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PA 对烧伤并发肺动脉栓塞患者诊断与疗效评估精品文档4页
肺动脉栓塞与CTPA成像技术

概述
病因:
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80-90%的栓子来自下肢深静脉。 原发于肺动脉的血栓。 其他:心腔血栓、癌栓等。
诱因:
久病卧床、妊娠、外科手术后、慢性心肺疾病、糖尿病、下 肢静脉炎、肿瘤。
概述
对循环功能的影响:
肺血管阻力和肺动脉压增高——--肺动脉扩张。
右心室后负荷增加——右心室扩大,心肌缺血。 对肺及呼吸功能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为保证图像质量,应给予病人充分的呼吸训练。 训练时,应嘱病人以平静呼吸时屏气为佳。过度吸气将使横膈 位置下移过多,增大了扫描范围,增加病人受辐射剂量,也增 加了扫描时间。同时过度吸气也会使肺血容量增多,有可能会 降低血管的对比度。考虑到屏气后期横膈出现运动的概率增大, 同时为减少上腔静脉内残留对比剂的影响, 扫描方向以从足侧 到头侧为宜。
肺泡死腔增加。 通气功能障碍——呼吸困难。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萎陷。 肺梗死。
检查方法
心电图: 70%以上的PE患者心电图呈现异常,但缺乏特异 性,多呈一过性动态改变,只能起辅助作用。
实验室检查: D–二聚体:影响因素众多,其作用主要用于排除 PTE。 D二聚体水平<500 μg/L,可基本排除急性 PTE。
肺动脉栓塞与CTPA成 像技术
CONTENTS
目
01
录
ONE 正常肺动脉解剖
03 THREE
影像学表现
05 FIVE
小结
02 TWO
04 FOUR
肺动脉栓塞概述 CTPA检查技术
肺动脉CT解剖定位
CT断层上,肺动脉 主干是由心脏发出的靠 前方的血管结构,肺动 脉发出点位于胸骨后方。 正常人肺动脉主干的平 均直径约 28mm,进 行测量最佳层面是肺动 脉主干分叉水平。
CTPA 对烧伤并发肺动脉栓塞患者诊断与疗效评估

CTPA 对烧伤并发肺动脉栓塞患者诊断与疗效评估标签:烧伤;肺动脉栓塞;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介入溶栓近几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因素,烧伤患者较往年增多,相对并发肺动脉栓塞的患者也有增多,对于烧伤并发肺动脉栓塞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至关重要。
烧伤患者常并发重度脱水,其血液呈高凝状态,且需卧床休息,这正是引起肺动脉栓塞的重要原因。
本文主要探讨肺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puhnonary angiography,CTPA)对烧伤并发肺动脉栓塞患者诊断与疗效评估。
1 资料与方法1.l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诊治的烧伤并发肺动脉栓塞患者38例,男29例,女9例,年龄28~65岁,平均(57.32±2.71)岁。
32例患者行介入溶栓治疗,男26例,女6例,平均(61.28±1.54)岁;因栓塞部位位于肺动脉主干,有明显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低氧血症等临床表现。
6例患者行抗凝治疗,男3例,女3例,平均(53.29 +1.82)岁;栓塞部位位于肺动脉小分支,临床症状较轻。
1.2 方法:采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机,管电压120KV,视野350mm×350mm,采集矩阵256×256,5mm层厚及层距重组,重组层厚Imm,重组间距1mm;对比剂为碘海醇(300mg/ml),剂量1.5ml/kg体重,注射流率3.0ml/s。
图像经两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共同讨论确诊,并对患者治疗前后多次检查进行图像对比并评估治疗效果。
1.3 溶栓治疗方法: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局麻下经皮穿刺肺动脉溶栓术,注射碘海醇(300mg/ml)造影剂后显示栓塞部位,给予注射80~120万单位尿激酶溶栓,栓子可部分或全部溶解。
1.4 观察指标:介入溶栓治疗后,充盈缺损或杯口影范围减小,即可认为溶栓有效,可进行重复溶栓治疗。
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诊断及快速评价严重程度的价值

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诊断及快速评价严重程度的价值张国俊;徐金虎;吕红菊;周晓霞;蒋红霞;祖建东;刘文军【期刊名称】《宁夏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12【摘要】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及快速评价疾病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肺动脉栓塞96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患者按照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高危组及非高危组,均使用16层螺旋CT行CTPA检查,观察比较肺动脉改变及相关征象.结果 96例可供分析的亚段以上肺动脉分支共2070支,其中748支显示了栓塞,占36.1%;216支肺叶动脉中,75支显示了栓塞,占34.7%;720支肺段动脉中,319支显示了栓塞,占44.3%;1134支亚段肺动脉中,354支显示了栓塞,占31.2%.危重组38例,肺动脉栓塞指数为(56.7±11.3)%,中央肺动脉受累39支(43.3%),右室最大短径(5.51±1.33)cm,右左室短径比值(1.26±0.33).非危重组58例,肺动脉栓塞指数为(27.4±9.6)%,中央肺动脉受累36支(28.6%),右室最大短径(4.45 ±0.67)cm,右左室短径比值(0.88±0.12).两组间肺动脉栓塞指数、中央肺动脉受累比例、右室最大短径、右左室短径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结论 16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可直观地显示有无肺动脉栓塞、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可为基层诊断医师快速评价患者病情、选择治疗方案及评价预后提供影像学依据.【总页数】3页(P1367-1369)【作者】张国俊;徐金虎;吕红菊;周晓霞;蒋红霞;祖建东;刘文军【作者单位】宁夏永宁县人民医院放射科,银川750100;宁夏永宁县人民医院放射科,银川750100;宁夏永宁县人民医院放射科,银川750100;宁夏永宁县人民医院放射科,银川750100;宁夏永宁县人民医院放射科,银川750100;宁夏永宁县人民医院放射科,银川750100;宁夏永宁县人民医院放射科,银川7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6.41【相关文献】1.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在诊断肺动脉血管栓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进展展望 [J], 李彬;徐玉栋;杨建林;吉六舟;汤素琼;刘敬辉;李耀发;杨浩;黄华明;张景宇2.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采用低剂量对比剂r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可行性价值研究[J], 翟蕾;吴正元3.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中的诊断价值 [J], 农剑波;李耀波;陆仕业;罗燕婷4.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诊断及快速评价严重程度的价值 [J], 崔大勇5.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扫描在肺栓塞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价的价值 [J], 白洪忠;刘宁;纪俊雨;郝蒙;申静;李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肺动脉血栓栓塞的CTPA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172影像与检验中外医疗 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肺动脉栓塞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综合征,大多由各类型内外科疾病引发,其发病主要与内源性血栓对肺动脉或其分支造成阻塞,导致呼吸功能及肺循环障碍的综合征。
近几年,我国研究证实,肺栓塞的发病率呈现为逐年上升的趋势[1]。
此类疾病具有多样化临床特征,因为缺乏自身特有症状及体征,病发时呈现出复杂性征象且具有隐蔽性,容易被误诊或者是漏诊;故尽早采用正确的诊断方式,有助于确诊此类疾病,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2]。
该研究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60例肺动脉进行CTPA 检查,并回顾性归纳总结检查征象,旨在掌握其特有的影像学征象,提高确诊率及治疗效果。
现将结果进行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60例肺动脉CTA 患者为该研究对象,均行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进行检查并结合CTPA 成像技术对其诊断,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归纳总结。
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在41~75岁,平均(58.6±6.4)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胸闷、下肢水肿以及胸痛等;所有患者行血浆D-二聚体检查,结果均呈现为(+)。
1.2 检查方式采用美国进口的静脉套管留置针(20G),选取左侧或右侧肘正中静脉穿刺并留置,准备工作完成后进入检查室,病人取仰卧位,足部先进,生理盐水的注入速率在4.5 mL/s,总剂量为10 mL,确认静脉通路畅通且无渗漏。
所有病人采用GE(美国)Lightspeed 螺旋VCT(128层)进行检查,探测器宽度为40 mm,层厚为0.31 mm,矩阵为512×512,螺距0.53 mm,进行双定位扫描,扫描范围包括全肺,先按照从头到脚的顺序进行平扫,再按照从脚到头的顺序进行动脉期扫描(利用智能追踪,追踪定位线设在右心室层面,通过轴扫确定右心室为智能追踪区域,并设置阈值阀(80HU),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碘佛醇)速度保持在4.5 mL/s,总剂量为70 mL。
肺栓塞CTPA间接征象诊断价值分析及临床意义

肺栓塞CTPA间接征象诊断价值分析及临床意义【摘要】本文通过对肺栓塞CTPA间接征象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探讨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首先介绍了肺栓塞CTPA间接征象的概述,然后对其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进行了详细分析。
通过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呈现,揭示了该间接征象在肺栓塞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结论部分总结了肺栓塞CTPA间接征象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本研究为了解和应用肺栓塞CTPA间接征象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肺栓塞、CTPA、间接征象、诊断价值、临床意义、研究方法、实验结果、总结、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胸痛是门诊和急诊就诊的常见症状之一,而且有时往往是患者的首发症状。
胸痛症状在冠心病、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等疾病中均有所表现。
肺栓塞是急性肺循环栓塞症的一种,其死亡率较高,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CT肺动脉造影(CTPA)是目前诊断肺栓塞的主要检查手段,但对于一些患者,由于肺栓塞引起的肺动脉栓塞并不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一些间接征象来提示患者是否存在肺栓塞,这些间接征象往往被忽略或者容易被误诊。
对肺栓塞CTPA间接征象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肺栓塞,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治疗和干预。
本研究旨在分析肺栓塞CTPA间接征象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诊断依据和治疗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肺栓塞CTPA间接征象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作用和应用前景。
具体目的包括:1.总结肺栓塞CTPA间接征象的常见特征和诊断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参考;2.分析肺栓塞CTPA间接征象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估其临床应用的效果;3.探讨肺栓塞CTPA间接征象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4.为进一步完善肺栓塞CTPA间接征象的诊断标准和应用指南提供科学依据,提升肺栓塞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肺动脉栓塞CTPA分析方法

肺动脉栓塞CTPA分析方法肺动脉栓塞CTPA分析方法gxtdwhx一、扫描方法:我院CTPA检查方法:采用Siemens Definition40 层螺旋CT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上缘至膈下2cm,从足侧向头侧方向扫描。
扫描参数:螺距1.0mm,扫描层厚0.75,层间距0.75mm,重建卷积贺B26f,矩阵512*512.;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80-100ml含碘造影剂,注射速率4ml /s,延迟时间12~15s,平静呼吸状态下完成扫描。
在运用螺旋CT 进行CTPA时需要达到以下条件:①对比剂采用团注技术(4ml/s或以上)以使肺动脉达到良好的增强效果:②准确的扫描延迟时间。
扫描从足侧向头侧,主要为了最大限度减少PTE病人多有胸闷气短,不能长时间屏气带来的呼吸运动伪影,此种扫描方式可在患者屏气的最初几秒钟内扫描完受呼吸影响较大肺底层面。
二、图像分析:肺动脉血管腔内的充盈缺损是诊断PTE最直接的征象,在CT横断图像上,按照肺动脉管腔内不同程度、不同形态的充盈缺损,将受累肺动脉支分为完全充盈缺损型(受累肺动脉管腔完全闭塞,无对比剂显影)和部分充盈缺损型(受累肺动脉管腔部分为栓子充填)。
部分充盈缺损分为:① 中心充盈缺损(轨道征):充盈缺损完全被对比剂包绕或大部分漂浮于管腔内,扫描层面与受累血管长径一致时表现为“轨道征”:②附壁充盈缺损:充盈缺损大部分或完全附着于肺动脉管壁,呈新月形或环形;③偏心性部分充盈缺损:充盈缺损部分附壁,内缘凸向管腔。
CTPA确诊的PTE患者不但清晰显示了血管腔内充盈缺损,还能对充盈缺损(栓子)形态进行进一步分析。
此外CTPA 显示PTE的间接征象对指导治疗和评价预后都有重要临床价值,PTE患者的间接征象包括肺动脉高压、肺梗死灶形成、肺内“ 马赛克征”、胸腔积液、支气管动脉扩张等。
三、肺动脉栓塞急诊检查注意事项。
需要认真做好对比剂使用知情同意书签署手续,需要医护人员的陪护。
大面积烧伤继发肺动脉栓塞死亡医疗纠纷1例

大面积烧伤继发肺动脉栓塞死亡医疗纠纷1例黄晓强;林玉才;陈东才【期刊名称】《法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3页(P488-489,492)【关键词】法医病理学;肺栓塞;烧伤;医疗纠纷【作者】黄晓强;林玉才;陈东才【作者单位】福建正中司法鉴定所,福建福州 350003;厦门市公安局,福建厦门361000;福建正中司法鉴定所,福建福州 3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F795.41 案例1.1 案情摘要张某,男,17岁,某年7月15日因交通事故致全身多处特重型烧伤(三度52%、深二度13%)被送往某市医院治疗。
同年11月5日张某死亡。
张某家属认为医方存在医疗过错且与张某的死亡存在因果关系,遂诉至法院。
1.2 病史摘要某年7月15日张某因“车祸致全身多处皮肤烧伤3h”入院。
查体:头枕部可见一肿物。
烧伤创面分布于全身多处,总面积65%。
创面散在大小不等水泡,部分已剥脱。
头面颈部、前躯干、肢体前侧部分创面基底呈红白相间,对疼痛刺激反应迟钝,渗液少许,中度肿胀,弹性尚可。
臀部、后躯干及肢体后侧创面基底呈蜡白色,干燥无渗液,对疼痛刺激消失,可见栓塞毛细血管网,肿胀明显,组织张力高,弹性差。
入院后给予特级护理,流质饮食,积极输液抗休克治疗,静脉滴注VitC以清除体内氧自由基,碱化尿液,预防并发症,积极维护各重要器官功能,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创面处理,睡悬浮床等治疗。
患者家属拒绝手术治疗,要求保守处理,告知家属若拒绝手术治疗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且以签字为证。
入院后患者反复出现高热,据其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考虑为脓毒症。
即予抗感染、提高免疫力、加强肠内营养等治疗,脓毒症好转。
11月5日9:44患者家属自行给患者进食巧克力后喝水出现呛咳,伴恶心、呕吐,呕出胃内容物约 150 mL,于 9:45突发心搏、呼吸骤停,呼之不应。
查体:意识丧失,面色发绀,颈动脉搏动消失,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
肺栓塞CTPA间接征象诊断价值分析及临床意义

肺栓塞CTPA间接征象诊断价值分析及临床意义【摘要】本文对肺栓塞CTPA间接征象的诊断价值进行了分析。
首先介绍了肺栓塞的背景和研究目的,然后详细描述了肺栓塞CTPA间接征象的概念以及常见的表现。
接着探讨了CTPA间接征象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分析了其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
最后总结了肺栓塞CTPA间接征象诊断的价值,指出了临床意义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肺栓塞CTPA间接征象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肺栓塞、CTPA、间接征象、诊断价值、临床意义、影响因素、启示、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肺栓塞是指血栓或其他物质在肺动脉或其分支中阻塞了血流,导致肺组织供血不足。
肺栓塞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血管疾病,临床症状多样化,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等。
早期诊断肺栓塞对及时采取治疗非常重要,CT肺动脉造影(CTPA)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
除了直接显示血栓的存在,CTPA还可以通过观察一系列间接征象来辅助诊断肺栓塞。
这些间接征象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一定的诊断参考价值,能够提高肺栓塞的诊断准确性和早期诊断率。
本文将对肺栓塞CTPA间接征象的概念、常见的CTPA间接征象、其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肺栓塞CTPA间接征象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和应用,分析其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具体表现和特点,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对肺栓塞CTPA间接征象的研究和分析,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快速的肺栓塞诊断手段,提高肺栓塞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肺栓塞CTPA间接征象的诊断准确性和稳定性,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依据。
通过本研究的探讨和分析,期望能够为肺栓塞诊断提供更全面的参考信息,促进肺栓塞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 正文2.1 肺栓塞CTPA间接征象的概念肺栓塞CTPA间接征象是指在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中,虽然未直接观察到血管内血栓形成,但通过间接征象可以推测患者可能存在肺栓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PA 对烧伤并发肺动脉栓塞患者诊断与疗效评估
近几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因素,烧伤患者较往年增多,相对并发肺动脉栓塞的患者也有增多,对于烧伤并发肺动脉栓塞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至关重要。
烧伤患者常并发重度脱水,其血液呈高凝状态,且需卧床休息,这正是引起肺动脉栓塞的重要原因。
本文主要探讨肺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puhnonary angiography,CTPA)对烧伤并发肺动脉栓塞患者诊断与疗效评估。
1 资料与方法
1.l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诊治的烧伤并发肺动脉栓塞患者38例,男29例,女9例,年龄28~65岁,平均
(57.32±2.71)岁。
32例患者行介入溶栓治疗,男26例,女6例,平均(61.28±1.54)岁;因栓塞部位位于肺动脉主干,有明显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低氧血症等临床表现。
6例患者行抗凝治疗,男3例,女3例,平均(53.29 +1.82)岁;栓塞部位位于肺动脉小分支,临床症状较轻。
1.2 方法:采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机,管电压120KV,视野
350mm×350mm,采集矩阵256×256,5mm层厚及层距重组,重组层厚Imm,重组间距1mm;对比剂为碘海醇(300mg/ml),剂量1.5ml/kg体重,注射流率3.0ml/s。
图像经两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共同讨论确诊,并对患者治疗前后多次检查进行图像对比并评估治疗效果。
1.3 溶栓治疗方法: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局麻下经皮穿刺肺动脉溶栓术,注射碘海醇(300mg/ml)造影剂后显示栓塞部位,给予注射80~120万单位
尿激酶溶栓,栓子可部分或全部溶解。
1.4 观察指标:介入溶栓治疗后,充盈缺损或杯口影范围减小,即可认为溶栓有效,可进行重复溶栓治疗。
2 结果
38例患者中,除积极治疗烧伤引起的基础治疗及抗休克治疗外,对其引起的肺动脉栓塞治疗,32例介入溶栓治疗患者中,31例效果显著,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复查CT管腔内充盈缺损影消失,另1例由于发现不及时,导致治疗延误,介入溶栓效果欠佳,最终导致死亡。
6例普通抗凝治疗患者中,3例效果显著,另3例效果欠佳,治疗后复查CT仍可见管腔内充盈缺损影。
肺动脉栓塞患者在CT平扫时一般无明显异常改变,有时可见管腔内密度轻度不均匀,或由于肺动脉高压造成动脉增宽及形态异常改变; CT增强扫描肺动脉主干和(或)分支管腔内结节状、条片状充盈缺损影,相邻正常管腔呈杯口状改变,见图1。
3 讨论
肺动脉栓塞(pulnlonary embolism,PE)是因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造成肺循环急性障碍,并发生病理生理学改变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主要发生在肺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少见于段以下分支。
其栓子包括血栓、羊水栓、空气栓、脂肪栓等,栓子形成来源主要包括下肢静脉血栓、高血压、糖尿病、血液高凝状态、长期卧床等。
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临床上约20%的患者,有时出现所谓的“三联征”,即同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及咯血,本文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呼吸困难,与之前报导相符。
引起肺动脉栓塞的主要因素可能与长期卧床及血液高凝状态有关,烧
伤长期卧床并发动脉肺栓塞是一种严重并发症,以往病死率较高,由于近年来我院烧伤患者较前增多,临床并发肺动脉栓塞发病率亦呈增长趋势,但死亡率低,本组仅为1/38(2.63%)。
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和误诊,应与冠心病、肺炎、特发性肺动脉高压、主动脉夹层、胸腔积液、其他原因所致的晕厥或休克等鉴别,烧伤患者长期卧床后如出现此类临床表现,要首先考虑到是否并发肺动脉栓塞,尽量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一旦并发肺动脉栓塞,一般两周内进行介入溶栓,为最佳溶栓时机。
但不是所有介入溶栓都是肺动脉栓塞的适应证,200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及2012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4]均提及肺栓塞患者高危状态时为绝对禁忌证,应进行手术取栓或经导管栓子切除术或碎栓术。
目前诊断肺动脉栓塞主要方法有:螺旋CT、磁共振显像(MRI)、肺动脉造影、电子束CT、超声、放射性核素肺通气/血流灌注扫描等。
以往肺动脉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经典方法,是金标准,但肺动脉造影为有创检查,随着CT技术的快速发展,CrIPA作为一种较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无创检查方法,已取代肺动脉造影成为最常用的肺动脉栓塞症的确诊手段,而溶栓治疗是非高危肺栓塞患者首选治疗方法。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2、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
3、人生就像爬坡,要一步一步来。
——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