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标记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其在水稻育种中应用与展望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其在水稻育种中应用与展望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1):140~143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综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其在水稻育种中应用与展望王 麒(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6)摘要: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给水稻育种提供了新的途径,加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综述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特点,重点介绍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水稻育种上的利用现状,主要包括质量性状改良、数量性状改良、回交育种、基因聚合等方面的应用进展,同时讨论了该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和展望。

关键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水稻;育种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767(2009)0120140204App lication and Potential P rosp ects of M olecu lar M ark er 2assistedS election in R ice B reedingW ANG Q i(Crop Tillage and Cultivation Institute of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rbin ,Hei 2longjiang 150086)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m odern m olecular biology ,the molecular marker 2assisted selection (MAS )tech 2nology provided a new method for rice breeding.T o intensify the application of MAS was greatly significant in rice breeding.In this essay ,we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 olecular marker 2assisted selection ,focused on improv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haracters ,backcross breeding and gene polymerization.At the same time ,the problems and potential prospects of m olecular marker 2assisted selection have also been discussed.K ey w ords :m olecular marker 2assisted selection ;rice ;breeding收稿日期:2008210225作者简介:王麒(19802),男,黑龙江省鸡西市人,硕士,研究实习员,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

水稻遗传学研究中的分子标记技术应用

水稻遗传学研究中的分子标记技术应用

水稻遗传学研究中的分子标记技术应用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水稻遗传学研究对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品质和抗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分子标记技术是水稻遗传学研究中重要的工具。

本文将介绍分子标记技术在水稻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分子标记技术的基本原理分子标记技术是通过特定的酶切位点、多态性DNA序列或基因座来标记和分离物种的DNA片段。

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在不同个体之间寻找差异性,从而进行遗传分析。

在水稻遗传学研究中,分子标记可以用于鉴定遗传多样性、连锁分析、QTL(数量性状位点)定位和基因克隆等方面。

二、SSR分子标记在水稻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是指重复长度为1-7个碱基的DNA序列。

SSR标记在水稻遗传学研究中广泛应用,已被用于水稻种质资源的品种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SSR技术可以通过异源杂交的方式选育具有优异性状的水稻新品种。

SSR标记还可以帮助水稻研究者在QTL定位、基因克隆和表达分析等方面取得成功。

三、SNP分子标记在水稻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分子标记是指DNA序列上仅存在单个核苷酸的变异。

SNP标记在水稻遗传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

SNP技术可以通过筛选SNP标记,帮助水稻育种者进行基因敲除和区域特异表达的分析。

SNP技术还可用于遗传多态性鉴定、遗传地图构建和基因定位。

四、CRISPR/CAS9基因编辑在水稻研究中的应用CRISPR/Cas9是一种基因编辑技术,可用于在水稻基因组中实现精准编辑。

CRISPR/Cas9技术可以用于水稻育种和遗传学研究,如克隆和分析QTL、研究水稻抗逆性等。

在水稻育种方面,CRISPR/Cas9技术可以用于改善水稻品质、提高产量和抗病抗旱等方面。

五、总结分子标记技术在水稻遗传学研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SSR、SNP和CRISPR/CAS9技术都是最新的生物技术工具,可用于水稻育种和遗传学研究。

水稻育种中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研究

水稻育种中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研究

水稻育种中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研究水稻是占全球最多的粮食作物之一。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粮食需求的不断提高,如何解决水稻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问题已成为全球农业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分子标记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一种新兴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水稻育种中的辅助选择技术中。

本文将探究水稻育种中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

一、水稻育种与分子标记技术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水稻育种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在传统的水稻育种方法中,人们依靠自然交配和选择获得优良品种。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着繁琐、耗时等不足。

因此,如何提高水稻育种的效率和品质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分子标记技术应运而生。

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快速、便捷且精准地鉴定一个品种的遗传信息。

在水稻育种中,分子标记技术可以用来辅助选择适合的亲本,筛选出优良基因型和品种,加速育种进程并提高育种效率。

因此,分子标记技术逐渐成为探索水稻遗传多样性和开发优质水稻新品种的重要手段。

二、分子标记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1. 遗传多样性分析水稻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而遗传多样性分析是了解种质资源多样性和遗传进化变异的重要手段。

采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类型和数量、分离单倍体等。

同时,还可以利用不同的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不同的遗传定位位点,从而揭示水稻基因组的细节信息,帮助研究者发掘出更多的遗传多样性特征和潜在遗传资源。

2. 亲本选择亲本选择是育种过程中的关键门槛。

合理选择优良的亲本可大大提高后代种子的品质与产量。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对亲本遗传信息进行分析,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亲本进行交配,从而获得高品质、抗逆性强的后代品种。

3. 杂种优势分析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水稻杂种优势,可以更加准确的预测杂种形成是否具有合适的优势效应。

同时,可以确定在杂交育种过程中使用哪些基因型的异质性优势。

这将大大加速杂交育种的进度,提高杂交稻的产量和品质。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水稻新品种(系)培育中的应用进展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水稻新品种(系)培育中的应用进展
e n F e n g 。 J Ya n g S h u k e ,L i n Ho n g z h e n ,Ch e n B o c o n g 。 Ch i a n g Mi n g s o n g ,Z h u We n y i n
, ,
( 1 . I n s t i t u t e o fP l a n t P r o t e c t i o n , S h a n d o n g A c a d e m y fA o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 J i n a n 2 5 0 1 0 0 , C h i n a ; 2 . A ro g —F o o d I st n i t u t e , S h a n d o n g A c a d e m y o f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 J i an n 2 5 0 1 0 0 ,C h i a; n
( 1 . 山东 省农 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山东 济南 2 5 0 1 0 0 ; 2 .山东省农业科学 院农 产品研究所 ,山东 济南 2 5 0 1 0 0; 2 . 山东省水稻研究所 , 山东 济南 2 5 0 1 0 0 )
摘 要 : 近年来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水稻遗 传育 种改 良中发挥着 重要 作用 , 为水 稻新品种 ( 系) 的培 育
d u c e d .F i n a l l y ,t h e p r o b l e ms i n p r a c t i c l a a p p l i c a t i o n we r e d i s c u s s e d,a n d t h e c o u n t e r me a s u r e s w e r e p u t f o r -

分子标记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分析

分子标记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分析

·54·工作研究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0年第11期分子标记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分析戴 扬1,熊怀阳2,黄 剑3(1.海南广凌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海南三亚 572000; 2.海南广陵高科实业有限公司,海南陵水 572400; 3.乐东广陵南繁服务有限公司,海南乐东 572536)摘要:分子标记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尤其在水稻育种各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出于水稻育种能力的增强,提高研究与培育水稻新品种进程,应关注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充分发挥其辅助作用。

基于此,着眼水稻育种,简要分析分子标记技术的有关应用。

关键词:水稻育种;分子标记技术;应用路径0 引言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的水稻。

育种专家出于培育更优质的水稻品种,主要通过选择目的性状而实现,例如品质、产量与抗性等。

可选择上述遗传性状,需要相应的遗传标记。

在现下四大类型的遗传标记中,相对理想的为分子标记,是由于其基于DNA水平直接反馈遗传变异,不仅稳定遗传具有较大信息量,而且不受限于内外环境,检验速度快、方便操作。

1 分子标记技术特征1)数量多。

因为基因组DNA丰富的变异,标记数量几乎是无限的。

2)高准确性。

以DNA模式直接表现,可以检测植物体发育各个时期、各个组织,不被环境与季节因素影响,和是否基因表达无关[1]。

3)共显性强。

很多分子标记均具备较好的共显性,可对杂合和纯合基因类型精准鉴别。

4)高多态性。

自然界的等位变异角度,不必对特殊性遗传材料专门创造。

5)不影响表型。

不对表达目标性状产生影响,和不良性状不存在必然连锁。

2 水稻育种中分子标记技术应用分析2.1 构建分子遗传图谱通过分子标记技术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可为构建物理图谱、基因定位与依据图谱的目的基因克隆打下基础,还能为辅助选择提供条件[2]。

所谓遗传图谱,指的是依托遗传交换重组结果展开连锁分析,而获得的基因于染色体对应位置的排列图示。

典型遗传图谱的构建主要依据生理标记、形态标记与生化标记,因为上述遗传标记子自身原因所以发展相对缓慢,加之图谱低饱和率与低分辨率,应用价值相对有限。

水稻育种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水稻育种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水稻育种的新技术与新方法一、引言水稻是全球重要的食用谷物之一,如何提高水稻产量、优化品质一直是水稻育种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为水稻育种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手段和选择。

本文将着重介绍水稻育种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并探讨其应用前景。

二、分子标记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分子标记技术是一种基因工程技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种质资源进行分子标记,为育种提供一个新的选择手段。

在水稻育种中,分子标记技术主要有两种应用方式:一是对基因型鉴定,即通过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序列特异性扩增(SSR)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等标记技术对水稻种质进行基因型鉴定,实现育种的精准选择;二是对基因功能研究,即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对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进行筛选和鉴定,为优异基因的转化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转录组学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转录组学技术是一种研究生物体内所有基因表达状况的高通量技术,可以全面解析种质资源的基因表达差异和调控机制,为水稻育种提供一种新的系统性、高效性手段。

通过转录组学技术,可以快速鉴定优质高产的水稻种质,筛选出高表达的关键基因,进而实现农艺性状优化或基因改良。

同时,转录组学技术还可以加速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功能差异分析,揭示水稻适应环境的分子机制,为选配更优秀的基因组合提供理论基础。

四、基因编辑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实现对基因组特定位点进行准确编辑、插入或删除,为育种提供一个高效的基因改良方法。

在水稻育种中,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电穿孔法、CRISPR-Cas9和TALEN等技术。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实现优质水稻品种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改良、耐盐碱性和耐病性的提高等方面的应用。

五、遗传多样性保护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遗传多样性保护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水稻育种的需求之一。

在中国,水稻资源种类多样、数量丰富,但同时还受到了基因资源保护不足的问题。

分子标记在水稻抗稻瘟病育种中的应用

分子标记在水稻抗稻瘟病育种中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 : Q 9 21 文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0 -75 20 )30 4 -3 D 1 0 (0 7 0 - 40 4 0
形式表现, 在生物体的任何组织 、 各个发育阶段均可检 测 到 , 受季 节 、 境 限制 , 存 在 表 达 与 否 等 问题 ; 不 环 不 () 2 数量极 多, 布整个基 因组 , 遍 可检测座位几 乎无
这种常规的育种方法不仅周期长, 易受环境影响 , 而且 抗病基因又与不良性状连锁, 加之稻瘟病菌生理小种 复杂易变, 使得稻瘟病 的抗病育种工作进展缓慢。2 0
世 纪 8 代 以来 , O年 随着 分子 生物学及 分 子克隆 技术 的 发展 和完善 , 诞生 了 D A分子标 记技 术 。该 技术 是建 N
限 ;3 多 态性 高 , () 自然 界 存 在许 多 等 位 变异 , 须人 无 为创 造 ;4 表现 为 中性 , () 不影 响 目标 性 状 的表 达 ;5 ()
由子囊 菌 Manp r e r e H br) ar无 性 g aot i a( eetB r[ hgs
世代为 P r u r re Coe Sc. 引起 的稻瘟 yi l i gia( ok ) ac ] c aa s 病是广泛发生在世界各稻 区的最重要水稻病害之一。 据估计 , 17 19 在 95~ 90年 的 1 6年间 由稻瘟病引起的 全球稻谷损失高达 15 亿 t .7 , 年平均 1 千万 t 左右…。
凝胶 电 泳一F P( ea r ggai tgle cohis R L D nt n rde e l t pri u i n e r s—
5 %, 0 局部 田块甚至颗粒无收 。 j 实践证明, 防治稻瘟病最有效、 最经济、 最根本 的 方法是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长期以来的抗稻瘟病育 种研 究主要 是利用筛 选 出 的抗 源对 已有 的品种进 行改 良或作为亲本进行杂交配组 , 中选育抗 病新品种 。 从

水稻育种中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

水稻育种中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

水稻育种中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不仅需要增加产量,还需要提高水稻的抗病性、耐旱性等方面的性状,从而提高稻米的质量和产量。

为了实现水稻优良性状的选育,目前的育种工作中,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被广泛应用,成为水稻育种的重要手段。

一、什么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是指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水稻种群进行筛选和选择,以实现快速、高效、精准的选育。

分子标记是一种基于DNA序列的分析方法,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和鉴定生物体间或同一生物体内不同基因型的分析方法。

通过在DNA序列上标记其不同的基因型,可以识别水稻种群中存在的不同基因型,从而实现对水稻的选育。

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的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水稻育种中应用广泛。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遗传多样性鉴定水稻遗传多样性是指不同地域、不同种类、不同品种水稻之间的遗传变异。

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对水稻的遗传多样性进行鉴定,研究水稻种群之间的亲缘关系,为水稻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2.形态指标筛选水稻的形态指标是指生长发育各阶段的形态特征,包括穗长、穗粒数、茎粗、叶片长度等。

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在水稻种群中寻找与形态指标相关的分子标记,可以快速、高效、精准地筛选出拥有优良形态性状的杂交种。

3.抗病性状筛选水稻的抗病性状是指抵御外界环境压力的能力,包括对病害菌的抵御能力、对病害环境的适应能力等。

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在水稻种群中寻找与抗病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可以快速、高效、精准地筛选出拥有优良抗病性状的杂交种。

4.耐旱性状筛选水稻的耐旱性状是指适应干旱环境的能力,包括耐旱、耐盐碱、耐寒等。

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在水稻种群中寻找与耐旱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可以快速、高效、精准地筛选出拥有优良耐旱性状的杂交种。

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的优点1.快速高效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对水稻种群进行筛选和鉴定,可以在很短时间内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水稻种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生产在未来几十年内要保持稳定的增长,这一增长是在更少的土地和水资源的条件下完成的,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虫性及抗逆性强的品种是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传统育种主要是在不甚明了基因背景的条件下,通过杂交和各种育种技术,根据植株在田间的表现进行评价与选择。

表型性状不仅取决于遗传组成也受控于环境条件,而环境效应较易掩盖基因效应,因此,仅从表型进行选择显然是不理想的,特别是对受多个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选择,更难做到准确。

随着近二十年来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特别是遗传标记的出现与应用,为作物育种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在遗传学实验中,通常将可识别的等位基因差异或遗传多态性称为遗传标记。

在遗传学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以下四种遗传标记:形态标记、细胞标记、生理生化标记、分子标记。

其中以分子标记最为理想,因为DNA水平的遗传多态性表现为核苷酸序列的任何差异,甚至是单个核苷酸的变异,因而其数量几乎是无限的。

与以往的遗传标记相比,DNA标记还有许多特殊的优点,如无表型效应、不受环境限制和影响等。

1DNA分子标记的分类自1974年Grodzicker创立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RFLP)标记技术以来,分子标记得到最广泛的应用。

DNA分子标记是DNA水平的直接反映。

依据对DNA检测手段,DNA分子标记可以分为四类(方宣钧,2001):第一类为基于DNA-DNA杂交的DNA分子标记,该技术通过限制性酶切、凝胶分离、探针杂交、显色技术来揭示DNA的多态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发现最早、应用广泛的分子标记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李春光,刘华招(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黑龙江佳木斯154025)摘要: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日趋广泛,对水稻育种研究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重点介绍近年来分子标记在水稻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遗传资源保存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基因的标记及克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研究的应用情况,探讨了分子标记的应用在水稻育种上的优势。

关键词:分子标记;水稻;育种收稿日期:2007-03-09作者简介:李春光(1978-),男,研究实习员。

综述2007年第5期中图分类号:S511.03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6737(2007)05-0019-06ApplicationofMolecularMakerstoRiceBreedingLIChun-guang,LIUHua-zhao(RiceResearchInstituteofHeilongjiang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JiamusiHeilongjiang154025,China)Abstract:Thewideuseofmolecularmarkershasplayedaveryimportantroleinricebreedingresearch.Inthispaper,thesituationsofapplicationofmolecularmarkersinvolvingricegeneticmapconstruction,geneticgermplasmreservationandpolymorphismanalysis,genetaggingandcloneandmolecularmarkerassistedselectionwereintroducedandadvan-tagesofmolecularmarkeronricebreedingwerediscussed.Keywords:Molecularmarker;rice;breeding19--RFLP标记。

第二类为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

PCR技术以其简便、快速、高效的特点迅速成为分子生物学的有力工具,尤其是在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中更是起到了巨大作用。

这类标记中随机引物PCR标记包括RAPD、ISSR等,特异引物PCR标记包括SSR、STS、SCAR等。

第三类为基于PCR与限制性酶切技术结合的DNA分子标记,包括AFLP、CAPS等。

第四类为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DNA分子标记,如SNP等。

2分子标记技术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数十种以Southern杂交PCR扩增为技术特征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已陆续建立和应用于生物遗传育种的研究工作中。

分子标记技术广泛用于水稻育种工作各个方面,目前,分子标记主要应用于构建分子标记图谱、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定位及克隆、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

2.1水稻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高密度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可为基因定位、物理图谱构建和以图谱为基础的目的基因克隆奠定基础,还可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创造条件。

遗传图谱是通过遗传重组交换结果进行连锁分析所得到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排列图。

经典的遗传图谱是根据形态、生理和生化标记构建的,由于这些遗传标记在作图群体的两亲本上极为有限,发展很缓慢,且图谱分辨率、饱和度不高,所以应用价值有限。

而将分子标记应用于遗传图谱的构建是遗传界的又一重大进展。

1988年,McCOUCH等利用IR34583(籼)/BuluDalam(爪哇)杂交产生的F2群体构建了第一张水稻RFLP分子连锁图谱,该图包括135个标记(包括同工酶标记),全长1389cm。

日本和美国将构建的分子图谱整合后获得更致密、更精细的图谱。

1994年,CAUSSE等构建了包含816个标记的连锁图。

陈洪等构建的水稻分子标记图谱有52个RAPD标记,覆盖基因组总长度为898.4cm,标记间的平均间距为17.3cm。

现在,在RGP网站上,YANO等构建的连锁图上有3267个标记,其中绝大多数为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并且几乎都被转换成了切割长度多态性标记(cleavedamplifiedpoly-morphicsequence,CAPS)。

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已经完成,这将为水稻基因组研究提供更多的标记。

目前的数据表明,水稻遗传图谱上的分子标记数已超过6000个,平均间距为75~100kb,基本覆盖了水稻基因组的所有区域。

另外,美国康乃尔大学构建了水稻微卫星标记连锁图,图上的微卫星标记已达2740多个。

据估计,在水稻基因组中大约有5700~10000个微卫星。

最近一个包括312个SSR标记和145个RFLP标记的水稻分子连锁图已在康乃尔大学构建。

这些图谱的构建大大加速了基因定位和基于图谱的基因克隆,同时也可对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位点进行遗传剖析,为构建完整的物理图谱提供了线性框架。

2.2基因定位及克隆基因定位就是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与之相连锁的标记。

由分子标记定位的控制水稻重要性状的基因已超过100个,作物的许多重要经济性状属于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传统的数量遗传学研究方法对于鉴别单个数量基因及与之有关的染色体片段和确定QTL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等显得无能为力。

DNA分子标记的建立和发展,使作物QTL作图及其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很快。

从1994年以来有关水稻数量性状QTL定位的研究不断被提出,而其中以产量及抽穗期有关的QTL报道最多。

在被定位的基因中以抗病虫的基因定位最多,特别是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基因,这有利于将抗同一疾病的不同基因聚合到同一品种中,以增强该品种对这一疾病的抗谱,获得持续抗性。

此外,已定位的主要基因还包括恢复基因、广亲和基因、高秆隐性基因、显性核不育基因和光敏雄性核不育基因等。

首批稻瘟病抗性基因被GOTO、YAMASAKI和KIYOSAWA等定位。

它们是Pia、Pii、Pik、Piks、Pikh、Pikm、Pikp、Piz、Pizt、Pita、Pita2、Pib、Pit和Pish。

到目前为止,已鉴定出30个抗稻瘟病位点,其中约20个为主效基因,其余为数量性状位点。

有些位点上已经鉴定出不止一个等位基因如Pi2k位点有5个,Pi2z有2个,有些则属于非等位性的。

近年来,应用PCR技术对其中一些抗瘟性基因也找到了RAPD或PCR衍生标记,包括Pi2h21(t)、Pi2ta、Pi2b、Pi21、Pi22(t)、Pi26(t)、Pi211(t)、Pi210(t)和Pi212(t)。

到目前为止,在水稻中克隆到的5个抗性基因包括3个抗白叶枯病基因(Xa-1、Xa-21和Xa-21D)和2个抗稻瘟病基因(Pi-b和Pi-ta)。

Pi-b基因是首个20--在水稻中被克隆的抗稻瘟病基因,它是WANG等利用图位策略克隆出来的。

其表达产物含有一个核苷酸结合位点(nucleotidebindingsite,NBS)和亮氨酸重复序(leucine-richrepeat,LRR)。

Pi-ta基因位于水稻第12染色体靠近着丝点附近的区域,编码是由92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细胞质膜受体蛋白。

截至2005年6月,经国际注册确认和期刊报道的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共30个,其中Xa22(t)、Xa26(t)、xa26(t)、Xa27(t)、xa28(t)、Xa29(t)和3个Xa25(t)为暂定名基因。

已被定位的抗性基因有17个,即第11染色体上有7个,Xa3、Xa4、Xa10、Xa21、Xa22(t)、Xa23和Xa26;第4染色体上有4个,Xa1、Xa2、Xa12和Xa14;第5染色体上有2个,xa5和xa13;第6染色体上有Xa7和Xa27;第12染色体上有Xa25(t);第1染色体上有Xa29(t)。

从水稻品种资源中发现了至少26个抗白叶枯病基因。

迄今为止,利用这些标记在水稻中已克隆了3个抗白叶枯病基因即Xa-21、Xa-1和Xa-5。

科学家们发现了水稻对白背飞虱的抗性基因主要有6对,分别定名Wbph21、2、3、4、5、6。

利用分子标记进一步定位发现Wbph21与RFLP标记RG146、RG445共分离,但RG146、RG445在水稻基因组内为多拷贝标记,故未能进行染色体定位。

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基因至少有9个位点,其中4个为显性抗性基因(Bph-21、3、4、7),5个为隐性基因。

通过分子标记分析已经将来自野生稻Oryzaaustraliensis的Bph抗性基因定位在第12染色体;将汕桂占的Bph抗性基因定位于第9染色体,位于RZ404与UCH170之间;发现来源野生稻O.officinalis的Bph抗性基因与位于第4染色体上的RG214相关;发现Bph-21位于第12染色体上的分子标记C185与XNph248之间。

此外,我国学者王布哪等发现了两个抗褐飞虱基因新位点,并将它们定位于第3染色体的G1318和R1925及第4染色体的C820和S11182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