烯烃_链烷烃分离工艺进展
化学工艺学第3章烃类热裂解过程(三烯)

衡量裂解结果的指标
转化率(单程转化率、总转化率)
转化率=参加反应的原料量/通入反应器的原料量(%)
产气率(一般小于C4的产物为气体)
产气率=气体产物总质量/原料质量(%)
选择性
选择性= 转化为目的产物的原料量/反应掉的原料量(mol%)
收率和质量收率
收率=转化为目的产物的原料量/通入反应器的原料量(mol%) (wt%)
可判断原料可能达到的裂解深度,及C4 及 C4以下轻烃的收率
用元素分析法测得,是用于各种原料,用以关联 烃原料的乙烯潜在产率
氢含量高则乙烯产率越高
裂解原料含氢量≤低 于13%时,可能达到 的乙烯收率将低于 20%。
特性因数
表征烃类和石油馏分化学性质的参数 反映烃的氢饱和程度
主要用于液体燃料,K值可以通过下式算出:
K 1.216(TB)1/3 d1155..66
n
TB ( ViTi1/3)3 i1
K值以烷烃最高,环烷烃次之,芳烃最低
原料烃的K值越大则乙烯产率越高。乙烯和丙烯 总体收率大体上随裂解原料K值的增大而增加
芳烃指数
即美国矿务局关联指数(Bureau of Mines Correlation Index),简称BMCI。
液体焦油 固体沥青质 焦炭
焦和碳的区别
形成过程不同:烯烃经过炔烃中间阶段而生碳; 经过芳烃中间阶段而结焦
氢含量不同:碳几乎不含氢,焦含有微量氢 (0.1-0.3%)
各族烃裂解生成乙烯、丙烯能力的规律:
正构烷烃在各族烃中最利于乙烯、丙烯的生成 大分子烯烃裂解为乙烯和丙烯 环烷烃生成芳烃的反应优于生成单烯烃的反应 无烷基的芳烃基本上不易裂解为烯烃,有烷基的芳烃,主要
反应部分 芳烃
芳烃分离技术应用及进展

芳烃分离技术应用及进展谢雅迪(山东三维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山东青岛266500)摘要:随着炼化行业的转型升级,作为重要化工原料的芳烃需求不断提升,推动着芳烃分离技术的发展。
文中对芳烃的分离技术进行了说明,主要介绍了几种芳烃分离技术的特点,分析总结了国内外芳烃分离技术的进展情况,并对国内芳烃抽提工业化应用情况进行总结,对芳烃分离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芳烃分离;溶剂抽提;抽提蒸馏;原料油;溶剂中图分类号:TQ02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962(2023)01-0007-04Application and progress of aromatic separation technologyXie Yadi(Shandong Sunway Chemical Group Co.Ltd.,Qingdao266500,China)Abstract:With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refining and chemical industry,the demand for aromatics as an important chemical raw material is constantly increasing,which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aromatics separation technology.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aromaticsseparation technology,mainly introduc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al aromatics separation technologies, analyzed the progress of the aromaticsseparation technology at home and abroad,summarized the industrial application of the extraction of aromatics in China,analyzed the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of aromatics separation technology,and prospect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technology.Keywords:aromatics separation;solvent extraction;extraction distillation;raw oil;solvent近年来,国内外增产芳烃技术发展较快,推动了芳烃分离技术的进步,但是还存在着生产原料复杂、原料中的同分异构体沸点差别较小,很难通过蒸馏进行高效分离的难题。
轻烃回收工艺技术及其进展

轻烃回收工艺技术及其进展轻烃是一类石油化工产品,主要包括烷烃和烯烃两大类,是石油炼制和化工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中间品和原料。
随着石油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轻烃回收工艺技术成为了必然的发展趋势。
为了提高轻烃的回收率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人们也在不断地研究和改进轻烃回收工艺技术。
本文将介绍轻烃回收工艺技术及其进展。
一、轻烃回收工艺技术概述轻烃回收工艺技术是指将石油炼制和化工生产中产生的尾气中的轻烃进行回收和再利用的工艺。
轻烃主要包括乙烯、丙烯、丁烯等,这些轻烃在正常情况下会随着尾气一起排放到大气中,不仅造成能源的浪费,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采用轻烃回收工艺技术对轻烃进行回收和再利用,是一种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
目前,常见的轻烃回收工艺技术主要包括吸附法、压缩法、凝析法、膜分离法等。
吸附法是指通过吸附剂将轻烃从尾气中吸附出来,然后再进行脱附和回收。
压缩法是指通过采用压缩机将尾气中的轻烃压缩成液体,然后进行分离和回收。
凝析法是指通过降温将尾气中的轻烃凝析成液体,然后进行分离和回收。
膜分离法是指通过膜的选择性通透性,将尾气中的轻烃和其他组分进行分离和回收。
1. 吸附法吸附法是一种成熟的轻烃回收工艺技术,其主要优势是操作简单、成本低、回收效率高。
近年来,随着吸附剂的研究不断深入,吸附法在轻烃回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发出了一系列高性能的吸附剂,其吸附速度和吸附容量均得到了显著提高。
结构优化和表面处理等技术的应用,使得吸附剂的选择性和循环利用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吸附法在轻烃回收工艺技术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2. 压缩法压缩法是一种传统的轻烃回收工艺技术,其主要优势是操作稳定、回收效率高。
在近年来,人们在研究压缩机和分离设备的还不断地优化压缩法的操作参数和工艺流程,使得压缩法的回收效率和能耗得到了显著提高。
随着压缩机和分离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压缩法在轻烃回收领域的应用前景也将更加广阔。
基于溶解—扩散机理的聚合物膜分离烯烃/烷烃的研究进展

关t 词】烯 烃/ 烃分 离; 音物分 离膜 ; 烷 聚 乙烯 { 烯; 透系戤 丙 渗 选择 性
& od ]oe n p rfi s pr t n Lme cme b s ]tye e po ye e p mla it o f… n L t E r s L / a ̄ft e aai ioy r m  ̄a eh n r p [ ; e eb [yc e ii t e i t i f r o p i  ̄ L 4 n i f c vy
想分离因子 a
a P( 烃 ) P( 烃 ) Q( 烃 ) Q( 烃 ) . 烯 / 烷 = 烯 / 烷 Io等 研 究 了 醋 酸 纤 维 素 ( A) 三 醋 酸 纤 维 t C 、 素 ( TA) 醋 酸 纤 维 素 丁 酯 ( AB) C 、 C 以及 乙 基 纤 维 素 ( C) E 四种 膜 对 丙 烯 、 烷 的 渗 透 分 离 性 能 , 果 见 丙 结 图 1所 示 。发 现 乙基 纤 维 素 对 丙 烯具 有高 渗透 性和 高 选择 性 ,0℃ 下 干 燥 3h ( 1中用 H 表 示 ) 8 图 能使 选择 性进 一 步提 高到 7 ,在 低 温 下 处 理 4 h ( 0℃ , L表 示 ) 使 选 择 性 下 降 。 一2 用 则 Inth等 研 究 了 聚 苯 醚 ( ( 6 二 甲 基 li i c 聚 2, 苯 醚 ), P 及 其 共 聚 物 ( ( 6一 二 甲 基 苯 醚 P O) 聚 2,
文章 编号 ]l0 8 4 ( 0 2 0 0 3 0 00 142 0)2 15 6
[ 中圈分粪号 ]T 2 E64 5
: 文献标识码 】A
乙 烯 、 烯 是 非 常重 要 的合 成化 工 原 料 , 广 泛 丙 被 用于生产 聚乙烯 、 丙烯 以及 醇 、 、 、 等 。 目 聚 酸 酯 醚 前 , 常采 用 蒸 汽 或 催 化 裂 化 和 低 温 蒸 馏 来 生 产 和 通 分 离 烯 烃 , 能耗 是 现 有 烯 烃 分 离 技 术 的 主 要 缺 点 , 高
线性α-烯烃的生产工艺及其技术进展

可分 为 3类, 即 以烷基铝 为催 化 剂的 “ i g e ”法 ( Z e I r 即
CP h m一 步法 ) “ ige ”改 良法 ( B Ce 和 Ze lr 即 P二步法 ) 、以
镍络 合物为催化剂 的 “ H ”法 、以锆 一 S OP 铝为催化 体系的 日本 出光齐 聚工艺 。见表 1 所示 。
和 中间体产 品,被广 泛地应用 于表 面活性剂 、增 塑剂 、聚
一
必须 要有精密 可靠的 反应和控 制设备 相 匹配 。
目前 ,CP e 公 司采用此 技术在美 国、 日本分 别建 Ch m 有两 套工业装置 。 12 。 BP公 司 的 二 步 法 乙 烯 齐 聚 工 艺 BP公 司乙烯齐 聚采用 的是 E h l t y 二步法 ,此法原来 是 美 国 Eh l ty 公司生产 o 一 【 烯烃所采 用的方法 ,第一个装置于 1 7 年投 产。该方 法是在一 步法 的基础上 进行改进 ,将链 1 9 增长与链 置换分两 步进行 。在 第一步 链增 长反应 中, 乙烯
是指碳数 在 4 个及 4 以上的通式为 R = H 的高碳 直链 个 CH C 端烯烃 ,是近 3 0年来 迅速发展 的一种 重要有机 化工原料 。 工业上 制得 的 L O基 本上都是不 同碳 数的混合 物, 除了分 A 离 出 1 丁烯 、1 己烯 、1 辛烯个 别组分 外,一 般只将其分 一 一 一 离为一 定范 围的碳数馏分 。L O作为 一种重要 的有机 原料 A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com
la s c l
◆ 赵 惠萍 ( 中国石 化股 份公 司北京 燕 山分公 司研 究院信息 中心,1 2 0 ) 5 0 0
化工工艺学第四章4.1烃类裂解

4.1.1 裂解反应和反应机理
• • • • • 一、烃类的裂解反应 烃类裂解的一次反应包括: 烷烃裂解的一次反应; 环烷烃裂解的一次反应; 芳烃裂解;
一、烃类的裂解反应
• 1、烷烃裂解一次反应 (1)脱氢反应: CnH2n+2CnH2n+H2 (2)断链反应:CnH2n+2CmH2m+Cn-mH2(n-m)+2 (3)不同烷烃脱氢和断链的难易,可以从分子结构 中键能数值的大小判断。 ①同碳原子数的烷烃,C-H键能大于C-C键能,故断 链比脱氢容易。 ②烷烃的相对热稳定性随碳链的增长而降低,碳链愈 长的烃分子愈容易断链。 ③烷烃的脱氢能力与烷烃分子结构有关,叔氢最易脱 去,仲氢次之,伯氢又次之。 ④有支链的烃容易裂解或脱氢。
三、烃类裂解反应机理及动力学
• 链引发 断裂C---C键产生一对自由基 活化能高 • 链增长 自由基夺氢 自由基分解,活化能不大
自由基分解反应是生成烯烃的反应
• 链终止 两个自由基形成稳定分子的过程 活化能一般较低
三、烃类裂解反应机理及动力学
• 乙烷裂解的自由基反应历程
1)链引发反应
CH 3 CH 3 2 CH 3
• 裂解动力学方程可以用来计算原料在不同 工艺条件下过程中转化率的变化情况,不 能确定产物组成
4.1.2 裂解原料与工艺条件讨论
• • • • • 一、裂解原料与特性参数 1、裂解原料 烃类裂解的目的主要是生产低级烯烃。 烃类裂解原料大致可分两大类: 第一类为气态烃,如天然气、油田伴 生气和炼厂气; • 第二类为液态烃,如轻油、柴油、原 油、重油等。
一、烃类的裂解反应
• 各族烃裂解生成乙烯、丙烯能力的规律 正构烷烃在各族烃中最利于乙烯、丙烯的生成。 大分子烯烃裂解为乙烯和丙烯 环烷烃生成芳烃的反应优于生成单烯烃的反应。 无烷基的芳烃基本上不易裂解为烯烃,有烷基 的芳烃,主要是烷基发生断碳键和脱氢反应, 有结焦的倾向 正烷烃>异烷烃>环烷烃(六碳环>五碳环)> 芳烃
炼油产物中烷烃和烯烃的分离技术及应用

炼油产物中烷烃和烯烃的分离技术及应用【摘要】本文介绍了用于分离炼油产物中烷烃和烯烃的几种技术,对这些技术的理论依据以及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认为加盐萃取精馏更适合于工业化,也认为离子液体用于萃取精馏技术很有发展前景。
【关键词】烷烃烯烃分离萃取精馏石油不仅能够提供动力还是很多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可以说石油是近几十年国际社会发展的血液它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世界石油危机已经初见端倪。
我国目前能源局势的总特征是富煤、少油、有气,石油大量依赖进口,预计今后中国的石油产能不会有大幅度提高。
为解决我国的石油危机我们应从开源节流两方面着手,采用新技术勘探和采集油田;提高石油的利用效率,这是走出石油危机的两条必由之路。
因此,研究炼油产物中烷烃和烯烃的分离技术及应用有广泛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着重介绍目前用于分离石油炼制产物中烷烃和烯烃的分离技术及应用以希望唤起学者们对该领域的兴趣。
1 萃取工艺萃取工艺是最简单的分离工艺,是利用化合物在两种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剂中溶解度或分配系数的不同,使化合物从一种溶剂内转移到另外一种溶剂中而实现分离提纯的过程。
传统的简单萃取工艺操作简单、能耗较低,但是其分离效果不佳且萃取剂消耗量较大。
多年来一直有人在探索如何改进传统的萃取工艺,其中有机溶剂加盐萃取可以提高分离效果降低萃取剂的用量。
1.1 有机溶剂加盐萃萃取工艺有机溶剂加盐萃取技术的依据是盐效应经验式:2.1 萃取精馏萃取精馏技术结合了萃取和精馏两种操作的优点,使烷烃和烯烃的分离效率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其操作过程就是向精馏塔顶连续加入高沸点添加剂,改变料液中组分间的相对挥发度,以使普通精馏难以分离的混合物变得易于分离。
选择合适的萃取剂是能否实现分离的关键。
萃取剂选择的原则是:选择性高,挥发度小,与原料液有足够的互溶度,来源充足,价格便宜[3]。
2.2 加盐萃取精馏利用盐效用在萃取剂中加入某些盐类可以改善萃取精馏的效果这就产生了新的分离技术即加盐萃取精馏技术。
基于促进传递机理的烯烃脘烃分离用固体聚合物电解质膜的研究进展

第 3 期
王雁北等 : 于促 进传 递机理的烯烃/ 基 烷烃分离用 固体聚合物 电解质膜 的研究进展
定流动 l. 固定载体体系相 比, 生与 液膜具有高渗透 性和 高选 择 性 的优 点. rmoo等 _] 计 出一 种 Tea t 1设 。 新 型螺 旋卷 式 流 动液 膜 , F u rp r P-0 0为 以 loo oeF 1
王雁北 , 吉中 任 ,李 晖 , 邓麦村
( 中国科学 院 大连化 学物 理研究 所 膜技 术 国家工程研 究 中心 , 大连 1 6 2 ) 1 0 3 摘 要 :对膜 法烯烃 / 烃分 离技 术的 现状 进 行 了总结 , 述 了膜 法促 进 传递 分 离烯 烃/ 烃 烷 论 烷
的机理、 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分析 了固体聚合物 电解质膜对烯烃/ 烷烃分 离性 能的影响因 素 , 讨 了 固体 聚 合 物 电解 质 中高 分 子 材 料 和 烯 烃 载 体 对 膜 性 能 的 影 响 , 探 阐述 了烯 烃 载 体
Ag 中毒及 再 生过程 和烯 烃渗 透的 时间依 赖性. +的
关键 词 : 烃/ 烃分 离; 进传 递 ;固体 聚合 物 电解质 ;载体 中毒 烯 烷 促
中图分类 号 :T 2 . QO 8 8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10 —9 4 2 1 ) 30 0 —8 0 78 2 ( 0 2 0 —1 40
1 基于促 进传递 机理 的烯 烃/ 烃分 烷 离膜
促 进传递 是通 过可逆 化学 反应 或络合 反应 与扩 散 过程 的结 合而 实现 的 , 可逆 络 合 的键 能在 1  ̄ 1 0 5 k/ o 范 围 内. 能在 此范 围 内的典 型 可逆 络 合反 Jt l o 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化工MODERN CHEMICAL INDUSTRY2000 Vol.20 No.11 P.21-24烯烃/链烷烃分离工艺进展邝生鲁 奚强 朱成诚 摘要 当前开发的烯烃/链烷烃分离技术有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吸收分离法、萃取蒸馏法及膜分离法。
其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是利用π-配合作用的化学吸收法,现已有工业化装置。
将蒸馏与吸附相结合的复合分离技术,是烯烃/链烷烃分离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
关键词 烯烃/链烷烃分离,化学吸收,π-配合物, 吸附分离,膜分离,萃取蒸馏Recent developments of olefin/paraffin separation technologyKUANG Shenglu, XI Qiang, ZHU Chengcheng(Wuh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430074) Abstract A number of olefin/paraffin separation technologies have been developed today. They include physical absorption, chemical absorption, absorption separation, extractive distillation and membrane separation. The most promising appears to chemical absorption by π-complexation. There are already some commercialized plants. One of the developing trends for olefin/paraffin separation is the composite separation technology combining distillation with absorption. Key words olefin/paraffin separation, chemical absorption, π-complexation, absorption separation, membrane separation, extractive distillation第一作者:邝生鲁,男,1938年生,大学,教授,从事精细化工、应用电化学等方面研究。
邝生鲁(武汉化工学院,430074)奚强(武汉化工学院,430074)朱成诚(武汉化工学院,430074)参考文献1,Humphrey J L,Seibert A F.Separations Technologies Advances and Priorities. New York:Department of Energy Report 12920-1.1991.25~402,Fatemizadeh A,Nolley E.Ethylene Recovery from Polyethylene Plant Vent Streams.Presented at the National AIChE Meeting.Orlando,FL,1990.1~203,Eldridge R B.Ind Eng Chem Res.1993,32:2208~22124,Keller G E,Marcinkowsky A E.Olefin Recovery and Parfication via Silver Complexation.In:Li N N eds.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New York:Marcel Dekker,1992.Chapter 3:42~825,Harberhold M.Metal π-complexes.Part I:General Survey.New York:Elsevier,1972.Vol Ⅱ:1~456,Harberhols M.Metal π-complexes.Part Ⅱ:Specific Aspects.New York:Elsevier,1974.Vol Ⅱ:1~367,Baker B B.Inorg Chem,1964,3:200~2028,Safarik D J,Eldridge R B.Ind Eng Chem Res,1998,37:2571~25819,Miller S A.Ethylene and its Industrial Derivatives.London: Emest Benn Limited.1969.40~62 10,Walker D G.Cuprous Aluminam Cyano Trichloride(CuAl(CN)Cl3):Its Preparation and Use for the Reversible Complexing of Unsaturate P,4545966.198511,Gulierrez A P.ESEP,a Process for the Recovery of Etheylene.Presented at the 175th Nation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aheim,March,1978.12~1712,Ho W S,Doyle G.Ind Eng Chem Res,1988,27:334~33613,Kroll W R,Long R ano P,3868398.197514,Shu C M,Kulvaranon S.Sep Technol,1990,1:18~2815,Kulvaranon S,Findley M E.Ind Chem Eng Res,1990,29:106~10816,Tajbl D G,Kanofsky J S.Energy Process Can,1980,72(5):61~6317,Hirai H,Kurima K.Polym Mater Sci Eng,1986,55:464~46818,Koval C A,Noble R D.Ind Eng Chem Res,1989,28:1020~102319,Leblanc O H,Ward W J.J Member Sci,1980,6:339~34320,Yang R T.AIChE J,1995,40(3):509~51721,Li Y A,Wang Y.Ind Eng Chem Res,1999,38:2292~229522,Teramoto M,Matsuyama H.J Chem Eng Jpn,1986,19:419~42123,Antonio M R,Tsou D T.Ind Eng Chem Res,1993,32:373~27624,邝生鲁.现代精细化工.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7.90~106收稿日期:2000-05-25烯烃/链烷烃分离工艺进展作者:邝生鲁, 奚强, 朱成诚, KUANG Shenglu, XI Qiang, ZHU Chengcheng作者单位:武汉化工学院,430074刊名:现代化工英文刊名:MODERN CHEMICAL INDUSTRY年,卷(期):2000,20(11)被引用次数:3次1.Humphrey J L;Seibert A F Separations Technologies Advances and Priorities 19912.Fatemizadeh A;Nolley E Ethylene Recovery from Polyethylene Plant Vent Streams 19903.Eldridge R B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34.Keller G E;Marcinkowsky A E Olefin Recovery and Parfication via Silver Complexation 19925.Harberhold M Metal π-complexes.Part I:General Survey 19726.Harberhols M Metal π-complexes.Part Ⅱ:Specific Aspects 19747.Baker B B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648.Safarik D J;Eldridge R B Olefin/Paraffin Separations by Reactive Absorption: A Review[外文期刊] 1998(7)ler S A Ethylene and its Industrial Derivatives 196910.Walker D G Cuprous Aluminam Cyano Trichloride(CuAl(CN)Cl3):Its Preparation and Use for the Reversible Complexing of Unsaturate Ligands 198511.Gulierrez A P Process for the Recovery of Etheylene 197812.Ho W S;Doyle G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8813.Kroll W R;Long R B Organo Complexes 197514.Shu C M;Kulvaranon S查看详情 199015.Kulvaranon S;Findley M E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016.Tajbl D G;Kanofsky J S查看详情 1980(05)17.Hirai H;Kurima K查看详情 198618.Koval C A;Noble R D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8919.Leblanc O H;Ward W J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8020.Yang R T New Sorbents for Olefin/Paraffin Separations by Adsorption via π-Complexation[外文期刊] 1995(03)21.Li Y A;Wang Y Cuprous-Chloride-Modified Nanoporous Alumina Membranes for Ethylene-Ethane Separation[外文期刊] 1999(6)22.Teramoto M;Matsuyama H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8623.Antonio M R;Tsou D T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324.邝生鲁现代精细化工 19971.杨学萍.Yang Xueping轻质烯烃-烷烃分离新工艺开发进展[期刊论文]-化工进展2005,24(4)2.徐志康.刘振梅.戴清文基于溶解-扩散机理的聚合物膜分离烯烃/烷烃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石油化工2002,31(2)3.烯烃分离技术[期刊论文]-乙烯工业2003,15(3)4.叶震.刘丽.陈勇.邓麦村膜法烯烃/烷烃气体分离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膜科学与技术2003,23(2)5.王宏琳烯烃/烷烃有机气体分离中空纤维复合膜的制备[学位论文]20066.王丹丹吸附法提纯含烯五碳烷烃的研究[学位论文]20097.叶震.李晖.陈兆安.贺高红.吴鸣.陈勇.邓麦村.Ye Zhen.Li Hui.Chen Zhaoan.He Gaohong.Wu Ming.Chen Yong.Deng Maicun烯烃/烷烃促进传递气体膜分离的发展状况[期刊论文]-化工进展2003,22(z1)9.刘振梅.徐志康.寇瑞强.戴清文促进输送膜法烯烃/烷烃分离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石油化工2002,31(9)10.氧化还原法分离烯烃的技术[期刊论文]-齐鲁石油化工2001,29(1)1.杨学萍轻质烯烃-烷烃分离新工艺开发进展[期刊论文]-化工进展 2005(4)2.高长立.董雯雯.田原宇.安晓熙络合吸收分离丙烯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山东化工 2008(1)3.王宏琳烯烃/烷烃有机气体分离中空纤维复合膜的制备[学位论文]硕士 2006本文链接:/Periodical_xdhg20001100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