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美仪《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

读《社会契约论》笔记姓名:冯兵专业:药学学号:10301030031《社会契约论》共四卷,四十八章节,每卷,每章节的笔记如下:第一卷第一章第一卷的题旨作者提出来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即“人生而是平等的,却无往不再枷锁之中。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这两个变化是如何成为合法化的。
另外提出“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的对;但是一旦可以打破身上的枷锁而打破他时,他们做的就更对了。
因为人民正是根据别人剥夺他们的自由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力,来恢复自己的自由,所以人民有理由重新获得自由,否则别人当初剥夺他们的自由就是毫无理由的了。
”社会秩序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
里外这项权利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又提出问题“问题在于要懂得这些约定是什么”第二章论原始社会提出“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护自己的生存,人的首要关怀是对于自身所应有的关怀”,基于此也就反对格老秀斯和霍布斯的观点:全人类是属于某一百人的。
也不同意亚里士多德是说法“人,根本不是天然平等的,而是有些人天生是做奴隶的,而一些人天生是来统治的”,认为他倒果为因。
强力创造了奴隶,而他们的怯懦永远使他们成为奴隶。
不承认亚当是全人类的主权者,更批判世袭。
第三章论最强者的权利只有把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务转化为义务的最强者才能永远做主人。
强力是不稳定的,总是可以以被其他更强的强力所取代因此若强力形成权利,则这种权利极不稳定,也就无所谓权力;服从也就不是义务,由强力产生的服务当然会随着强力的终止而终止。
强力不构成权利,人民只对合法的权力才有服从的义务。
第四章论奴隶制强力不构成权利,因而任何人对自己的同类都没有天然的权威,因此只有约定才是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
反对格老秀斯的说法,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无偿奉送自己,这不符合人性的首要法则,这种行为是不合法的,无效的;至于征服权和奴役权也是无效的,不存在的,因为没人会同意这一项约定:负担完全归于你而利益完全归于我。
社会契约论书评

自由的枷锁——《社会契约论》书评自由的枷锁——《社会契约论》书评一、版本信息书名:《社会契约论》著者:卢梭何兆武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版次:1980年2月修订第二版二、主要内容本书总共分为四卷:第一卷探讨了人类是怎样从自然状态过渡到政治状态。
卢梭认为秩序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在通过对原始社会、最高权力者的权利和奴隶制的分析后得出:社会不能宣布人的等级而确立强权的合法性;强权只能使人被迫屈服,但不能产生让人服从的义务;强力不产生权利,契约才是生成合法权力的契机。
人们通过约定契约结成共同体来护卫和保障成员的人身和财富,人由此从自然状态进入政治状态。
第二卷探讨了主权及其权利。
主权就是公意,因此主权不能转让、不能分割。
法律是公意的实现方式,只有人民自己才有权制定法律。
作为公意虽然不会出错,但是它并非总是能做出明智的判断,因此也并非总能找到共同利益之所在,于是需要一个非凡的立法者来指导。
第三卷探讨了政府的形式。
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政府的任务是承担法律和维护社会自由。
政府行政权的创制不是契约,而是法律。
政府的行政官不是人民的主人,他不可以建立契约,而是遵守现有的契约。
在本卷中卢梭对各种政府类型进行了探讨,并认为没有适合所有国家的政府形态,衡量一个政府好坏的标志是人口数量。
第四卷探讨巩固国家体制的方法。
公意是不可摧毁的,应通过投票来表达。
在这里卢梭探讨了几种巩固政治的制度。
例如:罗马人民大会、保民官制、独裁制等。
关于宗教,他认为虽然对政治有帮助,但仅仅依靠宗教是无法建立一个完美无缺的社会的。
人最终还要依靠自己,正视自己的弱点和缺点,学会做自己的主人。
三、心得感悟自由的枷锁“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我还不认识卢梭时候就已经熟知这句话了,起初我以为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对自由的渴望,对每个自由人不得不受社会种种束缚的无奈的感慨。
但在我读了《社会契约论》之后,我更倾向于卢梭是在表达一种状态的转变,即从作为自然权利的个体的自由,转变为联合体中契约规定的自由。
社会契约论的概念和原理

社会契约论的概念和原理
《社会契约论》概念和原理
《社会契约论》是一部哲学经典著作,由法国思想家卢梭于18世纪出版。
该书探讨了社会的本质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社会契约论的概念和原理。
社会契约论认为,人类原本是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与其他人无关,拥有天赋的自由和平等权利。
然而,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并保障自身的安全,人们自愿放弃一部分自由,通过社会契约而组成社会。
这种契约在人们之间形成了一种互惠关系,使得社会得以维持和发展。
社会契约的原理是基于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的。
按照这一原理,每个人在社会中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自由,同时也有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社会契约理论强调社会成员之间应尊重和保护彼此的权利,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共同促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社会契约论的核心观点是,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威是基于人民的自愿和共识。
政府的职责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利,并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如果政府不能履行其职责,违背了社会契约的原则,人民有权推翻这个政府,重新建立合法的社会契约。
《社会契约论》对于人们理解社会和政治权力的本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了个体权利与社会责任的平衡,并为人们提供了思考社会合约的基本原则。
这种思想可以在社会治理、法律制度和公民意识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在当今世界,社会契约论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框架。
它提醒我们,社会的繁荣和发展需要人们共同努力和合作,同时也需要政府和公民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尊重。
只有通过遵守社会契约的原则,我们才能实现和谐、公正、持续发展的社会。
《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摘要】《社会契约论》是政治哲学史上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探讨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人们为了共同利益而达成的一种契约。
本文首先介绍了《社会契约论》的概述,接着详细阐述了卢梭对社会契约的理论,以及社会契约的形成过程和内容。
文章还探讨了社会契约论所引发的批判和争议,以及其对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影响。
文章总结了《社会契约论》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这一经典理论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契约的本质和意义,为当代社会政治实践提供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社会契约论、卢梭、社会契约、形成过程、内容、批判、争议、影响、发展展望。
1. 引言1.1 《社会契约论》概述《社会契约论》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创立的一种理论,被认为是政治哲学的重要篇章之一。
这一理论主张个体在社会中的自由和权利应该受到保障,并通过人们之间的契约来实现社会秩序和正义。
在这个理论中,人们通过契约同意放弃一部分自由权利,以换取社会的保障和秩序。
《社会契约论》提出了对于政府合法性和权力来源的新看法,主张君主和人民之间应当有契约关系,君主的权力应当是得到人民同意的结果。
这一理论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争议,对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提出了挑战。
2. 正文2.1 社会契约的提出社会契约的提出是指人们为了共同利益而达成的一种理性协议。
社会契约论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哲学史上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但真正成为哲学话题并得到系统阐述的是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洛克和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卢梭。
洛克是第一个系统提出社会契约理论的哲学家,他在其著作《论人类理解》中阐述了人们是如何脱离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的过程。
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享有自由和平等的自然权利,但为了保障这些权利的实现,需要通过社会契约形成社会政府。
卢梭则在其著作《社会契约论》中进一步阐述了社会契约的概念,并强调了社会契约的普世性和不可违背性。
他认为人们在社会契约中放弃了一部分自由,但换取了社会秩序和稳定。
社会契约论经典语录

社会契约论经典语录社会契约论经典语录基本公约并没有摧毁自然的平等,反而是以道德的与法律的平等来代替自然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身体上的不平等,从而,人们尽可以在力量上和才智上不平等,但是由于约定并且根据权利,他们却是人人平等的。
——《社会契约论》既然任何人对于自己的同类都没有任何天然的权威,既然强力并不能产生任何权利,于是便只剩下来的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矗——《社会契约论》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社会契约论》人类由于社会契约而丧失的,乃是他的天然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企图的和所能得到的一切东西的那种无限权利;而他所获得的,乃是社会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享有的一切东西的所有权。
——《社会契约论》社会条约以保全缔约者为目的。
……谁要依靠别人来保全自己的生命,在必要时就应当也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
……他的生命也才不再单纯地只是一种自然的恩赐,而是国家的一种有条件的赠礼。
——《社会契约论》在坏的政体之下,这个平等仅仅是表面上的、虚幻的东西;它只是为了让永远赤贫,而以富人攫取的`果实保证富人的。
——《卢梭的社会政治哲学》我只依照一般意见,把政治组织的建立视为人民和他们所选出的首领之间的一种真正的契约。
——《卢梭的社会政治哲学》寻求这样的协会或社会联合的形式,这种形式能够用一切公共力量来捍卫和保护人身和每个成员的财富。
——《卢梭的社会政治哲学》要寻求一种组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参加者的人身和财富,通过这一组织与全体联合的人,实际上只是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象以往一样的自由。
——《卢梭的社会政治哲学》应当记住,社会契约的基础是财产,而它的第一条件是每个人应有稳定地保持他所有一切的权利。
——《论政治经济学》在政治方面正像在道德方面一样,任何好事都不做就是一桩大罪过,因而一个无用的公民也就可以认为是一个有害的人。
《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概述《社会契约论》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于1762年发表的一本重要著作。
该书是政治哲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探讨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合法政府的基础以及个体与社群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它对后来的政治思想和现代民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要观点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提出了多个重要观点:1.自然状态与社会契约:卢梭认为人们在原始状态下是自由而平等的,但不能实现其最大潜力。
通过社会契约,人们放弃一部分自由以换取更大的安全和利益。
这种契约建立了一个受法律规范和公正原则保护的公共秩序。
2.主权归于人民:卢梭主张所有权力来自人民,并将其归属于整个社群。
这种民主原则意味着政府应该代表并服务于人民,而非个别统治者或特殊利益集团。
3.普遍意愿和公共利益:卢梭认为普遍意愿是社会契约的基础,国家的法律应当代表每个人的最大公共利益。
他相信通过公平的民主决策,可以实现社会的整体利益。
4.社会不平等和私有财产:卢梭批判了私有财产带来的社会不平等问题。
他认为私有财产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契约,并引发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与冲突。
5.自由与束缚:卢梭观察到社会契约既保证了个人自由,又限制了个人行为。
他认为这种束缚是必要的,以确保整个社群的稳定和幸福。
影响与评价《社会契约论》对现代政治思想和民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呼吁进行公正、平等的社会改革,并提倡民主原则下的政府运作。
该书推动了许多后续学者对于权力来源和政府职责的研究,以及个体与集体关系的思考。
然而,《社会契约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卢梭太过理想主义,忽视了个体自由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平衡。
同时,该书的观点在实践中并不容易贯彻,引发了对于社会契约如何具体操作以及权力分配方式的争议。
尽管如此,可以肯定的是,《社会契约论》作为一部具有重要思想内涵和政治探讨的著作,延续至今仍然对政治哲学和社会伦理学产生着深远影响,并且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框架供我们思考和讨论。
《社会契约论》书评

《社会契约论》书评民社院10级社工一班彭云作者简介卢梭,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被誉为“现代民主政体之父”。
他的《社会契约论》一书为十八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美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纲领。
也为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作品简介《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强调自由平等,反对压迫;提出“天赋人权”,反对专制、暴政。
《社会契约论》的理论集中地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民主理想:针对封建制度和等级特权,提出了争取自由和平等的战斗口号,并要求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1、人民主权论《社会契约论》以这样一句简洁优美的话开头:"人生来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这句名言曾深深打动了许多没有认真读完全书或者没有真正领会其思想的读者。
主张:“每个结合者及其自己的一切权利全部转让给整个集体。
”这句话非常重要,因为,这正是他主权说立论的基础。
对于主权者,卢梭作出了如下的定义:"这一由全体个人的结合而形成的公共人格,以前称为城邦,现在则称为共和国或政治体;当它消极时,它的成员称它为国家,当它积极时,就称它为主权者。
" 看出,两个重要方面:一是他个人权利全部上交给集体的主张,二是他关于主权者即是人民全体的人民主权说。
在公民方面,卢梭认为,公民在缔结契约后,就把全部权利都让与了主权者。
他又补充说,在转让权利后,还存在个人应享有的一部分自然权利,不过,"惟有主权者才是这些权利的最终裁判人。
"(第二卷,第三章)同时,公民无权组织任何党派或集团。
他的理想国中不存在能与主权者相抗衡的社会组织。
最后,凡是国家需要的公民的任何服务,公民都必须立即满足。
主权者既然是由各参与者组合而成的政治共同体,那么其行为基础必然是团体中大家的意见。
由此他制定了公意概念,而主权不外是公意的运用。
一国之法律不外是公意的表达(第三卷,第一章),由此可以推出,法律的制定者只能是人民。
社会契约论第一卷总结

社会契约论第一卷总结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发表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认为是政治哲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它探讨了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提出了社会契约理论,并对政府的起源、权力分配和公民的义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总结《社会契约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1. 自然状态与社会契约,卢梭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平等的,但由于存在争斗和不确定性,需要通过社会契约来建立一个有序的社会。
社会契约是人们自愿达成的一种协议,通过放弃一部分自由和权利,来换取社会的安全和秩序。
2. 主权的来源与性质,卢梭认为主权来自人民,而不是君主神权。
人民通过社会契约将权力委托给政府,政府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和公共利益。
政府的合法性取决于其是否符合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人民有权利推翻不合法的政府。
3. 政府的职能与限制,卢梭主张政府的职能应该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和人民的幸福,而不是个人的利益。
政府应该保障人民的自由和财产权,维护社会正义和平等。
同时,政府的权力应该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制衡,以防止滥用权力和侵犯人民的权利。
4. 个人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卢梭认为个人的利益应该服从于公共利益,个人的自由权利应该在符合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得到保障。
个人的自由是有限度的,不能违背社会的整体利益。
同时,人民应该积极参与政治,行使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为实现公共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社会契约论》第一卷主要探讨了自然状态与社会契约、主权的来源与性质、政府的职能与限制,以及个人与公共利益的关系等问题。
它为后来的政治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对于理解政治权力和社会秩序的建立具有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68-1778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s: the Reveries of the Solitary Walker, The Confessions 1770 return to Paris
1771 Essay on the Government of
Poland
the instrument of freedom instead of destroying it.
Wokler Rousseau, 15-18
16
1762 Suppression of Emile, or on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Contract in France and Geneva; flight from Paris
to French Ambassador in Venice, 1743 – 1744
“Everything depends entirely upon politics…A people is everywhere nothing but what its government makes of it.” (Confessions)
14
1755 1756
Discourse on Inequality
– 1762, Retreat to country-side, debates with Diderot, Voltaire and d‟Alembert
15
Fruitful retreat, publication of : 1761 Julie, or the New Hé se, novel about frustrated love in loï
21
Has the rebirth of the arts and sciences contributed to the purification of morals?
Discourse on the Sciences and Arts (1750)
22
“…one will not find that human knowledge has an origin that corresponds to the idea one likes to conceive achieve regarding it. Astronomy was born of superstition; Eloquence of ambition, hatred, flattery, lying; Geometry of greed; Physics of a vain curiosity; all of them, even Ethics, of human pride.”
12
1750 Discourse on the Sciences and the Arts, a prizeessay for the Academy of Dijon, in countercurrent to the enlightened opinion on progress and advancement of human culture.
7
Major Works
Letters Letters on French Music (1753) Letters on the Elements of Botany (1780) Letter to M. d’Alembert on the Theatre (1758) Letters written from the Mountain (1764) Music Opera: Le devin du village (1752)
The house where Rousseau was born at number 40, place du Bourg-de-Four
Was
brought up by his father since his mother died in childbirth
9
Left Geneva at the age of 16 Converted into Roman Catholic by the charming Baroness de Warens who took care of his education and became his lover
Discourses on the Sciences and Arts, Part II
24
What is the source of inequality among men and Discourse on Inequality is it authorized by natural (1755) law?
1778 Died at Ermenonville
The tomb of Rousseau in the Panthéon, Paris
19
Part 2
The Discourses – Critique of society and civilization
20
Enlightenment as an intellectual movement
Dictionary of Music (1767)
8
Born
in 1712 in Geneva
Small Calvinist city-state surrounded by large, predominately Catholic nations; Republic in the midst of duchies and monarchies
1765 drafted a Constitution for Corsica
17
1766 invited by David Hume to England, manifestation of symptoms of paranoia
• 1768 Married Thérèse Levasseur, his companion since 1745 • 1767 Returned to France in hiding. Undertook to desist from publishing his writings
its conflict with duty
1762 Emile, or on Education a plan of education according to
Nature rather than art
The Social Contract, about how the state could serve as
In Dialogue with Humanity
Rousseau and The Social Contract
by Leung Mei Yee Ho Wai Ming Yeung Yang
Part
I II
Rousseau‟s life and works
Part
The Discourses – Critique of society and civilization
6
Major works
Novels Julie: or the New Héloï se (1761) Emile: or, on Education (1762) Autobiographical works The Reveries of the Solitary Walker (1782) The Confessions (1782-89) Essays Discourse on the Sciences and Arts (1750) Discourse on Inequality (1755) Discourse on Political Economy (1755-56) The Social Contract (1762)
Discourses on the Sciences and Arts, Part II
23
“While our sciences are vain with respect to the objects they pursue, they are even more dangerous in the effects they produce. Born in idleness, they feed it in turn; and the irreparable loss of time is the first injury they necessarily inflict on society.” “The abuse of time is a great evil. Other, even worse evils follow in the wake of the Letters and Arts. One of these is luxury, born, like they [i.e. Letters and Arts], of men‟s idleness and vanity. Luxury is seldom found without the sciences and the arts, and they are never found without it [i.e. luxury].”
4
He
was the most portrayed character of the 18th century apart from Napoleon.
(Jean-Jacques Monney)
5
Best
known to the world by his political theory, he was also a well admired composer, and author of important works in very different fiel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