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与迁移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理解与迁移性练习题(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理解与迁移性练习题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以下几个要素:A.看雪的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B.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C.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D.事件:看雪、遇知音。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雾凇沆砀.. 白汽弥漫的样子 (2)余拏.一小舟 撑(船) (3)湖中人鸟声俱绝. 消失 (4)莫说相公痴.痴迷 (5)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 哪能 (6)上下一.白 全 3. 补全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1)( 两人 )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 余 )问其姓氏,( 他们 )是金陵人,客 ( 于 )此.4.理解默写填空.(1)文中正面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雾凇沆砀,天与 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江雪»中与“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相呼 应的诗句是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3)«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与本文中 独往湖心亭看雪 一句意境相近.(4)«湖心亭看雪»开头交代西湖环境的句子是: 大雪三日 , 湖中人鸟声俱绝 .(5)含蓄地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6) 写雪大的句子是 ?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是 ?5. 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 里? 痴人“痴”在何处? 请分别概括. 奇景 “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
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 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6.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该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 特点?内容上: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 应。
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 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
B 作亭者/谁? 山之僧/曰智仙也。
练习题复习后如何进行知识迁移运用

练习题复习后如何进行知识迁移运用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通过做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然而,仅仅完成练习题的复习是不够的,更关键的是要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运用到新的情境和问题中。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知识,还能提高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知识迁移运用的重要性。
当我们能够将在练习题中掌握的知识和方法灵活运用到不同的场景中,就意味着我们真正掌握了这些知识,而不是仅仅记住了答案。
例如,数学中的公式和定理,如果只是在特定的练习题中会用,而遇到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却束手无策,那我们的学习就显得很表面。
那么,在完成练习题复习后,如何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呢?第一步,要对练习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不仅仅是看自己做对了还是做错了,更要思考每一道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解题思路和方法。
对于做错的题目,要认真找出错误的原因,是知识点理解不透彻,还是解题方法不当。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知识掌握上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
比如说,在做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时,我们可以总结不同类型题目的答题技巧。
比如概括文章主旨的题目,我们要学会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以及关键段落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文中某个词语的含义,可能需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
第二步,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很多时候,我们所学的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的。
在复习练习题的过程中,要尝试找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一个知识网络。
以历史学科为例,学习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时,可以将它们进行对比,分析其演变的原因和影响,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历史政治制度发展脉络。
这样,当遇到一个关于某个朝代政治制度的新问题时,我们就可以迅速从这个知识网络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迁移运用。
第三步,尝试举一反三。
做完一道练习题后,可以对题目进行变形或者拓展,思考如果条件发生变化,或者问题的角度不同,应该如何解答。
比如在学习物理的力学部分,做完一道关于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题目后,可以思考如果斜面的角度改变,或者物体的质量发生变化,解题方法会有哪些不同。
初中地理人口迁移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地理人口迁移练习题及答案一、人口迁移练习题1. 什么是人口迁移?2. 列举主要的人口迁移原因。
3.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4. 解释内部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的区别。
5. 请列举和解释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6. 人口迁移对源地和目的地社会经济有哪些影响?7. 解释人口自然迁移和人口计划迁移的概念。
8. 分析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9.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对文化的影响。
10. 你认为人口迁移带来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为什么?二、人口迁移答案1.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
2. 主要的人口迁移原因包括经济原因(就业机会、工资水平)、社会原因(教育机会、社会保障)、政治原因(战争、政治迫害)以及自然原因(自然灾害、环境条件)。
3.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内部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两种类型。
4. 内部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一个国家内部的迁移,而国际人口迁移是指跨越国家边界的人口迁移。
5. 城市化对人口迁移产生了影响。
城市化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但也带来了城市人口过多、资源短缺等问题。
6. 人口迁移对源地和目的地社会经济都有影响。
源地可能面临劳动力短缺、老龄化等问题,而目的地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服务压力。
7. 人口自然迁移指的是由于人口自然增长产生的迁移,例如家庭成员的迁移;人口计划迁移是指政府或组织根据政策或计划安排的人口迁移。
8. 人口迁移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城市化带来的城市扩张导致土地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9. 人口迁移会对文化带来影响。
移民汇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习俗,促进文化多样性,但也可能导致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
10. 人口迁移带来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平衡源地和目的地的利益,确保迁移过程中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需要关注人口迁移对社会公平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影响。
动作技能学习与迁移

动作技能学习与迁移———镜画仪实验报告实验室名称:心理学实验室指导老师:宋凤宁实验项目名称:动作技能的迁移与动作技能练习曲线日期: 2005年10月24日系别:应用心理姓名:梁艳梅摘要:使用数字镜画仪,通过对优势手(右手)的重复练习,对非优势手造成了影响,即迁移学习。
实验结果表明,被试的左右手有一定的迁移学习,即所需的时间和错误次数逐渐减少。
但由于一些影响迁移的主客因素的存在,实验结果的分析没有那么明显。
关键词:镜画仪动作技能学习迁移1.引言:镜画仪主要用于练习效果的研究和动作技能的迁移研究。
本实验中,学习迁移指的是右手习得的镜画技能对左手学习的影响。
2.实验目的:采用前后比较法,检验右手镜画练习对左手学习的迁移作用,并试图解析其实验结果的形成原因。
3.实验步骤:3.1了解镜画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实验目的和方法。
3.2被试按说明平面镜并正对镜子坐,先用非优势手执笔,主试记录时间和错误次数。
3.3被试以优势手练习10次,主试做好记录并观察其难易路线。
3.4被试用非优势手练习两遍,主试记录。
3.5分析实验结果并画出练习次数与错误次数、时间的曲线图。
3.6讨论并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4.实验结果4.1左手实验结果表一实验次数(N)时间(s)错误次数(n)1 66 542 40 343 40 364.2右手实验结果表二实验次数(N)时间(s)错误次数(n)152 22277 64353 49445 21540 26658 76740 46838 26951 201040 28 4.3右手的时间曲线和错误曲线5.讨论5.1实验表明,右手镜画练习对左手的学习有一定的迁移作用。
但由于一些因素(如智力、态度、心理因素、环境、学习材料的特征等)的影响,实验效果不是很明显,用时减少率为40%,错误减少率为35%。
但从奥苏贝尔的迁移理论来看,任何学习均有迁移,只是程度大小的问题而已。
5.2实验中的视觉是个学习的新领域。
教学实践加涅(3篇)

第1篇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加涅的学习理论因其系统性和实用性而受到广泛关注。
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过程,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加涅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加涅学习理论概述加涅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其学习理论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强调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
加涅将学习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分别是:1. 注意: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关注和选择。
2. 理解: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感知、理解和记忆。
3. 保持:学习者将信息存储在长时记忆中。
4. 复习:学习者通过复习来巩固记忆。
5. 应用:学习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中。
6. 分析:学习者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本质。
7. 综合与评价:学习者综合所学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并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8. 行为:学习者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行为。
二、加涅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 注意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具体措施如下:(1)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提问引导: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在思考过程中保持注意力。
(3)互动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让他们在互动中提高注意力。
2. 理解与记忆(1)讲解与示范:教师要对学习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并辅以示范,帮助学生理解。
(2)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他们形成知识体系。
(3)多种感官参与:教师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感知、理解的过程中加深记忆。
3. 保持与复习(1)合理分配学习时间: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合理分配学习时间,避免学生因疲劳而遗忘。
(2)多种复习方法: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复习方法,如重复练习、类比练习、变式练习等,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动作技能的迁移与动作技能练习曲线

错 误 次 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一次左手 第二次左手 第三次左手 练习 练习 练习
尝试时间 (s) 错误次数
(4)讨论
1.右手的镜画练习对左手的学习 有无明显的迁移作用。 2.
轨一次,计数器就会自动显示一次 错误;画完一遍再用探笔接触一下 计时圆点,电子秒表自动显示画完 一下所用的时间。主试将被试的错 误次数和实验时间记录下来。 (3)被试再用优势手按照步骤(2) 做10遍,主试记录每次试验结果 (4)被试再用非优势做2遍,主试 记录结果。
(三)结果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实验名称:
动作技能的迁移与动作技能 练习曲线
张天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09.12.13
(一)试验方法
1.实验目的:检验右手镜画练习对左 手练习的迁移作用。 2.实验设备:镜画仪——由一个金属 双轨构成的三角形图案板和六角星 图案板、平面镜、遮板和计数器、 计时秒表等构成。
3.实验程序 (1)被试面对镜子正坐,调整平面 镜使镜内图案正对被试;同时调节 遮板,让被试只能在镜中看见案板。 (2)被试非优势手执笔,在主试发 出“开始”时,被试先用探笔触一 下计时圆点然后在三角形或者六角 星双轨内尽快画一遍,要求笔不能 接触双轨的任何一边,当探笔接触 双
学习迁移练习题

学习迁移练习题近年来,学习迁移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热门研究方向。
学习迁移指的是通过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后,能够应用于其他领域或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
学习迁移的实际应用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果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加入迁移练习题是很有意义的。
一、定义学习迁移是指将已经学过的知识、技能、策略等应用到新的学习或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从而提升学习效果的过程。
它是一种高级认知能力,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二、学习迁移的类型1.正向迁移:指的是已经学过的知识或技能能够顺利地应用在新的学习情境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如,学习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后,能够迁移到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
2.负向迁移:指的是已经学过的知识或技能对于新的学习情境产生干扰,使学习效果下降。
例如,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母语对某些语法规则的理解会导致负向迁移。
3.零向迁移:指的是已经学过的知识或技能在新的学习情境中没有任何作用。
例如,学习了音乐理论后,对于学习数学并没有直接的帮助。
三、学习迁移的原因学习迁移的原因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1.共性原则:共性原则认为,不同学科或任务之间存在共性的基本规律。
通过了解这些规律,我们可以将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新的学科或任务中。
2.灵活性训练:灵活性训练是指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够适应不同的学习情境,并能够将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新的情境中。
3.刻意练习:刻意练习是指有目的地进行专门的练习,通过不断的重复和反馈,加深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应用。
四、如何设计学习迁移练习题1.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设计迁移练习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建立联系并融合新的学习内容。
2.加入情境因素:迁移练习题应该尽量贴近实际学习和问题解决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3.提供适当的提示和引导:对于学习迁移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地提供提示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思路和解题方法。
动作技能的迁移名词解释

动作技能的迁移名词解释动作技能的迁移名词解释1. 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指的是通过训练和练习,使人们能够完成特定动作或任务的能力。
这些技能可以包括体力活动,如跑步、跳跃等,也可以包括手部动作,如打字、弹奏乐器等。
2. 迁移迁移是指某种技能、知识或经验在一个领域或任务中的应用被转移到另一个领域或任务中。
当一个人已经掌握了某种动作技能后,他可以将这种技能应用到其他类似的动作中,从而实现技能的迁移。
3. 名词解释•迁移学习(Transfer Learning):迁移学习是一种机器学习方法,通过将已经在一个任务中学习到的模型应用到另一个任务中,以提高模型在新任务上的性能。
例如,一个已经训练好的图像分类模型可以通过迁移学习应用到另一个图像分类任务中,而无需从头开始训练新的模型。
•迁移效应(Transfer Effect):迁移效应是指在完成某个任务后,所获得的经验、知识或技能对于完成其他类似任务时的帮助和影响。
例如,一个人在学习打乒乓球后,可能会发现他打乒乓球的技巧和反应速度也对其他球类运动有帮助。
•迁移学(Transfer Learning):迁移学是指通过将已经学习到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应用于其他领域或任务中的学习过程。
它是一种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任务中的有效方式,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准确度。
•迁移训练(Transfer Training):迁移训练是指在完成一个任务后,将所获得的经验、技能或知识迁移到另一个相关任务中的训练过程。
通过迁移训练,人们可以更快地掌握新任务,减少训练时间和成本。
•迁移效能(Transfer Efficacy):迁移效能是指通过迁移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在新任务中的应用效果。
它可以衡量迁移学习的效果和价值,为迁移学习的研究和应用提供评估标准。
结论动作技能的迁移是一种将已经掌握的技能应用于类似的动作或任务中的过程。
通过迁移学习、迁移效应、迁移学、迁移训练和迁移效能等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动作技能的迁移原理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的迁移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善于学习的学生总是能够比较好的运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同时也会有一些学生虽然能看懂教材,能听懂课,但不会做题,虽然会做简单的题目,但稍微变一下问题情境就又不会做了。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迁移能力不同,前者的迁移能力高,后者的迁移能力低。
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实际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已经不自觉的注意到了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比如我们经常告诫学生要学会举一反三,要善于总结题目的类型等等。
这一章主要介绍学习心理学研究中的迁移能力理论,希望能对我们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有所帮助。
一、迁移的定义、意义和分类(一)迁移的定义我们知道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经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又会对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甚至学习策略等产生影响,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的迁移。
简单的说,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另外,利用所学的技能、知识等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种迁移的过程。
迁移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例如,会拉二胡的人,学拉小提琴也比较容易;学好乘法运算,反过来有有助于更加熟练的掌握加法运算。
关于迁移现象,古代人们就已注意到。
如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他还要求学生“由此以知彼”。
“举一反三”、“由此知彼”就是学习中的迁移现象。
(二)迁移的理论1、相同元素说这种理论是建立在桑代克与伍德沃思在1901年从事的一项实验研究基础上的。
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迁移的原因和机制,这就构成了不同的迁移理论。
主要介绍下面的几种:在实验中,桑代克训练大学生判断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纸张的面积。
首先,让被试估计127张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这一事先测验旨在了解被试判断面积的一般能力。
然后,给每个被试估计90个面积从10平方厘米到100平方厘米不等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接着,把被试分成两组:要第一组被试判断13个类似于前面训练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长方形的面积;要第二组被试判断27个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结果表明:受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判断长方形的面积,而对估计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没什么帮助。
桑代克的结论是:如果在两种学习情境之间要有任何正迁移的话,那么这两种情境必须是非常相似的。
这是桑代克提出的一种学习迁移说。
桑代克从联结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只有在原先的学习情境与新的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时,原先的学习才有可能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
而且,迁移的程度取决于这两种情境相同要素的多寡。
也就是说,相同要素越多,迁移的程度越高;相同要素越少,迁移的程度越低。
桑代克的相同元素说也揭示了迁移现象中的一些事实,对迁移理论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当时的教育界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学校在课程方面开始注意重视应用学科,教学内容的安排也尽量与将来的实际应用相结合。
但桑代克指出相同元素也就是相同的联结,学习上的迁移只不过是相同联结的转移而已。
他还设想这种共同的刺激-反应的联结是“凭借同一脑细胞的作用”而形成的。
他把迁移现象都归结于联结的形成,把迁移局限于有相同的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未能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内在训练过程,未免失之偏颇。
2、.概括化理论贾德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水中打靶实验。
他把十一二岁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成A、B两组练习水中打靶。
对A组被试先教以光在水中的折射原理而后进行练习,B组则只进行练习、尝试,而不教原理。
当他们达到相同的训练成绩以后,增加水中目标的深度,结果继续打靶时,(提问。
)学过原理的一组的练习成绩明显优于未学过原理的一组。
贾德并未考察刺激——反应之间的关系(相似或相异等),而是以实验研究了原则和概括性的迁移,强调在经验中学到的原理和原则才是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
学习者在A学习中获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可以部分地或全部地运用到B活动的学习中。
贾德认为这是因为学过原理的一组已经把折射原理概括化,从而对不同深度的靶子都能很快作出调整和适应,把原理运用到不同深度的特殊情境中去。
贾德说"理论(指折射原理)曾经把有关的全部经验--水外的、深水的与浅水的经验--组织成为整体的思维体系。
他们(被试)知道靶子在水中的移动速度不同,因而遇到第二种深度的水的时候就能有效地应付了。
换言之,他们在理论的高度上把握理解了实际情况后就能利用概括了的经验去迅速地解决需要按实际情况作分析和调整的新问题。
"3、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是学生头脑中全部观念的内容和组织,是影响学习和迁移的重要因素。
个人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称为认知结构变量,主要包括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
原有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这三个变量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
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是指面对新知识的学习时,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具有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
这一特征涉及学生面对新学习任务时,他头脑中是否有与新的学习相关的概念或原理及其概括程度。
原有相关概念或原理概括程度越高,包容范围越大,迁移的能力就越强。
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是指面对新知识的学习时,学习者能否清晰分辨新旧知识间的异同。
这一特征涉及新学习的知识与同化它的相关知识的可分辨度,两者的可分辨程度越高,则越有助于迁移并避免因混淆而带来的干扰。
认知结构的稳定性:是指面对新知识的学习时,用来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是否已被牢固掌握。
这一特征是指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的巩固程度。
原有知识巩固程度越高,则越有助于迁移。
如果学生在某一领域的认知结构越具有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那么就越容易导致正迁移。
如果他的认知结构是不稳定的、含糊不清的、无组织的或组织混乱的,就会抑制新材料的学习和保持或导致负迁移。
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代表了从认知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
(三)迁移的分类1、按迁移的性质,可将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正迁移常常在两种学习内容相似,过程相同或使用同一原理时发生的。
迁移按其性质来看,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前者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
后者是指两种学习间的干扰作用。
两项学习如果刺激相似,反应相同或相似,则容易产生正迁移。
例如,投手榴弹的练习有助于投标枪的学习。
如:学习法语专业和学习英语专业的学生同时学意大利语,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学法语的学生比学英语的学生学得要快。
因为法语和意大利语有很多相同、相似之处。
它们容易产生正迁移。
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
负迁移的产生常在两种学习又相似又不相似的情境下,学生认知混淆而产生的。
发生这种迁移,会使另一种学习更加困难,错误增加。
两项学习如果刺激相似,反应不同或不相似,则容易产生负迁移。
如入学的小孩学汉语拼音的同时学英语26个字母,学生容易将英语字母中与汉语拼音中相似的字母混淆,而造成发音上的错误。
如将英语中的e 读成汉语拼音中的e, 将英语字母中的g 读成汉语拼音中的g等等。
必须指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并非只有单纯的正迁移或负迁移。
有时两种学习间可能是正迁移,而有时又可能是负迁移。
有时负迁移是暂时的,但必须通过练习消极影响才能得以减少或克服,正迁移的积极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2、按迁移的顺序,可将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先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后来学习的影响叫顺向迁移。
如学会骑自行车,更容易学会骑摩托车,属于顺向迁移;后来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叫逆向迁移。
而学生掌握英语语法之后,又可能反转过来对掌握汉语语法起干扰作用,则属于逆向迁移。
以上两个维度可组合起来,形成顺向正迁移与顺向负迁移,以及逆向正迁移与逆向负迁移四种形式。
如上面例举的学习汉语拼音对后来学习英语愈音所产生的迁移是顺向负迁移。
而在学完了汉语拼音后再学部英语语法知识,所学到的英语语法知识能进一步加深对汉语语法知识的理解,这些就是顺向负迁移。
无论是顺向迁移还是逆向迁移,其影响都有量的大小之分,正、负迁移之别。
3、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如数学学习中形成的认真审题的态度及其审题的方法也将影响到化学、物理等学科中的审题活动。
特殊迁移也称为具体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如英语学习中,当学完单词eye(眼睛)后,再学习eyeball(眼球)时,即可以产生特殊迁移,也就是说,利用具体的相同字母组合的迁移来进行新的学习。
特殊迁移的范围往往不如一般迁移广,仅适用于非常有限的情境中,但这并不意味着特殊迁移是不重要的,相反,它对于系统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三、影响迁移的因素(一)个人因素1.智力智力对迁移的质和量都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广义的智力包括一个人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等,智力较高的人能较容易地发现两种学习情境之间的相同要素及其关系,易于总结学习内容的原理原则,能较好地将以前习得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运用到后来的学习中。
2.年龄年龄不同的个体由于处于不同的思维发展阶段,学习间迁移产生的条件和机制有所不同。
举例说明:例如,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其学习迁移的发生有赖于具体事物的支持和协助,学习的迁移更多地表现在先后学习内容间较为具体的相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形式运算阶段的学习由于已经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不必依赖两种学习情境间的具体的相同要素的支持,就能概括出共同的原理、原则,产生学习的积极迁移。
3.认知结构在学习中,认知结构一般是指个人在以前学习和感知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形成的,由知识经验组成的心理结构。
其质量,如知识经验的准确性、知识经验间联系的丰富性和组织性都影响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时提取已有知识经验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影响迁移的发生。
4.学生对学习和学校的态度一方面,学生学习知识时的态度和心向影响他们把知识应用到社会工作和生活中的学习,如果学习知识时能认识到所学知识对以后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意义并能联想到当前知识可能的情境,会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具体情境中运用已有知识来学习或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学生对学校教师及其他学生的态度影响其学习和学习的迁移,如果学生认为学校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能获得有益知识的地方,而且与教师和同伴建立了融洽的关系,将对他们的在校学习及其迁移有良好的影响。
反之,如果学生养成一种害怕或厌恶学校和教师的态度,则对其学习及其迁移都是有害的。
5.学习的心向和定势心向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具有利用已有知识去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状态比没有这种准备状态更有利于已有知识对新的学习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