都是获 得政 府特 别 财 公 屋 政策 的 出台标志 着香 港城 市开 发 的 境 ,提高 城市 的生 活标 准 。通 过在 城市 政 支持 的。”
外 围 区域 建 造居 民 区和 工业 区及相 关社 会 服务设 施 ,吸 引新 增人 口的定居 和 旧 城 人 口的疏散 ,从 而 缓解 中心 市 区在住 重 点 从 港 岛 九 龙 中 心 区 向 周 边 郊 区蔓
延。
二、香港新 市镇 开发建设 实践
( ) 建 设 动 因 一
( )早 期 新 市镇 开发 二
维普资讯
An An s s on De l al i ve opm en d Co s r c i fHon on s Ne T wn y t a n t u ton o n gk g' w o s
香港新市镇开发建设透析
香 港人 I 激增 至 2 0 ,是 战争 期 间 的 力 。观 塘 的规 划建设 标 志着新 市镇 发展 Z l 0万
促 使新 的城规 划理 念形 成 。1 4 年英 国 4 。人 口的激 增 使住 房 问题 陷入 了 窘 的开 始 。香港 第一 代新市 镇包 括 荃湾 、 96 倍

地方经济力量的兴起与衰落——香港新界沙田商会的个案

地方经济力量的兴起与衰落——香港新界沙田商会的个案
沙 田地 区三 面 环 山 , 北 面 向海 , 间则 是 由 只 中 海 湾 及城 门河 流经 之沿 岸所 形成 的狭 小平 原 , 整个
地 形 是属 于 山 区和 丘 陵 。沙 田 区位 于 香港 新 界 东 南 部 , 以笔 架 山 、 南 狮子 山 、 大老 山等 与九 龙之 石硖 尾 、 龙 塘 、 蒲 岗 、 云 山等 相 连 , 以 马鞍 山与 九 新 慈 东
西贡毗邻, 北面为大埔 , 面为葵涌、 湾 ,
与沙 田商会 兴衰 的关 系 , 过 商 会 的 发 展 与 衰亡 , 透
希 望能进 一 步 了解新 兴 经济 力 量 如 何 在新 界地 区
自古 以来 , 田地 区 的经 济 主 要 是 依 靠农 业 、 沙
收 稿 日期 2 0 一 1O 0 9O一 1
打柴 , 亦多 数供 自用 ; 剩余 部 份 , 挑赴 大埔 墟或 九 则
龙城、 油麻 地等 地 出售 , 卖得 的若 干金 钱 , 来购 买 用 必 须 的粮 油 食 品及 日常 生 活 用 品 等 , 以维 持 生 活
统 以地 缘基 础 结合 的组 织不 同, 商会 强调 巩 固对 内 团结 , 外联 系及 改 善 墟 内的 经 营环 境 的 功 对
能 。1 7 9 0年代 初期 , 随着 沙田 经济 的蓬 勃 发展 , 内商 户数 目大增 , 墟 商会 的组 织 日益 庞 大, 开 并 始积极 参 与 区 内的政 治 事务 。可 惜的是 , 由于没 有 直接 组织 独立 的政 治 团体 , 建立 直接 与政府 沟 通 的 渠道 , 政府 重 建沙 田的过 程 中 , 在 商会 失去 了商 户的 支持 而一蹶 不振 。 关 键词 香 港新界 沙田 商会 ;地 方经 济 力量 ;沙 田重 建 沙 田商 会 1 5 9 9年 成 立 , 9 0年 结束 , 有 短 18 只 短2 1年 的历 史 。商 会 的 出现 , 征 了沙 田地 方 经 象 济势 力 的 冒升 , 会 的 结束 , 表现 了新 兴 地 方 力 商 亦 量 因政府推 行 新 市镇 发 展 计 划 而 受 到 打 击 。 以下 有 关 沙 田商 会 的个案 , 用 了大量 的 口述资 料及 沙 利 田文献 , 为研究 素 材 , 析 1 5 作 分 9 0年代 沙 田墟 市 的 兴 起 至 18 9 0年 沙 田墟 市 的清拆 期 间 , 市 的发 展 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新市镇建设及港府职能浅析——以沙田为例①王晓琳,张硕摘要:基于对香港新市镇发展的背景及原因的概述,从规划制定、规划执行及规划监管三方面分析其建设过程,并以沙田为例具体概述其初期构想、中期起步及后期成熟三大发展阶段并对其中港府职能进行评析。

研究表明,港府在新市镇建设中主要承担规划主导和协调管制的职能,以规划者、协调者和监管者的角色推动新市镇的建设。

关键词:香港新市镇港府职能香港新市镇是20世纪50年代起在香港北部新界所建设而成的卫星城,相关数据显示,截止至2011年,约332万人居住在新市镇,占全港人口46.95%②,由此可见,新市镇的建设为港府解决城市问题、推进城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建设经验及港府在此过程中发挥的职能值得内地城镇借鉴。

本文首先概述香港新市镇建设的背景,发展阶段与建设原因,分析其规划建设过程及港府职能,并以沙田为例从规划做深层次探讨。

1.概述香港新市镇的建设构想始于20世纪50年代1。

受英国新市镇建设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加之二战后人口激增导致香港住宅供应严重不足2,港府开始考虑发展公屋计划并着手研究新市镇建设的可行性,并于20世纪60年代启动建设。

九个新市镇是分三个阶段在港岛北郊新界区建立起来的(图2),其最初的建设概念是自给自足、均衡发展,即新市镇自身能够提供不同类型住宅、足够就业机会、购物等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的公用设施并形成和谐社区3。

这不仅是香港山多地少③的客观地理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港府为缓解人口剧增带来严重城市社会问题,应对香港经济结构转型14等现实城市发展需求下做出的必然选择。

①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2013BAJ10B01-02)。

②数据来源:香港统计署2011年人口普查网站.hk/sc/main-table.html。

③香港可用于建设的用地比例仅占总用地面积的25%。

资料来源:《2015年香港统计数字一览》.hk/pub/B10100062015AN15SC0100.pdf。

图1二战前后香港人口变化趋势图2 香港新市镇分布资料来源:各年香港政府年报资料来源:香港政府网站2.香港新市镇建设过程2.1 规划制定新市镇的规划制定包括土地测绘,分区计划大纲图(Outline Zoning Plan)和详细蓝图的制定,以及可行性研究三个步骤。

首先由地政测量处①负责前期的土地测绘工作,随后,隶属决策系统5的城市规划委员会遵照总督会同行政局的指令制定分区计划大纲图6,在征询相关部门意见后提交新市镇规划小组委员会审议,随后提交至区议会征询意见并公示7(图3、4)。

最后,新界拓展署会开展建设前的可行性研究以确保规划的可实施性。

图 3 新市镇规划制定流程图4 香港政府参与土地用途规划的组织结构资料来源:笔者根据《香港的城市规划便览》、《香港城市建设与管理》绘制2.2 规划执行规划执行过程中涉及的参与者主要由政府部门、公营机构和私人发展商三个主体,而主①工务科下属部门,1986年与建筑物条例执行处合并为屋宇地政署。

导此过程的职责主要由政府部门中的新界拓展署(New Town Development Department)①承担,其工作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提供土地,包括土地的征收平整;二是规划统筹制定计划和建设辅助设施。

新界拓展署会制定一份十年发展进度计划,列出未来十年的工作计划,并预测未来五年所需的经济资源;同时在已平整土地上开展必要基本设施的建设,如公私楼宇、工厂、商业及社区设施等;三是确保新市镇发展与市区大型新发展计划的配合。

四是协调政府部门及私人发展商关系等8、9。

建设中涉及的各项工程计划,如供水、排水系统维护、道路维护等工作通常被委托给水务署、土木工程署等其他工务部门,新界拓展署为统筹各部门工作的提供了协调和管控平台。

在各项公用设施基本建成后,港府又通过运用土地政策和公开招标拍卖两种方式鼓励私人发展商参与新市镇建设4(表1)。

表1 新市镇建设中的职责分布资料来源;笔者根据J.S,Don,《Organisation for Development of the New Towns in Hong Kong》翻译绘制2.3 规划监管新市镇的规划监管主要由港府和民众两个实施主体进行开展。

其中,港府的监管方式又包括法定和非法定方式,法定方式即依据各类法律条例实施管制,如城市规划委员会及规划署依据《城市规划条例》执行的规划申请批复和对违规发展行为做出的相应处罚;非法定方式则是通过批地契约、发展密度分区制等对土地开发进行管制6。

民众主要通过政府规划公示、规划前期公众咨询会等形式参与规划监督7。

①新界拓展署:1973年成立,隶属布政司下工务科,负责推行新市镇发展计划,1986年与市区拓展处合并,成为拓展署,2004年,土木工程署与拓展署合并,成为土木工程拓展署。

3.新市镇建设中的港府职能3.1 规划主导纵观上文,在规划制定到规划执行的过程中,新市镇建设始终处于港府的主导推动下开展建设。

虽然港府一直奉行“积极不干预”的城市建设管理原则,但面对人口增加、土地短缺等诸多压力,港府必须采用政府推动型城镇化模式建设新市镇以解决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城市问题。

同时,新市镇的建设过程中的公共开发部分,如土地开拓、基础设施建设等费用全部来自政府10,外包的公共工程如港铁,也采用政府控股(即超过50%的股权)、市场经营的模式运作11,即政府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3.2 协调监管在新市镇建设中,港府协调职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采取措施协调建设中可能遇到的资金、就业等问题。

如通过土地、专利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家投资与居民生活相关但投资回报率低的铁路、机场、港口、地铁等;通过兴建工业邨提供协议地价吸引投资,为企业经营和私人发展商的投资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并增加当地就业机会;通过补贴公屋建设为居民提供租赁公屋,促进人口迁移和社会安定等5。

其次是为参与建设过程中的不同角色,如私人发展商、公营机构及各政府部门提供沟通平台。

其监管职能则主要体现在对法定图则中私人用地用途、发展规模和设施需求的监管,通过对私人开发建设的管制实现引导私营机构资源的作用12。

4.实证分析——以沙田为例4.1 概况沙田(Sha Tin)是20世纪60年代起港府继荃湾后致力建设的第二个新市镇①。

自1973年公布沙田新市镇发展计划至今②,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建设,沙田人口已由最初的3万增加至2011年的43.3万③,仅次于屯门,被认为是新市镇中贯彻“自给自足”“均衡发展”概念的优秀案例。

4.2 建设阶段沙田的规划制定过程大体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初期构想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①资料显示,港府在1923年及1939年开展了两次沙田新市镇发展可行性研究。

②资料来源:香港地方网/view.php?id=106。

③不包括后期拓展的马鞍山新市镇,数据来源:香港统计署2011年人口普查网站.hk/sc/main-table.html。

起步阶段(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及后期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4.2.1初期构想阶段(20世纪50年代)沙田最初的规划构想始于20世纪50年代。

对工业土地的渴求使得私人发展商①将目光投向尚未开发的新界区沙田镇。

然而,负责规划草案的公共工程署(Public Works Department)仅计划在沙田发展居住娱乐功能,并没有将工业用地纳入考量范畴 (图5)。

与此同时,港府的主要城建工作集中在推行公屋计划②,并无暇开展发展新市镇所需进行的前期土地征收工作13,因此该阶段的规划工作仅停留在构想阶段。

4.2.2中期起步阶段(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1961年,为确保区域交通的有效对接③,港府制定沙田首份分区发展大纲图。

尽管由于缺少相关可行性研究而未能付诸实施,但与50年代的构想阶段的草案相比,该版法定规划确定了主要道路与沙田河道的关系,同时新增火炭、大围和石门三个工业区,为私人发展商和土地拥有者了解政府意图提供了依据(图5)。

20世纪60年代后期狮子山隧道(Lion Rock Tunnel)的逐步建成使沙田与市区间形成紧密衔接的区域交通网络,也为新市镇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为激发私人发展商参与新市镇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公共工程署于1964年展开可行性研究、土地征收和开垦等前期准备工作,新界拓展署出台了首份沙田十年发展①以Kwan ,Chu ,Yang 等为首的中国南方纺织公司为代表。

②缘起于1953年发生的九龙石硖尾木屋区大火,为解决火灾造成大量灾民和贫困阶层的住房问题,政府打破不干预政策,迅速兴建大量标准化低成本的徙置大厦应急。

③指港府为解决饮用水短缺问题,于1960年于沙田区北部兴建的船湾淡水湖工程(Plover Cove Water Project)中的狮子山隧道,该隧道也是连接九龙与新界东部的主要隧道之一。

图5 1954-1972年沙田规划草案项目,并于1965年拟定一份综合发展计划14。

1972年,香港规划大纲①(Hong Kong Outling Plan)的编制完成15启动了新一轮的规划调整,受十年建屋计划影响②,规划新增了徙置房、廉租房功能区,并将城镇中心布局于轨交站点沙田站沿线区域(图5)。

4.2.3后期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为适应公屋政策的不断调整和人口数量增长,1986年再次修订的发展大纲首次将沙田东部的马鞍山划入沙田的未来拓展区,规划总人口73.5万,至此沙田新市镇基本形成(图6③)。

4.3 建设中的港府职能评析4.3.1规划主导从初期构想阶段到后期成熟阶段,沙田的建设工作始终处于新界拓展署和公共工程署16的主导之下,整个规划过程都十分重视现状需求分析和严谨性17,港府通过咨询相关工程顾问公司对新市镇的发展现状做出评估和未来预测,并以此为依据不断调整并修订规划法定图则。

仅从1966年至今,分区计划大纲图共进行了近40次的调整18。

同时,规划注重与上位规划及相关政策紧密衔接,如公屋计划的实施使新市镇建设更加注重优先安排公屋建设,这也促成了1975年沙田第一所私人参建大型公屋沥源邨建成(图7) 。

4.3.2协调监管从前文可知,港府主要在政府部门、公营机构及私人发展商发挥协调职能。

以第一所私人发展商参建地盘沙田第一城为例,其建设过程涉及港府、轨交公司和私人发展商三个市场参与者。

政府通过出让土地赋予地铁公司土地物业开发权,轨交公司会采取部分出售、合作经营等开发方式将部分用地出售给私人发展商,发展商负责开山填海,并根据政府规定的地积比率、停车泊位数等进行开发建设。

发展商在建设社区的同时为吸引更多的客流和商机,注重广场、商业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并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政府进行基础设施的营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