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选修1人民版)
高中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改革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命题规律探究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要能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就有必要学习和掌握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实。
本专题根据考纲设置了中外历史上的六个影响较大的改革史的综合复习,重点、热点问题有索伦改革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对各自国家近代化的推动作用和局限性;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特点以及对其失败原因的探究。
通过这些基本史实,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本专题在各地的高考考试说明中都定位选考内容,从内容上看,侧重古今、中外改革的对比,关注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从题型上看,本专题的内容都以非选择题形式命题,在复习中,应当加强材料题的训练和讲评。
在解题方法技巧上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改革的背景说,任何改革从根本上说都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伴而生,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理解改革的必然性。
其次从改革的进程来看,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到经济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阻挠,这就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第三从改革的结果来看,改革有成有败,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1)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2)改革势力与反对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的高低强弱,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否则进步的改革也会失败。
第四,学习本专题的知识时要能适当运用纵横联系、分析比较等方法,注意古今联系对比和中外改革的对比分析。
第五还要关注改革家的坚强不屈的品质,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对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考点1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点全面解析考点详解一、商鞅变法(一)商鞅变法的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融合和大变革时期。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9.2百日维新优秀教学案例

3.组织小组汇报,让学生分享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引导学生从小组合作中吸取经验,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百日维新的历史背景、改革措施及其影响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将以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五个部分为主线,详细阐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我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百日维新的历史背景、改革措施及其影响,从中汲取经验,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百日维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时空观念。
4.运用情感教育法,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历史责任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国家改革发展的关注。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的案例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情景创设与情感教育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形式,生动展现了百日维新的历史背景。同时,教师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同情心。这种情景创设与情感教育的融合,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增强对历史的感知和体悟。
本教学案例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素养,对清朝末年社会矛盾和改革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人性化的语言,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百日维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时空观念。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 节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案

第10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表现,理解矛盾激化的原因。
(2)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探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3)正确分析庆历新政的原因、内容。
(4)探究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及其与王安石变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结合必修1知识,回顾北宋的建立和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利用大量的史料补充理解北宋中期的形势。
(3)小组讨论研究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从中得到启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评价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作用。
(2)学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
(3)正确认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2、教学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讨论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贫困无依,只得改嫁给山东的一位朱姓大户,他也改名为“朱说”。
范仲淹成年后,从傲慢的朱家孩子口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激愤之下,发誓“男儿当自强”,要自立门户,重振范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求学。
虽然应天府是“公费读书”,但范仲淹生活费用还得自理,“依戚同文学”,过得十分艰难。
他只能吃薄粥,深夜困倦打瞌睡,就用冷水洗面,激醒自已,继续攻读。
有一个同学是应天府留守(官阶相当于今日之“市委书记”、“市长”)的儿子,看不下去,便好意送了些美食。
他却一口不尝,听任食物变坏。
同学怪罪起来,他长揖致谢,道:“你的好意,我都心领了,谢谢!但我只怕自己一旦学会享受美餐,日后再也吃不得苦!”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
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因此获罪。
他发动了庆历新政,这一政治改革,触及到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改革失改,但范仲淹主持的这次新政却开创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高中历史7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自上而下的改革》教案’人民版选修1

史料: 1861 年俄历 2 月 19 日 (3 月 3 日) , 亚历山大二 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 令和宣言,包括《1861 年 2 月 19 日宣言》 、 《农民改 革法令》等文件,历史上 把这些法令统称“二一九 法令” , 又称 “解放法令” 。 思考 1:请你指出这些农 奴制改革条款中不利于 农民的内容有哪些? ( 1 )在农民与地主缔结 契约之前,农民对地主仍 然有义务,不能真正享受 权利。 ( 2 )赎金高于土地实际 价格,而且农民受到的剥 削的时限很长。 (3)政府限定份地面积, 地主趁机割占农民的好 地,农民实际得到的土地 反而更少。 (4) “村社”将农民由受 个别地主支配转为受整 个地方地主政权的控制。 思考 2:政府给农民的解 放是否是农民想要的解 放? (1)农民想要的解放: 农民要求从地主的土 地上解脱出来,不再依附 于地主,有自己的土地, 经济独立,拥有自己的生 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 2 )农民为得到解放而 付出的代价:巨额赎金, 大量肥沃土地。结果,农 民经济上还是不能自立,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回顾上节内容: 改革的背景——危机笼罩下的俄国
1、 经济上: 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根本原因) 2、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 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4、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社会危机。 (直接原因) 5、统治阶级:亚历山大二世酝酿改革 【课前预习】 1. 1861 年 3 月 3 日, 沙皇___________________签署了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开始改革。 2.政治上:宣布废除____________,给农民____________,农民获得 了自由权和____________等公民权利。 3. 经济上: 规定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的同时, 将得到一块____________ 和一块____________,但必须交纳____________和得到地主的同意,份 地的____________要由地主规定。 4. 组织上: 为了管理农民还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理组织—— “_________” , 把农民纳入了____________的控制之下。 5.1861 年的农奴制改革是一场________________的改良运动,是一场 ______________性质的改革;它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保有了 ______________, 使俄国逐渐形成了以___________为特征的帝国主义。 6.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沙皇政府在政治上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 的改革: 在地方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 后来在城市建立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此外,还对________________进行了改革等等。 7.19 世纪末,俄国基本完成了________________,建立一些重要的石 油产地和新兴的工业部门,形成了一些新的________________,资本主 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教学: 改革的经过——自上而下的改革。 1、时间人物:1861 年俄历 2 月 19 日,亚历山大二世。 2、改革文献: 《1861 年 2 月 19 日宣言》 、 《农民改革法令》 。
高考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教案.docx

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四大方面八个要点:政治上,定法律、行县制;军事上 ,奖军功;经济上,重小农、废井田、统一度量衡;思想上,焚诗书、改习俗。其影响宏 观上要从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角度分析,微观上从对秦国历史发展作用的角度分析。 2.商鞅变法的特点 (1) 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加快 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第 1讲 古代中国的改革
[考纲要求 ]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考点一 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 —— 商鞅变法
政治格局:宗法制瓦解、战国七雄形成。 经济: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1. 时代背景
①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社会变革。 阶级关系
②各国先后进行变法。
思想文化: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 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
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 马非百《秦集史》 探究 :据史料,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 《史记》 导读 史料表明商鞅变法使秦国民富国强,社会安定,民风淳朴。
练史料
(2013 ·
江
苏
高
考
,
节
选)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面史料:
史料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 …… 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 种种因袭牵制, 改革非易 …… 秦人
(3) 北方民族大融合 ①内迁各民族经过长期的融合,胡汉差别逐渐消除;原来的民族布局完全被打破,中原的 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南迁的北方游牧部落的优秀文明成果也成了中原地 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②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 奠定了基础。
探究活动课三改革成败的机遇与条件-人教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探究活动课三改革成败的机遇与条件-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一、前言历史上,许多改革都为国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有些改革也是以失败告终。
如何判断一次改革的成功与否?改革成败有哪些机遇和条件?这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二、知识梳理1. 改革的概念改革是指对现有制度、政策、意识观念等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变革,旨在改善现有状况,提高社会效益。
2. 改革的成功与失败改革的成功与失败往往取决于以下因素:1)政府统治能力政府的统治能力越强,推行改革的成功率就越大。
2)社会稳定社会的稳定和改革的推行也息息相关。
若社会不稳定,则改革的推行容易遭到各种干扰和阻挠。
3)经济和技术条件在适宜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改革的推行会更加顺利和有效。
4)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推行改革的政策必须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方能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认可。
5)改革的领导人改革的领导人必须具备勇气、毅力和智慧,以应对在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3.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让我们看看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探究它们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1)英国的工业革命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一次重大的工业化变革,使英国逐渐从传统手工业经济转向现代工业经济,并从此开始了大量的国际贸易。
这次改革之所以成功,主要是由于英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以及良好的技术和经济条件的支持。
2)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是一次激烈的政治变革,旨在打破旧的不平等制度,推行平等、自由、博爱的理念,建立了一个民主的共和国。
尽管法国大革命最终失败,但其中的许多理念却对当时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失败原因主要是政府无法控制好一个国家复杂的社会形态,以及外部干扰的影响。
3)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了一个世界大国。
这次改革的成功得益于中国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巨大的国内市场和人口基础。
三、探究活动让我们来做一个活动,通过分析历史上一些重大的改革,了解它们的成功或失败原因。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
眸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改革,了解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背景原因和历史意义;
2.了解明清两代的改革尝试和成果,思考它们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3.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改革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明清两代的改革尝试和成果;
2.教学难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历史意义和启示。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介绍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背景、成果和影响。
2.案例分析法:选取明清时期的改革尝试,分析其成果和局限性。
3.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历史意义和启示展开讨论。
四、教学过程
1.引入(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当前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知识讲解(30分钟)
1.改革的概念和历史意义;
2.明朝末年的改革尝试和成果;
3.清朝初期的改革尝试和成果。
3.案例分析(20分钟)
选取明清时期的改革尝试,展开案例分析,并分析其成果和局限性。
4.讨论(25分钟)
引导学生围绕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历史意义和启示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5.总结(10分钟)
1.总结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背景、成果和影响;
2.总结本课掌握的知识点和思考方式。
五、教学评价
1.学生口头答问;
2.学生小组讨论;
3.学生课后作业。
最新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消极 影响
①轻罪重刑, 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 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商君虽死,秦法未亡
商鞅变法获得成功原因有哪些?
①顺应了历史潮流: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当时历史发展的 趋势,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趋势。(根本原因) ②变法的内容已经深入人心。商鞅的正确决策,推行新法的坚 强决心。 ③法家思想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 ④商鞅同守旧派贵族的论战, 扫除了变法的思想障碍;他取信 于民,执法如山,不惧权贵。 ⑤秦孝公有变法图强的决心,对商鞅支持、重用。
• 消极: ⑴民主范围狭小,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 (奴隶、外邦 移民,女性被排斥于民主政治之外)
⑵一切公职抽签与选举产生,这种轮番而治的特点并不能保 证德才兼备的人稳固执政,极有可能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 导致民主制的最终衰落与夭折。
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课标要求: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
商鞅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最为彻底
魏文侯变法:战国最早;魏国成为战国前期最强.
战国变法:古代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成效显著.更彻底.
比较管仲改革(春秋时期)与李悝变法(战国时期)异同
名称 分类
管仲改革
李悝变法
时间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背景
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都为富国强兵
维护旧制度
建立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完成统一
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 回眸
第1课
走向民主政治
课标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 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 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一梭伦改革
第二节奠定雅典民主基石的政治改革
专题二商鞅变法
第二节秦国的崛起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二节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第一节积贫积弱的北宋
第二节王安石变法
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
第二节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专题六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第一节亟待拯救的文明古国
第二节中兴埃及的改革
专题七:俄国农奴制改革第一节危机笼罩下的俄国
政治: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
思想: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军事: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社会危机
沙皇的抉择:亚历山大二世酝酿改革
【课堂作业】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材料二: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一次谈话材料三: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劳役的办法
——1863年沙皇政府报
告书
回答:
(1)请你说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哪些?(2分)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2分)
(2)材料一中,“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指的是什么?“自上而下解放农民”又指什么?
(3)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主观目的是什么?
第二节自上而下的改革
专题八明治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