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

合集下载

cmvdna参考范围

cmvdna参考范围

cmvdna参考范围摘要:1.概述CMV DNA参考范围的重要性2.CMV DNA参考范围的临床应用3.影响CMV DNA参考范围的因素4.正常范围与异常范围的判断和处理5.总结与展望正文:CMV DNA参考范围是临床诊断和治疗CMV感染的重要依据。

CMV (Cytomegalovirus,巨细胞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广泛存在于人群中,多数人感染后无症状,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免疫功能低下、新生儿、器官移植等患者中,可能导致严重的疾病。

因此,准确检测CMV DNA水平,掌握合适的参考范围,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CMV DNA参考范围的临床应用1.诊断CMV感染: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CMV DNA水平,有助于早期发现CMV感染,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2.评估病情严重程度:CMV DNA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高水平的CMV DNA意味着病情较重,需密切监测和积极治疗。

3.监测治疗效果:抗CMV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测CMV DNA水平,以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4.预测并发症:CMV DNA水平升高,提示可能出现并发症,如肺炎、脑炎等,需加强警惕。

二、影响CMV DNA参考范围的因素1.年龄:年龄对CMV DNA参考范围有影响,新生儿和老年人感染CMV 后,CMV DNA水平较高。

2.免疫状态:免疫功能正常者,CMV DNA水平较低;免疫功能低下者,CMV DNA水平较高。

3.感染部位:不同部位的感染,如呼吸道、肠道、泌尿生殖道等,CMV DNA水平存在差异。

4.合并其他病毒感染:合并其他病毒感染,如HSV、EBV等,CMV DNA 水平可能升高。

三、正常范围与异常范围的判断和处理1.正常范围:不同实验室和文献对CMV DNA正常范围的界定不完全一致,通常认为<1000copies/ml为正常范围。

2.异常范围:CMV DNA水平≥1000copies/ml,提示感染活跃,需进一步评估病情和治疗。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

预防措施
01
02
03
增强免疫力
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保证充足睡眠等方式增强 自身免疫力,降低感染风 险。
避免接触感染源
避免接触感染巨细胞病毒 的病人或动物,特别是孕 妇和婴幼儿更应注意。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洗 手,注意口腔卫生等个人 卫生习惯,有助于预防病 毒传播。
控制措施
早期诊断和治疗
疫苗接种
疫苗种类
接种效果
目前市面上有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巨细 胞病毒感染的疫苗,包括婴儿期、儿 童期和成人期疫苗。
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预防巨细胞病毒感 染,降低感染风险,但并不能完全杜 绝感染。
接种时间
根据疫苗种类和年龄段,确定接种时 间和次数,通常在婴幼儿期和儿童期 进行基础免疫,并在必要时进行加强 免疫。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总结词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与巨细胞病毒感染在症状和诊断上有明显的区别。
详细描述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通常会导致皮肤上出现水疱、丘疹等症状,同时可能出现头痛、发热、肌肉疼痛等全身 症状。而巨细胞病毒感染则主要表现为肝炎、肺炎等内脏感染症状。诊断水痘-带状疱疹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病 毒分离,而巨细胞病毒感染则需要通过血液检查和尿液检查来确诊。
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 肌痛、乏力、咳嗽、恶心、呕 吐等。
在新生儿中,巨细胞病毒感染 可能导致黄疸、肝脾肿大、肺 炎等症状。
02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方 法
血清学诊断
抗体检测
通过检测血清中的巨细胞病毒抗 体来判断是否感染巨细胞病毒, 包括IgM和IgG抗体。
抗原检测
检测血清中的巨细胞病毒抗原, 有助于早期诊断巨细胞病毒感染 。
03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鉴别诊 断

2024年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与治疗PPT

2024年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与治疗PPT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如规律作息、 适量运动等
饮食均衡,多吃富 含蛋白质、维生素 和矿物质的食物
避免过度劳累,保 持良好的心态
定期进行体检,及 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及时就医并遵循医嘱治疗
发现症状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遵循医嘱进行治疗,避免自行用药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
预防性治疗与疫苗接种
预防性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以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
疫苗接种:推荐使用巨细胞病毒疫苗,如MV-1、MV-2等,以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
疫苗接种时间:建议在怀孕前或怀孕早期接种,以降低胎儿感染巨细胞病毒的风险 疫苗接种效果:研究表明,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降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风险,并减少相 关并发症的发生
免疫调节疗法:如 免疫细胞疗法、免 疫调节剂疗法等
免疫调节饮食:如 富含维生素C、维 生素E等抗氧化剂 的食物
免疫调节运动:如 瑜伽、太极等有助 于提高免疫力的运 动
对症支持治疗
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 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 营养支持:如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 抗感染治疗:如抗生素、抗真菌药物等 缓解症状:如止痛、止咳、退烧等 心理支持:如心理疏导、心理治疗等
Part Four
巨细胞病毒感染治 疗策略
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药物: 如阿昔洛韦、
伐昔洛韦等
治疗时机:早 期治疗效果较 好,晚期治疗
效果有限
治疗方案:根 据病情和患者 情况制定个体
化治疗方案
治疗效果:抗 病毒治疗可以 减轻症状,缩 短病程,降低 并发症发生率
免疫调节治疗
免疫调节药物:如 干扰素、白细胞介 素等
疫调节剂等

小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治

小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治

偶闻肺部罗音。X线检查可见弥漫性肺间质改变,可有
支气管周围浸润、肺气肿和结节性浸润。 后遗症 围生期感染患儿很少有后遗症,但在早产儿和高
危足月儿,特别是生后2个月内开始排毒的早产儿发生后
遗症的危险性增加。生后感染不发生后遗缺陷。
临床表现的特点
生后获得性CMV感染,可以表现为嗜异凝集试验阴 性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可出现高热、衰 弱、肌肉及关节痛、皮肤出现红色斑疹、全身淋巴 结及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白细胞总数增加,淋 巴细胞>50%,异常淋巴细胞达10%~55%。
CMV感染的治疗药物
丙氧鸟苷(ganciclovir, GCV 更昔洛韦)是无环鸟苷( acicclovir, 阿昔洛韦)的衍生物之一,其疗效比后者强 50~100倍,
在体内外可抑制疱疹病毒等病毒的复制,它不仅竞争性抑
制病毒DNA聚合酶,而且可以直接掺入病毒DNA,终止 病毒DNA链的延长,从而抑制病毒复制。 GCV在病毒感染细胞内的浓度比正常细胞高40~100倍, 对正常细胞DNA聚合酶的亲和力比病毒感染细胞低10~60
用分子杂交或PCR法从受检材料中检出CMVmRNA表明产毒
性感染;检出CMV-DNA片段,只能表明CMV感染,不能区 分为产毒性或潜伏性感染。
诊断和鉴别诊断
先天性CMV感染应与弓形虫病、风疹、单纯疱疹感染
(四者组成TORCH综合征)及新生儿败血症等鉴别;
后天获得性 CMV感染应与 EBV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
实验室检查
血象:可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末梢血表现为单个 核细胞增多,涂片可见较多的异常淋巴细胞。 肝功能:黄疸患儿血清胆红素增高,并可伴有血清
转氨酶上升。
B超检查:可以发现先天性感染所致的各种胆道畸

你了解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常见症状吗

你了解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常见症状吗
和维生素的食物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 需要,使用抗病毒药
物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切除感 染组织,防止病毒 扩散
手术方式:根据感 染部位和病情选择 合适的手术方式
手术风险:手术可 能带来的风险和并 发症
术后护理:术后需 要注意的事项和护 理方法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预防措施
第五章
疫苗接种
疫苗种类:巨细胞病毒疫苗、麻疹疫苗、风疹疫苗等 接种时间:根据个人健康状况和医生建议进行接种 接种效果:有效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降低发病率 注意事项:接种前需进行健康评估,接种后需观察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原因: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导 致肺部炎症,引起呼吸困难
治疗方法:抗病毒治疗、吸氧、 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卫生习 惯,避免接触感染源,加强身 体锻炼等
肝脾肿大
添加 标题
症状表现:肝脏和脾脏肿大,可能出现疼痛和压痛
添加 标题
原因:巨细胞病毒感染导致肝脏和脾脏功能受损
添加 标题
诊断方法:通过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法确诊
添加 标题
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保肝治疗、对症支持治疗等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并发症
第二章
肺炎
添加 标题
症状: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等
添加 标题
原因:巨细胞病毒感染导致肺部炎症
添加 标题
治疗: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支持治疗等
添加 标题
预防: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接触感染源
心脏疾病
心肌炎: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 导致心肌炎,引起心悸、胸痛、 呼吸困难等症状。
第三章
血液检查
巨细胞病毒抗体检测: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巨细胞病毒抗体 血常规检查:观察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是否正常 血生化检查:检测血液中的电解质、血糖、血脂等指标是否正常 血气分析:检测血液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是否正常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
被 H MV感 染 的 内皮 细胞 , 些 细胞 中富 含 p 6 , C 这 p 5 而
外周 血 中存 在 H MV感染 的 白细 胞 和一 小 部 分 C 无 细胞 感 染 的 H MV, C 血浆 H MV D A定 量 检 测 的 C N 敏感 度低 于 外 周 血 有 核 细 胞 及 全 血 的 检 测 。然 而 , 血浆样 本 处 理 较 简单 , 以用 于 白细 胞 减 少 症 的 患 可 者 。此外 , 次 所 需 血 浆 仅 20 L 而 且 在 4 时 血 每 0 ̄ , ℃ 浆 D A稳 定 长 达 5天 。血 浆 阳性 结 果 提 示 出现 无 N
治疗可 以降低 H M C V疾病 出现 的频 率和严重性 , 因 此在 发 病 早期 进 行迅 速 和敏 感 的诊 断 十分 重要 。本 文 就 HC V感染 的早 期 诊 断方 法 作一 综 述 。 M
1 H MV抗 原 血 症检 测 .C
随着 单 克 隆 抗 体 技 术 的 快 速 发 展 , 以 检 测 可
目 C0C1 前 1/ 1 的抗体被推荐 为首 选的标化抗体 。s t Gog 等 J 较 Bo s 试 剂 盒 ( I/ 1 ) B rl ere 比 iet t C O C 1 和 ars e
目的结 果 。多形 核 白细 胞 ( I ) 单个 核 白细 胞 P s和 是 HM C V活 动性 感 染 时 表 达病 毒 抗 原 的 主要 细 胞 , 其 中 9 % 以 上 属 P I。 PlL 5 MN  ̄ b s中 的 HC p 5 N MV p 6
பைடு நூலகம்
实 时定 量 P R是 H i (9 6年 ) C e d等 19 首先 报 道 , 该 方 法 应用 双 股荧 光标 记 的探 针 检 测 P R产 物 , 用 C 可 于常 规检 测 H MV D A, 具 有 高 度 的 精 确 性 及 重 C N 并 复性 。血清 、 浆 、 血 白细胞 及 全 血 等 均 可 用 于 H MV C

巨细胞病毒感染诊疗指南

巨细胞病毒感染诊疗指南

巨细胞病毒感染诊疗指南【概述】巨细胞病毒感染(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CMV)是由人巨细胞病毒引起的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感染,人群普遍易感。

主要通过母婴及水平传播。

本病基本病理特征为受染的细胞体积增大,胞核和胞浆内出现包涵体。

大多数感染者没有症状或亚临床表现。

但在先天感染、免疫缺陷、器官和骨髓移植患儿中可引起严重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病史要点】1.流行病学资料询问母亲在妊娠期间有无CMV原发感染或再发感染。

有无输血和输血液制品病史。

有无器官和骨髓移植病史。

有无免疫缺陷病史。

2.临床表现1)先天性感染①肝炎表现:有无黄疸,出现时间、程度、进展与否,有无白陶土粪便。

有无鼻衄、皮肤、注射部位出血倾向(警惕肝功能衰竭)。

是否伴食欲减退、腹泻、呕吐等症状。

②肺炎表现:有无咳嗽、呛奶、呼吸困难、气急、青紫、伴或不伴发热(先天感染多伴有严重肺炎)。

抗生素治疗后有无好转。

③神经系统症状:有无小头畸形、智力低下、视力障碍、脑瘫、抽搐及神经性耳聋(主要见于先天感染)。

2)获得性感染①婴儿感染:重点询问黄疸及其程度,有无肝功能异常。

有无咳嗽、气急、青紫(该年龄段可以并发肺炎)。

②儿童期感染:重点询问有无发热、皮疹、伴有黄疸或无黄疸,肝功能有无异常(多数感染CMV后没有症状)。

③免疫缺陷者感染(包括原发性免疫缺陷、艾滋病、器官及骨髓移植):重点询问有无肺炎、肝炎、脑炎、视网膜炎、胃溃疡、糖尿病等多器官受累相应临床表现。

【体检要点】1.体检皮肤巩膜有无黄疸,程度(轻、中、重),有无肝脾肿大,肿大程度、质地、边缘,有无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怒张,有无移动性浊音,是否伴有皮肤的出血点、浅表淋巴结肿大、浮肿。

2.体检智力发育及体格发育有无落后,有无小头畸形、视力减退、听力损害等。

3.注意有无气急、紫绀、呼吸困难、肺部啰音。

【辅助检查】1.病毒分离或巨细胞包涵体的检测病毒分离或巨细胞包涵体的检测的传统方法是从血、尿、唾液、脐血等受检标本中培养出病毒,若呈阳性即可确诊。

巨细胞病毒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巨细胞病毒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一
一名3个月大的婴儿,出现发热、咳 嗽、呼吸困难等症状,经检查确诊为 巨细胞病毒性肺炎。
病例二
一名免疫力低下的成年患者,出现视 力下降、视网膜病变等症状,经检查 确诊为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诊断与治疗过程分析
诊断方法 • 临床症状识别: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视力下降等。
• 实验室检查:通过病毒分离、PCR等方法检测巨细胞病毒。
会。
控制策略
1 2 3
早期诊断与治疗
对疑似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者,应尽早进行实验 室诊断并给予相应治疗,有效控制病毒传播和病 情恶化。
疫苗接种
针对巨细胞病毒的疫苗研发尚在进行中,未来疫 苗接种有望成为预防和控制巨细胞病毒性疾病的 重要手段。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做好通风换气、消毒等 工作,降低病毒在环境中的传播风险。
感染特点
巨细胞病毒感染通常呈隐 性感染,但在免疫力低下 的人群中,可能导致严重 的疾病。
传播方式
病毒通过飞沫、接触传播 ,也可通过输血、器官移 植等途径传播。
流行病学及影响
易感人群
婴幼儿、孕妇、免疫缺陷 者等是巨细胞病毒感染的 高危人群。
地区分布
巨细胞病毒感染呈全球性 分布,但在发展中国家和 地区,感染率通常更高。
血液检查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病毒抗体或病 毒的DNA来确定感染。
尿液检查
检查尿液中的病毒颗粒或病毒 DNA。
组织活检
取患者的组织样本进行检查,观 察是否有病毒存在。
影像学诊断
X光检查
观察肺部感染或其他器官病变情况。
CT扫描
更详细地观察内脏病变。
MRI扫描
用于观察神经系统是否受到病毒感染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巨细胞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文章来源: 2006-7-22 11:39:26巨细胞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中华儿科杂志 1999年第7期第37卷专论作者:方峰董永绥单位:430030 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临床病毒研究室巨细胞病毒感染(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是由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CMV)引起[1],在我国相当普遍,且大多在幼年时期发生。

据我们1995年至1997年连续3年对1 678例就诊小儿筛查结果发现,1~3岁组幼儿CMV感染率83.2%,~7岁组83.7%,~14岁组87.3%;成人组高达95%。

虽然大多数感染者无明显症状,但在婴儿期和有免疫抑制的个体可引起严重疾病[2]。

现在,国内不少单位已开展CMV感染的诊断工作,但存在不少问题。

有必要对近年来有关CMV的病毒学研究和怎样正确诊断CMV感染予以介绍。

一、有关CMV的病毒学研究进展(一)CMV的结构及其生物学特性[1]: CMV属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不同毒株间核苷酸序列具有80%以上的同源性,有共同抗原,暂定为一个血清型,因此在临床检测上可以不受毒株型别影响。

近年来,国外的病毒学家们对CMV的分子结构作了很多研究,现知完整的病毒颗粒直径约230 nm,内核为CMV DNA;其外为外径约110 nm的二十倍体,称核衣壳(nucleocapsid),由162个壳粒构成。

病毒的最外层为厚约10 nm的膜状囊膜,或称包膜(envelope),包膜与核衣壳之间为无明显构型的被膜(tegument),厚约50 nm。

CMV基因为线性双股DNA分子,长约230 kb,由长单一序列(U L)和短单一序列(U S)构成。

CMV DNA携带大约200个开放读码框(ORFs)。

与其他疱疹病毒的表达特性相似,CMV前早期(immediate-early,α)、早期(early,β)和晚期(late,γ)蛋白基因连锁调控,呈时序级联地相继表达。

前早期抗原(immediate early antigen,IEA)主要包括IE1(72 000,UL123)和IE2(18 000~86 000,UL122)蛋白,在感染后1小时开始出现在感染细胞核内,这些转录调控蛋白与细胞蛋白相互作用,调节后继病毒基因的表达。

早期抗原(early antigen,EA)在感染后3小时出现在感染细胞核和胞浆中,为一组合成子代DNA和蛋白质所需的酶和调控因子,如病毒DNA多聚酶(140 000,UL54)、核DNA结合蛋白(140 000,UL57)和一组核磷蛋白(分子量分别为34 000,43 000,50 000和 84 000,UL112)。

另一种核DNA结合磷蛋白(52 000,UL44)在不同启动控制下于感染早期和晚期表达,可促进病毒DNA多聚酶的活性。

晚期抗原(late antigen,LA)在感染后6~24小时内表达,为病毒结构蛋白。

核衣壳含三种高丰余蛋1白,即主要衣壳蛋白(MCP,UL86),次要衣壳蛋白(mCP)和最小衣壳蛋白(SCP);一种低丰余蛋白(34 000)和装配蛋白(AP,UL805),后者存在于未成熟核内衣壳和非感染性包膜颗粒内,而在病毒颗粒内缺如。

被膜暂定有7种蛋白,即高分子量蛋白(HMWP,UL47)、碱性磷酸蛋白(BPP或pp150;UL32)、上基质蛋白(UM或pp71,UL82)和下基质蛋白(LM或pp65,UL83) 以及115 000、80 000和24 000(pp28,UL99)蛋白。

包膜蛋白至少有8种,7种被糖基化,其中3种为gB(130 000~160 000,UL55),第4种称gH(86 000,UL75),其他4种分别为酸性糖蛋白(AGP)、gp70、gp57和整合膜蛋白(IMP或gM,UL100)。

病毒学家们对上述各种结构蛋白的功能进行研究,如发现pp71是IE基因转录的反式激活诱导剂;pp65有蛋白激酶活性;gB参与病毒与宿主细胞膜的吸附与融合过程;gH 亦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

目前至少已将IEA、EA和LA中的pp65作为临床上检验CMV存在的主要抗原依据。

(二)CMV感染的致病机理[3]:1.CMV的细胞和组织嗜性:从CMV感染患者尸体检查材料的组织病理学分析表明,任何器官都能受到CMV感染,但从细胞水平,CMV在体内传播的潜能是基于广泛的靶细胞。

近年来,采用细胞标记蛋白和病毒抗原或DNA同步染色法对各种组织CMV感染细胞类型进行了分析。

结果提示,在体内,CMV的嗜细胞性有三大特征:(1)广泛分布的细胞类型如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和(或)成纤维细胞是CMV感染的主要靶细胞;(2)外周血循环中的白细胞是CMV易感细胞;(3)特殊的实质细胞如脑和视网膜的神经细胞、胃肠道的平滑肌细胞和肝细胞也能被感染,在某些情况下导致有意义的细胞病变。

上皮细胞对CMV高度易感。

由于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的上皮层构成机体与环境的介面,因而,它们既是病毒侵入机体的重要部位,又是机体经体液释出病毒的场所。

故常可从患者的唾涎和尿液中检得病毒。

内皮细胞也极易受CMV感染。

由于内皮细胞是组织和血循环的介面,感染内皮细胞可能参与病毒的血源性传播。

被感染的内皮细胞还可经提呈抗原和白细胞粘附,而有助于引导免疫反应至感染局部。

CMV的组织嗜性与宿主的年龄和感染状况有关。

在胎儿和新生儿期,神经细胞和唾液腺对CMV最为敏感,网状内皮系统也常受累。

在年长儿和成人,免疫正常时,无论原发或再发感染,病毒多局限于唾液腺和肾脏,而少数原发症状性感染者可累及淋巴细胞;在免疫抑制个体,肺部最常被侵及,并常造成广泛组织、器官的播散型感染。

2.CMV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CMV侵入机体后,与其他疱疹病毒一样,具有潜伏-活动的特性。

因此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形成下列四种感染类型:(1) 产毒型感染(productive infection)或称活动性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核内复制,重者产生包涵体,引起细胞病变,受染细胞溶解死亡;轻者也可无包涵体形成。

病毒从受染细胞内释出,感染其他易感细胞,使病变扩散,产毒型感染可转变为潜伏型感染;(2)潜伏型感染(latent infection):在原发感染后,CMV可长期潜伏在宿主细胞内;病毒不复制,不形成包涵体;电镜下不能观察到完整病毒颗粒;病毒分离、病毒抗原和CMV mRNA均不能检出,但用核酸杂交或PCR法可检出CMV DNA。

在某些情况下,如妊娠、免疫抑制时潜伏病毒可被激活,导致产毒型感染;(3)细胞转化(cell transformation):CMV基2因整合至宿主细胞DNA内,并可表达病毒抗原。

宿主细胞因病毒基因的整合而发生转化和增生;(4)不全感染(abortive infection):CMV在宿主细胞内虽有少量复制,可使细胞功能产生障碍,而无或极少发生细胞形态改变。

3.CMV的致病性:由于CMV是一种弱致病因子,对免疫正常的健康个体并不具有明显毒力,却能产生一些逃逸宿主免疫攻击的机制,如CMV的某些蛋白质与宿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类分子类似。

CMV感染细胞通过表面表达一种与MHCⅠ类分子相似的分子来阻抗宿主自然杀伤细胞(NK)的融解作用;还可通过3种互不依赖的CMV糖蛋白作用,减少MHC Ⅰ类分子的表达,以逃脱宿主CD8+T细胞的免疫监视(immunosurveillance)。

最近,又有学者发现CMV能破坏干扰素IFN-γ信使传导途径Jak/Stat pathway阻抑MHC Ⅱ类分子的表达,以逃脱CD4+T细胞的免疫监视。

因此,CMV一旦侵入宿主机体后,得以在宿主体内长期存在。

故有CMV复制并不总是代表疾病过程,CMV在免疫抑制个体或胎儿和婴儿才易引起多系统播散性疾病或单一器官损害。

二、CMV感染及其诊断(一)CMV感染的类型:1.根据其感染的次序可分为:(1)原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指宿主初次感染CMV,而在感染前缺乏对CMV的任何特异性抗体(6个月以前的婴儿可有从母体被动获得的IgG抗体);(2)再发感染(recurrent infection),是由于潜伏在宿主体内的病毒被重新激活(reactivation)而复制增殖;或再次感染(reinfection)外源性不同毒株或更大剂量的同株病毒。

CMV侵入宿主体内,并在宿主体内复制或潜伏,即为CMV感染。

2.根据宿主获得感染的时间可分为:(1)先天性感染(congenital infection):指由CMV 感染的母亲所生育的子女,于其出生14天内(含14天)证实有CMV感染,为宫内感染所致;(2)围生期感染(perinatal infection):为CMV感染母亲的子女,在出生14天内没有发现CMV感染,而于生后第3~12周内证实感染者,主要经产道或母乳途径获得感染。

以上两型都是原发性感染;(3)生后感染(postnatal infection)或获得性感染(acquired infection):指在出生12周后证实有感染(出生12周内无CMV感染证据),可以是原发感染,也可以为再发感染。

我们前瞻性观察47例由CMV感染母亲生育的子女至1周岁,其中先天性感染27.7%,围生期感染23.7%,生后感染34%,无感染14.6%。

但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患儿没有从出生开始定期作过CMV检测,因此较晚就诊者很难确定为何型感染。

有些先天性感染患儿,出生时没有症状,以后才出现智能减退或耳聋,故应格外重视,予以定期随访。

3.根据有无症状出现,又可分为:(1)症状性感染(symptomatic infection):指出现与CMV感染相关的症状和体征。

若CMV损害宿主2个或2个以上的器官、系统时又称全身性感染(systemic infection),多见于先天性感染,仍可沿用病理诊断名称即巨细胞包涵体病(cytomegalic inclusion disease,CID);若CMV损害主要集中于宿主的某一器官或系统,则可相应地称为CMV性肝炎(CMV hepatitis)、CMV性肺炎(CMV pneumonia)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infectious mononucleosis)等。

在症状性感染时,患儿体内均有病毒活动,处于产毒型感染阶段。

(2)无症状性感染(asymptomatic infection):指体内病毒复制状态有二种情况:一是有病毒复制,若足以引起靶器官或组织损害,临床表现有体征和器官功能改变,称之为亚临床型感染(subclinical infection);若未引起靶器官损害,则无相应体征和功能变化,为真正的无症状性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