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三首

合集下载

李商隐诗三首

李商隐诗三首
落 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2)有人说诗中“肠断”一词传神,你认为如何? 试作简要赏析。
风送落花,漫天飞舞,落到田间小路,落到斜阳将 沉的地方。诗人感慨身世,欲展才华,奈何无门,但流年 易逝。诗人念此,虽有夸张之意,但感人至深,伤感断肠 更能体现出诗人的伤痛心情。
主旨:
此诗托古讽今。表面看,诗人是讽汉文帝, 实际是托古讽今,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 服药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更难礼 贤下士。诗人怜贾谊正是自怜,遭朋党之争,沉 沦下僚。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前二句追想春 日之柳的情状。 “舞” 写出春柳 的婀娜多姿和无限 风光。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求”、“访”(咨询)写文帝求贤 之殷切,待贤之谦诚。
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 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
可怜夜半虚前席 夜半前席:形象描绘出文帝当时那种虚 心垂询、凝神倾听的情状。
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创的抒情诗体,向来以 难解著称,一部分实写男女之情,也有一部分 别有寄托,或介于两者之间。但大都以悲剧性 的相思为主题,交织着希望、失望以至绝望等 复杂感情,这是晚唐时代的悲剧气氛和个人悲 剧命运在其诗中留下的印记。
贾谊被贬长沙,是历代文人写怀才不遇时常用的题材。 一般文人均以贾谊被召回长安时宣室夜对为君臣遇合的佳话, 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 翻出了新意。

李商隐十首最经典诗

李商隐十首最经典诗

李商隐十首最经典诗引言李商隐是唐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个性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以深刻的思考和细腻的描写而闻名,被誉为”诗鬼”。

李商隐的诗歌涉及广泛的主题,包括爱情、自然、人生哲理等,但他的十首诗被誉为他最经典的诗作。

一、《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1. 诗意和主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分别的痛苦和难舍之情。

诗中的东风、百花残等意象都揭示了岁月无情,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很难长久维持。

2. 表现手法和意象作者通过描绘春季草木枯萎、人事沧桑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失落和痛苦。

诗中的蓬山和青鸟等意象象征了离别的距离和希望。

3. 表达情感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爱情分别的伤感情绪,并反思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作者借助自然景象和动物意象,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于爱情的思考和感慨。

二、《无题·少年听雨歌楼上》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黄叶堆1. 诗意和主题这首诗探讨了人生的离别和岁月的无情。

诗人通过描述不同年龄段人们听雨的场景,表达了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转变。

2. 表现手法和意象诗人通过不同场景中的雨景和环境描写,展现了年轻、壮年和晚年时人们对于雨的感受和思考。

3. 表达情感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光流转和生命变迁的思考和感慨。

通过雨的意象,诗人将离别和岁月变化与人生进行了对比,表达了对于生命和时间的深刻思考。

三、《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1. 诗意和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爱情的渴望和思念之情。

诗中描绘了昨夜的星辰和风景,以及诗人心中的美好愿望。

2. 表现手法和意象诗人通过描绘星辰和风景的多样性,来表达诗人对于爱情和心灵交流的渴望。

李商隐名诗词10篇

李商隐名诗词10篇

李商隐名诗词10篇作为一个关心政治的知识分子,李商隐写了大量这方面的诗歌,留存下来的约有一百首左右。

其中《韩碑》、《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随师东》、《有感二首》等,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作品。

李商隐早期的政治诗指陈时局,语气严厉悲愤,又含有自我期许的意味,很能反应他当时的心态。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商隐名诗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鄠杜马上念汉书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世上苍龙种,人间武帝孙。

小来惟射猎,兴罢得乾坤。

渭水天开苑,咸阳地献原。

英灵殊未已,丁傅渐华轩。

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石榴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

王昭君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顾人。

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

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露如微霰下前池,月过回塘万竹悲。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

岂到白头长知尔,嵩阳松雪有心期。

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

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精帘。

赠荷花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常相映一作:长相映) 无题·八岁偷照镜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北齐二首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赋得鸡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稻粱犹足活诸雏,妒敌专场好自娱。

李商隐十首名诗

李商隐十首名诗

李商隐十首名诗李商隐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被誉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其诗作充满着飘逸、浪漫和充满激情的气息。

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其中《锦瑟》、《夜雨寄北》、《夜泊牛渚怀古》等十首名诗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珍品。

下面我们将围绕这十首名诗展开文文明叙述。

一、《清平调·其一》《清平调·其一》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是展现李商隐思乡之情的珍品之作。

李商隐在这首诗中展示了他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痛苦。

通过美丽的诗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在离开故乡时所感受到深沉的悲伤和痛苦。

将自己辗转于他乡和望乡之间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充满了浓重的离情别苦,读来令人深感慨叹。

二、《夜泊牛渚怀古》《夜泊牛渚怀古》是李商隐的又一代表作。

这首诗是以诗人在牛渚舟中夜游时对历史古迹和人民辛酸的反思为主题的。

在这首诗中,李商隐借由对古堡、古碑和古人的怀念来表达自己对于历史和时代的思考和关注。

他通过描写风景和历史场景,融入了自己的感受,使这首诗思维清新、深邃、唯美。

读来让人们领略到李商隐的文化底蕴和情感世界。

三、《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是李商隐的另一首名篇。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迷茫。

在行云流水般的句子中,李商隐将自己的思考阐述得很深刻,并且笔墨的运用非常巧妙。

这里的“红衣”代表着李商隐本人,他希望在这个世界上体验更多,感受更多,达到的平衡和满足。

四、《夜雨寄北》《夜雨寄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这首诗是展现诗人思念远方的爱情和抒发诗人在思乡时的感情的优美之作。

在这首诗中,李商隐通过描绘雨夜中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在异乡的孤独。

同样地,他也通过奉上的酒来表达他面对离别时有所不同的坚强态度。

这种用心良苦的诗歌表达使读者深深感受到这位诗人深情厚谊之情,感受到他对生命和现实的束缚之痛。

五、《夜泊牛渚怀古》《夜泊牛渚怀古》是李商隐的又一代表作。

这首诗是以诗人在牛渚舟中夜游时对历史古迹和人民辛酸的反思为主题的。

李商隐的诗以及赏析5篇

李商隐的诗以及赏析5篇

李商隐的诗以及赏析5篇李商隐的写作,除诗歌以外的成就被论及得较少。

事实上,他是晚唐时期最重要骈体文作家之一。

这种文体注重文辞的对偶,并使用大量典故,广泛使用在唐代官方文件中。

李商隐在令狐楚的培养下,成了一位骈体文的专家,为许多官员代笔起草过奏折、书信等文书。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李商隐的诗以及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还京朝代:唐朝|作者:李商隐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这首诗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

当年李商隐再次应吏部试被录取,释褐为秘书省校书郎。

这个职务虽为九品上阶,却是个清要之职,很容易升为翰林学士或知制诰之类。

可是,由于朋党倾轧,他马上又被调补弘农(今河南灵宝)尉。

按唐制,县尉只是个卑微的俗吏,低于县令、县丞和主簿,主要任务是负责地方治安。

弘农属上县,但尉职亦不过从九品上阶,每日里在官府中趋走,待黄昏又要封存官印,清点囚徒。

仅这些就足以让李商隐不堪忍受,况且还要他亲自处理那些无辜的黎民百姓。

所以李商隐做不好县尉几乎是在他赴任之前就已成定局。

事实上也是如此,《新唐书》本传说他“调弘农尉,以活狱忤观察使孙简,将罢去,会姚合代简,谕使还官”。

终因“活狱”(即减免受冤囚徒的刑罚)而冒犯了上司。

就在这种情形下他愤而辞职,这首诗就是当时他写给州刺史“乞假”的。

此诗一开头就从这卑微低贱的尉职说起,“黄昏封印点刑徒”,“封印”、“点刑徒”,这就是县尉每天黄昏时的例行公事。

诗人不是含糊地一笔带过,而是具体地、不厌其烦地一一点出,更显示了这职责的无聊和不堪忍受。

第二句“愧负荆山入座隅”,与首句成一鲜明对比,以荆山的巍峨高耸反衬自己的沉沦下僚。

李商隐赴弘农尉任时曾途经荆山,并写了一首《荆山》诗,诗云:“压河连华势孱颜,鸟没云归一望间。

杨仆移关三百里,可能全是为荆山。

”对荆山极力赞美,因此这里才顺手拈来反衬自己的处境。

诗的后两句是用典:“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李商隐的七首嫦娥诗

李商隐的七首嫦娥诗

李商隐的七首嫦娥诗
李商隐以《嫦娥》为题的诗只有一首,另外还有六首诗中出现了“嫦娥”,以下是这些诗的内容: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夕》
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

《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无愁果有愁曲北齐歌》
东有青龙西白虎,中含福皇包世度。

玉壶渭水笑清潭,凿天不到牵牛处。

骐驎踏云天马狞,牛山撼碎珊瑚声。

秋娥点滴不成泪,十二玉楼无故钉。

推烟唾月抛千里,十番红锦缠头死。

一息愁来几十年,万寻枯骨带苔钱。

虬须公子五侯客,一饮千钟如沃雪。

鸾凤清歌和皆绝,玉盘真珠迸倾泻。

朱城九门门九开,愿逐明月入君怀。

入君怀,结君佩,怨君恨君恃君爱。

筑城思坚剑思利,同盛同衰莫相弃。

《圣女祠》
松篁台殿蕙香帏,龙护瑶窗凤掩扉。

无质易迷三里雾,不寒长著五铢衣。

人间定有崔罗什,天上应无刘武威。

寄问钗头双白燕,每朝曾向阿谁家。

《袜》
尝闻宓妃袜,渡水欲生尘。

好借常娥著,清秋踏月轮。

《李商隐诗三首》练习题

《李商隐诗三首》练习题

《李商隐诗三首》课程标准:1、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2、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

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课标解读:1、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其创作的经历,体味其诗歌的底蕴。

2、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把握《李商隐诗三首》的形象,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3、、以教材为例子,让学生获得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个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是 ( )。

A.西畔.(pàn) 灵犀.(xī) 钓钩.(gōu) 射覆.(fǜ)B.嗟.余(jiē) 转蓬.(péng) 舞筵.(yàn) 苍.生(cāng)C.才调.(diào) 可怜.(líng) 逐.臣(zhú) 吹拂.(fú)D.斜.阳(xié) 春苑.(yuàn) 蝉.声(cán) 无伦.(lún)2、填空。

(1) ,不问苍生问鬼神。

(2)身无彩风双飞翼,。

(3)如何肯到清秋日, !(4)李商隐,字义山,号,唐代著名诗人,作品缠绵悱恻,著有诗集,与并称“小李杜”。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断肠:(2)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肯:(3)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虚:(4)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转蓬:二、阅读感悟阅读下面两首涛歌,完成4、5题。

李商隐 《碧城三首》 赏析

李商隐 《碧城三首》 赏析

《碧城三首》其一 李商隐“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

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精盘。

”据说这《碧城三首》又是李商隐最难理解的诗,我觉得是不是前人都想多了。

李商隐从小帮人家抄书赚钱,恐怕抄了不少道家仙家的书。

的确,有什么人会付钱让你个小孩子去抄书啊,如此想来还确实是那些求仙拜佛的人可能这么做。

所以李商隐恐怕没少抄此类的书,比如东晋葛洪的《神仙传》之类的。

我觉得这首诗,至少这第一首没什么特别的,就是一首描述“西王母”居住地方的诗,相当于古代的“科幻诗”。

那么李商隐为什么会写这样的“科幻诗”呢?事实上,还是因为他逝去的爱妻,他在想象他的爱妻去的那一个世界。

来看原诗:“碧城十二曲阑干,”字词典故“碧城”:【《太平御览》卷六七四引《上清经》有写:“ 元始 ( 元始天尊 )居紫云之闕,碧霞为城。

”】“元始天尊“是道家最高神袛zhi1。

而道家又称“西王母“是“元始天尊“的女儿。

“西王母“住“碧城“也很合理。

“阑干”:栏杆。

“十二曲”:听说那里有十二座玉楼,自然就有十二个曲曲折折的栏杆环绕了。

赏析李商隐说,“碧城”有十二座玉楼,由十二曲栏杆环绕着。

“犀辟尘埃玉辟寒。

”字词典故“犀”:“犀牛角”或者应说是“犀兕si4”(一种类似青牛的神兽的角)。

“辟pi4”:消除的意思,比如辟邪。

赏析李商隐说,这玉楼与栏杆都是玉和“犀兕”做成的,犀牛角可以消除尘埃,而玉可以消除寒冷。

这里是指“犀兕”可以消除尘埃,玉可以消除寒冷。

也就是说,碧城这里一尘不染,而且也不寒冷。

“阆苑有书多附鹤,”字词典故“阆lang2苑”:原称“阆风苑”(传中西王母住处的庭院,《集仙录》说西王母所居宫阙在“昆仑之圃,阆风之苑,有城千里,玉楼十二”)。

“书”:书信。

赏析李商隐说,西王母住的这个阆风之苑,不时地有仙鹤飞进飞出,仙鹤上多半附有书信。

“女床无树不栖鸾。

”字词典故“女床山”:在这里泛指仙山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是晚
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开成进士,曾任 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 身。 (2)李商隐擅长七律、七绝,特别是他 的“无题”诗,包藏细密,意境朦胧, 含蓄多情,对后世、特别是对宋初的西 昆派诗人产生了很大影响。 (3)有《樊南文集》、《李义山诗集》。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颔联,写今宵诗人心中引发的复杂而 微妙的感情(情人间虽难随时相会,日日 厮守,但心心相印,写出了甜蜜与痛苦相 交织的爱情)。尽管自己身上无彩凤那样 的双翼(飞去与对方相会),但彼此的心却 能像犀牛的角一样灵异,得以互相感知。 彩凤,彩色的凤凰。《山海经》:“丹穴 山,鸟状如鹤,五彩而文,名日凤。”灵 犀,犀牛在古代被视为灵物,特别是它的 角的顶端和底部之间有白色的线(角质层) 相通。
拓展阅读: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诗人采用比兴手法,以春蚕之丝和蜡炬之 泪这两个象征性意象,表现相思之深和对 爱情的坚贞,形象贴切,含意隽永。表现 坚贞、执着的爱情,抒写了男女双方刻骨 铭心的相思之情。
贾 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背景简介:
贾生,即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 被贬长沙,成了历代文人抒写怀才不遇时常用的 题材。这里,诗人选择贾谊被召回长安时宣室夜 对的情节入诗。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 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 慧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 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别 有新意。
李商隐名句积累: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登乐游风无力百花残。 ——《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二首》之一
无题二首(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比较鉴赏: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李商隐《柳》是写秋日之柳,贺知章《咏柳》则 是写春日之柳。试比较二诗写景抒情的特色。 贺知章《咏柳》诗写春日之柳,纯为写景; 李商隐《柳》诗句句写景,却又是句句写人,情 景交融。 贺诗写景用比喻、拈连、设问的手法,如 “碧玉”、“裁”、“剪刀”,清新自然,令人 生爱惜之心;李诗写景寓情,用暗示手法,衰飒 凄凉,令人悲叹。
•诗歌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了作者 什么样的感情?
诗歌鉴赏: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首联是对昨夜相会的追忆。星光闪 烁,阵阵轻风,诗人与意中人在画楼之 西、桂堂之东相会。画楼,雕饰华美的 楼。桂堂,用桂花香熏过的厅堂。诗人 没有具体写昨夜情事,而只写一种温馨 旖旎而有暗示性的气氛,达到了一种只 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效果。
不问苍生问鬼神
可惜他不询问民生却是穷究鬼神。 这句紧承“可怜”与“虚”。郑重求贤, 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 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 “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 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 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 “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 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 概极深沉。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尾联抒发诗人无限惆怅之情。自 己正如飘转不定的蓬草,又不得不去 上班报到。爱情的间隔的惆怅与诗人 身世飘蓬的慨叹融为一体。听鼓应官, 听到报晓的鼓声后到衙门报到。兰台, 唐朝对秘书省的称呼。转蓬,被风吹 得不断在空中飞转的蓬草。
•诗歌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 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诗歌赏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首二句写(柳枝)曾在繁花似锦、令人陶醉 的春日,如同婀娜多姿的舞女一样,在乐游苑 的宴会上随风起舞。“舞”,生动地写出了春 柳的婀娜多姿,也写出了柳枝的欢乐。乐游春 苑,即乐游原,长安东南名胜,地势高,可俯 瞰长安全城,是当时人们节日游乐场所。断肠 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指美 好的春日令人陶醉。
主旨:此诗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 无穷,含蓄而丰富。从表面看,诗人是 讽汉文帝,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晚唐许 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药求仙,以 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更难礼贤下 士。 诗人怜贾谊正是自怜,遭朋党之争, 沉沦下僚。
思考:本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欲抑先扬的写法。诗的前两句从正 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 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 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 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 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 却是为了“问鬼神” !这究竟是什么样 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 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 效果。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 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本诗写的是暮春时节。 (2)有人说诗中“肠断”一词传神,你认为如何? 试作简要赏析。 风送落花,漫天飞舞,落到田间小路,落到 斜阳将沉的地方。诗人感慨身世,欲展才华,奈 何无门,但流年易逝。诗人念此,虽有夸张之意, 但感人至深,伤感断肠更能体现出诗人的伤痛心 情。
关于无题诗:
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创的抒情诗体,也 是他在唐诗发展中最大的贡献之一。他的 无题诗向来以难解著称,一部分实写男女 之情,也有一部分别有寄托,或介于两者 之间。但大都以悲剧性的相思为主题,交 织着爱情的希望、失望,以至绝望的种种 复杂感情,这是因为晚唐时代的悲剧气氛 和个人悲剧命运在诗作中烙下了深深的印 记。
可怜夜半虚前席
夜半前席:维妙维肖地描绘出文帝当时 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 膝之前于席”的情状,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 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是承上而 来。 “可怜”,即可惜, “虚”者,空自、 徒然之谓。 如此推重贤者,何以谓“可怜”? 何以会是“虚”?诗人引而不发,诗也就显 出跌宕波折的情致,可谓举重而若轻。这又 是“转”。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颈联写宴会之热闹。这里的宴会既可 理解为昨夜的宴会情景,也可理解为今宵 诗人对意中人的想象之语,写出了诗人此 刻凄清寂寞。送钩,古代人们在宴会上玩 的一种游戏。把钩依次在人们手中传送, 然后藏于某人手中,令人猜,不中者罚酒。 分曹,分组。射覆,古代的一种游戏,用 器皿覆盖着东西让人猜。
诗歌鉴赏: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求”、“访”(咨询), 写出文帝求贤意愿之殷切, 逐臣的“才 待贤态度之谦诚, “求贤” 调无伦”是 而至“访逐臣”,更见其网 其所以要深 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 夜相召的原 的程度。 因 。 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 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 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 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虚实结合,打破时空的次序,根 据心理的变化来展现,营造迷离变 幻的、富于浪漫的气息。虚实结合 使诗歌更富于想象的空间,对主体 可有多种理解。
领悟主旨:
对于此诗主题理解各有不同,有说 是政治失意,有说是写爱情,有说是偷 情,但一般俱将此诗作为言情诗阅读。 这首诗写对昨夜相知相会而今日很 快分离的情人的思念之情。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后二句以春日之柳的繁华得意对比 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重在写秋柳的凄 凉情形。柳在春日是那样地风光无比, 受人瞩目,而眼下时值深秋,它又如何 愿意面对夕阳西下、寒蝉凄切的凄凉处 境呢!“清秋”,秋色已深。“肯”,岂 肯,不太愿意,既是反诘,又是感叹。
小结: 这首咏物诗用暗示手法融会了诗人深沉 的感慨。此诗全篇无一“柳”字,却又是句 句写柳;句句写景,可又是句句含情;句句 咏物,可又是句句写人,其中隐含诗人身世 之感。 这首诗大约是大中五年(851)诗人在 长安初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聘时所作。写 此诗时,妻子刚刚病故,自己不久又将只身 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悼念妻 子,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知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