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重点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试要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试要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试要点一、概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是每个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经典著作,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从而为今后的实践工作提供指导。

二、选书范围1.《共产党宣言》: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的著名政治宣言,明确了共产主义的原则和目标,是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入门之作。

2.《资本论》:这是马克思的巨著,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发展规律和未来发展的走向,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基石。

3.《哲学大纲》:这是马克思的哲学著作,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4.《社会主义经济学批判》:这是恩格斯的著作,对资本主义经济学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参考。

三、考试要求1.理解著作的基本内容:考生需准确掌握著作的主要论点和理论观点,把握其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

2.分析著作的时代背景:考生应了解著作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作者的生平经历,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其思想观点。

3.领会著作的核心思想:考生要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核心思想,能够运用所学理论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4.掌握著作的批判精神:考生应能够辨析著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了解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的设想。

5.运用著作的理论分析问题:考生要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运用著作中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备考建议1.精读经典著作:考生应当对经典著作进行深入研读,理解其中的核心理论和重要观点,通过多次阅读和思考,提高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2.学习相关辅助材料:考生可以阅读相关的解读、注释和评析,帮助理解著作的内容和背景,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3.参加讨论和辩论活动:考生可以参加学院组织的讨论和辩论活动,与他人交流学习心得和理解,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视野。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具有里程碑意义。

2、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局限在于不懂得实践活动的意义。

3、“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说明实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身、改变自身,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证明,认识观念无法改变自身,因此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5、[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的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说明了人的实践活动的属人性、能动性、社会性、革命性、批判性6、生产活动更体现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劳动,所以人的本质是劳动。

7、批判旧唯物主义在人和环境、教育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倾向,提出实践是环境和人改变的共同基础。

历史唯心主义:环境决定人—制度决定人—意见支配一切—英雄史观8、马克思肯定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历史功绩又指出其局限性:历史功绩: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局限性:陷入宗教唯心主义(上帝现实化、人化)9、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错误:费尔巴哈陷入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不懂得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以致于不能认识宗教的根源,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10、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观: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撇开历史进程,把人的本质看作抽象的、孤立的个体,犯了出发点错误;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犯了方法论错误。

11、[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区别:阶级性。

“市民社会”指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人类”指共产主义社会,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人的本质异化的社会,不是真正的社会,扬弃了私有制的社会,人类互归的社会。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重点总结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重点总结

一、选择题()1、费尔巴哈撇开人的社会关系去考察人的本质,其理论的前提是假定有一种抽象的人的()A、个体 B、种族 C、民族 D、"类"()2、费尔巴哈唯一了解的宗教是()A、天主教B、基督教C、东正教D、犹太教()3、导致黑格尔哲学解体的内在矛盾是()A、政治和宗教B、黑格尔理论的激进与政治上的保守C、体系与方法D、形而上学方法与辩证法的体系。

()4、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远古是以()形式表现的。

A、灵魂的不死B、灵魂与外部世界的关系C、世界是神创造的,还是从来就有的。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5、《实践论》、《矛盾论》写作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克服当时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尤其是()错误。

A、教条主义B、宗派教C、经验主义D、党八股()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 )。

A.人类社会历史B.整个物质世界C.物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D.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7、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D.理论和实际的关系()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是否信仰上帝或菩萨B.有否高尚的理想C.是否承认世界只有一个本原D.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9、万物皆备于我”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10、意识的本质是( )。

A.人脑的分泌物B.人与生俱来的特性C.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D、观念的综合()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客观实在性B.可知性C.具体性D.抽象性()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

A.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转移旧价值过程的统一B.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C.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创造劳动力价值的过程的统一D.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1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原著选读

石河子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原著选读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编二零零八年三月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关于费尔巴哈①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āndliche]活动。

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ā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已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马列主义原著选读

马列主义原著选读

1、《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

内容阐释:《提纲》阐明人的本质的科学内涵。

《提纲》中马克思把实践引入历史观,还科学地解决了人的本质的问题。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这是一种进步。

但是他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即完全脱离了社会关系的人类的自然属性。

从这种抽象的“类本质”出发所理解的人,只能是孤立的、抽象的人类个体。

这样的人本质并不能真正地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也不能科学地解释宗教感情。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同人的社会实践相联系,在实践中、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中考察人,这种人是具体的、现实的、有生命活力的。

它不仅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而且还把人与人区别开来,并进而揭示出“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

解析题: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解析: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抽象界定,运用科学的实践观,从现实性的角度阐释了人的本质的科学内涵。

人的本质并不是人的自然属性,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属性。

人作为群类,它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社会属性。

人作为个体,他与其他人就在于他们的经济政治地位等社会关系和社会属性的差别。

人的本质并不是由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

其中生产关系从根本意义上决定着人的本质,其他关系如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思想文化关系等也从各个不同侧面规定着人的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人的本质主要表现为阶级本质。

人的本质并不是抽象的、永恒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变化的。

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历史时期中,人具有不同的社会本质。

2、《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精辟概括和深刻评价。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重点(手工word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重点(手工word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重点(手工word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重点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和唯心主义的错误、科学的实践观、“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
2.《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的前提和方面、新世界观的概括、共产主义的论证
3.《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两个决不会”
4.《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哲学基本问题及意义、社会发展和自然发展的异同、费尔巴哈是个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5.《自然辩证法》:“劳动创造人本身”的思想、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生态思想
6.《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关于生产和消费关系的理论
7.《资本论》:资本的原始积累、学习《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8.《论粮食税》:俄国实施国家资本主义的必要性
9.《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思想、资产阶级的革命作用和历史局限、如何看待“两个必然”的思想
10.《反杜林论》:论证哪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关系
11.《怎么办》:革命的理论的重要性、自发性和自觉性的辩证关系,新型政党的性质、党员条件和组织原则。

马列原著复习重点

马列原著复习重点

马列原著复习重点马列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合称,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在20世纪的发展和丰富。

学习马列原著对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时代特征、认识历史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为了进行复习,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马列原著的学习要点。

首先,我们需要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不断推动而实现的。

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革。

在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时,要关注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理论、商品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等重要内容。

其次,我们需要重点学习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在帝国主义时代的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发展。

在学习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时,要关注帝国主义和资本输出、文化输出、全球化等重要内容。

此外,学习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时要重点关注无产阶级专政和国家机器、民主与专政、暴力与无产阶级革命等重要问题。

另外,我们还要重点学习马列主义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指导和战略思想。

无产阶级革命是为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任务。

在学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时,要关注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和策略等重要内容。

另外,学习列宁的《怎么办》时要重点关注党的建设和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政党作用等重要问题。

此外,还应重点学习毛泽东思想,这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丰富。

毛泽东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如群众路线、阶级斗争、革命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等。

学习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时,要了解革命意志和大规模革命行动的重要作用。

最后,我们还应关注20世纪马列主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总结。

尤其是在学习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要重点关注社会主义建设和计划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综上所述,学习马列原著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时代特征、认识历史规律至关重要。

通过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列主义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指导和战略思想、毛泽东思想以及20世纪马列主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总结,可以更好地掌握马列主义的精髓,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马克思哲学原著选读 王德峰 笔记

马克思哲学原著选读 王德峰 笔记

马克思哲学原著选读王德峰笔记
《马克思哲学原著选读》是由王德峰编著的一本哲学读本,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和思想。

以下是王德峰的笔记摘录: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推动的。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重视是其与其他哲学体系的重要区别之一。

马克思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与物质的交往中获得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解放的关注是其核心思想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在于解放劳动者,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私有制的批判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剥削,是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和革命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以上是《马克思哲学原著选读》笔记的主要内容。

这本书对于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非常有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旧唯物主义的缺陷1.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2.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就是直观形式3.不懂得实践的意义4.忽视了人可以在客观性基础上发挥能动性二、唯心主义的缺点1.出想的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是却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

2.从思维活动出发,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的抽象的发展了,表面的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实践活动排到实践之外。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全部是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四、人与环境中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填空)1.批判旧唯物主义在人和环境、人和教育问题的唯心主义倾向,提出实践是环境和人的改变的共同基础。

2.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五、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宗教观(一)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二)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人的本质不是它的自然属性,而是社会属性。

社会关系,社会属性的差别是其所处的经济、政治、社会地位带来的确定的了,进而也就相应确定了人与人之间本质差别之所在。

2.人的本质不是某一方面的社会因素决定的,而是由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即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

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历史进程的变化,人的本质也将随之社会历史条件二不断发展变化。

(三)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功绩及局限功绩1.把宗教本质归结为人的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2.揭示了宗教的神秘外衣,把宗教拉到世俗来,即宗教不再神秘。

3.他认为近代哲学的任务是将上帝现实化和人化。

局限1撇开历史的进程,脱离了具体历史环境和人的实践,犯了出发点的错误。

2.费尔巴哈把宗教的的历史产生发展来解释人的产生发展,而没有把人的发展是历史产生的发展,陷入唯心史观。

综上,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方法解释宗教和世俗社会、环境和人的关系,因此有局限性。

六、新旧哲学的区别(新旧唯物主义)1.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2.新旧唯物主义代表的阶级基础不同:“市民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不是真正的人类社会,而是异化的社会,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反映资产阶级世界观。

“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是共产主义社会,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反映无产阶级世界观。

3.二者都体现了哲学的阶级性,同时,二者承担的历史使命和任务根本不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考查历史的前提:现实的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的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由他们自己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二、历史的结论:生活决定意识三、分工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形成‛分工。

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1.影响分工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2.分工包含着所有这些矛盾,而且又是以家庭中自然形成的分工和以社会分裂为单个的、互相对立的家庭这一点为基础的。

3.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4.分工立即给我们提供了第一个例证,说明只要人们还处在自然形成的社会中,就是说,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四、消除“异化”的两个条件和一个前提(两个条件的共同前提)两个条件:1.要使这种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即成为革命所要的反对力量2.必须让异化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同时这些人有同现有的有钱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

二者成立的前提条件: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

五、“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阶级性)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六、生产力和生产交往形式1.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2.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这种矛盾——正如我们所见到的,它在迄今为止的历史中曾多次发生过,然而并没有威胁交往形式的基础,——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同时也采取各种附带形式,如冲突的总和,不同阶级之间的冲突,意识的矛盾,思想斗争,政治斗争,等等。

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这些不同的条件,起初是自主活动的条件,后来却变成了它的桎梏,它们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

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由每一个新的一代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共产党宣言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标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二、1872年德文版序言基本思想1.《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

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

2. 《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3. 《共产党宣言》越来越被重视,被翻译为多个版本4. 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

5. 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6. 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因为这一批判只包括到1847年为止7. 同样也很明显,关于共产党人对待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的论述(第四章)虽然在原则上今天还是正确的,但是就其实际运用来说今天毕竟已经过时8.但是《宣言》是一个历史文件,我们已没有权力来加以修改。

三、1883年德文版序言唯物史观的三个观点1.社会物质资料的发展,使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生产结构的总和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3.无产阶级只有推翻资产阶级才能获得解放,无产阶级只有解放社会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

四、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1.破坏了封建各种关系和道德关念,取而代之的资产阶级的各种关系和道德观念。

2.变革了就得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与全部生产关系不断革命化3.建立了世界市场,促使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发展。

4.创造了巨大的城市,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5.摧毁了封建割据状态,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6.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五、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目的:力图恢复已经失去的中世纪工人的地位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方式:个别工人反对个别资产家----自发的行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结果:在这样的条件下取得的每一个胜利都是无产阶级的胜利六、无产阶级不断成熟的因素1. 旧社会内部的所有冲突在许多方面都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发展。

资产阶级处于不断的斗争中:最初反对贵族;后来反对同工业进步有利害冲突的那部分资产阶级2. 在这一切斗争中,资产阶级都不得不向无产阶级呼吁,要求无产阶级援助,这样就把无产阶级卷进了政治运动。

于是,资产阶级自己就把自己的教育因素即反对自身的武器给予了无产阶级。

3. 工业的进步把统治阶级的整批成员抛到无产阶级队伍里去,或者至少也使他们的生活条件受到威胁。

他们也给无产阶级带来了大量的教育因素。

七、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法律、道德、宗教在他们看来全都是资产阶级偏见,隐藏在这些偏见后面的全部是资产阶级利益八、共产党人的性质1.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2.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3. 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与无产阶级的利益相一致。

九、共产党人最近的目的: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共产党人奋斗目标:消灭私有制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十、共产党与无产阶级的关系1.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它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和利益。

2. 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与无产阶级的利益相一致3. 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4.共产党是由先进分构成,代表无产阶级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5.共产党人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6. 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十一1.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2.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3.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4.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十二、什么时候政治权利丧失政治性质(消灭阶级的条件)1.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

2.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消灭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