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ppt 人民版

合集下载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28张PPT)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28张PPT)
• D.排除冯太后影响,加强皇权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 力。摆脱危机、巩固统治是孝文帝改革的基本 出发点,故A项正确。
• 答案: A
• 2.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 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 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
1 . 北 魏 建 立 : 386 年 , 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 平城,历史上称北魏。
2 . 统 一 黄 河 流 域 : 439 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历时一 百余年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民族 汉族 鲜卑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化
农耕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游牧为主 逐水草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落后
农耕文明 VS 游牧文明
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 →必要性
阶级矛盾
由于赋税制度的混乱、租调徭役繁重、 贪官横行,阶级矛盾激化。
民族矛盾
北魏统治者未能处理好与汉族和其他少 数民族的关系,致使矛盾日益尖锐。
统治危机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 会动荡不安,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可能性
从洛阳方面看
洛阳保守势力强大, 有利于争取汉族地
不利于改革
主的合作
经济 气候恶劣,交通不便, 地处黄河之南,农业
生产不能满足需要
生产发达
军事
易受强敌威胁,不利 于控制中原
利于控制中原,并举 兵南下征服“南齐”
文化
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
先进的汉族文化,数 个朝代之都

推动了洛阳的繁盛
北魏都城 政治经济中心 城市规模宏大
政治 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历史选修Ⅰ人民版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件(42张)

历史选修Ⅰ人民版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件(42张)

学探究学案
讲课堂讲义
练高分跨栏
[学习思考](教材P29)什么是均田制?北魏政权为什么要推 行这一土地改革制度?
提示: (1)均田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统治者 将土地授予百姓耕种,其中无主荒地称露田,百姓没有所有权 ,也不能买卖,死后要归还政府。已耕种过的称桑田,百姓可 传之子孙,可买卖。均田制下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历史·W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修1
学探究学案
讲课堂讲义
练高分跨栏
(3)实行俸禄制:给百官颁行俸___禄__,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
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3.影响: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_民__族__矛__盾___,巩固了政权。
历史·W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修1
学探究学案
讲课堂讲义
(2)均田制的实行可以保证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限制了 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强统治者对农民 的控制,保证统治者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北魏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
历史·W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修1
学探究学案
讲课堂讲义
练高分北魏统一北方后,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的主要手段。 (2)官吏与商贾勾结,中饱私囊,贪污成风。 2.措施 (1)修改任期:下令官吏的任期不再固定为六年。 (2)严惩贪官:对贪污帛一匹以上者以及徇私枉法的官吏一律 处死。 (3)实行俸禄制:给百官颁行_俸__禄__,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 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练高分跨栏
[学习思考](教材P30)北魏官员的收入在孝文帝改革前后 分别是如何获取的?
提示: (1)改革前:把战争中掠夺的人畜等财富,按照 功劳的大小和品爵的高低划分,作为获得官俸的主要手段。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 第一课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23张PPT)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  第一课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23张PPT)
思考:据材料,概括说明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一、使命篇—时局与困惑
1、政治前提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必要性
民族融合的趋势 鲜卑族落后 社会矛盾尖锐
3、改革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 巩固统治
4、可能性
冯太后和孝文帝
担当篇—鼎新与革故
二、担当篇—鼎新与革故
前期改革: 创立新制
均田制
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促进民族融合。
本民族文化特点,最终导致北魏政权的瓦解和鲜卑
族的消亡。
胡旋
胡 饼
鲜卑人乐佣:中国古舞代礼乐源自周礼,孔子的“仁”胡 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其维护自身统床治。
社会制度封建化
二、担当篇—鼎新与革故
材料四(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 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 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 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启示?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 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 3、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不断碰撞、融合,逐步形成、 发展和完善了中华文明;要坚持相互尊重、民族平等 的原则。 4、任何改革都具有曲折性。不会一帆风顺。 5、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作业:根据课前查阅资料分析解读, 课后据此写一篇小论文。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 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 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1)据材料分析归纳均田制推行的原因、目的及实质。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产 济 数崇方 发 民汉生服尚式 展 族服活胡,农,封方孝服耕政建式这文化权化汉帝是、的的出族社巩成行一化图会固功条制,典度民范永封族。恒建融牧生化合的马产)的图历方,加式史有 强的利 ,规农耕于 是牛律耕北 一图化胡 琴方 次。 但—是,—孝《文帝马不克加扬思弃恩的全格盘斯汉化选,集忽视》保第持二卷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 第一节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35张PPT)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  第一节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35张PPT)

冯太后的生活也比较俭朴,不好华饰。
不论如何,冯太后都不愧是北魏一位杰出的 女政治家。
二、孝文帝改革措施
均田制的实行及内容
(1)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即无主荒地:死后归还,不得 买卖 )四十亩,桑田(即已耕种土地:可继承和买卖)二十亩; 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 身死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还 官;按照规定,桑田内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至 于不宜蚕桑的地区,则改受麻田,当中男子十亩,妇人五亩。 (2)奴婢和耕牛参加授田。奴婢依一般农民授田。耕牛每头授 田三十亩,限四牛。 (3)田地缺乏地区,允许农民“逐空荒”,迁往他郡。 (4)犯罪流徙户或绝户,其土地归国家所有,作均田授田之用
一、改革的背景
长城--
农耕文明的防卫线 两种文明的分隔线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 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 开始。”
1、北魏的崛起及北方的 统一-----改革的前提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 ➢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 ➢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
随着献文帝慢慢长大,母子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公元471 年,十八岁的献文帝被迫禅位于四岁儿子拓跋宏(即孝文帝), 自己做了太上皇。但他仍统兵南征北伐,这就使冯太后感到威 胁,而且他还杀了太后的男宠李奕,于是冯太后于公元476年, 将年仅二十三岁的献文帝毒死。 献文帝死,冯太后以太皇太 后身份再次临朝听政。重用一批有改革思想的人,进行一系列 改革:颁行班禄制,整顿吏治,统一度量衡,推行"三长制", 实行均田制。改变了鲜卑族的落后局面,为孝文帝迁都洛阳以 后的繁荣打下基础。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44张PPT)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44张PPT)
目的
缓和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1.前期——制度改革(冯太后主持) (重点是建立新制,取代旧制)
(1)整顿吏治;
• ⒈北魏孝文帝为什么非常重视对官吏的治 理?
• ⒉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整顿吏治?效果如何?
(1)整顿吏治;
• A.背景: • 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因而影响了北
促进他后来推行汉化政策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 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
小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为改革奠定了基础 (前提)
2、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 改革迫在眉睫(必要性)
3、北魏早期汉化改革的奠基作用(有利条件) 4、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 (推动力)
冯太后(442~490)
材料: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 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 《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 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以上材料说明孝文帝在哪些方面的造诣?有何影响?
孝文帝精通诸子百家、儒家经典,有深厚的中国传统 文化底蕴。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统一: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以“南伐”为借口,493年~495年由平城迁到洛阳。
北朝 它改变了以往豪强地主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
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
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
赋税制度混乱
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 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

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432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432人民版PPT课件
落后的少数民族 文化
从洛阳方面看
有利于争取汉族地 主的合作(政治)
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 发达(经济中心)
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 朝代之都(经济中心)
军事
易受强敌“柔然” 威胁,不利于控制 中原
利于控制中原,并 举兵南下征服较弱 的“南齐”
地理 偏居塞上
地处中原
目的: 直接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
目的: 直接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一、变法之原 二、变法之行 三、变法之效
1、性质: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制度的 封建化改革
2、影响: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加速了北方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 盾,巩固了北魏的统治,促进了洛阳的繁盛。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目标要求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理解:(1)均田制的推行是鲜卑族封建化 的关键措施 目标分解
(2)迁都洛阳对改革的深入的重要意 义、评价孝文帝
一、改革之原 二、改革之行 三、改革之效
一、改革之原(小组展示)
1、鲜卑建魏,北方统一 2、文帝即位,太后执政 3、矛盾激化,危机四伏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知识扩充)。
(4)孝文帝改革为结束长期分裂、重新走向国家 统一,为隋唐统一奠定基础。
深度分析
孝文帝改革的总体特点
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的一次影响深远的 封建化改革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高中人民版历史选修12019-2020版 专题3 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件PPT

高中人民版历史选修12019-2020版 专题3 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件PPT
——《魏书·食货志》
栏目导航
[解读] 根据“受露田”“诸宰民之官……给公田”等信息可 知,史料一反映的是均田制的主要内容。
栏目导航
史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 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 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栏目导航
(3)阅读教材 P31“学习思考”,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什 么?
提示:为了更充分地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改革鲜卑落后的文 化习俗,并摆脱旧势力的阻碍。旧都经济、军事环境都不尽如人意, 也是孝文帝迁都的一个重要原因。
栏目导航
合作探究 攻重难
栏目导航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史料一 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 民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自北魏建国后的一个世纪以 来,以汉族为主的各族民众暴动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 解 读 ] 根 据 史 料 一 中 “ 歧 视 与 迫 害 其 他 民 族 ”“ 经 济 剥 削”“各族民众暴动就达七八十次之多”来分析北魏社会矛盾激化 的原因及表现。
[课中思考] (1)阅读教材 P29“学习思考”,什么是均田制?北 魏政权为什么要推行这一土地改革制度?
栏目导航
提示:均田制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统治者将土地授予 百姓耕种。其中无主荒地称露田,百姓没有所有权,也不能买卖, 死后要归还政府;已耕种过的土地称桑田,农民终身不必交还,可 以买卖。均田制下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栏目导航
史料二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 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 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 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课件: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节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共19张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课件: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节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共19张PPT)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新课讲授
北朝(439-581)

东 方
十六国
北魏 386-534
东魏
西魏 齐
北齐 北周 梁

581 隋 朝

南 25-பைடு நூலகம்20 方

蜀 吴
西晋
266-316 东晋

南朝(420-589)
一、智者的选择 拓跋鲜卑——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 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⑴统一: 439年北魏(拓跋焘)统一北方
⑵意义:
①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②为北方创造了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 的发展; ③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创造了有利 条件。
3.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1)北魏政权制度建设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2)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导致
原因 平城的弱势(政治上,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封建化;经济上,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军事上, 北方少数民族威胁;地理上,偏居塞上,经略中原 困难),洛阳的优势(地理上,位置优越,农业经 济发达,交通便利,且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军事上,当时南方国力较
弱,迁都洛阳便于统一全国)。 策略 假借讨伐南朝。[从侧面反映改革的艰难] 作用 仿“原因”。 最主要
迁都洛阳
五、革除旧俗 1.措施:
易服装: 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 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改汉姓: 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选拔人才;
通婚姻: 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改籍贯: 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历时一百余年十六国
的局面。
• 3.孝文帝执政:拓跋宏5岁即位,其祖母冯氏 文明太后执政,490年,孝文帝亲政。
• 4.社会问题
• (1)阶级矛盾激化
• ①原因:在拓跋政权的统治下,政治租调黑徭暗役, 极为繁重;北魏官吏的贪污和搜刮进一步加重 了各族人民的负担。
• ②表现:深受兵役之苦的各族人民不断掀起反
• (2)内容
• ①修改任期:下令官吏的任期不再固定为六年。
• ②严惩贪官:对贪污帛一匹以上者以及徇私枉 法的官吏一律处死。
• ③实行俸禄制:给百官颁俸行禄
,由国家统
一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 (3)意义: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民族和矛盾 ,巩固了政权。
• 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法令,推行均田制
合。
• 2.革除旧俗
• (1)措施
• ①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汉改服穿

• ②讲汉语:要求朝臣汉讲语 ,30岁以下的官员必 须严格执行法令。
• ③改汉姓:改鲜卑姓为音近的单音汉姓。
• ④通婚姻:提倡鲜卑贵族和汉族的主通要婚士族 。
• (2)意义
• ①巩固了与汉族地主的联系。
• ②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民族族的融合
• A.鲜卑族的落后 朽
B.统治者的腐
• C.战乱不断
D.汉族的反抗
• 答案: A
• 1.均田制
• (1)雏形: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从事农
业生产,这实际上就是均田制的雏形。
• (2)内容
• ①年龄: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
• ② :露田无主荒地,死后归还政府。 • ③桑田:可以买卖,农民终身不必交还。
•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 下图是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画像。他亲自率领 北魏铁骑,消灭了夏国、北燕、北凉等诸多政 权,统一北方;向北,马踏漠北,横扫了占据 蒙古大漠的柔然汗国;向南,屡次挫败南朝。 拓跋焘壮大了北魏,结束了一个半世纪的中原 混战,但“马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以“马背 上治天下”,统一后的北魏面临着一个如何化 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问题。
对北魏暴虐统治的起义,以 民众暴动达七汉八族十次之多。
为主的各族
• (2)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
• ①原因: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生俗活、方式 颇为悬殊。
• ②表现:汉族贵族时常与鲜卑贵族发生矛盾。
• (3)影响:社会矛盾的激化严重影响了北魏政 权的稳定。
•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 综复杂,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 )
课标要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

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掌握: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与主要内容
目标分 解
理解:(1)均田制的推行是鲜卑族封 建化的关键措施
(2)迁都洛阳对改革的深入有重要意

• 1.北魏建立: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

平城国



,历史上称北魏。
• 2.统分一裂黄割据河流域:439年,统一北方,结束
• (3)评价
• ①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
• ②保障统治阶级的利益,限制土了地兼并

• ③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 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2.整顿吏治
• (1)原因: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的主官吏要手段, 与商贾勾结,中饱私囊,贪污成风,不
仅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加剧了阶 级矛盾。
• 提示: 北魏时期实行的国有和私有相结合的 封建土地制度。主要内容是国家把无主荒地分 给丁男露田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桑田20 亩。露田在农民60岁免课赋及身死时归还政府; 桑田传给子孙。地主按级别也分给公田。均田 制的实行,把农民与土地结合起来,在一定程 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同时推动了 鲜卑族经济的转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 (2)均田制的实行可以保证地主阶级的利益, 同时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加强统治者对农民的控制,保证统治 者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北魏经济的恢 复和发展。
• 4.[学习思考](教材P30)北魏官员的收入在孝 文帝改革前后分别是如何获取的?
• 提示: (1)改革前:把战争中掠夺的人畜等 财富,按照功劳的大小和品爵的高低划分,作 为获得官俸的主要手段。
• 1.孝文帝改革前夕社会动荡的原因是什么? • 提示:
• 2.如何认识北魏孝文帝整顿吏治?
• 提示:
(1)北魏统一北方以后,中原战争逐渐减少, 北魏百官转而以收取租调为谋生的主要手
背段 景(2)官吏与商贾勾结,中饱私囊,贪污成风, 不仅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经济收入,同时也 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1)孝文帝决心整顿吏治,下令官吏的任期不 再固定为六年,而由官吏的政绩好坏决定
(2)对贪污帛一匹以上者以及“枉法”的官吏 措 一律处死
施(3)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484年,孝
• 3.[学习思考](教材P29)什么是均田制?北魏政 权为什么要推行这一土地改革制度?
• 提示: (1)均田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土地制 度,统治者将土地授予百姓耕种,其中无主荒 地称露田,百姓没有所有权,也不能买卖,死 后要归还政府。已耕种过的称桑田,百姓可传 之子孙,可买卖。均田制下农民要承担一定的 徭役杂税。

• 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 提示: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使少数民 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 是适应农耕文明的需要。
归纳综合
整体图示 纲举目 张
•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非常尖锐,孝文帝励精图志全面改革,推行均 田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整顿吏治,缓和了 社会矛盾,迁都洛阳,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控 制,并推动了改革的深入,积极学习汉族文化,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融合, 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 汉族趋同。
• 1.迁都洛阳
• (1)迁都原因
• ①政治上:一是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二 是为避开平城鲜卑保守势力的阻挠。
• ②经济上:平城闭塞,经济比较落后。洛阳地 处中原,经济发达,是中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 (2)过程 • ①以 讨伐南朝 为名,中途至洛阳停下。 • ②允许一些大臣,冬则居南,夏则居北。 • ③规定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葬在洛阳。 • (3)意义:有利于改革的推进和胡汉文化的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