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我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我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我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摘要: 洋务运动30年开中国改革开放之先河,它是以富国强兵为宗旨的自上而下的经济改革运动。这场改革没有也无法改变当时的政治制度,西学中体的实验不可说失败但终不成功。伴随甲午烽烟的散去,同光中兴如昙花,短暂盛开后终于凋零。但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造成了资产阶级的成长,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阶级条件,这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洋务改良思想

那么我们该怎样认识洋务运动呢?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刺激,中国的一部分带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封建官僚,利用政权的力量,自上而下地倡导了一次以仿效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中心,以“图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一洋务运动产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是必然的。

1840年,鸦片战争的惨败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炮舰冲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中国遭到了更为沉重的打击和失败,京师被侵略者洗劫,皇帝仓皇出逃,死于外地,而且中国的陆军在与西方军队的对抗中,明显地无法抵挡。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朝统治阶级感到创巨痛深,陡感西方在军事上的优势。这也是洋务运动先从官办军事工业发展起来的原因之一。随着军事工业发展的需求和资本主义各国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朝野上下才逐渐看到了封建经济的其它部门,亦不能适应近代资本主义的挑战,必须急起直追,中国才能获得出路。

一大批中国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他们在中央以奕忻、桂良、文祥等权贵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新兴的汉族地主阶级官僚,还拥有一大批开明的知识分子和渴望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的民间工商人士。

1861年辛酉政变以后,与保守势力有冲突的慈禧登上了统治的中心,为了能够做稳统治地位,她对洋务派采取了扶植的政策,洋务派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后,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从单纯的设想或者说是思想到实践,可以说,这是中国在早期现代化的道路上一个非常重大的进步。洋务派以及洋务运动的进步性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二洋务运动为近代中国的改良主义开了先河

在人类历史上,技术革命往往是社会革命的先导。洋务运动和后来的改良主义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造成了资产阶级的成长,为资产

阶级改良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阶级条件,这是不容忽视的。但更重要的,则在于通过洋务运动,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使人们在观察世界时得到了比较和鉴别,认识了中国并不是什么居天下之中的唯我独尊的“礼义之邦”,而是“粉饰多而实政少,拘孪甚而百务弛”的封建落后国家。

在洋务运动酝酿之初,一般人幻想,只要掌握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中国就能够富强起来。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事实并非按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发展,他们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机器固有局矣,方言固有馆矣,遣发子弟固往美洲攻西学矣,行阵用兵固熟练洋枪矣,而何以委靡不振者仍如固也?”

最先研究这个问题的是洋务派官僚郭嵩焘,他于1876年奉派为头任驻英公使,驻英期间他潜心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制度,并针对洋务运动的实际状况,提出不少发人深省的问题。其中有两点最重要:一个是洋务运动的方向要改变。郭嵩焘认为,若想立国,必须象日本那样先学习西方的经济、法律制度,作为“立国之本”,而不能专搞那些“无能及远”的皮毛。一个是办洋务要发展民间资本即“富民”,他认为,“西洋之富专在民不在国家”,“岂有百姓困穷而国家自求富强之理?今言富强者,一视为国家本计,与百姓无与”。

当然,由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局限,在戊戌变法中,康、梁之辈仍然脱不掉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躯壳。那些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较深、思想敏捷的人象何启、胡礼垣等,又看出了康、梁主张的不中用,更进一步地指出:“外洋诸国惟不用经义,故能为所当为”,“中国之不能变,盖经义累之也”,直接向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向孔孟的说教提出了挑战。

由以上可知,洋务运动与近代改良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洋务运动与中国半殖民地的加深和形成没有必然的联系

洋务运动的整个过程,在时间上和中国半殖民地加深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是否全由洋务运动带来的?

在洋务运动所处的历史时期,世界资本主义正在向垄断过渡,再加上野心勃勃的后起的日本,此时对中国的侵略明显地加强。商品输入的激增,边疆危机的纷至,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给中国人民带来许多沉重的灾难。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屈辱投降,中国被瓜分豆剖的危机已迫在眉捷。这是具有种种弱点的洋务运动所不能遏制的。因此,不能认为这种危机的到来和加深,仅仅是进行了洋务运动的结果。

当时搞“洋务”,顾名思义,一切均需来自外洋。创办伊始,中国一不能出钢铁,二不会造机器,不但全套设备和技术,就连动力用煤都要来自外国。但是,这样的不可避免性在其

它谋求发展的经济后进国家几乎是共同的。像明治维新时的日本,彼得大帝改革时的俄国,以及其它资本主义发展比较迟缓的国家几乎都经过这个阶段,可见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在进行洋务运动的同时,清政府和地方大吏确实借了不少外债。据统计,在1861—1894年的三十余年中,共借外债四千五百多万两,但绝大部分用于军费和赔款,真正用来兴办“洋务”的还不到百分之七。但借债修路,在那时世界各国所在多有。可见借债这一点也不能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主要依据。

再就训练新式武装而言,洋务运动期间,陆军开始了武器和训练的更新。又由于近代中国的外患大都来自海上。封建统治阶级着意建立一支近代化的海军,不管是为了装点门面抑或借以御敌,尚属无可厚非。可是那时候中国对于近代军事的了解几乎等于零,不得不向外国购买新式武器,购买造船设备和主力舰只,聘请外国教官,派遣学生出洋。这种情况,在日本明治前后也曾有过。日本建立近代化军队所使用的办法和中国大同小异,然而日本非但没有殖民地化,反而成了侵略性很强的国家。因此问题的关键也不在这里。

那么,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的事实到底应如何解释呢?其实,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倒不是因为搞了一个很不像样的洋务运动。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在这个日益没落的封建帝国里没有一个新兴的阶级,或派生出某种力量,能够领导大多数人,克服一切阻力,进行社会变革。

所以,在这一期间,中国半殖民地不断加深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国际帝国主义的不断压迫,一是由于中国传统的封建势力作为一种极端腐朽而又异常顽固的力量,严重地阻滞着中国社会的前进。当时洋务运动刚刚形成的资产阶级不仅在政治上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在经济上也没有获取充分发展的自由。特别是《马关条约》的签订,允许外国资本在中国自由设厂,本来在封建制度压抑和失去关税保护的夹缝中刚刚生长起来的民族工业幼芽,立即遭到无情的摧残。洋务运动始终没有能够把中国推向实现近代化。

作为一股政治力量,洋务运动失败了,但是在整个现代化运动中,洋务运动没有失败,而是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人趋向了保守,一部分人深化了认识;洋务运动没有失败,作为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个思想阶段,它没有消亡,而是发展、延续了。

评价洋务运动

评价洋务运动 一、积极意义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清政府的政治危机-----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从这个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具有很积极的意义的。 说明当时的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自身存在的危机,与西方列强存在的差距以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更重要的一点是,政府采取了行动-------兴办洋务运动。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兴办近代企业 首先是军用工业: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 接着是民用工业:20多个,比较重要的官督商办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 其中兴办民用工业是为了支持军用工业。这一点很有积极作用。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虽然不是旨在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但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却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并且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二)建立新式海陆军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京师和天津,上海,广州,福州等地的军队纷纷改用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 经过苦心经营,洋务派建立起了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师。尤以北洋水师实力最强,其规模时居世界第4,其中定远、镇远舰的购置,给日本以很大的威慑,推迟了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时间。甲午战争爆发后,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重创日本海军,阻止了日本侵略军的长驱直入。因此,洋务运动中的近代军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起到了“御侮”的作用。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4课 洋务运动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洋务运动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掌握洋务运动的内容和评价;通过对洋务运动作用的客观分析,提高学生运用辩证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相关图片,学会处理信息的方法;通过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新式学堂等内容,认识洋务运动的目的及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洋务运动的目的、口号及内容,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认识它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步入近代的清王朝,遭到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又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冲击,统治已是风雨飘摇,面对残酷的现实,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化,一部分有识之士为了富国强兵进行了近代史的探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洋务运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洋务运动图片 1.材料展示: 材料一: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2.问题思考: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思考洋务运动兴起的目的和原因。 3.教师讲解: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中期清朝内部一些开明的官僚掀起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一场自救运动。这些开明的官僚在当时被称为洋务派。 4.引导学生:完成下表 洋务运动 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 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 原因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打击,让清王朝认识到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一直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一直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重大课题。为此,本文试图从现代化的视角来探寻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史上的地位。 一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最早启动。 首先,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现代化思想。19世纪中叶,现代化浪潮已从欧美席卷到世界各地,它打破了各国的隔绝状态,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连为一体,人类历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而在中国,清王朝遇到了开国以来最大的统治危机: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凭借洋枪洋炮打败了“天朝”军队。日趋衰落的清王朝犹如一座将倾的大厦,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政治统治的危机,促使统治集团发生了分化,出现了新的组合――洋务派。他们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语),提出了应变的思想,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最早揭示这一思想核心的是冯桂芬,他在1861年就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①这可以说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最初框架。后来,洋务运动最重要的领导者李鸿章曾多次阐述过相同的观点,如1863年2月他在致曾国藩书、1864年春在致总理衙门书和1865年9月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都反复强调了用外国长技来维护中国的“文物制度”的主张②。另外,洋务知识分子如王韬等也都在其著述文字中阐述过类似的观点。直到1898年另一位洋务官僚张之洞发表《劝学篇》,才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加以理论概括和系统阐发。在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运动期间,“中体西用”的思想成为洋务派的理论纲领。 在这一理论中,洋务派把中学和西学的关系称之为“体”与“用”的关系,或称之为“道”与“器”的关系,“本”与“末”的关系,“主”与“辅”的关系,进而肯定两者的相对价值,即中学具有精神价值,西学具有物质价值;更进而肯定两者的功用,即中学用来“治心身”,西学用来“应世事”。在这里,中学和西学的地位虽略有高低之分,如强调中学是“本”、“体”,而西学只是“末”、“用”,但同时这两者又被强调是相补相救,不可偏废的。说到底,就是他们企图要以军火武器和科学技术的“西用”,来达到维护古老的封建王朝这个“中体”的目的。显然,这一思想体现了落后的生产关系与先进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体现了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之间的矛盾。从哲学上看,这种两分法是谬误的,因为它是一种既肯定新价值又不否定传统价值的相对主义。 然而应当指出,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实已是一革命性的态度”③。从理论上看,他们以这种思想模式将西学内容合法化,将指向现代的世俗价值目标引进传统框架内,肯定西学所指向的世俗价值,肯定其具有传统伦理价值所不能替代的实际功用。这就等于承认中学还有所不足,还有待于西学补充,西学确有超越于中学的地方,从而动摇了“礼义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绝对、唯一的权威地位。这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的一大进步。从实践上看,这一思想不再像经世派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那样停留在书本上和口头上,而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有效的影响,它具有冲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开阔人们视野,引导人们追求新知的积极作用。即以当时设立的学堂而论,尽管每所学堂以及每次派遣留学生几乎都强调“以义理为体,以格致为用”,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际上是以西学为主的。有的只是规定“仍兼讲中学”:有的只是说“汉文经学,原当始终不已”,并不列为正式课程;有的只是要求学生在“闲暇”时阅读一些史鉴之类的书。当发现某些学生偏重中学、荒废西学时,还认为是背离了设立学堂的宗旨而着力加以整顿④。毫无疑问,“中体西用”思想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理论⑤,它使中国人迈出了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的脚步。 其次,洋务运动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机器生产,实现了中国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美国比较现代化学者布莱克指出,在人类历史中,有三次伟大的革命性转变,第

洋务运动综述

第六届全国洋务运动史讨论会述评 日期:[2009-06-03] 作者:涂文学来源:中华文史网字体:[大中小] 第六届全国洋务运动史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5月4日至11日在湖北宜昌举行。会议以“洋务运动时期的区域社会环境”为主题,对洋务运动与区域社会环境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有价值的探讨。 一、对洋务运动时期区域社会环境的研究:洋务运动史研究的最新进展 对洋务运动作区域性研究并不始于本次讨论会。多年以来,上海、武汉等地的一些学者就对本地区洋务运动史从区域经济学、文化地理学、地缘政治学的角度予以切入,进行了饶有兴味的探索。但是,自觉地,有意识地以社会史的视角对洋务运动时期的区域社会环境作整合性研究,则确实以第六届全国洋务运动史学术讨论会为嚆矢。 确立洋务运动与区域社会环境的研讨主题,体现了会议发起者推动洋务运动史研究走向深入的独运匠心。在对洋务运动作总体、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洋务运动的区域发展,这种研究的需要很大程度上来自洋务运动史本身:首先,如果我们不是将洋务运动仅仅看作单纯的政治活动或者经济活动,而是把它视为一种社会、文化行为的话,亦即不仅将近代化看作一种经济过程,同时更主要的看作是一种社会过程,那么,它必然与区域社会文化环境发生更深刻、更内在的契合和冲突。因此,我们从区域社会环境的角度楔入,就有可能对洋务运动与中国社会近代化关系问题获得整体性认识;其次,由于环境总是以一贯的、规则化的方式作用于人类的群体行为,因此,洋务运动便在区域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不同的“地区模式”。于是,对“模式”本身的勾勒,模式与模式之间的横向比较以及对隐处于模式背后的区域社会结构的研究就成为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最后,地区社会环境的差异性带来洋务运动和中国早期近代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从东到西,由南到北,有的地区已烟囱林立,沐浴欧风美雨;有的地区则江山依旧,依然是田园牧歌式中世纪风光。这就留给我们关于洋务运动与区域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广阔的研究空间:区域社会环境如何制约人的行为造成了区域之间近代化发展的不平衡;人又是怎样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克服社会环境的负作用而消除这种不平衡?这两方面因素在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区域近代化过程中都可找到事实依据。搞清楚这些问题,不仅有深刻的学术理论意义,其现实借鉴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与区域社会环境”这一研讨主题得到国内洋务运动史学界的广泛响应和认同。在讨论会收到的80余篇论文中,有相当数量的论文与此相关。讨论会一开始即径就主题洋务运动与区域社会环境关系进行大会交流。又按长江流域、东北和华北、西北和西南、华南三个区域进行分组讨论。会

我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我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摘要: 洋务运动30年开中国改革开放之先河,它是以富国强兵为宗旨的自上而下的经济改革运动。这场改革没有也无法改变当时的政治制度,西学中体的实验不可说失败但终不成功。伴随甲午烽烟的散去,同光中兴如昙花,短暂盛开后终于凋零。但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造成了资产阶级的成长,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阶级条件,这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洋务改良思想 那么我们该怎样认识洋务运动呢?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刺激,中国的一部分带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封建官僚,利用政权的力量,自上而下地倡导了一次以仿效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中心,以“图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一洋务运动产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是必然的。 1840年,鸦片战争的惨败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炮舰冲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中国遭到了更为沉重的打击和失败,京师被侵略者洗劫,皇帝仓皇出逃,死于外地,而且中国的陆军在与西方军队的对抗中,明显地无法抵挡。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朝统治阶级感到创巨痛深,陡感西方在军事上的优势。这也是洋务运动先从官办军事工业发展起来的原因之一。随着军事工业发展的需求和资本主义各国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朝野上下才逐渐看到了封建经济的其它部门,亦不能适应近代资本主义的挑战,必须急起直追,中国才能获得出路。 一大批中国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他们在中央以奕忻、桂良、文祥等权贵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新兴的汉族地主阶级官僚,还拥有一大批开明的知识分子和渴望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的民间工商人士。 1861年辛酉政变以后,与保守势力有冲突的慈禧登上了统治的中心,为了能够做稳统治地位,她对洋务派采取了扶植的政策,洋务派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后,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从单纯的设想或者说是思想到实践,可以说,这是中国在早期现代化的道路上一个非常重大的进步。洋务派以及洋务运动的进步性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二洋务运动为近代中国的改良主义开了先河 在人类历史上,技术革命往往是社会革命的先导。洋务运动和后来的改良主义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造成了资产阶级的成长,为资产

《洋务运动》教学案例最全版

《洋务运动》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提倡“素质教育”是当今最时髦的教育术语,什么是素质教育?具体怎样实施素质教育一直是困扰我们一线教师最大的难题。而且有时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又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学会知识,又要提高他们的能力,还要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等,所以感觉到很难。但最近的一次上课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过程】高中历史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部分知识历来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在这部分知识里,涉及面很广,特别是涉及到洋务运动的内容,有地主阶级中的两大派洋务派和顽固派,有两大工业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有两大性质的企业封建性官僚企业和具有民族资本主义的性质的企业,有对洋务派学习西方所产生影响的两大评价等等。所以内容很多,而且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一块比较难处理的部分。为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比如针对评价洋务运动,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讨论赛: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么是否意味着洋务运动学习西方错了呢?通过讨论,让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进一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历史:假如你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清朝官员,为了达到自救目的,你将会怎样做?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到教室,我按照预定的教学模式开始讲课。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共同学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部分内容,本节内容比较复杂,经济术语多,专业性强,大家先大致浏览全文,找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有哪些表现,进一步思考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有哪些,变动对中国产生了那些影响等。 学生开始认真的看书,归纳学生的思维也在跟着老师的思路有序的运转着。前两个问题比较好解决,到最后谈影响的时候,学生的兴趣也非常高,争先恐后的谈着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关于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时,我建议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我及时进行归纳总结课堂气氛很活跃在总结时,我说:“不错,归纳的很好。由此可见,洋务运动的前景是一片光明啊。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使洋务运动走向失败,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就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破产,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正要进行分组讨论时,一个学生冷不丁冒出一句话:“老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呢?”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哗的也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都在小声嘀咕:就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有点突然,因为这个知识点涉及到必修一的一部分内容,而且也不是今天讲课的重点,怎么办?说实在的,我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做充分的备课和思考,但看到学生的热情很高,好像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再继续下面的问题了。我呢,当然不能扫了学生的兴,而且掌握了这一点,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价,特别是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而且联系现在改革开放的中国,为什么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学的过程中应该怎么样学,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是如何崛起的,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等等。想到这儿,我的思路也打开了,于是我对学生说:“那我们先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但大家手头的资料是有限的,只能先从书本中找到甲午战争这一节的内容,找到了清政府的强大的海军力量如何在甲午战争中洋务运动失败,特别是威海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但看了之后,学生还是似懂非懂,不过他们最起码懂了两点:知道了洋务派苦心经营的海军力量覆没了,知道了李鸿章在战争中的妥协退让,学生的表情是义愤填膺的,大骂李鸿章妥协卖国,看到学生的激动情绪,我也深受感染,我说:“同学们,这就是大清的水师,这就是大清的腐败,更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和悲哀,即使我们进行了奋力的抵抗,最终也无法阻挡资本主义国家铁蹄的践踏,洋务运动中体西用,不变革中国的落后体制,而是单纯的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是不

如何认识洋务运动[人教版]

如何认识洋务运动 1.运动出现的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统治集团中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认为不能不调整统治政策,他们学习西方,发起了洋务运动,逐渐形成洋务派。 2.运动的性质:由封建地主阶级发起的以富国强兵救亡图存为目的的改良运动。 3.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特点:⑴近代军事工业的特点:①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②生产技术水平较高,有些达到世界水平。如江南制造总局仿制的毛瑟枪赶上了德国,制造的无烟火药达到世界水平。③这些近代军事工业都属官办。封建国家出经费由封建官吏采用封建的方法进行管理。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缺乏发展动力。⑵民用工业的主要特点:①都是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的近代化企业。例如,张之洞从英国引进的全套纺织设备。②这些民用工业创办的形式大多为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属于官僚资本,但它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这些民用工业的创建,在客观上对外国经济侵略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为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除供给国家和军队使用外还投放市场。如,开平煤矿生产的煤逐渐取代了洋矿开采的煤在天津市场的地位;张之洞的湖北织布局创办后,洋布每年进口减少约10万匹;修卢汉铁路所用的铁轨也是由汉阳铁厂生产的。

4.运动的失败原因:⑴客观原因: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洋务派聘请的一些洋匠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谋取暴利,使企业难以发展。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仇视一切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⑵主观原因:①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②整个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且有限。③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5.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⑴洋务派对清朝军队进行武器和训练的革新,与顽固派的愚昧守旧态度相比较,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使其战斗力有所增强。⑵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客观上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进程。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⑶西学的大量引进和新式学校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科学技术方面的专业人

洋务运动中考知识点总结

洋务运动中考知识点总结 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洋务运动中考,欢迎大家阅读。 洋务运动 背景:内忧外患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 前期:自强为旗号。后期:求富为旗号 前期创办的工厂:曾国藩--安庆内军机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后期创办的工厂:李鸿章--轮船招商局(上海),李鸿章--开平煤矿(天津),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张之洞--湖北织布局创办新式学校和选派留学生是最具有远见的措施。 失败的标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 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百般阻挠和破坏。

整个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彻底改变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导致洋务派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洋务运动中考重要知识点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3.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 4.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主张(口号):师夷长技(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6.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①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后期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③筹建三支海军(南洋、北洋、福建); ④兴办新式学堂(第一所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7.性质: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8.破产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9.失败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 10.评价: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

有关洋务运动论文关于洋务运动论文

有关洋务运动论文关于洋务运动论文 试论洋务运动中的军事自强 摘要:满清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到了后来虽然增加了“求富”的内容,但军事自强的目标始终未变。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和北洋海军的覆灭,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从而完全否定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这些看法是值得讨论的。 关键词:洋务运动抵御甲午战争 一 在认识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同中日甲午战争的关系时,首先要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推动洋务运动军事自强特别是进行近代海防军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防御日本的侵略。 清朝统治集团兴起洋务运动,从根本上讲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统治。但是,再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全国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后,对清朝封建统治威胁最大的是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办洋务的目的。有对内镇压的一面,但主要是为了抵御外辱。洋务运动是在国内统治阶级矛盾缓解,海边防危机日益加重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位增强抵御外辱的力量而采取的一种对策。

与其说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刚开始时,军事自强抵御外辱还是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话,那么,从70年代中期以后,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则主要是为了遏制和防御日本的侵略。明治维新后日本队中国的一系列侵略扩张活动,是促使清政府加紧从事军事自强活动特别是大力推进近代海防海军建设的最主要因素。 经过1874年日本制造的侵略我国台湾的事件和1879年日本侵吞琉球的事件促进了海军的建立。此后,北洋海军开始购造大型铁甲舰船,迅速走向成军。 洋务派创建新式海防海军的目的主要是防御日本的侵略,从1874年开展海防大讨论以来一直是很明确和一致的。建立南北洋海军都是“隐为防御日本之计”。内阁学士梅启照指出。日本“擅废琉球”,“窥伺高丽”企图进而侵我东北,对中国安全造成的威胁最为直接,因此“防东洋优胜防西洋”。李鸿章更明确的指出,日本实“为中国永久大患”。他说:“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国,今日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正是从防御日本侵略,拱卫京畿安全这样一个根本目的出发,并考虑到他日朝鲜“有警,或须派兵应援”,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海防建设中,决定以北洋为重点,首先发展北洋海军,并优先更新驻防华北地区的淮军和练军的武器装备,加强其训练,同时,将防御日本队我国台湾的侵犯,作为南洋海军,福建海军建设和作战的一个重要目的。

对洋务运动进步性的一些思考

对洋务运动进步性的一些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发生背景,运动形式和内容来探讨洋务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进步作用。通过查阅文献的方法和加入自己的一些思考,认为洋务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进步作用。 关键词:洋务运动;运动背景;内容举措;进步性 目录 一、洋务运动综述 二、洋务运动国内背景分析 三、洋务运动国外背景分析 四、洋务运动具体举措和内容 五、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与进步性 一、洋务运动的综述 中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近代中国遭遇西学东渐后,封建社会固有的意识形态发生转变。特别是西方列强侵入后,中国被迫开始了救亡图存的自救改革。清政府及其当权者推行的洋务运动开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目的是在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上,实现“自强”和“求富”。为此,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兴办民族军事技术重工业、民用工业和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显著。特别是近代洋务学堂的创立和留学生的培养为近代科技提供了强大的知识和人才保障。在被迫开办“洋务”的过程中,中国开始接触了西方近代科学并促进近代化兴起。洋务运动对于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奠基时期,它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洋务运动的国内背景分析 社会背景1: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中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和失败,京师被侵略者洗劫,皇帝仓皇出逃,死于外地,并且中国的陆军在与西方军队的对抗中,明显地感到无法抵挡。因此朝廷中提议引进西方近代军事和科技的人士显著增加。这些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 1梅雪《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研究》

力——洋务派。在此之前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洋务派在中央以奕忻、桂良、文祥等权贵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新兴的汉族地主阶级官僚支持,还拥有一大批开明的知识分子和渴望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的民间工商人士。1861 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欣发动了“辛酉政变”。从此慈禧开始垂帘听政,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长达四十七年之久。与保守势力有冲突的慈禧登上了统治中心后,为了能够做稳统治地位,她对洋务派采取了扶植的政策。慈禧清楚的认识到洋务运动是民心所向,人心思变。加之倡导变法与支持变法的大臣都是中央和地方的一些实力派人物,这些人物的能力是不能忽视。如果不支持洋务运动,那么就是和人心为敌,甚至要灭种亡国。有了慈禧太后的支持,洋务派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开始了一个从技术到思想的改革过程。 自然背景2:灾害发生频次急剧增加,持续时间显著拉长;灾害的地区分布日趋扩散,成灾面积空前广大;各种特大灾害继起迭至,交相并发,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群发性和整体性等周期性集中爆发的特征。特大洪涝灾害频频发生,旱荒奇重,低温冷害异常突出,地震活动相当强烈。除此之外,特大风暴潮灾害和流行性疾疫也在同一时期频频袭击中国大地。 三、洋务运动的国外背景3 西方列强在这第二次科技革命内对东方国家的殖民政策出现了暂时松动的趋势,整个19世纪后半叶,基本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对东方国家的干涉行动。采取这一对东方特殊的政策,决不是资产阶级的良心发现,而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一)西方列强忙于应付内部事务,无暇他顾。 第二次科技革给西方列强提出了许多新的而且十分重要的任务,如产业结构的调整、新科技的推广、军事国防工业的近代化等,这些涉及经济领域的事务,是资产阶级政府在此以前很少关注的。随着大工业的迅速发展,垄断组织的大量出现,垄断组织开始操纵国家经济命脉,进而影响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外交政策的制定,出现了垄断组织同政府的联合。随着新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资本主义矛盾空前尖锐,并因此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资产阶级政府必须花大力气进行调整疏导。 2夏明方《从清末灾害群发期看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条件》 3高国俊《浅谈世界近代化大潮与中国洋务运动》

第七课洋务运动

教学课题 第7课 洋务运动 授课班级 1--4班 教学用时 1课时 授课时间 9月20日 教学目标 1.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出现及争论;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目的、代表人物、主要活动;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评价洋务运动 2.⑴通过学习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洋务派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加剧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引进了近代生产方式,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中国是无法走上独立富强之路的;列强不愿见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中国的自救运动只会起消极作用。 3.⑴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分析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和顽固派观念上的异同与时代变革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发展地看待事物的教育。 ⑵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使学生科学地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从而对学生进行辨证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突破措施 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 读图法、比较法、归纳法 学习方法 示图法、讲授法、联系法、谈话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堂类型 新授课 教 学 流 程 二次备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 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阅读课 本,提高自学能力 一、导入 让学生回忆“19世纪60年代的清政府面临什样的局面?面对这样的局面,清朝政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 二、洋务派与顽固派 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张,讨论他们主张的异同,并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比较两者哪一个较进步。并思考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洋务运动,即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前提条件。 三、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组织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洋务运动的兴 让学生阅读“洋务派与顽固派”一 目,回答: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 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怎样的 变化?各派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 的主张是什么?最高统治者慈禧在 这件事上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为 什么会采取这种态度? 由学生概括“洋务”和“洋务运动” 的概念,教师进行总结。 各组展示本组所做的洋务运动 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 图,集各组所长,总结出最佳的洋

洋务运动知识点归纳

第六课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是由阶级的派所掀起的一场“”的运动。 2、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后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的这些官员被称为“” 3、洋务运动的时间是,它开始于,结束于。 4、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是,后期的口号是。 5、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是为了适应和的需要。 6、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新式学堂是。它创办于年。它以和为宗旨。 7、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和人才。 8、洋务运动的结果了,标志性事件是。 9、为中国近代化开辟道路的事件是。 10、客观上为中国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的事件是。 11、洋务运动发生在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的的自救运动。 12、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而不是把中国引向,它没有使中国起来。 13、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培养了。 14、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15、洋务运动后期,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主要有在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创办的汉阳铁厂 和湖北织布局等。 16、从到,洋务派筹建了、、三支海军。 17、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3.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 4.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主张(口号):师夷长技(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6.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①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后期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洋务运动评价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化改革,洋务运动是大清王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洋务运动最初的理念,而这一切都源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的领头人,,作为那个时代的先锋,将洋务运动推上了历史的舞台--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现代化来临了。 洋务运动的宗旨是“富国强兵”,在这一点上,洋务派确实建树不菲,现代化的钢铁厂,纺织厂,矿场,码头,造船厂,学校等纷纷出现在全国各地,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生产和文化的发展。同时,在数量和装备上,清王朝的海陆军队的实力也是当时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洋务派顶着巨大的压力,完成了许多超前于中国那个时代的事,力图维护国家。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改革,洋务运动最终又轰轰烈烈的失败了。以封建的思想和制度去发展西方自由、民主体系下的科学和思想,这一点显然是可笑的。当时的国情是,大多数中国人对洋务知之甚少,思想还处于被愚昧迷信和封建礼教束缚的阶段,而且洋务运动并没有真正让国家富起来,让一个穷酸、愚昧、受束缚的国家去发展这些东西未免是“强人所难”了。洋务运动归根结底还是摆脱不了封

建体系的约束——也许是时势压迫下的无奈,其最终目标被牢牢关在加强军力,维护统治的牢笼中。大清国希望巩固统治,却没有注意到教育在近现代化中的地位,即便是同文馆、留美幼童,也不过是寥寥云烟、挥洒过眼罢了。 与此同时,日本的明治维新正轰轰烈烈地展开,日本——不得不说,有一个善于借鉴、善于学习、时刻保持危机感的民族,这一点从古至今都不曾改变。相比大清国在近现代教育中的“小试牛刀”,日本在其中可谓是“大刀阔斧”,而且在武器的更新与工业的发展上也没有停歇--这使甲午战争的结局已定。洋务运动,说实话,是举步维艰的,进取的洋务派也并非是不想教育兴邦、富国利民的,只是当时的现状令他们无从下手。从这一点上来看,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洋务运动的作用是积极的。它为中国日后多种工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近现代改革的一次重要探索,而洋务运动开明者的精神也为后人所敬重,所借鉴。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洋务运动也在不断地给后人以启迪,以激励。 符祖昊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对“中体西用”的思考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对“中体西用”的 思考 测绘科学与工程学院测绘09-3 董冰全0901180407 摘要: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封建中国的大门。封建统治者们也意识到进行洋务运动的重要性,旧中国也涌现了一大批救国图存的志士。他们办学堂,兴军事,一切是办的热火朝天。可是在如此良好的氛围下,洋务运动竟然失败了,这是为什么。一切客观条件都好像已经具备,可是结果却不合人意。本文将从洋务运动自身的封建性、依赖性以及自身的局限性等各方面进行分析解释。 关键字:洋务运动发展富强 正文: 1840年的鸦片战争,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强大敌人的挑战,沉睡的中国里,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他们从事研究了解西方情势,并提出模仿西法“师夷长技以治夷”的呼声。英法联军,更激起朝野若干士大夫的觉醒,开始具体的推动“师夷长技”以雪耻图强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以振兴中华。这就是洋务运动的开始。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虽然不是旨在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但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却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并且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西学的大量引进和新式学堂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也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传统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洋务运动把西方近代文明成果呈现在对其茫然无知的中国人面前,使人们开始耳闻目睹和亲身体会这些成果的优越之处,从而逐步澄清了对“西学”的种种误解,由一味抵拒,渐至批判地吸取。盲目自大的心态日见改变,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客观地面对现实,承认两方科技的进步,不再反对把“西学“引入中国。可是在如此良好的资产主义社会的氛围下,洋务运动还是败得一塌糊涂,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1.洋务运动自身的封建性缺陷,导致其只是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没有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这“商

洋务运动有关知识点

洋务运动有关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时间 1861年-1895年)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訢和文祥,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团,此外还有崇厚、沈葆桢、刘坤一、唐廷枢、张謇等。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声、光、电、化、轮船、火车、机器、枪炮、报刊、学校等,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帜。认为要富强,使中国“有备无患”,必须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甚至社会政治学,因此提倡兴“西学”、提倡“洋务”、办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迠立新式军队,达到“自强”目的。 为了解决军用工业的原料、资金、运输问题,进而大力兴办民用工、矿业和运输业,达到求富,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目的。 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同治帝的老师、工部尚书、大学士倭仁和宋晋等,地方上主要是一些内地的官员。以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时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主要标志:新式企业、开创报刊、开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翻译书籍、架设电报、修建铁路。 洋务运动的最终结果虽然是失败,但是其对中国近代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1)对近代军事的影响: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军事工业相继问世。1885年设立的海军衙门,统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清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对外国的侵略势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使中国军队以近代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开始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2)对近代经济的影响: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资金、原料、交通等方面的问题,于是在“自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之后,洋务派又在“求富”口号之后开始兴办民用企业,着重点在于采矿、冶炼、航运、铁路等一系列配合军事工业的项目。在洋务派的倡导下,许多达官显贵以兴办洋务为荣,深深的动摇了从商鞅变法开始的,中国几千年文明中“重农轻商”的概念,促使中国近代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对中国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对近代政治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创办者自身的封建性和腐朽性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而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其他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缺陷,刺激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对近代文化的影响:洋务运动是近代教育的开端。要开始洋务运动,兴办洋务就必须要有精通洋务的人才,但是中国传统的科举制教育却远远无法满足洋务运动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就成了洋务运动进行下去的一项总要的举措。开办新式学堂,从19世纪60

评价洋务运动

评价洋务运动 教学目标:通过分析洋务运动的破产和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所产生的历史作用的史实,培养学生对材料处理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难点:如何辩证的看待洋务运动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评价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到90年代,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我们该如何评价它呢?先来听一下洋务派大臣李鸿章自己的评价展示:视频 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老师提问:议一议:李鸿章为什么说练兵和海军都是“纸糊的老虎”呢?为什么又说它们“虚有其表”呢? “纸糊的老虎”是指甲午中日战争,洋务派苦心经营的北洋军舰全军覆没,这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虚有其表”是指洋务派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而轰轰烈烈进行的洋务运动,最终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教师总结: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一起来看一则材料,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思考:为什么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呢? 教师总结: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洋务派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都不输给西方国家,只是武器装备落后于西方国家,我们只需要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 所以说洋务运动有着只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没有改变其落后封建制度的局限性。这也是洋务运动走上失败的根本原因。 教师过渡语: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实现工业强国之梦,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展示图片 这是一组江南制造总局炮厂的机器房和它生产出的毛瑟枪的图片,从图片中可以看出这时洋务运动的企业已经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