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故事
10个中华孝道故事

10个中华孝道故事1.仲由“百里负米”:仲由从小家境贫寒,年幼时十分孝顺。
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他不论刮风下雨都要去百里之外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
2.闵损“单衣顺母”:闵损生母早死,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芦花做的“棉衣”。
父亲知道后要休掉继母,闵损却劝说父亲留下继母,从而保全了一家人。
3.郯子“鹿乳奉亲”:郯子为了治疗父母的眼疾,披上鹿皮进深山,钻入鹿群,挤取鹿乳供父母服用。
4.老莱“戏彩娱亲”:为了不使自己老来寂寞,老莱假装自己不老,还嬉戏顽皮,以娱双亲。
5.董永“卖身葬父”:董永为了使父亲得以安葬,甘愿卖身做奴隶。
6.江革“行佣供母”:战乱时期,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乞求不要杀他。
贼人被他的孝心感动,不杀他,还给他衣服和食物。
7.庾黔娄“尝粪忧心”:南齐时的庾黔娄,为县令时只有二十六岁。
他从小家庭观念重,外出做官内心不安。
一天庾黔娄突然流鼻血,心想这是父亲生病时的前兆。
黔娄不顾一切辞官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他心神不定地推算凶吉。
8.陆绩“怀橘遗亲”:陆绩是三国时期的吴国官员。
六岁时,他随父亲陆康到九江拜见袁术。
袁术用橘子招待他们,陆绩偷偷地往怀里藏了三个。
临走时,陆绩拜谢袁术,橘子从怀中滚落在地。
9.黄香“扇枕温席”:东汉时的黄香九岁丧母,夏天天气炎热,他便在父亲睡觉的床前扇扇子,使蚊虫不来叮咬父亲。
冬天则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暖热被窝再让父亲上床睡觉。
10.吴猛“恣蚊饱血”:晋朝时的吴猛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
夏夜,吴猛让蚊子在他身上恣意叮咬自己而不驱赶它们,目的是让蚊子吸饱了血不再叮咬父母。
关于孝心的故事(通用21篇)

关于孝心的故事(通用21篇)关于孝心的故事(通用21篇)孝心是对双亲长辈孝敬的心意,是中国孝道文化的核心,是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孝心的故事,欢迎大家参考!孝心的故事篇1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孝心的故事篇2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孝心的故事篇3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孝心的故事篇4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孝道故事有哪些

孝道故事有哪些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孝道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受到人们的崇敬和推崇。
孝道故事,是传承和弘扬孝道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些故事,人们可以深刻领会孝道的内涵和价值。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脍炙人口的孝道故事。
1. 《孝感动天》。
相传,唐代有一个孝子名叫李隆基,他的母亲年老体弱,生活无依。
有一天,李隆基听说母亲病重,便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不顾一切地赶回家中照顾母亲。
他日夜不离母亲身边,精心照料。
最终,母亲病愈,李隆基的孝心感动了上苍,天降甘霖,救了当地的农民于水旱之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孝顺的人会得到上天的庇佑。
2. 《顺天应人》。
宋代,有一个孝子名叫文天祥,他的父亲年迈多病。
文天祥白天忙于官场事务,晚上回家后,总是亲自为父亲端茶送水,悉心照料。
有一次,文天祥在外任职,接到家信说父亲病重,他立即辞官回家,不顾一切地照顾父亲。
最终,文天祥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他得到了天子的赏识和重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顺天应人的行为。
3. 《感恩的心》。
明代,有一个孝子名叫谢觉哉,他的母亲年老体弱,生活困难。
谢觉哉每天早出晚归,但无论多忙,他都会在家中照顾母亲,尽心尽力。
有一次,谢觉哉外出谋生,听说母亲病重,他二话不说立即赶回家中,不离母亲身边。
最终,母亲病愈,谢觉哉的孝心感动了上苍,他得到了财神的庇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感恩的心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4. 《百善孝为先》。
清代,有一个孝子名叫包拯,他的母亲年迈多病。
包拯每天忙于官场事务,但他总是抽出时间照顾母亲,尽心尽力。
有一次,包拯在外任职,接到家信说母亲病重,他二话不说立即辞官回家,不顾一切地照顾母亲。
最终,包拯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他得到了天子的赏识和重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百善孝为先,孝顺的人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赏识。
以上就是一些脍炙人口的孝道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孝道的内涵和价值。
孝心故事大全

孝心故事大全孝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心被视为最高的美德,受到人们的崇敬和推崇。
孝心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一种美德的体现。
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孝心的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感悟。
故事一,孝顺的小草。
从前,有一片草地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小草,它们在风中摇摆着,欢快地生长着。
有一天,一位老爷爷走过这片草地,不小心踩断了一株小草。
这株小草并没有抱怨,而是默默地承受着疼痛,继续向阳光伸展着。
老爷爷看到了这一幕,感动地说,“这株小草真是孝顺啊,即使受了伤也没有抱怨,还是那么坚强地生长着。
”从此以后,老爷爷每天都会来到这片草地,细心地照顾每一株小草。
故事二,感恩的孩子。
有一个孩子叫小明,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
小明虽然很小,但是却懂得感恩和孝顺。
他每天都会到坟墓前烧香祭奠父母,还会在父母的坟前种上鲜花,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他的孝心感动了周围的人们,也得到了社会的帮助和关爱。
故事三,孝敬的老人。
有一位老人年迈体弱,儿女们都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看望他。
但是老人并没有怨言,他每天都会自己做饭,自己打理家务,还会照顾附近的孤寡老人。
他说,“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是我还能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我就感到很满足了。
”他的孝心感动了周围的人们,也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关爱。
故事四,孝顺的姐妹。
有一对姐妹,她们的父母在她们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姐妹俩从小就互相扶持,互相照顾。
她们每年都会到父母的坟前祭拜,还会在父母的名下做一些慈善事业,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她们的孝心感动了周围的人们,也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关爱。
这些孝心故事告诉我们,孝心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都应该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孝心,用自己的行动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孝心故事(10则)

必读孝心小故事(10则)孝心小故事(一):百里负米仲由也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我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仍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却也不可复得。
”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孝心小故事(二):曾国藩孝敬父母的故事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写道,“父母大人金福万安……阿胶两斤,高丽参半斤……”,托人带回湖南老家,以略尽人子之孝。
曾国藩之后出将入相,位极人臣,这些东西当然唾手可得,但在道光二十四年,他还是个翰林院编修,是个穷京官,弄到这些东西并不容易。
异常是在他的家书中,将阿胶与高丽参并列,并且阿胶位居高丽参之上,可见当时社会风尚,以阿胶为难得的滋补上品,甚至比名满天下的高丽参还难得。
之后曾国藩的家书中,屡屡出现寄赠阿胶的字句,阿胶成为曾国藩为父母尽孝的最好方式。
那么,阿胶对老年人的滋补功效,在医理上有何依据?对老年人来说,健康长寿是子女的最大期盼,那么如何才能健康长寿呢?《内经》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能长久”。
很显然,气血虚衰是衰老的根源,延缓衰老,就要从气血两字入手。
而阿胶味甘,性平,能补血养血止血,滋阴润燥,益气补虚,除风化痰清肺,利小便,润大肠。
这些滋补功效确实十分适合老年人滋补。
孝心小故事(三):方观承千里探亲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的'方观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亲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
方观承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朝廷命官。
清朝的文字狱使其祖父、父亲因一朋友写了一书而被株连,流放到黑龙江充军服役,其家产也被没收充公。
年幼的方观承兄弟无依无靠,只得到寺庙中暂栖其身。
在寺庙中,方观承兄弟含泪度日,备尝艰辛,但方观承最想念的还是祖父和父亲。
关于孝心的感人故事

关于孝心的感人故事孝心是一句温馨的话语,揉搓父母疲惫的心;孝心是一把亲切的唠叨,分担父母的痛楚;孝心是一首暖暖的小曲,解释父母的情怀。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孝心的感人故事,供大家参考。
孝心的感人故事1一晃十几年了,父母无私养育我十几年,我想,也应该轮到我报恩了。
这个周末,我起了个大早,真想痛快地玩一顿!我走到客厅,发现爸爸已经去上班了,我暗暗叹口气,唉,爸爸太辛苦了。
我想为爸爸做点什么。
爸爸下班回来了,他拎着公文包,满身疲倦,他往沙发上一躺,闭着眼,休息去了。
我溜进厨房,拿起爸爸的杯子,泡上一杯茶。
这时,爸爸疲惫地叫我:“宝贝,帮我递杯茶。
”嘿,正好泡的是茶,如他所愿!我将茶递到爸爸手上,爸爸喝完茶,便翻身起来,去做饭了。
我只好在一旁默默地给他帮忙。
爸爸一会儿洗菜,一会儿给锅里的菜加点水,忙个不停。
我当起了爸爸的小助手,一会儿递刀,一会儿洗碟。
趁着爸爸喝水,活儿不多的当,我悄悄溜进了房间。
我捧起日历,一天一天地数,还差9天,就是爸爸的生日啦!我在12月7日上画了一个大圈圈。
“咔嚓-----”妈妈也回来了!妈妈这几天在赛课,一回家便一头扎进电脑、教案里,忙个不停,看着妈妈劳碌的身影,我不由得泛起一阵阵心疼。
我悄悄走到妈妈身边,轻声叫到:“妈,妈!”妈妈太投入,压根没注意到。
算了,白费劲。
我走到妈妈身后,娴熟地为妈妈捶起了背,妈妈终于有反应了,扭过头,笑容溢满脸颊:“孩子,长大了!”接着又投入她的备课中。
有了我的按摩,妈妈备起课来轻松多了。
妈妈练到一半,有些渴,习惯性伸手去抓水杯,可没有,他看了眼爸爸:“算了吧。
”便继续背她的开场白。
我蹑手蹑脚进了厨房,帮妈妈倒了一杯白开水,放上一点盐,放在桌子上。
妈妈第二次伸手去抓杯时,她拿到了水杯,她愣了一下,微微扬起嘴角。
其实,孝敬父母不要很大的举动,不要浮夸的语言,只要小小的行动,爱就在言行中流淌……孝心的感人故事2每个人都知道当自己长大时,就必须为自己年迈的父母亲尽上自己应尽的责任——孝。
感天动地的孝心故事

感天动地的孝心故事01、亲尝汤药西汉时代之汉文帝名恒,系汉高祖刘邦之第三子,尚未就帝位前,其父就封化为代王,文帝奉养其母薄太后,极为孝顺,从不怠慢,有一次母亲患病,病了三年之久,文帝亲自殷勤看护,在侧侍候,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每逢煎好汤药,如非亲自尝试,未敢拿与母亲服。
文帝孝顺母亲,因而仁孝声名传遍于天下,得到人人之赞颂。
02、孝感动天虞朝皇帝舜,是瞽瞍之子,天性至为孝顺。
父亲是一位全然不懂礼仪的人,母亲常出恶言,其弟名象,傲慢不悛,惟姚舜并不怨恨,仍能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姚舜常在历山下耕田,因孝感动天,有象协助耕田,亦有鸟帮助其锄草。
当时的皇帝唐尧闻悉姚舜大孝,特派九位男子服侍,并将其女儿娥皇及女英与舜为妻,后来并将天下让与,舜以一平民,居然跃而为虞朝之皇帝,纯因孝心所致。
03、啮指痛心周朝曾参,名子舆,奉养母亲,极为孝顺,有一次往山中砍柴时,家里忽然有客来到,母亲不知所措,盼望曾参速返,乃咬破手指,在山中之曾参,陡觉心痛,卜有预兆,急忙挑柴赶回家中,硊在母亲膝前,问其缘故,母亲说: 因有客至,乃咬手指使你醒悟。
曾参事母至孝,母亲手指竟与其性灵相通。
04、百里负米周朝仲由,字子路家境贫困,时常采食藜与藿等野菜,子路为奉养父母,每每往百里以外之地背负食米。
父母逝世后,南游至楚国,楚王敬慕其学问人品,给与封其官爵百乘之车马,积存之米粮以万钟计,平时生活,以多层毛毯为坐褥,用膳时排列食鼎食用,极尽荣华富贵,但仍然思念父母之苦劳,感叹说: 虽然希望再如以往,食用藜藿等野菜,往百里以外之地负米奉养双亲,惜巳无法如愿。
05、芦衣顺母春秋时期鲁国的闵损,字子骞(孔子的弟子,以德孝著称),幼年时母亲就死了。
父亲续娶了后妻,后母又生了两个儿子。
(冬天)继母给两个亲儿子穿着用棉花填絮做的冬衣,因为厌弃闵损,给他穿用芦花填絮的“绵衣”。
一天,父亲出门让闵损驾御马车,闵损因身体寒冷发抖,将缰绳坠落地上(因此被父亲鞭打,打破棉衣发现芦花)。
关于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六篇】

【导语】孝敬⽗母长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今往来的名⼈贤⼠,多是忠孝双全,值得称道的杰出⼈物。
下⾯是⽆忧考分享的关于孝敬⽗母的经典故事【六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关于孝敬⽗母的经典故事 铁⾯包公孝⼦⼼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亲包仪,曾任朝散⼤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当时28岁。
先任⼤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母年⽼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母。
他的孝⼼受到了官吏们的叫⼝称颂。
⼏年后,⽗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母只有⼀个⼉⼦,那么这个⼉⼦不能扔下⽗母不管,只顾⾃⼰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般情况下,⽗母为了⼉⼦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和本家族的其他⼈规劝。
⽗母不愿意随⼉⼦去做官的地⽅养⽼,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母有病,⽆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
对⽗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些素质底下的⼈的表率。
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私,把包公孝敬⽗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篇⼆】关于孝敬⽗母的经典故事 ⼀只⽊碗 从前有个⽼⼈,跟他的⼉⼦、⼉熄和孙⼦住在⼀起。
⽼⼈⽼得连路都⾛不动了,他眼睛花,⽿朵也背,双⼿还经常不停地发抖。
⽼⼈⽆法照料⾃⼰,每当他坐在餐桌前吃饭的时候,汤匙也握不稳,常常会把菜汤撒在桌布或地上。
⼉⼦和媳妇都嫌弃他。
有⼀回,⽼⼈吃饭时,⼜把汤撒了⼀地,碗也摔碎了。
媳妇⼤为⽣⽓,指着⽼⼈的⿐⼦⼤声嚷道:“你怎么吃的饭!天天把汤和别的东西撒⼀地,还把碗都给摔碎了!尽给我添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帮父母做家务心得体会
有人说父亲是山,母亲是水,我总觉得不确切。
父母亲,不单单只是山或者是水,他们都是山和水!山山水水一向保护和养育着我们,此刻的我虽然只能做做家务来帮父母减轻生活的一点点负担,总比什么都不做的好。
其实,帮忙父母做事,只是讲孝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要有体会,不能只做不思,也不能只思不做。
父母养我们,我们要报恩。
怎样报恩至少我心里就应心存感恩,体会到爸爸妈妈的苦衷,不让他们为我们担心。
然后要行动起来,为他们做事,小到家务事,大到父母老时做到老有所养。
因为,他们既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我们的唯一不会背叛的最好朋友。
绝大多数状况下,父母是唯一能够不顾一切帮忙儿女的人。
因为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
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细绘着那一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
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星期天我吃完饭已经八点了这是妈妈才慢慢的走进家。
看见妈妈劳累的样貌,于是我决定为妈妈做一件家务――洗碗。
我是第一次洗碗,所以很兴奋。
我先拿出清洁水,再把它挤到洗碗用的小手帕上,然后用它在脏碗上擦一擦,最后用水把碗冲干净。
我就这样一个一个把碗洗干净的。
此刻一个个脏碗变得干干净净,亮晶晶的。
我拿起一个碗放在我面前,瞧!碗好像一面镜子,我红彤彤的小脸袋儿“印”在了碗上,闪闪发亮。
洗好碗,衣服都湿透了,紧紧地贴在我的身上,我很累很累,我想:我洗一次碗就这么累,妈妈天天洗碗多累啊!妈妈本来一脸的疲惫,此刻全没了,变得就像天使一样春风满面。
原先妈妈的心也容易被儿子的一小点儿的“成就”满足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我这作儿子的心里乐开了花。
父母的爱是伟大的,他们一向在为了我们操劳。
以前是我们小,还不懂的孝敬父母,可此刻。
我们就应去孝敬父母,报答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哎。
我这才发现帮妈妈做事的感觉真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