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课件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合集下载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28张PPT)

• D.排除冯太后影响,加强皇权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 力。摆脱危机、巩固统治是孝文帝改革的基本 出发点,故A项正确。
• 答案: A
• 2.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 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 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
1 . 北 魏 建 立 : 386 年 , 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 平城,历史上称北魏。
2 . 统 一 黄 河 流 域 : 439 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历时一 百余年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民族 汉族 鲜卑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化
农耕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游牧为主 逐水草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落后
农耕文明 VS 游牧文明
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 →必要性
阶级矛盾
由于赋税制度的混乱、租调徭役繁重、 贪官横行,阶级矛盾激化。
民族矛盾
北魏统治者未能处理好与汉族和其他少 数民族的关系,致使矛盾日益尖锐。
统治危机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 会动荡不安,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可能性
从洛阳方面看
洛阳保守势力强大, 有利于争取汉族地
不利于改革
主的合作
经济 气候恶劣,交通不便, 地处黄河之南,农业
生产不能满足需要
生产发达
军事
易受强敌威胁,不利 于控制中原
利于控制中原,并举 兵南下征服“南齐”
文化
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
先进的汉族文化,数 个朝代之都
推动了洛阳的繁盛
北魏都城 政治经济中心 城市规模宏大
政治 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 力。摆脱危机、巩固统治是孝文帝改革的基本 出发点,故A项正确。
• 答案: A
• 2.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 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 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
1 . 北 魏 建 立 : 386 年 , 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 平城,历史上称北魏。
2 . 统 一 黄 河 流 域 : 439 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历时一 百余年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民族 汉族 鲜卑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化
农耕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游牧为主 逐水草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落后
农耕文明 VS 游牧文明
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 →必要性
阶级矛盾
由于赋税制度的混乱、租调徭役繁重、 贪官横行,阶级矛盾激化。
民族矛盾
北魏统治者未能处理好与汉族和其他少 数民族的关系,致使矛盾日益尖锐。
统治危机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 会动荡不安,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可能性
从洛阳方面看
洛阳保守势力强大, 有利于争取汉族地
不利于改革
主的合作
经济 气候恶劣,交通不便, 地处黄河之南,农业
生产不能满足需要
生产发达
军事
易受强敌威胁,不利 于控制中原
利于控制中原,并举 兵南下征服“南齐”
文化
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
先进的汉族文化,数 个朝代之都
推动了洛阳的繁盛
北魏都城 政治经济中心 城市规模宏大
政治 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高中历史 专题三、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件 人民版选修1

(_方__式____颇为悬殊。
②表现:汉族贵族时常与鲜卑贵族发生矛盾。
栏
(3)影响:社会矛盾的激化严重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稳定。
目 链
接
知识点二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知识点二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栏 目
链
接
知识点三 改革的历史作用
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经济得到恢复 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栏 目
链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接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孝文帝亲政 后,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统治的黑暗、租调徭役的繁 重、阶级矛盾的尖锐等,①②③④均是正确表述。
答案:D
例2 北魏均田制的推行产生的重大影响有( )
①限制了土地兼并
②增加了政府控制的编户
③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链
3.孝文帝执政:拓跋宏5岁即位,其祖母冯氏文明太后 接
执政,490年,孝文帝亲政。
4.社会问题
(1)阶级矛盾激化。
①原因:在拓跋政权的统治下,政治黑暗,租__调___徭__役___ 栏
极为繁重;北魏官吏的贪污和搜刮进一步加重了各族人民的
目 链
负担。
接
②表现:深受兵役之苦的各族人民不断掀起反对北魏暴 虐统治的起义,以___汉__族_____为主的各族民众暴动达七八十 次之多。
2.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 栏
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目 链
接
栏 目 链 接
1.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淝水
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又陷入了分裂割据的局面。386年,
拓跋部的首领拓跋珪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历史选修Ⅰ人民版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件(42张)

学探究学案
讲课堂讲义
练高分跨栏
[学习思考](教材P29)什么是均田制?北魏政权为什么要推 行这一土地改革制度?
提示: (1)均田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统治者 将土地授予百姓耕种,其中无主荒地称露田,百姓没有所有权 ,也不能买卖,死后要归还政府。已耕种过的称桑田,百姓可 传之子孙,可买卖。均田制下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历史·W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修1
学探究学案
讲课堂讲义
练高分跨栏
(3)实行俸禄制:给百官颁行俸___禄__,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
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3.影响: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_民__族__矛__盾___,巩固了政权。
历史·W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修1
学探究学案
讲课堂讲义
(2)均田制的实行可以保证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限制了 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强统治者对农民 的控制,保证统治者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北魏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
历史·W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修1
学探究学案
讲课堂讲义
练高分北魏统一北方后,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的主要手段。 (2)官吏与商贾勾结,中饱私囊,贪污成风。 2.措施 (1)修改任期:下令官吏的任期不再固定为六年。 (2)严惩贪官:对贪污帛一匹以上者以及徇私枉法的官吏一律 处死。 (3)实行俸禄制:给百官颁行_俸__禄__,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 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练高分跨栏
[学习思考](教材P30)北魏官员的收入在孝文帝改革前后 分别是如何获取的?
提示: (1)改革前:把战争中掠夺的人畜等财富,按照 功劳的大小和品爵的高低划分,作为获得官俸的主要手段。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 第一课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23张PPT)

思考:据材料,概括说明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一、使命篇—时局与困惑
1、政治前提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必要性
民族融合的趋势 鲜卑族落后 社会矛盾尖锐
3、改革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 巩固统治
4、可能性
冯太后和孝文帝
担当篇—鼎新与革故
二、担当篇—鼎新与革故
前期改革: 创立新制
均田制
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促进民族融合。
本民族文化特点,最终导致北魏政权的瓦解和鲜卑
族的消亡。
胡旋
胡 饼
鲜卑人乐佣:中国古舞代礼乐源自周礼,孔子的“仁”胡 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其维护自身统床治。
社会制度封建化
二、担当篇—鼎新与革故
材料四(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 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 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 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启示?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 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 3、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不断碰撞、融合,逐步形成、 发展和完善了中华文明;要坚持相互尊重、民族平等 的原则。 4、任何改革都具有曲折性。不会一帆风顺。 5、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作业:根据课前查阅资料分析解读, 课后据此写一篇小论文。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 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 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1)据材料分析归纳均田制推行的原因、目的及实质。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产 济 数崇方 发 民汉生服尚式 展 族服活胡,农,封方孝服耕政建式这文化权化汉帝是、的的出族社巩成行一化图会固功条制,典度民范永封族。恒建融牧生化合的马产)的图历方,加式史有 强的利 ,规农耕于 是牛律耕北 一图化胡 琴方 次。 但—是,—孝《文帝马不克加扬思弃恩的全格盘斯汉化选,集忽视》保第持二卷
一、使命篇—时局与困惑
1、政治前提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必要性
民族融合的趋势 鲜卑族落后 社会矛盾尖锐
3、改革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 巩固统治
4、可能性
冯太后和孝文帝
担当篇—鼎新与革故
二、担当篇—鼎新与革故
前期改革: 创立新制
均田制
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促进民族融合。
本民族文化特点,最终导致北魏政权的瓦解和鲜卑
族的消亡。
胡旋
胡 饼
鲜卑人乐佣:中国古舞代礼乐源自周礼,孔子的“仁”胡 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其维护自身统床治。
社会制度封建化
二、担当篇—鼎新与革故
材料四(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 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 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 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启示?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 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 3、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不断碰撞、融合,逐步形成、 发展和完善了中华文明;要坚持相互尊重、民族平等 的原则。 4、任何改革都具有曲折性。不会一帆风顺。 5、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作业:根据课前查阅资料分析解读, 课后据此写一篇小论文。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 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 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1)据材料分析归纳均田制推行的原因、目的及实质。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产 济 数崇方 发 民汉生服尚式 展 族服活胡,农,封方孝服耕政建式这文化权化汉帝是、的的出族社巩成行一化图会固功条制,典度民范永封族。恒建融牧生化合的马产)的图历方,加式史有 强的利 ,规农耕于 是牛律耕北 一图化胡 琴方 次。 但—是,—孝《文帝马不克加扬思弃恩的全格盘斯汉化选,集忽视》保第持二卷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 第一节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35张PPT)

冯太后的生活也比较俭朴,不好华饰。
不论如何,冯太后都不愧是北魏一位杰出的 女政治家。
二、孝文帝改革措施
均田制的实行及内容
(1)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即无主荒地:死后归还,不得 买卖 )四十亩,桑田(即已耕种土地:可继承和买卖)二十亩; 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 身死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还 官;按照规定,桑田内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至 于不宜蚕桑的地区,则改受麻田,当中男子十亩,妇人五亩。 (2)奴婢和耕牛参加授田。奴婢依一般农民授田。耕牛每头授 田三十亩,限四牛。 (3)田地缺乏地区,允许农民“逐空荒”,迁往他郡。 (4)犯罪流徙户或绝户,其土地归国家所有,作均田授田之用
一、改革的背景
长城--
农耕文明的防卫线 两种文明的分隔线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 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 开始。”
1、北魏的崛起及北方的 统一-----改革的前提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 ➢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 ➢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
随着献文帝慢慢长大,母子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公元471 年,十八岁的献文帝被迫禅位于四岁儿子拓跋宏(即孝文帝), 自己做了太上皇。但他仍统兵南征北伐,这就使冯太后感到威 胁,而且他还杀了太后的男宠李奕,于是冯太后于公元476年, 将年仅二十三岁的献文帝毒死。 献文帝死,冯太后以太皇太 后身份再次临朝听政。重用一批有改革思想的人,进行一系列 改革:颁行班禄制,整顿吏治,统一度量衡,推行"三长制", 实行均田制。改变了鲜卑族的落后局面,为孝文帝迁都洛阳以 后的繁荣打下基础。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44张PPT)

目的
缓和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1.前期——制度改革(冯太后主持) (重点是建立新制,取代旧制)
(1)整顿吏治;
• ⒈北魏孝文帝为什么非常重视对官吏的治 理?
• ⒉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整顿吏治?效果如何?
(1)整顿吏治;
• A.背景: • 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因而影响了北
促进他后来推行汉化政策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 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
小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为改革奠定了基础 (前提)
2、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 改革迫在眉睫(必要性)
3、北魏早期汉化改革的奠基作用(有利条件) 4、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 (推动力)
冯太后(442~490)
材料: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 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 《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 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以上材料说明孝文帝在哪些方面的造诣?有何影响?
孝文帝精通诸子百家、儒家经典,有深厚的中国传统 文化底蕴。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统一: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以“南伐”为借口,493年~495年由平城迁到洛阳。
北朝 它改变了以往豪强地主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
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
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
赋税制度混乱
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 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
缓和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1.前期——制度改革(冯太后主持) (重点是建立新制,取代旧制)
(1)整顿吏治;
• ⒈北魏孝文帝为什么非常重视对官吏的治 理?
• ⒉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整顿吏治?效果如何?
(1)整顿吏治;
• A.背景: • 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因而影响了北
促进他后来推行汉化政策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 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
小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为改革奠定了基础 (前提)
2、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 改革迫在眉睫(必要性)
3、北魏早期汉化改革的奠基作用(有利条件) 4、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 (推动力)
冯太后(442~490)
材料: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 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 《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 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以上材料说明孝文帝在哪些方面的造诣?有何影响?
孝文帝精通诸子百家、儒家经典,有深厚的中国传统 文化底蕴。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统一: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以“南伐”为借口,493年~495年由平城迁到洛阳。
北朝 它改变了以往豪强地主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
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
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
赋税制度混乱
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 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
【历史】专题三(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课件(人民版选修1)

A、学习汉族的先进制度 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避免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 D、减少变法的阻力
鲜卑族拓跋部在由游牧到定居农耕的过程 中崛起建立北魏政权并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鲜卑贵族的黑暗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 盾,北魏政权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冯太后与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整顿吏治、 迁都洛阳、革除旧俗等改革措施促进了我国北 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及各民族之间的相互 融合历程。加速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1、北魏初年的统治状况如何? 北魏政府与豪强地主的矛盾
人民与豪强地主的矛盾 思考1:你认为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 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矛盾 人民起义 接连不断 民族矛盾
孝文帝改革迫在眉睫,那改革又有哪些有利条件呢?
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相对安定,经济相对恢复和发展
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加强; 黄河流域的已有的文明基础为改革奠定了基础;
缓和社会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矛盾,发 国家控制的土地 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均田制 展农业生 分配给农民(实质:政权封建化,民族融合 产,增加 社会稳定、增加政府税 土地国有制) 国家收入 收 推行 租调制 与均田制 向政府交纳一定 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 相适应, 现象,减轻农民负担; 数量的租调 保证税收 农民转向政府,成编户 齐民,增加税收
北方 东魏 北齐
讨论2、《黄史· 总叙》认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 十六国 北魏 北周 西魏 东 魏 汉 西晋 “中国之不国也”,“国史之羞也”。还有人认为相隋 朝 蜀 东晋 宋-齐-梁-陈 对落后的少数民族统治中原会造成社会的落后。你对 吴 这些观点有何看法? 南方
3、社会危机严重
“廓定四表,混—戎华。”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政治黑暗、负担沉重矛 盾尖锐 社会矛盾 人民与国家的矛盾 2、如何处理北方的民族关系? 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日益激化
鲜卑族拓跋部在由游牧到定居农耕的过程 中崛起建立北魏政权并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鲜卑贵族的黑暗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 盾,北魏政权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冯太后与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整顿吏治、 迁都洛阳、革除旧俗等改革措施促进了我国北 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及各民族之间的相互 融合历程。加速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1、北魏初年的统治状况如何? 北魏政府与豪强地主的矛盾
人民与豪强地主的矛盾 思考1:你认为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 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矛盾 人民起义 接连不断 民族矛盾
孝文帝改革迫在眉睫,那改革又有哪些有利条件呢?
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相对安定,经济相对恢复和发展
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加强; 黄河流域的已有的文明基础为改革奠定了基础;
缓和社会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矛盾,发 国家控制的土地 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均田制 展农业生 分配给农民(实质:政权封建化,民族融合 产,增加 社会稳定、增加政府税 土地国有制) 国家收入 收 推行 租调制 与均田制 向政府交纳一定 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 相适应, 现象,减轻农民负担; 数量的租调 保证税收 农民转向政府,成编户 齐民,增加税收
北方 东魏 北齐
讨论2、《黄史· 总叙》认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 十六国 北魏 北周 西魏 东 魏 汉 西晋 “中国之不国也”,“国史之羞也”。还有人认为相隋 朝 蜀 东晋 宋-齐-梁-陈 对落后的少数民族统治中原会造成社会的落后。你对 吴 这些观点有何看法? 南方
3、社会危机严重
“廓定四表,混—戎华。”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政治黑暗、负担沉重矛 盾尖锐 社会矛盾 人民与国家的矛盾 2、如何处理北方的民族关系? 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日益激化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27张PPT)(1)

作 用:迁都洛阳使北魏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 统治,而移风易俗则加快了鲜卑族的 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平城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洛阳
整顿吏治
北魏前期,地方官吏不论政绩优劣,一律任 期六年,而且没有俸禄。这就使得当时的吏治非 常混乱,各级官员贪污的现象相当严重。官员的 贪污不仅影响北魏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加深了北 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北
东 方魏 汉蜀
南吴
方
北朝
西晋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东晋 宋 齐 梁 陈 朝
南朝
2、时代特征
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 的时期。 2)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 3)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 发展较快。 4)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是民 族大融合时期。
中国古代礼乐源自 周礼,孔子的“仁”是 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 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 度维护自身统治。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 能得出什么认识?
鲜卑人乐俑
恢复汉族的礼乐制 度,加速政权封建化
三长制
在推行均田制的 同时,北魏废除了宗 主督护制,改行三长
知识链接 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
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 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
为此,孝文帝制定 了俸禄制和地方官吏任 期制。凡贪污帛满一匹 及枉法者,一律处死; 官吏按政绩的好坏来决 定升降。
俸禄制
整
治 吏 治
规定由国家发放 官吏的俸禄,严 惩贪污枉法者。
平城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洛阳
整顿吏治
北魏前期,地方官吏不论政绩优劣,一律任 期六年,而且没有俸禄。这就使得当时的吏治非 常混乱,各级官员贪污的现象相当严重。官员的 贪污不仅影响北魏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加深了北 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北
东 方魏 汉蜀
南吴
方
北朝
西晋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东晋 宋 齐 梁 陈 朝
南朝
2、时代特征
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 的时期。 2)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 3)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 发展较快。 4)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是民 族大融合时期。
中国古代礼乐源自 周礼,孔子的“仁”是 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 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 度维护自身统治。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 能得出什么认识?
鲜卑人乐俑
恢复汉族的礼乐制 度,加速政权封建化
三长制
在推行均田制的 同时,北魏废除了宗 主督护制,改行三长
知识链接 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
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 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
为此,孝文帝制定 了俸禄制和地方官吏任 期制。凡贪污帛满一匹 及枉法者,一律处死; 官吏按政绩的好坏来决 定升降。
俸禄制
整
治 吏 治
规定由国家发放 官吏的俸禄,严 惩贪污枉法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首页
课前预习案 新知导学
课堂探究案 答疑解惑
当堂检测
知识点一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 提示:
主要矛盾 阶级矛盾激化
民族矛盾激化 统治阶级 内部矛盾尖锐
主要表现 北魏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官吏的贪污和搜刮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起义不断发生 北魏统治者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至任意杀 戮,从而激起各族民众的暴动
-11-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首页
课前预习案 新知导学
课堂探究案 答疑解惑
当堂检测
12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陈寅恪先生曾指出:“汉人与胡人之区别,在北朝时代文化较 血统尤为重要。凡汉化之人即目为汉人,胡化之人即目为胡人,其 血统如何,在所不论。”笔者赞同这种观点。北魏丧礼的汉化属于 文化领域的变革,它是促进鲜卑族和北魏境内其他少数民族对汉民 族心理认同的因素之一,标志着汉化的广度和深度。丧礼的汉化同 整个汉化改革一样,并非始于北魏孝文帝,此前的丧礼就已经受到 了汉族儒学的影响。
首页
课前预习案 新知导学
课堂探究案 答疑解惑
当堂检测
名师精讲 关于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几个问题 1.封建化的含义 封建化是指在封建生产关系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素向封建关系 的转化。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 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 渡转化。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在 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 中原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
拓跋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常常发生矛盾
-3-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首页
课前预习案 新知导学
课堂探究案 答疑解惑
当堂检测
知识点二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 识点) 提示:
措施 原因
内容
影响
(1)年龄:15 岁以上
的男子和妇女可
推行 均田 制
(1)拓跋部受中原文化 的影响,逐渐改变了原 来的游牧生活 (2)北魏统治者曾多次 大规模迁徙各族人民 到京师附近分土定居
当堂检测
措施 原因
迁都后
革除旧 俗
需要进 一步推 行汉化
措施
内容
影响
(1)变制度: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和
生活习俗,重新修订官制礼仪
(2)易服装:下令禁止士民穿胡服,一
律改穿汉服 (3)讲汉语:禁止 30 岁以下的官员说 鲜卑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 (4)改汉姓:改鲜卑复姓为音近的单
促进了鲜卑 族与汉族的 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退休制度的发展演变》 (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官吏“致仕”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实行官吏退休制度的目 的。
-14-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12
首页
课前预习案 新知导学
课堂探究案 答疑解惑
当堂检测
参考答案:(1)唐朝官员退休年龄是70岁,明清时期退休年龄为60岁; 退休带有强制性;清朝武官官职愈低,退休愈早。 (2)消除官吏终身制、世袭制;保持政治统治活力,缓和统治阶级内 部的矛盾;加强专制统治。
音汉姓
(5)通婚姻:提倡皇族、鲜卑贵族和
汉族的主要士族通婚
-7-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首页
课前预习案 新知导学
课堂探究案 答疑解惑
当堂检测
探究点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材料研读 材料 魏孝文迁都,自有其必然的动因。一则元魏政制,久已汉 化,塞北荒寒,不配做新政治的中心。二则北方统一以后,若图吞并 江南,则必先将首都南移。 (太和十五年始亲政;十七年南伐,是年即 议迁都,并起宫殿于邺。是后连年南伐,直到孝文之卒。可知孝文 迁都,实抱有侵略江南之野心也。)三则当时北魏政府,虽则逐步汉 化,而一般鲜卑人,则以建国已逾百年,而不免暮气渐重,魏孝文实在 想用迁都的政策来与他的种人以一种新刺激。
-10-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首页
课前预习案 新知导学
课堂探究案 答疑解惑
当堂检测
2.鲜卑族的封建化 北魏统治下的中原,以汉族为主,孝文帝在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 进行了大胆改革,消除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加速了鲜 卑族的封建化,在服饰、语言、丧葬、通婚、吏治、门阀等制度方 面都有相关的汉化规定。孝文帝迁都,实质上就是一场接受汉族先 进文化的重大举动,以孝文帝为首的改革派,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 化而迁都洛阳。这些举措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适 应了各族人民间的自然融合趋势,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的大 融合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方法点拨
1.对“孝文帝改革历史背景”的学习, 一要了解鲜卑族及其政权的建立;二 要了解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的 统治危机 2.对“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学习,一要 掌握北魏推行均田制的具体办法及 其主要意义;二要了解北魏整顿吏治 的措施及其意义;三要充分认识迁都 洛阳对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性;四要了 解为改革旧俗孝文帝采取的措施,并 从中体会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 意志
——《通典》 材料二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 仕,给以诰敕”。弘治四年(1491年),又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 俱令致仕”。清朝文官,六十岁令致仕。武官则不然,副将以下,年满 六十,概予罢。低级武官,退休更早,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 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
阳 (2)对阴谋叛乱者给予 坚决镇压 (3)允许一批大臣“冬 则居南,夏则居北” (4)规定迁往洛阳的鲜
有利于更好 地向汉人学 习,推动了鲜 卑族的封建 化进程
业发达,又是当时中原 卑人死后葬在洛阳,不
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许归葬代北
-6-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首页
课前预习案 新知导学
课堂探究案 答疑解惑
(2)观点:文化关系重于种族血统关系。说明:孝文帝通过一系列 改革措施使鲜卑族成功实现了封建化,文化关系战胜了种族关系。
-13-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首页
课前预习案 新知导学
课堂探究案 答疑解惑
当堂检测
12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唐令,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退休)。五品以上上表,六品 以下申省奏闻。……其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
——钱穆《国史大纲》 互动探究 (1)根据材料,分析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有何意义。
-8-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首页
课前预习案 新知导学
课堂探究案 答疑解惑
当堂检测
材料解读:根据材料“一则元魏政制,久已汉化,塞北荒寒,不配做新 政治的中心”“二则北方统一以后,若图吞并江南,则必先将首都南 移”“三则当时北魏政府,虽则逐步汉化”“魏孝文实在想用迁都的政 策来与他的种人以一种新刺激”可知,孝文帝是从地缘政治和民族 大业的角度来考虑实施其迁都计划的。孝文帝迁都的意义要从政 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切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即可。
——《丧礼改革视野下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 (1)除了“丧礼”外,在文化领域促进北魏对汉民族心理认同的因素还 有哪些? (2)笔者赞同陈寅恪先生的什么观点?请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加以 说明。
-12-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12
首页
课前预习案 新知导学
课堂探究案 答疑解惑
当堂检测
思路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中“移风易俗”的措施,根据 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主要应理解陈寅恪先生的观点,即“文 化关系重于种族关系”。 参考答案:(1)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以领种土地 (2)露田:无主荒地, 年老身死还给北 魏政权 (3)桑田:可以买卖, 农民终身不必交 还
(1)统治阶级的利 益得到保障 (2)限制了土地兼 并,有利于调动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 (3)促进了北魏经 济的恢复和发展
(4)农民要承担一
定的徭役杂税
-4-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首页
பைடு நூலகம்课前预习案 新知导学
课堂探究案 答疑解惑
当堂检测
措施
整顿吏 治
原因
内容
影响
(1)北魏统一 (1)修改任期:官吏的任期
北方后,百官 由政绩好坏决定
以收取租调 为谋生的主 要手段 (2)官吏与商 贾勾结,中饱
(2)严惩贪官:对贪污帛一 匹以上者以及徇私枉法的 官吏一律处死 (3)实行俸禄制:给百官颁 行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1-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首首页页
课前预习案 新知导学
课堂探究案 答疑解惑
当堂检测
目标导航
1.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1)北魏政权建立、统一黄 河流域 (2)北魏统治出现严重的危 机 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1)制度改革:推行均田制、 整顿吏治 (2)迁都洛阳:迁都原因及意 义 (3)革除旧俗:改革语言、服 饰和风俗习惯等
缓和了当时的 阶级矛盾和民 族矛盾,巩固了 政权
私囊,贪污成 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
风
许官吏自筹
-5-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首页
课前预习案 新知导学
课堂探究案 答疑解惑
当堂检测
措施 原因
内容
影响
(1)在鲜卑贵族集中的 (1)将士们不愿继续南
旧都平城,孝文帝改革 进,孝文帝宣布定都洛
迁都洛 阳
遭到了保守势力的非 难和抵制 (2)平城地区不足以承 载大量人口所需的生 活供应 (3)洛阳地处中原,农
要点提示:(1)平城地处偏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加强对 黄河流域的控制,并力图吞并江南地区;通过迁都,刺激和促进鲜卑 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