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人民版历史选修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教案
【公开课教案】 高二《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教案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课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从北方经济、民族关系和政治走向等方面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北魏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教学方法:】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情境创设:北魏统一后面临怎样的局面?(从三方面入手: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激化;各地人民起义。
)一、改革的背景(智者的选择)1、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基础)⑴建立:386年鲜卑拓跋部建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成为实力最强的政权。
⑵统一:①经过:439年统一北方,结束100多年16国分裂割据局面。
②意义:A.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B.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C.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2、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①原因:A.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官吏没有俸禄靠贪污搜刮维持奢侈生活;B.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至对他们任意杀戮;②表现:北魏建立后以汉族为主民众暴动达七八十次。
⑵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①原因: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的悬殊。
②表现:拓拔贵族对汉族存有戒心;汉族地主官僚与鲜卑贵族矛盾时常发生。
⑶社会矛盾的激化影响北魏政权的稳定,需要统治者作出抉择。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冯太后改革:实行均田制。
为孝文帝改革创造条件。
二、孝文帝改革措施(思考:古代有哪些土地所有制?)⑴背景:①北魏将各族人民迁到京师附近定居,实行计口授田,“劝科农桑”,这是均田制雏形。
②由于战争和人口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掌握大量土地。
(前提)⑵时间:485年⑶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⑷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2019版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案 人民版选修1

第1课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目标导航] 1.理解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背景。
(难点) 2.理解孝文帝改革的经济、政治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措施。
(难点)一、智者的选择(改革背景)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439年,北魏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统一北方。
2.北魏统治的危机(1)阶级矛盾激化:北魏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官吏的贪污和搜刮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起义不断发生。
(2)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至任意杀戮,从而激起各族民众的暴动。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拓跋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常常发生矛盾。
[思维点拨]北魏前期的经济、政治改革,本质上是落后的制度与中原先进生产力的矛盾、民族压迫政策与民族融合趋势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北魏统治者不得不正视的现实,迫使他们进行改革以摆脱危机。
二、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1.制度改革[重点精讲]1.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
政府分配的是大量无主荒地。
2.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是国家掌握着大量无主土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但是,均田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孝文帝前期改革创建的各种新制度都以均田制为中心,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后来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2.迁都洛阳(1)原因①在鲜卑贵族集中的旧都平城,孝文帝推行的改革遭遇了保守势力的非难和抵制。
②平城地区产粮有限,经常发生水旱疾疫之灾,不足以承载大量人口所需的生活供应。
③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是当时中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2)迁都:493年,孝文帝以讨伐南朝为名,迁都洛阳。
(3)影响:迁都洛阳是孝文帝推进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定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革除旧俗的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
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一、背景分析汉朝在位两百多年,经历了数次改革,但都无法遏制内部溃败、外部侵略的趋势。
钟离春、韩信、扶苏等一批有才干的改革家纷纷上书,希望加强中央集权、简化吏治、壮大农业等,但都未被采纳。
汉武帝时期推行过一些政策,但因涉及诏书、法律、度量衡等方面的细节问题导致改革效果大打折扣。
汉宣帝和汉元帝时期政治腐败、贪污盛行,治理效果极差。
到了西汉后期,内忧外患日益加剧,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困苦,急需强力措施进行改革。
二、孝文帝的改革前文提到,汉武帝时期推行过一些政策,但效果并不理想。
随后的汉宣帝和汉元帝时期更是在政治腐败方面败坏了中央权威,加剧了社会不满。
终于,西汉朝的命运落在了汉武帝的孙子刘询手中——孝文帝。
孝文帝虽然即位时只有12岁,但他非常聪明,好学不倦。
他广泛收集各派名士意见,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
这些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制度改革孝文帝重视教育,倡导儒家思想,加强了人才培养工作。
他废除了在位时已经向下走弯路的白虎节和黄龙节,并且改变了官员选拔制度,师承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条件。
他还成立了国子监,设立了文学博物馆,使得教育逐渐呈现多元化和专业化的趋势。
2. 农业制度改革孝文帝从源头上解决了农民问题。
他推行了长沙一揽子农业改革,包括恢复耕作休闲制度、加强土地改革、增设水利工程等,使得农业生产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
同时针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开展了三次重修灌溉改造,使得农业灌溉得到进一步的促进和改善。
3. 崇拜制度改革孝文帝提倡儒家思想,反对道家、阴阳家等。
他让儒家思想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占领了主导地位,推行了对汉武帝所创制的礼变、冠带等不恰当、墨守成规的修改,废除在位时流行的朝见方式,采用新法使礼制恢复原有的秩序。
4. 官员任职晋升制度改革孝文帝提倡选举制度,并且提高了官员的政治素质和能力要求。
他规定从军官到太守的任职过程必须经过三道筛选:试衣、坐销户、考贤良。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优秀教学案例(5页)

(一)情景创设
1.以一幅北魏时期的壁画为学生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引发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的好奇心。
2.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呈现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改革背后的历史背景。
3.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角色扮演,让学生站在孝文帝的角度,思考改革的动机和目的。
1.情景创设: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壁画和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呈现了生动的历史情境,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增强了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的理解和记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我设计了一个生动的教学案例。首先,我以一幅北魏时期的壁画为导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接着,我引导学生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动机,让学生了解改革是在何种历史背景下进行的。然后,我通过讲解孝文帝的具体改革措施,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最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成功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研究孝文帝改革的一个方面。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3.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2.总结孝文帝改革的成功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强调改革在推动国家和民族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孝文帝改革的动因、过程和影响,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问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孝文帝改革的成功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教案人民版选修1教案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教材整理1 智者的选择(改革的背景) 1.客观(1)统一:北魏崛起,于439年统一北方。
(2)矛盾⎩⎪⎨⎪⎧ 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复杂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3)落后:鲜卑族的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2.主观: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深度点拨]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教材整理2 改革的内容[课中思考] (1)阅读教材P 29“学习思考”,什么是均田制?北魏政权为什么要推行这一土地改革制度?【提示】 均田制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统治者将土地授予百姓耕种。
其中无主荒地称露田,百姓没有所有权,也不能买卖,死后要归还政府;已耕种过的土地称桑田,农民终身不必交还,可以买卖。
均田制下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原因:均田制的实行可以保证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强统治者对农民的控制,保证统治者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阅读教材P 30“学习思考”,北魏官员的收入在孝文帝改革前后分别是如何获取的?【提示】 改革前,把战争中掠夺的人畜等财富,按照功劳的大小和品爵的高低划分,作为获得官俸的主要手段。
改革后,俸禄统一由国家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3)阅读教材P 31“学习思考”,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什么?【提示】 为了更充分地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改革鲜卑落后的文化习俗,并摆脱旧势力的阻碍。
旧都经济、军事环境都不尽如人意,也是孝文帝迁都的一个重要原因。
探究点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史料史料一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民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自北魏建国后的一个世纪以来,以汉族为主的各族民众暴动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解读根据史料一中“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经济剥削”“各族民众暴动就达七八十次之多”来分析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及表现。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历史文献:《北魏史》、《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详细记录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为学生提供了更深入的历史资料。
(2)学术论文:近年来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研究论文,如《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孝文帝改革与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等,为学生提供了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原因、内容和影响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概念。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改革措施,如均田制、汉化政策等,进行详细剖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孝文帝改革的impact和意义,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历史纪录片:如《北魏孝文帝改革纪录片》,通过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程,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4)网络资源:可引导学宽视野。
2.拓展建议:
(1)阅读历史文献,深入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难点:
(1)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孝文帝改革涉及多个领域,具体措施繁多,学生难以全面掌握。需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改革措施及其实施过程。
人民版高中历史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优秀教案(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一3第一课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本课时是本专题的第一课。
要紧介绍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
其中,均田制、迁都洛阳是本课的重点知识。
二、课标要求及其解析1、课标要求: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要性。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要紧内容(均田制、迁都洛阳)。
2、解析:结合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色,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认识其改革的必定性。
重点学习孝文帝改革的要紧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孝文帝改革的重点内容(均田制、迁都洛阳),具体分析改革对北魏社会进展所起的促进作用。
为第二课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阻碍奠定知识基础。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那个时期的历史线索比较凌乱,因此,在讲解北魏孝文帝的背景时有一定难度,要注意化繁为简,让学生能够明白得当时的时代背景。
明白得好背景才能把握好本课的重点知识。
在充分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之后,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讨论的方式把握改革的重点内容。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1、课前要求学生完成《步步高》的相关内容,做好预习工作。
2、多媒体技术与板书结合,恰当的采纳多媒体教学能够补充材料,丰富教学内容。
便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明白得和把握。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差不多流程导入新课(走进历史)→感知历史(背景、内容)→探究历史(评判)→反思历史(文明)→课堂小结(二)教学情境环节一:走进历史【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现锦绣未央图片导入北魏时期)(多媒体展现课题及课程标准)[教师活动] 按照课程标准,引导学生把本课的内容整合为两目板书: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二、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三、孝文帝改革的阻碍【讲授新课】环节二:感知历史一、魏晋南北朝的进展历史(220-589)二、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多媒体展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图示)[教师活动] 结合图示,分析讲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进而引出北魏的建立与统一北方。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教案 0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高祖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兴。今欲断次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上,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成,如此渐习,风化可新。”——《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传》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魏书•食货志》
②穿汉服:禁止士民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
③说汉话:30岁以下官吏一律说汉话。
④用汉姓:把拓拔氏改姓元,抹去鲜卑族标志;鲜卑族复姓改为音近单音汉姓。
⑤通汉婚:提倡皇族贵族与汉族主要士族通婚,通过联姻的方式,巩固与汉族地主联系。
⑥重汉臣:汉族官员由原来1/4上升到3分之1,后来出现胡汉官员各半局面。
⑵影响:巩固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系,加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
【重点难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课堂作业】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人民版历史选修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教案北
魏孝文帝改革
第一节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教案
目标: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历史作用。
2、学习孝文帝主动接受先进文化、与时俱进的优秀品德。
3、结合北魏孝文帝迁都示意图,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与影响,总结迁都与民族融合以及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关系,培养全面、系统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
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各项措施
难点:对孝文帝改革措施的理解
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
加倍授给不得买卖
)奴婢和耕牛参加授田。
奴婢依一般农民授田。
耕牛每
允许农民“逐空荒”
、为解决这一问题孝文帝实行了怎样的措施?
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
大家想想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我国今天多民族之间的发展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