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学的范式变迁及元理论研究
情报学多元进化理论研究

3、情报学细胞 情报学细胞就是指情报学中的知识细胞,
知识细胞是知识遗传与变异的基础结构。它 是由知识基因构成若干条知识DNA链组合而 成,即由多个定理、学说与理论以及适用条 件有面结合起来,形成关于知识某一方面相 对独立的基本原理。比如,文献计量就是由 普赖斯定律洛特卡定律、布拉德福定律、齐 夫定律等与它们的硬性适用规定相结合而形 成情报学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
2、中国大陆情报学理论体系研究
1980年,洪传科以科技情报为研究基点,提 出了“狭义情报学与广义情报学”分类体系。 1987年,华勋基以情报交流为研究基点,提出了 “理论—应用—技术”层次型体系。刘植惠以知 识有序化为研究基点,提出“宏观—中观—微观” 体系。1988年,卢绍君将情报置于人类知识当中, 提出了“表层—中层—深层”体系。卢太宏以情 报过程为研究起点,建立了“SCU”规范,文岳雄 以情报过程为研究,提出了“情报流螺旋环”型 体系 。刘东维以分层理论为依据,建立了“三维 空间结构”体系。……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七分。
如果用库恩的科学史观和凯德洛夫等人 提出的“独立学科的四原则”来衡量,情报 学迄今仍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主要表 现在:“情报理论研究落后于情报实践,情 报理论研究薄弱;情报学的某些原则和观点, 相互竞争、相互矛盾,尚无公认的范式;情 报学方法多半从其它学科借用、移植而来, 没有形成学科自身的特色”。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七分。
情报学多元论
如果以1943年布拉德福,S.C发表著 名的布拉德福定律和1938年成立情报学家的 国际联盟—国际文献联合会(FID)这两 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事件为起点,情报学 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在半个多世纪的 历程中,情报学经历了历史发展的四个里程 碑:文献规律的研究和文献加工;机器自动 查找情报;情报系统的建立和数据库的出现; 信息管理的结构转变。在其发展过程中,情 报学理论、情报技术和情报事业活动构成这 个领域发展中的三大基本内容”。
情报学的发展历程

苏联取向:作为科学交流和传递对象的知识, 苏联取向:作为科学交流和传递对象的知识,情报学则主要研究科 学交流及其对象。 学交流及其对象。 中国取向:上述 个面的引进介绍和综合集成 个面的引进介绍和综合集成, 中国取向:上述3个面的引进介绍和综合集成,并创造了以科技情报研 究为特色的情报学, 究为特色的情报学,后拓展到对其他领域的情报研究
二、三 个 维 度
2、情报是一种行动
(2)情报产品和价值链
如果将情报循环视为情 报生产过程,那么在各个环 节就得到不同层次的情报产 品。这正是竞争情报研究中 所说的“情报是一种过程, 情报是一种产品”的含意, 它表示两者是不可以分割的。
二、三 个 维 度
2、情报是一种行动
(2)情报产品和价值链
情报产品的类型和特征
二、三 个 维 度
2、情报是一种行动
(1)情报循环
• 亦称之为Herring模型。情报循环包括5个基本环节, 每个环节 都是必需的, 其价值相辅相成。 • 规划定向——正确的搜集和报告---信息存储和加工---信息分 析额生产—— 情报发布 • 竞争情报循环流程与此类似,但步骤更细致,更强调“流程性”
过去—静态-状况-基本描述 情 报 现在-动态-能力-动态报告 (知识) 未来-潜在-意图-预测研究判断
二、三 个 维 度
2、情报是一种行动
(3)智能范式
这一个维度的情报学研究关注的主题是:智能、情报收集、 情报分析、情报产品、情报循环、情报价值链等。 其研究深入的方向是关心知识的激活,沿着情报价值链向 上发展,通过情报过程增加情报的价值,实现情报的增值。
三、一 个 链 条
信息链:
Information Science
事实
数据
科学研究范式的演变过程

科学研究范式的演变过程
古代的自然哲学是科学研究范式的萌芽阶段,古希腊的自然哲
学家如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提出了许多关于自然和宇宙的观点和理论,这些理论成为了后来科学研究的基石。
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
占据主导地位,科学研究受到了限制,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
始重新审视自然世界,启蒙运动的兴起为科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标志着科学研究范式的重大转变,实证主义开始成为主导思想。
实证主义倡导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取
知识,强调客观事实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这一时期的科学研究范
式以牛顿的经典力学和伽利略的科学方法为代表,奠定了现代科学
研究的基本框架。
然而,20世纪的科学研究范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量子力学和
相对论的诞生颠覆了经典物理学的观念,科学研究进入了新的时代。
同时,逻辑实证主义、认识论和科学哲学等新思潮的兴起也对科学
研究范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更是对传统科学研究
范式提出了挑战,强调了主体性、多元化和相对性,对科学研究提
出了全新的思考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科学研究范式也在不断演变。
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理论不断涌现,如复杂系统理论、混沌理论、系统科学等,这些新思潮和新理论为科学研究范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科学研究范式的演变是一个历经千锤百炼的过程,古今中外的科学家们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着科学研究范式的不断发展和演变。
这种演变过程是多元的、复杂的,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把握。
近五年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应用与演化的实证研究——基于5种

1.2 关于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应用的调查分析
随着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应用的日益成熟,研究人员开 始对研究方法的运用进行调查分析。
1983 年乔好勤对《图书馆学通讯》及其他 3 种专业 刊物 1980—1981 年刊载的学术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归 类统计 [2],发现传统研究方法仍然占据绝对优势,如分析 归 纳 法 占 比 32.85%, 历 史 研 究 法 占 比 18.01%。1993 年 Jarvelin 等对 1965—1985 年的期刊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 , [12] 发现实证研究占比最大,在 49%—56% 之间,理性思维方 法紧随其后,占比 28%。1996 年白崇远对《图书情报工作》 1984—1994 年发表的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调查 [13],发现理 性思维方法占研究方法应用总量的 41.2%,是我国图书馆 学、情报学研究最常使用的方法。概念分析法和历史研究 法分别占比 12.3% 和 9.1%,分列第 2 和第 3 位。2004 年 Laurel A Clyde 分析了 1991 年至 2000 年间图书馆学发表 的英文论文和会议论文,发现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为调查法, 但其应用呈下降趋势,由 45.9% 下降到了 35.3% ;定性方 法的使用逐渐增加,在 1991—1995 的五年间由 5% 增加到 了 33.3%,且在余下的十年间保持稳定 [14]。同年任全娥按 照乔好勤的统计模式,选取 2000—2001 年期刊论文 565 篇 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分析归纳法仍占首位,观察试验方法 较 20 年前有所增加,其他方法也均有变化,图书馆学研究 方法发展呈多元化 [15]。2009 年 NGulube 等对刊载于 6 种 主要学术期刊共计 613 篇学术论文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定 性方法的使用率最高,占比 57.1%,定量研究位居第 2,为 37.7%,混合方法研究位列最末,仅占比 5.2%[16]。2010 年 金梅对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 调查分析 [17],发现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 占比最多,传统方法正在明显减少,原则层面和学科层面 的方法论不断增加。同年,贾二鹏等对 11 种图书馆学专 业期刊上 2006—2008 年间的学术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统 计 [18],发现理论分析法占比最大,操作实验法和调查研究
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概念体系概说

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概念体系概说关键词: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假设检验实证研究规范研究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规范的研究方法的支撑,图书情报学同样如此。
图书情报学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坎坷和纷争,在研究方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虽然很多研究者都对此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但大多都浅尝辄止,形成了相当热闹但也相当混乱的研究局面:一方面,研究者意识到方法论对于一门学科的发展非常重要,甚至将有没有专门的研究方法作为一门学科是否成熟的标志;另一方面,研究者对于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表达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所形成的概念体系五花八门,不能很好地融入整个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论体系。
因此,在整个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框架中,重新整合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概念体系,对于图书情报学的健康发展及其在整个社会科学体系中学科地位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
1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的层次1983年,乔好勤[1]在《试论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一文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的三层次说,即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和专门科学方法。
1985年,随着吴慰慈、邵巍[2]在《图书馆学概论》一书中详细阐释了该论说,层次论逐渐得到学界的确认,并成为图书情报学方法论研究的主流观点。
遗憾的是,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将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层次论的三个层次,错误地理解为三类方法,并且由此开始了对图书情报学专门研究方法“孜孜不倦”的探索。
其实,乔好勤[3]在《试论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一文中已经明确提到,哲学方法是一切科学方法的基础,其他一般方法和专门科学方法都是哲学方法的具体体现,专门科学方法以哲学方法为指导,是一般方法论的具体化。
金胜勇[4]也曾在《关于图书馆学专门研究方法之分析》一文中提到,任何一门学科的科学方法论都是由哲学方法、一般研究方法、专门研究方法三个层次所组成的。
很多研究者致力于探求图书情报学专门研究方法,其用以彰显图书情报学学科地位的美好初衷固然可以理解,但是,任何一门学科的专门研究方法都是来自于哲学方法和一般研究方法,独立于哲学方法和一般研究方法层次之外的专门研究方法是不存在的。
图书情报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图书情报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在知识的海洋中,图书情报学如同一艘航船,承载着人类智慧的宝藏。
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这艘航船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创新和发展图书情报学研究,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图书情报学研究的局限性。
传统的图书情报学研究往往局限于纸质文献的整理和分类,而忽略了数字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这种局限性使得图书情报学在信息时代显得力不从心。
因此,我们需要拓宽视野,将数字资源纳入图书情报学的研究范畴,实现纸质文献与数字资源的有机结合。
其次,我们要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图书情报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
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来丰富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手段。
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图书情报学中的问题,推动其创新发展。
此外,我们还要关注用户需求的变化。
在信息时代,用户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
图书情报学研究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用户需求的变化,提供更加精准、便捷的服务。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偏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推荐服务。
同时,我们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图书情报学是一门全球性的学科,各国之间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我们可以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推动图书情报学的创新发展。
最后,我们要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图书情报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我们需要培养一支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研究队伍,为图书情报学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与其他领域的人才合作,形成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共同推动图书情报学的发展。
总之,图书情报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需要拓宽视野、注重跨学科研究方法、关注用户需求变化、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努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推动图书情报学不断向前发展。
图书情报学的源起、发展及重要领域

七、数字图书馆
4、关键技术
• 数字化技术 • 数据格式与数据标准 • 互操作协议 • 信息安全 • 数字版权 • 信息检索(含信息抽取、数据挖掘、
• 情报学报、中国图书馆学报 • 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 • 情报理论与实践、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图书馆、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 建设、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图书馆论 坛、图书馆杂志、图书情报知识、图 书与情报、情报科学、情报杂志、情 报资料工作、国家图书馆学刊
二、图书情报学的相关概念与重要领域
• 国外有“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LIS)一词,中国有“图书情报”或“图书情报学”
• 研究内容有侧重但很难完全区分 • 落脚点还在于图书馆学侧重文献,情报学可能
涉及文献、情报、信息中的任一个
二、图书情报学的相关概念与重要领域
5、重要领域归纳
文献综述、专 家综述、统计
三、信息检索
4、信息检索的研究内容
• 信息检索理论 数学模型。包括标引理论、检索模型等。
• 信息处理与组织 信息的自动标引、自动分类与聚类、自动
摘要以及数据的描述等。 • 信息检索技术与方法
保证检索系统实现高效的检索过程、准确 的检索结果的手段。目前,常用的检索技术有: 布尔检索、加权检索、全文检索、超文本检索、 多媒体检索、智能检索、跨语言跨平台检索等。 • 信息可视化技术
• 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学,一般认 为从此时开始。
一、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源起与发展
1、图书学的源起
• 1931年,印度人阮冈纳赞提出“图 书馆学五定律”: ①书是为了用的; ②每个读者有其书; ③每本书有其读者; ④节省读者的时间; ⑤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
复杂理论与情报研究

韦弗所指的简单系统,包括那些只包含一些静态的相互影响的目标和变量的现象。
1
例如物理学中提及的射线的轨迹,天文学中的人造卫星以及碰撞现象。在科学革命早期这些现象曾吸引了伽利略、笛卡尔、培根和牛顿等科学巨匠的注意。在那个时代,他们发展出一套科学分析的方法,试图把这些简单现象还原成基本的法则和基本粒子。这种主导性的假设构成一整套基础的方法论体系,使研究者能够藉此对更加复杂的现象进行推测。
进入20世纪,一些研究者开始认识到,对于一些更复杂的现象,统计的方法也不能奏效,因为这些现象自身也在不同程度地改变发展变化之中,像城市,蚁丘,经济这类现象,不管进行多么精确的测量,多么严格的实验控制,试图对某一现象准确地预测都几乎是不可能的。
首先,一个系统在另一个本质上大同小异的系统之下反应却大相径庭;其次,更为棘手的是,同样的系统有时对同样的条件体系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
我国科学工作者对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钱学森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概念和处理这类系统的方法论——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体系(Meta-synthsis,简称M-S)。这一方法的理论基础是思维科学,方法基础是系统科学与数学,技术基础是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哲学基础是实践论和认识论。研讨按照分布式交互网络和层次结构组织起来,就成为一种具有纵深层次、横向分布、交互作用的矩阵式研讨体系,为解决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问题提供了规范化、结构化的形式。
四、复杂理论的特征
I think the next century will be the century of complexitg
02
五、情报学的学科特点
情报学是一门边缘性、交叉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它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拓展丰富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内容,与其他学科的不断交叉融合使情报学呈现出多学科化特征、多方位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