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故事(10则)完美版

合集下载

10个中华孝道故事

10个中华孝道故事

10个中华孝道故事1.仲由“百里负米”:仲由从小家境贫寒,年幼时十分孝顺。

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他不论刮风下雨都要去百里之外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

2.闵损“单衣顺母”:闵损生母早死,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芦花做的“棉衣”。

父亲知道后要休掉继母,闵损却劝说父亲留下继母,从而保全了一家人。

3.郯子“鹿乳奉亲”:郯子为了治疗父母的眼疾,披上鹿皮进深山,钻入鹿群,挤取鹿乳供父母服用。

4.老莱“戏彩娱亲”:为了不使自己老来寂寞,老莱假装自己不老,还嬉戏顽皮,以娱双亲。

5.董永“卖身葬父”:董永为了使父亲得以安葬,甘愿卖身做奴隶。

6.江革“行佣供母”:战乱时期,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乞求不要杀他。

贼人被他的孝心感动,不杀他,还给他衣服和食物。

7.庾黔娄“尝粪忧心”:南齐时的庾黔娄,为县令时只有二十六岁。

他从小家庭观念重,外出做官内心不安。

一天庾黔娄突然流鼻血,心想这是父亲生病时的前兆。

黔娄不顾一切辞官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他心神不定地推算凶吉。

8.陆绩“怀橘遗亲”:陆绩是三国时期的吴国官员。

六岁时,他随父亲陆康到九江拜见袁术。

袁术用橘子招待他们,陆绩偷偷地往怀里藏了三个。

临走时,陆绩拜谢袁术,橘子从怀中滚落在地。

9.黄香“扇枕温席”:东汉时的黄香九岁丧母,夏天天气炎热,他便在父亲睡觉的床前扇扇子,使蚊虫不来叮咬父亲。

冬天则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暖热被窝再让父亲上床睡觉。

10.吴猛“恣蚊饱血”:晋朝时的吴猛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

夏夜,吴猛让蚊子在他身上恣意叮咬自己而不驱赶它们,目的是让蚊子吸饱了血不再叮咬父母。

感动中国尽孝的例子(10篇)

感动中国尽孝的例子(10篇)

感动中国尽孝的例子(10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感动中国尽孝的例子的资料10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感动中国尽孝的例子一个成为植物人沉睡了31年的老太太,在养子的精心照料下,居然奇迹般地重新站了起来。

朱清章尽孝心照顾养母韩福贞的故事感动了中国。

2011年9月,他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孝老爱亲模范称号。

“你们看,现在我老妈多健康,谁会相信她5年前还是一位躺在床上的没有任何知觉的老人呢?”朱清章说。

今年62岁的朱清章是内蒙古包头市石拐区矿务局河滩沟矿二采区退休职工。

尽管遭过许多罪,受过许多累,但他依然笑对人生。

最令他高兴的就是,在坚持31年后,他终于看到养母从植物人康复成一个正常人。

记者到朱清章家采访时,一进门,朱清章的养母韩福贞就站在自己房间的门口向记者挥手打招呼。

今年85岁高龄的韩福贞除了听力差点儿,根本看不出来是个曾经沉睡了31年的植物人。

1975年10月的一天下午,朱清章下班回到家中,吃饭时突然发现母亲坐立不安,特别是手抖得厉害,不停说着“烧了、烧了”。

反复问她发生了什么事,母亲只是边发愣边继续嘀咕着。

这时,朱清章突然想到家中存着1300元钱,翻遍家里,最后他在炉子的炭灰里发现了破碎的纸币。

原来,母亲为了护好这些钱,将钱存放在铁炉上边的铁筒里。

可入冬第一次生火,她忘了钱还在那里边,待发现时,钱已化成灰烬。

几天后,韩福贞的症状越来越严重,后来一下子躺在床上,没了正常行走和说话的能力。

经内蒙古医院救治半年,她的命总算保住了,却成了“植物人”。

为了给母亲看病,朱清章当年欠下4000多元外债,一家人的生活捉襟见肘。

屋漏偏逢连夜雨。

此时,朱清章的父亲又因工伤患了外伤性振颤麻痹综合症,后来发展成半身不遂,躺在床上不能动弹。

年轻的朱清章独自撑起了这个家。

两位老人病倒没多久,朱清章从邻居处得知了自己不是父母亲生,但这对他并没什么影响,他还是为这个家倾尽全力。

“虽不是亲生,但他们抚养我长大成人,在我心里和亲生父母没什么差别。

十个经典孝老爱亲故事

十个经典孝老爱亲故事

十个经典孝老爱亲故事在一个山村里,一位老夫妇没有儿女,只有一个儿媳妇照顾他们。

每天,儿媳妇会给他们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等。

即使天气恶劣,她也会冒雨前往菜市场买菜。

老夫妇非常感激她的孝顺,并把她当做亲生女儿看待。

2. 黄色手帕一个年轻人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他的妈妈为他织了一条黄色手帕,告诉他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困难需要帮助,就用这条手帕招呼她,她会第一时间赶来。

在外打工期间,年轻人遇到了很多挫折,但每次用手帕招呼妈妈,妈妈总是会来帮助他。

这条黄色手帕成为了他与妈妈之间的珍贵纽带。

3. 感恩教育一位老父亲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一直坚持给儿子上感恩教育。

他告诉儿子,他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母亲和儿子的支持和关爱。

他还告诉儿子,要好好孝顺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因为家庭是最重要的。

4. 婚姻的忠诚与坚贞一位老父亲患上绝症,他的儿子儿媳妇一直陪在他身边照顾他。

在他走向生命的尽头时,他告诉儿媳妇,儿子曾经有过一个女朋友,但最终选择了她。

他希望她们能够好好珍惜这份感情,不要让他的儿子辜负了他们的爱。

5. 儿子的牺牲一位老母亲生病住院,需要大量的治疗费用。

但她的家庭条件并不富裕,无法承受这样的费用。

她的儿子得知后,毅然决定捐献自己的肾脏,为母亲筹集治疗费用。

尽管手术后他的健康受到了影响,但他心甘情愿,因为他爱他的母亲。

6. 父亲的信任一位父亲非常信任他的儿子,因为儿子曾经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手。

他把家里所有的事情都交给了儿子,包括他自己的医疗和财务事项。

儿子一直尽心尽力地照顾着他,让他感到很满意和安心。

7. 母亲的教诲一位母亲在儿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留下了一个年幼的儿子和一个贫困家庭。

但她教育儿子要做一个好人,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有了一技之长,就能自给自足,改变家庭的境况。

儿子一直铭记母亲的教诲,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工程师。

8. 父母的支持一位年轻人想要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但面对来自父母的反对和压力。

然而,在他一次演出后,父母看到了他的才华和激情,开始支持他的音乐事业。

尽孝的故事

尽孝的故事

尽孝的故事:
1. 虞舜孝感动天:虞舜,早年丧母,父亲老实,继母陷害他,他不但不嫉恨,反而对继母更孝敬,对弟弟更友爱,使他们受到感化。

舜在历山务农时,其孝感动天帝,使大象来替他耕田,鸟儿替他除草。

尧帝知道了他的贤才,让他做丞相,并传位于他。

舜后来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圣君。

2. 郯子鹿乳奉亲:郯子,春秋郯国国君。

父母年老患眼疾,郯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

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

猎人感动,以鹿乳相赠。

3. 子路负米:子路,字仲由,孔子的弟子。

他家里很贫穷,但为了奉养父母,不惜负米百里之外,把米挑回家。

后来子路做了大官,仍然保持着孝心,被孔子称赞为“孝哉子路!”
4. 黄香扇枕温衾: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

九岁时母亲去世,他对父亲极为孝顺。

夏天炎热时,他为父亲扇凉枕席;冬天寒冷时,他为父亲温热被子。

黄香的孝行感动了世人,被赞誉为“江夏黄香,天下无双。


5. 卧冰求鲤:东汉时,有一个名叫王祥的人,他的母亲喜欢吃鲤鱼,但当时正值寒冬,无法捕捉到鲤鱼。

王祥便卧在冰上,祈求能捕捉到鲤鱼。

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突然冰裂,跃出两条鲤鱼。

王祥把鲤鱼带回家,孝敬母亲。

这些故事都传颂着尽孝的美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关于孝顺的名人故事(精选10个)

关于孝顺的名人故事(精选10个)

孝顺的名人故事关于孝顺的名人故事(精选10个)从古至今有不少关于孝顺的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孝顺的名人故事(精选10个),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谢谢1、子路借米孝敬父母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2、著名文学家鲁迅的孝顺故事鲁迅从小到大都拥有一颗孝心。

少年时,作为长子的鲁迅,为了减轻母亲的压力,主动地承担起典当旧物和为父亲请医买药等杂务。

母亲六十大寿时,鲁迅先寄回60元钱,给母亲过生日,在生日将临时,又特意从北京赶回绍兴,为母亲祝寿。

为了让母亲愉快,鲁迅特邀请演员来家里唱戏。

这一天,全家热闹非凡,也是鲁迅母亲最欣慰的一天。

后来,鲁迅在北京西城八道湾购置了一套住房,购房当年,鲁迅就亲自返回绍兴,把母亲和全部家属接到了北京。

母亲爱吃火腿,鲁迅在上海时,经常寄火腿给母亲吃。

母亲爱读言情小说,鲁迅多次购买张恨水、程瞻庐的小说寄给母亲看。

3、国学大师黄侃的孝顺故事国学大师黄侃,虽放浪形骸,却奉母至孝。

黄侃自幼丧父,由生母和慈母将他抚养长大。

1908年,生母周氏病重,黄侃回到家照顾了六个月,母亲就去世了。

黄侃大恸,吐血不止。

当时,清政府严捕革命党人,黄侃被迫逃亡日本,但思母不已,便请好友苏曼殊画了一幅《梦谒母坟图》,这幅画成为他的随身宝物,一刻不离。

对慈母田氏,黄侃也是非常孝顺。

他在京鄂间千里来来去去,都是侍母而行,每次奉母出行,必随身携带一口棺材。

这口棺材是其父黄云鹤留给慈母的,本为黄父当年准备自用的,但因棺材太小,就留给了慈母。

慈母去世后,黄侃悲痛欲绝,按照古礼服丧。

孝心孝行的简短故事

孝心孝行的简短故事

孝心孝行的简短故事1.孝敬父母的故事(越简短越好)一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二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三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四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五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孝心孝行的简短故事

孝心孝行的简短故事

孝心孝行的简短故事1.孝敬父母的故事(越简短越好)一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二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三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四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五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古往今来孝亲故事

古往今来孝亲故事

古往今来孝亲故事
1. 孟母三迁
孟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母亲,她为了让儿子孟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连续三次搬家,以便找到更好的学校和老师。

最终,孟子成为了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孟母也因此被誉为“孝母”。

2. 鲁迅与母亲
鲁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经常描写他与母亲之间的关系。

在他年轻时,母亲因为患病需要大量的医治,鲁迅孝敬母亲,不断奔走求医,直到母亲痊愈为止。

3. 吕布的孝心
中国三国时期的武将吕布,虽然在战场上凶猛无比,但对于母亲却十分孝顺。

有一次,在战场上,吕布接到消息说母亲病重,他立刻放下兵器,赶回家中去探望母亲,这样的孝心博得了后人的敬佩。

4. 太子和亲
在中国封建时代,太子和亲是一种重要的外交手段,通常要求太子远嫁他国,以此来巩固两国之间的关系。

而明朝的太子朱高煦,在和亲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孝心,他在嫁出去之前,亲自走遍宫中的每一个建筑,确定母亲不用来回走动时有一处隐秘所在,以便日后她可以隐居于此,这样一来他就能经常地来探望母亲。

5. 古代哲学家孔子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在他的著作《论语》中,经常强调孝道,他自己也是一个十分孝顺的儿子。

在他年轻时,他家里很穷,他的母亲因为生活拮据,不得不卖去一些贵重的陶器,以供他读书,孔子后来成为了一代圣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心故事》孝心故事(一):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就应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职责。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但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孝心故事(二):孝心的故事我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13岁的女孩在一个富裕人家做保姆。

一天,主人家吃月饼。

主人也给女孩一个月饼,女孩没有同主人一道吃,她到另一个房间去了,没有人注意女孩吃或不吃,在只有女孩一个人的房间里,一个香甜的月饼,在女孩陌生的眼里显的很模糊了。

有一个熟悉的背影愈来愈清晰:她驼着背,淌着汗锄草、拾粪在烈日下,在雨中艰难地支撑起一个家。

她就是小女孩的母亲。

小女孩的鼻子酸了,泪水模糊了她的眼睛。

于是,她用那双颤抖的小手用旧报纸包了一层又一层,留意翼翼地藏起,小女孩要留着让她的母亲尝尝啊!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小女孩最后获得了回家的机会,稚嫩的小手郑重地捧出月饼,从未有过的喜悦袭遍全身:妈妈,您尝尝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所以,心中有孝,才能感悟充满孝心的世界;心存感激,才能体验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孝心--不必须非得是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之心。

从我出生以来,每时每刻都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中,同时,我也学会了关爱,做有孝心的孩子。

一天,我放学回家。

刚进门,就听见妈妈在呻吟,咦?妈妈怎样没去上班?我感觉不妙,奔进卧室,只见妈妈脸色苍白地躺在床上。

此刻,我眼睛充满泪花。

妈妈微笑着说:没事,先做作业吧。

妈,怎样会没事啊,吃药没有?待会吃。

我学着平时妈妈的样貌,用手摸妈妈的额头。

啊!好烫啊!我十分果断的说:不行,让我来吧!但是,我的脑海一片空白,该怎样办呢?突然,我想到我以前发烧的情景。

于是,我跑到洗手间,又用水把毛巾浸湿,拧干放在妈妈的额头上,并把温度计夹在妈妈的腋下。

放完一切,我坐在床边问妈妈病情。

我帮妈妈撑着身子坐起来。

妈妈笑着说:好多了,去学习吧。

但是我心里涌起一股力量和职责,务必坚守在妈妈身边。

在等待漫长的十分后,我一看体温计,妈呀!三十九度!我赶紧在药箱里翻出几瓶退烧药,认真地看说明书,上面写着:饭后服用。

于是,我决定先给妈妈做饭。

妈妈曾在我发烧时,给我做了面汤,并告诉我:发烧喝面汤比较好。

好!就决定做面汤,并在汤里下了一个荷包蛋,面汤的香味扑鼻而来。

这是,我的肚子开始抗议了,但我忍住饥饿把面汤端到妈妈面前,对妈妈说:妈,先喝碗面汤吧。

妈妈激动地点点头。

我轻轻地舀了一勺汤,用嘴轻轻地吹了几下,感觉不烫时,才喂给妈妈喝。

妈妈平时就是这样照顾我的。

妈妈服了药睡下后,我一向守在妈妈身边,给妈妈换毛巾。

渐渐的,妈妈的烧退了,我这才想起作业没写,便赶紧去写作业。

第二天早上我一齐来,就来到妈妈的屋里,问她怎样样了。

她说好了,她和爸爸不停地夸我:我们的孩子长大了,会照顾妈妈了,是个有孝心的孩子。

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孝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奉献的伟大。

同时,我也了解孝的真正含义――就是发自内心的关爱。

孝心故事(三):孝心的故事有一种鱼叫黑鱼,当老黑鱼产子后双目暂时失明,小黑鱼出生后便侍奉在老黑鱼左右,一个个争先恐后的往老黑鱼嘴里钻,自我献身以饱母腹,表达孝心。

待到老黑鱼的眼睛复明,能捕捉食物了,剩下的小黑鱼才离开。

孝心故事(四):有这样一个儿子,他是个大款,母亲老了,牙齿全坏掉了,于是他开车带着母亲去镶牙,一进牙科诊所,医生开始推销他们的假牙,可母亲却要了最便宜的那种。

医生不甘就此罢休,他一边看着大款儿子,一边耐心地给他们比交好牙与差牙的本质不同。

可令医生十分失望的是,这个看是大款的儿子却无动于衷,只顾着自己打电话抽雪茄,根本就不理会他。

医生拗但是母亲,同意了他的要求。

这时,母亲颤颤悠悠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布包,一层一层打开,拿出钱交了押金,一周之后镶牙。

两人走后,诊所里的人就开始大骂这个大款儿子,说他衣冠楚楚,吸的是上等的雪茄,可却不舍得话钱给母亲镶一副好牙。

正当他们义愤镇时,不想大款儿子又回来了,他说:医生,麻烦您给我母亲镶最好的烤瓷牙,费用我来出多少钱都无所谓。

但是您千万不要告诉她实情,我母亲是个十分节俭的人,我不想她不高兴。

这样的孝心,这样的孝顺,这样的爱是不要回报的。

孝心故事(五):清丰规矩唐大历九年,清丰县城东关有个老员外朱青斋,一日去坑李家村看望老姐姐。

吃饭时,发现外甥朱三不懂礼数,饭没熟就下手捏了个鸡腿啃起来,到吃饭时更是毫无规矩,不等老舅和母亲坐下,就大吃起来。

这下惹急了老舅,朝他的头打了一巴掌,喝斥其跪下。

外甥问老舅咋回事,员外反问:清丰的县名是咋来的呀?外甥说:是因有个叫张清丰的孝子。

又问:张清丰这个孝子咋孝敬爹娘的?外甥说:头一炉烧饼不卖,留给父母吃。

员外一拍桌子:你不把锅尖留给老母亲,算个啥东西!怪舅打你吗?外甥连连磕头:以后跟张清丰学着,把锅尖留给老娘,和清丰一样做个孝顺儿。

在清丰,直到此刻,吃饭时都要给老人先盛。

这就是清丰规矩。

孝心故事(六):孝心的故事我上床的时候是晚上11点,窗户外面下着小雪。

我缩到被子里面,拿起闹钟,发现闹钟停了,我忘买电池了。

天这么冷,我不愿意再起来。

我就给妈妈打了个长途电话:妈,我闹钟没电池了,明天还要去公司开会,要赶早,你六点的时候给我个电话叫我起床吧。

妈妈在那头的声音有点哑,可能已经睡了,她说:好,乖。

电话响的时候我在做一个美梦,外面的天黑黑的。

妈妈在那边说:小桔你快起床,这天要开会的。

我抬手看表,才五点四十。

我不耐烦地叫起来,我不是叫你六点吗?我还想多睡一会儿呢,被你搅了!妈妈在那头突然不说话了,我挂了电话。

起来梳洗好,出门。

天气真冷啊,漫天的雪,天地间茫茫一片。

公车站台上我不停地跺着脚。

周围黑漆漆的,我旁边却站着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我听着老先生对老太太说:你看你一晚都没有睡好,早几个小时就开始催我了,此刻等这么久。

是啊,第一趟班车还要五分钟才来呢。

最后车来了,我上车。

车的是一位很年轻的小伙子,他等我上车之后就轰轰地把车开走了。

我说:喂,司机,下面还有两位老人呢,天气这么冷,人家等了很久,你怎样不等他们上车就开车?那个小伙子很神气地说:没关系的,那是我爸爸妈妈!这天是我第一天开公交,他们来看我的!我突然就哭了。

我看到爸爸发来的短消息:女儿,妈妈说,是她不好,她一向没有睡好,很早就醒了,担心你会迟到。

忽然想起一句犹太人谚语:父亲给儿子东西的时候,儿子笑了。

儿子给父亲东西的时候,父亲哭了。

看过的,记得做一个孝顺的子女,这一辈子,欠的太多的,能让你欠的,而且不求回报的也只有父母,不要抱怨妈的唠叨,多多体谅他们。

孝心故事(七):孝心的故事小时候,夏夜纳凉,爷爷喜欢给我们讲这样一个关于孝道的故事:一对夫妻父母早逝,家中无长,憾缺承膝之欢,妻子便责令丈夫外出寻亲。

另外一对夫妇,家中有一耄耋(modi)老母,口流涎眼生疮,越看越令人生厌,于是妻子责令丈夫将老人送至野外,盼其自然死亡。

不孝之子反复斗争,无奈妻管严严重,只好照办。

老母被抛弃后,恰被寻亲者遇到,于是背至家中,精心侍奉。

有老人的日子没有闹饥荒,善良的夫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气少雨,旁人无收,他们的稻谷依然粒粒饱满。

如此循环,日子便越过越安、越过越好、越过越殷实。

爷爷说:真是善有善报啊!而送走老娘的夫妻,没有因节省了口粮而舒坦,反而越过越紧张,最后一场天火将房屋烧尽。

无奈,夫妻只好双双出门讨饭。

好心人家富足,决定放粥三天救济周边穷人。

第一天从队伍的东首发放,排在队尾的忤逆(wǔn)夫妻没有分到;第二天,忤逆夫妻赶了个大早抢至东首,但好心人家思考到前一天西首的人没得到就从西边放起,忤逆夫妇又没得到;第三天好心人家从两头放起,花了心眼排在中间的忤逆夫妻又没得到!三天没有分到粒米,好心人家甚感愧疚,就把他们请至家中,预备食物招待。

忤逆夫妻走进好心人家殷实的堂屋,发现自家耳不聪目不明却满脸红光的老母,顿时羞愧难当爷爷说:人老了,对晚辈总是有用的越老的人越是家里的福星。

这样的教化故事带有太多的离奇色彩,爷爷的思想里也掺杂了太多的因果报应,我读书比他多,自然不全信。

但我相信那句话:人老了,也是有用的。

不谈其他,只谈夫君家年近九旬的祖母。

在我们全家离开的日子,她老人家每一天从大伯家赶过来照看我们的院子。

鸡来赶鸡,狗来撵狗,碰到陌生人进来了,还能瞪上昏花的老眼骂上几句,实在无事就扫上两帚只是一把老骨头,却持续了我们老家院子的整洁与安宁,同时赐给我们后人一种对家的向往和亲近。

之后,奶奶越过越老,越过越糊涂,不认识邻居,不认识亲友,甚至不认识自己的儿子。

但我那不常回家的女儿走至她身边时,她却惊喜不已,伸出枯瘦的手摸摸女儿花一样的脸蛋,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慈祥:这不是我们家的孩子吗!这样昏聩的老者,有时如老僧入定,有时如大仙跳场,有时如巫师宣法,但她见到亲人的这一句话,我立即感受到了一种骨肉亲情,我这个孙辈媳妇立即拥有了家族的回归感。

看来,老人的一句话抵得上一本书的宣传教化啊!5岁的女儿说:太奶奶什么也不晓得了,没用了,要死了。

童言无忌,一家人都发笑,而我赶紧制止:太奶奶有用,太奶奶往那儿一坐,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就成立了,一颗漂泊不定的心就安定了,一段匆匆赶路的旅程就吉祥了。

逢年过节,家中有一高寿老者硬朗地坐着,就彰显出家庭的安然、宁静和吉瑞。

这样的气氛,对联贴不出,窗花剪不出,鞭炮的轰鸣创造不出。

所以,怎能说太奶奶没用呢?因为奶奶的存在,我的公公婆婆需要定期回家照顾,年近半百的他们搀扶着走过许多路,经过许多事,此刻又一齐回家照顾老人,共同的担子愈发凸显出他们相濡以沫的感情。

奶奶年轻时对我婆婆很苛刻。

而此刻婆婆不计前嫌,替她洗头洗澡剪指甲。

老人家清醒时说尽好话,为当年事羞愧不已。

婆婆听了自然舒坦,多年的心结因此打开,心结打开了便愈发活得简单愉悦。

而我们晚辈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对待他们也尽心尽力。

这样的良性循环,不能不说是一种善报,就像故事中的好心夫妇。

所以,那个关于孝道的故事,我会继承爷爷的习惯,继续讲,讲给我的弟妹听,讲给我的女儿听,此刻写下来,讲给亲爱的你听。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讲故事的爷爷早已作古,但爷爷的那句话依然是至理:善有善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