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把一本书读一百遍的人定成大器
静心读书你可以很美的高级中学国旗下讲话稿

静心读书你可以很美的高级中学国旗下讲话稿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静心读书,你可以很美的。
”昨天,听闻一则消息,很是高兴:我校高二年级的卢玫澍、徐心然、严启凡三位同学组成的课题组收到了通知,“清华丘成桐中学物理奖”,我校同学从全国392个课题组中脱颖而出,进入了南部赛区11强,上周末又从在复旦大学进行的南部赛区复赛中进入南部赛区7强,以全国14强入围了12月份在清华大学举行的全国总决赛!今天,他们是最美的!辅导老师苏俊老师说:大城市孩子玩的高端比赛,我们农村县中的孩子一样玩得很出彩。
同学们,这是怎样的骄傲、自信和自豪!我知道,面临着即将到来的期中考试,很多同学憋足了劲,埋头读书,静心思考,真所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同学们,你们辛苦了,你们是好样的。
毋庸置疑,读书一定是辛苦的。
要想优秀,辛苦是必须的。
不只在中国,美国的高中生也很辛苦。
他们一年要背超过112磅(相当于104斤)重的课本;要熬夜,泡图书馆写论文;要努力,在分班考试中表现突出,进入“提高班”。
美国的中学生很多人每天凌晨一二点才睡下,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曾获新闻奖最高奖“普利策奖”的美国记者爱德华?休姆斯,花了一学年时间,在加州一所公立高中惠特尼高中“蹲点”。
经过一年的体验,他写成一本书,书名叫《梦想的学校》,书的第一章用了一个长的标题:“4是有魔力的数字:4小时睡眠,4杯拿铁,4.0”。
他的书中描述了惠特尼高中的学生群体形象: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绩4.0,学生一天只睡4个小时,灌下4大罐拿铁咖啡,为的就是能够熬过一整夜。
与众不同的东西,往往在形成的过程中都伴随着枯燥、重复和耐心。
每一件绝世好东西,都是以无比寂寞的勤奋为前提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美好时光。
有一种说法:凡是把一本书读100遍的,没有一个人不成大器。
犹太人有格言说:“学习就是重复。
”犹太法典《塔木德》里也说:“念101遍肯定比100遍要好。
励志演讲故事大全励志故事演讲稿三分钟

励志演讲故事:扎克伯格:锻造一只硕大无朋的能力“碗”日前,“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来到清华大学,全程用还算流利的中文发表了演讲,并与清华学子进行了互动。
当有学生问及他成功的秘诀时,他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回答:“人生好比一只碗,碗越大就能装越多的水。
只有倾力锻造一只硕大无朋的能力碗,才能在同样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收获更多的成果。
”扎克伯格1984年出生在美国纽约,从中学起开始写软件程序。
高中的时候,他就开发出了突触媒体播放器音乐程序,神童的声名一夜鹊起,微软和美国在线等企业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但他深知自己的能力还远远不够,没有答应。
2002年,扎克伯格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心理学与运算科学。
在校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
大二期间他突发奇想,建立一个网站作为同学交流的平台。
短短一个星期,扎克伯格就建立了名为Facebook的网站。
网站刚一开通就大受追捧,数星期内,哈佛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成为了会员,大家利用这个免费平台掌握朋友的最新动态,聊天交友。
很快,网站就扩展到美国主要的大学校园,并波及整个北美地区。
2022年,扎克伯格毅然辍学,专心创办Facebook网站,并向同行喊出了“你的不如我的,如果你想加入我们就来吧”的狂妄口号。
业界大咖们笑他是夸海口,但扎克伯格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人生的目标。
他把公司搬至硅谷小镇帕洛阿尔托市,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努力扩大网站影响,到2022年底用户数量突破100万,小试牛刀。
到了2022年,网站的发展不仅遭遇了资金的瓶颈,还惹上了窃取知识产权的官司。
扎克伯格有些气馁,他知道自己除了技术优势,融资能力是弱项,一度想把公司卖给谷歌。
但仔细思考后,扎克伯格又有些不甘心。
他知道公司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只要培养锻炼自己的融资能力,就会豁然开朗。
他选择了坚持,硬着头皮跟一些投资公司接洽谈判,用公司的愿景打动他们,终于得到了第一笔50万美元的投资,公司有了源头活水。
此后又拿下了A轮融资1270万美元,B轮融资2750万美元,网站业绩突飞猛进,访问流量超越了亚马逊和迪士尼等网站。
与读书有关的名言

与读书有关的名言与读书有关的名言11、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蒲松龄2、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5、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陈寿《三国志》7、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孙洙《唐诗三百首序》8、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9、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苏轼10、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蒲松龄与读书有关的名言21. 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轻松而舒适的诗。
——高尔基2.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以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3.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 ---高尔基4. 对于有文化的人,读书是高尚的享受。
我重视读书,它是我的一种宝贵的习惯。
---高尔基5. 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
---高尔基6. 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
---高尔基7. 天才是由于对事业的热爱而发展起来的。
简直可以说,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的热爱而已。
---高尔基8. 人永远不能确切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应该问他,他以为自己是什么人。
---高尔基9. 有时候一个人只有在他死后才能被人理解,就象读一本好书一样,只有读完了最后一行,才能理解。
---高尔基10. 时间能医好所有创伤,就因为它可以使一切死亡,包括所谓的爱和同情。
---高尔基11. 理智要比心灵更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高尔基12. 不知道明天要干什么的人是不幸的。
---高尔基13. 人应该装饰的是心灵,不是肉体。
---高尔基14. 反省是一面莹澈的镜子,他可以照见心灵上的污点。
---高尔基15. 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一级,就更脱离低级动物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书。
---高尔基16. 人们的丑恶并非全都是他们自己的过错…… ---高尔基17. 任何人也没有发现,人与人的交往不过是一些空谈,一些言之无物的空谈,谁也不了解谁,谁也不想去了解谁。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哲学道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哲学道理咱老祖宗有句话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头可藏着大道理呢。
就好比咱吃馒头,吃第一口的时候,就觉着这是个馒头,能填饱肚子。
可当你一口一口不停地吃,吃到第十个的时候,你就不只是觉得它能填饱肚子了,你可能会琢磨这馒头的面发得咋样,碱放得合适不,是哪儿的麦子磨的面。
读书也是这个理儿。
你读第一遍的时候,可能就知道个大概,哦,这书讲了个啥故事,有哪些人物。
但你读个十遍八遍,甚至百遍的时候,就像把馒头掰碎了、嚼烂了,你就能品出那些之前没发现的味道。
我自己就有这么个经历。
以前读《论语》,第一遍读的时候,觉得那些话好简单啊,不就是些平常的道理嘛,什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谁不知道啊。
可当我读的遍数多了,越读越觉得这里头深不见底。
就像一个小池塘,开始以为一眼就看到底了,读得多了才发现这是个大海,每一句后面都有好多层意思。
有时候读着读着,突然就会想,哎呀,孔子在那个时候说这话是针对啥情况啊,这对我现在做人做事有啥启发呢?这感觉就像是挖宝藏,越挖越兴奋。
再拿看画来说吧。
一幅画挂在那儿,你匆匆看一眼,就看到个大概的样子,可能是山水,可能是人物。
可要是你盯着这幅画看个几十遍上百遍呢?你就能看到画家每一笔的用心,看到那山水之间的灵气,看到人物眼神里的故事。
读书也一样啊,你不停地读,就像用放大镜去看画一样,那些细微之处就都显现出来了。
有人可能会说,读那么多遍多累啊,读一遍知道个大概不就行了。
这就像你去一个地方旅游,只在门口拍个照就走了,那你能说你了解这个地方吗?肯定不能啊。
读书也是一场旅行,书里的世界大着呢,只读一遍就像只在门口看了一眼,里面的精彩你都没体会到呢。
而且啊,每读一遍书,就像是和作者又进行了一次对话。
第一次对话可能只是打个招呼,互相认识一下。
多读几遍呢,就像和老朋友聊天,越聊越深入,越聊越能理解对方的心思。
你会发现作者在字里行间藏着的那些小秘密,那些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
咱要是把书比作一座大山,读一遍就像在山脚下溜达了一圈,看到的只是眼前的一小片景色。
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没有一个不成大器

成功励志,希望对您有帮助!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没有一个不行大器本文是对于成功励志的,仅供参照,假如感觉很不错,欢迎评论和分享。
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没有一个不行大器文/佚名年前的中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可以用英语上高等数学课。
今日,清华大学的学生阅读美国小学生的数学课本还有语言阻碍。
不论英语仍是汉语,今日的硕士生,不如70年前的中学生。
年前的教育,是“先读书、后读书”的教育,是四两拨千斤的教育——中学生花200个小时学英语,一年而能读林肯传;今日的教育,是老师辛辛苦苦、满头大汗“替学生学习”的教育,是千斤拨四两的教育——中学生花4000个小时学英语,7年而不可以读安徒生。
那时候,培育人材的效率,与犹太人对比都绝不逊色。
西南联大几千人,留在大陆的有118 人成为院士,去了台湾的成大器者其实不比留在大陆的少,去了美国的有世界级数学大家陈省身,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以及一大量美国一流大学的教授;燕京大学是一所教会学校,每年招生300多人,1919年创立,1952年结束,历时33年,前后合计9988位学生,产生了33位院士,91位学科奠定人。
今日的学生,从6岁步入校门,到二十一二岁大学毕业,向来都是考生——一个忙于做题而无暇读书的学生,不行能成大器;一个忙于考试而无暇读书的民族,不行能有希望!读书是修路,读书是走路。
用读书的方法读书,用走路的方法修路,必定失败。
很多人甚至有些老师,也不理解读书与读书的不一样。
犹太人品言说:“学习就是重复。
”犹太法典《塔木德》说:“念101遍一定比念100遍要好。
”重申的是重复的价值。
《塔木德》还说:“只需把一本书念100遍,你就有能力读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书。
”犹太儿童在12岁的时候,人人都把相当于《三国演义》那么厚的《旧约全书》读了100遍。
《旧约全书》不只是是圣经,更是一部文学名着。
在中国,把《三国演义》那么厚的一部书读100 遍的人极少,大体只有三个人:一位是巴金,把《古文观止》读了100遍;另一位是茅盾,把《红楼梦》读了100遍;再一位是苏步青,童年放牛时把街坊家一部残破不全的《三国演义》读了100遍。
书读百遍中,能力提高时

书读百遍中,能力提高时在现代社会,知识技能日新月异,人们对于自身能力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个背景下,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成为了很多人的追求目标。
而书读百遍中,能力提高时,正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提升自身能力的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书读百遍对于能力提高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书读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我们来看看书读百遍对于能力提高的影响。
书读百遍,是指对于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反复阅读的过程。
通过不断重复的阅读,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并且逐渐将书中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思维之中。
这种反复阅读的过程,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书中的知识,并且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的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我们可以看到,书读百遍对于能力提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不断重复的阅读,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书中的知识。
在第一次阅读的时候,人们往往只能对书中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通过不断重复的阅读,人们可以逐渐将书中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思维之中,并且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通过不断重复的阅读,人们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
在阅读的过程中,人们不仅仅可以获得书中的知识,还可以借助书中的内容来拓展自己的思维,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和认识方式。
通过不断重复的阅读,人们可以更加牢固地掌握书中的知识。
通过反复阅读,人们可以将书中的内容牢牢地记在脑海中,并且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
那么,如何通过书读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呢?我们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阅读。
不同人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书籍的时候,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
我们应该保持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书读百遍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不断地进行反复阅读。
我们应该注重理解和思考。
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对书中知识的深入理解,借助书中的内容来拓展自己的思维,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和认识方式。
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没有一个不成大器

2 0 0 0个 基 础 单 词 是 铺 路
石 ,念 书 就 是 把 简 单 的事 情 重 复 做 ,用 铺 路 石 把 羊 肠 小 路 铺 成 高速 公路 。
念 书 就 是 积 累 ,念 书 就 是 重
无 论英 语 还 是 汉语 ,今天 的
硕 士 生 ,不  ̄ 1 : 1 7 0 年 前 的 中学 生 。
没有达到2 o o o / b 时的阅读积累。 2 o o / 1 - , 时 的 朗读 就 是 念 书 , 2 o o o d - , F l  ̄ 的阅读就是读 书。
7 0 年 前 的 中学 生 , 把 印 度 人
那 时 候 ,培 养 人才 的效 率 ,
与犹 太人 相 比都 毫不 逊 色 。西南
计9 9 8 8 位 学 生 ,产 生 了3 3 位 院
士 ,9 1 位 学科 奠 基 人 。
今 天 的 学 生 ,从 6 岁 步 入 校 门 ,到 二 十一 二岁 大学 毕业 ,一
国演 义》读 了1 0 0 遍。 在 中国 ,凡是把 ~本 书读 1 0 0
关 注 意 林 微信 请 扫 码
位是 茅盾 ,把 《 红楼梦 》读 了1 0 0 遍 ;再 一 位是 苏步 青 ,童 年放 牛 时 把邻 居 家一 部残 缺不 全 的 《 j
的 阅读 积 累 ,也 是 中 国古人 所说
的 “ 行 万 里 路 ,读 万 卷 书 ” 。
( 白 冰 摘 自意 林 徽 信 图/ 周公子 )
满头 大汗 “ 替 学 生 学 习 ” 的 教 育 ,是 千 斤 拨 四 两 的教 育 — — 中
复 ,念 书就 是循 环 ,念 书就是 铁 “ 会 、熟 、精 、绝 、化”的阶梯。 苏霍姆林斯基对念书与读书有
赞美阅读的精美短句

赞美阅读的精美短句赞美阅读的精美短句1、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
2、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3、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
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
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4、书给人以优点,人从书中得益。
5、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6、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
7、钻研然而知不足,虚心是从知不足而来的。
虚伪的谦虚,仅能博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
10、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
11、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
12、读书如吃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饭者生疾病。
13、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14、谬误百出的书可能是本有趣的书;而一点谬误都没有的书也许是本十分乏味的书。
15、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16、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17、时间就是能力等等发展的地盘。
18、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
19、少年好学,将成大器。
20、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21、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22、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
23、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24、知识需要反复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
2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6、刻苦读书,积累资料,这是治学的基础。
27、学如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28、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
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
29、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30、真正的读书使瞌睡者醒来,给未定目标者选择适当的目标。
正当的书籍指示人以正道,使其避免误入歧途。
31、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
32、学者贵知其当然与所以然,若偶能然,不得谓为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把一本书读一百遍的人定成大器70年前的中学生,把印度人的英语课本当《三字经》念,念了100遍,恰好是200小时的朗读积累,杨振宁、李政道等西南联大的学生刚到美国时,读200本英语小说,200本500页的书,恰好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XX小时的阅读积累,也是中国古人所说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70年前的中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能够用英语上高等数学课。
今天,清华大学的学生阅读美国小学生的数学课本有语言障碍。
无论英语还是汉语,今天的硕士生,不如70年前的中学生。
70年前的教育,是“先念书、后读书”的教育,是四两拨千斤的教育——中学生花200小时学英语,一年而能读林肯传;今天的教育,是老师辛辛苦苦、满头大汗“替学生学习”的教育,是千斤拨四两的教育——中学生花4000小时学英语,7年而不能读安徒生。
那时候的老师,几乎没有人得咽炎;今天的老师,几乎没有人不得咽炎!
那时候,培养人才的效率,与犹太人相比都毫不逊色。
西南联大几千人,留在大陆的有118人成为院士,去了台湾的成大器者并不比大陆少,去了美国的有世界级数学大家陈省身,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以及一大批美国一流大学的教授;燕京大学是一所教会学校,每年招生300多人,1919年创办,1952年结束,历时33年,前后共计9988位学生,产生了33位院士,91位学科奠基人。
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感慨:“大学之谓,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
今天的学生,从6岁步入校门,到二十一二岁大学毕业,
一直都是考生——一个忙于做题而无暇读书的学生,不可能成大器;一个忙于考试而无暇读书的民族,不可能有希望!
念书是修路,读书是走路。
用读书的方法念书,用走路的方法修路,必然失败。
许多人甚至有些老师,也不明白念书与读书的不同。
犹太人格言说:“学习就是重复。
”
犹太法典《塔木德》说:“念101遍肯定比100遍要好。
”强调的是重复的价值。
《塔木德》还说:“只要把一本书念100遍,你就有能力读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书。
”
犹太小孩在12岁的时候,人人都把相当于《三国演义》那么厚的《旧约全书》读了100遍。
《旧约全书》不仅仅是
圣经,更是一部文学名著。
美国政府为青少年开列了100本必读书目,排在第一位的是《独立宣言》,排在第二位的就是《旧约全书》。
在中国,把三国那么厚的一部书读100遍的人很少,大概只有三人:一位是巴金,把《古文观止》读了100遍;另一位是茅盾,把《红楼梦》读了100遍;再一位是苏步青,童年放牛时把邻居家一部残缺不全的《三国》读了100遍。
在中国,凡是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没有一个人不成大器。
犹太人人人把一本书读了100遍,因而人人都成大器。
犹太人的祖先在500年前就感悟到了这样的道理,将此写进了经典《塔木德》。
为什么把一本书读100遍,就能读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书?为什么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人人都能成大器?
念书,就是重复。
重复是人类语言的规律。
尽管英语单词数量巨大,百万之众。
然而,1%的单词构成99%的文字,99%单词构成英语1%的文字。
1000常用单词的重复,构成任何一份报纸、书刊、试卷、90%的文字;1000常用单词最重要,掌握这一千单词就掌握了英语90%的天下,这就是四两拨千斤。
XX基础单词的重复构成任何一份报纸、书刊、试卷、95%的文字。
XX基础单词是铺路石,念书就是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用铺路石把羊肠小路铺成高速公路。
念书就是积累,念书就是重复,念书就是循环,念书就是铁杵磨成针的功夫,念书就是步入“会、熟、精、绝、化”的阶梯。
苏霍姆林斯基对念书与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判断一个学生会不会学习,一是看他有没有达到200小时的朗读积累,二是看他有没有达到XX小时的阅读积累。