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演变
中国北方民族演化简介

中国北方民族演化简介我们的祖国早在秦汉以来就形成了以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草原民族的族属﹑演化过程,以及漫长的几千年间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的融合过程,对今天的中华民族,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许多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过很大的推动作用。
这里谨作以下总结,粗浅地概括一下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北方民族演化过程。
1.荤粥﹑酽恽时期——相当于中原的夏﹑商﹑西周三朝。
据《后汉书》等史籍记载,夏后氏(夏代的开国国王夏禹)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分封到北方,其中一个人分封到“代”,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地方,在那里和荤粥﹑酽恽游牧部落结为兄弟。
另一个人被分封到“幽都之山”,和那里的楼繁﹑林胡等部落结盟。
在1980年以前,人们一直不太清楚“幽都之山”在哪里。
有人说是肯特山,也有人说在大兴安岭。
直到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大兴安岭的一个山洞——嘎仙洞——中发现了北魏皇帝进山祭祖的石刻碑文,上面提到幽都之山就是大鲜卑山(大兴安岭),才破解了这个千年谜团。
2.匈奴﹑东胡时期——相当于中原的春秋战国到三国前期。
匈奴民族在最强盛的时候,他们控制的区域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黄河南岸,东至呼伦贝尔,西达青海省,几乎包括了当时已知的所有北方草原地区。
《汉书》记载“南有大汉,北有强胡。
胡者,天之骄子也。
”东胡民族主要居住在呼伦贝尔,他们和当时的羌族﹑丁零﹑贵霜都是受匈奴统治的民族。
到了西汉以后,匈奴发生分裂,南匈奴和汉朝结为同盟关系,结果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人口大量增长,经济发展迅速,许多匈奴人开始向中原地区迁徙,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浪潮。
北匈奴在和南匈奴多次交战之后,也有一部分部落开始南迁,与汉朝结合。
另一部分人开始西迁,在两个世纪以后,他们的后裔出现在南欧平原,被欧洲其他民族称为“匈牙利”人。
匈奴衰落以后,原来在其治下的其他游牧民族也开始大量南迁。
丁零人从贝加尔湖一直迁徙到阴山南麓,和当时正在从呼伦贝尔向西部地区迁徙的鲜卑民族相融合,他们“自号鲜卑”,匈奴人则称呼他们为“敕勒”。
历史上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从何而来?一篇文章讲清他们的前世今生

历史上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从何而来?一篇文章讲清他们的前世今生初中时学历史,有个疑惑,北方的游牧民族就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总是割不完!这帮人是哪里来的呢?最初匈奴人跟汉人打了几百年,最终被打跑了,讲道理北方草原应该没人了吧,谁料陆续又冒出突厥人、契丹人、蒙古人、女真人,这些都是给汉人造成了生存危机的重量级选手,还有其他一些是友非友,是敌非敌的民族,比如鲜卑,回纥等,这些选手也给汉人吓出了一身冷汗!!这些民族不仅和汉人打架,彼此之间也经常打,一波又一波,没完没了的样子!今天认真查了资料,原来这帮人大部分竟然是同宗同源,追根溯底,大家都是熟人!最早追溯到先秦时期,中国北方就有游牧民族,其中较大的两支是匈奴和东胡。
匈奴在今天蒙古地区,东胡在今天东北地区。
战国时期,靠北的中原王朝秦、赵、燕都修建了长城来抵御他们!后来,匈奴冒顿单于统一和革新了匈奴部落,实力暴涨,而东胡在匈奴和中原的打击下,分裂成鲜卑、乌桓两支!先秦时期的匈奴和东胡匈奴和中原前后打了数百年,从秦代打到西汉、东汉,塑造了今天汉人祖先的血性和荣耀,但最终被击溃,分裂成北匈奴和南匈奴,南匈奴归化入汉朝,北匈奴西迁离开了中国北方(据说迁到了中亚,今天的土耳其国防军说自己是匈奴人后代,建军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00年的冒顿单于时期!不愧是土耳其,真舍得给自己贴金!)。
此时鲜卑趁虚而入,占据了北方草原!乌桓在鲜卑打压下,意图南下发展,从东北进入华北平原,谁料遇到狠人曹操!大家可能不知,曹操虽被称为曹贼,此时正在三国纷争中逐鹿中原,但对外相当生猛,对待外人二话不说就是暴打,乌桓被灭族!东汉时的少数民族接下来是鲜卑的表演!鲜卑各分支在中国北方建立了大大小小的政权,其中的一支鲜卑拓跋氏,消灭了这些政权并统一中国北方,建立了北魏,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期间发生了五胡乱华的悲惨事件,汉族女人被当做军粮,这里不做扩展,有兴趣的可以自行了解)!后来,鲜卑内部的一名奴隶因犯罪带着一群人向北逃亡去了更远的地方,这群人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新的族群,自称柔然!最初鲜卑人看不起柔然,认为他们像虫子一样卑贱和愚钝,谁料柔然人壮大后直接端了鲜卑人在东北的老家。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匈奴、丁零部分)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匈奴、丁零部分)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简介(1)中国的古代史就是一部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冲突、融合和发展的历史。
我国的少数民族曾经创造出了辉煌的历史,其中的匈奴、突厥、蒙古更是影响了欧洲的历史。
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史,对于我们学习历史特别是古代史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本人通过互联网搜索,把在网上登载的关于少数民族的历史内容复制下来,略加整理,将之前后加以贯穿,并发布在自己的博客里,仅供喜爱历史的朋友阅读。
需要说明的是,我所发表的所有内容都是在网上搜索的,并不是自己研究的,本人只是喜欢历史而已,因此,我即没有专利,也不存在剽窃,更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望读者自鉴。
少数民族指的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
在中国,少数民族指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民族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暂定的民族共有56个。
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这种分类仅仅是相对而说,决没有丝毫的轻视或贬义的意思。
现在按人口统计,排在前十位的少数民族是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
其实,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他们都有共同的祖先,那就是古中国人,或者说古中国人是他们的祖先之一,作为创立了古代四大文明之一古中国人,不论哪个民族都应为之骄傲。
从夏、商、周至秦汉时期,当汉族的先民“华夏族”人开发黄河流域的时候,各少数民族的先民也同时在开发其周围的广大地区。
从东北的东胡、肃慎到北部的匈奴、鲜卑;从西北部的戎、羌、氐到南部的彝、苗等,各民族祖先在各个地区,以他们辛勤的劳动,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权,标志着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到强盛的汉王朝时期,由于汉王朝政治、经济及军事实力的强盛,汉军征服西域、打败当时强大的匈奴帝国,汉军扬名于外族及外国,因此华夏人逐渐被外族和外国人称为汉人,汉民族逐渐形成,华夏族正式成为汉族。
读书-历史上北方的少数民族之源起

历史上北方的少数民族- 源起一、序1.中原与四夷中国古代史,一直以中原(大约是黄河流域的河东地区)为中心,是所谓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历史。
对于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自周就有“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的说法,合称“四夷”。
东夷主要指古代山东地区人民,是先秦时期对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总称。
西戎是西周对其边界西方的部落的统称,商代称为羌或氐羌。
南蛮则是对南部(早起指江南,后期指岭南)部落的称呼。
北狄是对居于漠南北方人群称呼。
我们熟悉的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均以中原是正统,而周边的少数民族,一直被认为是蛮夷,即非我族类,虽然事实上三皇五帝也发端于“古夷人”(但与突厥、东胡、通古斯等不同源),古夷人走出部落文明定居中原进入农业文明后,才逐渐形成了中原人(汉之后称汉人)。
历史上中原文明和社会的发展,一直与周围少数民族的发展相伴的,不管是相斗还是相融,尤其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纠缠最甚,从秦汉抗击匈奴、到西晋五胡乱华、到鲜卑建立北朝、到隋唐(都有鲜卑血统)抗击突厥、到北宋与辽对峙、到南宋联金灭辽、到元灭宋金西夏、到明抗击瓦剌、到后金灭明建清。
虽然中原文化的正统地位从未动摇,中原经济的发展也一直遥遥领先,但经济力不等同于战斗力,相反一直垂涎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的战斗力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此消彼长,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辽、金占中原半壁,元、满一统中原。
严格说,元、清时期中原都是被外族统治的,只不过满族统治者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做得比较好,所以在把元和清都作为中原正统王朝看待上,对清的认同感要明显高于元。
2.中国人的来历关于中国人(包括中原人和少数民族)的来历,应该也是源自十万年前走出非洲的智人(世界人种同源说)。
在贴吧看到一种说法,即从中亚分三路向东迁徙而来。
一部分经向东到黄河流域,形成汉藏部落;一部分向东南印度恒河流域、又移向东南亚、接着进入中国南部、渡过长江黄河一直到达渤海,沿途形成百越部落。
北方少数民族变迁史。第一讲

一、学习中国历史的意义
1.面向未来,了解中国历史,以史为鉴 2.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 3.借鉴历史,古为今用 4.学习外国经验,洋为中用 5.形成、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中国历史讲座
二、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1.文化产生于特定的社会背景 2.文化具有很强时代保守性 3.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几经兴衰 4.中华文化创造出举世闻名的中华文明 5.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中国历史讲座
一、学习中国历史的意义 1.面向未来,了解中国历史,以史为鉴 2.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 3.借鉴历史,古为今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迁徙和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迁徙和融合镇雄一中教师:黄海【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继秦汉统一之后第一次大动荡、大分裂时期,同时也可以说是各民族大迁徙、大流动、大融合的时代,而这一时期里的民族融合, 是由于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等各种因素造成的。
因此,本文主要从该时期北方民族迁徙与融合带来的影响进行论述。
【关键字】魏晋南北朝北方民族迁徙融合影响【正文】少数民族的迁徙活动历代都有,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活动, 无论是从人口规模和迁徙动机来看, 还是从涉及到的民族数量和迁徙区域而言, 都是中国古代其他历史时期难以比拟的。
三国以来, 政权频繁更迭, 尤其是自304年匈奴族刘渊起兵反晋后, 以黄河流域为中心, 内迁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族首领纷纷起兵, 在中原及西南、东北和西北等地先后建立政权并大规模内迁, 边疆各族向中原的汇聚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 由此而掀起了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迁徙的又一次高潮。
一. 北方民族内迁概况1、鲜卑族的大迁徙魏晋南北朝时期, 无论从建立政权的数量还是从迁徙规模及其历史影响来看,鲜卑族在五胡中都是最为活跃的一个民族。
从某种意义上讲, 弄清了鲜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迁徙状况,就可以了解该时期胡族内迁的概貌。
《后汉书》中记载“亦东胡之支也。
别依鲜卑山, 故因号焉”。
综观鲜卑族的发展史, 实质上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迁徙史。
自东汉以来, 随着匈奴内迁并逐步瓦解, 鲜卑人亦大规模成扇形南趋西进, 到东汉后期, 鲜卑南接汉边, 北拒丁零, 东却夫余, 西击乌孙, 尽据匈奴故地, 东西万四千余里, 南北七千余里, 逐步控制了塞北草原及中原北地。
这种分布格局一直延续至魏末晋初。
其中拓拔氏鲜卑建立的北魏, 并以此奠定了北方统一大业的基础。
至太武帝拓拔焘时, 北魏逐步统一了北方, 拓拔鲜卑以平城为中心, 散布于北方各地。
鲜卑迁徙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当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举。
为了尽快摆脱鲜卑旧势力的严重束缚, 加速鲜卑与汉族的融合, 完成全国的统一大业, 孝文帝力排众议, 于太和十八年( 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 原在平城的鲜卑人大多南迁, 前后迁洛和南徙的贵族、官僚、军队及民众, 总数在一百万左右。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演变看历史资料的时候,面对着五花八门的民族名称,什么柔然啦,鲜卑啦,扶余啦……,我脑袋中就一个字:乱!——这都哪儿冒出来的?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这种感觉?我们工科生纯粹的半拉子历史爱好者,本着“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把对我们中国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几个民族的历史简述一下就OK,至于有想深入研究的同志,详情请自己百度。
在春秋之前,北方的夷狄对我们华夏民族影响不大,而百越啦,东夷啦,他们都是被我们影响的。
而春秋到秦汉其势力范围变化不大,所以我们从秦朝开始。
民族的形成跟相同的生活方式有关,而相同的生活方式则来自相同的自然环境。
在最早有历史记录的时候,东北地区主要有三个民族,即东胡,濊貊(hui mo四声),和肃慎。
图中的夫余是濊貊后来的历史称呼。
肃慎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靠狩猎和渔猎为生。
在松嫩平原上有肥沃的土地,濊貊人即扶余人则以农耕为主。
在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草原上游牧的就是东胡人。
再往西,辽阔的蒙古草原上就是匈奴人的活动区域。
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
《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
《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
”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
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
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著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
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真正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斗是在汉朝。
汉初前201年,韩王刘信投降匈奴。
次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冒顿单于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
后用计逃脱,之后开始与匈奴和亲。
其后的文、景诸帝也是沿用和亲政策以休养生息。
公元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单于获胜据漠北,呼韩邪单于前51年南下投靠汉朝。
中国北方民族匈奴、鲜卑、满族、蒙古族和汉王朝的历史大事记

[转载]中国北方民族匈奴、鲜卑、满族、蒙古族和汉王朝的历史大事记▲匈奴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民族,分布在蒙古高原一带,过着游牧生活,以强悍和善骑射著称。
战国后期,匈奴建立了奴隶制政权,而匈奴政权是我国历史上北方民族所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政权,首领称为单于。
匈奴政权的建立,实现了我国北方的统一,这为整个匈奴地区统一于中国创造了条件。
但伴随着匈奴政权的是对外掠夺的贪婪性,在战国秦汉时期,与中原有许多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1、战国末期,由于秦国进行统一战争,与赵国忙于战争,匈奴乘机进驻了河套地区。
2、秦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伐匈奴,把匈奴势力驱逐出河套地区。
秦在那里设置了44个县,大量移民到河套地区。
3、为了防御匈奴的进攻,秦始皇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筑成了一道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4、自冒顿单于以来,匈奴利用楚汉战争、中原混乱之际,屡屡入侵掠虏,在公元前201至公元前133年之间,匈奴骑兵更是连年侵扰汉朝的边境,使汉朝北方地区广大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5、公元前200年,冒顿单于发兵进攻汉朝,刘邦带兵迎战,刘邦在平城被冒顿单于战败,被围7天7夜才脱险。
此后,汉初各帝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而且每年还要向匈奴进贡大量的酒、米、食物等。
6、汉武帝于公元前140年即位,西汉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强盛。
于是,汉武帝采取了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反击战争。
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在公元前127年、121年、119年,对匈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战争,均获得了巨大胜利,尤其第三次汉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经过上述几次战争,匈奴势力被大大削弱,中原地区自战国以来的边患得以解除,生产的发展得到了保障。
7、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亲自到长安,接受汉朝的册封,归附西汉。
呼韩邪单于归汉,结束了匈奴政权和西汉王朝之间150年以来的对立状态,促成了大漠南北与中原的统一,为汉匈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及共同发展创造了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演变
看历史资料的时候,面对着五花八门的民族名称,什么柔然啦,鲜卑啦,扶余啦……,我脑袋中就一个字:乱!——这都哪儿冒出来的?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这种感觉?
我们工科生纯粹的半拉子历史爱好者,本着“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把对我们中国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几个民族的历史简述一下就OK,至于有想深入研究的同志,详情请自己百度。
在春秋之前,北方的夷狄对我们华夏民族影响不大,而百越啦,东夷啦,他们都是被我们影响的。
而春秋到秦汉其势力范围变化不大,所以我们从秦朝开始。
民族的形成跟相同的生活方式有关,而相同的生活方式则来自相同的自然环境。
在最早有历史记录的时候,东北地区主要有三个民族,即东胡,濊貊,和肃慎。
图中的夫余是濊貊后来的历史称呼。
肃慎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靠狩猎和渔猎为生。
在松嫩平原上有肥沃的土地,濊貊人即扶余人则以农耕为主。
在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草原上游牧的就是东胡人。
再往西,辽阔的蒙古草原上就是匈奴人的活动区域。
同为游牧民族,为了争夺草原和水源,东胡和匈奴互相征伐。
最后,匈奴人在冒顿单于带领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把东胡逼进了大兴安岭里面。
在那个时候,大兴安岭北麓被称为鲜卑山,而南段被称为乌桓山。
东胡人就因此分裂成了鲜卑和乌桓两个民族。
匈奴人惹毛了中原王朝而接连遭受打击,从西汉汉武帝开始生存空间一步步压缩,最后一部分投降了汉人,被同化了;一部分向西跑到了欧洲捣了一通乱之后和马扎尔人一起留在了今天的匈牙利地区。
匈奴人称霸蒙古草原的历史一去不返,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匈奴人走后,蒙古草原上的权力真空很快被填补。
在大兴安岭蛰伏了几个世纪的鲜卑人很快就取代了匈奴,游牧在中国北方。
为什么乌桓不出来呢?跟匈奴一样,乌桓惹毛了汉人,被曹操灭了,乌桓人被拉到河南,河北学种地了。
西边争地盘争得火热,肃慎人也没闲着,不过他们是向东发展,还把名字改成了挹娄。
注意北边,丁零人出现了。
丁零人历史也很悠久,一直居住在匈奴北边的贝加尔胡地区,被匈奴人压制着,没有什么发挥空间。
现在他们开始南迁。
后来西晋大乱,已经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造反,在汉人的土地上建立了少数民族的王朝。
而当时中国气候逐渐转冷,草原不再丰饶,北方的少数民族在这个时候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其数量不断增加大,有取代汉人之势。
当时,民族矛盾激化。
汉人不堪欺凌,汉族将军冉闵颁布《杀胡令》,号召汉人起来复仇驱逐胡人。
胡人很快被杀了几十万,三百多万迁入的胡人又迁出中原,中国北方才重新姓了炎黄。
虽然冉闵很快被胡人联军打败,但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少数民族统治者加快了汉化进程。
除了前秦短暂统一北方,其余时候都是各族在混战,直到鲜卑人建立北魏。
鲜卑人,就是在匈奴面前退居大兴安岭北麓的东胡人,占领了蒙古草原后开始南下,参加了中原大混战,冉闵就是鲜卑人杀的。
有一部分鲜卑人留在了大兴安岭成为室韦人,
而进了蒙古草原却没随大部队南下中原的被称为柔然。
历史重复了,北方的游牧民族经常掠夺中原王朝,而中原王朝不断反击游牧民族,只不过这次游牧的是鲜卑拓跋部,而统治中原王朝的也是鲜卑拓跋部。
鲜卑的一支,吐谷浑部在在西边南下,过了陕甘之后,爬上了青藏高原,定居在青海湖地区。
期间,在小兴安岭,长白山狩猎的挹娄改名勿吉,并灭了在东北平原农耕的夫余。
而丁零,也称为敕勒,不断扩张地盘成了一个占地辽阔的大国。
北魏破了柔然之后,柔然东西南北迁徙,一部分西迁,去西方捣乱然后留在那儿,一部分内附被同化,一部分并入新兴的游牧民族,东北迁一部分到了外兴安岭,并入室韦,东南迁的一部分到了辽河上游,形成契丹。
草原上的权利真空这次是谁填补的呢?突厥!突厥人哪儿来的?突厥人很早以前也是匈奴人,只不过当匈奴人在大漠纵横驰骋的时候,这一支留在了阿尔泰山,也就是突厥山,也就是今天新疆的阿尔泰山,自然隔离的时间长了,一个新的种族都能出现,何况是新的民族!后来柔然人称霸草原的时候,突厥人成为柔然的奴隶,专门负责打铁。
后来柔然被灭。
突厥人抓住时机,迅速占领了蒙古草原,成为一大汗国。
一直徘徊在草原北部的丁零,又称敕勒,铁勒,高车,臣服于突厥。
突厥文化对铁勒产生了深远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北方还有一汉人王国,即高昌,这是当年汉魏时候的西凉驻屯军后裔建立的国家。
后来依附于西突厥。
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不过很快被宇文氏北周和高氏北齐取代。
高氏北齐也是汉人王朝,不过是鲜卑化了的汉人。
宇文氏的北周鲜卑王朝被外戚汉人杨坚取代,成为大隋。
隋灭了陈,统一了全国并成功分裂了突厥。
勿吉开始称为靺鞨。
突厥的命运和匈奴一样,被唐朝打击之后,一部分西迁到西边捣乱去了,一部分内附,被同化。
铁勒人和唐联盟,打败突厥后拿下了整个草原。
铁勒的薛延陀部实力强大,后来经常骚扰唐朝边境,唐朝就和同为铁勒的回鹘灭了薛延陀。
回鹘也有游牧民族的通病,占领了草原之后同样骚扰大唐,最后也同样西迁,被同化,在被铁勒道行军总管薛仁贵打败后,十几万人被坑杀,实力严重衰落,后来被北边的黠戛斯灭掉,回纥西迁到了新疆建立高昌国,成了今天的维吾尔人的祖先。
这也就是为什么新疆是个维吾尔族的自治区的直接
原因。
中原王朝战乱不休的时候契丹人从辽河流域出来打败黠戛斯,征服室韦(蒙古)和靺鞨(女真),成了蒙古草原新的霸主。
历史不再重演,因为没有了一个强势的中原王朝。
由于中原王朝的孱弱,汉人已无法推动蒙古草原的历史更迭。
女真,蒙古先后崛起,直至元朝。
元朝时契丹已经汉化,被元朝政府视为“汉人”,从此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实体登上历史舞台。
此后民族分布基本
不再变化。
明朝时,蒙古分裂成鞑靼和瓦拉,女真被明朝并入国土。
后来女真成为满族,发动叛乱灭了明朝,征服了蒙古,新疆,西藏。
附上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