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宋初古文》附答案及译文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史白重赞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白重赞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白重赞,宪州楼烦人,其先沙陀部族。
重赞少从军,有武勇。
汉初,自散员都虞候三迁护圣都指挥使。
乾佑中,李守贞据河中叛,隐帝以重赞为行营先锋都指挥使。
河中平,以功领端州刺史。
周初,转护圣左厢都指挥使。
未几,出为郑州防御使,改相州留后。
广顺中,授义成军节度。
在镇日,河屡决,重赞亲部丁壮,塞大程、六合二堤,诏书褒美。
世宗征刘崇,以重赞为河东道行营马军都指挥使,重赞与李重进居阵西偏,樊爱能、何徽居阵东偏。
既合战,爱能与徽皆遁走,惟重赞与重进率所部力战,世宗自督亲军合势薄之,并人大败。
既诛爱能等,重赞以功授保大军节度使。
及世宗征太原,以河阳刘伺为随驾都部署,命重赞副之。
忻州监军杀刺史赵皋及契丹大将杨耨姑以城降而契丹兵犹盛命重赞及符彦卿击走之世宗还京改河阳三城节度检校太尉。
及征淮南,命重赞率亲兵三千军于颖上。
未几,改淮南道行营马步军都虞候,俄迁彰义军节度。
宋初,加检校太师,改镇泾州。
有马步军教练使李玉,本燕人,凶狡,与重赞有隙。
遂与部下阎承恕谋害重赞,密遣人市马缨,伪造制书①云重赞构逆,令夷其族。
乃自持伪制并马缨,以告都校陈延正曰:“使者致而去矣。
”延正具白重赞,重赞封其书以闻。
太祖大骇,令验视之,率皆诞谬,遂命六宅使陈思诲驰赴泾州,禽玉及承恕鞫问,伏罪弃市②。
延正擢领刺史以赏之,太祖诏诸州,凡受制书,则详验印文笔迹。
俄改泰宁军节度。
乾德③四年,又为定国军节度。
开宝二年,改左千牛卫上将军,奉朝请。
三年,卒④,年六十二。
(选自《宋史·列传第十二》,有删改)译文:白重赞,宪州楼烦人,其祖先为沙陀部族,重赞年少即从军,武艺高强,作战勇猛。
后汉初年,由散员都虞候多次升迁,官至护圣都指挥使。
乾佑年间,节度使李守贞占据河中叛乱,隐帝刘承佑任命重赞为平叛大军行营先锋都指挥使。
河中叛乱平息后,重赞凭借军功兼任端州刺史。
后周初年,重赞转任护圣左厢都指挥使。
不久,出朝为郑州防御使,又改任相州留后。
中考语文试卷小古文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①孝弟:孝敬父母,顺从兄长。
②鲜:少。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B.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C.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仁者,人也。
D.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子曰:“仁者,人也。
”2. 下列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学”字开头,引出“时习”“说”,与后文“仁”字照应。
B.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中的“鲜”意思是“少”。
C.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中的“本”指孝悌。
D. 文章从学习、仁爱、为人等方面论述了君子的品质。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①株:树桩。
②耒:古代的一种农具。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B.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兔不可复得C.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D.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5. 下列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中的“折颈而死”意思是兔子撞断脖子而死。
B. “因释其耒而守株”中的“因”意思是“于是”。
C. “兔不可复得”中的“复”意思是“再”。
初三文言文带答案

[课外文言文](一)猿母中箭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
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墨客挥犀〃三》) [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
即下文的“射者”。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付子已.()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3. 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体会?(二)赵人患鼠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①去诸?”其父曰:“是非若②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
不病于④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注释]①盍:何不。
②若:你。
③垣墉:泛称墙。
④病于:病,有害。
于,比。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猫善.捕鼠及鸡()(2)弗食.鸡则已耳()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3.“猫善捕鼠及鸡”的特点表现在4、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三)东坡逸事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②随意作行、草③及枯木、竹石以付之。
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遂悉偿所负.。
[注释]①肆:商店。
②判字笔:判案所用的毛笔。
③行、草:行书、草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东坡为.钱塘守时()(2)遂悉偿所负.()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2.“就判字笔随意作行、草”中的“随意”一词有什么作用?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发?(四)赵母训子赵武孟初以驰骋田猎为事,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曰:汝不读书而田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
武孟感激勤学,遂博通经史,举进士,官至右台侍御史。
初中文言文译文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译文及答案霍丘①知县阳湖左君,治霍丘既一载,其冬有年。
父老数十人,来自下乡,盛米于筐,有稻有稉,豚蹄鸭鸡,伛偻提携,造于县门。
君呼之入,曰:“父老良苦,曷为来哉”顿首曰:“边界之乡,尤扰益偷。
自耶②之至,吾民无事,得耕种吾田。
吾田幸熟,有此新谷,皆耶之赐,以为耶尝。
”君曰:“天降吾民丰年,乐与父老食之;且彼家畜,胡以来”则又顿首曰:“往耶未来,吾民之猪鸡鹅鸭,率用供吏,余者盗又取之。
今视吾圈栅,数吾所育,终岁不一失,是耶为吾民畜也,是耶物非民物也。
”君笑而受之,劳以酒食。
皆欢舞而去,曰:“本以奉耶,反为耶费焉。
”士民相与谋曰:“吾耶无所取于民,而禄不足以自给,其谓百姓何请分乡为四,各以月入米若薪。
”众曰:“善。
”则请于君,君笑曰:“百姓所以厚我,以我不妄取也,我资米若薪于百姓,后之人必尔③乎索之,是我之妄取无穷期也。
”不可。
亳州之民,有诉于府者曰:“亳旧寡盗,今而多,其来自霍丘。
霍丘左耶不容盗,以祸亳,愿左耶兼治之。
【注释】①霍丘:县名。
后面的阳湖、亳州均为地名。
②耶:通“爷”。
③尔:如此,这样。
【参考译文】霍丘的知县阳湖人左君,治理霍丘已满一年,那一年冬天收成不错.父老乡亲几十人,从下面的乡里来到府衙,筐里装满了大米,还有猪蹄鸡鸭,老老少少,来到县衙门.左君叫他们进来,说:“父老乡亲实在辛苦了,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呢”父老叩头说:“我们所生活的边界地区,多侵扰、盗窃之事.从您来到这里,我们百姓没有不快之事,能够耕种自己的田地.我们的田地幸亏您而能丰收,有这新米,都是您赐予的,我们带来给您尝尝.”左君曰:“上天赐予百姓丰年,乐意给予百姓东西让大家吃;再说那些家畜,凭什么而来呢”父老就又叩头说:“往年您没有来的时候,我们的猪鸡鹅鸭,都用来提供给官吏了,剩下的又被偷走.如今看看我们饲养牲口的圈栏,点点我们所豢养的牲口,一年到头没有丢失一只牲口,这是您为我们蓄养的牲口啊,这些都是您的东西不是我们的东西.”左君微笑着而接受了这些东西,用酒食犒劳了送东西来的父老乡亲.大家都欢欣鼓舞地离开,说道:“本来想把这些东西奉送给县令,反而让县令破费了。
安徽中考文言文阅读习题附答案翻译

安徽中考文言文阅读习题附答案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扈蒙,字日用,幽州安次人。
曾祖洋,涿州别驾。
祖智周,卢龙军节度推官。
父曾,内园使。
蒙少能文,晋天福中,举进士,入汉为鄠县主簿。
赵思绾叛,遣郭从义讨之。
郡县吏供给①皆戎服趋事,蒙冠服褒博,举止舒缓,从义颇讶之。
转运使李谷谓曰:“蒙文学名流,不习吏事。
”遂不之问。
周广顺中,扈蒙知制诰。
蒙从弟载时为翰林学士,兄弟并掌内外制,时号“二扈”。
宋初,由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坐请托于同年仇华,黜为太子左赞善大夫,稍迁左补阙,掌大名市征。
开宝五年,连知贡举。
六年,复知制诰,充史馆修撰。
七年,蒙上书言:“昔唐文宗每召大臣论事,必命人执笔立于殿侧,以纪时政,故《文宗实录》稍为详备。
至后唐明宗,亦命端明殿学士以及枢密直学士轮修日历,送史官。
近来此事都废,帝王言动,莫得而书。
缘宰相以漏泄为虞,昧于宣播,史官疏远,何得与闻。
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
”从之,即以参知政事卢多逊典其事。
九年正月,蒙上《圣功颂》,以述太祖受禅、平一天下之功,其词夸丽,有诏褒之。
其后为卢多逊所恶,出知江陵府。
太宗即位,召拜中书舍人,旋复翰林学士。
太平兴国四年,从征太原还,转户部侍郎,加承旨。
雍熙三年,被疾,以工部尚书致仕。
未几,卒,年七十二。
赠右仆射。
自张昭、窦仪卒,典章仪注,多蒙所刊定。
初,太祖受周禅,追尊四庙,亲郊,以宣祖配天。
及太宗即位,礼官以为舜郊喾,商郊冥,周郊后稷,王业所因兴也。
若汉高之太公,光武之南顿君,虽有帝父之尊,而无预配天之祭。
故自太平兴国三年、六年再郊,并以太祖配,于礼为允。
太宗将东封,蒙定议曰:“严父莫大于配天,请以宣祖配天。
”自雍熙元年罢封禅为郊祀,遂行其礼,识者非之。
蒙性沉厚,不言人是非,好释典,不喜杀,缙绅称善人。
多著述,有《鳌山集》行于世。
注①供给:提供给养物资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B.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C.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D.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冠“从”称谓在典籍中使用非常多,如“从父”、“从舅”、“从子”等,指的是同一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人,意为“与父类从”,文中的“从弟”即此类,相当于今天的堂弟。
中考综合测试卷古文翻译

1、【翻译】齐国攻打宋国,宋国国王派人侦察齐国军队到了什么地方。
侦察人员回来了,说:“齐国的侵略者很近了,国人很害怕。
”左右的大臣都对宋国国王说:“这就正如…肉自生虫‟(肉烂了就自己生出虫来了。
比喻自己害怕就捏造事实。
)所说的,以宋国的强大,齐国的弱小,怎么可能会这样呢?”宋国国王怒而曲杀了侦察人员。
(于是)又派去侦察齐国的侵略者情况,侦察人员报告的情况像前面一样,宋国国王又怒而曲杀了侦察人员。
像这样做了三次。
后来又派人前去侦察。
齐寇近了,国人害怕了。
侦察员遇见自己的哥哥。
他哥哥说:“国家危在旦夕,你准备怎么办?”那弟弟说:“我是为国王侦察敌情,没想到他们这么迫近致使国人害怕成这样。
现在我担心的是前面来侦察的人,都因为…敌人已经迫近了‟这么报而被杀了。
现在,如实报告情况是死,不如实报告情况,恐怕后来也是死(为齐兵所杀),这怎么办呢?”他的哥哥说:“如果报告实情,就会比后来的死先死,比后来逃命的先逃。
”(那侦察员)于是报告国王说:“完全没有齐国敌人的踪影,国人都很安心。
”国王大喜,左右的大臣都说:“前面那几个杀得对啊。
”国王赐了很多金子(给那个侦察员)。
齐国的侵略者到了,国王自己坐上马车飞快地逃跑了。
这个人因此在别的国家富足地生活。
2、【译文】周朴,唐末诗人,生性喜欢吟诗,尤其喜欢苦涩的诗风。
如果想到一联或者一句诗,就感到非常快乐。
他曾经在野外(郊外)遇到一位背着柴走路的人,忽然他抓住那人背着的柴,而且大声说:“我得到了,我得到了!”那樵夫非常惊惧,抽出手臂,丢下柴逃跑了。
正好遇到了负责巡逻的士卒,怀疑那樵夫是小偷,就抓住他讯问。
这时候周朴慢慢地前去告诉那位士卒说:“只是我刚才见到他背着一捆柴,因此而想到两句诗罢了。
”那位士卒就释放了那位樵夫。
周朴得到的那两句诗是:“子孙何处闲为客,松柏被人伐作薪。
”当时有一位读书人,因为周朴作诗喜欢冷僻怪异,就想戏弄戏弄他。
有一天,他骑着驴子在路上走,在路旁遇到周朴,那位读书人就歪戴着帽子低着头吟诵周朴的诗句:“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东。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宋史》附答案及译文

【山东省德州市】(三)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
出通判越州。
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巩性孝友。
父亡,奉继母益至。
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注】①常平:官仓名。
1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分)⑴甫冠.,名闻四方()⑵讽.富人自实粟()16.与“奇之”中“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山行.六七里B.腰.白玉之环C.闻.寡人之耳者D.父利.其然也17.翻译下面句子。
(2分)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18.曾巩以“仁”为怀,有君子之风,请概括出表现他“仁”的事例。
(3分)【答案】15.⑴成年⑵规劝共2分16.D 共2分(都是意动用法)17.任齐州长官,他把迅速惩处恶势力、盗窃犯作为主要工作。
共2分18.劝说富人出售粮食,让百姓度过饥年;整治治安,打击豪强奸盗;改官舍为收容所,扶贫济困;奉养继母,抚恤弟妹。
(答出其中三项即可)共3分【参考译文】曾巩字子固,是建昌南丰人。
十二岁时,试着写了一篇《六论》,提笔就成,言辞很壮美。
刚刚成年就名闻四方,欧阳修看到了他的文章,认为很奇特。
曾巩嘉祐二年考中了进士。
出京做了越州通判。
时值荒年,曾巩考虑到平常的粮食不足供给,而且乡里的百姓,不能都到城镇中。
于是通告所属各县,劝富人拿出自己的粮食,总共十五万石,比平常的价钱稍高些卖给百姓。
初三上学期文言文语文试题附答案

初三上学期文言文语文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伯中幼警敏嗜学,不以食息废,口不绝吟讽,精思妙契①,至忘寒暑。
幼时,大父②庄山藏书万卷,窃读殆遍,大父久而方觉已,甚奇之。
受学于季大父主静公。
公善诱导,居尝举所见宋儒诸老,宿德仪型③,嘉言善行④,令人竦然⑤。
伯中益自刻苦。
父万安公,清旷不仕,家仅给无余。
独处一室,隘甚,人不能堪。
晨起供洒扫,园疏厨灶之下,书册不离手。
箪瓢饮,炊菽数边⑥,且啖且读,未尝知味。
天文、地理、兵刑、历律,靡不精究。
(注释)①精思妙契:精心思考,神妙契合。
②大父:祖父。
下文“季大父”即叔祖父。
③宿德仪型:以年老有德者做典范。
④嘉言善行: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⑤竦然:恭敬的样子。
⑥箪瓢饮,炊菽数边:吃一算饭,喝一瓢水,只以一些菽豆为食。
这里都是指清苦的生活。
(1)下列对文中“大父久而方觉已”一句的分析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句中的“已”是句末语气词,在句中无实意。
B.句中的“而”,是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才。
C.句中的“觉”应读“jué”,与“觉悟”的“觉”意思相同。
D.这句话应翻译为“祖父过了很久才发觉”。
(2)仔细阅读选文,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选文中伯中最终能学有所成的具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用四字词概括)2.文言文阅读。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
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裤,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①欲放去邪?”遂遣之。
(丙)谢太傅盘桓②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
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包头市】二、(一)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10分)
宋初古文
往岁士人多尚.对偶为文,穆修、张景辈始为平文①,当时谓之“古文”。
穆、张尝同造.朝,待旦于东华门外。
方论文次,适见有奔马践死一犬,二人各记其事,以较工拙。
穆修曰:“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
”张景曰:“有犬死奔马之下。
”时文体新变,二人之语皆拙涩,当时已谓之工,传之至今。
【注释】①穆修、张景:北宋初年人,提倡散文,对后来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欧阳修等都有影响。
平文:即散文,是区别于当时骈体文的一种文体。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
⑴往岁士人多尚.对偶为文()
⑵穆、张尝同造.朝()
9.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⑴适见有奔马践死一犬。
⑵二人各记其事,以较工拙。
10.穆、张二人描述“逸马毙犬”的用语,后人认为“拙涩”,为何当时“谓之工”?(2分)
11.穆、张二人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2分)
【答案】8.(2分)⑴祟尚⑵到……去
9.(4分)⑴(他们)恰好看到有一匹奔跑的马踏死一条狗。
⑵两人各自记述这件事情,来比较谁写得好谁写得差。
10.(2分)因为当时文体新变,可供参照的范例少,人们的评价标准还不够高。
11.(2分)珍惜时间,在上朝之前的空暇还在探讨写作问题。
关注生活。
把生活看作写作的源头活水。
【参考译文】往年士人大都崇尚对偶的骈体文,穆修、张景等人始提倡散文,当时称之为“古文”。
穆、张曾一同参加朝会,在东华门外等待天亮。
正讨论古文章法,恰好看到有一匹奔马踏死了一条犬,二人于是相约各描述其事,以比较各自的工拙。
穆修说:“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
”张景说:“有犬死奔马之下。
”其时文体刚开始发生变化,二人之语都朴拙硬涩,而当时已认为精工,故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