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西北四镇军事聚落研究

合集下载

最新-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下) 精品

最新-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下) 精品

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下)>贰两相对立局面的形成及其有关长城的作用长城是有关军事的设施。

这是说建筑长城是用以防御敌对势力的进攻的。

长城的建筑正可以说明当时已经形成两相对立的局面,因而其中的一方有了建筑长城的必要。

在悠久的历史时期,对立局面的形成并非一次,其间因时因地而互有差异。

就西北地区而言,作为引起建筑长城的因素就曾经有过东西对立的局面,也有过南北对立的局面。

东西对立的局面只有战国时期秦魏两国的争夺,秦汉和隋时以及明代就都是南北对立的局面。

至于战国赵国的北长城,北魏赤城五原间的长城,还有金源的界壕,亦皆各自形成其相互对立的局面,虽皆仅伸延其一部分至西北地区,当也一并论及。

一渭洛两河下游秦魏两国的对立和隔着洛河的争执战国时期秦魏两国在渭洛两河下游的对立局面的渊源甚早,春秋时期秦晋之间已肇其端倪。

两国争夺的地区在洛河下游和黄河之间的所谓河西地以及华山之下至于渭河之间。

春秋初期晋国已取得华山之下至于渭河之间的土地1。

春秋中叶,晋国更取得位于今陕西省韩城市南的少梁2。

这样的发展直到战国初期还仍在继续之中。

魏国的强大,始自文侯时。

文侯以前,晋国已经取得少梁。

少梁在今陕西韩城市南,当时应为黄河的重要渡口。

文侯即位不久,就进而为少梁筑城,显示开始向河西的扩展。

接着又围攻繁庞,驱逐当地的秦人。

繁庞就在今韩城市旁,近在少梁之北,此后更取得秦国的临晋和元里,并为之筑城。

临晋在今陕西大荔县,元里在今陕西澄城县南,临晋更近于洛河。

后来还再西向攻秦,直攻到郑县。

郑在今陕西华县,不仅在洛河之南,更在渭河之南。

这次战争虽未取得郑县,却在洛阴和郃阳筑城。

洛阴在今大荔县西洛河之南,郃阳则在今合阳县东南黄河岸边3。

这样的形势,不仅巩固了魏国在河西的地位,也威胁秦国洛河以西的疆土。

后来秦孝公变法之际还为此颁布过一条命令说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4。

《明代九边长城军镇史——中国边疆假说视野下的长城制度史研究》评介

《明代九边长城军镇史——中国边疆假说视野下的长城制度史研究》评介
或概 括性 的 文 章 。与 以往 研 究 不 同 ,该 书提出 了 “ 长城制度 史” 的研究模式 ,
对长城制 度进 行 了 “ 活 ” 的 制 度 史 或 “ 动 态制 度史 ” 的研 究 。 提出 “ 中国边 疆 假 说 ” 理 论 。 目前
为 止 尚缺乏 对 边 疆 在 中 国历 史 变 迁 中所
论 方 法 ,考 察 长 城 与 这 一 区 域 社 会 地 理 、经济 、社 会 、军 事 、政 治 、文 化 等 多层 面关 系 。 而 “ 长城 制 度 史 ” 研 究 对
察 ,视 野 较 狭 窄 、方 法 较 单 一 ,不 同学
科各 自为战 ,尚没有全面 、深人 的长城研 究成果 。在这种研 究状况 下 ,赵现海 出版
考 察 ,发 掘 了 舆 图 、家 谱 、碑 刻 以及 口
述 历史 等 田野史 料 。 以问 题 为 中心 的 论 证 方法 也使 作 者 在 研 究 中摆 脱 了断代 史 的局 限 ,对 制 度 的演 变 做 出长 时 段 的 考 察 ,并 灵活 运 用 对 比 的方 法 呈 现 明代 边 疆 政 策 的优 长 与局 限 。
但 明朝受 到中 国古代 陆疆传统 的影 响 ,并
未积极经 略海洋边疆 ,从而在 自身实力 与
国际条件 都具备 的情况 下 ,丧失 了率先进 入 “ 海权 时代 ” 与 “ 近代 社会 ” ,建立 国 际海洋 秩序 的历史机 遇 。继 明朝而起 的清 朝仍然 缺乏对于海 洋空 间的开拓 ,导致 中 国在 近代海洋世 界力量 冲击之 下 ,开始 经
了新 著 《 明代 九 边 长 城 军 镇 史—— 中 国 边疆假说 视野下 的长 城制 度史研 究 》 ( 社
会科学 文 献 出 版 社 ,2 0 1 2年 1 1月 ) ,全 书分上 、下两册 ,凡 8 0 . 5万字 。

明长城山西镇防御性军事聚落研究

明长城山西镇防御性军事聚落研究

明长城山西镇防御性军事聚落研究
明代山西镇所辖内长城军事防御体系覆盖现山西省忻州市地区,地处山西省境中北部,境内地形地貌丰富多样,从西部的河谷到东部的山地,都分布着大量明代长城防御设施遗迹。

在明长城九边十一镇中,山西镇军事聚落的等级、形态、规模都有着其独特的组织方式。

随着时间流逝与历史变迁,时至今日,这些聚落的军事色彩早已不再浓重,大部分聚落都已变成人们生活劳作的城镇和村庄,有的聚落遗存则在逐渐消失,明长城山西镇军事聚落的研究迫在眉睫。

本论文首先从山西镇设立的背景以及明代边防军事管理制度入手,理清存在于军事聚落实体背后层次化防御的组织关系和管理层次。

对于山西镇空间防御特征的研究,先从宏观角度入手,研究了山西镇西部、中部、东部三大防区在前线作战功能上的分工和协同关系,分析了本镇防御体系的工作原理,并且深入研究三大防区的后勤保障体系——屯田和辅助功能——边境互市;在此基础之上,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了山西镇与相邻各镇及重要堡寨在京师防御体系中协同工作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微观层面,研究分析了山西镇军事聚落的空间分布特点和选址要素,以及堡寨平面形态、内部结构、建筑特点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对于时间维度的研究,本文以民族政策、经济、晋商文化等方面为切入点,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方面研究山西镇堡寨明末清初历史变迁的特点。

以上研究成果将会对当今长城保护提供历史依据,并对我国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带来诸多历史借鉴。

明长城大同镇军事聚落整体性研究

明长城大同镇军事聚落整体性研究

明长城大同镇军事聚落整体性研究
山西北部广袤的大同盆地及周围山区是明长城九边十一镇中大同镇防区所在地,境内有大量明代长城防御设施遗存。

长城不是一道孤立的边墙,它的建设与戍守均离不开军事聚落,大同镇所辖72座军事城堡就是晋北地区一类特殊的聚落形态,它们有着不同的规模、等级,在时空分布上也各具特色。

经过约600年的变革,这些早已失去了军事作用的聚落演化为人们居住、耕作的城镇、村庄而广泛分布于晋北地区。

因该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大部分的军事城堡保留了过去的形态与格局,蕴藏着大量的历史军事信息。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步的消失与灭亡。

本文试图整体性的研究大同镇的防御体系、大同镇军事聚落的历史演化和空间特点。

文章首先了解了该地区军事地理环境,介绍明长城及大同镇的设立背景。

继而,阐述了在明代两种主要军事制度之下大同镇所形成的军事管理层级和层次化防御体系。

在此基础上,以时间为线索讨论了大同镇军事聚落产生、发展、变迁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又以空间为依托分析了大同防区军事城堡的择址分布、规模尺度、城防布局、建筑特色等诸多方面。

这些内容有利于我们深化明代边防体系的研究,找出北方军事聚落的共性和特征,记录城堡现今的状况,引起对长城保护与利用的思考。

论明长城区域军事聚落的形成

论明长城区域军事聚落的形成

论明长城区域军事聚落的形成薛程;段清波;赵丛苍【摘要】明长城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财富,其主要作用是军事防御.在明长城发挥其军事防御功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军事活动为中心的聚落遗址.明长城区域军事聚落形成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军事聚落集中于长城以南、战事多发的地域.军事聚落的分布与双方战争形势以及具体军事活动有关.【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46)004【总页数】5页(P151-155)【关键词】明长城;军事聚落;发展过程;空间分布【作者】薛程;段清波;赵丛苍【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西安710069;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西安710069;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西安71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7聚落是人文地理学的概念,一般指人类聚居的地方或村落。

在考古学研究中,所谓聚落实际是指古代某一人类社群曾经居住过的遗址,具有一定空间并延续一定时间的文化单位[1](P148-149)。

军事聚落则是以军事活动为中心形成的古代人类社群遗址,具有一定空间并延续一定时间的军事文化单位。

具体而言,长城区域军事聚落是指在北方长城防御覆盖区域内形成的以军事活动为中心的聚落遗址。

长城区域军事聚落形成初期时的目的性与规划性并不强,只有在北方边境战事吃紧,或修筑长城时,军事聚落才会随之产生。

因此,长城区域军事聚落的形成与长城不同阶段的修筑密切相关。

明长城的修筑过程,学术界一般认为可分为三个阶段:明初期(1368—1447),明中叶(1448—1566)和明后期(1567—1620)。

但学术界在对明长城修建的阶段性研究中,不同学者还是会采取不同的分期。

如胡凡在《河套与明代北部边防研究》[2](P65-67)中对明代北部防御体系的研究就采取了不同的分期。

第一阶段是洪武时期(1368—1398),主要研究此时北部边防态势;第二阶段是永乐时期(1403—1424),主要研究北部边防线向南内撤及其影响;第三阶段是宣德正统时期(1426—1449),主要研究北方边防消极防守与全面内缩。

长城沿线军事寨堡聚落遗产保护规划研究初探——以明代榆林镇军事寨堡为例

长城沿线军事寨堡聚落遗产保护规划研究初探——以明代榆林镇军事寨堡为例

长城沿线军事寨堡聚落遗产保护规划研究初探——以明代榆林镇军事寨堡为例吴晶晶;王军;白涛;王喜军【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年(卷),期】2012(009)003【摘要】长城及其沿线的众多军事寨堡聚落作为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整体线性遗产区域和文化资源,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正受到自然环境侵蚀和人为建设破坏的双重威胁.以明代长城沿线榆林镇的军事寨堡聚落为研究对象,结合单体寨堡聚落保护规划实例,探讨军事寨堡这一特殊人居环境背景下形成的传统聚落保护规划问题.旨在将军事寨堡城镇历史文化遗存提升到重要地位的同时,积极强调其自身所具备的经济价值和周边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能力.这对于在国内城市化背景下协调保护和建设,以及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完善生态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总页数】4页(P116-119)【作者】吴晶晶;王军;白涛;王喜军【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54;西安市规划局沣渭新区分局,陕西西安710086;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54;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六设计所,陕西西安710003;西安市规划局沣渭新区分局,陕西西安71008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相关文献】1.明代榆林镇军事寨堡聚落遗产保护与再生策略研究初探 [J], 吴晶晶2.生态安全视野下军事寨堡保护的困境与方向——以永泰龟城为例 [J], 陈华;张萍3.明长城沿线军事寨堡文化遗产保护刍议——以永泰龟城为例 [J], 张萍;陈华;4.明长城沿线军事寨堡文化遗产保护刍议*--以永泰龟城为例 [J], 张萍;陈华5.陕北明长城沿线军事营堡景观保护和利用思考——以建安堡、高家堡、常乐堡为例 [J], 怀松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

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姓名:倪晶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指导教师:张玉坤20050101图1.1秦明代长城及明代主要甲所分布图2明代的卫所可分成沿边卫所、沿海卫所、内地卫所、在内卫所4种类型。

长城沿线卫所属沿边卫所。

明代的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迄嘉峪关,沿线分布着大大小小具有统属关系的屯兵城,大则有镇城、路城、卫城,小则有所城,堡城、关城,分属于辽东、大宁、万全、陕西等都司和山西、陕西行都司。

由于长城沿线许多地区不设府、州、县,所以都司卫所自成区域,兼理民政,成为地方行政制度的一部分。

这与内地卫所依附于省府州县城市设置而作为单纯的军事机构有所不同,属于实土卫所。

辽东都司管辖的今辽宁省大部分地区全为实土,万全都司管辖的今张家口地区大部分为实土,大宁都司管辖的辽西地区全为实土(永乐内迁后无实土),陕西行都司管辖的今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及其他民族地区全为实土,陕西行都司管辖的宁夏五卫等处也为实土卫所,山西行都司管辖的今Lb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部分地区在正统年间以前也全为实土。

在不设民政机构的边境地区,为解决军户安置问题设置了大量的实土卫所和卫所城市。

明代末年全国共有493个卫,此外另有独立的千户所395个。

明朝的卫所制又称屯军,即饷粮和军需基本上全由军屯收入所支给的军士屯田制度。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制定:边地卫所军,以三分守城,七分开屯耕种:内地卫所军,以二分守城,八分开屯耕种。

每个军士受田五十亩为一份,发给耕牛、农具、粮种等,三年后缴纳税赋,每亩一斗。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定科则,军士一份屯田,征粮十二石,所征之粮贮于屯仓,出本军自行支配,余粮为本卫官军奉粮。

各卫所负责戍守任务的同时实行屯田,以屯养军。

明代采取军民分籍制度,军士世为军户。

这样军镇内部的组织结构就同人口管理模式结合2图片来自长城文化嗍htlp:2/www.mcet-greatwallorg天津人学坝上学位论文第一章叫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综述第二章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综述‘‘宣府”,狭义的理解即为宣化城(垣内)或城区(据《宣府镇志》记述,明代城区范围:“镇城东距鸡鸣山,西距洋河,南距深井,北距东望山,广一百二十里,轮一百一十五里”),明代也叫“镇城*;广义的理解则为万全都司(不合都司初期长城以北的三个卫4),辖区“东至京师顺天府界(北京),西至山西大同府界,南至直隶易州界(易县),北至沙沟,广四百九十里,轮六百六十里。

宋明两代军事堡寨研究——以陕北地区为例

宋明两代军事堡寨研究——以陕北地区为例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宋明两代军事保寨研究--以陕北地区为例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指导教师:***2011-12中文摘要用于军事防御的据点是由史前防御聚落发展而来,在战争时踞城作战是早期防御的主要作战形式。

随着战争的发展,除了筑造城池驻守,还衍生出将这些城垒连接起来的线性防御工事——长城。

到了明代,这一防御工事发展的更加完备,长城线与沿线军堡、烽燧、墩台、关隘一起形成了大纵深的防御体系。

在边境地区建筑长城是自汉代始,历朝历代的君主必然作出的战略。

然而宋代却没有修筑长城,而是改变了边境防守策略即在边境修筑堡寨来防守。

尤其是宋夏对峙时期,在边境防御上宋朝在宋夏对峙线运用范仲淹的“堡寨政策”修筑一系列堡寨来与西夏争夺横山一带的土地,且形成了相应的防御体系,最终将宋夏对峙线向北推进。

这一规模庞大、数量众多的军事工事群以及围绕这些工事而形成的特殊战略战术和后勤补给体系在中国古代军事史可与长城媲美。

宋明两代建筑的大量军堡,其建筑的军堡在其选址、构筑方法、功能上都不尽相同,尤其是明朝时期,在长城线的修筑与军堡的修筑在时间与空间上是相互联系的。

且处于黄土丘陵地带的陕北地区特殊的地形也给宋明两代的军堡选址带来很大的难度。

在战争结束后,军堡并没有完全的消失,而是凭借良好的交通区位以及集散地的性质逐渐演变为经济、政治的中心,并对今天陕北地区道路、乡镇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陕北地区宋明两个时期的堡寨通过搜集史料、实地考察、纵向横向对比进行分析。

分析军堡与长城的历史形成过程、总结其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宋明两代边境防御体系的防御性特征、军堡与地形的关系、其它因素对其造成的影响、城寨规模及其内部结构等,进一步加深对堡寨的认识。

前人在宋代堡寨以及明代长城与军堡的研究上已有过很多观点,本文在总结前人分析的基础上,将其两代加以对比、分析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明长城军事聚落堡寨政策防御体系ABSTRACTThedevelopmentofmilitarystrongholdcamefromprehistoricdefensivesettlementinChina,relyingonthecityhadbeenasthemaindefensivemodelearlyintimeofwar.Asthedevelopmentofwar,besidesbuildingthecitytodefend,connectedcitieshaddevelopedthelinearfortificationsgradually,thisisGreatWall.UntilMingDynasty,thefortificationswhichincludedtheGreatWallalongwiththemilitaryfort,beacontowers,piersandpasshaddevelopedaGreatdepthdefensesystern.WallintheborderareasdatesfromHanDynastyofChina;thisBuildingGreatwasmadethenecessarystrategybytheancientmonarch.HoweverGreatWalldidnotbeconstructedinSongDynastyofChina,andtheychangedthedefensivestrategyintheborderareas.EspeciallytheconfrontationperiodoftheSongDynastyandXixiaDynasty,SongDynastyusing”CastleStrategy’’viedwithXixiaDynastyfortheHengshanterritoryandbecomingadefensivesystem,SongDynastyreliedontheStrategytoobtainmoreterritoryintheperiod.Thereforethefortificationsof”CastleWall.Strategy'’canmatchwithGreatTherearegreatdifferencesofbuildingmilitaryfortforsite,constructionmethod,functionsbetweenSongDynastyandMingDynasty,especiallyduringtheMingWalllineDynasty,therearetheconnectionoftimeandspacebetweenGreatconstructionandmilitaryfort,anditaddedgreatdifficultyinsiteselectionofmilitaryfortforSongDynastyandMingDynasty.Attheendofthewar,themilitaryfortdidtrafficnotdisappearcompletely,becauserelyingonitslocationfactorsandgoodandpoliticalcenterlocationanddistributionpropertiesevolvedintotheeconomygradually,anditbroughtthehugeinfluenceanddevelopmentfortownsinthenorthernofShaanxiProvince..Therefore,thispaperwillanalyzeandcomparefortsinthenorthernofShanxibetweenSongDynastyandMingDynastybytheProvinceduringtheperiodcollectionofhistoricalmaterials,fieldtrips.AnalyzingthehistoricalformingprocessofthemilitaryfortandGreatWall,summarizingthespatialdistributionanditsvariation,defensivecharacteristicsbetweenSongDynastyandMingDynasty,therelationshipsofmilitaryfortandtopographic,otherfactorsandksimpact,walledcityscaleanditsinternalstructuretounderstanddeeplyforfort.WallandthearmyTherehavebeenmanypointsintheformerfortoftheGreatfortresearchbetweenSongDynastyandtheMingDynasty.Therefore,thispaperwilldynastiesonthebasisofpreviousresearchtosummarizeanalyzeandcomparetwomypointsandconclusion.KEYWORDS:MingGreatWall,Militaryfortresses,Fortpolicy,defensesystem绪论1.1选题背景与意义长城及其沿线军事聚落的研究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尤其是陕北榆林地区,由于其特殊的战略地位及险要的地形条件决定了该地区的军事地位,历朝历代都在这一“关中天然屏障"设防,其方法无外乎修城驻堡以及修筑长城线派兵驻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长城西北四镇军事聚落研究
明长城作为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具有严密的层次性、整体性、系统性的军事防御体系。

以往关于明长城西北地区边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物调查和历史地理等学科方面,多关注某一地区、某一类型的防御设施的研究,缺乏针对作为明朝西北门户的四镇防御体系整体性和学科综合的全面研究。

本文从建筑学的角度,并结合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等理论,系统梳理了明“九边”重镇之中的西北四镇长城的建置沿革、分布特征,总结其分布、选址、形制等建筑规律等特点;从历史的角度厘清西北四镇军事制度的发端、演化、完善等历史发展脉络,概括不同历史阶段的军事建制的主要特征,作为进行军事聚落深层次研究的基础。

进而从军事聚落的空间地理分布入手,对西北四镇军事聚落进行研究,使用纵向及横向相结合的手法,揭示其时空分布规律,并绘制相应的军事聚落空间分布图,进而对四镇聚落选址、形制、层级结构等方面进行层层深入的剖析。

之后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构成要素入手,将体系分为守御、烽传、交通、辅助等几个子系统进行研究,从而构建出一个系统而严密的网络化体系。

最后,着重于聚落的防御性特征展开剖析,揭示了明西北四镇军事防御体系的空间结构,并引入圈层结构理论,提出本防区军事防御的圈层结构及多核结构;从西北四镇特有的三边总制制度入手,通过对三边总制对西北四镇军事格局的影响的分析,对其军事防御模式进行探析,提出了本防区在总制制度下的基本防御模式,为明长城“九边”军事防御体系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