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 期中 试卷含答案
生活与哲学 期中 试卷含答案

生活与哲学期中试卷含答案第二学期月考《生活与哲学》试卷说明: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2.本卷命题范围:必修④《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1~6课;3.本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答案请填写在的答题卡里。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0分)一、选择题Ⅰ:(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每小题2分,共70分。
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中)0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物质是世界的本原B.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C.世界是永恒变化的D.世界是普通联系的02.下列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民以食为天B.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C.存在即被感知D.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03.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其观点是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04.“一般来说,互联网对社会的发展利大于弊,其积极作用是主流,而对于痴迷网络的少数青少年来说,则弊大于利。
”人们的这一评论说明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B.哲学是对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的首要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问题05.“对于中央的政策,有的同志习惯于照搬照抄,大而化之,不注意认真落实;有的同志主观随意,不切实际,不求实效,不考虑后果。
”从唯物论角度看,上述做法违背了①物质决定意识原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③一切从实际出发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②③④06.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据统计,电子计算机芯片技术每18个月就要更新一次。
这一事实表明A.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B.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C.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07.人们在基因工程方面的成果,引起“绿色革命”。
高产优质物种培育成功使富足成为事实,然而由此带来的大批物种的消灭,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给人们带来新的困扰;人们刚在法律方面完成了对人类行为的初步规范,道德方面的问题又突出出来,如何解决和法律问题不同的道德问题,成为人类的新课题。
生活与哲学期中测试31

生活与哲学期中测试31生活与哲学期中测试三十一高二政治试题第Ⅰ卷客观题(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的表格内,共60分)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D、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2、下列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是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②按图索骥③画饼充饥④削足适履A、①②③④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成为2006年最大亮点和贯穿全年的关键词,也将引领着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
“现在老百姓最关心什么?腐败少一点,治安好一点,学费降一点,看病省一点,岗位多一点,股市涨一点,物价稳一点,空气净一点,矿难少一点”――全国人大代表黄百渠说,“这就是人民群众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企盼”。
从哲学上讲,材料中人民群众企盼的“九个一点”体现了A、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B、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C、矛盾即对立统一D、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4、漫画:“宝宝快跳!”从辩证唯物论角度看,父母的要求是A、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B、主观主义,不从实际出发C、急于求成,不注意量的积累D、强调客观,忽视主观能动作用5、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
”这说明A、世界上的物质是绝对运动的物质B、世界上的物质是相对静止的物质C、世界上的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统一的物质D、辩证法就是又动又不动6、右图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形象标识,它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测的终极梦想,整体图形由一弧两点巧妙形成中国古文“月”字,写意的笔触旨在传达一种探索的信念。
从哲学上看,该标识的创意表明A、艺术创作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B、艺术创作是对客观事物直观的反映C、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D、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意识的反作用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生活与哲学》期中考试

栆庄市第二中学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政治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l至4页,50分;第II卷5至8页,50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A.人们会思考的大脑B.哲学家的思考C.人类的实践活动D.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C.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4.“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实现了“多人多天”的飞行,使民族精神再一次得到升华。
因此A.人类可以改造规律创造奇迹B.创造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C.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D.只要解放思想,人是无所不能的5.“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6.“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B.承认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C.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D.夸大了物质的运动7.火星这颗红色的星球,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想揭开罩在它头上神秘的面纱。
自“勇气号”登上火星发回大量的图片资料后,人们对火星的认识才有了真实直观的印象。
这主要表明A.意识都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B.意识能随时随地地反映客观事物C.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D.人们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8.与上题材料哲学思想相符合的说法有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C.精神是万能的,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行的D.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9.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己知而更进于行”。
《生活与哲学》期中考试答案

《生活与哲学》期中考试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BDBBC 6-10 DCCAC 11-15ADBAA 16-20CABBA 21-25DCBAC 26-30CCBDC二、非选择题:3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32、答案要点:(1)物质决定意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
(2分)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符合加快福建经济发展以及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这一客观实际的需要。
(2分)(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2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是正确意识,能够促进海峡西岸地区发展和海峡两岸实现和平统一。
(2分)答案要点:(2)全国发展大局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分)整体和部分密不可分,互相影响。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性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将为全国经济的发展及祖国统一大业发挥积极作用。
(2分)33、.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分)“生态文明”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的。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分)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
(1分)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得到实践的检验。
(1分)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分)“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高二年级政治生活及哲学期中考试题[内附答案解析]
![高二年级政治生活及哲学期中考试题[内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d16aaf8da38376baf1faeae.png)
高二生活与哲学期中考试题第Ⅰ卷选择题(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哲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B.哲学起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C.揭示了哲学的本义 D.真正的哲学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A.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 B.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D.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相互决定3、“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
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这是在强调()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 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我国古人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观点在现在仍具有积极意义。
回答4—5题。
4、道家强调“道法自然”,认为人类应该以自然为师,顺应自然。
这一思想启示我们()A.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B.认识和改造自然必须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和基础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没有本质区别D.只能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而不能改造自然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过分强调“人定胜天”,造成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近年来,根据这种现状,我国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这一过程表明()A.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D.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是认识的根本目的6、《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的这一观点()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7、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
但是,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而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
必修4 生活与哲学期中试题及答案

积石中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生活与哲学》期中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1.关于哲学含义的准确说法是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B.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C.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2.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其意是指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B.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C.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D.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①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②哲学发展的方向③哲学的产生④对其它哲学问题的回答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4.许多同学高考前找算命先生算命,或者去寺庙求签测前程,这种做法属于A.唯物主义 B.不可知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5.原子是“宇宙之砖”的观点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中国明代的王守仁在一次春游时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回答6-7题。
6.下列说法,与王守仁的观点相一致的是①我思故我在②气者,理之依也③理生万物④存在即被感知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7.根据上题答案,这些观点都强调了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决定物质C.意识依赖于物质D.意识能够正确认识物质8.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①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②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③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④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9.哲学的功能包括①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②具有“科学之科学”的功能③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④具有帮助人们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0.下列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说法正确的有①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③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④物质和意识相互制约A. ①②B.①③C.②③D. ①②③④1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A.客观实在性B.运动C.不可知性D.永恒性12.高性能的电子计算机能进行一系列复杂的运算,因此,有人认为计算机是有意识的,从哲学来看,这一观点否定了A.意识是大脑的机能B.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C.意识对人脑的依赖D.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13.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他拒绝给事物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生活与哲学期中试题

2015—2016学年高二生活与哲学期中考试政治试题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中。
)1、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A.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 B.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D.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相互决定2.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
‛这说明:A.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又反过来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B.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D.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世界,各门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领域3.‚你最痛苦的时候,窗外有小鸟在快乐地歌唱‛,这句格言的哲学寓意是A.学习小鸟快乐生活 B.世界的本质是客观的C.人的尊严在于思想 D.思维是客观存在的反映4、下列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①‚理主动静‛、‚理生万物‛②‚我思故我在‛③‚气者,理之依也‛④存在即是被感知⑤‚心想事成,万事如意‛A ①②⑤B ②③⑤C ②④⑤D ①②④⑤5.‚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这句话告诉我们A.认识来源于实践B.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6、哲学自产生以来就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A.依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B.依据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C.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D.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二者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7、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是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②思维能否产生理论③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④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世界是一团燃烧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高二《生活与哲学》期中试卷及答案

南通市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政治(必修)期中试卷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请在答题卡上填涂你认为正确的选项。
(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_____问题。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2.“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这种观点属于A.意识具有能动作用B.可知论C.不可知论D.唯心主义3.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无产阶级哲学和非无产阶级哲学4.有关哲学的说法,正确的是A.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C.哲学都是正确的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5.“知”和“智”是一种互为依托、促进的关系。
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智慧便无从谈起;没有相应的智慧,知识再多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
哲学是“智慧之学”,要将具体知识转化为哲学智慧,应该A.用哲学取代其他的具体知识B.对具体知识进行概括和升华C.坚持哲学对具体知识的指导D.在实践基础上丰富具体知识6.下列选项与右边漫画寓意相反的是A.存在即被感知B.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C.天地合而万物生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7.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8.在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的基本形态中有这样一种观点,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并把物质归结为如水火气土等具体的物质形态。
这是A.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历史唯物主义9.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_________的不同回答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C.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10.下列哪句话和“气者,理之依也”属于同一哲学派别的是A.未有此气,已有此理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C.存在就是被感知D.天地合而万物生11.下列观点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是A.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C.神灵天意决定这社会的变化 D.物是观念的集合12.英国哲学家说:“万物都在运动,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期中试卷含答案第二学期月考《生活与哲学》试卷说明: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2.本卷命题范围:必修④《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1~6课;3.本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答案请填写在的答题卡里。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0分)一、选择题Ⅰ:(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每小题2分,共70分。
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中)0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物质是世界的本原B.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C.世界是永恒变化的D.世界是普通联系的02.下列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民以食为天B.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C.存在即被感知D.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03.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其观点是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04.“一般来说,互联网对社会的发展利大于弊,其积极作用是主流,而对于痴迷网络的少数青少年来说,则弊大于利。
”人们的这一评论说明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B.哲学是对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的首要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问题05.“对于中央的政策,有的同志习惯于照搬照抄,大而化之,不注意认真落实;有的同志主观随意,不切实际,不求实效,不考虑后果。
”从唯物论角度看,上述做法违背了①物质决定意识原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③一切从实际出发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②③④06.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据统计,电子计算机芯片技术每18个月就要更新一次。
这一事实表明A.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B.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C.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07.人们在基因工程方面的成果,引起“绿色革命”。
高产优质物种培育成功使富足成为事实,然而由此带来的大批物种的消灭,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给人们带来新的困扰;人们刚在法律方面完成了对人类行为的初步规范,道德方面的问题又突出出来,如何解决和法律问题不同的道德问题,成为人类的新课题。
凡此种种,使人们认识到①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应该不断深化②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在广度上都是不够的,应该不断扩展③环境问题的内容变化了,人们的认识也要随之变化,不断向前推移④物质世界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没有穷尽的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08.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这是因为A.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B.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C.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09.“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这是因为它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④正确地概括了时代的认识成果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0.目前我国兴建的三峡工程,拦河大坝全长1983米,坝高185米,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768万千瓦。
它对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所起的作用是极为有利的。
这件事说明A.人们能认识规律,改变规律,使规律发生的作用有益于人类B.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重新创造规律,变害为利C.人们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以发挥其对人们有利的作用D.只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认识、利用和改造客观规律2005年10月12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10月17日凌晨4时32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四王子旗主着陆场成功着陆,实际着陆点与理论着陆点仅相差1公里,返回舱完好无损。
据此回答第11~12题。
11.我国神舟六号航天载人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说明A.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C.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D.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12.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连续六次发射成功,说明A.按客观规律办事,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B.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C.中国的航天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1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A.诗人的感受是完全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由客观存在决定14.下列对静止的看法正确的是A.静止是绝对的不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B.静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指永恒不动C.静止不是绝对的不动,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无条件的、相对的运动15.“刻舟求剑”这一成语的哲学寓意是①物质是运动的②要注意相对静止③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④不能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6.“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
这两则寓言故事反映的同一哲理是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B.人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C.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17.有人认为:“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
”这个观点A.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能消灭或创造规律B.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D.否定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18.“挑战世界极限,雪域筑路,笑谈今生何为天堑:饮马长江源头,高原奋战,托起明天青藏通途。
”这是青藏铁路建设者们青春无悔的誓言。
这一誓言说明A.只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战胜B.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C.只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也是可以改变的D.认识和改造世界需要百折不挠的顽强奋斗精神19.2005年8月7日,广东兴宁市大兴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23名矿工被水吞噬。
据抢险指挥部的有关人员的介绍,此次矿难所带来的积水是1500-20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中型水库的存水量。
据专家分析,这次透水煤矿还连接着几条地下水系,抽水的同时,地下水也同时得到补充,要抽干矿井里的水至少需要600天。
这说明A.世界上还是有不可认识的事物B.有些认识不能依靠实践检验C.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总是被动的D.人类的实践活动要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20.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把握新形势下的民族问题,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不断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
这一要求反映的哲学道理是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B.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C.坚持从一切实际出发D.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发展的结果21.就意识所反映的内容来看,意识是A.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B.人脑的机能C.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D.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娃娃日记》中写道:“儿童最初的世界是完全以他自己身体和动作为中心的,它完全是无意识的。
然而这种无意识并不类似于洛克所说的‘白板’,事实上,主体的心灵上不可能是一张白纸,它没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就不可能具有任何认识能力,他具有遗传得到的心理本能结构,并用它来同化客体的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22~23题。
22.上述论断说明A.人脑天生就具有意识B.意识的内容来自于人脑C.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特有机能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3.材料蕴涵的唯物论道理是A.自然界的发展是客观的B.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C.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客观性D.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24.一些地方出现过“狼孩”、“熊孩”、“豹孩”,他们虽为人所生,但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长期与人类社会活动脱离,所以他们没有形成人的意识。
这一事实说明A.人脑不一定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B.有了人脑一定会有意识C.脱离社会实践,人脑不会有意识功能D.意识是大脑的产物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协调下,各国科学家携手奋战,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了“非典”病原体,并完成了对冠状病毒的基因排序。
但直到今天,人类仍然未能完全识破它的“庐山真面目”。
据此回答25~26题25.“科学家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了‘非典’病原体,并完成了对冠状病毒的基因排序。
”这一事实体现的哲理是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D.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26.直到今天,人类仍然未能完全识破它的“庐山真面目”。
这说明①在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②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③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④人们应不断扩展和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A.③④B.①②C.②③D.①④27.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2004年12月26日发生里氏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海啸波及东南亚和南亚10多个国家,引发巨大灾难。
但目前,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这说明A.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应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认识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C.地震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并无规律可循D.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到地震的发生28.近20年来,约有7000条新词产生。
诸如外资企业、知识经济、经济特区、电子邮件、多媒体、软件、信用卡、再就业等。
从哲学上看,这一事实说明A.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9.被誉为“爱因斯坦以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的英国科学家斯蒂芬・霍金说,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最终电脑将像人的大脑一样发达,甚至能够自行设计出新的“智能”电脑。
这表明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B.电脑能够模拟人脑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电脑与人脑的功能趋于一致30.意识、认识、真理、理论的共同点是A.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B.他们都是一个知识体系C.客观事物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D.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从青年时期起就对哲学怀着浑厚的兴趣。
他在写给他父亲的信中曾激情地宣告:“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
"回答31~32题。
31.“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这说明A.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B.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正确反映D.真正的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33.与“心外无物”的哲学观点相一致的是A.存在就是被感知 B.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C.理生万物 D.上帝创造了世界34.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①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②能指导社会的变革③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④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5.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自主创新、和谐社会、博客、物流等新名词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