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气候
武汉市黄陂区环北湖地区概念规划

武汉市黄陂区环北湖地区概念规划第一章概况1.1区位分析1.1.1地理位置北湖是武湖的一个子湖,位于武汉市黄陂区东南部六指街道境内,在武湖东北部,湖底平均高程17米,承雨面积355平方公里,正常水位18.5米,水面16.6平方公里。
1.1.2历史沿革武湖位于黄陂区东南23公里,相传东汉时,江夏太守黄祖在此屯兵习武,故名武湖,湖东靠新洲区仓埠镇,南抵阳逻。
该湖跨黄陂和新洲两区,总集水面积540平方公里,湖底西南高,东北低,最高高程25米,最低高程16.5米,湖底平均高程17米左右,正常蓄水位18.5米,容积2910万米3。
历史上的武湖由多个子湖组成,水面面积达180平方公里。
圈垦后的武湖,除原北湖保留蓄洪外,基本上都改为良田。
北湖、陪嫁湖、安雀湖、烂泥湖、胜家海、澥家汊和滩湖均属武湖。
每年5——9月为武湖汛期,春冬枯水季节时,只有小部分湖泊积水,其余均为草场。
1.1.3道路交通在北湖北侧为武汉市的外环线——绕城公路,向南可达阳逻,向西可达黄陂前川、天河机场以及武汉市。
南接武湖农场,经武湖农场连汉施公路,向东可到安徽合肥,向西则达滠口、盘龙城经济开发区以及武汉市区。
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1.2自然条件1.2.1地形地貌北湖周围多为丘陵地区向河湖冲积平原过渡地段,地势由周围向湖内逐渐降低,海拔高程16-45米,地势起伏不大,平原与残丘,岗地交错。
1.2.2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属南部温区,年平均气温16.2-16.4℃,年日照时数2000小时左右,活动积温5211-5235℃,无霜期256-260天,年平均降水量1100-1130毫米,4-9月份为800-850毫米1.2.3工程地质该区地质构造属淮阳山字形前弧西翼的内弧部位,地表大面积为新生界第四系(距今350万年)的上更新统:坡积—冲积层和冲积层,其中六指店一带为坡积—冲积层,土层为淡红色、棕红色亚粘土夹碎石。
甘棠铺一带为冲积层,土层为棕黄色、棕红色亚粘土,砾石层,属堆积阶地工程地质区。
湖北武汉的气候主要特征

湖北武汉的气候主要特征1、武汉气候特点那里是冬天不冷【三九天的气温才3.4度】而夏天……四大火炉之一,你想想吧!流鼻血可能没事!毕竟不是北方的风,一刮就刺激鼻腔,易上火!2、武汉的天气特点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热冬寒等特点。
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1℃;7、8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8.7℃,夏季长达135天;春秋两季各约60天。
初夏梅雨季节雨量较集中,年降水量为1050~1200毫米。
武汉活动积温在5000℃~5300℃之间,年无霜期达240天。
3、2016年武汉气候特征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温、降水集中,冬季稍凉湿润等特点。
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3.0℃;7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9.3℃,夏季长达135天;春秋两季各约60天。
初夏梅雨季节雨量较集中,年降水量为1205毫米。
武汉活动积温在5000℃~5300℃之间,年无霜期达240天。
4、武汉气候特点武汉[中国]气候资料气象站位置:北纬 30.6 度,东经 114.1 度,海拔 23米气候资料日期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月 11月 12月平均最高气温(摄氏度) 1961-1990 8.1 9.6 14.6 21.0 26.2 29.8 32.9 32.7 27.8 22.7 16.4 10.5平均最低气温(摄氏度) 1961-1990 -0.5 1.4 6.1 12.2 17.7 21.8 25.2 24.6 19.4 13.4 7.2 1.5降雨量 (毫米) 1961-1990 34 57 92 134 151 212 151 132 8489 58 28降雨日数 1961-1990 8 10 13 14 13 12 11 9 9 10 9 7天文台网站:.hk/wxinfo/climat/world/chi/asia/china/w uhan_c.htm武汉是长江沿岸有名的“火炉”,夏天比较闷热,整个夏季的会有十几天四十度以上的酷暑天气。
2016.11水稻防灾减灾技术

1、概念
农业气象灾害
按气象要素可分为单因子和综合因子两类。由 温度因子引起的有冻害、霜冻、冷害、寒害、 热害和日灼等,由水分因子引起的有旱害、水 涝害、雪害和雹害等,由空气因子引起的有风 害(见风)等;属于多种因子综合影响形成的 有干热风、风雨害等。每一种灾害因发生机理、 发生季节和天气特点等的差异,又可划分多种 类型,如冷害常分为延迟型、障碍型和混合型, 或分为湿冷型和干冷型;霜冻分为辐射型、平 流型和混合型,或分为秋霜冻和春霜冻等。
气象专家建议,中稻及一季晚稻田块应做到不断水,有条件的可采 用灌溉、中午前后喷水等方式或亩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50 千克,以减轻高温危害;花期可根外追施硼肥,或喷施赤霉素药液, 以提高成穗率和结实率,增加千粒重。
2013年7月26日
2013年9月7日
低温阴雨寡照天气,水稻抽穗扬花和灌浆推
2016年11月
5、 低温对水稻的影响:营养生长期内受低温冷害,穗原始
体分化一般推迟5-10d,晚抽穗7d左右。在水稻生殖生长期遭受低 温危害,成为不育空粒以致明显减产。水稻孕穗期对低温敏感,容 易造成孕;抽穗开花期受到低温危害,颖壳不张开、花药不开裂, 花粉不发育,所以造成不育粒。混合型冷害一般对水稻的危害最大。 低温冷害也可造成稻瘟病、水稻鞘腐败病等的发生。
二、早稻
1、早稻的生长季节 2、早稻生长期间主要灾害 3、早稻防灾减灾技术措施
1、早稻的生长季节 3月下旬—7月下旬
2、早稻生长期间生长期间主要灾害 主要灾害有低温、阴雨、寒潮;螟虫、稻瘟病、纹枯病。早 稻3月底、4月初尼龙薄膜保温育秧,清明后可露地育秧。
早稻幼穗分化适宜温度为20℃以上,抽穗扬花 适宜温度为25—30℃之间。非适宜温度,早稻生 长发育不良,若抽穗期间遇高温和大雨洗花天气, 则使空壳率增高,影响产量。
武汉的十大特产名单出炉

武汉的十大特产名单出炉1、武汉热干面中国十大面条特产美食该图片由注册用户"家的味道"提供,版权声明反馈热干面与山西刀削面、两广伊府面、四川担担面、郑州烩面并称为中国五大名面,是中国十大面条之一,是湖北武汉最出名的小吃之一,也是湖北最著名的特产美食之一。
热干面面条纤细爽滑有筋道、酱汁香浓味美,色泽黄而油润,香而鲜美。
热干面被商务部和中国饭店协会评选为“中国十大名面条”,被中国烹饪协会评选为湖北省的“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还被中国旅游协会评定为“中国金牌旅游小吃”称号等。
除了即食外,武汉热干面还有礼盒包装,可带回家煮着吃,或送亲朋好友,是湖北不错的特产伴手礼。
武汉热干面尤其以蔡林记比较有名,而大汉口热干面礼盒被武汉市评为“武汉十大伴手礼”。
2、汉绣中国十大名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中国特色传统刺绣工艺品之一,流行于湖北的荆州、荆门、武汉、洪湖、仙桃、潜江一带,与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京绣、杭绣等并称为“中国十大名绣”,也是湖北著名的传统工艺品特产之一。
汉绣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揉合出了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绣法。
汉绣浓墨重彩、华丽鲜艳、构思大气、结构布局丰满,处处流露出楚风遗韵。
汉绣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曾多次在京展出,还参加了巴黎、华沙等国际展览,受到好评。
2008年,汉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编推荐武汉其他工艺品特产:武汉木雕船、绿松石雕、武汉绢花、黄陂木版年画、黄陂泥塑、曹正兴菜刀等。
3、梁子湖大河蟹水产海鲜特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梁子湖大河蟹是湖北省武汉地方特产,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与阳澄湖大闸蟹齐名,也是湖北著名的特产鱼鲜。
梁子湖是湖北省第二大湖,水质达二级标准,梁子湖水域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河蟹生长,所产梁子湖大河蟹个大、肚白、肉鲜、味美。
梁子湖大河蟹主要外观特征是壳青、白肚、脚红、金爪、黄毛,甲壳坚硬、光洁,含有大量营养价值极高的蟹黄,其鲜美香溢,诱人食欲,在历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获金奖,被授予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
黄 陂 区 区 情 简 介

黄陂区区情简介黄陂区地处武汉市以北,区域面积2261平方公里,占武汉市的1/4;人口113万,占全市的1/8,是武汉市版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新型城区。
具有四大特点:——历史老区。
黄陂置县于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有1431年的建县(区)史。
1983年由孝感地区划归武汉市,1998年9月撤县设区。
黄陂人杰地灵,文化璀璨。
“九佬十八匠”遍布五湖四海,素有“无陂不成镇”之说,享有“楚剧之乡”、“泥塑之乡”、“武术之乡”的美誉。
境内三大知名文化源头汇集,人文底蕴悠远厚重。
距今3500年的殷商盘龙城文化,被专家学者论证为“华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汉之根”。
起源于汉代,形成于隋唐的木兰文化,由巾帼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故事演绎而成,《木兰传说》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纪念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出生地而修建于北宋末年的“双凤亭”,被喻为“二程”理学文化的萌芽地。
——革命苏区。
黄陂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北部木兰山区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的诞生地,新四军第五师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徐海东、吴光浩、刘华清等都曾在这里浴血奋战。
大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黄陂有9万余人为革命捐躯。
苏区面积949.6平方公里,占武汉市苏区面积的39%,涉及7个街乡镇,人口达41.64万,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扶持地区。
——农业大区。
黄陂有农业人口91.6万人,耕地80.5万亩,山场90.5万亩,林地104万亩,水面38.6万亩,森林面积693平方公里(占武汉市的一半以上)。
围绕发展芦笋、小龙虾、茶葛、乡村休闲农业四大优势产业,形成5万亩芦笋、5万亩茶葛、5万亩小龙虾等特色板块基地,现代都市农业初具雏形。
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芦笋)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绿色农业(食品)示范基地、全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中国绿芦笋之乡。
北部947平方公里的木兰生态旅游区,誉为武汉的“后花园”,被联合国列入《中国21世纪优先发展议程》,“木兰八景”闻名遐迩,是湖北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评为“湖北省旅游强区”,成为武汉市唯一一个省级旅游强区。
武汉市冬季气候条件

武汉市冬季气候条件1、武汉的气候特点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夏季酷热、冬季寒冷的特点。
一般年均气温15.8℃-17.5℃,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0.4℃;7、8月平均气温最高,28.7℃。
夏季极长达135天,因武汉地处北纬30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38°,又地处内陆、距海洋远,地形如盆地故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故夜晚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十分闷热,是中国三大火炉之一,夏天普遍高于37℃,极端最高气温44.5℃。
初夏梅雨季节雨量集中,年降水量为1100毫米。
武汉活动积温为"5150℃,年无霜期240天,年日照总时数2000小时。
初夏从每年的五月中旬开始,暑期进入盛夏,盛夏气温最高气温大部分时候在37-39,比有些城市要低,但是最低气温比较高,一般在29-30,为什么给人感觉闷热呢?武汉水系发达,经过白天的水气蒸发,导致空气湿度大,所以给人很不舒服闷热的感觉,一般到夏天在没有空调比较难入睡。
到了九月,气温也可能达到38左右,但是最低气温不再很高,十月之后进入初秋,气温会逐渐下降,平均气温在20-25,天气干燥,有时候气温也会异常达到接近30或超过。
从秋天步入冬天往往很快,只要有冷空气南下,气温下降十分厉害,超过10度的降温很常见,从12月底到来年2月是冬季,冬季的平均气温在一般在1-3度,天气好时可以有7-8度,但是有寒潮或雨雪时常常在0度以下,武汉大部分家庭是没有安装暖气的,因此家中觉得比较阴冷。
三月后进入初春,气温回升很快,最高气温可以到达20多度,但是低温还是比较低,三月到四月一定要小心倒春寒——常常一夜之间气温下降15到20,大雪纷飞。
PS:武汉最近天气很怪啊,时冷时热的,温差较大2、一年中冬季什么月份武汉的气温最低?一年中冬季一月份武汉的气温最低,平均温度最高8度,最低0度;武汉年平均气温15.8℃-17.5℃,极端最高气温41.3℃(1934年8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8.1℃(1977年1月30日)。
武汉市温度气候特征

武汉市温度气候特征1、武汉常年平均气温?武汉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总体气候环境良好,近几年30年来,年均降雨量1269毫米,且多集中在6-8月。
年均气温15.8℃-17.5℃,年无霜期一般为211天-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810小时-2100小时。
2、武汉是什么气候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中学写亚热带季风气候即可),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夏季酷热、冬季寒冷的特点。
一般年均气温15.8℃-17.5℃,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0.4℃;7、8月平均气温最高,28.7℃。
夏季极长达135天,因武汉地处北纬30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38°,又地处内陆、距海洋远,地形如盆地故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故夜晚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十分闷热,是中国三大火炉之一,夏天普遍高于37℃,极端最高气温44.5℃。
初夏梅雨季节雨量集中,年降水量为1100毫米。
武汉活动积温为5150℃,年无霜期240天,年日照总时数2000小时。
3、武汉的气候怎么样啊?武汉的天气是:冬寒夏热,春潮秋燥,四季分明,无沙尘暴!冬季约从11月10日到次年3月初,平均气温5度左右,这几年的最低温是-2度,没有用暖气的习回惯,所以要勤更衣以防着凉.夏季从5月到8月,平均气温30度,但进入7月后常达40度,身体不好的只能猛吹空调答.春季多梅雨,秋季有时也较热.4、武汉气候怎么样武汉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zd分明武汉的冬天平均温度在0度左右,但是城市没有暖气系统,所以北方的同学更要注意御寒夏天非常炎热,往往持续一月最高温在40度左右春秋两季的气候则比较宜人我也是在武汉回上学的学生。
我也补充:冬天在学校里觉得冷的都是来自北方的同学,他们自以为零下十几度二十几度都经历过,0度上下当然没什么;殊不知南方学校的0度是真正的0度,寝室里答既没有空调也没有暖气,因此还是要有心理准备5、武汉一年四季的天气是怎样的?初夏从每年的五月中旬开始,暑期进入盛夏,盛夏气温最高气温大部分时候在37-39,比有些城市要低,但是最低气温比较高,一般在29-30,加上水气大,有些闷热,所以一般到夏天在寝室比较难入睡。
黄陂茶叶SWOT分析

黄陂茶叶SWOT分析大家好,我是来自花木兰的故乡,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的姜旭。
地区介绍:黄陂是中华木兰文化之源;境内商代遗址盘龙城,是武汉城市之根;“无陂不成镇”之说早已蜚声海外。
黄陂(pí)区是湖北第一台乡,第二侨乡,中国泥塑之乡。
黄陂区与武汉市中心城区一水相依,五桥相连。
黄陂区黄陂区位于湖北省东部偏北,武汉市以北,区域面积2261平方公里,约占全市的1/4,耕地面积80.5万亩,其中,水田64.7万亩,旱地15.8万亩,林地面积104万亩,可养殖水面28.7万亩。
;人口113万,约占全市的1/8,,其中乡村人口89万,农村劳力45万人。
是武汉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新城区。
现辖19个街乡镇场,611个村(队)、45个社区。
黄陂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年平均无霜期255天。
年均日照时数约1540—2180小时。
年均降水量1000—1200毫米之间截至2008年12月31日,黄陂区辖13个街道、1个镇、2个乡投资项目:黄陂茶叶投资环境介绍:近几年,武汉市黄陂区把握市发展茶产业的政策机遇,立足资源优势,突出特色、规模、品牌、效益,着力发展茶产业。
自2006年以来,每年按万亩以上的规模速度、跨越式推进茶叶基地大开发。
今年,计划新开发茶叶基地1万亩。
目前,已完成开发土地流转面积1.64万亩,已植苗的建园面积1.2万亩。
现全区茶园总面积已超过5万亩,成为武汉茶叶第一大区。
投资分析:三、中国茶叶产业竞争力的SWOT分析(一)优势(strengths)1、自然资源。
黄陂是武汉第一大茶叶园区,茶叶资源丰富,茶叶产品种类繁多,是名副其实的产茶大区。
排水体统良好;土质呈酸性,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冬天温度较高,茶树可以安全过冬;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光照与雨量充足,适宜茶树的生长。
2、品牌优势。
黄陂与杭州纬度相近,是中国最适宜种茶的区域之一。
因山环水绕,气候温润,山间常年云雾缭绕,是生产优质名茶的独特处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气候概况黄陂区位于湖北省东部偏北,武汉市北部,地跨东114°09′—114°37′,北纬30°40′—31°22′。
东与红安县、新州区接壤,西隔小悟山、界河与孝感市毗连,南抵府河与武汉市城区相望,北与大悟县交界。
区境南北最大纵距104公里,东西最大横距55公里,境域周长273.5公里。
国土总面积2261平方公里。
区境北依大别山南麓,南临长江,整个地势北高南低,自北向南逐渐倾斜。
形成西北低山区,东北丘陵区、中部岗状平原区和南部滨湖平原区4级阶梯。
西北低山区海拔150—180米,全区最高点双峰尖873.7米。
东北丘陵区海50—150米。
中部岗状平原区海拔30—50米。
南部滨湖平原区海拔20—30米,最低处为16.5米。
全境有滠水、界河及北湖三大水系和由5个主要湖泊构成的自然水系。
地貌特征构成全境“三分半山,一分半水,五分田”的格局。
黄陂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年平均无霜期255天。
年均日照时数约1540—2180小时。
由于地形复杂,各地日照时数及百分率有差异,山地阴阳坡的差异比较明显,但基本能满足农作物的需求。
年均降水量在1000—1200毫米之间,雨量分布的时空差异较大,洪涝干旱时有发生,对全区工农业生产影响严重。
境内平均气温为15.7℃—16.4℃。
一年中,以1月最低,月平均气温2.4℃—3.2℃;7月最高,日平均气温28.4℃,有的年份出现在8月。
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5.5℃,极端最高气温为40.7℃。
第一节气候要素与特征1、气温因地区不同,年平均气温有所区别。
中不前川地区近44年(1961-2004)的累年均气温为16.3℃,其中最高年为1961年,达17.4℃,最低年为1969年,为15.5℃,变化幅度在2.0℃之间。
南部滨湖区的平均气温略高0.1℃-0.2℃,北部低山丘陵区则略低于0.5℃-0.2℃。
气温的地区分布特点是:东部略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
山区气温随地势高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山下海拔80米处与最高山峰尖顶(873米)的气温差异,相当于北亚热带中部与南温带北缘之别。
2、地温受光、温、水、风等气象要素的影响,地面层的温度变化较大,土壤中5-20厘米的温度变化较小。
1960-2000年,地面平均温度为18.5℃,比年均气温高2.1℃。
1961年8月2日和1970年8月11日,地面极端最高温度达69.1℃,比极端最高气温高28.4℃;1991年12月28日,地面极端最低温度为零下16.1℃,比极端最低气温低0.6℃。
11月至翌年2月,地面温度比土壤中的温度低,3月至10月又比土层中的温度高。
3、降水1961-2000年间,年降水量在1123.8-122.4毫米之间,其地区分布为南、北部多,中部少。
降水量最多的一年是1983年,达1962.2-2130.9毫米,最高值出现在长轩岭,为2130.9毫米;最少的一年是1966年,为580.9-827.3毫米,最小值出现在李集镇的泡桐地区,为580.9毫米。
降水量最少的是冬季,为96.1-106.8毫米;最多的是夏季,为485.1-559.6毫米;分别占当年降水量的8.1-9.9%和41.8-46.1%。
基本状态是春冬两季南多北少,夏秋两季南少北多。
4、日照时数年日照时数(即可照时数),由北向南应为4426.3-4428.1小时。
由于云雾影响,中南部地区的实际年平均日照市属为1955.6小时,仅占可照时数的44.2%,但光照仍属充足。
北部地区因山体的遮蔽,阴坡与阳坡的日照时数有较大差别,其差值与遮蔽程度成正比。
近44年来,日照时数最多的是1979年味2178.0小时,比常年多220.1小时;最少的士1975年味1541.2小时,比常年少416.7小时,其中1-11月的总日照仅为1345.2小时,比常年同期少470.8小时,这是黄陂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寡照的年份。
5、空气湿度空气湿度以6-7月(梅雨期)最大,为81%,12月(初冬)最小,为73%,其他月在74%-81%之间。
中部地区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全年月均在72%-81%之间。
南部滨湖区因维度较低,江湖水体较大,空气湿度略高;北山区因地势较高,地面植被覆盖率较大,空气湿度比中部高2%-3%;中、大型水库附近的空气湿度也比中部高1%-2%。
6、蒸发量1961年以来,年平均蒸发量为1521.6毫米,其中1961年最大,为1831.6毫米;1982年最小,为1349.7毫米。
全年以盛夏期7-8月最大,分别为215.3毫米和217.8毫米;冬季最小,在51.6毫米-6136毫米之间。
月蒸发量最大的是1961年7月,达309.2毫米,最小的是1990年2月,仅为27.2毫米。
降水量和蒸发量存在较大差异。
4月和6月为正值,入伏至冬季都是负值,其中盛夏至初秋(8-9月)的负值最大;分别为-106.5毫米和-93.8毫米,为主要干旱期。
7、风向风速主导风向是北风(N),频率高达24%;其次是东北风(NE),频率为16%;最少的风向是西风(W),频率仅为4%。
风速:多年平均风速为2.6米/秒,每月都在2.3-2.8米/秒之间。
各月最大风速都达到11.0-17.0米/秒(5-7级)。
--冬半年主要是寒潮大风,夏半年主要是雷雨大风,在强对流天气条件下,雷雨时阵风可达到8-10级;在龙卷风等影响时,局部地区的风速可达到12级以上。
第二节灾害性天气黄陂区的灾害性天气有:发生在10月至翌年4月间的寒潮大风、发生在春秋两季的低温阴雨和霜冻、发生在9月份的寒露风、发生在4-7月间的龙卷风、冰雹及发生在3-10月的雷击和雷雨大风、发生在4-10月的洪涝和可能发生在全年任何时候的干旱。
其中,干旱和洪涝是主要气象灾害。
1、寒潮1960-2004年的45年间,有19年共发生了25次寒潮,一般为11月上旬至次年4月上旬。
3月的几率最高,其次是2月和11月。
最强的一次寒潮发生在1988年3月14日-16日,过程降温达18.9℃;24小时内降温最剧烈的寒潮发生1964年4月6日,日降温达14.5℃。
最早的寒潮出现在2004年11月7日-8日,最晚的出现在1964年4月6日-7日。
11月发生寒潮的几率约为10年一遇,1月约为20年一遇,2月约为7年一遇,3月约为5年一遇,4月约为45年一遇。
无论是频次还是强度,初春的寒潮最多、最强。
2、大风近45年来,黄陂共发生了8级以上大风308天,累年平均6.8天。
发生频次最多的是11月至翌年4月,共有238天,其中以4月最多,为57次。
冬半年的大风,主要由寒潮、强冷空气入侵引起;夏半年的大风主要是强对流天气诱发的雷雨大风或龙卷风。
3、龙卷风龙卷风的风力常在12级以上,多数伴有冰雹发生。
据历时30年的调查,在近40年中黄陂各地共发生11次龙卷风。
发生时间约为4-7月,以4月份最大(6次),其次是7月,发生了3次,5、6月份各发生1次。
4、冰雹记录在案或调查证实的冰雹天气过程共有16次。
冰雹的可能发生期为3-7月,以初春(3-4月)最多。
近40年中,未成灾的冰雹有7次,已成灾的有9次。
在北部山区刘家山一带,3-9月份都有冰雹发生,发生几率为十年八至九遇,但成灾几率仅为十年二至三遇。
5、霜和霜冻霜和霜冻都出现在深秋至初春,霜期因地形而异。
中南部地区多年平均结霜日数为39天,主要分布在12月和1月。
最早的霜和霜冻出现在10月28日(1978、1999年);最晚出现在4月14日(1980年);最长霜冻期148天(1968-1969年,1991-1992年);最短霜冻期为81天(1994-1995年)。
北部第十低凹处的霜期,比中南部地区长5-7天,但是在山区相对高度90-220米之间,因存在较明显的“坡地暖带”小气候,其无霜期比中南部地区长7-10天。
6、寒露风44年来,寒露风出现的平均日期为9月22日,最早出现在8月22日(1980年),最晚出现在10月12日(1991年),≥80%保证率日期是9月22日之前。
7、雷暴近45年来,共出现雷暴1531天,年均34天。
年均初雷日期为2月28日,终雷日期为10月11日,初终间日数226天。
最早的雷暴出现在1月4日,最晚的雷暴出现在12月21日,故全年各月都可能出现雷暴天气。
其中,发生在春季的有459天,发生在夏季的有904天,发生在秋季的有118天,发生在冬季的有50天。
最突出的7-8月多达71天,占全年频次的46.4%。
8、干旱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干旱。
出现在3至4月称春旱,5至6月称夏旱,7至8月称伏旱,12至2月称冬旱。
1950-2004年中,中部共发生不同等级的干旱102次。
其中,小旱57次,中旱19次,大旱18次,特大旱8次。
时间分布是:春旱9次,夏旱6次,伏旱21次,伏秋旱19次,秋旱14次,秋冬旱15次,冬旱18次。
1959、1966、1978、2001年,发生的特大干旱都是伏秋连旱,对农业造成了严重影响。
除1951、1980、1993、2004年无明显伏旱和秋旱外,几乎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因此可以概括为“干旱年年有,前无干旱就在后,春夏旱弱南部少,伏秋旱重全区多,冬旱频繁旱情小,秋冬连旱枯堰河”。
9、洪涝北部多洪,南部多涝。
一年中4至10月有可能发生洪涝,并有春季少而弱,梅雨期多而强,盛夏期强而少,初秋少而轻的特点。
1950-2004年,中部地区共发生洪涝87次;其中,小涝61次,中等洪涝10次,大涝9次,特大涝7次。
时间上4月发生5次,均为小涝渍。
5至6月中旬发生18次(小涝13次,中涝3次,大涝2次),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发生36次(小涝21次,中涝6次,大涝5次,特大洪涝4次),7月下旬至8月共发生15次(小涝11次,大涝2次,特大洪涝2次),9月至10月13次,多为小涝渍,极少数年份出现过大涝。
1964-2004年间,黄陂发生洪涝频次为南部74次,北部70次,中部64次。
一年内发生重复洪涝最多的是1954和1983年,分别为5次和7次。
洪涝和干旱往往不是单一发生,常常是前旱后涝,前涝后旱,或涝旱涝,旱涝旱。
在近51年中有43年是旱涝同年,约5年4遇,只是强度和程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