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机与单片机的串口通信
pc机和单片机之间的通信

pc机和单片机之间的通信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而PC 机和单片机作为计算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信息传输和通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PC机和单片机之间的通信方式以及相互之间的优缺点。
一、串口通信串口通信是PC机和单片机之间最常见的通信方式之一。
通过串口通信,PC机和单片机可以进行双向数据传输。
串口通信主要通过串行接口来实现,传输速度相对较慢,但稳定可靠,适用于数据量较小且对实时性要求不高的应用场景。
同时,串口通信具有成本低、易于实现的优点,因此在一些简单的嵌入式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并口通信并口通信是PC机和单片机之间另一种常见的通信方式。
并口通信通过并行接口来实现,传输速度相对较快,适用于数据量较大且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
并口通信相对于串口通信而言,不仅传输速度更快,而且还可以一次传输多个数据位,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
但与之相对的是,并口通信所需引脚较多,设计和布线相对复杂,因此在一些对硬件成本和实现难度要求较高的场景下使用较少。
三、USB通信USB通信作为一种常见的通信方式,具有较高的传输速度和较强的兼容性。
对于PC机和单片机之间的通信而言,通过USB接口连接PC机和单片机,可以实现双向数据传输。
USB通信支持热插拔和即插即用的特性,因此使用非常方便。
同时,USB接口还支持供电功能,可以为单片机提供电源。
但需要注意的是,USB通信相对于串口和并口通信而言,实现难度较大,需要借助专门的USB芯片或模块。
四、网络通信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PC机和单片机之间的网络通信越来越常见。
通过网络通信,PC机和单片机能够实现远程数据传输和控制。
网络通信可以基于以太网、Wi-Fi等多种网络协议进行,其传输速度和稳定性相对较高。
但与之相对应的是,网络通信的实现相对较为复杂,需要考虑网络协议、安全性等诸多因素,同时还需要保证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五、无线通信无线通信作为一种便捷的通信方式,得到了广泛应用。
单片机MSP430与PC机串口通讯设计

单片机MSP430与PC机串口通讯设计一、引言串口通信是指通过串行通信接口进行数据传输的一种通信方式。
单片机MSP430和PC机的串口通信设计可以实现二者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交互。
本文将从串口介绍、硬件设计和软件实现等方面详细介绍该设计。
二、串口介绍串口是一种串行通信接口,常用的有RS232和RS485等。
RS232是一种使用较为广泛的串口通信协议。
RS232接口有三根线,分别为发送线Tx、接收线Rx和地线GND。
该协议规定,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电平差为±3至±15V,其中正电平表示逻辑0,负电平表示逻辑1三、硬件设计1.MSP430硬件设计MSP430是一种低功耗的专用于嵌入式应用的16位RISC微控制器。
它具有丰富的外设资源,包括多个通用输入输出引脚(GPIO)和两个USART (UART)接口。
其中一个USART接口用于将MSP430与PC机连接。
2.PC机硬件设计PC机通过串口连接到MSP430。
首先,需要将PC机的串口RS232转换为TTL电平,即RS232转TTL电平转换器。
其次,将转换后的TTL电平通过杜邦线连接至MSP430的USART接口的Tx和Rx引脚。
四、软件实现1.MSP430软件设计(1)串口初始化:设置数据位长度、停止位、奇偶校验等。
(2)发送数据:将要发送的数据存入发送缓冲区,并使能发送中断。
(3)接收数据:开启接收中断,并将接收到的数据存入接收缓冲区。
(4)中断处理:发送中断和接收中断时,分别从发送缓冲区和接收缓冲区读取数据并发送/接收。
2.PC机软件设计(1)打开串口:设置串口参数,如波特率、数据位长度等。
(2)发送数据:向串口发送数据,可以通过打开的串口进行写入。
(3)接收数据:使用轮询或中断方式读取串口接收到的数据。
五、总结与展望本文详细介绍了单片机MSP430与PC机串口通信设计,主要包括了串口介绍、硬件设计和软件实现。
通过串口通信,MSP430和PC机可以实现数据传输和通信交互,从而满足各种嵌入式应用的需求。
单片机与pc机通信

单片机与pc机通信
单片机与PC机通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常见的方法包括串口通信、USB通信和以太网通信。
1. 串口通信:串口是最常用的单片机与PC机通信方式之一。
单片机通常具有UART模块,可以通过串口与PC机进行
通信。
通过串口,可以实现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单片机通
过串口发送数据时,需要将数据转换为串口通信所需的格
式(如ASCII码),PC机在接收到数据后,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解析和处理。
2. USB通信:USB是一种更快的通信方式,可以直接连接单片机和PC机,通过USB接口实现数据的传输。
在这种
通信方式中,单片机需要支持USB接口,并通过USB协议与PC机进行通信。
一般情况下,需要在单片机上实现
USB设备的功能,以及相应的USB驱动程序。
3. 以太网通信:以太网是一种常用的网络通信方式,可以通过以太网接口实现单片机与PC机之间的通信。
单片机需要具备以太网接口,并通过以太网协议进行通信。
在这种通信方式中,单片机可以作为TCP/IP客户端或服务器来连接PC机和网络,实现数据的传输。
无论使用何种通信方式,都需要在单片机和PC机上实现相应的软件和驱动程序,进行数据的传输和处理。
具体的实现方法和细节,可以参考相关的开发文档和资料。
单片机与PC机通信协议(RS232)

帧格式如下:其中LB、DS在命令帧和应答帧中无。
差错控制与校验采用纵向冗余校验(LRC)。
发送方校验和生成方法:将FD、LB、DS域逐个字节相加求和,在求和过程中舍弃进位,最后将所得的和(单个字节)取补码作为检验和(CS)。
生成校验和的函数为:static unsigned char LRC(auchMsg,usDataLen) /* 函数返回unsigned char 类型的LRC 结果*/ unsigned char *auchMsg ; /* 要计算LRC 的报文*/unsigned short usDataLen ; /* 报文的字节数*/{unsigned char uchLRC = 0 ; /* LRC 初始化*/while (usDataLen--) /* 完成整个报文缓冲区*/uchLRC += *auchMsg++ ; /* 缓冲区字节相加,无进位*/return ((unsigned char)(-((char)uchLRC))) ; /* 返回二进制补码*/}接收方校验方法:将所有接收到的数据,即FD、LB、DS、CS等域逐个字节相加求和,在求和过程中舍弃进位,若结果为零(低字节)则传输无错,否则出错。
应答:接收方对接收数据进行校验后,若无错则向发送方发送传输无错应答帧,若有错则向发送方发送传输出错应答帧。
所需通信数据分为:数据帧、命令帧、应答帧上行数据:下位机(单片机)向上位机(PC机)传送数据⑴初始化上位机(IPC):FD=0x01 (InitPC)单片机将电梯模拟器的参数发送至PC机,初始化PC机端的可视化程序。
PC机上的可视化程序完成初始化后,应向单片机发送初始化完毕命令。
帧格式:⑵发送模拟器状态信息:FD=0x02 (SendMsgToPC)包括:轿厢位置,轿厢状态——上行/下行/停止,轿厢运行速度其中轿厢状态:上行——0x05下行——0x0A停止——0x00⑶开门命令:FD=0x03⑷开门到位命令:FD=0x04⑸关门命令:FD=0x05帧格式:⑹关门到位命令:FD=0x06⑺询问上位机是否准备好:FD=0x07 (IfPCReady)帧格式:下行数据:上位机(PC机)向下位机(单片机)传送数据⑴上位机准备好:FD=0x11⑵初始化完毕:FD=0x12 (PCInitFinish)⑶修改模拟器参数:FD=0x13 (AlterPara)⑷完成修改模拟器参数:FD=0x14 (FinishAlterPara)⑸下送模拟器参数:FD=0x15 (SendParaToMCU)帧格式:应答帧:⑴接收到的数据无错:FD=0xF1帧格式:⑵接收到的数据出错:FD=0xF2模拟器运行流程图修改模拟器参数流程图模拟器参数定义//参数号定义#define ID_Total_Floors 1#define ID_Special_Floor_A 3#define ID_Special_Floor_B 5#define ID_ID_Observe_Para 7#define ID_Dist_Bottom_Limit_Location 10#define ID_Dist_Bottom_Restrict_Location 11#define ID_Duration_Close_LiftDoor 16#define ID_Duration_Open_LiftDoor 17#define ID_Factor_FreqDivid_Hall 18#define ID_Polarity_Photoswitch 19#define ID_Floor_Lift_Lieto 29#define ID_Location_Lift 30#define ID_Length_UnivFloor 2#define ID_Length_Special_Floor_A 4#define ID_Length_Special_Floor_B 6#define ID_Length_Floor_Level_Board 8#define ID_Length_Speed_Alter_Board 9#define ID_Dist_Bottom_SpAlter_UpEnd 12#define ID_Dist_Top_SpAlter_LowEnd 13#define ID_Dist_Top_Restrict_Location 14#define ID_Dist_Top_Limit_Location 15ubyte Total_Floors; //最高楼层数ubyte Special_Floor_A; //专用楼层号Aubyte Special_Floor_B; //专用楼层号Bubyte ID_Observe_Para; //观测参数号ubyte Dist_Bottom_Limit_Location; //下极限与底楼平层的距离(向下计算),单位:厘米ubyte Dist_Bottom_Restrict_Location; //下限位与底楼平层的距离(向下计算),单位:厘米ubyte Duration_Close_LiftDoor; //电梯关门到位时间,单位:秒ubyte Duration_Open_LiftDoor; //电梯开门到位时间,单位:秒ubyte Factor_FreqDivid_Hall; //输入霍尔脉冲分频系数ubyte Polarity_Photoswitch; //平层区光电开关极性:0 - 进入平层区光电开关输出断开,1 - 进入平层区光电开关输出闭合ubyte Floor_Lift_Lieto; //电梯当前楼层uword Location_Lift; //电梯位置值,单位:厘米uword Length_UnivFloor; //通用楼层距离,单位:厘米uword Length_Special_Floor_A; //专用楼层号A的楼层距离(向上计算),单位:厘米uword Length_Special_Floor_B; //专用楼层号B的楼层距离(向上计算),单位:厘米uword Length_Floor_Level_Board; //平层挡板的长度,单位:毫米uword Length_Speed_Alter_Board; //上、下强换挡板的长度,单位:厘米uword Dist_Bottom_SpAlter_UpEnd; //下强换顶端与底楼平层的距离(向上计算),单位:厘米uword Dist_Top_SpAlter_LowEnd; //上强换底端与顶楼平层的距离(向下计算),单位:厘米uword Dist_Top_Restrict_Location; //上限位与顶楼平层的距离(向上计算),单位:厘米uword Dist_Top_Limit_Location; //上极限与顶楼平层的距离(向上计算),单位:厘米。
单片机与pc机通信

单片机与PC机通信1. 引言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单片机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许多场景中,单片机与PC机的通信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单片机与PC机通信的原理、常用的通信方式,以及如何实现单片机与PC机的通信。
2. 通信原理单片机与PC机通信的原理是通过串行通信实现的。
串行通信是一种逐位传输数据的通信方式,数据的传输速率较低,但占用的引脚少,适合单片机与PC机之间的通信。
3. 通信方式单片机与PC机之间的通信方式有多种,常见的方式包括:- 串口通信:使用串口通信可以方便地实现单片机与PC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串口通信需要通过串口线连接单片机和PC机,单片机通过串口发送数据,PC机通过串口接收数据。
- USB通信:通过USB接口连接单片机和PC机,可以实现高速的数据传输。
USB通信需要使用USB转串口模块或者USB转串口芯片来实现。
- 以太网通信:通过以太网接口连接单片机和PC机,可以实现远程的数据传输。
以太网通信需要使用以太网模块或者以太网芯片来实现。
4. 实现单片机与PC机通信的步骤下面将介绍如何实现单片机与PC机的通信。
以串口通信为例,步骤如下:4.1. 硬件连接首先,需要通过串口线连接单片机和PC机。
单片机的串口引脚连接到串口线的发送端和接收端,PC机的串口引脚连接到串口线的接收端和发送端。
确保连接正确可靠。
4.2. 单片机程序编写在单片机上编写程序,使其能够通过串口发送数据给PC机。
根据单片机的型号和开发平台,选择相应的串口通信库或者使用底层的串口驱动程序来实现串口通信功能。
4.3. PC机程序编写在PC机上编写程序,使其能够通过串口接收来自单片机的数据。
根据PC机的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选择相应的串口通信库或者使用底层的串口驱动程序来实现串口通信功能。
4.4. 通信测试与调试编写完成的单片机程序和PC机程序可以进行通信测试与调试。
首先确保单片机和PC机之间的连接没有问题,然后运行单片机程序和PC机程序,观察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情况。
实验6 单片机与PC机间的串行通信

实验6 单片机与PC机间的串行通信一、实验目的1、掌握电平转换器件RS-232的使用方法;2、掌握Proteus VSM虚拟终端(VITUAL TERMINAL)的使用;3、掌握单片机与PC机间的串行通信软硬件设计方法。
二、实验内容实现利用虚拟终端仿真单片机与PC机间的串行通信。
PC机先发送从键盘输入的数据,单片机接收后回发给PC机。
单片机同时将收到的30~39H间的数据转换成0~9的数字显示,其他字符的数据直接显示为其ASCII码。
单片机和PC机进行通信时,要求使用的波特率、传送的位数等相同。
要能够进行数据传送也必须首先测试双方是否可以可靠通信。
可在PC机和单片机上各编制非常短小的程序,具体可分成PC机串行口发送接收程序、单片机串行口发送程序和单片机串行口发送接收程序。
这三个程序能运行通过,即可证明串行口工作正常。
PC机串行口发送接收程序设置串行口为波特率9600、8位数据、1位停止位、无奇偶校验的简单设置。
从键盘接收的字符可从串行口发送出去,从串行口接收的字符在屏幕上显示。
通过让串行口发送线和接收线短接可测试微机串行口,通过让串行口和单片机系统相接,使用此程序可进一步测试单片机的串行通信状况。
具体程序用BASIC编制,简单易懂。
直接输入即可运行。
程序RS232.三、实验电路原理图图7-1 单片机与PC机间电路原理图四、实验步骤1、在PROTEUS中画好电路原理图。
2、串口模型属性设置串口模型属性设置为:波特率―4800;数据位―8;奇偶校验―无;停止位-1,如图7-2所示。
图7-2 串口模型属性设置3、虚拟终端属性设置PCT代表计算机发送数据,PCR用来监视PC接收到的数据,它们的属性设置完全一样,如图7-3所示。
SCMT和SCMR分别是单片机的数据发送和接收终端,用来监视单片机发送和接收的数据,它们的属性设置也完全一样,如图7-4所示。
单片机和PC机双方的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和检验位等要确保和串口模型的设置一样,并且同单片机程序中串口的设置一致。
单片机与PC机通信实验实验报告

单片机与PC机通信实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进一步学习使用Keil C51集成环境和硬件实验箱。
(1)学习UART的初始化和波特率设置;(2)学习接收程序的设计;(3)学习发送程序的设计。
二、实验环境准备1.、本计算机系统已经安装Keil C51 开发环境。
2、以“MCU+各自的学号”为文件夹名建立自己的单片机实验目录。
再在该文件夹下建立实验目录“EX??”,“??”为实验序号。
三、要求完成的实验内容1、定时器0,设置为2ms定时中断;定时器1,设置为波特率发生器,定时方式,允许不中断;使用11.0592MHz晶振,请计算2400波特率的时间常数,_____0CH______,T1的计数初值__ F4H____。
TMOD______22H______ SMOD=02、UART设置为中断允许,8为数据,一个起始位置,一个停止位,即M0 M1=01H ,M2=1,REN = 1 , SCON _______77H___________;PCON中的SMOD=03、在当前实验文件夹中,建立ExPrj07.uv2,将上一次实验的源文件Ex06.c,复制到当前文件夹,改名为“EX07.C”,存放在实验文件夹中。
将EXP07.C添加到工程中。
4、如果8051MCU与PC通信,则将51的TXD=>PC的RXD,51的RXD<= PC的TXD。
请理解和掌握8051的P3.0输出的电平是经过哪些芯片转换至RS232电平的?由于本实验仿真系统占用了PC机仅有的一个串口,所以,无法进行MCU与PC间的通信,本实验需将实验箱上8051连接的RS232端口的2、3脚短接,进行8051自发自收的串行通信实验。
5、在主程序中初始化定时器0、SCON、PCON、IE、IP,请参考以往实验;6、串行中断服务程序具体见下面的程序。
51单片机与PC机通信

《专业综合实习报告》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年级:2013级指导教师:学生:目录一:实验项目名称二:前言三:项目内容及要求四:串口通信原理五:设计思路5.1虚拟串口的设置5.2下位机电路和程序设计5.3串口通信仿真六:电路原理框图七:相关硬件及配套软件7.1 AT89C51器件简介7.2 COMPIN简介7.3 MAX232器件简介7.4友善串口调试助手7.5 虚拟串口软件Virtual Serial Port Driver 6.9八:程序设计九:proteus仿真调试十:总结十一:参考文献一:实验项目名称:基于51单片机的单片机与PC机通信二:前言在国内外,以PC机作为上位机,单片机作为下位机的控制系统中,PC机通常以软件界面进行人机交互,以串行通信方式与单片机进行积极交互,而单片机系统根据被控对象配置相应的前向,后向信息通道,工作时作为主控机测对象,作为被控机接受PC机监督,指挥,定期或受命向上位机提供对象及本身的工作状态信息。
目前,随着集成电路集成度的增加,电子计算机向微型化和超微型化方向发展,微型计算机已成为导弹,智能机器人,人类宇宙和太空和太空奥妙复杂系统不可缺少的智能部件。
在一些工业控制中,经常需要以多台单片机作为下位机执行对被控对象的直接控制,以一台PC机为上位机完成复杂的数据处理,组成一种以集中管理、分散控制为特点的集散控制系统。
为了提高系统管理的先进性和安全性,计算机工业自动控制和监测系统越来越多地采用集总分算系统。
较为常见的形式是由一台做管理用的上位主计算机(主机)和一台直接参与控制检测的下位机(单片机)构成的主从式系统,主机和从机之间以通讯的方式来协调工作。
主机的作用一是要向从机发送各种命令及参数:二是要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从机发回的数据,供进一步的决策和报表。
从机被动地接受、执行主机发来的命令,并且根据主机的要求向主机回传相应烦人实时数据,报告其运行状态。
用串行总线技术可以使系统的硬件设计大大简化、系统的体积减小、可靠性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1
1、掌握串行口的控制与状态寄存器scon
2、掌握特殊功能寄存器pcon
3、掌握串行口的工作方式及其设置
4、掌握串行口的破特率(bond rate)选择
1.2
实现PC机发送一个字符给单片机,单片机接受到后即在个位、十位数码管上进行显示,同时将其回发给PC机。要求:单片机收到pc机发来的信号后用串口中断方式处理,而单片机回发给pc机时用查询方式。
mode com3 9600,0,8,1%分别设置com3的波特率、奇偶校验位、数据位、停止位
assign com3 <sin> sout%把单片机的串口和COM3绑定到一起。因为所用的单片机是
%AT89C51,只有一个串口,所以用SIN,SOUT,如果单片机有
%几个串口,可以选择S0OIN,S0OUT,S1IN,S1OUT。
delay(500);
P1=SEG7[(a-0x30)%10];
P2=ACT[0];
delay(500);
if(RI)
{
RI=0;
i=0;
while(as[i]!='\0')
{
SBUF=as[i];
while(!TI)
{
;
}
TI=0;
i++;
}
SBUF=b;
while(!TI)
{
;
}
TI=0;
EA=1;
最后说明对这次实训的感受,课堂教学考虑到大多数同学的需求,主要强调“基本”—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而这次设计正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学习、探索的机会,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ES=1;
EA=1;
}
void delay(uint k)
{
uint data i,j;
for(i=0;i<k;i++)
{
for(j=0;j<121;j++)
{;}
}
}
void main(void)
{
uchar i;
init();
while(1)
{
P1=SEG7[(a-0x30)/10];
P2=ACT[1];
同样道理,其它的硬件设备送到PC机的COM1的串行数据,也会在COMPIM的2号引脚出现,送到仿真电路里面。
由于COMPIM组件内部,自带RS-232和TTL的电平转换功能,因此不需要再使用电平转换芯片。
5.2利用VSPD软件
左边栏最上面的是电脑自带的物理串口。点右边的add pair,可以添加成对的串口。一对串口已经虚拟互联了,如果添加的是COM3、COM4,用COM3发送数据,COM4就可以接收数据,反过来也可以。接下来的一步很关键。把KEIL和虚拟出来的串口绑定。现在把COM3和KEIL绑定。在KEIL中进入DEBUG模式。在最下面的COMMAND命令行,输入
Proteus中的COMPIM选择COM1串口,串口调试助手选择COM2串口,这仿真图后加载Keil生成的.HEX文件,利用虚拟串口助手发送数据进行仿真,截图如下。
这次实训,有很多的心得体会,有关于单片机与串口通信方面的,更多的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的。
在这短短一周期间,我得到了很多老师与同学的帮助。本组对单片机并不是很熟悉,理论联系不了实际。串口调试与软件安装令我们束手无策了。后来请教我们班的同学,看他边做边给我们讲解。最后调试成功,完成了本程序。
采用软件仿真的方式完成,用串口调试助手和KEIL C,或串口调试助手和Proteus分别仿真。
2程序代码
#include <reg51.h>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uchar code SEG7[10]={0x3F,0x60,0x5b,0x4f,0x66,0x6d,0x7d,0x07,0x7f,0x6f};
uchar code ACT[4]={0XFE,0xfd,0xfb,0xf7};
uchar code as[]="Receving data:\0";
uchar a=0x30,b;
void init(void)
{
TMOD=0X20;
TH1=0XFD;
TL1=0XFD;
SCON=0X50;
TR1=1;
单片机与PC机串口通信(C51编程)
实训报告
学院名称: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专 业:11计算机控制技术
题目:单片机与PC机串口通信
组别:第一组
组员姓名:池清清,黄倩滢,蓝春燕
学号:114103101,114103111,114103116
指导教师:朱其祥,黄炳乐,武光信,陈明,任慧
摘 要
串行口是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重要介质,所以串行通信在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种通信的实现,主要是靠上位PC机与下位单片机组成的二级系统通过RS232进行通信。此次设计通过计算机输入数据通过串口传送给单片机进而在LED上显示,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单片机系统硬件知识,C语言程序设计方法,计算机通信原理,计算机可视化程序设计,综合性很强,学生得到很大的锻炼。
}
}
}
void serial_serve(void) interrupt 4
{
a=SBUF;
b=a;
EA=0;
}
3
Keil,VSPD XP5 (virtual serial ports driver xp5.1虚拟串口软件),串口调试助手,Proteus。
4
5
5.1利用COMPIM组件
把COMPIM放在仿真电路图中,当仿真运行起来之后,送到COMPIM 3号引脚的串行数据,将会通过PC机的COM1串行口输出,如果在PC机的COM1串行口外接一条电缆,可将串行数据送到其它的硬件设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