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物质的分类教案
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教案(人教版)第一单元 物质及其变化 第1讲

第一单元物质及其变化第1讲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复习目标1.了解分类法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
3.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5.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6.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考点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一、物质的组成1.物质组成的相关概念(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①元素:具有相同01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②物质:宏观上物质是由02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03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③元素――组成04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05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2)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游离态:元素以06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化合态:元素以07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3)微粒与物质的关系(4)同素异形体①同种元素形成的10性质不同的单质叫该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a.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b.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②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11化学变化。
(5)混合物和纯净物①纯净物:由12同种物质组成。
②混合物:由13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③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纯净物混合物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无固定的组成和结构14有固定的熔、沸点15无固定的熔、沸点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性质2.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二、物质的分类1.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如:2.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示例如下:请指出下列各说法的错因(1)由一种元素的阳离子与另一种元素的阴离子组成的物质一定为纯净物。
错因:例如FeCl2与FeCl3混合。
(2)含有金属元素的离子一定是阳离子。
错因:AlO-2是含有金属元素的阴离子。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明确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物质分类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
2. 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3. 常见物质的分类举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2. 难点:物质分类的判断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和掌握物质分类的原则。
3. 采用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类问题。
2. 新课导入:介绍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讲解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及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分类实例,让学生理解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给定的物质进行分类判断。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质分类的问题。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物质分类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评价学生对物质分类方法的掌握情况。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测验成绩,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清晰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物质分类的相关内容。
3. 实例素材:收集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分类实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4. 练习题库:准备一定量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2. 教学环节:第一课时:介绍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讲解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及特点。
高中化学物体的分类教案

高中化学物体的分类教案
主题:化学物体的分类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物体的分类方法和原理;
2. 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
3. 能够正确使用化学物体的分类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化学物体的分类概念;
2. 提问学生对化学物质的分类方式是否了解。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基本的化学物质分类方式,如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2. 详细解释每种分类的定义和特点;
3. 举例说明每种分类的具体应用。
三、实践(20分钟)
1. 给学生准备一些化学物质样品,让他们进行分类实验;
2.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分类方法的应用;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分类方法的优缺点。
四、讨论(10分钟)
1. 引导学生讨论化学物体的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研究和实验的重要性;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应用分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化学物体的分类方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分类方法,促进化学学科的深入理解。
六、作业布置:
1. 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记录不同化学物体的分类;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分类方法的应用。
教学反思:
本教案主要围绕化学物体的分类展开,通过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分类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和思考,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化学教案(新教材鲁科版宁陕):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第4讲元素与物质的分类[复习目标] 1.了解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2.了解物质分类的方法及单质、氧化物、酸、碱的概念及相互联系。
3.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4.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考点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1.物质的组成(1)(2)同素异形体①定义: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
②性质: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有差异。
同素异形体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是化学变化。
③常见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氧元素:O2和O3;碳元素:金刚石、石墨、C60;磷元素:白磷、红磷。
2.物质的分类分类应依据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标准”不同,分类方法也不相同。
在化学上常用的分类方法有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1)树状分类法每次用一个标准对物质进行再分类。
应用举例1.请把下列物质的序号填写到下图的横线上:①硫黄②HClO③苛性钠④明矾⑤小苏打⑥氧化钠⑦Fe(OH)3⑧NaCl溶液⑨H2SO3⑩淀粉溶液⑪泥水答案①②⑨③⑦④⑤⑥⑧⑩⑪2.现有下列物质:①冰水共存物②爆鸣气③铝热剂④普通玻璃⑤水玻璃⑥聚乙烯⑦漂白粉⑧TNT⑨H2SO4⑩含氧元素40%的氧化镁⑪花生油⑫福尔马林⑬密封保存的NO2气体⑭CuSO4·5H2O⑮液氯⑯王水⑰KAl(SO4)2·12H2O⑱分子式为C5H10的烃⑲分子式为C7H8的芳香烃其中一定为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一定为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⑧⑨⑩⑭⑮⑰⑲②③④⑤⑥⑦⑪⑫⑬⑯⑱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纯净物混合物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无固定的组成和结构有一定的熔、沸点无一定的熔、沸点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性质(2)交叉分类法同时用多个标准对同一物质进行分类,如:1.某物质经科学测定只含有一种元素,可以断定该物质一定是一种单质()2.Cu 、NaCl 、SiO 2、H 2SO 4都称为分子式()3.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4.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5.酸溶于水一定能电离出H +,但能电离出H +的不一定是酸()6.已知H 3PO 2(次磷酸)与足量的NaOH 反应只生成一种盐NaH 2PO 2,则H 3PO 2为一元酸()7.纯净物一定有固定的熔、沸点,有固定熔、沸点的物质也一定是纯净物()答案1.×2.×3.×4.√5.√6.√7.×一、依据“标准”对常见无机物分类1.对下列物质分类,并完善表格内容①HCl②HNO 3③H 2SO 4④H 2S⑤H 3PO 4⑥HF⑦BaSO 4⑧NaHCO 3⑨Cu 2(OH)2CO 3⑩FeSO 4物质分类依据物质类别实例酸根据酸根离子是否含有氧元素含氧酸②③⑤无氧酸①④⑥根据一定条件下能电离出H +的数目一元酸①②⑥二元酸③④三元酸⑤根据电离程度强酸①②③弱酸④⑤⑥根据沸点高低高沸点酸③⑤低沸点酸①②④⑥盐根据生成盐时酸、碱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正盐⑦⑩酸式盐⑧碱式盐⑨二、各物质类别包含关系判断2.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都正确的是(括号里的是类别)________,都不正确的是________。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学案课件新人教版

1.物质的组成
如氧气、臭氧(O3)、 二氧化碳是由_分__子__直接构成的 纯净物,铁是由_原__子__直接构成的纯净物,碳酸钠、氢
氧化钠是由_离__子__直接构成的纯净物;氧气和臭氧(O3) 互为_同__素__异__形__体__。
【微点拨】 根据有无固定的组成或有无固定的熔、沸点可判断该 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其中:油脂、高分子化合 物、玻璃态物质及含有同种元素的不同同素异形体的 物质均属于混合物。
【微点拨】 (1)胶体同溶液一样,属于分散系,呈电中性,整个胶体 不带电,胶体粒子带电。但是并非所有胶体粒子都带 电。 (2)电泳不是胶体的共性,如淀粉胶体无电泳的性质。
1.(RJ必修1·P42改编)下列各组物质,按化合物、单 质、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 ) A.食醋、液态氧、碘酒 B.生石灰、白磷、熟石灰 C.干冰、铁、盐酸 D.空气、氮气、胆矾
【解析】选C。食醋是乙酸溶液,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 盐酸是氯化氢水溶液;液态氧、白磷、铁、氮气是单 质;熟石灰、干冰、胆矾是化合物。
2.(RJ必修1·P42改编)食盐分散到酒精中形成直径在
1~100 nm之间的超细粒子,这样的分散系是 ( )
A.悬浊液
B.溶液
C.胶体
D.乳浊液
【解析】选C。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可以判断该
2.物质的简单分类法 (1)交叉分类法——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 进行分类。
(2)树状分类法
3.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转化关系
例如: (1)金属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4.分散系 (1)概念: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质)分散在另一种 物质(分散剂)中所得到的体系。
(2)分类 ①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高中化学物质分类试讲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分类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分类原则。
2.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分类的特点。
3.能够根据特定的性质及用途对物质进行分类。
二、教学内容:1.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分类原则。
2.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分类的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1.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分类原则。
2.能够根据特定的性质及用途对物质进行分类。
四、教学过程:1.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质,思考如何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引发学生对物质分类的兴趣。
然后介绍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分类原则,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
2.讲解:根据物质的性质、成分及用途等方面,介绍常见的物质分类方法,如按物质的组成元素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按物质的状态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等。
同时,对每种分类方法的特点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对物质分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练习: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老师提供的不同的物质特性,对物质进行分类。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加深对物质分类方法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总结物质分类的方法及原则,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及特点。
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一份物质分类的练习题,加深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
同时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完成作业。
六、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及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总结反思,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及时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惑,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物质的分类

①焰色反响 ②发光发热 ③燃烧 ④爆炸
⑤盐析 ⑥O3变成O2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③⑥
D.①②③④⑤
2、用化学方法不能实现的是〔 C 〕
A、生成一种新分子 B、生成一种新离子
C、生成一种新原子 D、生成一种新单质
三、物质的简单分类及其应用
1、常用的分类方法: 〔1〕穿插分类法
是分别按照多种标准对某一事物进展分类的方法
学 按是否有电子转移 反 响 按是否有离子参加
复分解反响 氧化复原反响 非氧化复原反响 离子反响 非离子反响
按反响进展的程度 可逆反响
不可逆反响
按反响的热效应
放热反响 吸热反响
四种根本反响类型与氧化复原反响之间的关系
化合反响不一定是氧化复原反响,有单质参加的 化合反响一定是氧化复原反响。
分解反响不一定是氧化复原反响,有单质生成 的分解反响一定是氧化复原反响。
±ne±ne-
离子
由不同微粒构成的物质:
晶体类型 微粒 结合力 熔沸点 典型实例
离子晶体 离子 离子键 较高 NaCl、CsCl
分子晶体 分子 范德华力 较低 干冰
原子晶体 原子 共价键
金属晶体 阳离子
和电子
金属键
很高 金刚石
复杂
金属单质、 合金
注意离子晶体、原子晶体的化学式仅表示微粒个数的 最简比,并不能表示其真实组成。而分子晶体的化学 式就是其分子式,表示其真实的组成。
物
质
分子
微观角度 由微粒 原子 构成
离子
1、元素
(1)定义: 具有一样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 总称
(2)元素存在的状态:
①游离态:只存在单质中,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 称为单质。
高中化学一轮专题讲解教案

高中化学一轮专题讲解教案主题:化学物质的分类和性质一、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2、掌握常见的化学物质分类方法和性质表现。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化学物质的分类2、物质的性质三、教学重点:1、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特点2、化学物质的性质表现四、教学难点:1、各种化学物质的分类规律2、化学物质的性质解释和预测五、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化学》2、教学课件和实验器材3、教学大纲和教学评估表六、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物质,让学生思考这些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2、讲解:讲解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特点,包括物质的绝对性质和相对性质。
3、实验: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物质的性质表现。
4、讨论: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不同物质的性质,进一步理解化学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5、应用: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怎样选择合适的化学品进行实验等。
七、教学评估:1、课堂测验:进行一次课堂测验,检测学生对化学物质分类和性质的掌握程度。
2、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写一份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并对化学物质分类和性质进行分析。
八、作业布置:1、预习: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2、复习: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准备下次课的复习。
九、教学反思:1、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2、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
3、教学方法和内容的调整和改进。
以上是一份高中化学一轮专题讲解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零九中学2013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物质的分类教案复习目标:1、基本分类方法,能够对物质组成进行分类。
2、掌握元素、化合物等相关的概念,能够进行辨析。
基础知识:一、粒子的基本概念1、核素、元素、同位素(1)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2) 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质子数相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3)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
(质子数相同的核素总称为元素)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原子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②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等)和分子的基本粒子。
③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
④原子的概念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从哲学的角度首先提出来的。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说。
目前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正在不断地深入。
注意: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原子的重新排列和组合。
3、离子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①离子的种类: 离子 ⎩⎨⎧阳离子:Li +、Na +、NH +4阴离子:F -、NO -3 、 SO 2-4②离子的生成途径:离子的产生⎩⎨⎧原子分子失去或得到电子电解质的电离③存在离子的物质:离子化合物:NaCl 、CaC 2、C 17H 35COONa ;电解质溶液中:盐酸、稀硫酸等;金属晶体中:钠、铁、铜等。
【注意】在金属晶体中只有阳离子,而没有阴离子。
分子、原子、离子均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基本单元,是化学研究的微观对象。
4、分子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完整理解分子的概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分子是一种粒子,它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如:水、氧气、干冰、蔗糖等就是由分子组成的物质。
②分子有质量,其数量级约为10—26kg 。
③分子间有间隔,并不断运动着。
④同种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同。
⑤每个分子一般是由一种或几种元素的若干原子按一定方式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⑥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把分子分成分子⎩⎨⎧单原子分子:He 、Ne 、Ar 双原子分子:O 2、H 2、HCl多原子分子:H 2O 、P 4高分子 ⑦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此作用称作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它是一种较弱的作用力。
5、 “基”、“根”、“碳正离子”(1) “基”是指分子中除去一个原子或原子团以后剩下的原子团(也可能是单个原子),它是电中性的,通常不能稳定存在,如—NO 2硝基、—CH 3甲基、—SO 3H 磺酸基等(注意磺酸基不能写成—HSO 3)。
(2) “根”是带电的原子团,能稳定存在,如“NO 2—”亚硝酸根离子,“HSO 3—”亚硫酸氢根离子,它们各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根”与“基”的区别在于是否带电荷。
“根”与“基”的电子式也不同。
如羟基—OH 的电子式为,而氢氧根OH-的电子式为 ,甲基正离子CH3的电子式为 。
二、物质组成分类1、纯净物和混和物常见的混合物包括:⑴高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聚合物等);⑵分散系(包括溶液、胶体、浊液)⑶同分异构间的混合体(如二甲苯总是混合物,含邻、间、对三种)⑷同素异形体间的混合体⑸其他:①氨水、氯水、王水、天然水、硬水、软水、水玻璃、福尔马林、盐酸、浓硫酸;②爆鸣气、水煤气、天然气、焦炉气、高炉煤气、石油气、裂解气、空气;③钢、生铁、普钙、漂白粉、碱石灰、黑火药、铝热剂、水泥、铁触媒、玻璃、煤;④煤焦油、石油及其各种馏分、植物油和动物油。
2、单质、同素异形体①同种元素的原子能构成单质的分子或晶体。
②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有因分子中原子个数不同而形成的同素异形体,如氧气(O2)和臭氧(O3);因晶体中原子排列不同而形成的同素异形体,如金刚石和石墨,白磷和红磷。
同素异形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其转化过程破坏原有化学键,因而属于化学变化。
同素异形体在纯氧中充分燃烧的产物是唯一的,因此可以由此两个方面证明其互为同素异形体。
③单质可分为金属与非金属两大类,金属单质具有金属光泽、导电、导热,固态时有延展性;在化学反应中是还原剂。
非金属单质一般没有金属光泽,质脆易碎,除个别(石墨)外不善于导电传热。
非金属性强者在化学反应中是氧化剂。
3、化合物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它又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两大类。
无机化合物的初步分类见前页表(1)氢化物:由氢和另一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一般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氢化物,其固体属分子晶体,熔点较低,常温呈气态,称气态氢化物;碱金属及碱土金属(ⅡA)与氢形成的氢化物则属于离子型氢化物,其中氢元素为-1价。
(2)氧化物:由氧和另一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根据其性质可进一步分为:A.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一般低价金属氧化物,特别是活泼金属氧化物(ⅠA、ⅡA族)属于此类氧化物B.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一般非金属氧化物,特别是高价非金属氧化物(CO2、SO2、SO3)和高价金属氧化物(Mn2O7、CrO3)属于此类氧化物C.两性氧化物-既能跟酸起反应又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Al2O3、ZnO、BeO等。
【注意】a.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包括两性氧化物)的对应(化合价一致)水化物是含氧酸或碱。
b.少数几种氧化物如CO、NO等,既不能跟酸,也不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叫做不成盐氧化物。
c.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分别可以看成是含氧酸、碱失去水的剩余部分,又称酸酐,酸酐(其中相应元素R的化合价相同)),如SO3是硫酸的酸酐,SO2是亚硫酸的酸酐,N2O5是硝酸的酸酐。
至于NO2既不是硝酸也不是亚硝酸的酸酐。
d.通常的氧化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氧元素和碱金属、某些碱土金属还能形成化合价为-1价的过氧化物,如Na2O2和BaO2以及超氧化物,如KO2。
(3)酸:由氢和酸根组成,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酸是一种电解质,在电离时生成酸根阴离子,其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
①按组成分无氧酸(酸根不含氧元素),它们是酸性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称氢某酸,如氢氯酸HCl(俗称盐酸),氢碘酸HI、氢硫酸H2S、氢氰酸HCN等;含氧酸(酸根中含氧元素)称某酸如硫酸H2SO4、硝酸HNO3,有不同变价的按其化合物称高氯酸HClO4,氯酸HClO3,亚氯酸HClO2,次氯酸HClO。
相同元素、且成酸价态相同的酸还可按酸分子中失水情况分正酸和偏酸,如H3PO4为磷酸,HPO3为偏磷酸;H4SiO4为原硅酸,H2SiO3为硅酸;H3AlO3为铝酸,HAlO2为偏铝酸等。
②按其性质不同可分a.强酸与弱酸按相同条件同浓度下的电离度区分。
常见酸的强弱:强酸:HClO4、H2SO4、HNO3、HCl、HBr、HI;中强酸:H2SO3、H3PO4;弱酸:HF、CH3COOH、H2CO3、H2S、HClO、HAlO2、H2SiO3b.挥发性酸又称低沸点酸如HCl、HF、HBr、HI、HNO3、H2S和不挥发性酸又称高沸点酸如H2SO4、H3PO4。
另有某些不稳定含氧酸如H2SO3、H2CO3、HClO,只存在于水溶液中。
c.氧化性酸和非氧化性酸,这是根据酸根阴离子在化学反应中的氧化性与非氧化性划分的,酸中的H+都有氧化性。
常见的氧化性酸有硝酸、浓硫酸和次氯酸,非氧化性酸如盐酸、氢氟酸、磷酸。
注:酸性强弱和氧化性强弱之间没有联系和因果关系,如次氯酸HClO是强氧化性弱酸。
(4)碱:由金属和氢氧根组成(氨水NH3·H2O除外),且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它电离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
可以按性质分为强碱与弱碱,也可以按溶解性分为可溶性碱和难溶碱。
如:KOH、NaOH、Ba(OH)2为可溶性强碱; Ca(OH)2为微溶性强碱;Fe(OH)2 Fe(OH)3、Cu(OH)2为难溶性弱碱;NH3·H2O为可溶性弱碱(5)盐:由金属(或NH4+)离子与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仅由金属与酸根组成的盐叫正盐,如Na2SO4、K3PO4;如组成中还有氢元素,即有酸式根的为酸式盐,如NaHSO4、NaHCO3、Ca(H2PO4)2;除金属和酸根外还有氢氧根为碱式盐,如Cu2(OH)2CO3、Mg(OH)Cl等,一般碱式盐的水溶性较差;在电离时产生两种阳离子和一种酸根离子的盐是复盐,如KAl(SO4)2·12H2O、(NH4)2Fe(SO4)2、KCl·MgCl2·6H2O。
(6)络合物:含有络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络合物.例如络盐[Ag(NH3)2]Cl、络酸H2[PtCl6]、络碱[Cu(NH3)4](OH)2等;也指不带电荷的络合分子,例如[Fe(SCN)3]、[Co(NH3)3Cl3]等。
配合物又称络合物。
(7)其它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如Mg3N2、CaC2一般不称盐类而属于氮化物、碳化物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⑴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即物理变化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
如:水的三态转化,石油的分馏,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
物理变化过程中可能发生化学键的断裂或者形成化学键,如食盐晶体熔化时就是破坏晶体中的离子键,而液体NaCl降温变成晶体时,又形成了离子键。
⑵化学变化:变化时生成其他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又叫化学反应。
与物理变化相比,化学变化有以下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②常伴有放热、发光、变色、发声等现象③变化的本质是:旧键断裂、同时新键形成。
如:石油裂化,煤干馏,胃内消化食物等。
化学变化过程的同时也发生了物理变化。
例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石蜡燃烧生成CO2和H2O是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物理性质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一般指不涉及物质化学组成改变的一类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也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是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内容。
(1)化学性质主要包括①氧化性、还原性②酸性、碱性③稳定性④络合性(2)影响化学性质的因素①物质结构。
结构是影响化学性质的最重要因素,结构决定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
结构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离子结构、晶体结构等。
②物质的浓度对化学性质也有影响,如浓H2SO4与稀H2SO4的性质不同,浓HNO3与稀HNO3的性质不同等。
Cu十H2SO4(稀)——不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例题精讲:【例1】(08年广东理基·24)在下列变化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荔枝酿酒 B.酸雨侵蚀建筑物C.空气液化制取氮气 D.生石灰遇水成为熟石灰〖答案〗C〖解析〗A.荔枝酿酒过程中,会发生无氧呼吸,将其中的葡萄糖转化为乙醇,并释放出CO2气体;B.酸雨侵蚀建筑物过程中,酸雨的成分H2SO3与H2SO4会与岩石的CaCO3反应;C.液化(相变)是一种物理变化;D.生石灰为CaO,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Ca(O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