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天文学前沿简介-B

合集下载

《第一推动丛书宇宙系列物理天文学前沿》随笔

《第一推动丛书宇宙系列物理天文学前沿》随笔

《第一推动丛书宇宙系列物理天文学前沿》读书记录1. 内容概览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我们生活的地球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从未停止过脚步,渴望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而《第一推动丛书宇宙系列物理天文学前沿》正是这样一部引领我们深入了解宇宙奥秘的杰作。

本书汇集了众多顶尖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广义相对论到量子力学,从黑洞奇点到宇宙膨胀,涵盖了宇宙学、天体物理学、粒子物理学等多个领域的前沿知识。

书中不仅详细阐述了这些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还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图解,使复杂的科学概念变得生动易懂。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对宇宙不断扩张的发现深深震撼。

根据哈勃定律,宇宙中的星系之间的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这一现象表明宇宙正在不断膨胀。

这一发现不仅颠覆了我们对宇宙膨胀的传统认识,还为研究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书中对黑洞奇点的描述也让我印象深刻,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之一,它们具有如此强大的引力,以至于连光也无法逃脱。

通过对黑洞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引力的本质,还可以探索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未知的物质和能量。

《第一推动丛书宇宙系列物理天文学前沿》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书籍,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还激发了我们对宇宙无尽的好奇心。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探索这本书中的每一个奥秘,努力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宇宙探索者。

2. 丛书概述《第一推动丛书宇宙系列物理天文学前沿》是一部深入探讨宇宙奥秘与前沿科技的书籍,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宇宙世界。

本丛书汇集了国际知名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揭示了宇宙的起源、演化和未来。

丛书共分为多个卷册,每一卷都专注于一个特定的主题,涵盖了宇宙学、天体物理学、基本粒子物理学等多个领域。

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丛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探寻宇宙深处的秘密。

丛书还强调了科学探索的精神与方法,鼓励读者勇于挑战未知,追求真理。

外国现代天文学家:哈勃人物简介

外国现代天文学家:哈勃人物简介
• 哈勃在1929年提出了宇宙膨胀的观点,为宇宙大爆炸理
论奠定了基础
• 通过对星系的观测,哈勃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重要
证据
02
哈勃对宇宙大爆炸理论的验证
• 哈勃望远镜的观测成果进一步支持了宇宙大爆炸理论
• 哈勃的观测结果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更多证据
03
哈勃对宇宙学的影响
• 为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为宇宙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03
哈勃的荣誉与奖项
哈勃获得的诺贝尔奖提名与荣誉
哈勃获得了198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 由于他在宇宙学领域的重要贡献,特别是发现宇宙膨胀的规律
• 哈勃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专职天文学家
哈勃的其他荣誉
• 哈勃曾获得过多个国际天文学会颁发的奖项和荣誉
• 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等机构也授予了哈勃多个荣誉头衔
01
哈勃在恒星演化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 与霍伊尔共同提出了恒星演化理论,称为“哈勃-霍伊尔
定律”
• 该理论解释了恒星的质量、亮度和颜色之间的关系
02
哈勃对宇宙膨胀的研究取得了突破
• 提出了宇宙膨胀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称为“哈勃定律”
• 该定律为宇宙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宇宙大爆炸理论
提供了重要证据
03
哈勃在威尔逊山天文台进行研究生学习
• 1936年获得硕士学位,1940年获得博士学位
• 在天文台期间,哈勃开始研究宇宙膨胀和星系演化
哈勃在剑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 1947年至1949年在剑桥大学天文学研究所工作
• 在剑桥期间,哈勃与英国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合作研究恒星演化
哈勃的早期研究领域与成果

中科大天文学史讲义01绪论

中科大天文学史讲义01绪论

天文学史讲义讲授提纲第一讲绪论一、天文学史的研究对象1.研究天文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2.研究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过程3.天文学史的主要研究内容二.天文学史的分支学科1.按地域划分2.按时代划分3.按分支学科划分三、研究天文学史的意义1.有助于深刻地了解天文学2.研究天文学思想史3.研究中国天文学史4.探索天文学的发展规律,总结经验,提供借鉴5.挖掘和利用古代天象记录,用于研究某些课题6.丰富科学文化史的内容,有助于历史学的研究四、天文学发展分期概述1.古代天文学(史前一一16世纪中叶)2.近代天文学(16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3.现代天文学(19世纪中叶——现代)第二讲宇宙概观一、宇宙万物的尺度1.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和宇观世界的尺度2.天文学中的单位二、宇宙的层次结构三、太阳系概况1.太阳2.地球3.月球4.大行星5.小行星6.彗星和流星体7.卫星和行星环四、银河系概况1.恒星8.恒星集团9.星云10星际物质五、星系、星系集团和宇宙1.星系2.星系集团3.超星系团4.宇宙第三讲古代天文学一、天文学的起源二、史前时期的天文遗址和遗物三、古埃及天文学1.历法2.天体位置测量和天文定位3.宇宙观念四、美索不达米亚天文学1.对天空的认识2.时间和历法3.宇宙观念五、古印度天文学1.历法2.月亮运动和二十八宿3.宇宙观念第四讲中国天文学史概述一、中国天文学的诞生(史前一西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分期1.体系形成时期(从春秋一秦汉,BC770-AD220)2.繁荣发展时期(从三国一五代,220-960)3.由鼎盛到衰落的时期(从宋初一明末,960-1600)4.中西天文融介时期(从明末一鸦片战争,1600—1840)三、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特点和成就1.中国占代天文学的特点2.历法编制3.天象的观测和记录4.观测仪器5.对天象的解释和天文学发现6.天文大地测量7.宇宙理论第五讲古希腊天文学一、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二、古希腊天文学1.古希腊天文学的特点2.历法编制3.天象观测和记录4.天文测量5.测量仪器6.宇宙理论三、托勒玫体系四、公历的由来1.古罗马和古罗马的历法2.儒略历3.格里历第六讲阿拉伯天文学与欧洲中世纪天文学一、阿拉伯天文学二、蒙占统治时期的天文学三、欧洲天文学的停滞1.基督教教会的束缚2.占星学的发展四、欧洲天文学的复兴1.早期技术革命的推动3.地心体系濒临破产第七讲哥白尼日心体系的创立和发展一、哥白尼的生平和学说1.生平简介2.日心体系学说的形成3.《天体运行论》的出版二、关于《天体运行论》1.体例2.内容简介3.《天体运行论》出版的意义4.《天体运行论》的缺陷三、不屈的布鲁诺四、观测天文大师一一第谷•布拉赫五、天空的立法者一一开普勒1.探索宇宙奥秘2.行星运动三定律的发现3.其他成就第八讲早期的天文望远镜及其观测成就一、天文望远镜问世1.望远镜的发明2.伽利略和他的天文望远镜二、伽利略的发现I.观测月亮3.观测恒星4.观测行星5.观测太阳三、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四、17世纪的天文望远镜及其观测成就1.开普勒式望远镜2.早期望远镜的改进3.赫维留斯和里乔利的月面图4.惠更斯的发现5.卡西尼的发现6.罗默测定光速第九讲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和证实一、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1.牛顿生平简介2.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背景3.牛顿的研究4.牛顿成就原因简析二、万有引力定律的证实1.哈雷彗星回归的预言2.孤立大山的引力使铅垂线偏转3.万有引力常数的测定4.海王星的发现5.对恒星喑伴星的预言和发现第十讲康德和拉普拉斯的星云说一、早期的太阳系起源说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1.笛卡尔的太阳系起源的涡动说2.牛顿关于太阳系起源的考虑3.布封的太阳系形成学说4.17—18世纪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特点二、康德的太阳系星云假说三、拉普拉斯的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四、星云说的历史意义第十一讲奠基期的天体力学一、经典天体力学及其基础1.经典天体力学的对象和方法2.经典天体力学的力学和数学基础二、欧拉的工作1.月球运动理论2.创立摄动理论三、拉格朗日的工作1.太阳系稳定性问题的研究2.建立拉格朗日方程组,探讨三体问题的解四、拉普拉斯的工作1.关于行星轨道的周期变化2.《天体力学》的出版五、其他的重要工作1.达朗贝尔的工作2.克雷洛的工作3.高斯的工作4.亚当斯和勒威耶的工作第十二讲银河系概念的初步确立和恒星距离的测定一、关于恒星系统认识的演进1.从古希腊到伽利略2.恒星自行的发现和距离的估计3.关于银河系的假设二、赫歇尔家族的工作1.太阳系本动的发现2.银河系结构的研究3.威廉•赫歇尔成就的原因4.约翰•赫歇尔在南天的工作三、恒星距离的测定1.斯特鲁维的工作2.贝塞尔的工作3.亨德森的工作4.恒星距离测定的意义第十三讲天体物理学的诞生一、天体物理学诞生的背景1.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2.太阳光的分解二、光谱分析术的发明三、基尔霍夫定律的发现四、氢的发现五、恒星光谱的分光观测1.恒星光谱的观测和初步分类2.恒星光谱的谱线位移六、天体测光术的发明和发展1.恒星亮度的目视测量2.普森公式3.目视光度计的发明七、天体照相术的应用1.照相术的发明和发展2.照相术用于拍摄天体3.照相术用于天体位置测量4.照相术用于拍摄天体光谱八、反射望远镜的改进第十四讲河外星系的发现一、测定旋涡星云距离的探索二、造父变星法求天体距离1.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2.绝对星等与视星等的关系3.周光关系零点的测定4.沙普利和科蒂斯的辩论三、哈勃的工作四、河外星系发现史中的教训第十五讲赫罗图与恒星演化一、赫罗图的建立1.哈佛的恒星光谱分类2.赫茨普龙的工作3.罗素的工作二、早期的恒星演化理论三、爱丁顿的质光关系四、恒星的能源问题1.早期的理论2.核聚变反应理论五、恒星演化的研究1.V-R定理2.恒星演化的现代理论第十六讲广义相时论的诞生和现代宇宙学的发展一、狭义相对论引起的时空观革命1.19世纪末物理学的危机2.狭义相对论的创立二、广义相对论的诞生三、广义相对论的天文学验证1.水星近日点的反常进动2.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转3.光线的引力红移4.电磁波传播的引力延迟四、现代宇宙学的发展1.爱因斯坦的静态宇宙学模型2.弗里德曼和勒梅特的膨胀宇宙模型3.宇宙膨胀的观测效应4.稳恒态宇宙模型5.大爆炸宇宙模型第十七讲近代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的发展一、时间工作1.平太阳时的精确定义2.本初子午线和时区的确定3.无线电时号的发播二、地球自转变化的发现1.地极移动的发现2.地球自转不均匀性的发现三、原子时和协调世界时1.原子钟的发明和原子时系统的建立2.协调世界时的建立四、十九世纪后期天体力学的发展1.太阳系小天体运动的研究2.月球和大行星运动的研究3.数学和力学迅速发展的推动五、二十世纪天体力学的发展1.历史背景2.卫星动力学的建立3.电子计算机与天体力学4.广义相对论和天体力学六、近代天体测量学和天体力学力学发展的特点第十八讲射电天文学的崛起和六十年代四大天文发现一、射电天文学的诞生1.央斯基的发现2.雷伯的经典式射电望远镜二、银河系结构的射电探测1.21厘米微波辐射的理论预言2.21厘米微波辐射的探测三、20世纪60年代的四大天文发现1.类星体的发现2.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3.射电脉冲星的发现4.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四、射电天文学的新进展1.大口径射电望远镜2.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3.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4.亳米波和亚亳米波天文学第十九讲空间天文学的进展一、空间探测时代的到来1.全波天文学2.空间探测手段的发展二、地球辐射带的发现三、对月球的探测1.苏联对月球的探测2.美国对月球的探测四.对水星和金星的探测1.对水星探测2.对金星探测五、对类木行星的探测1.对木星的探测2.对土星的探测3.对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探测六、红外和紫外天文学的发展七、X射线和γ射线天文学的发展第一讲绪论一、天文学史的研究对象天文学史是天文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自然科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探索天文学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现代天文学的重大发现

现代天文学的重大发现

现代天文学的重大发现自人类有了思考能力以来,一直都对天文学产生极大的兴趣。

天文学是一门研究天体运动、性质以及天文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其重大发现对于人类的认知和探索不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将介绍现代天文学领域中的一些重大发现和其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

一、黑洞首次被直接观测黑洞是天文学领域中一个十分神秘和充满魅力的天体,因其在诸多方面的异常性质而被广泛关注和研究。

直至2019年4月,人类才首次成功地直接观测到了一个漫长时间以来被认为是神秘的黑洞。

这一发现是由世界各地的200多名科学家合作完成的,他们通过世界上多个望远镜的组合阵列,对一个距离地球5000万光年的星系中心区域的黑洞进行了观测。

这一次直接观测到黑洞的成功,不仅让科学家对黑洞的性质和行为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强化了科学家对宇宙中未解之谜的探索信心。

对人类来说,这一神秘天体的认识也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宇宙的构成和进化。

二、宇宙扩张的加速宇宙扩张是天文学领域中的一大发现,它揭示了宇宙现实的本质——宇宙是不断膨胀的。

2011年,三位科学家因证明了宇宙扩张加速的发现,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在于它改变了人们一直以来对于宇宙演化的认知,它暗示着宇宙的能量密度可能具有一个消极压强。

宇宙扩张加速的原因目前还在研究之中,但科学家普遍认为黑暗能量可能是加速扩张的主要原因。

对于人类来说,宇宙扩张的认识对于了解宇宙的构成和演化至关重要,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理解生命和人类的存在。

三、高能宇宙射线的来源宇宙射线是一种极高能的粒子,其中高能宇宙射线被认为是地球上自然界中存在的最高能粒子,它们的来源一直是天文学领域的一个未解之谜。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学家通过使用探测器来探测宇宙射线,并通过数值模拟等方式进行研究,最终确定了宇宙射线的来源。

事实上,这些颗粒是由宇宙中极具能量的天体所产生的,如脉冲星和星系等。

对于地球上的人类来说,这个发现影响着我们对于宇宙射线的认知和了解。

探索宇宙简介天文学

探索宇宙简介天文学

探索宇宙简介天文学探索宇宙:简介天文学宇宙,无穷广阔的星空世界,吸引着我们无数科学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天文学作为一门研究宇宙的学科,致力于揭示宇宙的奥秘和规律。

本文将对天文学进行简要介绍,带领读者一起踏入探索宇宙的未知之旅。

一、宇宙的起源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始于远古时期,而对宇宙的起源的思考则持续至今。

现代宇宙学主张,宇宙起源于大爆炸(Big Bang)事件。

从那一刻开始,宇宙便呈现出膨胀并不断演化的状态,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星系、恒星和行星等天体。

二、天文学的发展历史天文学作为一门科学,拥有悠久的历史。

古代的文明通过观察星体运动,系统性地记录了天文现象,如中国古代的天象记载、希腊古代的天文学。

然而,现代天文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科学革命。

当时伽利略·伽利莱使用望远镜进行天体观测,开创了现代天文学的方法和观察手段。

三、天文学的研究领域天文学广泛涉及多个研究领域,包括星系、恒星、行星等。

其中,星系研究关注的是构成宇宙的结构,如银河系(Milky Way)和星系团等。

而恒星研究着眼于恒星的形成、演化和结构,以及它们释放的能量和物质。

此外,行星研究研究包括行星的组成、运动和性质等。

四、探测宇宙的工具天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观测工具和技术。

望远镜作为最重要的天文学工具,被用于观测和研究。

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X射线望远镜等不同类型的望远镜为天文学家提供了多种观测宇宙的方式。

此外,空间探测器和卫星等空间技术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对宇宙的深入探索。

五、天文学的重要发现通过不断地观测和研究,天文学家们取得了众多重要的发现。

其中之一就是黑洞的存在。

黑洞是一种极其致密的天体,以其强大的引力吸引着周围物质,甚至连光也无法逃逸。

除此之外,对宇宙的膨胀速率的研究也引发了宇宙加速膨胀的假说,这对我们对宇宙起源和发展的理解具有重要影响。

六、未来展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天文学在未来的研究中将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

天文学发展简介

天文学发展简介
• 天文学研究的对象有极大的尺度,极长的时间, 极端的物理特性,因而地面试验室很难模拟。因 此天文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依靠观测。
• 由于地球大气对紫外辐射、X射线和γ射线不透明 ,因此许多太空探测方法和手段相继出现,例如 气球、火箭、人造卫星和航天器等。
天文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天文学的理论常常由于观测信息的不足,天
• 地平经仪主要用于 测量天体的地平方 位角。
一用蒙文标注的星图, 图为星图拓片
北京天文馆
天文学历史
发明了望远镜以后,天文学家就能够更清楚 的观察恒星和行星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就 是最早使用望远镜研究太空的人之一。
绝大多数望远镜是安放在地球上的,但也有 些望远镜被放置在太空中,沿着轨道运转,如哈 勃太空望远镜。现在,天文学家还能够通过发射 的航天探测器来了解某些太空信息。
希腊化时代天文学
• 埃拉托色尼不但是四大天文学家之一,还长期担 任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馆长,且多才多艺,同时 也是“地理学之父”。晚年由于双目失明不能阅读 ,绝食自尽。
天文学发展历史

天体力学诞生使天文学从单纯描述天体的几
何关系和运动状况进入到研究天体之间的相互作
用和造成天体运动的原因的新阶段,在天文学的
发展历史上,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天文学发展历史
• 19世纪中叶天体摄影和分光技术的发明,使天文 学家可以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天体的物理性质、化 学组成、运动状态和演化规律,从而更加深入到 问题本质,从而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天体 物理学。这又是天文学的一次重大飞跃。
登封观星台 在河南登封,建于元朝初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
登封观星台 在河南登封,建于元朝初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

天文学知识:天文学科技的发展史

天文学知识:天文学科技的发展史

天文学知识:天文学科技的发展史。

第一章:古代天文学科技的发展古代天文学科技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从古代人类对天空的观测和记录开始。

古代人类通过观测天空中的星星、行星、月亮和太阳,不断积累了关于天体运行规律的知识。

古代天文学家利用简单的观测仪器和方法,例如日晷、水平仪和天球仪等,开展了一系列对天体运动规律的研究,为后来的天文学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天文学家葛利果(Ptolemy)在其著作《天文学大成》中,总结了许多古代的天文观测数据,并建立了地心说的宇宙观。

古代人类利用这一宇宙观测模型,成功预测了许多天体运动现象,这一成就在古代天文学科技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中世纪天文学科技的发展中世纪时期,古代天文学科技的成就在欧洲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天文学家们通过对古代天文学成就的研究和补充,逐渐完善了古代的地心说观测模型。

同时,中世纪的天文学家们还利用阿拉伯文明传入欧洲的一些天文观测方法和仪器,例如天文望远镜和坐标仪等,推动了天文学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在中世纪时期,尼古拉斯·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提出了太阳中心说的宇宙观,即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运转。

这一新的宇宙观开启了天文学科技的新纪元,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

第三章:近代天文学科技的发展近代天文学科技的发展在文艺复兴时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伽利略(Galileo)利用望远镜观测到了月球表面的山脉和陨石坑,证实了哥白尼的宇宙观,推动了天文学科技的发展。

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促进了天文学科技的发展。

开普勒(Johannes Kepler)提出了行星运动的椭圆轨道定律,牛顿(Isaac Newton)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了所谓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这些突破性的理论成果,为天文学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提出了相对论理论,为天文学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现代天文学技术的新进展

现代天文学技术的新进展

现代天文学技术的新进展引言:天文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传统的天文学中,人们通过观测天空来研究天体运动和其他相关的天文现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天文学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的技术与方法,许多新的科技手段被应用于天文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里我们将介绍其中的一些新进展。

太空探测技术的进展自从苏联于1957年发射辽宁1号人造卫星后,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神舟一号发射成功之后,中国成功的加入了太空国家的行列中。

人类不仅开拓了太空空间,也使得现代天文学得到了许多有益的研究成果。

现代天文学已经离不开第一手的数据,而太空探测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观测天体的新手段,例如太阳风暴、黑洞、银河系的星际介质,宇宙微波背景等等。

太空探测技术使得我们能更深刻地了解天文现象,进而更精准地探寻宇宙大秘密。

天文成像技术的进步天文学家们拍摄出了一幅幅精美的天文影像,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你我学习天文学的门槛。

然而,仅仅拍下来一张照片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现在的天文学家使用了很多高精度的天文成像技术。

例如,Hubble太空望远镜、ALMA射电天文等。

这些先进的天文成像技术一方面使得天文学家能够看到氦气,氢分子,射线等等天文现象的全景,另一方面也使得天文数据能得到更加准确可靠的处理。

天文计算机模拟技术天文学家们可以设计模拟实验,对各种不同的天文事件进行模拟,从而推算出不同的天文情形。

现代计算机的先进技术为天文计算机模拟技术开辟了全新的大门,例如星系结构、黑洞、恒星形成等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了解宇宙的演化过程、尤其是早期宇宙的演变提供了重要依据。

这也是许多科学家推崇计算机模拟技术的主要原因。

天文大数据技术天文学家的研究数据量越来越大,这对于数据的处理、存储和分析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然而,天文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也为天文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通过利用高性能计算,亿万亿字节的天文观测资料可以被处理和分析,甚至被存储到网络云端中。

这种技术手段的出现为天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桥梁,快速的进行数据的分析,从中发现新的规律与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4年,美国天文学家泰勒(H. Tayler)和他的 研究生赫尔斯(Hulse)发现射电脉冲双星,尔 后验证了引力辐射。爱因斯坦预言的引力辐射终 于在半个多世纪以后得到了第一例验证。1993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哈勃分类
Face-on Spiral Galaxy M101 in HI (left) and optical (right)
M51 (Whirlpool galaxy) : An Sb face-on
Spiral
本本星星本系系星群群系群
CfA Redshift Survey
The 2dF Galaxy Redshift Survey
比0等星还要亮2.512倍的为-1等... ...•依
次类推。
下面是一些较亮天体的目视星等
天狼星天(大犬座α) -1.45 等
金星(大距时)
-4.4 等
木星
-2.7 等
满月
-12.7 等
太阳
-26.74等 (绝
对星等4.7等)
从托勒梅、哥白尼、赫歇尔到哈勃, 无数天文学家的不懈努力使我们的目 光从地球扩展到太阳系、银河系、河 外星系,乃至我们生存于其中的整个 宇宙。
控制软件专家欧余军是1995年从长沙国防科技大学毕业的,1998 年开始负责遥控保障软件的编写。那是个决定飞船能否安全返回 的关键性软件,包括对飞船发送的所有指令、指令链和注入数据 没有任何现成的资料可借鉴,要从零开始。中国飞船能否回得来 就全看这25岁的小伙子了。整整两年零八个月,没白没黑,他把 软件做了出来。结果发现有问题,近三年的劳动成果全被推翻。 他伤心得一个人躲在机房里放声大哭。中心的领导人认为哀兵必 胜,坚持不换人。只剩下几个月了,欧余军成了机房里的拼命三 郎,不管什么时候,人们走进机房都见他端坐在那里冥思苦想, 像个活菩萨。任务完成了,他的身体也垮了,得了肾积水,经常 疼得满头流汗。这时,中国第一次飞船发射开始,一切全新,谁 也不是内行,有许多软件只有他一个人会发指令。医生护士把他 从医院抬到指挥大厅,边输液边打键盘,在担架上坚持了几天几 夜。飞船返回后才被抬回去做手术。
• 儒略出生于7月,他下令以他的名字作为7 月的月名,这就是英语中7月的月名“July” 的由来。可是,就在改历后的第二年(公 元前44年),儒略即遇刺身亡,由他的侄 儿奥古斯都(Augustus Caesar)接位。 奥古斯都进一步改历,生于8月的奥古斯都 改8月的月名为“August”,并将8月改为 大月31日。他下令从2月中再减去1日,改 8月后的单数月为小月30日,双数月为大月 31日。这就是目前阳历历月月份长短不一、 又毫无规律可循的历史原因。
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奇葩----爱因斯 坦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和玻尔、海森伯 等人奠基的量子物理学,如何在20世 纪后半叶汇聚于宇宙学研究中,并为 我们初步揭开了宇宙的创世之谜。
我们现在知道,星云(星系)是构成宇宙 的单元。
但是,为了认识它们的真实本质,必须做 一件超越以前的简单观测的事。天文学家 在真正领会自己观测到的现象之前,必须 先度量宇宙,先掌握银河系之内和之外的 距离尺度。
5、黄道 简单的说就是太阳在天球中的运行轨迹。 由于运动的相对性, 所以黄道也就是地球公转轨道与 天球的交线。
6、目视星等 公元前2世纪,希腊天文学家伊
巴谷将恒星按照其亮度分为六等。亮度越大,星
等越小。后来发现,一等星比六等星约亮100
倍,所以定义“星等”每差一等,亮度差2.5
12倍。如果比一等星还亮2.512倍为0等
任总调度的是一个北航毕业生,名字叫申劲松,当时只有25 岁。 神舟一号升空之日是他的25岁生日。一年后飞船返回时,他发现 状态有些不对,可他只有20秒钟的时间作决定,而且决定的后果 是巨大的。他作了决定,而且作对了。返回舱落地之时,申劲松 没了感觉,就是腿软,汗从握紧的拳头中流下来,这一天是 1999年11月21日,是他26岁生日。他已经在机房中待了整整一 年。到2002年神舟三号发射升空,这个1973年出生的28岁大男 孩已经连任三届总调度了。他的工资只有1300元。事实上,整 个控制中心的科研人员都是这样的一些青年学生,全部是我国自 己培养的。
• 公元前46年,罗马皇帝儒略·恺撒(Julius Caesar)执政,第二年即着手改革历法, 诞生“儒略历”。儒略历的要点是:改历 前的那一年定为含445日,称为乱年,目的 是要使春分点落在3月21日;从公元前46 年起,以365日为一年,以春分那一天作为 一年的第一天,即岁首;一年分为12个月, 单数月为大月31日,双数月为小月30日, 多余的一日在2月中扣除。这样,2月份就 只有29日;每4年的最后一年的2月增加1 日,这一年为闰年,并规定闰年为能被4整 除的年份。
Final data release June 2003
宇宙大尺度结构
20世纪天体物理学成就
两大基本理论: 恒星演化和宇宙大爆炸模型
全电磁波段天文学 从可见光拓展到全电磁波段
20世纪60年代四大发现: 类星体,脉冲星,微波背景辐射, 星际分子。
脉冲星的发现曾轰动世界。1967年英国天文学家 休伊什(A.Hewish)教授和他的研究生J.贝尔女 士一起发现了脉冲星,找到了物理学家30多年前 预言的中子星。197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周日视运动 由于地球自转(自西向东),所
以地面上的观测者看到的天体在一天中在天球上自东向 西沿着与转轴垂直的平面内的小圆转过一周。 3、子午圈 通过观测者的天顶和南北天极的大圆。
4、中天 天体经过观测者的子午圈时,叫做中天。 由于地球的自转,天 体一天要穿过子午圈两次,其
中离观测者天顶较近一次叫上中天。另外那一次叫下中 天
基线
Figure 9.3
Heliocentric
Parallax For p measured in arc seconds
d=
1 p
Then d is in units called PARSECS (pc)
1 pc = 206265 au
• 造父变星得名于仙王座δ(中国古代称为造父 一),造父变星的亮度呈现特有的很规则的变化 女天文学家勒维特从照片上证认造父变星并找出 每颗变星的的光变周期和平均亮度的艰苦工作中 逐渐获得了这样的印象:越明亮的造父变星,其 亮度的变化的周期越长。勒维特用小麦哲伦云的 25颗造父变星得出它们的周期和光度之间的关系 天文学家有了一把测量银河系的尺子,但不知道 这尺子的长度。 只过了一年,赫兹普龙估算出 了一些造父变星的距离。有了距离就很容易地由 视亮度算出真实亮度(光度)。
1回归年365.2422太阳日=366.2422恒星日
以假想的“平太阳”的时角定义的时间称为平太 阳时,简称平时。格林尼治地方时称为世界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是太平洋中经度180度线,简称 日界线。
• 量度时间的基本单位 地球绕轴旋转,自转轴过南、北两极
地球自转是造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自 转一周就是1日。同时,地球又绕太阳 公转。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交 角为66.5°,地球公转和自转轴的倾斜 是造成四季变化的原因,公转一周就 是1年。因此,地球的运动规律构成了 时间单位的自然基础。
• 不同辐射波段的银河系
• NGC 7331;若银河系位于500百万光年处, • 看起来就是像NGC7331
• 1920年,在美国国家科学院,柯蒂斯与沙普利 的两种不同观点正式交锋,虽然在这场论战中柯 蒂斯占了上风,却并未有得出公认一致的结论, 直到三年后,哈勃给出的观测事实,才使上述论 战有了决定性的结果。1923年,威尔逊山天文 台建成了2.5米口径的天文望远镜,哈勃利用它 在仙女座星云外缘找到一颗造父变星,根据其光 变周期与光度之间的关系,他推断出该星的距离 为15万秒差距(实际为80万秒差距),比沙普 利的银河系要大得多。这表明,仙女座大星云是 一个河外星系,从而结束了河外天体是否存在的 辩论,使天文学家的研究领域迈出了银河系。
The Fairy of Eagle Nebula 鹰状星云尘埃雕塑正在蒸发, 当极强星光照射这些宇宙冷 山时,这些雕塑柱子可以想 像为神秘怪兽 (mithicalBeasts) 这是为纪念HST发射15周 年而发此图
1、天球 天球就是以观测者为球心,以无限大为
半径所描绘出的假想球面,我们看到的天体(星星、月 亮、太阳)是其在这个巨大的圆球的球面上的投影位置
Distance scale: Cepheid Variables (< 10 Mpc)
时间序列
恒星时是由春分点的周日视运动来定义的。春分 点绕天球一圈,又一次通过子午线时,定义恒星 时为24小时。
平太阳时是由太阳的周日视运动来定义的。太阳 上中天定义为太阳时12点,太阳还有周年视运动 所以太阳时与恒星时间隔不同。
• 秒差距 parsec
• 天文学家用于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它是一 个天文单位所张的角度为一角秒所对应的 距离。它主要用于太阳系以外。
• 英文是parsec,缩写为pc, pc是parallax(视 差)和second(秒)两字的缩写合成的。天 体的周年视差为1角秒,其距离即为1秒差距。 更长的距离单位有千秒差距 kpc和百万秒差 距Mpc。1秒差距=3.2616 光年=206,265 天 文单位=308,568亿公里。

• 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称为 回归年,1回归年= 365.2422太阳日= 366.2422恒星日,即在1年 时间内,太阳日数比恒星日 数多1日,这多出来的1日就 是因地球公转引起的。
• 阴 历 历法中的年称为历年,历法中 的月称为历月,它们都是日的整数倍, 但可以不是常数。阴历又称太阴历, 是以月球绕地球的公转周期为基础而 制订的,其基本原则是:每一历月的 长度接近朔望月(29.5603日);历月 的平均长度等于朔望月;历年的平均 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的长度 (365.2422日)。
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
球状星团的分布非球形,90%以上位于人马座为中心的 半个天球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