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以来汉语速读教学述评
《2024年1998-2008十年对外汉语教材述评》范文

《1998-2008十年对外汉语教材述评》篇一一、引言在过去的十年里,对外汉语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快速的成长与变迁。
特别是从1998年到2008年这十年间,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对外汉语教材的建设与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对这十年间的对外汉语教材进行述评,分析其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趋势。
二、发展特点1. 教材种类丰富多样在这十年间,对外汉语教材的种类逐渐丰富,从初级到高级,从综合课到专项课,如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都有专门的教材。
同时,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教材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2. 教材内容贴近实际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教材内容越来越贴近实际。
教材中的话题更加贴近学习者的生活,语言材料更加真实自然,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3. 教材设计注重互动性为了更好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材设计越来越注重互动性。
许多教材采用了情景对话、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互动方式,使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语。
三、存在的问题1. 教材更新速度较慢尽管对外汉语教材的种类丰富多样,但有些教材的更新速度较慢,不能及时反映语言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的教学方法。
这可能导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过时或不适用的内容。
2. 教材质量参差不齐由于教材编写人员的水平、经验等因素的影响,教材质量参差不齐。
有些教材的编写不够科学、规范,存在一些错误或不够准确的内容,这可能会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3. 缺乏针对特定学习群体的教材尽管有许多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汉语教材,但仍然缺乏针对特定学习群体的教材,如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
这可能导致这些特殊群体在学习汉语时面临困难。
四、未来趋势1. 更加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和互动性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未来教材的实用性和互动性将更加受到重视。
教材将更加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加真实的语言材料和情境,同时采用更多的互动教学方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80年代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综述

80年代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汉语文化教学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交流领域。
80年代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背景是指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研究者对80年代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变革和发展所做的系统性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关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还着眼于如何更好地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化,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通过对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本质和特点,帮助国外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
对80年代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和交流。
1.2 研究意义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在学术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80年代至今的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情况,可以揭示教学历程中的经验与成果,为今后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有助于发现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意义重大,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指在对80年代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方法论和研究工具。
在本研究中,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以及实地考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深入了解80年代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现状。
通过对各种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调查问卷法是通过设计问卷并对相关教师、学生和管理者进行调查,获取他们对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认知、态度和需求。
通过统计和分析问卷收集的数据,可以直观地了解80年代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实际情况,为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实地考察法是通过走访学校、机构和实践基地,观察实际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环境,深入了解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具体情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语段教学研究综述

或篇 章本位 ” 的教 学 观 , 加强 语 段 、 章 分 析 的意 篇 识 , 替过 去“ 代 句本位 ” 的教学 观 。可 以说 , 经过 了
吕文华 ( 94 等 。吴 为 章 、 19 ) 田小 琳 ( 00 的 《 2 0 ) 句 群》 从分类 、 组合 和切分 、 句群与 教学 、 群与语 言 句
研究 等方 面句群 研 究进 行 了描 写 和分 析 , 陆俭 明
(00 则 明确 提 出 在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中 推 行 “ 段 20 ) 语
在 教 材建 设 、 案 研 究 、 论 应 用 等 方 面还 非 常 薄 弱 , 个 理 以后 应 该 加 强 。 关键 词 : 外 汉 语 ; 段 ; 对 语 教学 ; 究 ; 就 ; 足 ; 议 研 成 不 建
中 图分 类 号 :H1 3 9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82 0 (0 9)60 l—7 10 .6 3 20 O . l20
GU0 ixa L . i
( e . f hns L nug n u ue N n a U i rt,i j 00 1 hn ) D p o C ie agaeadC l r, aki n e i Ta i 30 7 ,C i e t v sy n n a
Ab ta t T i p p r u sr c : h s a e s mmaie t e cu l y f t e t de o p sa e n e c ig rz d h a t ai o h su is f as g i ta h n Chn s t ie e ln a e a d a ay e h c iv me t n e rt n c re tsu is. a g g n n lz d te a he e nsa d d mei i u rn t de u s Ke r :p s a e;ta h n y wo ds a s g e c ig;sud t y;a he e n ;d meis u g sin c iv me t e rt ;s g e t o
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 20世纪80年代以来普通话声母研究综述

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 20世纪80年代以来普通话声母研究综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普通话声母研究综述绪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普通话声母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篇论文将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普通话声母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全面的呈现和总结,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普通话声母的定义和分类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言,在声母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声母是指在汉语拼音中用来表示音节声音的部分,对于正确发音和语音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声母的发音特点,普通话声母可以分为清音声母、浊音声母和半浊音声母三类。
清音声母:b、p、m、f、d、t、n、l、g、k、h、j、q、x浊音声母:zh、ch、sh、r、z、c、s半浊音声母:w、y二、研究方法和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普通话声母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不断创新与完善。
传统的方法主要依靠人工观察和分析,通过对大量的语料数据的整理和归纳,寻找声母的共性和规律。
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研究者开始利用计算机辅助分析技术对声母进行研究。
这些技术包括声谱分析、频率分析、主成分分析等,能够更加准确和客观地捕捉声音特征,并对其进行量化和比较。
三、声母演变的历史和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普通话声母在发音上也产生了一些变化。
这些变化主要是受到语音环境和日常用语的影响。
例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普通话中的一些声母发音逐渐趋于统一,这与现代社会的移动性和信息流通的加速有一定的关系。
同时,一些方言的影响也使得普通话声母的发音不断演变。
四、普通话声母的研究进展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普通话声母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研究者通过对大量的声学实验和语料数据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结论。
例如,研究者发现普通话声母的发音与舌位、喉位和唇位等有关,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普通话声母的教学和发音纠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在普通话声母的研究中,语音分析技术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 2005-10-25[作者简介] 丁崇明(1954-),男,云南省昆明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综述丁崇明(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北京 100875)[摘要] 80年代以来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语法研究成果显著。
教学语法体系和语法项目习得顺序研究有所突破,但总体上尚显不足。
用法研究深化了语法本体研究,但有的教学建议针对性不强。
语法偏误研究有长足进步,但与习得结合的研究尚少。
语法习得研究成为一个新亮点,但还有较大开垦余地,可预见这方面大有可为。
实验、统计方法运用范围有所扩大,但也有些不良倾向。
加强理论意识,需加强空间范畴、时间范畴、状态范畴的习得研究、汉外比较研究,也需加强国别学生特殊虚词、句法成分、句式习得研究以及认知研究。
[关键词] 语法;对外汉语教学;教学语法系统;用法研究;语法偏误;语法习得[中图分类号] H 1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209(2006)03201262055马氏文通6出版一百多年以来,汉语语法的基本架构已建立。
20世纪80年代以前,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语法研究十分薄弱。
学者们认识到对外汉语语法体系/显而易见,是没有摆脱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所讲语法的路子0[1]。
二十多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语法研究,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论文。
本文以发表在5语言教学研究65世界汉语教学65语言文学应用6和5汉语学习6(这四家能够基本反映对外汉语研究的最高水平)的/对外汉语0专栏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对近20年的相关语法研究作一综述。
一、教学语法总论及体系研究(一)总论研究赵金铭5教外国人汉语语法的一些原则问题6全面论述了教外国人语法的一些原则问题,对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具有指导意义[2]。
赵金铭5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三个阶段及其教学主旨6提出非母语的学生学习语法的三个阶段及其主旨:初级阶段只需教最基本的语法形式,使习得者具备区分正误的能力;中级阶段侧重语义语法的教学,使习得者具备区别语言形式异同的能力;高级阶段侧重语用功能语法的教学,使习得者具备区别语言形式之高下的能力。
80年代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综述

80年代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综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逐渐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
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成果,为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80年代初,由于对外汉语教育相对薄弱,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主要以教学实践经验和教材编写为主。
学者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方法,如在教学中结合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在汉语课堂中引入相应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等。
这些实践为后来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密切,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逐渐从实践向理论研究转变。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出现了一批学术界开展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的先驱者,他们致力于对文化教学的内涵、目标、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不再仅仅是语言教学的附属品,而是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地位。
学者们开始从认知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出发,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达成了一些共识。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对汉语语言和中国文化的简单传授。
文化教学应该贯穿于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而不应该局限于某一部分。
文化教学要注重实践性和情感性,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中国文化,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和喜欢。
在21世纪初,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国内学者们开始重视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提出了更多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他们强调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要紧跟时代步伐,注重融合当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包容也成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
80年代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综述

80年代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综述引言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也逐渐成为了国内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
在过去的30年中,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研究成果,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将对80年代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的发展进行综述,分析其主要特点和取得的成就,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80年代至90年代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的起步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是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上。
在这一时期,国内教育界开始关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纷纷成立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机构,开设了对外汉语教育专业。
国内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推动了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发展。
1.1 基础理论研究80年代至90年代,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主要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语言教学的方法论和实践基础等方面。
在这一时期,国内学者积极借鉴国际语言教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理论,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2.2 语言教学与文化认知研究2000年代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开始重视语言教学与文化认知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外汉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在这一时期,国内学者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深入探讨了语言教学与文化认知的关系,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3 多元化教学方法研究2000年代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还着力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力求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和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这一时期,国内学者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的教学方法,开发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三、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和成就3.2 实践探索研究成果丰硕80年代至90年代,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以实践探索为主,推动了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不断深入。
我国速读训练发展概观是怎样的

我国速读训练发展概观是怎样的第一阶段:初期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这一时期,我国对速读训练的认识尚不深入,速读训练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随着教育的进行,人们对于学习效率的要求日益提高,速读训练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然而,由于速读训练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尚不成熟,教材和培训机构也较少,速读训练的发展相对缓慢。
第二阶段:发展拓展时期(80年代至90年代)这一时期,我国速读训练开始逐渐发展壮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信息的快速扩张,人们对于速度阅读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一些速读训练的理论方法开始出现,同时培训机构的数量也开始增加。
这一时期,速读训练开始走进课堂,成为教育教学的一部分。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时期(21世纪初至今)进入21世纪,我国速读训练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面临着大量的信息输入,因此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的需求迫切增加。
在这一背景下,速读训练得到了更大的关注和推广。
大量的速读理论和方法被研究和创新,速读培训机构的数量迅速增加。
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为速读训练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渠道,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速读训练。
此外,我国速读训练的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缺乏统一的速读训练标准,导致市场上的速读培训机构质量良莠不齐。
其次,一些速读方法和技巧存在夸大宣传的现象,导致人们对速读训练的误解。
再者,速读训练的效果和效益也存在一定的争议,有人认为速读训练只是提高了阅读速度,却对深度理解和思考能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我国速读训练自起步阶段以来取得了长足进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加强研究和创新,提高培训的质量和实效,同时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速读训练的价值和意义,以提高人们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年代以来汉语速读教学述评(一).80年代以来汉语速读教学发展概况。
我国对速读的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但到80年代以后,速读研究在我国受到了极大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下面仅从译著的编写、教学实验的展开、学术组织的建立与活动及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等方面对80年代以来汉语速读教学的发展作一简要介绍:我国的速读研究者一直比较注意翻译介绍国外的速读研究成果和专著,主要译作有:1981年,吕缜毅、黄少良等人合译美国卡特勒博士的《加快您的阅读》一书,成为八十年代大陆速读研究的先驱;85年,杨春华翻译并出版了前苏奥库涅佐夫和列.赫罗莫夫的《快速阅读法》一书;88年,吴树文翻译日本卢田献之《实用速读法》;89年,王彦良等翻译日本加古德次《神奇速读记忆法》;胡雪梅等译美国《高效速读法》;吴信训译加古德次的又一专著《奇迹的超级速读法》;91年,李志强与盛群力合译美国教育学、著名阅读教学专家孚蓝所著《速读教育指南》;92年,朱敏才译美国《自学快速阅读法》。
在介绍和借鉴外国速读研究成果的同时,我国的速读研究者广泛开展了速读教学的实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编著了专为汉语“量身定做”的速读研究与训练著作,主要有:1981年华南师大附小开展了速读实验,提出:全神贯注,眼脑直映,革除默念,不逐字思索,记忆要点等速读策略。
实验班的学生速读达2100字/分钟,理解率为75-80%;84年,河南省在一些院校开设快速阅读课;85年,北京铁二中程汉杰老师启动“高效阅读能力训练实验”,一年后,全班平均阅读速度提高到957字/分;平均阅读效率提高到862字/分。
实验的成功使实用高效阅读法得以在全国许多地区推广,有数百位语文教师参与到实验与研究工作中来。
与此同时,程汉杰编写了数量可观的专著和教材;与程汉杰几乎同时,四川绵阳师专晏茂心老师于86年开始了“初中生四级台阶速读训练法”教学实验,到94年夏,历时8年,共149所学校的220个教学班的一万余名学生参加,受训学生阅读效率成倍增长。
同时,参与研究的人员也出版和发表了大量专著、论文和教材。
优异的教学成绩使“四台阶速读法”迅速在全国许多省市辅开,并于96年获世界银行贷款,97年成为国家级课题;87年,吕缜毅主编《快速阅读》一书作为锦州市“三快”内部教材出版;88年,江苏东台师校开展速读教学实验,效果显著;同年,上海潘意敏老师编著的《速读方法与技巧》一书,同时潘用该书在他自己任教的高中班开展了第一轮为期10个月速读教学实验,成果令人惊异;92年,浙江小学特级教师乐连珠著《小学速读教学》;93年,王宇鸿主编《快速阅读》出版;同年,王学贤创办“齐齐哈尔市龙沙区全脑速读培训学校”,为我国较有规模的社会速读培训学校,并出版培训教材《汉语速读原理》和《汉语速读技法》;95年,晏茂心等人撰写的《“初中生四级台阶速读训练法”模式构建》在《教育研究》刊出,此为在国内最有影响的教育刊物发表的第一篇速读研究论文。
速读译著的丰富及实验的开展导致了相关学术组织的建立与学术研究的展开:1984年,河南省成立快速阅读研究会;88年,我国成立“中学语文高效率阅读研究中心”;93年,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快速阅读研究中心成立,标志着我国快速阅读研究向理论研究与速读教学实践研究并重的开发型研究纵深发展;95年,“全国中语教学现代化讲习班”在绵阳举行,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专家董味甘、曾祥芹、王继绅,中学教育界专家钱梦龙、魏书生等到会并做指导性交流,来自全国各地五百余名专家学者、中学教师与会,这是全国性速读教研的一次盛会。
从速读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上看,80年代后,我国一些大学的心理系、教育系和科研机构陆续从国外购置了眼动仪,为速读的眼动研究提供了得力的工具。
如由天津师大沈德立教授主编的《学生汉语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一书,是第一部系统介绍国内使用眼动仪进行阅读研究的专著,其中有关“汉语快速阅读”一节,为汉语速读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提供了扎实的心理依据,促进了我国速读研究水平质的飞跃。
(二)80年代以来汉语速读教学与实验述评。
1.程汉杰、晏茂心、潘意敏速读教学简介。
(1)。
程汉杰“高效阅读”简介。
程汉杰老师是北京铁路二中教师,在广泛借鉴国外速读法的基础上,于85年在他任教的高二文科班开设了以“快节奏、高效率”为主的“高效阅读”课,训练分“快速阅读和快速理解”两部分展开。
每周一节,并辅以课下练习。
一年后,全班平均阅读速度由278字/分,提高到957字/分;平均阅读效率由129字/分,提高到862字/分。
教学效率的成倍提高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实用高效阅读法得以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推广,有数百位语文教师参与到实验与研究工作中来。
与此同时,程汉杰编写了数量可观的论文、专著和教材,其主要著述有:《高效阅读能力训练》(初/高中用书)中国铁道出版社1988年;89年与张定远全编《中学语文课本高效阅读教程》(初/中1—6册)中国经济出版社;《实用快速阅读法》漓江出版社92年;《高效阅读自学自练》开明出版社93年。
程老师认为[10]高效阅读是以生理、心理、语言学和教育学中的相关内容为理论基础的,是阅读学的一个新分支。
生理学上,程老师通过分析眼动规律、视觉扫描特点、阅读速度与思维速度的差异,提出以阅读训练促使阅读速度与思维速度趋于一致,变合成式认知为整体认知,加大识别间距,充分发挥大脑机能,从而实现速读;心理学上则是利用定势理论中的积极因素,通过培养思维定势来树立新的阅读习惯,进而达到智力技能的自动化,提高读速。
在训练的具体设计上,程老师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十九种有关速读、精读及速读与精读相结合的单项训练方法有机结合,构成一多层次、有序列的训练整体;以数据形式测定效果,实现了阅读的量化分析;强调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与训练方法打破传统阅读教学的旧模式,并以此为突破口,旨在解决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少慢差废”现象。
高效阅读中快速阅读部分的基本训练方法是计时速读,基本技能为固定程序阅读,辅助训练主要围绕注意力的调控能力展开。
训练方法具体说即:课前老师准备好文章,上课时保证全体学生在同一时间开始读,老师每十秒钟记时一次,学生读完一遍后记下自己所用时间,并马上做与文章配套的测试题,后老师公布答案,学生互判打分,最后根据公式算出阅读速度、理解率和效率,科代表将全班成绩汇总记录;进度上三月一轮,每周安排一节课上时间进行集体训练,学生每周课下自练两篇文章,以写回忆笔记的形式自测理解率,与课上成绩一并记录,十次课上练习后每位同学画出自己的阅读速度与效率进展曲线图,以此展示个人学习情况;相关训练技巧有默读、增大识别间距、掌握不同文体特点、固定程序阅读、调控注意力等;快速理解部分的训练分五步进行:速读、质疑、精读、讨论、复习;具体内容包括:快速把握词、句、段,快速分析中心、结构、写作特点。
纵观程汉杰九年速读教学实践,是沿着由分解到综合、由读物客体向读者主体的发展轨迹走的。
其间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侧重于对读物客体的分析,形成固定程序阅读法框架。
主要表现在他前期的速读教学实验及他的论文与著述中;第二阶段侧重于对读者主体读解能力的分析,形成速读能力训练模式。
主要表现在他92年以来发表的系列论文和《高效阅读自学训练》一书中;第三阶段倾向于阅读方法的融会贯通,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学通讯》93年第4、5期上的两篇专文中。
其中程汉杰提出了“学习性阅读”“查考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7种不同目的的阅读类型;及“三步阅读法”“传统阅读法”“比较阅读法”“快速阅读法”“高效阅读法”等8种读书方法。
由此可见,程汉杰已从单一的快速阅读向全方位阅读训练迈近;已把快速阅读视为整个阅读训练系统中的一个环节,注重速读与精读的结合,尤其是其中的“高效阅读法”,程将之称为“变速阅读”,本质是速读与精读的结合。
(2) 晏茂心“初中生四级台阶速读训练法”简介。
与程老师比肩并列的是四川绵阳师专中文系教师晏茂心,由他主持的“初中生四级台阶速读训练法”自86年春到94年夏,历时8年,实验范围遍及绵阳、三台、乐至等五个学区,共149所学校的220个教学班参加,学生总数多达一万余名。
受训学生初步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效率成倍增长,较大地激发了学习潜能,出现了明显的学科辐射效益。
参与研究的人员也出版和发表了大量专著、论文和教材,促进了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化。
优异的教学成绩使“四台阶速读法”迅速在全国许多省市辅开,截止到97年6月,全国已有四万五千多名中学生掌握了该训练方法,“四台阶速读法”还成为国家级课题,并于96年获世界银行贷款。
晏老师[3]认为速读是人们从文字符号中迅速吸取有用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是一个创造性的、积极的理解过程。
“读得快、抓得准、记得牢”是速读的秘诀;整体认读和瞬息强记为其突出特征。
晏老师认为速读训练的前提是培养良好的速读心态,即:两种意识----竞争意识和求快意识;三个设法----设法快读、理解一切和记住一切。
晏老师的速读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右脑的图式认知与记忆功能为基础;“固定程序阅读”则以心理学中的定势理论为基础。
晏老师认为,速读是人们阅读活动的主体,是各种目的不同的精读的基础。
对初学者而言,速读训练应内容单一,指向明确,要求适度,方法多变,有较强的趣味性与竞赛性,教师应组织学生不断地纵比和横比,使他们懂得方法,掌握技巧。
晏老师等人用十余年的教学实践潜心构建的速读训练模式,其主体是“四级台阶”,分别是心理素质、生理机能、速读基本功和综合能力训练;其两翼是“同轨同步”,即与中学语文教学同轨、与自读课文教学同步;其教学理念尊从“大语文教育观”。
“四台阶速读法”的具体方法是:第一步,心理素质训练:以当堂计时速读竞赛的方式培养正确的速读心态;第二步,生理机能训练:以定向搜索、强记数字、闭目想象、注视绿点等训练,锻炼注意力的集中、转移与分配;以打坐、听音乐、看图景等方法激发右脑活力;以瞬间一瞥回忆和关键词回忆训练锻炼快速记忆;此外以组图训练的方式提高视觉机能;第三步,技能技巧训练:单项训练抓点,分别为默读、扩视距、减回视、掌握理解技巧、学会跳读预读扫读和直读及固定程序阅读;综合训练为计时速读与广泛扫描相结合,以学期为单位,循序渐进;第四步,综合智能训练:眼睛沿书页中心线做垂直运动,通过做一目三、五、七、十行的框读训练达到双目识页的水平,从而实现面式阅读。
(3)潘意敏“快速读书法”简介。
与晏老师同处南方的潘意敏老师于1988年出版了《速读方法与技巧》一书,90年9月潘老师以之为教材在高中进行了第一轮为期10个月的速读教学实验,成果令人惊异。
潘老师认为[11]速读是一种积极活跃、有创造性的理解和记忆过程,强调从具体阅读目的出发,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灵活调节读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