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定义概念分类与命名
第1章 分类学和系统学

第1章分类学和系统学分类学(Taxonomy)主要是关于生物体分类的科学。
在对各种不同的生物体进行分类之前,必须对它们进行鉴定和命名。
具有几方面独特特征的特殊个体类群称之为种。
不同的种组成属,由属组成科,科再组成目,以此类推直至所有的种都划归至一个最大的、范围最广的类群中。
作为食物、能源、居所、服装、药物、饮料、氧气及美好环境的来源,植物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最原始的忠实伙伴,几个世纪以来,植物一直是分类活动的主体。
人类的分类活动不只局限于生物有机体,人们对食物、服装、书籍、游戏、车辆、宗教、职业以及任何他们遇到的或影响他们生活的客观事物进行识别、描述、命名和分类。
这一过程源于生活,止于生活。
每个人如分类学家都要从生到死。
分类是人们的一种自然的消遣,是最必要的一种消遣的识别。
至今人们已知的绿色植物约35万种,这一数据是人们通过几千年的努力积累而成。
虽然自文明出现以来人们就开始了对植物的分类,但直到1813年德堪多(A. P. de Candolle)在他著名的著作Theorie elementaire de la botanique中将希腊词taxis(排列(整理、分类)和nomos(规则或法则)合成为一个词taxonomy,分类学(taxonomy)才作为一个正式的学科得到承认。
长期以来,植物分类学一直被认为是“对植物进行识别、命名和分类的科学”(Lawrence,1951)。
由于识别和命名是任何分类的前提,所以分类学也常被定义为“是关于分类的科学,包括分类的根据、原理、规则和过程。
”(Davis and Heywood,1963)。
虽然在二十世纪后半页期间,系统学(systematics)作为一个正式的较重要的研究领域得到了承认,但这一术语经历了一个重要的阶段。
系统学(Systematics)一词由拉丁词systema (有机的整体)衍生而来,systema一词用在了林耐著名的作品《自然系统》(1735)的题目中,虽然Huxley(1888)认为系统学(Systematics)一词是他发表在Nature(自然)上的关于鸟类系统学的文章中第一次使用该词,但系统学(Systematics)一词最早出现在林耐的《植物属志》(1737)中。
2024版CoreDraw13教程

符号库管理 为了方便管理和使用符号,用户可以对符号库进行整理。 例如,可以将常用的符号添加到收藏夹中,或者按照特定 的分类方式对符号进行排序。
交互式工具应用实例
保存选项
在保存文件时,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不同的保存选项, 如版本兼容性、颜色模式、压缩等。这些选项可以在“保 存”或“另存为”对话框中找到。
批量转换
对于需要批量转换文件的情况,CoreDraw13提供了批量处 理功能,用户可以一次性转换多个文件,提高工作效率。
打印参数配置方法
打印机设置
在打印前,用户需要先选择正确的打印机并设置相关参数,如纸张大小、打印质量等。 这些设置可以在“文件”菜单中的“打印”选项中找到。
素对齐到同一水平或垂直线上。
03
动态标注与测量
CoreDraw支持动态标注和测量功能,可以在绘图过程中实时显示图形
的尺寸和角度信息。这对于需要精确控制图形大小的场景非常有用。
05 文件输出与打印 设置教程
文件格式转换及保存选项
文件格式转换
CoreDraw13支持多种文件格式转换,如CDR、AI、PDF、 EPS、SVG等。用户可以通过“文件”菜单中的“另存为” 选项,选择目标格式进行转换。
工具栏功能
工具栏提供多种常用工具,如选择工具、形状工具、填充工具、 文本工具等,方便用户进行图形设计和编辑操作。
02 图形绘制与编辑 技巧
基本图形绘制方法
01
02
03Leabharlann 04矩形工具选择矩形工具,在画布上单击 并拖动以创建矩形。按住Shift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无锡卫生高职校专业课课程标准(2014级用)《有机化学》课程标准课程代码:课时数:136(理论学时:100 实践学时:36)学分:8适用专业:五年制高职药学、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分析技术专业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后续课程:《分析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一、前言(一)课程的性质有机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是根据药学、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分析技术专业的教学需要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并为培养职业能力和适应继续学习的需要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1.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有机化学,积极探究有机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有机化学的自信心。
2.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具备工作所必需的有机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同时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3.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有机化学的重要性,了解有机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有机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有机化学》课程在第三、四学期开出,课程框架和学时分配如下表:二、课程目标《有机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有机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有机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的工作能力和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13生物碱1

3.结构越特殊,分布越窄,如 二萜生物碱仅分布于毛茛科
4.富含萜类和挥发油的植物基 本不含生物碱
(较少)
双子叶植物中,主要分布在防己科、毛莨科、茄科、
(最多)
动物界:极少
CH3 CH2 CH2 N
CH3
N
动物界也有存在,但种类少
O
H N
H N
N
Br
Br
HO
O
N
MeO
N
MeO
N+
OH
O
OMe
OMe
O
四氢黄连碱 tetrahydrocoptisine
OMe
延胡索乙素 Corydalis B
OMe
药根碱 jatrorrhizine
延 胡 索
⑦ 普罗托品碱型
普罗托品碱 protopine
⑧菲啶型 phenanthridine 分类:A.苯骈菲啶类;B.吡咯骈菲啶类
O
海绵中含溴的生物碱 具很强的细胞毒作用
CH2CH2N(CH3)2 HO
N H
蟾蜍毒汁中的色胺—蟾酥碱
㈢ 存在形式
1. 游离碱:少数碱性极弱生物碱,如酰胺类生物碱。 2. 成盐:绝大多数生物碱以盐的形式存在,成盐的酸有: 柠檬酸、酒石酸等有机酸;硫酸、盐酸等无机酸;乌头
酸、绿原酸等特殊的酸。
3. 成苷:部分生物碱以苷的形式存在,如甾类、吲哚类。
分类方法
如来源于鸟氨酸的生物碱
生源分类
植物来源分类
生物碱
化学结构分类
如石蒜生物碱、 长春花生物碱
如甾体生物碱、 异喹啉生物碱
㈠ 杂环类 1、吡咯类:由吡咯或四氢吡咯衍生而成
概念与规则

(1)图形:方形、圆形、三角形
(2)大小:大的、小的
(2)位置:左边、中间、右边
1
2
3
4
5
6
7
8
9
10 16
11 17
12
13
12:15
14
15
18
2.概念的同化
(1)类属学习:新概念类属于原有知
识; (2)总括学习:从已有概念概括出更 高层次的新概念;即原有知识类属于 新概念 (3)并列结合学习:新概念与原有知 识为并列关系。
(1)给予丰富例证
(2)展示正反例证 (3)联系已学过知识 (4)让学生运用规则
12:15
四、影响概念与规则学习的条件
(一)认知结构的特征 (二)认知策略 (三)有关特征与无关特征的数量和强度 (四)变式与比较 (五)正例与反例 (六)知识的系统化
12:15
(一)认知结构的特征
在下位学习中新的概念的学习以认知结构中
12:15
案例4(从属概念体系)
生物
建 立 概 念 体 系
动物
植物
真菌
鸟
12:15
狗
鱼
草
树
Ⅴ.让学生运用概念
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概念,有助于 学生对概念全面地深刻理解,可 以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概念。
运 用 概 念
12:15案例5(运用概念)源自这张图里有几个平行四边形?
运 用 概 念
12:15
2.促进规则学习的教学
12:15
2、概念分类
1).维果斯基:根据掌握途径的不同
日常概念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个人经验的积累而 获得的概念。特点:片面性,受知识的限制。
科学概念是在熟悉有关概念内涵的条件下掌握概 念。特点:长期实践结果,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
逻辑学的基本思维形式

逻辑学的基本思维形式逻辑学的基本思维形式逻辑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正确推理的学问。
它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基本研究对象,以认识和思维的规范性为核心内容。
逻辑学通过研究和总结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提供了思维和语言运用的规范,使我们能够正确理解和表达信息,避免混淆、歧义和错误,从而有效推进科学、技术、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逻辑学的三个基本思维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它们的含义和形式。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元,是对同类事物的普遍特征的心理反映。
例如,“动物”是一个概念,它包括许多不同的动物,如狗、猫、鸟、鱼等。
概念的形式包括定义、分类和命名。
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过程。
例如,“动物是具有生命的有机体”就是一个动物的定义。
分类是将同类事物归到同一个类别中的过程,可以按照种类、属性、功能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
命名是为概念命名的过程,一般采用符号或单词来表示。
判断是根据已知的概念和关系,通过思维活动得出新的认识结果。
判断是由主语、谓语和宾语三部分构成的。
主语是对象,宾语是属性,谓语是连接它们两者的关系。
例如,“所有人都会死亡”就是一个判断,其中“人”是主语,谓语是“会死亡”,宾语是“所有”。
推理是通过已知的判断来得出新的判断结果的过程。
推理分为完全和不完全两种类型。
完全推理是在前提和规则的基础上,得出必然成立的结论。
例如,“所有人都会死亡,那么我也会死亡”就是完全推理的典型例子。
不完全推理则不确定结论的真实性,只有可能成立。
例如,“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明天也不例外”,这是不完全推理的典型例子。
在逻辑学中,还有其他的思维形式,如演绎、归纳、假设、分析、综合等。
这些思维形式都是为了防止思维的混乱和错误,以确保人们的认知和沟通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它们是人类思维进行科学探索和交流的基本工具。
总之,逻辑学的基本思维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它们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单元和基本规范,是科学和人类文明进步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衔接点02 酸碱盐的分类和命名-2022年高一化学预科班《衔接教材》

【解析】A 项,CH3CH2OH 的水溶液不导电,是非电解质,错误;B 项,盐酸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 也不是非电解质,错误;C 项,CO2 是非电解质,但其水溶液能导电,正确;D 项,Na 是单质,既不是电 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错误。 8. 【答案】B 【解析】CO 属于不成盐氧化物,A 项错误;酸式盐在水溶液中也能电离出 H+,B 项正确;纯碱属于盐,C 项错误;铵盐中不含金属离子,D 项错误。 9. 【答案】C 【解析】A 项,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错误;B 项,碳酸钠是盐,错误;D 项,磁铁矿是四氧化三铁,错 误。 10. 【答案】C 【解析】纯净物与化合物、化合物与碱性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分解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硫 酸与硝酸既有交叉关系(都是含氧酸),又有并列关系(一元酸、二元酸)。 11. 【答案】B
16. 【答案】D
【解析】A、NaAlO2 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盐属于纯净物,故 A 正确;B、胶
体是分散质粒子半径在 1nm~100nm 的分散系,分散系是混合物,故 B 正确;C、氧化铝属于两性氧化物,
9
两性氧化物属于氧化物,故 C 正确;D、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 合物的反应,有化合价的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有单质参与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故 D 错误; 故答案选 D。 17. 【答案】D 【解析】X 和 Y 可能为酸和碱、碱性氧化物和酸、酸式盐和碱(如 NaHCO3+NaOH===Na2CO3+H2O),不 可能是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二者反应只生成盐,无水生成)。故选 D。 18. 【答案】D 【解析】A、CO2、SO2 是酸性氧化物;CO 是不成盐氧化物,故 A 错误;B、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 的化合物为碱,而纯碱为碳酸钠,是盐不是碱,故 B 错误;C、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水,属于纯净物,故 C 错误;D、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Na2O、CaO、MgO 均为碱性氧化物,故 D 正确; 故选 D。 19. 【答案】D 【解析】A.烧碱是 NaOH,属于碱,但纯碱是 Na2CO3,属于盐,故 A 不选;B.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 H+ 的化合物才属于酸,如 NaHSO4 电离出的阳离子除了 H+还有 Na+,所以 NaHSO4 不是酸,而属于酸式盐, 故 B 不选;C.盐类物质可能不含金属阳离子,如铵盐 NH4Cl、NH4NO3 等,故 C 不选;D. CuSO4·5H2O 是由 一种化合物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 D 选。故选 D。 20. 【答案】B 【解析】:若甲、乙、丙、丁均是化合物,则该反应可能是复分解反应,如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不属 复分解反应,A 错误;酸与碱的反应属中和反应,生成的是盐和水,B 正确;若甲是一氧化碳,乙是金属氧 化物,则丙可能是金属或二氧化碳,C 错误;若甲是锌,丙是氢气,则乙可能是盐酸或金属。故选 B。
标准编写方法

清单中规范性 引用文件的排列顺序
国内标准 国内文件 ISO、IEC标准 ISO、IEC文件 其他国际标准 其他国际文件
57
文件清单的内容
文件的编号 文件的中文名称 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58
与国际标准 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按照GB/T 20000.2-2001的规定 按照GB/T 20000.2发布前的规定 清单中所列文件没有注日期
标准编写方法 (一)
王美君
1
标准中的时间和日期
GB/T 1.1-2009
标准编号
标准批准日期
标准代号
标准发布日期
标准发布顺序号
标准实施日期
标准发布年号
标准备案时间
标准复审时间
分部分的标准部分的编号
2
标准化管理机构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局)
2001年10月成立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管理的事业单位
50
引用的具体方式
提及自已时使用本文件: 规范性引用文件的引导语 术语和定义的引导语 有关专利内容的说明
51
各级标准的引用原则
国家标准可以引用国家标准、不应 引用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行业标准可以引用国家标准和行业 标准,不应引用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地方标准可以引用国家标准、行业 标准、本地区地方标准,不应引用企 业标准 企业标准可以引用国家标准、行业 标准、本地区地方标准,以及本企业
11
规范、规程和指南
✓ 规程中大部分条款是由推荐型条款 组成的,也可以有陈述型的条款,但 规范中必定有由要求型条款组成的要 求。 ✓ 从内容和力度上来看,两者都存在 着差异。
12
规范、规程和指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Z均分子量以NiMi2为统计单元
(4)另有粘均分子量定义为 :
一般线形高分子的a介于0.5~1.0之间
作业:
例设一种高聚物有3000个大分子,其中:
1000个的分子量为105 1000个的分子量为106 1000个的分子量为107
计算各种平均分子量?
1.5 高分子结构的一般特点
1.3 高分子的定义、基本 概念、分类和命名
1.3.1 定义
分子量:
<
小分子
oligomer
103 ~
104
>
高分子(polymer)
104
~ 106 >
一般高聚物 超高分子量聚合物
Polymer or Macromolecule ?
1) 前者又可译作聚合物或高聚物;后者又 可译作大分子。 2) 这两个词虽然常混用,但仍有一定区别?
小知识: 直接观察DNA双螺旋结构
1982年出现了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它的问 世使人类第一次能观察到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 状态。将极细的针与试样接近时,针尖的原子与 试样的原子之间有微弱的电流通过,这种现象称 为隧道效应。隧道电流强度对它们之间的距离非 常敏感,从而可得到高分辨的表面形貌照片。 1990年R.J.Driscoll等在“Nature”杂志上报道了用 STM观察到的DNA双螺旋结构照片(图2-20a), 而图2-20b是用于对照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这 是自从1953年沃森(Watson)和克里克(Crick) 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他们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以来,人们首次直接观察到它的图像。
4) 舍恩拜因的偶然发现已经引起了19世纪 后半叶欧洲和美洲化学工业的巨大发展。
小故事二: 橡胶硫化方法的发现
1)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橡胶在天然高分子中无疑 是最不重要的,因为不仅只有少数植物才产生橡胶, 而且也很难说橡胶在生命过程中起什么重要作用。 但是从高分子科学的历史来看,橡胶的研究对高分 子科学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比天然多糖和蛋白质 都大。这不仅以为橡胶的独特的弹性使它成为工业 上非常重要的材料,而且还在于天然高分子中惟独 橡胶能裂解成已知结构的简单分子(即异戊二烯), 并且还能从这些单体再生成橡胶。这一特性使人们 认识到不必完全按照天然物质的精细结构就能制备 对人类有用的材料。
2. 通俗命名法,没有统一规定,以沿用为习,大致有:
(1) 以单体或假想的单体名称前加一个“聚”字
如:聚苯乙烯
(2) 单独或两种不同单体聚合常取单体名或简称, 后缀为“树脂”二字或“橡胶”二字。
如:酚醛树脂、丁苯橡胶、醇酸树脂、氯丁橡胶、乙丙橡胶、 丁基橡胶等
(3)
以高分子的特征结构命名
由于统计平均方法的不同,可以有四种不同的平均分子量,即数均分子 量,重均分子量,Z均分子量和粘均分子量。
数均分子量是以高分子的分子数为统计单元,可 由下式计算:
(1)
体系中分子量为M1,M2,M3,……Mn同系物的分 子数为N1,N2,N3,……Nn,
(2) 如果以高分子的重量作为统计单元,可 以得到另一种平均值,称为重均分子量,计 算式如下:
1.3.2 基本概念
1.主链 2.侧链或侧基 3.单体 4.单体单元 5.结构重复单元 6.聚合度
要特别注意: 单体单元和重复单元的异同?
1) 如果高分子是由一种单体聚合而成的,其重复单元就是 单体单元
2) 如果高分子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缩聚而成的,其重
复单元由不同的单体单元组成
高分子溶解的第一步是溶胀,由于高分子难以摆 脱分子间相互作用而在溶剂中扩散,所以第一步 总是体积较小的溶剂分子先扩散入高分子中使之 胀大。 如果是线形高分子,由溶胀会逐渐变为溶解;如 果是交联高分子,只能达到溶胀平衡而不溶解。 因此一般来说,高分子有较好的抗化学性,即抗Βιβλιοθήκη 酸、抗碱和抗有机溶剂的侵蚀。
1.6.2 热性质
低分子有明确的沸点和熔点,可成为固相、液相 和气相;高分子没有气相。 高分子分热塑性和热固性两类 热塑性高分子加热时在某个温度下软化(或融解)、 流动,冷却后成形;而热固性高分子加热时固化 成网状结构而成形。
1.6.3溶解性 低分子溶解很快,但高分子都很慢,通常要过夜, 甚至数天才能观察到溶解。
2) 舍恩拜因深知这个发现的重要商业价值,他在 杂志上只发表了新炸药的化学式,却没有公布反应 式,而把反应式卖给了商人。但由于生产太不安全, 到1862年奥地利的最后两家火棉厂被炸毁后就停 止了生产。可是化学家们对硝酸纤维素的研究并没 有中止。英国冶金学家、化学家帕克斯发现硝酸纤 维素能溶解在乙醚和酒精中,这种溶液在空气中蒸 发了溶剂可得到一种角质状的物质。美国印刷工人 海厄特发现在这种物质中加入樟脑会提高韧性,而 且具有加热时软化,冷却时变硬的可塑性,很易加 工。这种用樟脑增塑的硝酸纤维素就是历史上第一 种塑料,称为赛璐珞(Celluloid)。它广泛被用于制 作乒乓球、照相胶卷、梳子、眼睛架、衬衫衣领和 指甲油等。
3) 1845年汤姆森发明了气胎,橡胶从此就与汽车 工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 少的一种
1.7 合成高分子的方法
1.7.1 链式聚合反应
自由基链式聚合反应与阴或阳离子聚 合反应
1.7.2 逐步聚合反应
小故事一:第一种塑料的诞生
1) 1864年的一天,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化学教授舍 恩拜因在自家的厨房里做实验,一不小心把正在蒸 馏硝酸和硫酸的烧瓶打破在地板上。因为找不到抹 布,他顺手用他妻子的布围裙把地擦干,然后把洗 过的布围裙挂在火炉旁烘干。就在围裙快要烘干时, 突然出现一道闪光,整个围裙消失了。为了揭开布 围裙自燃的秘密,舍恩拜因找来了一些棉花把它们 浸泡在硝酸和硫酸的混合液中,然后用水洗净,很 小心地烘干,最后得到一种淡黄色的棉花。现在人 们知道,这就是硝酸纤维素,它很易燃烧,甚至爆 炸。被称为火棉,可用于制造炸药。这是人类制备 的第一种高分子合成物。虽然远在这之前,中国人 就知道利用纤维素造纸,但是改变纤维素的成分, 使它称为一种新的高分子的化合物,这还是第一次。
3) 如果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无规共聚
1.3.3
分 类
1.按高分子主链结构分 2. 按用途分
3. 按来源分
4. 按分子的形状分 5.按单体组成可分为 : homopolymer、copolymer 、 polyblend
1.3.4 命 名
1. 系统命名法
1973年国际纯粹化学与应用化学协会(IUPAC) 提出以结构 重复单元(CRU, constitutional repeating unit)为基础的系 统命名法,首先确定重复单元结构,再排好重复单元中次 级单元的顺序,再给重复单元命名,最后在重复单元前加 一聚字。 如:聚(1-氯代乙烯) 缺点:往往显得冗长繁琐,一般用于新聚合物的命名和在 学术交流中使用。
2) 橡胶树原来是亚马逊河流域的一种植物,哥伦布最早 报道说海地居民用一种树上流出的弹性树脂所做的球进行 比赛。乳胶是从这种“三叶树”的切口里流出的,将这种 乳胶涂在织物上硬化后可做成简陋的风雨衣。当地居民甚 至把胶乳倒在他们的脚上和腿上,干后便成了雨靴。但是 在发明橡胶的硫化方法之前,生胶的用途还很有限,因为 它的强度很差,弹性难以恢复。 3) 古德伊尔(Goodyear)研究消除橡胶发粘的方法10多年 未取得成功。1838年他将硫磺掺进胶乳,然后放在阳光下 曝晒,但这种粘性消除的改进只限于制品的表面。1839年 1月,他不小心把胶乳和硫磺的混合物泼洒在热火炉上。 把它刮起来冷却后,发现这东西已没有粘性,拉长或扭曲 时还有弹性,能恢复原状,原来能溶解生胶的溶剂对它不 再起作用了。
由于高分子的分子链很庞大且组成可能不 均一,所以高分子的结构很复杂的。 整个高分子结构是由四个不同层次组成, 分别称为一级结构和高级结构(包括二级、 三级和四级结构)。
小知识:分子病
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性的分子病,因为患者血液 中的血红蛋白分子不像正常人那样是球形的,而是象镰刀 形。1949年美国的板野、辛格和韦尔斯研究发现,患此病 的人基团发生突变,合成血红蛋白时分子的第146个氨基 酸出现了差错,正常人的组氨酸被酪氨酸所代替。由于后 者的分子基团、分子形状和大小都与前者不同,所以血红 蛋白中各个氨基酸的位置和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都发生 了变化,从而导致血红蛋白分子由圆球形变为长条形,于 是抱合氧分子的能力降低,使患者输氧不足,出现贫血症 状。类似的分子病还有血友病。这是因为控制血小板的基 团发生了畸变,以致血小板数目急剧减少,导致凝血功能 不足,一旦有外伤便出血不止。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女王 的家族就有这种病,后来又通过出嫁的公主带到荷兰王室, 故有人称此病为“王室病”。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分子 病有两千多种之多。
1.6 高分子性质的一般特点
其力学性质、热性质、溶解性等与小分子化合物 大为不同 1.6.1 力学性质 低分子一般没有强度,是结晶性的硬固体。而高 分子的性质变化范围很大,从软的橡胶状到硬的 金属状。有很好的强度、断裂伸长率、弹性、硬 度、耐磨性等力学性质。高分子的比重小(0.91 ~ 2.3),因而其比强度可与金属匹敌
如:聚酰胺,聚碳酸酯
(4)
译名、商品名或俗称
如:涤纶,腈纶,维纶,尼龙;特氟隆、赛璐珞;有机玻璃、 电木、电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