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洋务运动

合集下载

鲁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洋务运动(1)精编版

鲁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洋务运动(1)精编版

洋务运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

2.掌握洋务派和顽固派的概念。

3.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结果。

4.对洋务运动作出正确评价。

能力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使学生逐步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德育目标1.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2.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方法1.总括法。

本节是本单元第一节,首先应把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概括介绍给学生。

2.比较法。

对洋务派与顽固派可采用此法。

3.归纳法。

对于洋务运动的概况,可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归纳。

4.逻辑推理法。

对于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关系,以及企业与培养新式人才之间的关系,可用常理推导。

5.分析法。

对于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可用此法。

6.讲解法。

这一节对于初学历史的八年级学生来说,不好理解的东西过多,需用讲解法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常规教具、投影仪、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同学们请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内容。

框中之图是洋务运动期间,由中国工匠独立制成的铁甲舰“平远号”。

它的性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外国购买的“远”字号战舰。

在甲午海战中,“平远号”一炮击中日本旗舰“松岛号”水雷室,震惊敌舰。

那么,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又有哪些?这是我们在本节中将要学习到的内容。

[导入语例示二]同学们看投影打出的材料。

[投影显示]近现代史上所占的地位如何?我们应该如何去评价它?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些内容。

(鲁教版)初中历史中考第一轮复习(七上-课课练)

(鲁教版)初中历史中考第一轮复习(七上-课课练)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1课鸦片战争1、林则徐虎门销烟。

19世纪上半期,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为了,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

在中英两国贸易中,英国处于逆差地位。

后来英国发现,从事毒品贸易,可以牟取暴利。

鸦片走私使许多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

同时,鸦片还严重。

鸦片的输入,给中国带来深重的。

清朝大臣林则徐上书,请求。

年3月,林则徐到达。

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海滩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

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

2、中英《南京条约》。

1840年至1842年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求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条约规定:割地——;赔款:开放、、、、五处通商口岸;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须同英国商定。

3、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的影响:中国开始从沦为。

鸦片战争是的开端,是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鸦片战争后,列强不满足于既得利益。

为了,1856年至1860年联军为主凶,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联军进入北京,闯进,掠夺无数珍贵宝物,其中就包括十二生肖兽头中的。

为毁灭罪证,又火烧圆明园,这一辉煌的人类文明化为灰就。

2、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在期间,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万平方千米。

其中《》割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是割地最多的条约;库页岛是在《》里被割占的。

是列强中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3、太平天国抗击。

在战役中,太平军击毙洋枪队首领。

第3课收复新疆1、阿古柏侵占新疆。

新疆是中国的门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865年,中亚浩罕国陆军司令率兵入侵中国新疆,使美丽富饶的新疆变成人间地狱。

成为英俄两国分裂中国领土新疆的共同傀儡。

1871年,还直接出兵侵占了新疆的地区。

2、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5年,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作业设计方案》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作业设计方案》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 掌握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3. 了解清末边疆危机的原因和影响;4. 分析洋务运动对边疆危机的影响;5. 提高学生历史分析和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2. 洋务派的主要内容和政策;3. 洋务运动对中国摩登化的影响;4. 清末边疆危机的原因和表现;5. 洋务运动对边疆危机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2. 清末边疆危机的原因和影响;3. 洋务运动对边疆危机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听讲,介绍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的相关知识;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的干系,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3. 分组钻研法:分组让学生深入钻研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的具体案例,提高学生的钻研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了解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的背景;2. 进修洋务运动:讲解洋务运动的起源和发展,介绍洋务派的主要内容和政策;3. 进修边疆危机:讲解清末边疆危机的原因和表现,引导学生分析边疆危机的影响;4. 探讨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的干系:组织学生讨论洋务运动对边疆危机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5. 小组钻研:分组让学生深入钻研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的具体案例,展示钻研效果;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的干系。

六、教学评判1. 教室表现:考察学生在教室上的表现,包括听讲、讨论、钻研等方面;2. 作业表现:安置相关作业,考察学生对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考题,考察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掌握水平。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相关历史教材和资料,辅助教学;2. 多媒体: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3. 图书馆: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深入钻研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八年级历史第七课笔记

八年级历史第七课笔记

八年级历史第七课笔记一、单元主题和目标本单元主题是“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预期的学习目标是:1. 掌握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基本脉络和影响;2. 理解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关系;3. 认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艰辛与曲折;4.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二、课程内容概述本单元第七课是“戊戌变法”,涉及的知识点包括戊戌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

重点是通过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理解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三、学习策略与方法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可以采用以下有效学习策略和方法:1. 预习:提前阅读课本,了解明天要学习的内容,找出不懂的地方,以便在上课时重点听讲;2. 复习:课后及时复习当天所学内容,加深记忆和理解;3. 制作笔记:在课本上标注重点内容,方便随时查阅;4. 小组讨论:与同学一起探讨戊戌变法的相关问题,相互启发和提高;5. 提问与解答:对于不懂的问题,及时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

四、互动与合作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可以与同学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提高效果。

例如:1. 分组讨论:与同学一起分组进行讨论,深入探讨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等问题;2. 互相提问:在上课时互相提问,一起解答问题,共同解决问题;3. 分享经验: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以便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

五、自我评价与反思在本课学习中,我认为自己通过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等知识点,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理解戊戌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影响方面还需要加强学习。

为了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我将继续多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多参加小组讨论和提问等活动,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

同时也要与同学互相交流和学习经验和方法,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初中历史《洋务运动》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洋务运动》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发生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 引导学生认识洋务运动的积极性与局限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内容:1. 洋务运动的背景:清朝内忧外患,国家危机。

2.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引进西方科技,兴办近代工业,改革军事,培养人才。

3. 洋务运动的影响:一时国家的富强,但最终未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命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发生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洋务运动的积极性与局限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与影响。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洋务运动的成功与失败。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提升历史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洋务运动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与影响。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问,进行讲解,剖析洋务运动的特点。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例子,分析洋务运动的成功与失败。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洋务运动的积极性与局限性。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

针对学生的疑问,要耐心解答,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在小组讨论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对洋务运动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洋务运动背景、内容与影响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历史素养的提升。

七、教学准备:1. 准备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2. 收集相关的历史案例,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洋务运动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章 洋务教育

第七章  洋务教育
关系:今欲强中国,存中 学则不得不讲西学。 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思想----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这是一切 学问的基础,要放在领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 方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之不足。若不通中学, 则西学学的越多其害越深,他说:“今欲强中国, 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抵 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 烈于不通西学者矣。”

2、抨击传统的封建教育的空疏无用,主张经世致用
(二)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


《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最早系统研究西方的
著作。他在《海国图志· 叙》中指出:“是书何以
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 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 在军事技术上的长处。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
(外语)
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
(军事)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
(科技)
福建电气学堂、天津电报学堂
(二)洋务学堂的特点
培养目标:洋务人才 教学内容:“西文” “西艺”为主 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三)洋务学堂的意义

从整个中国教育史发展过程看:洋务学堂在封 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一个缺口,第一次建立了
(二)《劝学篇》

1、《劝学篇》的主要内容及所作目的
张之洞的《劝学篇》共24篇4万余字,分内 篇和外篇,内篇9篇,外篇15篇。内、外篇各有 主旨:“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 风气。”而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本,西学为 用”,是对洋务运动的理论总结,并试图为之后 的中国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模式。
容闳
布朗牧师

7 戊戌变法

7   戊戌变法

思考: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守旧派势力强大,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 维新派手中,而紧握在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手中----维新派只少数几个人,而且在朝中没有实权。 材料二: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 接近广大人民群众,还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
材料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 到戊戌变法的时候才有20余年的历程,而且当时既有来 自外国侵略势力的压迫,又有国内封建主义束缚,先天 不足,力量及其微弱。只依靠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下命 令。
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 囚禁在这里。
“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赴难图
谭嗣同
死 得 其 所 , 快 哉 快 哉 !
有 心 杀 贼 , 无 力 回 天 ,
维新派要杀的贼: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
无力回天的原因:
是因变法遭到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 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
死得其所:
谭嗣同甘愿做为变法流血牺牲第一人, 希望用生命唤起人们的觉醒。
3.主要内容
文化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 传播新思想。 有利于传播资 思想上: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产阶级思想
君主立宪制又称立宪君主制,或称“虚 君共和”,是相对于君主独裁制的一种 国家体制。
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 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 实现事实上的共和政体。
(一)公车上书 ---拉开序幕
1.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2.时间、地点: 1895年
3.发起人: 康有为 北京 、 梁启超
4.目的: 5.结果:
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对清政府触动不大,轰动了全国,最终失败。

第7课《戊戌变法》课件2

第7课《戊戌变法》课件2

教学目标:
1、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内容,②知道维新派
创办的政治团体强学会和主要刊物《万国公 报》。③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2、认真分析和评价变法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 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 。 3、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 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②学习维新 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勇 气概。③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 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
材料二
1863—1894年这30年,中国民办企业数共计119 家,投资额680万元,而1895—1898年这甲午中日战 争后的三年里,企业数就达74家,投资额更是达到了 1432万元。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的产生。而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民 族资本主义则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材料三
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 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窃认为今之为治, 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窃为皇上筹自强之 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 ——《公车上书》
1、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危机加深。 2、康有为上书,其言辞恳切,令光绪帝动容,表示不做“亡国之君”。
(二)“百日维新”前的论战:
教材事例: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翁同龢、军机大臣荣禄等问话康有为。
荣 禄:“你老是变法呀,变法呀,可你知道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
康有为:“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的领土的。今天祖宗的领土都保不住了, 祖宗那套法还有什么用呢?就拿总理衙门来说,祖宗的法里并没有, 是最近这些年要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设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 非变不可!”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课题
第7课 洋务运动 授课班级 1--4班 教学用时 1课时
授课时间
9月20日
教学目标
1.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出现及争论;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目的、代表人物、主要活动;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评价洋务运动
2.⑴通过学习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洋务派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加剧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引进了近代生产方式,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中国是无法走上独立富强之路的;列强不愿见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中国的自救运动只会起消极作用。

3.⑴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分析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和顽固派观念上的异同与时代变革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发展地看待事物的教育。

⑵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使学生科学地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从而对学生进行辨证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突破措施 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 读图法、比较法、归纳法 学习方法 示图法、讲授法、联系法、谈话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堂类型 新授课
教 学 流 程 二次备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
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阅读课
本,提高自学能力
一、导入
让学生回忆“19世纪60年代的清政府面临什样的局面?面对这样的局面,清朝政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

二、洋务派与顽固派
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张,讨论他们主张的异同,并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比较两者哪一个较进步。

并思考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洋务运动,即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前提条件。

三、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组织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洋务运动的兴
让学生阅读“洋务派与顽固派”一
目,回答: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
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怎样的
变化?各派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
的主张是什么?最高统治者慈禧在
这件事上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为
什么会采取这种态度?
由学生概括“洋务”和“洋务运动”
的概念,教师进行总结。

各组展示本组所做的洋务运动
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
图,集各组所长,总结出最佳的洋
起和发展”一目,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并记录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引导学生分析“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含义,强调“长技”主要指西方的先进技术,“自强”体现强兵、创办军事工业。

对比“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异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清政府对待列强侵略的态度由坚决抵抗转变为妥协求和,认清清政府逐渐被洋人控制的时代特征。

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洋务派以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为洋务运动的开始?
出示“江南制造总局”和“开平煤矿”两幅历史照片,让学生分析两张照片中的建筑物外观的特点的不同之处,由此深入分析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在其活动中的体现。

简单介绍洋务运动的基础理论-“中体西用”论。

由学生回答:洋务派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的根本目的。

并向学生介绍,此时李鸿章等人已经认识到:西方列强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生产商品,并以高价出售给中国。

因此,洋务派此时兴办近代民用工业也有抵制外国商品倾销的意图。

四、洋务运动的破产
在分析列强对待洋务运动的态度时,教师要强调列强一方面希望中国创办近代工业,这样有利于其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中国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使其商品在最初一段时间很难在中国打开市场),另一方面,他们不希望中国富强,因而,只向中国提供已经落后的技术和淘汰的产品。

其他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正确评价洋务运动,学生可以根据对前面两目的分析得出。

小结:洋务派的目的是镇压人民反抗、抵御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
示意图。

各组提出本组的问题,教师根
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或由学生自己
回答,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答案,或由教师讲解。

生分析归纳洋务派创建近代工业过
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遇到哪些困
难、存在哪些问题?并使学生认识
到,洋务派在兴办近代工业和建立
近代海军时,是地方的几名大员干
吏各自为政并无领导核心。

通过让
学生分析兴建近代海军的目的,使
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抵御列强入侵也
是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
原因。

学生利用图片,分析思考不同的原

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分析思考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联系巩固
注重引导学生归纳
问题的能力
外国侵略、实现国家富强、维护清朝统治,但这样的目的并没有实现。

洋务运动的很多作用:如“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制度的瓦解”、“有资本主义色彩”等并不是洋务派预设的目标。

故而从动机论,洋务运动消极色彩浓厚;从结果论,其在客观上又有着进步的意义。

板书设计:
洋务运动
一、洋务派与顽固派
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2.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19世纪70年代-90年代)
3.洋务派创建的海军(北洋、南洋、福建水师)
4.新式学堂的出现
三、洋务运动的破产及其影响
教学反思: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以正文为纲,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简短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